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住房保障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住房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住房问题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住房制度不断进行改革。

本文将回顾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住房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行的是“户口制”住房制度。

这种制度以单位为基本单位,住房归单位所有。

单位根据成员户口和职务、资历等因素,分配住房。

相对来说,这种制度保证了城市的住房供给,而且住房很便宜,有一定的公平性。

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有住房分配的不公、随着城市发展住房供给不足等问题。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住房制度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把住房保障政策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分配转为政府投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

1988年,我国推出了住宅商品化销售试点,提出了“住房按人分”的基本方针,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住房的市场化。

1998年,我国开始试行住房制度的“住宅分权”,即对住房进行产权分离,住房的产权和使用权被分开。

这种制度的推行,使得住宅在实现市场化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效率。

三、新世纪以来的住房制度2007年,住房保障法颁布实施,成为我国住房制度法律保障的基础。

2010年,我国提出了“租购并举”战略,通过租赁市场的建立,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的推广,促进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

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定》,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体责任,促进住房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从“住房按人分”到“租购并举”,再到现在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国住房制度的演进历程,既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也体现了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房地产市场改革的决心。

四、未来的住房制度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迁移和婚姻家庭状况等都将影响住房需求格局的变化。

未来的住房制度应该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基本需求为核心,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体现政府的责任和担当,提升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

中国劳动法中的工人住房保障规定

中国劳动法中的工人住房保障规定

中国劳动法中的工人住房保障规定一、工人住房保障在中国劳动法中的重要性工人住房保障是中国劳动法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旨在确保工人享有适宜的居住条件,提高工作生活质量,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符合法定标准的住房保障对于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劳动力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劳动法》第四章中相关条款入手,详细分析中国劳动法中关于工人住房保障的规定。

二、公平合理的薪酬福利与工人住房保障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劳动法》第四章中,“支付报酬”,明确规定了工资和福利待遇应当由企业按时足额支付,并且应当与工人的劳动成果相适应。

这意味着员工获得合理、公平的薪酬待遇才有可能实现。

在许多案例中,低收入是导致无法购买适宜住房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落实薪酬福利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员工对于基本居住需求的满足。

三、工人住房保障的法定标准1. 集体合同中明确了工人住房保障要求:根据《中国劳动法》第16条规定,雇主与劳动者可以签订集体合同,并可以结合工人住房保障需求进行洽谈。

这样的集体合同将会明确规定相关的住房保障条款。

2. 城市职工宿舍制度:根据《中国劳动法》第68条,“国家对有条件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多建、方便职工居住的宿舍”。

这意味着那些条件允许并有能力提供员工宿舍的企业和组织应当尽可能提供职工宿舍设施。

3. 用人单位购买或租赁住房为员工提供住宿:在《中国劳动法》第69条中,用人单位有义务向劳动者提供基本必须生活设施,其中包括居住设施。

这一规定约束着用人单位确保员工获得适宜住房。

四、工人住房保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 薄弱执行力:尽管《中国劳动法》中关于工人住房保障的规定已经相对完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企业存在逃避或不履行工人住房保障义务的情况。

因此,需要加强法律执法力度,对违法经营者进行严厉惩罚,并提高守法经营和依法支付薪酬的意识。

2. 标准不统一:中国地域辽阔、城乡差距大,不同地区具备的住房资源也有差异。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近70年来,我国住房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严重住房短缺,到如今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中国的住房历史变迁可谓是一部奋发向前的发展史。

在这个变迁背后,是我国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国家住房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是城乡建设的深刻变革,更是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而在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住房问题将继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需要我们持续努力去解决。

新中国成立初期,住房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

战争的破坏和长期封闭导致了住房供给严重不足,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都极其艰苦。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我国政府开始实行了住房分配制度,通过国家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的住房分配,逐步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

而在农村地区,也逐步推行了“一户一宅”政策,保障了农民的住房权益。

这一时期,虽然住房条件有所改善,但是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住房政策不够完善,住房问题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住房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住房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

1988年,我国开始实行了商品房制度,引入了市场机制,使得住房供给不再仅仅依靠政府计划,而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

我国推行了“住房改革试点”,试图打破住房分配的僵化模式,引入市场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此背景下,政府开始大力推动住房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了“保障性住房”制度,通过政府购买公租房和廉租房,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2007年,我国成立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始了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市更新改造。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大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与此我国农村住房问题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农村住房保障政策,包括农村宅基地制度、农村住房建设补助等,保障了广大农民的住房权益,扭转了农村住房状况不佳的局面。

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标准

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标准

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标准住房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保障住房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以确保人们居住的环境安全可靠。

本文将就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住房的结构安全是保障住房安全的重要标准之一。

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住房的安全性。

因此,在建造住房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房屋结构牢固、耐久。

其次,住房的电气安全也是重要的标准之一。

电气设施的安全性关系到住房内电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住房的电气设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安装合格的电路、开关、插座等设备,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电气设施的正常运行。

