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之特殊句式

合集下载

文言文特殊句式ppt课件

文言文特殊句式ppt课件
五、无标志的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刘备是天下枭雄。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他的剑从船上落入水中,赶紧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落入水中的地方。”
判断句
总结:
一、用“者”、“也”来判断 二、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三、用 “乃”、“则”、“即”、“皆”、“诚”、“本” 等表示判断 四、否定判断——“非”、“莫”、“无” 五、直接判断
5、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
6、谪(贬官,降职并外放)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7、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8、黜(罢免官职)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
1、举(举荐) 辟(招用)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2、征(征召.特指君招臣)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3、拜(授予官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被动句
四、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 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但在文言文中较少见。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农历三月十五。
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宾语必须就是代词;二就是必须就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与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3、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二、宾语后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就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就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就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就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就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就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就是”就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就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第二、就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就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就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就是、、、、、、”的格式。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之文言文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之文言文特殊句式

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 邱智
15
三、被动句
(三)无标志的被动句(根据句意判断)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陈涉世家》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
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 邱智
20
四、倒装句之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通常介宾短语应该放置谓语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介宾短语放在谓语之后。
4.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
5. 贤哉,回也 6. 屠惧,投以骨
12杞国有人有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废寝食者 13.天,积气耳/地,积块耳
7.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14.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 邱智
23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 邱智
如: 管夷吾举于士。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报任安书》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资治通鉴》
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 邱智
16
四、倒装句
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 邱智
17
四、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文言文是历史悠久的汉语写作体裁,使用的句式和表达方法则有其独特之处。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它们不仅有着独特的结构和语法,而且在表达上也有很强的文学效果。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七种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正常的语序中,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句式。

倒装句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主谓倒装和完全倒装。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常常用于强调某个成分,增强句子的语气。

二、对偶句对偶句的结构是将两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并列起来,构成一句对称的句子。

对偶句在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可以加强修辞效果,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三、长句和并列句文言文中的长句和并列句往往可以把多个子句或分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句子。

长句和并列句的使用,可使文章有很强的连贯性和条理性,表达思想更为紧密和深刻。

四、破句破句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句子分为若干个部分,分别排列在不同的位置上,行文有点断断续续的效果。

这种句式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有力,增强语气。

五、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一个与所描写事物相近的事物来描写另一个事物。

比喻句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有形象感和生动性,使读者对所表达的意思更容易理解和领会。

六、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将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

排比句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使文章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七、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反问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常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和思考过程。

