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微生物限度检查仪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仪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仪操作规程一、目的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微生物限度检查仪的使用,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使用微生物限度检查仪进行微生物检测的实验室。

三、设备准备1.检查仪器:确保检查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且已经进行了日常的校准和验证。

2.试剂准备:准备好所需要的试剂和培养基,并按照说明书进行储存和使用。

四、操作流程1.样品准备-将待测样品进行预处理,如稀释、过滤等操作,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按照要求取样品,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并且避免外部污染。

-将样品转移至无菌容器中,避免交叉污染。

2.检测操作-打开检查仪器的电源,确保所有参数显示正常。

-设置检测参数,包括样品体积、培养基类型等。

-在无菌条件下,将样品转移到培养基中,确保样品均匀分布。

-在培养基上绘制分类孔,确保每个样品有足够的空间生长。

-关闭培养皿,确保培养皿与培养基接触紧密,并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

-将培养皿放入检查仪器中,确保培养皿的摆放位置正确。

-启动检查仪器,按照仪器的要求进行检测。

-检测结束后,关闭检查仪器,将培养皿取出并妥善处理。

五、数据分析与记录1.对于生长的微生物,根据标准方法进行鉴定,并记录鉴定结果。

2.对于未生长的微生物,根据标准方法进行计数,并记录计数结果。

3.对于得到的结果,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并判断样品是否符合微生物限度要求。

4.将检测结果和分析记录在相关的数据表格或文件中,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

六、设备维护与清洁1.检查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包括:定期校准、保养和维修。

2.定期清洁检查仪器的内部和外部部件,确保检查仪器的清洁和卫生。

3.根据仪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规定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七、风险控制1.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确保个人和环境安全。

2.如发现异常情况或设备故障,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3.定期开展培训和教育,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一、引言微生物检测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环境等领域的重要检测方法,通过对样品中微生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判断样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性。

为了确保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一套操作规程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操作规程1. 样品采集a.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

例如,对于食品样品,可以采用无菌容器直接采集;对于空气样品,可以使用空气采样器进行采集。

b. 采集样品时应注意避免外界污染,避免手部接触样品,以免引入外部微生物。

2. 样品处理a. 根据不同检测方法的要求,对样品进行预处理。

例如,对于固体样品,可以进行均质处理或稀释处理;对于液体样品,可以进行滤液处理。

b. 在样品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交叉污染,使用无菌操作器具和器皿,确保样品的纯净度。

3. 微生物培养a. 根据检测要求,选取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不同的微生物可能对培养基和培养环境有特殊要求,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b. 严格按照培养基配制方法进行操作,确保培养基的质量和纯度。

c. 在培养过程中,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和通气条件,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4. 微生物检测a. 根据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菌落计数法、涂布法、过滤法等。

b. 在进行微生物检测前,对检测仪器和试剂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c. 严格按照检测方法的步骤进行操作,注意避免交叉污染和误操作。

5. 结果分析a. 对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判断样品的微生物质量。

b. 结果分析过程中,应注意排除干扰因素,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6. 结论和报告a. 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给出结论和评价,判断样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或要求。

b. 撰写检测报告时,要求结果准确、清晰,并附上操作过程和结果分析的详细记录。

三、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操作台面和操作器具的清洁,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以防止交叉污染。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一、引言。

微生物限度检查是指在制药生产过程中,对原料药、辅料、中间体、制剂等药品进行微生物检查的一项重要工作。

微生物限度检查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防止因微生物污染而引起的药品变质和危害患者健康的风险。

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规范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可靠。

二、适用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制药企业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人员,包括检验员、操作人员等。

三、术语和定义。

1. 微生物限度,指药品中允许存在的微生物的最大数量,通常以菌落形成单位(CFU)或细菌总数来表示。

2. 微生物限度试验,是指对药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查的一种实验方法,包括细菌总数、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霉菌和酵母菌等指标。