另外,住房的防火安全也是必须严格遵守的标准之一。

防火安全是保障住房安全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设计和施工。

住房内应安装合格的烟雾报警器、灭火器等设备,并保持通道畅通,确保居民在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疏散和逃生。

此外,住房的环境卫生和室内空气质量也是保障住房安全的重要标准之一。

住房的环境卫生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必须定期进行卫生清洁,并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

此外,住房内装修材料和家具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避免使用甲醛等有害物质,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健康标准。

最后,住房的安全管理也是保障住房安全的重要标准之一。

住房安全管理包括居民的自我安全意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

居民应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定期进行安全演练,了解应急逃生知识和技能。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住房安全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住房安全的全面保障。

综上所述,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标准涉及建筑结构、电气安全、防火安全、环境卫生和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住房安全可靠。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引起人们对住房安全的重视,共同营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相关政策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相关政策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相关政策住房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城镇居民住房保障体制的改革。

一、改革内容1.改革住房建设投资体制。

由原来国家或单位统包的投资体制转变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投资体制。

2.改革住房建设、分配、维修、管理体制。

由原来单位统包职工住房建设、分配、维修、管理一体化的单位所有制,转变为住房的生产、建设专业化,维修、管理社会化的体制。

3.改革住房分配体制。

由原来的行政手段、福利性质、实物分配制度,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分配制度。

职工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通过向市场购买或租赁住房解决住房问题,满足住房需求。

4.建立双轨制的住房供应体系。

即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及廉租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

5.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由职工个人和所在单位分别交缴占职工工资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职工个人住房基金,以增强职工住房消费能力。

6.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并存的住房信贷体系,发展住房金融和住房保险。

7.建立规范化的房地产交易市场,规范交易行为,发展社会化的房屋维修、管理市场,逐步实现住房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促进房地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过程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住房制度改革是指对传统的福利分房制度进行变革,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机制的住房体制,实现住房的商品化和社会化。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住房制度改革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房地产行业可谓一大看点,其影响和意义远远超出经济范畴。

与其他各项改革一样,住房制度改革也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调整中逐步展开。

根据相关重大决策出台以及实践中执行的效果,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10年:1978-1988年的探索试阶;1988-1998年在全国逐步推开和深化阶段;1998年至今实行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住房保障制度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和试点1949~1979年,是我国住房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及基本经验评述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及基本经验评述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及基本经验评述摘要:住房保障制度,简单说,就是在社会发展中,买不起房子的人也得保障他们有房子住,这是一个文明社会起码的目标。

因为住房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

这个制度就叫住房保障制度。

经过近20年的住房制度改革,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近几年城镇居民住房问题又成为社会关注度极高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并在不同时期出台相关政策着力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

“十二五”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以及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住房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状况,探讨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治本之策,但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是其重要保证。

关键词:保障,保障性住房,制度1、前言在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十二五”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以及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住房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如何能让“百姓居者有其屋” 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住房制度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一方面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制度变革为以货币工资分配方,另一方面,大力促进住房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实行住房的市场化,建立完善住房市场。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保障住房制度的演变,为构建一种可持续、管长久的住房保障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2、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演变历程2.1福利性公房配租时期的演变2.1.1福利性公房配租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并实行低租金国家统建、公房配租、福利分配的制度。

国家(包括国家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国营企事业单位)出资修建公住房(包括没收),按职位、工龄等条件分配给符合条件公职人员居住,租金仅相当于现在的物业管理费。

什么是保障房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

什么是保障房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

什么是保障房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而实施的一项惠民政策。

保障性住房是多形式的,既有出租形式,也有出售形式的,从而起社会保障作用。

社会保障房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它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

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是指城市的廉租住房、城市的经济适用住房,也包括在一些林区、垦区、煤矿职工的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1、改善民生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显著提高,但是近年来,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各级政府都格外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稳定商品住房价格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人居已经成为一个性话题,虽然各国大都建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法律体系,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所谓安居才能乐业,民生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住房问题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实施住房保障制度,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

2 、住房需求据建设部测算,目前全国仍有人均建筑面积10 m2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近1000万户,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5.5%。

随着《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的实施,更多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将纳入政府的保障视野。

有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实际享受过廉租住房政策的家庭仅26.8万户,占400万户低保住房困难家庭的6.7%,占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2.7%,占全国城市家庭的0.15%。

50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让百姓住有所居

50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让百姓住有所居

50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让百姓住有所居■论坛主持蓝枫公共住房政策的设计准则■刘洪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一、公共住房公共住房,又称补贴住房,是指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建造、资助、拥有或管理的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低租金住房,以及有公共部门补贴的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廉价住房。

公共住房补贴,是由政府提供的激励方式,它通过降低机会成本或增加潜在收益,促使目标市场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去做某些在没有获得补贴时不愿意做的事情。

国际上有社会住房、工人住房、非盈利住房、可支付住房、低收入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屋/居屋、国宅等各种称呼。

