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深府[1998]29号
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正文:---------------------------------------------------------------------------------------------------------------------------------------------------- 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深府(1998)29号一九九八年二月五日)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已经市政府二届九十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深发〔1995〕32号),加大对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实现把我市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现就有关扶持政策和措施规定如下:一、继续增强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扩大科技三项经费规模。
1998年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达到当年预算内财政支出的1.5%,以后逐年增长,到2000年达到预算内财政支出的2%。
二、强化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公司的作用,增强其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担保和股权投资的功能。
在建立专家咨询制度的基础上,从1998年起市财政分三年每年对公司注资1亿元,使公司注册资本到2000年达到4亿元。
三、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两年免征所得税,八年减半征收所得税的优惠。
对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除享受原有的所得税优惠外,再增加两年减半征收所得税的优惠。
四、企业按规定减免所得税期满后,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产品产值70%以上的,经税务部门核实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五、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项目投产后,不论该企业以前是否享受过所得税减免优惠,经市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税务部门批准,对该项目所获利润给予三年免征所得税的优惠。
重庆市十五与十一五规划的简略比较
关于重庆市十五规划纲要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简略比较綦星091099085 市场营销学系关于纲要序言。
相比于十五规划纲要开门见山地提出下阶段工作目标的方式,十一五计划纲要的思路显得更加科学与符合逻辑。
它首先分析了前段时期也就是十五时期我们所取得的阶段性成绩,有利于我们从过去的成功经验中学习进步,并且从心理层面坚定了我们实现十一五计划的信心;与此同时,十一五规划纲要也分析了“十一五”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为我们合理地规划和实践,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提出了问题,便于我们放准工作重心,做好预防机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节省自然、经济、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和谐。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这一方面。
大致都从取得“四件大事(完成三峡工程,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建立有效地生态环保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果,提高经济规模、质量、效益,完善国民经济基础设施体系,充实社会公共服务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设置。
但十一五计划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同时从更宏观的视角,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标进行测量,提出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这无疑是对重庆的发展从更高的一个层次提出了要求。
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
十一五规划明显给予了更大程度的关注。
从加强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社会组织结构,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扶贫开发等六大方面分别仔细地进行阐述。
而十五规划,虽然也谈到实现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民素质,深化农村改革等一些相当重要的方面,但始终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也没有触及新农村建设最基本的方面,显然没有对农村建设予以足够重视。
基于重庆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现实,城市经济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农村经济是必须要同步发展的,否则只会滞后整个经济体的发展。
所以,鉴于此,十一五规划的提法显然经过了更多的实践与调查,更加符合重庆的社会经济现实,势必也会对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更大更好的作用。
国家高新技术“十五”发展规划纲要.docx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一、形势与任务在新的世纪里,智力资源的富集、优化和开发将会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
我国必须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这种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使人类的发现或发明能够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前,鉴于科技园区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地位,加速其规划与发展,已成为各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措施。
(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我国高新区自1991年建立以来,已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充分显示了高新区的优越性。
1.超常的发展速度。
按53个国家高新区统计,200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9209亿元,是1991年的105倍,平均增长率为67.8%;是1995年6倍,平均增长率为43.2%。
2.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0年利税总额是1991年88.8倍,1995年的6倍,达到1057亿元。
人均工业产值为31.6万元,是1991年的5.1倍,1995年的2倍,是2000年全国平均值的10倍多。
3.突出的社会效益。
在高新区内创造了251万个就业岗位,拉动区外就业人数为直接就业人数的5倍。
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迅速提高。
1999年,苏州占46%、吉林39%、绵阳31%、北京27%、南京27%、西安22%、武汉21%、深圳11%,有效地改变着当地的产业结构。
4.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
至2000年底,共有高新技术企业达2.1万家,其中,技工贸总收入亿元以上的达1252家,过10忆元的143家,百亿元以上的6家。
联想、四通、北大方正和深圳华为等为代表的著名高技术企业在高新区迅速崛起。
5.开发了大量高新技术产品。
区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份额达70%以上,近600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在高新区实现产业化,许多高技术产品出口国外,参与国际竞争。
哈尔滨市开发区经济发展规划
哈尔滨市开发区经济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是哈尔滨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既是开发区二次创业的第二阶段,又是开发区争创全国一流的关键期。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的要求,深入实施开发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开发区,推进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商务部、科技部和省市有关“十一五”发展的规划和要求,特制定哈尔滨开发区第十一个五年经济规划纲要。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一、发展基础国家级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机构于2001年12月合并,这标志着哈尔滨开发区发展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新阶段。
“十五”时期是开发区二次创业第一阶段,也是开发区经济发展最快的阶段。
五年来,开发区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抢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性机遇,突出发展集中区,努力提高自有经济比重,充分发挥经济发展龙头带动作用;狠抓招商引资这个中心,努力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省市对外开放窗口作用;重点发展集群经济,努力壮大主导产业的规模,积极发挥省市经济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不断优化软硬投资环境,努力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和企业发展服务水平,积极发挥省市投资服务高地作用;重点发展孵化经济,努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发挥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作用,全面超额完成了二次创业第一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从2003年起,开发区集中区产值连续三年翻番,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近两年在科技部和商务部的排名稳步上升,为开发区“十一五”发展和全面实现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
按全口径计算,“十五”期间开发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1%。
其中,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01亿元,占哈尔滨市的11%,是2000年末的3.8倍,是两区合并之初的2.65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99%。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规定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1.11.09•【字号】京政发[2001]38号•【施行日期】2002.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规定的通知(京政发〔2001〕38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已经第115次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二00一年十一月九日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为大力推动并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本市科技发明、技术专利等科技成果的商品化,鼓励科技成果的拥有者将高新技术快速转移到产业应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9〕29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一、本市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实行认定制度。
市政府指定专门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认定,并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
凡在本市登记注册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均可享受本规定的有关政策。
