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板带宽
交换机、路由器性能指标解读--背板带宽、包转发率
一、线速和包转发率的换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线速的定义是指网络设备的端口上每秒钟传输的进制数个数,单位为:bit per second,即bps。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会看到的,比如:a)、通常说的100M的网卡就是说的该网卡的网口线速为00Mbps;b)、家里面开的宽带,比如电信说的是M的宽带,说的是给我们开的端口线速度为2Mbps。
注意:电脑上的文件下载速度计算通常是以字节每秒为单位的,即:byte per second。
为了与线速度的bps相区分,通常将其记为Bps。
这两个单位很多人都搞不清怎么回事,一个大写,一个小写,其实是两码事。
因为1byte=8bit,所以二者是8倍关系,即1Bps=8bps。
2、包转发率包转发率的含义是每秒钟内所转发的数据包的个数,p&cket per second,记做pps。
这里的数据包packet和字节byte有个对应关系,1packet=64byte。
为什么是64呢?这是个定义,网络电个数据包最小包含64字节。
下面我们计算一下一个1000Mbps的线速端口其最大包转发率。
计算之前还要讲一点,就是我们的数据包在网络上传输不是裸的数据包在传输,而是每个数据包都要加J8byte的帧头和12byte的帧间隙。
每传输一个数据包就需要传输64+8+12=84byte。
那1000Mbps线速端口的包转发奎1000,000,000(如引=1,488,095(pps)就84X8(―江)1.488M PPSo照此算法,可以得出以下常用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1、 背板带宽(也称转发带宽)背板可以理解为交换机或路由器内部的一条数据总线。
设备端口间的数据交 换都在总线上传输。
好比一条高速公路,连接了若干城市,城市之间的交通流量 都需要从该高速公路上通过那背板带宽就是高速公路的最大无阻塞交通流量当 然我们要假设高速公路上的车辆都是以恒定的最高速度在行驶)。
背板带宽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000bps/8bit/(64+8+12)byte=1,488,095pps 说明:当以太网帧为64byte 时,需考虑8byte的帧头和12byte的帧间隙的固定开销。
故一个线速的千兆以太网端口在转发64byte包时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快速以太网的线速端口包转发率正好为千兆以太网的十分之一,为148.8kpps
(0.1488Mpps)。
端口总速率
/view/71f9d921192e45361066f5e7.html。
交换机的几种主要技术参数详解和计算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 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1)线速的背板带宽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
计算公式为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
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3)第三层包转发线速第三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那么,1.488Mpps是怎么得到的呢?包转发线速的衡量标准是以单位时间内发送64byte的数据包(最小包)的个数作为计算基准的。
对于千兆以太网来说,计算方法如下:1,000,000,000bps/8bit/(64+8+12)byte=1,488,095pps 说明:当以太网帧为64byte时,需考虑8byte的帧头和12byte的帧间隙的固定开销。
故一个线速的千兆以太网端口在转发64byte包时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快速以太网的统速端口包转发率正好为千兆以太网的十分之一,为148.8kpps。
*对于万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对于千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对于快速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0.1488Mpps。
*对于OC-12的POS端口,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17Mpps。
交换机常用几种计算方法[整理版]
交换机常用几种计算方式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1)线速的背板带宽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
计算公式为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
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3)第三层包转发线速第三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那么,1.488Mpps是怎么得到的呢?包转发线速的衡量标准是以单位时间内发送64byte的数据包(最小包)的个数作为计算基准的。
