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有答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学习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导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引入话题: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

多情的月亮承载着乡思,传递着祝福,也抚慰着一颗颗落寞的心灵。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轮明月,你可曾听懂一位文人在月夜下的心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随古人的脚步,相约于皓月当空的承天寺,共赏一轮明月,共话坎坷人生。

(板书课题及作者)2.展示目标:教者用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加深印象。

二、预习交流,展示自我要求学生分组交流预习情况:(略)三、朗读感知,整体把握1.学生听读,教者播放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2.学生试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先男齐读,次女齐读,最后全班齐读)四、小组合作,探究品味(一)初读课文,读出作者,读出情感,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三看一查”,顺畅诵读。

(“三看一查”要求学生自读时认真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与练习;查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语的意思。

)2.尝试翻译全文,并在小组中先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彼此听取对方的意见,共同完成语文学习。

)3.你从以下句子中读出了作者什么感情?(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念、寝、步、寻文言虚词:但、遂、相与、盖、耳。

2、理解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3、能够熟练、准确的阅读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4、学习作者描写月光的手法。

二、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解(jiě)衣藻荇(zǎoxìng)遂(suì)至未寝(qǐn )柏(bǎi )2、填空:苏轼(1037-110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三、学习指导:(一)、翻译课文:1、解释加点字(1)月色入户门(2)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3)念无与乐者想; ……的人(4)遂至承天寺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一起、散步(6)庭下积水空明清澈透明(7)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罢了2、翻译下面句子:(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翻译: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篇1授课班级:八(10)班授课时间:.11.6学习目标:1.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学习重难点:1.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2.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导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古人借月抒怀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1. 走进作者2. 背景资料3. 听读课文,正字音,强节奏,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①教师范读②放声自读③检查生字④齐声读欣然()遂()寝()藻荇()()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解释加点的词语(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去一去,品修辞;添一添,品意境)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4.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六、达标检测,巩固提高七、作业设计1.默写背诵这篇短文2.完成本课学案2.《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3、理解作者的情感4、文言积累教学设计:一、导入: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篇一」《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

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

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4.学生齐读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二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学习目标】1、相关苏轼的文学知识。

2、在认识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奇妙的心境。

3、熟读课文,领会文章的含义及情味。

4、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要点】1、文学知识、字词等基础知识。

2、本文所运用的多种描绘方法,特别注意本文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掌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怀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 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善于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 多首,题材宽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拓了豪迈词风,同优秀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豪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和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

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背景资料苏轼少时即精晓经史,擅长写文章。

元丰二年(1079 ),苏轼因对新法拥有不一样建议,被网络罪名,投入牢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臵”字样,不得签订公务,不得擅离安臵所,实质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精品]《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

[精品]《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背默全文2、认识作者3、识记文言词语4、翻译文言句子5、掌握课文内容6、分析文章写法【复习重点】1、重点句子赏析。

2、“闲人”的理解【复习过程】一、目标导学明确目标二、自主复习依据提纲自主复习(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欣然:咼兴地(样子)念:想,考虑遂:于是,就步:散步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但:只,只是耳:罢了(三)、把下列句中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若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四)、思考、1、写出“记”的要素:(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C2)地点:承天寺(3)人物作者与张怀民(4)事件:赏月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答。

答:念无与为乐者。

4、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燃出一个怎样美妙的境界?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荐,写出了月影交叉错杂的特点。

全句写月却无一月字,新颖贴切,构思巧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来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找出文中议论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明夜游之事。

2、品读课文,欣赏庭下月景,品析景物特点,探究写景手法,陶冶情操。

3、感读课文,知人论世,理解“闲人”中复杂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胸襟抱负。

【学习重点】1、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明夜游之事。

2、品读课文,欣赏庭下月景,品析景物特点,探究写景手法,陶冶情操。

【学习难点】感读课文,知人论世,理解“闲人”中复杂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胸襟抱负。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明如水,如斯美景岂可辜负?大文豪苏轼与友人张怀民便欣然起行,一同夜游承天寺。

今天我们穿越至宋代,请大家紧跟两人的脚步,开启承天寺奇妙夜吧!情境任务:任务一:译·理夜游之事任务二:品·赏庭下之景任务三:感·悟闲人之情二、任务一:译·理夜游之事1、从“记承天寺夜游”题目,你能读出什么?2、美文美读:要求:读准字音,在书上标注生僻字读音,划分节奏。

解()衣未寝()藻荇()竹柏()3、听名家范读,思考:探究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合作翻译课文:小组接龙翻译课文,完成重点字词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划分结构:请以“月”为线索填空,划分文章结构。

【思路提示】以表达方式为依据来提炼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理夜游之事:根据文章内容,按六要素梳理承天寺奇妙夜之事。