3. 标准菌株,指已经鉴定并保存在实验室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菌株。

四、操作流程。

1. 样品准备。

(1)取样品,按照规定的取样方法,从所检查的药品中取得代表性样品。

(2)样品处理,根据检测要求,对样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稀释、均质等。

2. 培养基制备。

(1)准备培养基,根据检测要求,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包括琼脂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等。

(2)灭菌处理,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确保培养基的无菌状态。

3. 菌种接种。

(1)接种方法,根据检测要求,选择适当的接种方法,包括平板法、涂布法等。

(2)接种数量,根据微生物限度试验的要求,按照规定的接种数量接种标准菌株。

4. 培养条件。

(1)温度控制,根据不同的微生物菌种,控制培养的温度,通常为30-35摄氏度。

(2)培养时间,根据微生物限度试验的要求,培养一定的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

5. 菌落计数。

(1)观察菌落,根据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成情况,进行菌落计数。

(2)结果判定,根据菌落计数的结果,判定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是否符合规定的限度要求。

五、质量控制。

1. 内部质量控制,每批次微生物限度试验前,进行内部质量控制,确保实验条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是用于确认产品是否符合微生物水平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

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制定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步骤,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产品,包括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

三、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室工作台面和仪器设备,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和试剂,并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

2. 取样:按照产品的取样标准,从不同批次或不同位置进行取样,并确保取样的代表性。

3. 样品制备:将取样的产品进行样品制备,包括稀释、搅拌和过滤等步骤,以便于后续的微生物检查。

4. 培养:将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要求进行培养,并进行恒温培养一定时间。

5. 计数:在培养一定时间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按照标准方法进行结果的记录和确认。

6. 结果判定:将检查结果与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进行比对,根据结果作出是否合格的判定。

7. 结果记录:将微生物限度检查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样品信息、操作步骤、检查结果和判定等信息,并将结果报告给相关部门或供应商。

四、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微生物检测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2.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并进行定期消毒和验证。

3. 实验室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所使用的培养基和试剂应符合相关标准,存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环境中。

5. 检查结果应及时报告,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上就是《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3篇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3篇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第一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概述1.引言微生物限度检查法(Microbial Limit Test, MLT)是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和化妆品等生物制品产品质量控制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的意义在于保证制品中微生物污染的可控性,保障产品的安全有效性。

本篇文章将围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标准操作规程,对其概述进行介绍。

2.主要内容2.1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定义微生物限度检查法(Microbial Limit Test, MLT)是指对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和化妆品等生物制品产品中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数量进行检查的方法和标准。

它是评价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性的重要方法。

2.2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目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目的在于评价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和化妆品等生物制品产品中的微生物数量是否在规定的限度范围内,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也可为制品的生产、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提供有效依据。

2.3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适用范围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适用于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和化妆品等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检验。

其中,针对药品类,在我国《药典》中有详细规定。

3.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标准操作规程3.1 样品处理样品处理过程应密闭、无菌且保持无菌状态。

洗手、穿戴无菌工作服及手套等工艺应符合规定,以避免二次污染。

3.2 检验方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主要分为计数法和筛选法,具体方法可根据制品的特性进行选择使用,并符合规定的国家标准。

对于细菌,常用的检验方法包括菌落计数法、薄膜过滤法等;对于真菌,常用的检验方法包括直接涂片法、薄膜过滤法等。

3.3 限度对于不同的制品,在药品中通常采用菌落计数法,在制品中微生物的限度规定一般标准分别为:细菌总数不超过10^3CFU/g或/mL,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不超过10^2CFU/g或/mL。