对于千兆以太网来说,计算方法如下:1,000, 000,000bps/8bit/(64+8+12)byte=1,488,095pps 说明:当以太网帧为64byte时,需考虑8byte的帧头和12byte的帧间隙的固定开销。
故一个线速的千兆以太网端口在转发64byte包时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快速以太网的统速端口包转发率正好为千兆以太网的十分之一,为148.8kpps。
*对于万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对于千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对于快速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0.1488Mpps。
包转发、吞吐量、背板带宽计算
包转发、吞吐量、背板带宽计算包转发:(只是针对交换机单⼝的转发速率(单位为:Mpps))
1G=1024M
1M=1024KB()
1KB=1024B(byte)
1B=8b(bit)
例如100M的速率举例:
100/8=12.5Mbyte/s(计算每秒的流量值)
(先把12.5Mbyte/s换算成KB,然后在换算成byte为了⽅便计算取1024为1000)
12.5*1000=12500KB
12500*1000=12500000bytes
12.5Mbyte/s=12500000bytes
1250000/(64+8+12)=148809(注释:⾄于为什么要有64、8、12查看此链接)
这样就可以就算出单个端⼝的转发速率并且得出
100M=0.1488Mpps
1000M = 1.488Mpps
10G = 14.88Mpps
背板带宽:(单位为Gbps)
cisco 2950G-48
此设备有2个1000M端⼝,48个100M端⼝
背板带宽=((2×1000)+(48×100))×2(Mbps) =13600( =13.6(Gbps))
吞吐量:(单位:Mpps)计算吞吐量要先计算出包转发率,因为吞吐量是计算所有端⼝的
举例:还是以cisco 2950G-48举例
刚才计算出了背板带宽为13.6Gbps
相当于6.8个千兆⼝=13.6/2
吞吐量=6.8×1.488=10.1184Mpps
这样就计算出了吞吐量。
包转发吞吐量背板带宽计算
包转发吞吐量背板带宽计算一、包转发:包转发是指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在收到网络数据包后,将其从一个输入接口转发到一个或多个输出接口的过程。
包转发速度是一个网络设备的关键指标,它决定了网络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性能。
如何计算包转发速度取决于网络设备的特性和技术细节。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使用网络测试工具(如iperf、spirent等)来模拟网络流量并测量包转发速度。
二、吞吐量:吞吐量是指在给定时间内通过网络的数据量。
它是衡量网络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评估网络设备的处理能力和网络的带宽利用率。
吞吐量通常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来表示,如Mbps(兆比特每秒)或Gbps(千兆比特每秒)。
吞吐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网络设备的带宽、传输协议的效率、以及网络流量的负载等。
计算吞吐量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数据包的大小、传输协议的开销、以及网络设备的传输速率等。
例如,一个以太网接口的理论最大吞吐量可以根据传输速率(如1Gbps)和以太网协议的帧结构来计算。
三、背板带宽:背板带宽是指网络设备内部连接各个接口的总带宽。
背板带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用于评估网络设备的容量和性能。
背板带宽通常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来表示,如Gbps(千兆比特每秒)或Tbps(万亿比特每秒)。
背板带宽受到网络设备的硬件设计和连接架构的限制。
计算背板带宽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接口的数量、每个接口的带宽、以及网络设备内部的连接方式等。
例如,一个交换机背板带宽可以根据其接口数量以及每个接口的带宽来计算。
总结:包转发、吞吐量、背板带宽是计算网络性能的关键指标。
包转发速度衡量了网络设备的处理能力;吞吐量评估了网络的带宽利用率;背板带宽衡量了网络设备的容量和性能。
计算这些指标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网络设备的特性和技术细节。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使用网络测试工具来测量这些指标并评估网络的性能。
交换机背板带宽计算方法
交换机背板带宽计算方法一、计算公式说明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1)线速的背板带宽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
计算公式为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