总之,文言文中的这七种特殊句式,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

在阅读和写作中,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句式的用法,将会有助于写出更为优美、精炼的文言文。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1)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
这些都是能趁(乘着)大王您酒酣耳热(酒醉、不清醒)之时向您 索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 记》)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 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 么。(2分)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d.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动词担任的定语常常后置 ,名词则不后置!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三:中心词+之+定语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
a.投(之)以骨 (《狼》) b.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如: a.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b.急湍甚(于)箭。 c.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往往是形容词担任定语!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四:中心词+定语
极少!
3、宾语前置。
类别一: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莫 常见代词:余,吾,自,汝,尔,之
a.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c.臣未之闻也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别句式(一)一.断定句古汉语断定句是依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必断定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导代词,经常应用做断定句的主语. 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导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愚蠢愚蠢.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导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是:指导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二)“为”表确定断定,可译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三)“乃”表确定断定,可译为“是”.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令郎扶苏. (《陈涉世家》) (四)“即”表确定断定,可译为“就是”.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五)“则”表确定断定,可译为“是”.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不雅也.(《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确定断定.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恰是江南好景致.(《江南逢李鹤寿》)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利益.(《初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七)“非”表否认断定,可译为“不是”.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八)“……,……也”.1.南阳刘子骥,崇高士也.(《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4.至于推敲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 (《出师表》)5.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6.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7.城北徐公,齐国之俏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也”.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正人者也. (《爱莲说》) (十)“……者,……也”.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酒徒亭记》)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酒徒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酒徒亭也. (《酒徒亭记》)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酒徒亭记》)5. 觥筹交织,起坐而鼓噪者,众宾欢也.(《酒徒亭记》)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酒徒亭记》)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酒徒亭记》)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一)“……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 (《马说》)(十二)“……,……”.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也”.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二.自动句(一)没有标记词语,意念上的自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激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激动.(二)有标记词语.1.“为”表自动.2.“为……所……”.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满井纪行》)“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好天的雪所沐浴.“为”即“被”.3.“于”表自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逝世于安乐》)“举于……”即“在……被举荐”.三.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承前省.主语在前面已经消失过,为防止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⑸(余)以其境过清,不成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师”,译时要补上.⑴(一小我的设法主意)征于色发于声尔后喻. (《生于忧患,逝世于安乐》)“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小我的设法主意”,译时要补上.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甚至.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不至”和“甚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⑷期年之后,(群臣吏平易近)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平易近”,译时要补上.2.蒙后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3.对话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克不及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克不及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二)省略谓语.再而衰.再(鼓)而(气)衰.省略的“鼓”就是谓语.(三)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1)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就义财宝,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2)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惜.(《桃花源记》)(3)与.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平易近. (《记承天寺夜游》)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省略动词宾语.(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消失的人.事.物.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正人乎.(《(论语)十则》)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 “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 (《愚公移山》)“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五)省略介词.1.省略“于”.(1)在.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寥寂无人. (《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小石潭记》)余立侍(于)阁下,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行(于)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酒徒亭记》).(2)从.山川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酒徒亭记》).(3)给.不成,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4)到.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5)表自动.帝感(于)其诚. (《愚公移山》)(6)对于.(7)向.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2.省略“自”,可译为“从”.(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四.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地位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折衷凸起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慨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莫笑农家腊酒浑,熟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愚蠢太甚火了”,即“你太不聪清楚明了”.3.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五.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必定前提下,宾语会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故谓之“文”也?(《(论语)十则》)“何故”是“以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志呢?”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何故战? (《曹刿论战》)“何故”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长夜沾湿何由彻!(《茅舍为金风抽丰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2.谓宾倒装.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豪华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其实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二)文言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本身觉得哀思”.“自”,代词,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2.手指不成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纪行》)“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之”,代词,代春意.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5.忌不自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自负”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信任本身”.“自”,代词,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凸起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记,没有什么其实意义.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爱好莲花”.“之”,助词,无其实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豪华的呢?”“之”,助词,无其实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泼,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暗示强调.1.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是以”是“所以”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导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2.全石认为底. (《小石潭记》)“全石认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五)其他,表强调.1万里赴军事机密,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超出一道道山”.2.衡阳雁去无留心.(《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译为“大雁分开衡阳”.六.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地位一般也在中间词前边,但有时为了凸起中间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示的内容,或使语气流利,往往把定语放在中间词之后.(一)“中间词+后置定语+者”.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凸起中间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须眉”.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酒徒亭也. (《酒徒亭记》)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二)“中间词+之+后置定语+者”.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三)数目词做定语后置.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七.介宾构造后置.(一)用介词“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半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1.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构造“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陈述了这件事”.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酒徒亭记》)“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构造“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4.试用于往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试用于往日”是“于往日试用”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往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5.躬耕于南阳,苟全生命于乱世.(《出师表》)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生命”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安闲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生命”.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构造“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7.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太学”后置,可译为“在太学进修”.(二)介词“以”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1.屠惧,投以骨. (《狼》)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构造“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酒徒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构造“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先帝知臣谨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构造“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度大事拜托给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构造“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三)其他.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外氏.(《伤仲永》)“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构造“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回来”.八.固定句式(一)“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论语)十则》)(二)“如……何”相当子“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1.以君之力,曾不克不及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三)“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四)“何……为”相当子“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五)何故…….何故战? (《曹刿论战》)(六)“何……之……”相当于“怎么……这么……”.(七)……孰与…….本来的格局是“……与……孰……”相当于“……与……比拟,……”. 1.“……孰与……”.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比拟,谁更美”.“……与……孰……”.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比拟,谁更美”.。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A、沛公安在?
B、大王来何操?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
D、籍何以至此?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是寡人之过也 B、燕王拜送于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夫晋,何厌之有
下列各项与“何厌之有“句式 不相同的一项是 A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四)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 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在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 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 三种: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例一: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例二: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例三:时不我待。 (时不待我)
总 结 :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省略句
(一)定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 (三)状语后置 (四)主谓倒装
四、倒装句
高考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 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 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 句等。下边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 “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 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古代汉语需要借 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一)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示 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文言特殊句式的全部

