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研究

[摘要]随着高职毕业生人数的剧增,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为突出,加强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点,提出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以期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

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仍处于初创时期,市场培育时间短,社会认同度较低,高职就业市场品牌化建设不够,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就更少见。因此,必须关注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必要措施,大力推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化建设。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市场不规范和政策配套滞后影响就业市场

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出自发、自由、分散的特点。就业市场的不规范集中表现在:小而全、大而全、互不照应、各自为战。“小而全”是指小的市场不分类,“大而全”是指大的市场门类繁杂。各高职院校每年在学生毕业期间都举办各类大大小小的招聘会,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类似于以小商品生产经营的方式,进行毕业生的分割、零散配置,总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用人单位为择选理想人才需要进多个人才市场(包括校园招聘会),进行多次选择。毕业生为择选理想单位更要参加无数场人才招聘会,并要试投无数个面试单位。给双方的选择带来诸多困难,也造成配置环节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浪费,难以实现人才资源配置上的最优化。

同时,现行的劳动用工和人事制度仍然存在地方保护、行业保护、户籍限制等问题,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落户问题上受到很多限制,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合理的人才流动人为地设置壁垒。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的不成熟,又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直接影响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和利益,也影响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与正常运行。

(二)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设置调整不对接

面对着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一些高职院校没能做到以就业为导向,学校办学定位不准,特色不明显,开设专业没有很好地进行市场调研,没有着力培养行业或地区经济所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的院校对于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反应滞后,“以不变应万变”。对市场近期和远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等弄不清楚,盲目开设专业和扩大招生,又不能及时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结果是培养与社会需求出现严重错位,造成不少高职毕业生结构性失业。

(三)社会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和高职毕业生学历规格不对称

目前,我国的人才就业市场还不完善,政府部门及许多企业,都还没有真正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虑如何有效使用人才,也没有将人才使用纳入其成本核算。因而普遍存在人才使用浪费现象,即“高人才低使用”。许多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声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免谈”,甚至一些后勤服务行业的工勤人员岗位,动不动就要本科以上学历。这使得原来适合于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或岗位被高层次的人员挤占,高职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四)社会实际需要和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错位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市场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目前的“供于大求”。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时间内,毕业生层次间的挤占岗位效应将是一个趋强的趋势,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毕业生之间、相同专业毕业生之间竞争将格外激烈。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应该合理降低就业期望值。对高职毕业生而言,迈向基层,走向一线,走向中西部,尤其是艰苦的行业,应该是必需的,而且目前恰恰是这些地区和单位最需要高职毕业生。

(五)人才市场与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不相适应

目前,各级人事部门和职业中介公司的人才市场招聘会,种类繁多,招聘层次不一,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不健全。毕业生就业有时效性、群体性和初次性的特点,同时受学业和学校管理的影响和限制,无法受聘即可使用。人才市场和毕业生之间,由于就业市场信息不顺畅和市场中介不健全,使得有关信息传播反馈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短路或断路现象,造成了人才市场与毕业生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相适应。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对策

(一)政府要发挥政策导向和扶持作用

政府要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相配套的宏观环境和保障措施。首先,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是受经济发展同期变化的影响,因此,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核心因素。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促进发展中,大力支持和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生产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吸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由于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散在性等问题,政府应从政策导向和宏观上引导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朝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推动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努力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其次,制定政策,消除壁垒,打通人才交流的各个环节,实现人才全面流动。政府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进行调控,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开放的就业市场。要进一步打破地区壁垒,淡化户籍、学历层次、地域等因素对高职毕业生的限制,促进高职毕业生合理流动和就业。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保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保障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成长。最后,强化政府职能,提供优质服务。包括:进一步完善全国各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设,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进一步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交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贯通;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公布制度和毕业生上岗报到制度。

(二)学校要努力办出专业特色,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1.以专业特色和培养模式为依托,寻找行业就业市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是专业设置是否适应行业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应瞄准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寻找适合毕业生就业的不同行业,开辟不同的就业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努力培育优势专业并要结合行业市场来开设专业群,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相关的专业,或以某行业为主的专业群。此外,各专业均应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搭建校企沟通的桥梁。高职院校应瞄准市场需求,主动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其岗位的具体要求,对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适应其技术要求和岗位需求。高职院校要努力探索和实践“订单式”培养模式。这种以专业特色和培养方式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有力推动毕业生顺利就业,而且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进入职业环境,适应技术要求,安心岗位工作。

2.建立就业专门机构并提供制度保障。首先,高职院校必须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以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统筹协调、各系部为主体的全员参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格局。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充实人员力量。就业工作队伍要专兼职合理配置,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场所加大必要的投入,在毕业生就业经费上要有制度保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其次,高职毕业生就业实践证明,在毕业生就业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应该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从学生入学伊始就分阶段进行就业指导(即职业生涯规划)。根据每阶段侧重点来安排内容,并提供专业方面的就业咨询,努力健全和实现全员化和全程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最后,要主动出击,抢占就业市场。一是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毕业生供需互动关系,主动与现用人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