有的经济适用房可以租、可以卖,还可以租一部分、卖一部分等很多形式。

公共住房政策是政府以提供公平的住房机会为目标,设计和实施的与建设和使用“公共住房”相关的住房政策。

它的目标是公平住房机会、改善住房质量、实现住有所居。

它通过对住房生产或住房消费的补贴,为居民家庭提供公平的住房机会。

它的细节目标第一是解决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要,确保其居住在体面的住房中;第二是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和社区环境;第三是鼓励住房自有;第四是实现资源在住房领域内部的公平配置。

如何实现从低到高的目标,怎样选择适合地方居民的目标?主要受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当地居民居住条件的整体情况;每个城市当前的住房状况差异很大,东部、中部、西部、南部、北部,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之间的差异都非常大,它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实力也是相关联的。

另外,还要考虑到对当地住房市场的影响。

公共住房和住房市场是相关联的,谈到对当地住房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是和我们选择公共住房政策目标相关联的。

要实现住房政策目标,就要通过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供给导向型的住房补贴政策。

指政府通过降低生产者的建造和经营成本,或者提高其经营、销售收入,激励生产者建造面向补贴对象群体的低租金或低价位住房;也可以直接由特定政府部门,或者建立政府背景的非盈利性机构作为供应者,负责公共住房的建设和维护,政府直接提供土地、基础设施和资金或贷款等方面的支持;通过优惠利率贷款,给予(可转让的)税收优惠或减免额度、承诺租金(价格)补贴等方式,引导和激励私营机构参与公共住房建设。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对策探究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对策探究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对策探究1. 引言1.1 简述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背景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旨在帮助职工解决住房问题,保障其基本的居住需求。

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开放,住房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职工的住房困难,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我国政府开始建立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背景主要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城市化比例不断提高,住房需求也随之增加。

由于房价高企,购房压力大,许多职工面临着无法购房或租房困难的问题。

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出现,为职工提供了一种通过缴存公积金来解决住房问题的途径,有效地缓解了职工的住房压力,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1.2 介绍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重要性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住房公积金制度可以帮助广大职工解决住房问题,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

通过定期缴存公积金,职工可以在资金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用于购房、租房、维修及装修房屋等方面,从而满足基本住房需求。

住房公积金制度可以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通过公积金的刺激作用,可以带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住房公积金制度还是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在职工购房或者面临失业等困难时,可以通过公积金提取进行补助,保障其基本生活。

而且,公积金制度是社会公平公正的体现,可以实现城乡居民在住房方面的平等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于职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得到重视和进一步完善。

2. 正文2.1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历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实行城镇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

最初,住房公积金制度是由政府全额资助的,旨在为城镇职工提供住房保障。

中国住房制度的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住房制度的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住房制度的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住房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保障居民基本住房需求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住房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住房制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本文将梳理中国住房制度的演变历程,并探讨未来中国住房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住房制度的演变1.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住房分配主要依靠国家计划和集中指挥。

国家按照各行各业的需要,安排住房分配任务。

由于房源紧缺,国家通过向职工发放住房凭证等措施保障人民住房需求。

2.市场化经济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住房问题逐渐出现了新的问题。

在市场化经济和法制建设的背景下,中国逐渐建立起了住房市场的体系。

人们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和租赁等方式获取住房。

同时,住房金融市场也得到了发展,人们可以通过购房贷款等方式获得住房资金。

3.新型城镇化时期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住房问题也随之发生了演变。

国家开始推动新型城镇化,通过一系列政策,提高城市化质量,增强城市吸引力,推动城市规模扩大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解决住房问题。

二、中国住房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1.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市场中国租赁市场起步较晚,发展不足。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住房租赁需求越来越大。

国家应该加大对租赁市场的扶持力度,通过优惠税收、减免过桥费等政策鼓励房地产企业发展租赁市场,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

2.完善住房保障政策目前,中国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国家应该扩大住房保障政策的覆盖面,推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都能够享受到相同的住房保障政策。

同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保障力度,确保这些人可以获得基本的住房保障。

3.建立健全住房金融市场住房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促进住房发展的重要保障。

未来,中国应该进一步完善住房金融市场,强化住房贷款的监管,鼓励金融机构为住房市场提供更加丰富和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住房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介绍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介绍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介绍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是指为了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和提高居民福利而建立的一整套制度和政策。

它对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关切和承诺。

首先,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包括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以及住房保障制度。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全体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保障,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养老保险制度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养老保障,确保老年人基本生活和福利。

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人员提供暂时的经济援助和再就业帮助,减轻失业带来的压力。

住房保障制度为低收入家庭和特殊困难人员提供住房补贴,帮助他们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其次,我国社会福利制度还包括了社会救助制度、教育保障制度以及儿童保护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为无劳动能力和无法得到维持生活的困难群体提供救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福利。

教育保障制度为贫困家庭提供教育资金援助,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儿童保护制度为未成年人提供全面的保护和关爱,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另外,我国社会福利制度还注重特殊群体的保护,如残疾人、农民工、老年人等。