文言特殊句式的全部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作者:————————————————————————————————日期: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九年级下册《公输》一.倒装句1.起于鲁2.宋何罪之有?3.吾既已言之王矣4.胡不见我于王?二.省略句1. 知而不争2. 然胡不已乎?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4.必为有窃疾矣5.于是见公输盘6.虽杀臣,不能绝也。

7.将以攻宋三.判断句1.此为何若人?2.必为有窃疾矣3.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4.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5.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省略句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省略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被动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鱼我所欲也》一. .省略句1.乡为身死而不受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二.倒装句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三.判断句1.鱼,我所欲也。

2.熊掌,亦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

4.义,亦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一.省略句1.对曰:“小惠……”2.问:“何以战”3.必以分人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请见6.又何间焉?7.乃入见8.小惠未徧9.可以一战二.倒装句1.何以战2.战于长勺三.判断句1.夫战,勇气也。

2.忠之属也3.夫大国,难测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倒装句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君美甚3.吾孰与徐公美?4.问之客曰5.又弗如远甚。

6.欲有求于我也7.忌不自信。

8.臣之客欲有求于臣9.皆以美于徐公10.能谤讥于市朝11.皆朝于齐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二.省略句1.与坐谈,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于是入朝见威王5.皆以美于徐公6.问之客曰7.能谤讥于市朝三.判断句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句式进行总结归纳,方便读者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更好地应用这些句式。

1. 倒裝句倒裝句是指把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使得句子的结构更加紧凑、生动。

例如:“不闻不问,而悔之晚矣。

”这句话中,“不闻不问”是主语,“而悔之晚矣”是谓语,把主语和谓语位置倒置,使得这句话更加通顺、有力。

2.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在一起,句与句之间没有任何从属关系。

例如:“君之所言,余甚赞同;然而,有一点须要慎重考虑。

”3. 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是指句中有一个名词或代词作为独立主格,与主句之间没有任何语法关系。

例如:“夫人生于深宫,自当用其礼乐之道,以蕃息国家,谁知非但不蕃息,反而降低了道德水准。

”4. 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另一件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例如:“入口如同登临仙境,获得的感觉宛若仙女掌心仙露般清甜。

”这句话用“仙境”和“仙露”来比喻味道和体验,使得文言文更加生动、形象。

5. 对仗句对仗句是指靠重复句子的语法结构、音韵、意义彼此呼应、相对间起到照应作用的句型句式。

例如:“金毛犬,玉辇轮。

”这句话中,“金毛犬”和“玉辇轮”分别由两个汉字组成,并且两者的形式、意义、韵律都相似。

总之,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使用得当,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提高阅读体验。

因此,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多加学习和应用这些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1.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2.省略句3.被动句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5.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