3.4 结果判定若检测出的微生物数目符合规定限度,则判定结论为合格;若其中一个指标不符合规定,则判定为不合格。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完整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完整
2、计数方法本法包括平皿法、薄膜过滤法。
3、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 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 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 试验,以确定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4、菌种及菌液的制备
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袋),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藏。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计数方法 适用性试验。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 10104]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 44102])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CMCC(B) 50094]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 98001]
薄膜过滤法采用的滤膜孔径不大于。滤膜直径一般为50mm。滤器及滤膜使用 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灭菌。使用时,应保证滤膜在过滤前后的完整性。水溶性供 试液过滤前先将少量的冲洗液过滤以润湿滤膜。为发挥滤膜的最大过滤效率,应 注意保持供试品溶液及冲洗液覆盖整个滤膜表面。供试液经薄膜过滤后,若需要 用冲洗液冲洗滤膜,每张滤膜每次冲洗量不超过100ml,总冲洗量不得超过1000m1;以免滤膜上的微生物受损伤。取照上述“供试液的制备”和“接种和 稀释”制备的供试液适量(一般取相当于1g、1ml、10cm2的供试品,若供试品 中所含菌数校对,供试液可酌情减量),加至适量的稀释液总,混匀,过滤,用 适量的冲洗液冲洗滤膜。测定需氧菌总数,转移滤膜菌面朝上贴于胰酪大豆胨 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测定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转移滤膜菌面朝上贴于沙氏葡萄糖 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按规定条件培养、技术。每株试验菌每种培养基至少制备1张滤膜。同法测定供试品对照组和菌液对照组菌数。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

更改历史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1.0 目的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规范检验操作,确保检验结果准确2.0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采用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测定的供试品。

3.0 职责质量部负责按本规程的要求执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

4.0 工作程序4.1 洁净区间的确认微生物计数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其全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即待检样品、产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4.2 培养基4.2.1 应使用按中国药典处方及规定的方法制备的培养基。

4.2.2 所用培养基可按中国药典规定的处方及制备方法自行配制,也可使用按中国药典规定的处方生产的脱水培养基进行配制;或购买商品化的预制培养基。

4.2.3 配制后应采用验证合格的灭菌程序灭菌。

制备好的培养基若不即时使用,应置于无菌密闭容器中,在2~25℃、避光的环境下保存。

4.2.4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用于测定需氧菌总数;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用于测定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4.2.5 供试品微生物计数、控制菌检查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4.2.6 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控制菌检查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或控制菌检查。

4.3 菌种及菌液制备检查所用的菌种及菌液制备见附件 1 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和附件3 控制菌检查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稀释剂、冲洗液及其制备的要求见附件1 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4.4 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供试品微生物计数、控制菌检查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微生物限度检查所用的培养基每批均应进行适用性检查,检查可在供试品检查前或与供试品检查同时进行。

具体要求见附件1 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和附件3 控制菌检查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4.5 方法适用性试验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检验科微生物监测操作规程

检验科微生物监测操作规程

1.目的规范检验科的微生物检测。

2.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的微生物空气监测。

3.操作步骤3.1 检验科实验室空气培养监测3.1.1采样及检查原则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

若样品保存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

3.1.2. 采样时间检验科各室空气培养在每月下旬,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

3.1.3 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

3.1.4 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3,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既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30m3,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

3.1.5 采样方法用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min后送检培养。

盖上盖子,并填写好检验单,送细菌室培养。

3.2 48h后,观察结果。

各个实验室空气培养要求在:≤4CFU/m3。

监测时间:根据不同的特殊重点部门,每1~3个月监测一次.当发生医院感染流行,高度怀疑或确定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的污染有关时,可随时进行监测.4.处理根据培养结果,对检验科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总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使检验科的微生物监测符合要求。

1.目的规范检验科的微生物检测。

2.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的微生物物表监测。

3.操作步骤3.1 检验科实验室物表培养监测3.1.1 物体表面采样方法3.1采样时间检验科各室空气培养在每月下旬,选择消毒处理后4h内进行采样。

3.3采样方法①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

用5×5cm2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纸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纸,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纸放入装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纸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旨在规范微生物检测实验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内进行微生物检测实验的操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食品、医药、环境等领域的微生物检测。

三、操作流程1. 实验前准备(1)检查所需物品和设备的完整性和清洁度;(2)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培养皿、移液器等实验用品;(3)佩戴实验服和手套,保持操作环境清洁。

2. 样品处理(1)按照标准操作程序采集样品,并确保准确记录样品信息;(2)样品处理前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稀释、离心等。