针对残疾人,我国建立了残疾人保障制度,提供康复、就业等一系列服务。

针对农民工,我国建立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针对老年人,我国建立了老龄保险和老年人福利制度,提供养老服务、医疗保障等。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有力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和谐稳定。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福利制度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问题,导致福利待遇不均衡。

同时,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等问题也给福利制度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福利制度。

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福利待遇的覆盖范围和水平,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福利。

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和管理,减少福利资源浪费和滥用,确保福利制度的落实和效果。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而采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它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详细探讨。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1、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医疗保障的领域包括医疗、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等。

中国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等。

但是,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医疗资源不均衡、医疗费用高、医患矛盾等等。

2、养老保障制度养老保障制度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所采取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商业保险和社会福利机构等。

但是,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养老金水平偏低、养老保障不足等。

3、失业保障制度失业保障制度是为了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所采取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的失业保障体系包括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金等。

但是,中国的失业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失业保险覆盖面较窄、发放标准偏低、失业救济制度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等。

4、住房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是为了解决人民住房问题而采取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等。

但是,中国的住房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住房质量不高、保障范围狭窄、拨款和发放不透明等。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1、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是提高覆盖面,提高报销率和标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医联体”,优化和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

同时,可以建立“支付按病种诊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提高报销比例和标准。

2、养老保障制度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是提高养老金水平,拓宽养老保障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保障性住房的货币补贴和实物补贴

保障性住房的货币补贴和实物补贴

一、保障性住房的定义·所谓的保障性住房, 通常是指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 提供给特定人群使用, 限定了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 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

对于最低收入家庭,政府提供租赁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可以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当前,保障性住房中最主要的形式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二、为什么要提供保障性住房补贴市场经济能够解决大部分家庭的住房,但因“市场失灵”和城市发展滞后,部分低收人家庭住房仍得不到解决。

“没有什么东西比住房更能为谋求人们幸福和社会安定作出贡献”。

没有住房,我们将失去居住休憩的场所,影响家庭成员的学习、工作,致使家庭不和,甚至社会动荡、经济停滞倒退。

为此,世界各国政府出于各自目的,都先后指定了住房补贴政策。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更应该建立住房补贴制度对这部分家庭提供补贴支持。

三、补贴对象目前,住房补贴制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普及性支持”,二是“选择性支持”。

前者的前提假设是认为住房市场的运行是无效率的,通过市场无法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需要政府的全面干预。

这种假设显然有悖于“城市居住均衡”模型的结论,是不合理的。

如果住房补贴制度采取“普及性支持”,政府将面临非常尴尬的处境。

“选择性支持”只对部分家庭提供住房补贴。

其隐含的前提假设是住房市场能够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但住房市场运行有时是失灵的,政府应对住房市场进行适当干预。

由于来自劳动力市场和住房市场的“失灵”及城市发展滞后,部分家庭会出现住房困难,但通过住房市场还是能解决大部分家庭住房。

可见,“选择性支持”的前提假设是合理的。

补贴对象:“选择性支持”对象应严格限制在“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证住房补贴体系的有效运行。

·低收入者并不一定就是住房困难户,有些低收入者可能通过继承、父母资助实现购房;有些低收入者曾经是中高收入者,已经拥有住房。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进展、问题与对策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进展、问题与对策
切 实 加 大 保 障性 住 房 建 设 的 政 策 目标 和 工 作 任 务 。 2 0 0 9 年5 月, 在 由住 房 和 城 乡建设 部 、 国家发 展 和改 革 委员 会 、 财政 部三 大部 委联 合起 草 的《 关 于 印发2 o 0 9 —
立健 全 中 国特 色保 障性住 房 制 度体 系任 重 而道 远 . 对 其 中存在 的一些 突 出问题需 要认 真对 待并 予 以妥 善 处
林 葆 才一 裁 国保 障 性住房 制度建 设伪 进展 、 问题 与对 策
竹业与强i
镇 保 障性 住房 制度 体 系是 当务之 急 .各级 政府 部 门必 须 担 负 起 重 要 职责 。 2 0 0 8 年1 2 月, 国务 院办 公 厅 在《 关 于促进 房 地产 市场 健康 发展 的若 干意 见》 当中。 提 出了
租房 的土地 供应 量不应 低于 当地本 年度 居 住用 地 土地
手段 . 各 级政 府部 门在 其 中扮 演着 重要 角色 . 担负 着重
要 职责 随着 我 国保障性 住房 建设 速度逐 年加 快 、 规模 不 断扩 大 、 标 准持续提 高 , 一 些制 度层 面上 的问题 也逐 渐 暴露 出来 。 当务 之 急是 以市场 机制 为主导 、 相关 法律
历程 。 2 0 0 5 年 以后 。 从 中央到地 方 各级 政府 部 门接 连 出
台了各类 有关保 障性住 房 的新政 和新 规 .使 我 国保 障
性住 房制度建设步人 了快速发展 和不断完 善阶段 。
2 0 0 5 年3 月, 国务 院 办公 厅 发 布《 关 于切 实稳 定 住 房 价
后 , 配套 政 策成 效 有 限 ,监 管体 制 机 制 l t t 乏等f * l 题 。 因此 , 充 分发 挥 市 场机 制 的 主 导 作 用 .建 立 健 全 相 关 的 法律 法 规 体 系 ,高度 重视 配套 政 策 体 系化 建设 ,加 快 监 管体 制 机 制 建设 步 伐 。是进 一 步 推进 我 国保 障 性 住 房 制度 建设 的 着力 点 。