如:“鲁迅是绍兴人。

”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

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

“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如:“刘备者,天下枭雄也。

”(“者也”双用)“刘备者,天下枭雄。

”或“刘备,天下枭雄也。

”(“者也”单用)“刘备,天下枭雄。

”(“者也”不用)“刘备,天下枭雄者也。

”(“者也”合用)2.“……是……”格式。

“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

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

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自言本是京城女。

”《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吾翁即汝翁。

”(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

)《汉书、项籍传》“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

”《岳阳楼记》“吾村十里皆平原。

”《冯婉贞》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

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2.省略谓语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 《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 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 略的是什么。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 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定语后置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 项( )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 D) 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
A、豫州今欲何至?
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有否定词 2、都由代词 (“自”“之”“余”)充当宾语。 不信自 未有之 不欺余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3.王曰:“何为者也?” ( 干什么 )
4.微斯人,吾谁与归? (我能和谁一道呢 )
5.子将安之? ( 到哪里 )
.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 标志性词 语:“以”、“于”、“乎” 等。
在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 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
.
什么是状语后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注 意什么?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于长勺战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 )
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于草庐之中三顾臣,以当世之事咨臣 )
.
主谓倒装(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 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 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 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
6、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宾前 + 介词结构后置
.
1.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2.惟利是图
宾语前置
3.尝射于家圃
介词结构后置
4.今子是之不察
宾语前置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定语后置
7.韩告急于齐 介词结构后置
8.何以战
宾语前置
.
句子成分省略是古今汉语常见的现 象,只是古汉语中更为多见。文言 文中常见的省略有以下几种:
.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3、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4、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 主语后说(主谓倒装) 5、固定句式
.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古文语法之特殊句式

古文语法之特殊句式

文言语法之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

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是”表判断,古汉语常常不用“是”来表判断。

(一)……者,……也。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翻译:楚的左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二)……,……也。

1.和氏璧,天下所供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和氏璧是天下共知的宝物。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翻译:一个人的心,也是千万人的心啊。

(三)……者,……。

例: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翻译:同游的四个人,就是庐山陵的萧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四)……,……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翻译:他是沛公车旁任警卫的樊哙。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最美丽的人。

(五)用“为”表判断。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1、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翻译:现在人家是刀板,我们是被人宰割的鱼和肉,还辞别什么?2、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翻译:我是赵国的将军,有攻城略地浴血奋战的大功劳(六)利用副词“乃”“即”“则”“皆”等表示肯定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翻译:应当被立为太子的人是公子扶苏。

2、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翻译: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将领项燕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翻译: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观啊!4、皆口腹自役。

《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七)“非”表否定判断。

1、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翻译: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翻译:人不是生出来就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惑呢?(八)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1. 倒装句:把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的句子结构,例如:"子曰,知者不惑也。

"(孔子说,知道的人不会迷惑。

)2. 比拟句:用"如同","犹如"等词语表示比较,例如:"贪婪之心犹如风中之火。

"3. 并列句:用"与","或"等词语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词、短语、从句,例如:"辛勤劳动,与知识相结合,方能获得成功。

"4. 定语从句:用"之","者","所"等代词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 状语从句:用"因","所以","然则"等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6.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表达疑问、反问的句子,例如:"人生何以为快乐?岂止于富有与权势乎?"7. 折叠句:通过重复的方式表达强调,例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

"8. 直接引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语,常用于引述他人的观点或对话,例如:"他说道:“无论经历多少挫折,我都不会放弃。

”"9. 比喻句:用一个物体或事物来比喻另一个物体或事物,例如:"人的一生就像一本书,每一页都记录着不同的经历。

"10. 排比句:通过重复相同结构的句子或短语,形成一种韵律感,例如:"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

小编准备了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 此帝王之资也。

(也)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文言文宝典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宝典之【特殊句式】
《爱莲说》 ②“……者,……也”表判断 《齐谐》者,志怪者也。
《河中石兽》 ③“……,……也”表判断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 ④“……为……”表判断,翻译成“是” 中轩敞者为舱。
《核舟记》 ⑤“谓”表判断,翻译为“叫作”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⑥“是”表判断,翻译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河中石兽》 2)“为……所……”表示被动的含义 【例】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现在不赶快前往,恐怕被曹操抢在前头。
《赤壁之战》
3)“为所……”表示被动的含义 【例】 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这些人都会被俘虏。
《鸿门宴》
4.判断句
①“……,……者也”表判断 【例】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曹刿论战》
2.倒装句
①状语后置(标红为状语,标蓝为相应的翻译) 在翻译时须把状语提到谓语动词前。 【例】 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孙权劝学》 尝射于家圃:(陈康肃)曾经在家中的园子里射箭。
《卖油翁》 求二石兽于水中:(庙僧们)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教书。 当求之于上流: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石头。 求之地中: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石兽)。 果得于数里外: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桃花源记》 ③省略介词“于”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一讲学家设寺(于)帐中。 求之(于)地中
《河中石兽》 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 我知之(于)濠上也。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文言句式一、特殊句式1、判断句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能早些重用您,如今危急了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也像是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失其所与,不知。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适宜派遣。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呢?是因为尊重大国的声威而表示敬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之所以分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不过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之急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范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如今人家正好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告辞什么呢?】2、倒装句式:〔1〕宾语前置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