3. 培养和检测(1)按照操作规程在培养基上均匀涂布样品;(2)标注培养皿的信息,包括样品编号、培养基种类、培养温度等;(3)放置在适当的培养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4)观察培养皿的生长情况,记录培养时间和结果。

4. 结果分析(1)根据培养结果进行初步鉴定和计数;(2)必要时进行进一步的分离、鉴定和鉴定。

四、质控要求(1)实验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微生物检测知识和技能,并接受相关的培训;(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3)定期对实验室设备、试剂和培养基等进行检查和质量控制,确保其完好和有效。

五、记录和报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结果应当及时记录,并进行审查和验证。

对于检测结果,应当制作详细的技术报告,包括检测方法、样品信息、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六、实施本规程由实验室主管负责组织实施,并由实验室操作人员严格遵守。

七、附则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如有变动将另行制定修订,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以上即为《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的内容,希望广大实验室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程执行,确保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一、实验目的微生物检测是为了确定样本中是否存在微生物,评估其数量和种类,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病原微生物。

本实验目的是确保实验室中进行微生物检测的操作符合标准方法,并能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二、实验前的准备和安全措施1. 实验室必须保持清洁,有序和整洁。

2.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和面罩。

3. 实验室内应配备急救设备和紧急处理措施,并确保所有操作人员熟悉并能正确操作。

4. 所有实验室器材和试剂必须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储存和使用。

三、实验操作规程1. 样品采集和处理a. 样品的采集必须使用清洁的容器或器具,并尽量避免外界污染。

b. 样品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达实验室,以避免微生物生长与繁殖。

c. 若样品不能立即处理,应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保存和贮存。

2. 样品制备和分装a. 样品制备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使用无菌器具和试剂。

b. 样品应尽快制备,并避免长时间的储存。

c. 分装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气泡和污染。

3. 微生物培养方法a.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适宜的培养温度和时间。

b. 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细菌或真菌的污染。

c. 培养时间结束后,需要对产生的菌落进行鉴定和计数,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4. 微生物分离和纯化a. 对于混合物样品,需要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以获得单一的菌株。

b. 分离和纯化过程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使用无菌培养基和试剂。

c. 分离到单一菌株后,需要进行形态学和生理学特性的鉴定。

5. 微生物检测方法鉴定a. 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和目的,选择合适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b. 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检测方法的步骤进行,避免误差和污染。

c.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报告编制。

四、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报告1. 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并及时整理和归档。

2.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是药品、食品、化妆品等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标准操作规程旨在规范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范围本标准操作规程适用于药品、食品、化妆品等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包括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指标的检查。

三、检查设备和试剂1. 培养基:根据不同的微生物指标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大肠培养基、Mannitol盐琼脂、Sabouraud葡萄糖琼脂等。

2. 培养皿:使用符合规定的试验培养皿。

3. 培养箱:保证培养条件的恒温培养箱。

4. 其他常用实验用具:包括无菌采样容器、吸管、移液器、无菌培养皿等。

四、操作流程1. 样品采集:从产品中采集适量样品,保持无菌状态。

2. 制备稀释液: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适当的稀释液将样品进行适当稀释。

3. 接种培养:将稀释后的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并在符合条件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4. 观察和统计:观察培养皿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统计出微生物的数量。

5. 结果判定:根据标准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判断检测结果是否符合规定。

五、质量控制1. 实验员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训练,并使用正确的个人防护用具。

2. 培养基的质量必须符合规定,避免培养基带有细菌污染。

3. 检查设备必须经过定期的检查和校准,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

4. 标本的采集、处理、保存和运送必须符合规定,避免外界的污染和干扰。

六、结果报告根据检测结果和规定的限度标准,出具检测报告,标明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具体的检测结果数据。

七、总结微生物限度检查是产品质量检验的重要环节,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员在操作过程中也需严格遵守规程,做好个人防护措施,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卫生。

物体表面微生物污染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物体表面微生物污染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物体表面微生物污染检测标准操作规程一、采样方法
二、检测方法
充分震荡采样管后,取不同稀释倍数的洗脱液1.0 ml接种平皿,将冷却至40~45 ℃的熔化营养琼脂培养基每皿倾注15~20 ml,36±1 ℃恒温箱培养48小时,计数菌落数。