(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3)第三层包转发线速第三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所以说,如果能满足上面三个条件,那么我们就说这款交换机真正做到了线性无阻塞背板带宽资源的利用率与交换机的内部结构息息相关。
目前交换机的内部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共享内存结构,这种结构依赖中心交换引擎来提供全端口的高性能连接,由核心引擎检查每个输入包以决定路由。
这种方法需要很大的内存带宽、很高的管理费用,尤其是随着交换机端口的增加,中央内存的价格会很高,因而交换机内核成为性能实现的瓶颈;二是交叉总线结构,它可在端口间建立直接的点对点连接,这对于单点传输性能很好,但不适合多点传输;三是混合交叉总线结构,这是一种混合交叉总线实现方式,它的设计思路是,将一体的交叉总线矩阵划分成小的交叉矩阵,中间通过一条高性能的总线连接。
交换机 线速 背板带宽 交换容量 概念普及
线速转发的相关概念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1)线速的背板带宽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
计算公式: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
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
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3)第三层包转发线速第三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
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背板带宽、交换容量、转发能力1、背板带宽只有模块交换机(拥有可扩展插槽,可灵活改变端口数量)才有这个概念,固定端口交换机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并且固定端口交换机的背板容量和交换容量大小是相等的。
背板带宽决定了各板卡(包括可扩展插槽中尚未安装的板卡)与交换引擎间连接带宽的最高上限。
由于模块化交换机的体系结构不同,背板带宽并不能完全有效代表交换机的真正性能。
2、交换引擎的转发性能(交换容量、转发能力)由于交换引擎是作为模块化交换机数据包转发的核心,所以这一指标能够真实反映交换机的性能。
对于固定端口交换机,交换引擎和网络接口模板是一体的,所以厂家提供的转发性能参数就是交换引擎的转发性能,这一指标是决定交换机性能的关键。
支持第三层交换的设备,厂家会分别提供第二层转发速率和第三层转发速率,一般二层能力用bps,三层能力用pps,采用不同体系结构的模块化交换机,这两个参数的意义是不同的。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交换容量,包转发率量详解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交换容量,包转发率量详解知识储备(一)K、M、Gbps(kbit/s)就是bitspersecond,涉及的是传输速率,k表示1000,M表示1000000,G表示1000000000,如1kbps=1000bps正确。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单位有:kbit/s,Mbit/s,Gbit/s。
其中:kbit/s=103bit/s,1Mbit/s=106bit/s,1Gbit/s=109bit/s而涉及存储量(文件大小)以8bit字节计时才用k表示1024,M表示1024x1024,G表示1024x1024x1024。
(二)背板带宽与交换容量背板带宽:交换机背板总线或交换矩阵的总吞吐能力,如同高速公路的设计总宽度。
交换容量:某种引擎在某种机箱上能发挥出来的最大交换能力,如同高速公路实际可用的车道宽度,比设计总宽度更有参考价值。
交换容量可以看做是交换机当前的一个整体性能指标,而背板带宽则说明了该机框具备的未来性能提升的空间。
但是在好多产品技术手册上,常将两者等同。
一、背板带宽1.交换机背板带宽含义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也叫背板容量,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2.交换机的内部结构背板带宽资源的利用率与交换机的内部结构息息相关。
目前交换机的内部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共享内存结构,这种结构依赖中心交换引擎来提供全端口的高性能连接,由核心引擎检查每个输入包以决定路由。
这种方法需要很大的内存带宽、很高的管理费用,尤其是随着交换机端口的增加,中央内存的价格会很高,因而交换机内核成为性能实现的瓶颈。
二是交叉总线结构,它可在端口间建立直接的点对点连接,这对于单点传输性能很好,但不适合多点传输。
包转发、吞吐量、背板带宽计算