我国居民住房保障制度

我国居民住房保障制度


• •
• •
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中国确定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始于1998年。经 济适用住房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部2004年发布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 中规定,经济适用住房指的是“政府提供政策优 惠,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具有 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
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经济适用住房具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一是经济适用住房作为政策性住房的保障性,这是与市场化 商品房的主要区别; 二是政府在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上提供优惠政策措施,如减 免有关税费、免交土地出让金等,相对应的在建设标准、 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上也对其有所限制。
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的弊端
• 1.户型面积偏大和高档化趋势,导致房屋总价偏高从而使 真正的中低收入阶层消费受限。 • 2.销售过程管理不严,导致部分不具备购买资格的群体购 买了经济适用住房,使补贴中低收入阶层的政策目的大打 折扣,较高比例的经济适用住房被用作投资和出租,不仅 使政府的补贴与公众资源流向了非目标对象,也给权力寻 租提供了机会。 • 3.投资逐年下降使经济适用住房的供给稀缺,造成一定的 市场紊乱。
谢 谢 观 赏
The end~
我国居民住房保 障制度发展与完善
居民住房保障制度的定义
目前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包括:经济 适用房、廉租房、住房公积金、限 价房和公共租赁房等。住房保障体 系不只针对低收入者,也针对高、 中收入者,住房公积金是住房保障 体系一个重要保障制度。
住房分类
住房公积金制度
• 住房公积金制度: • 最初是经济发达国家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一种成熟 经验,并一度在实践中作为政策性住房金融发挥了巨大作 用。 • 住房公积金制度本质: • 其本质是一种国家支持的社会自助形式,通过金融互助, 以缴存公积金的方式,增强缴存资金职工的购房支付能力。 •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 • 政府为解决职工家庭住房问题的政策性融资渠道。住房公 积金由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 非企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各按工资的一定比例逐月缴存,

住房保障制度

住房保障制度

住房保障制度简介住房保障制度是指一系列政府政策和措施,旨在保障居民居住权益、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该制度的实施旨在解决住房问题,确保人民的基本居住需求得到满足。

制度目标- 提供稳定的住房供应,确保人民基本的住房需求;- 提高住房保障的公平性和效率性,使更多人受益;- 促进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增强市场供求平衡。

主要内容1. 公共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是政府提供给居民的廉租住房,旨在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通过建设、租赁或购买现有房源等方式,提供给符合条件的家庭或个人居住。

2. 保障性住房补贴保障性住房补贴是针对低收入群体的一种经济援助措施,通过向符合条件的家庭或个人提供租金补贴或购房补贴,帮助他们改善住房条件。

3. 住房转让和交易为了提高市场供求平衡,住房保障制度也涉及住房的转让和交易。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居民在住房交易中的权益,防止恶意炒作和房价波动过快。

实施机制为了保障住房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监管体系,包括以下方面:- 建立住房保障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机制;- 加强住房保障资金的管理和分配,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 建立住房保障项目的申请和审核制度,确保住房资源的分配公平、透明;- 加强对住房市场的监管,防止不合理的房价波动。

评价与展望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如资金不足、政策执行效果等问题。

因此,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提高其执行效果和社会效益。

结论通过建立健全的住房保障制度,政府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居住权益,解决住房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对于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以实现住房保障制度的目标和效果。

注意事项- 本文档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以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为准。

- 请勿在引用内容时引用无法确认的信息,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中国住房保障制度

中国住房保障制度

中国住房保障制度讲义一、中国住房制度发展历史评析住房保障的历史就是不断调整解决普通居民基本住房问题的历史。

任何改革,均涉及根本利益的调整,特别是政府与保障对象之间利益的调整。

如果不涉及,那就不叫改革。

(一)1949年——1998年。

我国对城镇居民实行普遍性的住房实物分配制度,住房是一种福利,是一种待遇。

在这个阶段,住房制度领域只存在“国”和“家”两个主体,不存在“单位”和“个人”。

目前仍在承租状态的公有住房,其租赁权基本相当于所有权,可以视为可继承的财产。

(住房价格适应了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但制度本身不可持续)(二)1998年——2003年。