二、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鼓励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市政府设立技术创新资金,用于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由市财政局、市科委、市计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等部门以及政府出资引导设立的投资机构,多渠道筹资,以市场调研投入、项目开发、风险投资、贷款贴息、贷款担保等方式,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二)市政府设立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资金,用于鼓励本市组织和个人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
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修订)的通知【法规类别】技术进出口与国际合作【发文字号】深府[1999]171号【发布部门】深圳市政府【发布日期】1999.09.24【实施日期】1999.09.24【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失效依据】本篇法规已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发布日期:2008年9月21日实施日期:2008年9月21日)废止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修订)的通知(1999年9月24日深府〔1999〕17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修订)已经市政府二届14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1998年2月9日发布1999年9月23日修订)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和《中共深圳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深发〔1995〕32号),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实现把我市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现就有关扶持政策措施规定如下:一、为促进我市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有效、合理地配置政府资源,增强政府产业导向决策的科学性,由市政府聘请国内外著名科技、经济、(金融)、管理和法律专家,充实深圳市科技顾问委员会,其经费由市财政专项安排。
充分发挥科技顾问委员会在制定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高新技术项目投资活动方面的评估、论证、咨询和推介等功能,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扶持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其中,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1999年达到当年预算内财政支出的2%,以后逐年增长,“十五”期间达到预算内财政支出的2.5%。
区、镇财政也须相应增加对科技的投入。
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冈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冈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黄冈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0.11•【字号】黄政发[2006]24号•【施行日期】2006.10.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冈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黄政发[2006]2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龙感湖管理区、黄冈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现将《黄冈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00六年十月十一日黄冈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根据《黄冈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全市科技工作实际,制订本纲要。
一、背景和基础“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亦是我市全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速度和提高运行质效,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面对国内外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新形势,为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主推力的功能,实现科技新的跨越,确保赶超战略落到实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黄冈的奋斗目标,根据中央和省市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有关精神,按照面向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立足黄冈而又跳出黄冈的原则,科学制定《黄冈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我市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发展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黄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意义十分重大。
“十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这条主线,努力服务“科教兴市”战略,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一)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截至 2005 年底,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9078万人。
“十五”期间,全市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10项,获各级财政资助经费4945.8 万元。
全市专利累计申请量336件,登记科技成果145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58项。
(二)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逐步提高。
成都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成都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Have a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November 2, 2021成都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目录一、序言“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十一五”,我市将向工业化中后期迈进,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产业发展水平与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因素依然存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增大;“三农”问题仍是难点;与此同时,还面临国内发达城市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有优势的巨大压力;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通过实施“成都·高科技行动计划纲要”,我市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显着成效;在集成电路设计、磁悬浮列车、红外线毫米波、肿瘤生物治疗、新型航空器、核技术应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技竞争力显着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发明专利数量偏少,研究开发水平有待提高;科技资源整合利用欠佳,体制机制尚待完善;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财政引导作用有待加强;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同时也具备良好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既对科技发展产生巨大需求,也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我市拥有较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一些学科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经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具备科技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三是开创对内对外开放新局面,使我们能够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分享世界科技进步成果,加速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四是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五是深厚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和谐包容、务实创新、智慧诚信”的城市精神,为科技进步与创新聚集浓厚的文化氛围;“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加强自主创新,深入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为构建和谐成都、实现“新三最”目标努力奋斗;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以高科技成都建设为主线,加强自主创新,以重大专项为抓手,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高科技竞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科技强市;二基本原则1.衔接国家战略,突出成都发展需求我市科技发展要服从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对接国家和省确定的战略重点及重大专项,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布局中争取更大发展空间;同时,突出我市经济社会对科技进步的迫切需求,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重点突破;凝炼出促进产业发展的科技重大专项和优先主题,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注重科技创新,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我市市情出发,注重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提供有利于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充分发挥效能的制度安排,克服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中央与地方、市内与市外、军工与民用科技资源有效集成以及创新要素的有效结合;3.