部编教材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及作业

部编教材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及作业

2016 学年八(上)语文导学案课题:记承天寺夜游班级:姓名:审核:编制:课型:预展课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展示课导学】定向导学·合作交流·展示反馈校本作业一.基础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月下庭院月景的比喻句是:(2)写月夜散步心情,表现与张怀民的感情息息相通的句子是4.文中两个问句是什么问句?他们的实际意思又是什么?5.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弟合称“三苏”,三人同在“”之列。

从表达方式上看,文章第一段属于,第二段属于,第三段属于。

6.选出下列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C.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7.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与他作伴,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推荐3篇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文题)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

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

经圣元年(1094)。

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⑴读准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⑵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语句,感受作者澄澈的心境。

3、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其复杂的心境。

2、难点(1)感受文中月色描写的妙处,学习作者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理解作者在逆境中仍能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解()衣藻荇()遂()至未寝()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3)念无与为乐者()(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相与步于中庭()(6)庭下如积水空明()(7)水中藻荇交横()(8)盖竹柏影也()(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翻译下列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和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和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

2.体会景物描写句的妙处。

3.理解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1.课文朗读。

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细节品味。

感受月夜美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阅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课内探究一、学1.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

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情、体裁)(2)从写“月”的诗句导入。

2.检查预习。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录音范读。

(2)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3. 自主阅读。

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有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要做上记号,完成自读思考题。

4.小组合作。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进行合作学习。

二、导1.全班交流。

(1)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探讨结果,并呈交小组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2.精讲点拨。

【点拨方法】品析写景句的方法指导:①运用手法(修辞手法、字句特点等);②明确对象,提炼特征;③分析效果(作用: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等,人物感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月下之景比成水中之景,以“积水”比月色,表现“空明”的特点,以“藻荇”比竹柏的影子,写月影的“交横”。

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映照出作者的胸怀。

【参考答案】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3.深度探究。

探究题: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先四人小组探究,后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并对各小组的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答案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1.zǎo、xìng
2.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高兴的样子想到于是睡觉共同,一起发语词,原来是
五、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第二课时 合作展示
1、全文以“”为线索,依据作者的,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心境。
学 习 流 程
课后反思
修改分析
第一课时 预习课
一、作者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______________。北宋___文学 ___家,____书画____家。和父亲__苏洵 ___、弟弟______苏辙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精品导学案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精品导学案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精品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苏轼人生经历和作品风格3.积累咏月名句。

课前预习案一、熟记文学常识苏轼,字,号, (朝代)著名的,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均在“ ”之列。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

“四大家”指:、、、。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二、了解写作背景1.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2.(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三、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风格1.人生经历①坎坷的一生“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②有作为的一生苏轼任职惠州,见当地缺医少药就采集中草药,合成剂、丸,为当地人扶死救伤。

苏轼任职广州,引蒲涧水入城,解决了当地居民多年来饮水成苦的问题。

苏轼任职徐州,率城民与水灾奋斗七十余日,终于使徐州免于水淹,后又指挥修建徐州城堤。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23、《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1. 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 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小百科: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某某眉山人。

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

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某某通判,密州、某某、某某知事。

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某某任团练副使。

八年之后,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

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某某等地。

绍圣元年,新党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

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某某。

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某某。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

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X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某某省清河县)人。

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某某,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

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

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承天寺:位于今某某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此篇短文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X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

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配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配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师用)【学习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1.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2.文中末尾“闲人”的含义\【学法指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学习过程】:一、导入,解题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伤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念友之情)今天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

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惊人的成就。

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诗:他与江西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他开创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

绘画:他擅长画竹,自成一体。

背景介绍: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

政治上屡遭贬谪。

这篇文章就写于苏轼经历他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字号,(朝代)著名的家。

诗:他与江西派的开创者并称。

词:他开创派,与南宋并称。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给下列字注音遂() 寝( )藻( )荇()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处)B、庭下/如积水空明(1处)C、念/无与为乐者(1处)D水中/藻荇交横。

(1处)[3、根据课文填空1).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与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的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导学案记承天寺夜游的导学案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查找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解衣欲睡()欣然起行()竹柏()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遂至()2、多音字积累:解()3、借助有关资料,解释加点的文言词:(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3)遂至承天寺()(4)怀民亦未寝()()(5)相与步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7)庭下如积水空明()(8)盖竹柏影也()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

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5、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篇文章创作的背景。