三、结果计算
物体表面菌落总数计算方法:
1、规则物体表面:
细菌菌落总数(CFU/ cm²):平均每皿菌落数×稀释倍数/
采样面积(cm²);
2、不规则物体表面的结果计算,用CFU/件表示。

四、判定标准
1、Ⅰ、Ⅱ类环境:洁净手术部、其他洁净场所、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
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等,物体表
面细菌菌落总数≤5 CFU/cm²。

2、Ⅲ、Ⅳ类环境: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工流产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检
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 CFU/cm²。

五、采样中的注意事项
1、采样时机:日常常规检测时可在消毒后采样,怀疑医院感
染暴发、进行医院感染暴发调查或工作中怀疑物体表面被污染时,应随机采样。

2、常规对环境物体表面消毒效果检测时可不进行致病性微生物检测,疑似医院感染暴发、进行医院感染暴发调查或工作中怀疑物体表面被微生物污染时,应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3、采样、接种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一、实验室的准备工作1.确保实验室环境整洁卫生,空气流通。

2.检查实验室设备及试剂的完好性,如有损坏或过期的试剂应予以更换。

3.准备所需的培养基、试剂和培养器具,并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4.准备好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手套、口罩、护目镜、实验服等。

二、标本采集和处理1.标本的采集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采集器具需经过高温高压消毒处理。

2.将采集的标本迅速送至实验室,避免暴露于空气中。

3.对于液体标本,如尿液、血液等,应进行无菌操作并进行适当的稀释。

4.对于固体标本,如组织、分泌物等,应进行无菌取样,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三、培养基的准备和使用1.根据需要,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并按照说明书进行正确的配制。

2.确保培养基的无菌性,防止细菌、真菌等污染。

3.使用培养基前应进行质控试验,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要求。

4.在使用培养基前,要检查培养基是否出现变质、褪色等异常情况,若有发现,应立即更换。

四、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1.将标本取适量,在无菌条件下均匀涂抹于培养基表面,避免重叠。

2.将涂抹好的培养基置于细菌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促使微生物的生长。

3.培养箱内不宜存放过多的培养基,以免影响空气流通和温度控制。

4.定期观察培养基的生长情况,并进行记录,一般培养时间为24小时至48小时。

五、微生物的鉴定和鉴定1.根据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2.利用显微镜观察菌液或菌落的形态、数量、运动性等特征,进一步鉴定微生物。

3.对于不易鉴定的微生物,可使用生化试剂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4.鉴定微生物的结果应进行记录,并与对应的标准对照互相核对。

六、微生物的灭活和处理1.工作台和实验器具在使用前后应进行消毒,以防止微生物的传播。

2.将已鉴定的微生物进行灭活处理,可使用高温高压或化学消毒剂。

3.遵循规定将已处理的微生物进行妥善的处置,防止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污染和危害。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建立一个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规范质检员的操作,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准确性。

二、范围:适用于微生物限度检查的产品。

三、责任:QC部质检员对本规程实施负责。

四、内容1.检验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2. 简述2.1.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

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数检查。

2.2.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

2.3.供试品检查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中和剂或灭活剂,应证明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无毒性。

2.4.除另有规定外,本检查法中细菌及控制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23~28℃2.5.检验结果以1g、1ml、10g、10ml或10cm2为单位报告,特殊品种可以最小包装单位报告。

3.设备、仪器3.1.设备:3.1.1.洁净实验室:微生物限度检查应有单独的洁净实验室,每个洁净实验室应有独立的净化空气系统。

结构和要求:洁净室应采光良好,避免潮湿、远离厕所及污染区。

操作间与缓冲间应有样品传递窗,出入操作间和缓冲间的门不应直对。

洁净实验室内应六面光滑平整,能耐受清洗消毒。

墙壁与地面、天花板连接处无缝隙,不留死角。

操作间不应安装下水道。

洁净实验室内的照明灯应嵌装在天花板内,室内光照应分布均匀,光照度不低于300LX。

●温度、湿度:洁净实验室内温度应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最好在40%~60%。

●操作间:操作间应安装空气除菌过滤层流装置。

洁净度不应低于10000级,局部洁净度为100级(或放置同等级净化工作台)。

微生物限度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验操作规程

1目的规范微生物限度检验操作,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依据《中国药典》2015版。