注重面上引导,突出重点跨越在科技工作的安排上,注重前瞻性,体现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抓住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关键性的重大环节,开展攻关,力求突破,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跨越,提高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三发展目标到2010年,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院校地合作、军民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全国一流的研发水平、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初步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基地,科技竞争力领先中西部地区,进入全国前列;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以上,全市专利年申请量突破12000件,继续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经过5年努力,我市科学技术的若干方面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掌握一批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网络通信等行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以及行业竞争力进入全国领先水平;二是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能力和中药现代化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三是在精密机械、成套装备制造以及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四是石化、建材、冶金等基础原材料、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稀土与磁性材料等特色材料研究开发技术进入全国先进水平;五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提高,先进适用的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得以应用,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六是核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和节能技术取得突破;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初步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七是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八是地方性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着提高,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诊疗技术取得突破;九是有关城市管理的先进适用和智能化技术得到有效利用,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等公共安全能力以及城市道路管理智能化水平得到提高;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点领域是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有一定技术基础、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确立优先主题的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支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掌握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问题,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一电子信息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在成都及其周边地区,聚集了大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IT企业和高水平研发机构,但是产业发展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高端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等核心产品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与新产品研究开发能力跟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提高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化应用水平迫在眉睫;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思路:1突破自主发展信息产业和引领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提高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大型应用软件、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等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应用水平;2加强信息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培育新技术和新业务,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3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开发支持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发展的信息技术关键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优先主题:1.面向应用的软件开发重点开发行业应用软件;安全中间件技术;以数字家电、网络通信、航天及航空电子、汽车电子为重点应用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家庭娱乐终端游戏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数字娱乐软件;2.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研究开发专用、通用集成电路芯片,在基础芯片、高端系统芯片SOC、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与芯片、CMOS电路新技术及应用等实现产业化突破;在新一代网络通信、网络电视IPTV、数字视听、信息安全专用产品和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方面,实现IC设计制造与产业化应用的紧密结合;3.下一代网络通信技术及应用重点支持开发高性能网络宽带接入技术;核心网络的光交换与接入技术;基于先进网络技术的各种应用系统;智能终端与家庭网络设备和系统;基于下一代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应用的相关产品研发;网络电视IPTV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4.先进光电设备技术、数字显示技术与应用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器件、投影显示光学部件、微显数字投影产品、平面电视关键部件等产品;发展空间探测、遥感、遥测民用领域的先进光电设备技术;5.信息安全技术与应用重点研究开发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的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复杂大系统下的网络内容监控管理、主动实时防护、安全存储、网络病毒防范、恶意攻击防范、网络信任体系与新的密码技术等;二生物与医药生物与医药产业是我市主导产业之一,但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品种匮乏,技术储备不足; 研发力量分散,层次重叠;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优势不明显的问题还非常突出,影响了我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生物与医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促进我市生物与医药产业集聚和优势产业链形成的重要途径和客观需求,是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发展思路:1通过技术创新、多学科融合及产学研结合等多层次的合作,开展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一批疗效显着的现代中药新产品,提高中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促进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纯化、制剂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中药行业整体水平;2积极发展医药生物技术,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医药化工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新药创制中的应用,攻克新药创制关键技术,推进新型生物技术药物和化学药物的自主创制与产业化;3攻克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及先进释药系统医药新制剂的创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推进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的自主创制和产业化;优先主题:6.中药现代化重点开展创新中药和中药相关产品的开发研究;川产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特色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植物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的研究开发;现代提取、分离、纯化和制剂技术在中药材开发中的推广应用;川产道地药材及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及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药国际化合作研究;7.生物制药重点研究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关键技术,开发新型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小分子药物、重大原料药及新型抗生素药物、血液制品、生化制剂、快速诊断试剂盒等制剂和产品;8.生物医学材料重点研究组织诱导生物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等设计、制备和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开发生物活性骨及关节材料,组织工程软、硬组织修复材料,血液相容性材料和血液净化材料,先进释药系统及材料等生物医学材料和制品;开展仿生材料及可降解智能材料研究,推进传统中药与生物医学材料的结合研究;三制造业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重要基础;成都制造业门类齐全,具备一定的信息优势和科技优势;但是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能耗过大,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整体水平是“十一五”制造业的重要任务;发展思路:1提高装备设计与制造能力,建立一批共性技术平台,着力解决行业关键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2用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清洁生产,发展绿色制造;促进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做大做强;优先主题:9.精密机械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制造技术与应用研究开发数控装备、工程机械、发电设备等制造技术,重点对能源电力装备技术、新型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军民两用航空产品设计制造研发及其维修技术、先进特色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以及高速轨道交通装备配套技术等进行攻关;10.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开发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面向航空航天、机械含汽车、光电等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平台,开发面向鞋业、家具等特色产业信息化共性技术;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设计方法及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工艺设计技术等;推广应用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制造和管理集成技术等;四新材料我市是国内重要的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2004年涉及材料及相关产业的规模以上企业190家,工业总产值130亿元;新材料是我市未来发展的重点高技术领域,有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发展思路:1在石化、建材、冶金等基础原材料行业中,促进技术集成与创新,推广新技术,完善产业链,为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2重点围绕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稀土与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特色新材料,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纳米技术的开发应用,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优先主题:11.石化、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基础原材料的技术开发及应用在石化、建材、冶金等我市重要基础原材料行业中,研究开发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性能材料及新型结构材料;解决石油化工以及产业链中的相关技术;精细石油化工产品及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开发、推广轻质高强度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中的重大新技术、新工艺;12. 