以经济适用住房为城镇普通居民的住房供应主渠道。

国发【1998】23号文件: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房价收入比在4倍以上的地区,可以向无房和住房不达标职工发放住房补贴;继续推进现有公有住房改革;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普通职工能够买得起,但买不到)(三)2003年至今。

以普通商品住房为城镇普通居民的住房供应主渠道。

国发【2003】18号文件:逐步实现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为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只面向低收入家庭供应。

建住房【2006】196号文件:一律禁止所有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搞集资建房。

(职工能够买得到,但买不起)(四)2007年至今。

国家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核心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但住房保障对象仅仅限制在占城镇居民10%左右的最低收入家庭,广大的住房困难的普通工薪阶层、普通居民难以享受到国家住房保障政策。

(住房保障对象严重缺失)二、住房供应权垄断的形成几个具体文件的颁布,形成了住房供应的垄断,偏离了住房保障的科学理念,导致了普通居民难以解决基本住房问题:(一)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变化。

以1999年《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颁布为标志,取消了住房公积金发放政策性住房建设贷款,不再支持政策性住房建设。

租购并举是什么意思

租购并举是什么意思

租购并举是什么意思所谓“租购并举”,指的是我国政府支持居民通过市场途径解决住房问题。

对个人而言,首先应该考虑通过正常渠道去获取满足基本需要的资金,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居所进行安置;对于政府而言,则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入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施科学、系统性的城镇住房建设计划。

租房就是说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来决定购买什么样子的住宅,当然也不排除用户会去购买商铺等。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地涌现了许多楼盘,很多开发商都打起了出售空置房屋的主意,这无疑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目前,中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包括: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棚改房等,它们虽然名称不同,但都具备相似的特征,即由政府组织实施、向低收入群体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

因此,与国外成熟的房产模式相比较,中国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国内的传统思想观念认为房子只有居住功能,而没有投资属性,这也造成了土地财政依赖症的恶果。

因此,在房地产业长期处于粗放型增长状态下,必须尽早将房地产业纳入到健康发展轨道上来。

“租购并举”,既能够扩大租赁市场规模,又能够刺激租赁市场需求,从而缓解中国房地产市场结构失衡问题。

在农村地区还有一种被大家熟知和接受的租赁方式就是宅基地使用权出让或转让。

一般情况下,宅基地的面积越小,房屋的单价就越便宜,每平米的月租金就越少。

如果拥有大量宅基地,那么你的收益就非常可观了。

在城市里,房屋的总价值远远超过了其土地价值,所以,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赚钱就变得轻松简单了。

比如说北京某块位置优越的土地的拍卖价格为2亿元,那么你就算拿到手之后,可以按照1:1.5的比例出租,每年至少可以收回6000万元的租金。

但如果没有人愿意接手,你就白忙乎了。

现代人追求更高品质生活,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

未来房屋租赁市场潜力巨大,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存量时代,加强住房租赁市场建设刻不容缓。

因此,从租赁住房的角度看,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调控的重点将逐步转移到培育租赁市场,形成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在社会福利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有哪些不同?

在社会福利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有哪些不同?

在社会福利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有哪些不同?社会福利,是指国家、社会和个人为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民生福祉而实施的各种公共服务和社会救助,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障、住房保障、教育保障等多方面。

不同国家的福利制度存在巨大差异,下面将列举一些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不同之处。

一、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建立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基础上。

这些保险主要由企业和个人缴纳,也有政府补助。

而在其他发达国家,如欧洲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不仅拥有比中国更加完善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还有更多的社会福利制度。

比如在欧洲,有一项免费早餐制度,所有学生都可以享受到政府提供的营养早餐。

二、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障是社会福利中很重要的一项制度,中国的医疗保障主要由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组成。

但在其他国家,如加拿大和英国等,有着更加完备的公共医疗保障制度。

不用花费大量的医疗费用就可以获得所需医疗服务,这是那些发达国家公共医保的优势之一。

三、住房保障住房保障是一个国家福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那些经济困难和有住房问题的人解决住房问题。

在中国,住房保障主要是通过公积金、保障性住房和租赁补贴等方式来实现的。

而在其他国家中,有些国家的政府会实行公共住房政策,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分配住房给那些住房困难的人。

四、教育福利教育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教育体制在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经费,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教育外来资金占比还较低。

此外,在其他发达国家中有着更为完善的教育补贴制度,尤其是一些欧洲国家。

这些制度可以确保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们能够平等获得教育机会。

总结:社会福利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不同国家的福利体系是基于本国国情而建立的,每个国家的福利制度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劣。

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完善的,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

这一制度的发展不仅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政府对人民生活关切的重要体现。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失业保险是为了帮助失业人员度过难关,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同时也鼓励失业人员积极寻找工作。

医疗保险是为了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供医疗费用的报销和补偿。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也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

基本医疗保险是为了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供医疗费用的报销和补偿。

大病保险是为了保障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和救助。

医疗救助是为了帮助贫困患者得到必要的医疗救助和救济。

我国的教育保障制度也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义务教育是为了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基本的教育。