3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微生物限度检验。

4责任中心化验室负责人: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中心化验室检验人员:严格按照本规程执行检验操作。

5程序5.1执行标准:《中国药典》2015版。

5.2抽样:照《取样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6内容6.1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计数方法包括平皿法、薄膜过滤法和最可能数法(MPN法)。

检查时,按已验证的计数方法进行供试品的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测定。

6.1.1设备、仪器及用具6.1.1.1设备微生物限度检测室、净化工作台、生化培养箱(30〜35£)、生化培养箱(20〜25£)、电热恒温水浴锅、烘箱、脉动真空灭菌柜、紫外灯等。

6.1.1.2仪器及器皿显微镜、托盘天平、锥形瓶、研钵、培养皿、量筒、试管及塞、移液枪及吸头、薄膜过滤器等。

6.1.1.3用具大、小橡皮乳头,洁净工作服、口罩、医用手套、接种环、酒精灯、酒精棉球、灭菌剪刀、灭菌镊子、不锈钢药匙、试管架、火柴、记号笔、薄膜过滤膜等。

6.1.2试液6.1.2.1消毒液A.0.1%新洁尔灭溶液B.75%乙醇溶液6.1.2.2稀释液、试剂及配制A. 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取磷酸二氢钾3.56g、无水磷酸氢二钠5.77g、氯化钠4.3g、蛋白胨1.0g,加纯化水1000ml,微温溶解,滤清,分装,1210C灭菌15分钟。

B.聚山梨酯80C.无菌十四烷酸异丙酯D. pH6.8无菌磷酸盐缓冲液6.1.3培养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6.1.4操作方法6.1.4.1试验前准备6.1.4.1.1将供试品及所有已灭菌的平皿、锥形瓶、试管、移液枪吸头(1ml、10ml)、量筒、稀释液、培养基等移至传递窗内。

每次试验所用物品必须事先计划,准备足够用量,避免操作中出入操作间。

6.1.4.1.2开启微生物检测室紫外灯和空调净化系统,并使其工作不低于30min。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1、实验前用75%酒精擦净台面及四周,放好需用的实验器材及各种溶液,开紫外灯消毒30分钟。

2、进入无菌室前应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球棉将手擦干净。

3、进入无菌间必须穿的专用工作服、帽及拖鞋、口罩,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4、使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的器皿,不能放置再用,消毒用器皿放置不得超过一周。

5、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及试管或平皿边。

6、接种样品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实验完毕,清洁瓷砖台面。

8、用过的器材进行整理,污染细菌的器材需经高压灭菌或煮沸消毒。

9、实验者在实验后用肥皂清洗双手或将双手浸泡于0.2%过氧乙酸溶液中3分钟,用清水冲洗,再用肥皂清洗双手。

10、换下的隔离衣、帽等进行紫外线消毒,拖鞋放回原
处。

11、用毕,再开紫外灯消毒30分钟。

12、无菌室和缓冲间每周大扫除一次,保持整洁。

13、每月进行一次紫外线对空气消毒效果测定,如灯管发黑,超过使用期限,及时更换紫外灯管。

微生物限度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微生物限度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微生物限度检测的准确性。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纯化水,注射用水,饮用水,原辅料中微生物限度的检查。

3.定义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

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霉菌数及控制菌检查。

4.职责4.1.QC负责本规程的起草、修订、培训及执行;4.2.QA、QC组长质量管理部经理负责本规程的审核;4.3.质量总监负责批准本规程;4.4.QA负责本规程执行的监督。

5.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二部6.材料6.1.房屋、设备、实验用具6.1.1.房屋:微生物限度实验室。