光电信息、磁性、纳米等功能材料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重点开发光电信息材料、稀土及磁性材料、纳米功能材料、光通讯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等功能材料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五农业农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由于自然资源的硬约束明显,人地矛盾尖锐,产业化发展水平及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农业生产要素流失严重等制约因素,决定了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思路:1以高新技术带动农业技术升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技术集成配套,重点开展主要农作物选育、快繁和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等;2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农产品加工安全监测技术等;3开发农林生态技术,确保农林生态安全;加强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开发高效环保肥料、新型安全饲料、生物农药、植物生长保鲜调节剂创制及利用关键技术,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技术,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等;优先主题:13.农业新品种引选育及配套技术重点开展优质、高产、高效特色农业新品种和粮油新品种引选育;研究开发对环境友好、节本高效的动植物新品种配套的规模化、标准化种养殖技术、快速繁育技术和检测技术;14.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应用围绕粮油、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林竹、畜禽、奶类等优势特色农产品;重点开展农产品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安全生产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绿色储运技术,鲜活农产品保鲜与冷链运输系统技术、农产品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15.农业生态与安全重点发展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污染为主的生态农业技术,农林重大灾害、病虫害等生态灾害及气象灾害的检测与防治技术,综合、高效、持久、安全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体系;研究开发新型安全饲料、生物农药创制关键技术,专用复混合型缓释、控释肥料及施肥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和对环境友好的化学农药及科学施药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土壤修复技术,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快速检测及去除技术;六能源与资源成都人口众多,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相对匮乏,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于全省或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全市能源与资源约束矛盾将日益突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节能降耗,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并对科技提出了重大需求;发展思路:1加大对现代核技术应用、天然气综合利用技术等重大能源配套技术的科技攻关;2积极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3坚持节约优先,降低能耗;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提高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终端能源利用效率;优先主题:16.现代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开发第三代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技术,形成核电系统技术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建成我国重要的核电站关键部件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应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技术产业,包括辐照加工、环保应用等;17.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及应用重点针对生物质能源生产所需要的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开发能适应多种品质原料的生物柴油新型加工工艺、可移动式生物柴油生产装置及配套工艺,解决淀粉质原料为基础的燃料乙醇生产关键技术等;积极开展新型太阳能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研究,加大新型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研究;18.节能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冶金、化工等流程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装备,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精致建造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装备,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七环境我市中心城区空气污染依然存在,酸雨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的问题突出,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尚需努力,环境保护还处于污染的末端自理阶段,全过程控制污染与清洁生产还处于开发阶段;潜在的、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的隐患不容忽视,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思路:1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开发重污染行业污染综合治理技术;2发展城市污水、垃圾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发城市居住区和室内环境改善技术,显着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特色环保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环境微生物制剂与高效废水处理设备,烟气脱硫脱硝成套技术与设备;开展污染治理技术在不同尺度的应用集成示范;优先主题:19.清洁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重点研究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钢铁、煤炭、电力、建材、有色、化工、造纸、纺织等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与工业零排放清洁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20.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研究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室内污染物监测与净化技术,城市环境生态调控技术,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与设备,城市与城镇群污染防控技术,居住区最小排放集成技术,生态居住区智能化管理技术;八人口与健康目前,我市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尚未健全,重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预防技术比较滞后,新发疾病预防技术不能适应新的疾病谱的变化;重大疾病医疗技术不能满足市民健康要求;医疗卫生安全监控技术需要加强;职业病、精神病、老年病诊疗技术落后;现代医疗技术发展不足;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强有力支撑;发展思路:1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点发展生育水平监测、优生优育等关键技术及产品,为稳定低生育水平、降低出身缺陷提供有效的科技保障;2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加强重大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研究,显着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优先主题:21.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重点研究安全、有效避孕节育新技术,重大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遗传疾病生物治疗技术及生殖健康疾病防治技术;22.重大及常见多发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重点研究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等防治技术;神经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控制技术;地方病、职业病、精神病、老年病诊疗技术,建立急救医疗卫生体系;23.城乡社区卫生医疗适用技术重点研究城乡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监测、预防、诊疗和康复技术,远程诊疗和技术服务系统;积极开展农村和社区卫生适用技术的推广示范;九城市管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和财富的大量集中,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等造成的各种重大事故及灾害事件不断增多,致使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市在生态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火灾、地震、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城市道路的管理、监控、诱导、发布等智能化水平还很低;对人为造成的食品中毒事。
学高身正 诚毅笃行
全心尽力谋发展求实创新为己任——记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李春成李春成校友1986年毕业于我校生科院植物学专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进入天津市科学研究所,获管理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书记,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政府咨询专家,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
长期从事科技政策与管理、区域与产业规划等方面的软科学研究工作,主持承担国家级软科学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
全心尽力谋发展李春成长期从事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在科技政策与管理领域中,提出并阐述了体系带头学科、四维配套政策体系分析框架、产业技术组装战略、双益产业、人才创业环境的三层次理论等,并注意采用数学模型等定量方法,提高科研项目的研究水平。
在本专业的主要成就与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推动全国科技兴市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从事科技政策与管理的一批专家学者在国内提出科技兴市战略,并积极推动科技兴市实践,最后转变成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科教兴国战略得以确立。
李春成从一开始就积极参与了全国科技兴市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方面的研究,并在1988年在柳州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科技兴市研讨会上发表两篇论文,作为主要成员承担了柳州市科技兴市战略研究,研究成果获得柳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年执笔起草《全国科技兴市回顾与展望》。
近年来李春成仍积极参与全国性的科教兴市方面学术研究活动,多次获得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组织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论文一、二等奖,2002年下半年起又被同行推选为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的副理事长。