包转发、吞吐量、背板带宽计算包转发:(只是针对交换机单口的转发速率(单位为:Mpps))1G=1024M1M=1024KB()1KB=1024B(byte)1B=8b(bit)例如100M的速率举例:100/8=12.5Mbyte/s(计算每秒的流量值)(先把12.5Mbyte/s换算成KB,然后在换算成byte为了方便计算取1024为1000)12.5*1000=12500KB12500*1000=12500000bytes12.5Mbyte/s=12500000bytes1250000/(64+8+12)=148809(注释:至于为什么要有64、8、12查看此链接)这样就可以就算出单个端口的转发速率并且得出100M=0.1488Mpps1000M = 1.488Mpps10G = 14.88Mpps背板带宽:(单位为Gbps)cisco 2950G-48此设备有2个1000M端口,48个100M端口背板带宽=((2×1000)+(48×100))×2(Mbps) =13600( =13.6(Gbps))吞吐量:(单位:Mpps)计算吞吐量要先计算出包转发率,因为吞吐量是计算所有端口的举例:还是以cisco 2950G-48举例刚才计算出了背板带宽为13.6Gbps相当于6.8个千兆口=13.6/2吞吐量=6.8×1.488=10.1184Mpps这样就计算出了吞吐量什么是线速线速是指交换机的端口上每秒钟传输的bit数,单位为bps(bit per second,即每秒传输多少bit,一个bit也就是一个二进制数0或者1)。
以我们常见的例子来说明的话,比如100M的网卡就是说的该网卡的网口线速为100Mbps;再比如安装的电信宽带是50M的宽带,说的是给我们开的端口线速度为50Mbps。
1G=1024M1M=1024kb1kb=1024B1B=8b计算实际带宽需要用(当前宽带÷8=实际下载速率)插个题外话——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线速和文件下载速度混为一谈了。
交换机背板带宽计算
交换机背板带宽计算:什么是合格交换机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上去。
但是,我们如何去考察一个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否够用呢?显然,通过估算的方法是没有用的,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1、任何端口容量X端口数量之和的2倍应该小于背板带宽,可实现全双工无阻塞交换,证实交换机具备发挥最大数据交换性能的条件。
2、满配置吞吐量(Mpps)=满配置GE端口数×1.488Mpps其中1个千兆端口在包长为64字节时的理论吞吐量为1.488Mpps。
例如,一台最多能够提供64个千兆端口的交换机,其满配置吞吐量应达到64×1.488Mpps = 95.2Mpps,才能够确保在任何端口均线速工作时,提供无阻塞的包交换。
假如一台交换机最多能够提供176个千兆端口,而宣称的吞吐量为不到261.8Mpps(176 x 1.488Mpps = 261.8),那么用户有理由认为该交换机采用的是有阻塞的结构设计。
一般是两者都满足的交换机才是合格的交换机。
背板相对大,吞吐量相对小的交换机,除了保留了升级扩展的能力外就是软件,专用芯片电路设计有问题;背板相对小,吞吐量相对大的交换机,整体性能比较高。
但是背板带宽是能够相信厂家的宣传的,可吞吐量是无法相信厂家的宣传的,因为后者是个设计值,测试很困难,并且意义不是很大。
交换机的背版速率一般是:Mbps(每秒多少M字节),指的是第二层,对于三层以上的交换才采用Mpps(每秒多少M包)汕头公安的问题非常严重,内部贪污腐败非常严重,例如汕头110项目中有关人员不知道贪污多少,我做为一个承建商之一,不知请了他们项目负责人多少次,特别是他们的信通科长,这个人是因为工作不力被华为炒掉的,本来华为中标了汕头110项目,他个人为了泄私愤,施工方进场就要求华为设备换成思科设备,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换成了思科的低档产品,对汕头110系统将来的扩容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后果.而且这个人生得极为猥琐,形象好的项目经理他一概不认,专门要求施工单位派那些形象差、素质低的项目负责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同他般配,结果给项目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个人还极其贪婪,我就不知给了他多少红包....有这样的负责人负责项目,110项目的建设情况可想而知,到现在已经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110项目仍未投入使用,给汕头的治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8080/doindex!index.action redapple zjg218889145587Applelin2009 zjg218889http://bbs.0754.in/index.php appleyin lrywl09188 appleyin2009潘金莲2009 lrywl09188视频监控系统中多画面处理器的设计 - [1](视频网) 2008-08-13 14:59 来源: 投影时代近年来,随着视频监控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视频监近系统组成之一的多画面处理器的应用也愈来愈普遍。
思科交换机容量-背板带宽-包转发率-术语解释
个人理解交换容量=背板带宽,而且现在基本都用交换容量吧,可能是因为模块化设备的缘故吧。
通俗说就是这样:交换机就是水桶,处理的数据就是水滴。
这个桶有个洞,他的流速就是包转发率。
所以,桶大固然很好,因为同时进交换机的数据多了,但是洞太小也不好,因为水出的慢,所以这两个指标决定着交换机的性能。
有时候你看莫交换机号称背板多少t,但是实际效率不如cisco。
包转发率得计算和背板带宽得计算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1)线速的背板带宽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