6、熟读背诵课文。

二、学习研讨(一)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柳宗元的资料,了解文章的协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听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内容第一段:记事,交代第二段:写景,描写第三段:抒情,抒发(四)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五)、小组合作探究(1)苏轼为何要夜游?为何寻张怀民?(2)文中哪句是写月色的?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3)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认为那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六)总结全文1.中心思想:2.写作特色:三、巩固延伸(一)复习所讲内容,背熟课文(二)结合已有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联系网站删除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导课《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记承天寺夜游
学案(有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学习任务、掌握生字“藻荇”“竹柏”“寝”的读音,理解记忆“念”“相与”“步”“盖”1 “但”
“耳”等词语的含义或用法,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基本方法。

、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
子,体会其妙处。

2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3【知
识储备】、关于文体知识1 、关于苏轼2 3、关于写作背景
自主学习】【,眉州眉山人,________,字,号1.本文选自《》,
作者是合称“三苏”,,其弟。

他与其父(朝代)著名、
词”之列。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同为“
风。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2 )朗读课文,)竹柏(欣然()未寝()
藻荇(、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3 )念无与为乐者(1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 )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3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结合课下注
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遂()寻张怀民()念无与为乐
者(欣然起行(
))水中藻荇交横(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
、翻译下35、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疏通文章大意,并翻译下列句子。

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
】合作学习【、探究积累下列文言实词的意义。

1 )古今异义(1只供学习与交流.
请联系网站删除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步但
)一词多义(2 欣然起行)行(斗折蛇行
)词类活用(3 相与步于中庭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2)从标题看这篇文章属于游记类文章,那么这篇游记作者主要记录
下了什么时间到什么1(地方看到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着力
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2(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
能说说这句写景的妙处吗? 3()苏轼的朋友很多,为何独寻张怀民?)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可
谓是普通至极,为何此处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作者真(4 是闲人吗?“闲人”一词,沧
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巩固强化】【 1、解释加粗的词。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①念无与为乐者(
))④水中藻荇交横(③怀民亦未寝(
)⑥如吾两人者耳(⑤欣然起行())⑧盖竹柏影也(⑦月色入户()、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3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中考链接】【【甲】记承天寺夜游(略)【乙】) 节选(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方山子亦?!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今河南潢川光州,姓陈名慥苏轼的老朋友,(zào)字季常。

②光、黄:①方山子:【注释】。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今湖北黄冈)黄州( 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é矍克制,改变初衷。

(ju)只供学习与交流.
请联系网站删除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 (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余告之故()((3)( )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 (《小石潭记》过岐亭以其境过清A.
)
《桃花源记》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B.) 《醉翁亭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D.问余所以至此者、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2)) 分断两处)(2(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家其笑呼余宿俯而不答仰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13.) 分别是什么?(4
附答案:
一、自主学习部分
、《苏轼文集》、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洵、苏辙、唐宋八1)遂至承天寺)念︳无与为乐者(2 (1ǎo xìng bǎi3、n q大家、豪放派。

2、xīǐn z于是、、高兴的样子想︳寻张怀民(3)盖竹柏影也何(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我脱了衣服想睡觉1 (只是罢了。

5、就找一同、共同表示推测泛指水草
)想到没有与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就到2时,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高兴地起来行走。

()庭院中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 像藻、荇似的水草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二、合作学习部分)3 (动身、行走)今义:但是,表转折)(2)行(爬行)但(古义:只是 1、(1
)记叙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承天寺的庭院欣12、(步(名词作动词:散步、行走)自慰的乐赏的是月下美景,同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同时也呈现出自嘲、自解、)空明澄澈。

这句话比喻传神,作者将月色当做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的影观心态。

(2同时皎洁可谓神来之笔。

子当做是水中的藻荇,虽未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创造出了一个冰清玉洁的寂静的庭院构成一幅幽静澄清的淡雅画面,的月光与朦胧的月影、“怀从的朋友,“志同道合”关系甚笃,)(世界。

3因为二人是好友,且都是被贬黄洲可谓)月照庭院,树影摇曳,本是寻常得不能再寻常4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以看出。

(只供学习与交流.
请联系网站删除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正因的景观,然而在作者的眼中却是如此的充满诗
情画意,这是只有闲人才会有的“闲情”才能欣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闲情”为他们同是被贬之人才会结伴夜游,也因为他们都怀有漫步的悠闲。

赏月的欣喜月色。

不是,含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三、巩固强化部分
、想、只是、睡觉、泛指水草、高兴的样子、罢了、门、表示推测1“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庭院中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12、)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一夜没有竹子草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2、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荇。

(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分)等。

故:缘故,原因之:他 (2)、(1)遂:于是,就相与:一同,共同 (3) 1中考链接部分这是我的(2)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只见)脱了衣服想要睡觉,、B 3(1) (我)、①苏轼:被5/、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4)(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方山子:“不遇”贬官;
只供学习与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