二是在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体系研究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95年主持完成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天津市科技体制改革十年评价与深化发展研究》,该课题获得1997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完成的国家级项目《天津市科研机构调整总体方案及财政支持政策研究》创造性地研究提出了“三三制”新型地区科技体系建设的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科技资源密集度、成果转化转让度等概念;2003年承担完成了天津市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天津市科技创新体系总体设计及实施方案研究》,该课题提出了天津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311”行动计划框架;2004年承担完成了国家级课题《我国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模式的现实选择》,对我国技术中介机构的现状、发展模式选择、各类技术中介机构的发展路径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研究; 2012年主持完成了《新时期天津市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研究》、《滨海新区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课题。
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为促进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推动本市建设全国知识经济进展基地,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个五年打算纲要»和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个五年打算科技教育进展专项规划(高技术产业进展规划)»(国家计委计规划〔2001〕712号),特制定本规划。
一、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进展的回忆与展望(一)高新技术产业蓬勃进展。
以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为标志,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蓬勃进展。
专门是〝九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高速进展时期,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主导、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科技创新为动力的进展格局。
1.总量快速增长,产业进展充满生气。
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13.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8.9%,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7%,分别比1995年提高13.2%和3%。
〝九五〞期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
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本市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近万家,包括联想集团公司、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四通集团等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蓬勃进展。
2000年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18.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0.4%;软件产品出口额约占全国软件产品出口额的67%,软件产业自主产权收入占全国软件产业自主产权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2.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创新环境初步形成。
〝九五〞时期,«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进展假设干政策的通知»(京政发〔1999〕14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加强了引导支持力度,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
同时,随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研院所转制工作的全面启动,初步整合了首都科技资源。
2000年,本市签定技术合同金额达140.3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易中心。
北京地区2000年专利申请量超过1万件,占全国专利申请总量的10%。
淮安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淮安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发布时间:2010-03-23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我市工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特制定《淮安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一、“十五”工业发展情况回顾“十五”以来,淮安工业坚持扩总量、打基础、增后劲,工业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主要表现在:1、壮大了工业总量。
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
全市列统企业达到1118户,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81亿元,实现利税亿元。
“十五”全部工业增加值、列统企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8%、%、 %和%,全部实现了“十五”翻番的目标。
2、提高了竞争能力。
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
化工、机械、纺织、冶金、烟草五大支柱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
2005年五大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30亿元,占全部列统工业销售收入的74%,其中冶金行业“十五”发展速度最快,销售收入年均增幅达%,销售收入占列统工业的比重比“九五”末提高了7个百分点。
重点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到2005年底,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7户,比2000年净增了75户,其中淮钢集团销售收入超70亿元、淮阴卷烟厂、清江石化超30亿元、韩泰轮胎超20亿元、华能电厂超10亿元。
培育了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产品。
全市销售超亿元的品牌产品近40个,省级名牌产品23个,省着名商标30个。
“辉煌”牌太阳能热水器获国家名牌产品。
铁路弹条扣件特种钢、采油树、元明粉、硝基甲苯、乙烯利、六氯环戊二烯、低硫低芳烃特种溶剂油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全市形成了200万吨钢材、40万大箱卷烟、120万吨原油加工、15万吨烧碱、30万吨纯碱、850万套轮胎、120万吨元明粉、100万吨精制盐、300万千瓦中小电机、1万台中拖、9000万米布、6400万米印染面料、10万吨化纤、20亿支水针剂、4000万瓶大输液、30亿片(粒、袋)固体制剂的生产能力。
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前言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对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是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在研究分析目前环保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而制订的,是指导性的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三大领域。
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主要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节水设备、生态环境保护装备、清洁生产设备、环境监测分析仪器仪表、环保药剂和材料等的生产与经营。
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包括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三废”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环境服务主要包括环境咨询、信息和技术服务,环境工程以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营服务等。
一、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
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开创了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环保产业也应运而生。
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环保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进入9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及标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九五”时期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环保产业得以较快发展。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
1.环保产业初具规模。
至2000年底,全国已有1万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其中企业8500多家,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1500多家,职工总数180多万人,固定资产总值800亿元。
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108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300亿元,占27.8%;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80亿元,占63.0%;环境服务产值100亿元,占9.2%。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呼伦贝尔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呼伦贝尔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2.10•【字号】呼政字[2007]182号•【施行日期】2007.12.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呼伦贝尔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呼政字〔2007〕182号)各旗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驻呼伦贝尔市各单位:现将《呼伦贝尔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十二月十日呼伦贝尔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在国内外信息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资源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网络与信息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的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和经济增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大力推进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促进新农区、新牧区、新林区建设以及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我市正处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起步期,本规划在我市“十五”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建设方针,是指导我市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一、呼伦贝尔市“十五”期间信息化现状(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截止2005年,我市电信基础网络基本覆盖所有旗市区、乡镇(苏木),已形成了以海拉尔为中心向22个方向辐射的以光纤为主、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多手段、多路由的现代化立体通信网。
全市光缆总长度18095千米,已建成数字数据网(DDN)、多媒体通信网、宽带综合业务网。
移动通信基站数1809个,网络覆盖了所有旗市区和绝大部分乡镇、苏木以及重要交通要道、旅游景点,卫星地面接收设施7367座。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及规划目标