计算公式为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
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3)第三层包转发线速第三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那么,1.488Mpps是怎么得到的呢? 包转发线速的衡量标准是以单位时间内发送64byte 的数据包(最小包)的个数作为计算基准的。
对于千兆以太网来说,计算方法如下:1,000,000,000bps/8bit/(64+8+12)byte=1,488,095pps 说明:当以太网帧为64byte时,需考虑8byte的帧头和12byte的帧间隙的固定开销。
7背板带宽与端口速率计算
背板带宽与端口速率计算现在的交换机厂商在技术上到处忽悠我们的中国的用户,提出的技术参数在的不得了,让用户摸不清头脑,希望我们的用户能正确对待参数!!!一、计算公式说明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1)线速的背板带宽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
计算公式为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
(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3)第三层包转发线速第三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所以说,如果能满足上面三个条件,那么我们就说这款交换机真正做到了线性无阻塞背板带宽资源的利用率与交换机的内部结构息息相关。
目前交换机的内部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共享内存结构,这种结构依赖中心交换引擎来提供全端口的高性能连接,由核心引擎检查每个输入包以决定路由。
这种方法需要很大的内存带宽、很高的管理费用,尤其是随着交换机端口的增加,中央内存的价格会很高,因而交换机内核成为性能实现的瓶颈;二是交叉总线结构,它可在端口间建立直接的点对点连接,这对于单点传输性能很好,但不适合多点传输;三是混合交叉总线结构,这是一种混合交叉总线实现方式,它的设计思路是,将一体的交叉总线矩阵划分成小的交叉矩阵,中间通过一条高性能的总线连接。
交换机主要功能参数简介
交换机主要功能参数简介大家在弱电工程竞标标书中,经常会看到甲方需求的交换机参数:背板带宽、包转发率、可扩展性、四层交换、路由冗余,下面给大家简单汇总一下。
一、背板带宽也称交换容量,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就像是立交桥所拥有的车道的总和。
由于所有端口间的通信都需要通过背板完成,所以背板所能提供的带宽,就成为端口间并发通信时的瓶颈。
带宽越大,提供给各端口的可用带宽越大,数据交换速度越大;带宽越小,给各端口提供的可用带宽越小,数据交换速度也就越慢。
也就是说,背板带宽决定着交换机的数据处理能力,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
若欲实现网络的全双工无阻塞传输,必须满足最小背板带宽的要求。
只有模块交换机才有这个概念,固定端口交换机是没有这个概念,并且固定端口交换机的背板容量和交换容量大小是相等的。
背板带宽决定了各板卡,包括可扩展插槽中尚未安装的板卡与交换引擎间连接带宽的最高上限。
由于模块化交换机的体系结构不同,背板带宽并不能完全有效代表交换机的真正性能。
固定端口交换机不存在背板带宽这个概念。
二、包转发率,网络中的数据是由一个个数据包组成,对每个数据包的处理要消耗资源。
转发速率(也称吞吐量)是指在不丢包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数据包数量。
吞吐量就像是立交桥的车流量,是三层交换机最重要的一个参数,标志着交换机的具体性能。
如果吞吐量太小,就会成为网络瓶颈,给整个网络的传输效率带来负面影响。
交换机应当能够实现线速交换,即交换速率达到传输线上的数据传输速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交换瓶颈。
决定包转发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其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包转发率越高。
三、可扩展性应当包括两个方面:1、插槽数量:插槽用于安装各种功能模块和接口模块。
由于每个接口模块所提供的端口数量是一定的,因此插槽数量也就从根本上决定着交换机所能容纳的端口数量。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交换容量,包转发率区别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交换容量,包转发率区别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交换容量,包转发率区别背板带宽指的是背板整个的交换容量,交换容量指cpu的交换容量,包转发指的是三层转发的容量一、背板带宽1。
交换机背板带宽含义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也叫背板容量,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2.交换机的内部结构背板带宽资源的利用率与交换机的内部结构息息相关。
目前交换机的内部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共享内存结构,这种结构依赖中心交换引擎来提供全端口的高性能连接,由核心引擎检查每个输入包以决定路由。