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念高危,那么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慎重,约束自己。

】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容您〕?〞】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话说,“听到的道理很多,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特殊句式+课件57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特殊句式+课件57张

“中心词+之(定语)”: “中心词+(定语)者”: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中心词+而(定语)者”: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记》
“中心词+(数量词定语)”: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乐羊子妻》
翻译为:日行千里的马
处在偏远的江湖就担忧他的君主。
我和谁一道呢? 翻译时按现代汉语习惯调序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名、代
动、形
名、代
宾语前置:宾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另外介宾短语中,宾语也有提到介词前的
“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难》
E.唯命是从
B
(三)“倒装句”之“定语后置”
(三)“倒装句”之“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应置于中心词之前,但文言语 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名、代
动、形
名、代
定语后置: 名、代(主语、宾语)(定语)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B.未之有也
时不我待
C.渺渺兮予怀 美哉,我中国少年 C 项是谓语前置句
D.而今安在哉? 微斯人,其他吾都是谁宾与语前归置句?
B
文言特殊句式之被动句
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 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 在现代汉语中用“被”表示。
被动句
①于: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译:所以(在)国内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 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 +所+动词”。例如: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 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 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 《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 宴》)
D,中心词+而+定语+者式结构 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天下之大, 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译: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人,……
E,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 例:铸以为金人十二。 译: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介词结构后置: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 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 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 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 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 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 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 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 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 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 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 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 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 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 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 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 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
(5)用 “即”“乃”“则”“皆”“本”“诚 ”“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 判断 : ① “臣本布衣。” “此诚危急存亡 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 《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 蔺相如列传》)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 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
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 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 例如: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 治通鉴》)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 传· 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
前。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还原:句不知读之,不解惑之。 ⑵夫晋,何厌之有? 还原:夫晋,何有厌之? 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还原:唯图利是,唯举才是。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 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 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 +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应注意的是,文 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 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 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 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 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 (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 《捕蛇者说》) (2)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 宗元《愚溪诗自序》)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3)用“者”表判断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 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 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 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识。(白居易《琵琶行》)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 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 “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 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六、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 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 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 定俗成,经久不变。这些固定用法大致 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 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2)表示反问: A、何……哉(也)?(怎么能……呢?) 例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何可胜道也哉? B、何……为?(……干什么呢?) 例如:何辞为?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C、何……之有?(有什么……呢?) 例如:宋何罪之有? D、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E、岂(其)……哉(乎,耶)? (哪里……呢?……哪里呢?) 例如:岂若吾相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未报秦施而代其师,岂为死君乎?
B,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例: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 (《廉》) 译: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例:马之千里者(《廉》) 译:能日行千里的马
C,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 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例: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译:佩带着长长的长剑,戴着高高的帽 子
2、谓语的省略. 例如: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 者而改之。 (《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 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邹 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 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
(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 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
“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 胜于蓝。”《劝学》 ·· ·为标志。 ·以··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⑺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
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使负栋之柱,于南亩之农夫多。 ⑵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事急矣,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于蓝而青。 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⑸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吾前,其闻生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⑹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古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人观,往往有得
(7)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 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 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 秋 察今》)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 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 主语,而有些 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 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 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 来。
五、疑问句: 文言文中借疑问代词或否定词能发出疑问的句子 叫疑问句。
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盍曷、胡、安、 孰、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
【例句】 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⑵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吾君在前,叱者何 也? ⑶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⑷楚王叱曰“胡不下?” ⑸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⑹且焉置土石? 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⑻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⑼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⑽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⑾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⑿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⒀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 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分句的省略 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 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 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亦可至远),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 阿》 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的 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⑴而君幸于赵王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 余 ⑶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 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 “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 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 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 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还原:古之人不欺余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还原:自书典所记,未有之也。 ⑶忌不自信。 还原:忌不信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