6.1.2.设备100级洁净工作台,30~35℃培养箱,20~25℃培养箱,台式灭菌器,三联式不锈钢滤器。

6.1.3.实验用具:隔离服、洁净工作服、工作鞋、口罩、帽子、10ml刻度吸管、毛巾、吸耳球、记号笔、酒精灯、镊子、酒精棉、托盘、电子天平、药勺、镊子、量筒等。

6.2.试剂: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无菌稀释液)6.3.实验用培养基(灵敏度实验合格)6.3.1.营养琼脂平皿(Ф90mm),用于细菌计数。

6.3.2.玫瑰红钠平皿(Ф90mm),用于霉菌及酵母菌计数。

6.3.3.胰酪胨大豆琼脂培养基平皿(Ф90mm),用于沉降菌检测。

6.3.4.品红亚硫酸钠琼脂平皿(Ф90mm),用于饮用水、水源中总大肠菌群的选择分离和鉴别。

6.3.5.培养基制备好后置30~35℃恒温培养房中预培养24~48小时,若培养基确无菌落生长方可用于实验。

如预培养后暂不用,培养基保存于2~8℃最长不超过21天。

6.4.实验用消毒液:0.2%洗必泰消毒液;75%酒精;0.5%84消毒液。

7.流程图无8.程序8.1.抽、取样8.1.1.水样采集:采样前所用的容器应无菌,应在采样、实验的全过程中实行无菌操作,保证水质不受污染。

用水样采集袋(无菌)或的蓝盖采样瓶,每个取样点取样前应放水1分钟,一个水点至少取样 1000ml,取样后将瓶盖拧紧,进行下一步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8.1.2.纯化水取水样不小于10ml,注射水取水样不小于200 ml,饮用水取水样不小于10ml。

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是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一项技术,用于确定食品、饮料、药品、环境样品等中是否存在这些微生物。

细菌、霉菌、酵母菌都是常见的微生物,它们在生物学和工业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标准操作规程的形式详细介绍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的步骤和要求。

一、实验前准备1.环境准备:实验室环境要保持清洁、无尘、无飞虫等干扰因素,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器材准备:准备好必要的实验器材,包括培养基、试剂、仪器设备等。

3.样品准备:样品应遵循卫生标准及实验要求,确保样品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二、样品处理1.样品消毒:将样品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以消除外源性微生物的干扰。

2.预培养:将样品接种到含有适宜培养基的试管中,进行预培养,以增加微生物的数量。

三、分离与纯化1.罩口接种:将样品中微生物接种到含有相应培养基的平板上,通过罩口接种的方式,避免次生污染。

2.培养条件:根据微生物的特性,设置适宜的培养温度、时间和培养基组成等条件,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3.单菌分离:观察接种后的菌落形态和特征,选取单菌落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上,以实现纯化。

四、鉴定与检测1.形态观察:观察菌落形态、边缘、颜色、透明度等特征,与已知细菌、霉菌、酵母菌的特征进行比对。

2.生理生化试验: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指标和试验,如盖氏染色、革兰氏染色、培养基反应等,对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定。

3.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PCR、序列比对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分子水平的鉴定。

五、结果处理与分析1.定量分析:根据菌落的数量和菌落形状比例,计算并报告样品中细菌、霉菌、酵母菌的数量。

2.图像记录:对鉴定结果进行拍照记录,确保结果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六、质量控制1.消毒控制:实验室应定期对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保持无菌状态。

2.正负对照:每次实验都应设置正、负对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重复实验:对怀疑结果的样品可以进行重复实验,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限度检验操作规程
1目的为了规范药用塑料瓶微生物限度项的控制及检验操作,特制定本规程。

2范围本规程规定了药用塑料瓶微生物限度检验操作的内容和具体方法。

3负责人质检部实验员
4操作步骤
4.1准备
4.1.1设备及仪器
镊子、培养皿、量筒、三角瓶、刻度吸管、架盘天平、电磁炉、自动微生物过滤系统、Z G P-A2270水套式培养箱(30~35℃)、全自动霉菌培养箱(23~28℃)、高压蒸汽灭菌器、电热恒温干燥箱(250℃)。