⼭东省⾼新技术产业发展“⼗五”计划及规划⽬标⼭东省⾼新技术产业发展“⼗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标⼭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技术处21世纪之始,我国的改⾰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技术产业发展的⼀系列战略部署,以国际化的视野、前瞻性的思维,清醒地认识全省⾼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正视⾯临的机遇和挑战,制定⼭东历史上第⼀个⾼技术产业发展五年计划和⼗年规划⽬标,对加速⾼技术产业发展,推动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以知识密集、智⼒密集为基础的⾼技术产业,成为⼀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最主要的原动⼒,成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稳定的推进器。
我省要实现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标,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关键是要在⾼技术领域占有“⼀席之地”,摆在我们⾯前的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考验。
(⼀)加快发展⾼技术产业,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是⾼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知识密集型的⾼技术产业的发展,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将与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益相关联,成为各国增强科技、经济竞争⼒,提⾼综合国⼒,抢占新世纪发展的“制⾼点”,加快实现由⼯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主要措施。
尤其是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龙头产业,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倍增器”和“加速器”,各国纷纷把其作为⾸要发展的⾼技术重点领域。
与传统产业相⽐,⾼技术产业具有⾼投⼊、⾼风险、⾼效益及战略性、带动性、交叉性、渗透性强的特点,可带动社会各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飞速发展。
我省⽬前总体上处于⼯业化的中后期,如果没有⾼技术产业的充分发展,就很难迈⼊知识经济的门槛。
(⼆)加快发展⾼技术产业,是解决国民经济深层次⽭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经过⼏⼗年的发展,我省形成了庞⼤的资产存量,仅国有⼯业企业资产总额就已达近5000亿元,但产品技术⽔平低、企业管理⽔平差、经济效益不⾼、增长⽅式粗放的问题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和竞争的需要,特别是随着改⾰开放的深⼊和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盾⽇益凸现,突出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以⾼技术产业发展为前提条件和主要动因的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实施细则-大政办发[1999]95号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实施细则正文:----------------------------------------------------------------------------------------------------------------------------------------------------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实施细则(1999年8月4日大政办发[1999]95号)第一条根据《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简称《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高新技术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一)从事国家规定范围内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或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单纯的商业经营除外)业务;(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三)企业负责人是熟悉本企业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的科技人员;(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0%(劳动密集型占20%)以上;从事高新技术项目或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五)有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设施;(六)用于高新技术或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占本企业年总收入4%以上;(七)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总和占本企业年总收入70%以上;(八)年总收入在500万元(技术性收入占本企业收入50%的开发型企业300万元)以上,年人均全员劳动生产率在10万元以上,年人均利税在3万元以上;(九)有企业章程和完整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十)注册经营期在10年以上。
第三条高新技术项目应具备下列条件:(一)属于国家规定范围内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或产品;(二)具有较高的技术附加值;(三)符合国家有关职业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四)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
列入市级以上火炬计划的项目,可直接认定为高新技术项目。
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由市科委定期公布。
人事部关于印发《人事人才发展“十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人事部关于印发《人事人才发展“十五”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人事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1.06.06•【文号】人发[2001]56号•【施行日期】2001.06.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人事部关于印发《人事人才发展“十五”规划纲要》的通知(人发[2001]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副省级城市人事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司(局):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实施人才战略的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精神,我们制定了《人事人才发展“十五”规划纲要》。
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人才战略是新世纪人事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
各地区。
各部门要按照《人事人才发展“十五”规划纲要》的精神,并结合实际,制定各自的人才开发规划,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努力把中央提出的人才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二00一年六月六日人事人才发展“十五”规划纲要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
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新世纪人事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
为全面加快我国人事人才事业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制定“十五”期间全国人事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一、我国人事人才事业发展进入了重要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人事人才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事人才保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整体实力逐渐提高的人才队伍。
目前我国各类人才总量达到6075万人(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914万人,约占人才总量的三分之二,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才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3.20•【字号】晋政办发[2007]31号•【施行日期】2007.03.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晋政办发〔2007〕3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山西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
二○○七年三月二十日山西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国力竞争的焦点,成为主导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新兴产业扩XXX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是产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十一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开端,也是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转折时期。
为指导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协调、持续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两个基地建设,根据国家政策和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五”主要成就1.产业规模高速增长我省高技术产业自2000年开始加速增长,“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3.3亿元增加到173亿元,年均增长42.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4%提高到4.2%,全省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18家,比期初增加54%。
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和规模都超过"十五"规划预期目标。
2.特色和优势初步显现新材料、农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先进能源和环保是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领域。
其中新材料、农业、生物医药3方面占到总规模的近70%,显示出明显优势。
镁合金、硬质高岭土和钕铁硼等新材料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0%到70%不等,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科技部确定我省为国家镁产业开发基地。
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衢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衢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衢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8.07•【字号】衢政发[2006]43号•【施行日期】2006.08.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衢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衢政发〔2006〕4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衢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八月七日衢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目录一、序言二、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主要目标三、实施六大科技工程(一)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工程(二)传统制造业技术提升工程(三)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工程(四)生态与安全技术应用工程(五)现代服务业技术推广工程(六)软科学技术创新工程四、组织六个技术专项(一)氟材料下游产品制造技术专项(二)硅材料下游产品制造技术专项(三)有机胺下游产品制造技术专项(四)纳米钙制备和改性技术专项(五)先进装备制造技术专项(六)节能降耗应用技术专项五、完善三大科技体系(一)完善具有衢州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二)完善服务经济主体的科技合作推广体系(三)完善符合衢州实际的科技进步保障体系“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实现“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目标的关键时期。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衢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06-2010年。