这种方法需要很大的内存带宽、很高的管理费用,尤其是随着交换机端口的增加,中央内存的价格会很高,因而交换机内核成为性能实现的瓶颈;二是交叉总线结构,它可在端口间建立直接的点对点连接,这对于单点传输性能很好,但不适合多点传输;三是混合交叉总线结构,这是一种混合交叉总线实现方式,它的设计思路是,将一体的交叉总线矩阵划分成小的交叉矩阵,中间通过一条高性能的总线连接。
其优点是减少了交叉总线数,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总线争用;但连接交叉矩阵的总线成为新的性能瓶颈。
3.线性无阻塞传输我们购买交接机最佳性能,就是要求这款交换机做到了线性无阻塞传输。
我们如何去考察一个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否够用呢?如何去确定你买的交换机设计是否合理,存在阻塞的结构设计呢?计算公式:A、所有端口容量X端口数量之和的2倍应该小于背板带宽,可实现全双工无阻塞交换,证明交换机具有发挥最大数据交换性能的条件。
B、满配置吞吐量(Mbps)=满配置GE端口数×1.488Mpps,其中1个千兆端口在包长为64字节时的理论吞吐量为1.488Mpps。
例如,一台最多可以提供64个千兆端口的交换机,其满配置吞吐量应达到 64×1.488Mpps = 95.2Mpps,才能够确保在所有端口均线速工作时,提供无阻塞的包交换。
交换机背板带宽和交换容量说明
背板容量指的是背板整个的交换容量,交换容量指cpu的交换容量,包转发指的是三层转发的容量一、交换机背板带宽含义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背板带宽资源的利用率与交换机的内部结构息息相关。
目前交换机的内部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共享内存结构,这种结构依赖中心交换引擎来提供全端口的高性能连接,由核心引擎检查每个输入包以决定路由。
这种方法需要很大的内存带宽、很高的管理费用,尤其是随着交换机端口的增加,中央内存的价格会很高,因而交换机内核成为性能实现的瓶颈;二是交叉总线结构,它可在端口间建立直接的点对点连接,这对于单点传输性能很好,但不适合多点传输;三是混合交叉总线结构,这是一种混合交叉总线实现方式,它的设计思路是,将一体的交叉总线矩阵划分成小的交叉矩阵,中间通过一条高性能的总线连接。
其优点是减少了交叉总线数,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总线争用;但连接交叉矩阵的总线成为新的性能瓶颈。
我们购买交接机最佳性能,就是要求这款交换机做到了线性无阻塞传输。
我们如何去考察一个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否够用呢?如何去确定你买的交换机设计是否合理,存在阻塞的结构设计呢?显然,通过估算的方法是没有用的,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1、所有端口容量X端口数量之和的2倍应该小于背板带宽,可实现全双工无阻塞交换,证明交换机具有发挥最大数据交换性能的条件。
2、满配置吞吐量(Mbps)=满配置GE端口数×1.488Mpps,其中1个千兆端口在包长为64字节时的理论吞吐量为1.488Mpps。
例如,一台最多可以提供64个千兆端口的交换机,其满配置吞吐量应达到64×1.488Mpps=95.2Mpps,才能够确保在所有端口均线速工作时,提供无阻塞的包交换。
核心交换机参数概念详解
核心交换机参数概念详解一、背板带宽背板带宽也称交换容量,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就像是立交桥所拥有的车道的总和。
由于所有端口间的通信都需要通过背板完成,所以背板所能提供的带宽,就成为端口间并发通信时的瓶颈。
带宽越大,提供给各端口的可用带宽越大,数据交换速度越大;带宽越小,给各端口提供的可用带宽越小,数据交换速度也就越慢。
也就是说,背板带宽决定着交换机的数据处理能力,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
若欲实现网络的全双工无阻塞传输,必须满足最小背板带宽的要求。
计算公式如下背板带宽=端口数量×端口速率×2提示:对于三层交换机而言,只有转发速率和背板带宽都达到最低要求,才是合格的交换机,二者缺一不可。
例如,如何一款交换机有24个端口,背板带宽=24*1000*2/1000=48Gbps。
二、二层三层的包转发率网络中的数据是由一个个数据包组成,对每个数据包的处理要消耗资源。
转发速率(也称吞吐量)是指在不丢包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数据包数量。
吞吐量就像是立交桥的车流量,是三层交换机最重要的一个参数,标志着交换机的具体性能。
如果吞吐量太小,就会成为网络瓶颈,给整个网络的传输效率带来负面影响。
交换机应当能够实现线速交换,即交换速率达到传输线上的数据传输速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交换瓶颈。
对于三层核心交换机而言,若欲实现网络的无阻塞传输,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和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和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那么公式如下吞吐量(Mpps)=万兆位端口数量×14.88 Mpps+千兆位端口数量×1.488 Mpps+百兆位端口数量×0.1488 Mpps。
算出的吞吐如果小于你交换机的吞吐量的话,那就可以做到线速。