高等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是为了提供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促进就业。

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也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房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和保障性住房。

公共租赁住房是为了提供廉租房屋给有需要的居民,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

廉租住房是为了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保障性住房是为了确保住房困难群体能够拥有自己的住房,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帮助。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离不开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并且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提高保障水平。

中国政府还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等积极参与社会福利工作,共同推动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住房保障制度
作者:王小广来源:南风窗日期:2011-11-09 浏览:3405
显示全文在许多人看来,政府建保障房是房价调控长期难见成效的一种备选方案,或者理解为房价泡沫破灭后的一种保底、补救措施,使房地产投资不至于大跌萎缩而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但我理解政府提供一定数量的保障性住房是一项制度安排,是政府重视住房这一最大民生问题的一种长期而基本的职责。

因此,不是“应景”之作,要从基本住房制度设计中考虑保障性住房建设,即要明确保障性住房的基本定位,既要明确为谁建、由谁建的问题,又要对其目标进行基本定位。

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如何建、如何分和如何管等问题。

这里我想就这些最基本问题作些分析,以引起共鸣,学者们和各级政府一起努力,使保障性住房定位、建设、管理一开始就建立在科学合理、能产生长期社会效率的基础上。

住房制度分歧
在中国住房体制改革后,一个很清楚的事实是纯市场化的观点确实无法解决所有人的住房问题,有一部分家庭永远无法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做相应的制度安排,去努力保障这部分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从理论上讲,这些人的住房有了保障,整个社会的居民都有了住房保障。

我们需要怎样的住房制度呢,其中保障性住房又在其中如何定位?我们先从当前的住房政策体系谈起。

最近几年就住房政策问题,有几种表述相似内容却有别的说法:第一种,提出政府只保低端,其他完全由市场解决,市场是市场,保障是保障,不能混淆。

第二种,试图构建一个包括满足各种不同层次住房需求的住房结构及政策体系,如提出“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靠市场”。

第三种,提出“低端保障、中端支持、高端调控”(也有的地方表述为“低端靠保障、中端靠市场、高端有约束”)。

第一种意见可能遭到的批评会最多,原因是政府可以保障低端,但低端真的能靠市场解决住房问题吗?最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显示,夹心层即家庭收入处于中间60%的家庭住房问题最突出,一方面因房价过高而够不着市场,因收入条件或住房条件保障性住房与其无缘。

处于60%的中间层家庭,无房户买房和有房户改善住房条件都面临过高房价的约束,他们是社会中怨言最多的群体。

在此,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个重要问题:房改后市场供给的大量住房都满足了谁的需要?中国过去10年城市人口年均仅增长3%,而每年住房供给量年均增长20%左右,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超过了日本与韩国,这完全能满足绝大多数的住房需要,讲我国住房投资不足、供应不足是怎么也说不通的。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20%的高收入家庭消费了近七成的住房供给,特别是最富的10%的人(家庭)购买了住房市场供给量的50%,换句话说,从消费的角度,这些人根本就不需要住房(他
们早就有了住房,而且有了足够面积的住房),但他们却是住房消费市场的主力,他们买房投资,从而不断地把房价抬高,从中牟取暴利。

我国房地产市场早就十分不正常了,失去了基本功能。

住房90%以上是满足消费的功能,而实际却使投资功能无限放大,超过了消费功能。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让大多数靠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

除非把保障性住房的功能界定在60%左右的家庭。

但如果这样,那就是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福利分房成为主要手段,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所以,将住房保障与房地产市场调控分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住房保障是住房保障,市场是市场,这样的观点看似有道理,实际是解决不了我国大多数人的住房问题,在房价过高的情况下,建保障性住房的成本也高,需求会过大,同时,由于有巨大的价差或利益差,因寻租产生的保障性住房腐败问题会成为一个新的大问题,因而会产生新的不公平问题。

这一观点还隐含着一个政策建议,对现在的中国住房市场不应干预,认为宏观调控把房价压下来是根本错误的。

因此,我比较同意第二种、第三种观点。

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房地产市场调控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平有效的住房制度。

但第二种、第三种都有各自的缺陷,仍然不是我们需要建立的较合理的住房制度框架。

第二种观点中说“低端有保障、高端靠市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中端有支持”怎么体现,难道让60%都获得住房补贴,或将限价房、经济适用房扩大50%~60%的比重吗?我们认为,限价房、经济适用房仅是一种过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不能永久化。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高端靠市场”似乎很有说服力,但问题是市场难道没有政策的作用空间吗?对高端家庭无限制的投资需求难道不加以必要的干预吗?所以,这第二种观点仍然与第一种观点有很大的一致性。

总的看来,第三种说法较为合理,但仍有问题:“高端调控”或“高端有约束”是很好的表述,但如何体现呢?是通过明显差异化利率政策或税收政策来实现吗?现在看不出来有这样的设想,说得更明确点就是如何限制投资或投机性需求,抑制少数人获得暴利,一套住房与二套以上的住房基本采取一种政策是明显不合理的,它不仅违背公平原则,而且是形成当前房价严重偏高的主要原因。