一、序言“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科技进步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科技工作创新亮点纷呈。
通过深入实施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科技进步的环境明显优化;中俄科技合作园成效显著,成为中俄两国政府肯定的科技合作典范;浙江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浙西有机硅(开化)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正成为我市氟硅材料高新产业的集聚地;全国首创的农技110、工业110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科技部已在全国推广;科工会和网上技术市场成为衢州企业和高校院所都满意的科技合作平台;培育和发展了63家国家和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8家省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依托高校院所建立了44家国家和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已经成为衢州高新产业发展和自主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组织实施了382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取得了一批发明专利和科技成果,有58项和245项分别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开发了一批高新产品和国家、省级新产品,新产品产值率居全省各市第六位;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五”期末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达到40.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7.9%提高到12.7%;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3.7%提高到37.3%,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增强了区域发展后劲,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潍坊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潍坊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潍坊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5.09•【字号】潍政发[2006]26号•【施行日期】2006.05.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潍坊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潍政发〔2006〕2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潍坊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六年五月九日潍坊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根据市政府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科技进步现状,提出我市“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发展领域和主要政策措施。
一、“十五”期间科技发展基本情况“十五”期间,我市全面实施“科教兴潍”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了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五”科技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70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企业13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49家。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40亿元增加到42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5.88%。
潍坊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迅速,2005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492亿元,同比增长3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已初步搭建起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及医药、新材料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框架。
(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研发投入总量稳定增长。
“十五”期间,全市研发经费(R&D)支出额度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2005年达到16.8亿元,占GDP的比重从0.4%提高到1.2%。
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深圳市发展计划局关于发布《深圳市产业导向目录(2003-2004年)》的通知
深圳市发展计划局关于发布《深圳市产业导向目录(2003-2004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发展计划局•【公布日期】2003.06.02•【字号】深计[2003]475号•【施行日期】2003.06.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深圳市发展计划局关于发布《深圳市产业导向目录(2003—2004年)》的通知(2003年6月2日深计[2003]475号)为贯彻落实市委三届六次全会和市“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和任务,积极引导投资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国加入WTO的有关承诺,结合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和行业组织的指导意见,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局对《深圳市2002年产业导向目录》进行了修订,编制形成《深圳市产业导向目录(2003—2004年)》,现予发布,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产业导向目录(2003—2004年)一、凡属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引导企业、金融部门和社会资金增加投资,加快发展,并根据国家、省、市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予相应的扶持和服务。
二、凡属限制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原则上不准新建项目,不准简单扩大生产能力;情况特殊的,须经市、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并按规定程序审批。
列入限制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宜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积极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除本目录列明的禁止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外,凡属国家、省、市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均属禁止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之列。
对禁止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各级计划部门不得立项,各银行、金融机构应停止或限制提供贷款,经贸、建设、工商、国土、环保、消防、海关等部门不得办理新建、扩建有关手续。
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明令一定期限内淘汰、关闭、停产的禁止发展产业和项目,政府主管部门应依法检查、督促其按相应规定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北京市“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为促进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本市建设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国家计委计规划〔2001〕712号),特制定本规划。
一、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一)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以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为标志,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蓬勃发展。
特别是“九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主导、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格局。
1.总量快速增长,产业发展充满生机。
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1995年提高%和3%。
“九五”期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
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本市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近万家,包括联想集团公司、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四通集团等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蓬勃发展。
2000年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软件产品出口额约占全国软件产品出口额的67%,软件产业自主产权收入占全国软件产业自主产权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2.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创新环境初步形成。
“九五”时期,《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京政发〔1999〕14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加强了引导支持力度,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同时,随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研院所转制工作的全面启动,初步整合了首都科技资源。
2000年,本市签定技术合同金额达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易中心。
北京地区2000年专利申请量超过1万件,占全国专利申请总量的10%。
现已成立各种孵化器15家,“九五”期间累计孵化成功近300个项目和200余家企业。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得到发展,风险投资体系初步形成。
3.产业结构重点突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目前,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快,2000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占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的%,构成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2000年实现增加值分别占本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
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在与传统产业渗透、融合的过程中,新的产业不断衍生,高新技术产业的范围不断扩大。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国有、集体、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私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态势。