这里面万兆位端口与百兆端口如果有就算上去,没有就可以不用算。
对于一台拥有24个千兆位端口的交换机而言,其满配置吞吐量应达到24×1.488 Mpps=35.71 Mpps,才能够确保在所有端口均线速工作时,实现无阻塞的包交换。
带宽计算
如何计算一个通信系统的理论带宽背板:Backplane或Switch Fabric;线速:Line Speed;万兆以太网:10G Ethernet;千兆以太网:1GEthernet一、计算公式说明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1)线速的背板带宽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
计算公式为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
(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 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 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3)第三层包转发线速第三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 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100m的以太网,全双工就是200m,其单位就是bit/s,100m换算成byte则是100/8=12.5m byte/s,换算出来就是12500000bytes。
那么在以太网的数据包中,最小的数据包的大小是64byte/s,加上8个byte的前导字节以及12个byte帧间间隙,合计就是84byte。
那么用12500000/84=148809,得到在100m吞吐量单向环境下的每秒最大的包转发个数148809,换算成k即为148.8k pps。
背板带宽.包转发率.吞吐量·区别·计算方式
在包长为 64 字节时的理论吞吐量为 1.488Mpps。例如,一台最多可以提供 64 个 千兆端口的交换机,其满配置吞吐量应达到 64×1.488Mpps = 95.2Mpps,才能 够确保在所有端口均线速工作时,提供无阻塞的包交换。
背板带宽与端口速率计算现在的交换机厂商在技术上到处忽悠我们的中国的用户提出的技术参数在的不得了让用户摸不清头脑希望我们的用户能正确对待参数一计算公式说明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与端口速率计算
现在的交换机厂商在技术上到处忽悠我们的中国的用户,提出的技术参数在的不得了,让用户摸不清头脑, 希望我们的用户能正确对待参数!!!
二是交叉总线结构,它可在端口间建立直接的点对点连接,这对于单点传输 性能很好,但不适合多点传输;
三是混合交叉总线结构,这是一种混合交叉总线实现方式,它的设计思路是, 将一体的交叉总线矩阵划分成小的交叉矩阵,中间通过一条高性能的总线连接。 其优点是减少了交叉总线数,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总线争用;但连接交叉矩阵的 总线成为新的性能瓶颈。
其优点是减少了交叉总线数,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总线争用;但连接交叉矩 阵的总线成为新的性能瓶颈。
“目前,背板都采用无源设计。背板总线技术主要有三种:LVDS、LVTDL、GLT 等。对于如 2.5Gbit/s 和 2.5Gbit/s 以下中低速系统,由于系统容量不是非常大,系统的瓶颈不在背板总线,所以对 背板总线速率没有严格要求,一般采用 LVTDL 或 GLT 技术,背板总线为 77Mbit/s 或 38Mbit/s, 如此已经完全满足系统的要求。倘若采用 LVDS(低压差分信号)技术使背板总线速率提高到 622Mbit/s,除了方便背板布线外对系统几乎没有优化作用。对于高速通信系统,如 10Gbit/s 或其以上设备,由于系统速率和交叉容量非常高,对背板总线的速率和布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一般采用 LVDS 技术。目前业界的背板速率一般为 622Mbit/s 或者 777Mbit/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上去。
但是,我们如何去考察一个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否够用呢?显然,通过估算的方法是没有用的,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所有端口容量X端口数量之和的2倍应该小于背板带宽,可实现全双工无阻塞交换,证明交换机具有发挥最大数据交换性能的条件。
2、)满配置吞吐量(Mbps)=满配置GE端口数×1.488Mpps其中1个千兆端口在包长为64字节时的理论吞吐量为1.488Mpps。
例如,一台最多可以提供64个千兆端口的交换机,其满配置吞吐量应达到64×1.488Mpps = 95.2Mpps,才能够确保在所有端口均线速工作时,提供无阻塞的包交换。
如果一台交换机最多能够提供176个千兆端口,而宣称的吞吐量为不到261.8Mpps(176 x 1.488Mpps = 261.8),那么用户有理由认为该交换机采用的是有阻塞的结构设计。
一般是两者都满足的交换机才是合格的交换机。
背板相对大,吞吐量相对小的交换机,除了保留了升级扩展的能力外就是软件效率/专用芯片电路设计有问题;背板相对小。
吞吐量相对大的交换机,整体性能比较高。
不过背板带宽是可以相信厂家的宣传的,可吞吐量是无法相信厂家的宣传的,因为后者是个设计值,测试很困难的并且意义不是很大
监控