在高端约束不力的情况下,中端的支持也就是无底洞了。

因此,这第三种观点仍有大大改进或丰富的余地,否则,就是一句好听的空话。

没有刹车的房地产业
我认为,我们需要这样的一套新住房制度:以市场化为基础、政府提供最基本的住房保障、只鼓励一户一套住房的住房制度。

并相应地建立政府宏观调节与市场基础性作用相结合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1998年住房改革后,我们的住房供给是朝市场化方向发展,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只是局部的市场化,房价销售是市场化,但土地供给是非市场的垄断供给,其表现的“市场价格”是远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原因就是因为土地财政。

因此,我们的土地制度需要改革,包括农村宅基地的市场化或城市土地市场的打通,要有真正体现市场化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招拍挂”制度真正是市场化
的制度吗?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研究。

二是对市场化缺乏制度的或政策的约束。

1998年房改和当时出台个人按揭贷款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住房市场的发展,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由于时间仓促、考虑不周,其存在一个根本的制度或政策缺陷。

我们可以把房地产市场比喻为一辆汽车,汽车之所以成为大众化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因为其系统设计和性能的完善,汽车包括4个子系统,一是动力系统,通过踩“油门”给其提供行驶的动力,就像我们为刺激房地产发展,而采取许多金融、税收鼓励政策一样;二是刹车系统,是保障行驶安全的最主要的装置;三是电子系统;四是车身系统。

在遇到各种紧急情况时,汽车的安全保障主要是靠刹车系统完成,而汽车的刹车系统是一个设计非常精巧完善的系统,它包括4种选择:一是刹车片,二是离合器,三是手刹,四是ABS装置,是发生万一情况时的保护生命的最后装置。

而中国的房地产业发展,在一开始,为了把房地产培育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安了大马力的“发动机”,却忘记了安置刹车系统。

房地产业的刹车系统或装备是什么呢?就是税收和金融调节装置,其中最主要的是税收调节装置,它是总闸门,它可能避免住房成为过度投资的工具,使住房市场成为具有负反馈机制的有效市场,避免房地产泡沫不断强化。

如果当买房投资获取的暴利多数都成为税收、占有过量的住房要交更高税率的税收时,市场投机行为将会被抑制。

因此,调节住房市场的过度投资行为,关键是建立内在的长效约束机制。

政策的原则
政府提供最基本的住房保障,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基本制度和政策定位。

住房保障的基本功能是“托底”,满足居民最低的住房基本需要,是保“基本”,不是保“改善”。

二是要确定“最基本”的标准。

“最基本”也就是“最低”标准,追求的是“低标准、广覆盖”的政策目标。

不仅户型要小,而且要相对同质,不能有的大、有的小,由于位置的差异,单位价值肯定不一样,但总价值量应相当,不能出现户型价值量的明显差异,在城区户型尽可能小(仅满足最低住房需求),在郊区和中小城市可适当放宽。

我们调研发现:许多地方在文件中做出了很好的规定,如按“小户型、齐功能、高质量”的标准建保障房,公共租赁住房以建筑面积30~45平方米为主力户型,最高不超过60平方米,建设比例不低于80%。

但实际建设中存在户型偏大的问题,这使人怀疑可能存在私心,可能是为某类人量身定做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是相当不公平的。

我们建议,为了体现公平、也有利于政府节约投资,在大城市保障性住房户型应学香港,控制在30~40平方米之间,不能超过50平方米;中小城市可适当放宽,但也不能超过60平方米。

三是要防止一些过渡性制度安排或政策长期化。

住房制度保障是“保底的”,保最基本的住房需求,是长期的保障,而许多政策性保障一般是过渡性的、灵活的,对此,要严格区别,避免一些过渡性保障的长期化,带来严重不公平问题。

四是政府提供的保障性形式以实物为主,货币补贴为辅。

政府应该只鼓励一户一套住房,这体现的是公平原则。

鼓励一户一套住房不仅要写入未来将出台的《住房法》或《住房保障法》,甚至可以写入《宪法》。

其含义是对一户购买或租赁一套住房在金融、税收等政策上永远都给予优惠,而对第二套以上的住房采取显著性差异化政策。

现在的差异化信贷政策差异化不明显,在暴利情况下,用利率加10%的所谓差异化政策不可能起到抑制投机需求的目的。

对第二套住房要采取高利率和税收政策,抑制这部
分需求(高利率、高税收意味着他购房的成本高,他愿意承受那么就不限制他购买),而不是禁止它。

你可以购买第二套住房、第三套住房,但你必须付比第一套住房高得多的利率,按比第一套住房高得多的税率交税。

既要征收高税率的保有环节税,又要开征高比例的投资收益所得税(50%以上)。

这就是我所指的“只鼓励一户一套”的住房制度。

(王小广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