按实现增加值划分,2000年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占%,国有经济占%,股份制经济占%,集体经济占%。
4.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一区五园”的发展格局。
“九五”时期,中关村科技园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3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
2000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679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出口创汇20亿美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26亿元,其中北京地区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市的%。
中关村地区不仅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对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1999年,《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为中关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园区功能不断完善,“一区五园”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园区建设全面启动,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腾飞初步奠定基础。
5.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拉动首都经济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渗透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提升和改造了传统产业,推动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增长。
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对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证明:只有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首都经济发展,才能不断开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只有坚持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在京中央单位的积极性,才能使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满活力和竞争力;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充分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只有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才能创造适合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
(二)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理念的2008年奥运会为本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绿色奥运”方面,新型电池和清洁燃料车产业的发展将推动使用清洁能源,防治交通污染。
环保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改善本市生态环境。
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可以为奥运会设施建设提供符合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要求的材料。
能源新技术将推动奥运村和比赛场地最大限度利用地热、太阳能提供热水,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减少能源消耗。
在“科技奥运”方面,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使宽带数据接入服务、智能卡技术,电子商务服务将广泛应用奥运会,为其提供最新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并可以保证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
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系统的建设将为奥运会国际转播传输高清晰度电视信号。
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为奥运会期间的疾病监测、防治、检疫和监督提供新的、更加有效的手段。
高技术领域中的重大突破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
世纪之交,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领域出现了一些重大技术突破,如人类基因组精确图谱的绘制、生物芯片、纳米技术和超导技术等的推广应用,对新领域中关键技术的掌握,使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为今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国内外市场的加速开放将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推进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北京的人力资源、综合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将吸引国内外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这为北京迅速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开拓市场提供了难得契机。
经济结构的调整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带动能力,产业布局的调整将形成若干个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增长的基地,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将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全面建设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关村西区、中关村软件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区、中关村科学城、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等园区基地建设和城市轻轨、学院路改造、圆明园东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即将全面展开,必将大大改善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硬环境,推进多方面要素的聚集,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世纪,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行政审批手续有待简化,政府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有待进一步发挥;激励、吸引人才措施力度有待加强;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等。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和目标(一)指导方针。
“十五”时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发展为龙头,以“科技奥运”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五大产业;加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力争实现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政府的导向协调作用。
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和引导,重在创造良好的市场和体制环境。
--从结构调整的大局出发,确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抓好带动产业技术升级的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形成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五园”为主体的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超常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加速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首都产业升级换代。
--自主开发和引进有机结合,采取多种发展模式。
要着眼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利用国外科技优势、融资渠道和中介服务。
要认真研究自主开发、技术引进和利用外资等技术获得方式,针对不同的产业领域及其技术发展阶段,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
(二)发展战略。
“十五”时期,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遵循自身规律,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实施以下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关村战略。
把中关村科技园区置于优先发展的先行地位,使其成为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
加快园区功能开发,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营造富有活力的创业服务环境,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创新战略。
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并重的原则,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以占领优势领域技术制高点、提高总体技术水平为目标,建立灵活、高效的创新机制,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保持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领先优势。
同时,将体制创新作为政府工作的主题,改善政策环境,提高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活力。
科技奥运战略。
紧紧抓住申奥成功给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将成功举办高科技含量的奥运会作为重点目标。
集中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环保等领域的当代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于2008年奥运会。
在制订有关奥运行动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市的技术优势,重点建设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和清洁燃料车等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首都经济的发展,为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提供强大的经济保障和科技支持。
全方位开放战略。
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加强对外开放的同时,更要注意对内开放。
积极采取措施,广泛吸引国内外企业在京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吸引跨国集团在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在京高新技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加强引进国外智力,不拘一格任用各类人才,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国有企业改革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在总量规模上要有显着提高,成为首都经济的主体;要为2008年奥运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经济保障;在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体系,产生一批世界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有较高市场份额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初步完成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首都知识经济体系,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