前面有一位H3C的高手对我指点过,在这里谢谢他了,他名字叫做
现在有一项目前端采用130万像素的摄像机100台,后端使用解码器1台,NVR一台,管理中心软件一套。
网络的构架是核心+接入
前端的计算方法,前面那位高手已经给出,接入层交换机的背板带宽+包转发率计算方法如下:
前端接入网络流量主要是由前端视频图采集设备所发出的,主要有存储码流与实时码流。
使用IP全交换方案,按照每个终端平均向外发送1路存储1路实况,可以估算出单终端所需要的带宽值:
1080P高清编码器/IPC的发送码流=8+8=16Mbps
根据编码速率可以计算包发送速率:实况流8Mbps即每秒发送1M字节,按照宇视编码器/IPC的编码策略1个包内封装1024个字节,可以计算包发送率1Kpps;即编码速率/8/1024即得到包发送速率:
1080P高清编码器/IPC的包发送速率=16Mbps/8/1024=2Kpps
所以:
计算24个高清IPC所需的接入交换机选型:
带宽:24×16×(1+30%)=499.2Mbps
包转发率:24×2Kpps×(1+30%)=62.4Kpps
按照你上边的计算:
计算24个高清IPC所需的接入交换机选型:
----------------------------------------------------------------------------
带宽:24×16×(1+30%)=499.2Mbps
包转发率:24×2Kpps×(1+30%)=62.4Kpps
----------------------------------------------------------------------------
如果是24个高清IPC,选择交换机时上行带宽满足千兆即可满足需求。
交换机的包转发率计算:1000M接口为1.48Mpps,
比如24个千兆接口交换机那么其包转发率就是就是24X1.48Mpps 肯定满足需求
网吧想做万兆网络300~400台机器
有朋友推荐了
路由器8300
核心交换机
H3C S5800-32C 说是上行万兆
h3c s5500-28c-ei 说是可以通过扩展板扩展万兆
分交换机推荐了1224R 不过貌似1224R不能端口汇聚
有人说网吧所谓的万兆和千兆根本没区别,有人说区别很大,可惜自己在这一块跟白痴差不多,也不知道该信谁
想听听各位大大的意见
据我了解的,万兆应该是服务器到主交换是万兆连接主交换到分交换要做端口汇聚什么的,分交换到客户机直接千兆连接就可以了,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请批讲
询问各位大大,上面的路由器,各个交换机能满足需求不?或者应该用什么,这个网应该怎么组,求教,装修在即,组网方案还没定下来,急啊,求解答,谢谢各位~
点评
你可以参考下面的来进行了解(此文来自百度百科)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
1)线速的背板带宽
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
计算公式为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
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
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3)第三层包转发线速
第三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1.488Mpps是怎么得到的呢?
包转发线速的衡量标准是以单位时间内发送64byte的数据包(最小包)的个数作为计算基准的。
对于千兆以太网来说,计算方法如下:1,000,000,000bps/8bit/(64+8+12)byte=1,488,095pps 说明:当以太网帧为64byte时,需考虑8byte的帧头和12byte的帧间隙的固定开销。
故一个线速的千兆以太网端口在转发64byte包时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快速以太网的统速端口包转发率正好为千兆以太网的十分之一,为148.8kpps。
*对于万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对于千兆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对于快速以太网,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0.1488kpps。
*对于OC-12的POS端口,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1.17Mpps。
*对于OC-48的POS端口,一个线速端口的包转发率为468MppS。
背板带宽资源的利用率与交换机的内部结构息息相关。
目前交换机的内部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共享内存结构,这种结构依赖中心交换引擎来提供全端口的高性能连接,由核心引擎检查每个输入包以决定路由。
这种方法需要很大的内存带宽、很高的管理费用,尤其是随着交换机端口的增加,中央内存的价格会很高,因而交换机内核成为性能实现的瓶颈;二是交叉总线结构,它可在端口间建立直接的点对点连接,这对于单点传输性能很好,但不适合多点传输;三是混合交叉总线结构,这是一种混合交叉总线实现方式,它的设计思路是,将一体的交叉总线矩阵划分成小的交叉矩阵,中间通过一条高性能的总线连接。
其优点是减少了交叉总线数,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总线争用;但连接交叉矩阵的总线成为新的性能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