4.1.2试剂及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0.9%氯化钠溶液。

4.1.3试液的配制
1)0.9%无菌氯化钠溶液:称取9g氯化钠,溶于1L注射水中,过滤、分装至三角瓶中,用带砂心硅胶塞塞紧,牛皮纸包扎后,121℃高压灭菌20分钟,备用。

2)营养琼脂培养基:称取干燥商品培养基4.2g,溶于100m l注射水中,加热溶解,分装至三角瓶中,用带砂心硅胶塞塞紧,牛皮纸包扎后,121℃高压灭菌20分钟,备用。

3)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取3.05g培养基,加入100m l注射水中,充分振摇,加热使之完全溶解后,分装至三角瓶中,用带砂心硅胶塞塞紧,牛皮纸包扎后,121℃高压灭菌20分钟,备用。

4)胆盐乳糖培养基:取3.5g培养基,加入100m l注射水中,充分振摇,加热使之完全溶解后,分装至三角瓶中,用带砂心硅胶塞塞紧,牛皮纸包扎后,121℃高压灭菌2
4.1.4用具的清洁消毒:将试验所需用具清洗干净,用纱布包扎后,121℃高压灭菌20分钟,备用。

4.1.5无菌室的清洁消毒:每天清洁无菌室,定期用新概念消毒液擦拭操作台及可
能的死角,每天开启紫外灯杀菌1小时,操作前超净工作台灭菌0.5~1小时。

4.2操作
4.2.1准备
将供试品、培养基及已灭菌的用具移入传递窗口,再移至无菌室内。

每次试验中所用物品必须计划好,并有备用物。

操作人员用肥皂水洗手,关闭紫外杀菌灯,进入缓冲间,换工作鞋。

再用消毒液洗手并用酒精棉球擦手,穿戴无菌衣帽、口罩。

操作前用酒精棉球擦手,再擦拭供试品瓶、盒、袋等的开口处周围,待干后用灭菌手术镊或剪将供试品启封。

4.2.2净化台的操作
把8个样品依次摆好,然后用移液管加入标示容量1/3量的氯化钠注射液,认真记录当时移液管中的液体体积,同时将盖旋紧,振摇1分钟,最后从每个瓶子用移液管吸取1m l氯化钠试验液,放入培养皿中,最后在培养皿中加入培养基。

培养皿盖好盖,放到传递窗准备培养。

4.2.3微生物的培养和计数
细菌、霉菌、酵母菌、大肠杆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天数按照表3进行操作。

一般细菌培养48小时,逐日点计菌落数,一般以48小时的菌落数报告;霉菌、酵母菌培养
72小时,逐日点计菌落数,一般以72小时的菌落数报告;培养过程中不断观察菌落增长的情况,到期后数清培养皿中菌落数,然后推算每个瓶中的菌落数。

大肠杆菌供试品在胆盐乳糖培养基中,一般培养18-24小时,然后取上述培养物0.2m l,接种至含5m l M U G培养基的试管内进行培养,于5小时、24小时在366n m紫外线下观察,同时用未接种的M U G培养基作本底对照。

若管内培养物呈现荧光,为M U G阳性,不呈现荧光,为M U G阴性。

观察后,沿培养管的管壁加入数滴靛基质试液,液面呈玫瑰红色,为靛基质阳性;呈试剂本色,为靛基质阴性。

本底对照应为M U G阴性和靛基质阴性。

如M U G阳性,靛基质阳性,判供试品检出大肠杆菌;如M U G阴性,靛基质阴性,判供试品未检出大肠杆菌;如M U G阳性,靛基质阴性,或M U G阴性,靛基质阳性则应取胆盐乳糖培养基的培养物划线接种于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倒置培养18-24小时。

表3
5技术要求
采用点计菌落法
细菌总数为不得超过100c f u/g;霉菌、酵母菌总数不得超过100c f u/g;大肠埃希菌每瓶不得检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