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
最新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教案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该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必修课程与核心课程。
(二)课程定位该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对接基础教育、高级秘书、文化产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是提高相关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上承“中国古代文学”,下接“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主要讲授1917年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本课程主要讲授1917-1949年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主要讲授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
(三)课程设计思路1、总体思路:我校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建设目标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文学院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现代化建设的涉及基础语文教育、文化管理、文秘、新闻和广告等各方面专业人才。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和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在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白话文的基本规范和用法;帮助学生扩充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相关的各种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注重原著的精读与欣赏,培养学生的社会感知、语言感知、文体感知能力,以及读写能力与文本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现代社会、文化所经历的巨大变革,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冲突以及面对这一冲突所表现出的痛苦、抗争与情怀。
2、具体方法:采用以每十年为一个知识模块的做法,即1917年至1927年为第一个十年;1928年至1937年为第二个十年;1937年至1949年为第三个十年。
授课以左翼文学的兴起为界分为上下两个阶段,每周3学时,总学时为54学时。
要求每位主讲教师讲授全部现代文学史,但可根据自己研究专长有所侧重。
教师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现代文学史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学术专长,点与面的结合有利于使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从而继续深化所学知识并最终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
《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
《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现当代文学》是一门重要的文学课程,旨在通过学习现当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本课程涵盖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的文学发展历程,重点介绍现当代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和文学流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掌握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2. 培养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4. 引导学生关注现当代文学的最新发展动态。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2)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3)文学流派及其特点;(4)文学评论与鉴赏。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流派特点等进行讲解;(2)讨论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现当代文学的看法和感受,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巧;(4)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加文学活动,如朗诵会、读书会等,增强学生的文学体验。
四、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1. 考核方式:考试成绩、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综合评定;2.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五、课程实施建议1. 教师应注重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 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3. 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文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学体验;4. 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拓展课外学习资源,如网络资源、文学期刊等;5. 教师应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程延伸建议1. 学生可以阅读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2. 学生可以关注现当代文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文学界的新观点和新;3. 学生可以参加文学社团或组织,参与文学交流和互动,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和人际交往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篇一:现当代文学教案】《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
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学生需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2.重点难点: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演变的规律,以文学发展史的眼光和角度分析现当代作家作品,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色;重点分析经典作家及其作品。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开设16周,共计32学时。
在课程整体安排上,预计实际上课15.5周,复习考试0.5周,具体学时分配和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第三章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第一节一出现就是高峰第二节现实题材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第三节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第四节抒情叙事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第五节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 浩瀚的杂文创作第四章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与历史剧的独创性第一节“青春型”的浪漫主义诗人第二节开创和奠定一代诗风的《女神》第三节独具慧识与大胆创新的《屈原》第五章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第一节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二节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三节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和贡献第四节语丝社的散文理论及小品散文的独特成就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第一节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风格流派的交映第二节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左联”的成立第三节左翼作家群的创作第四节“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第五节“海派”的文学创作第七章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第一节《子夜》及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第二节《家》及巴金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三节《骆驼祥子》及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四节《边城》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五节《死水微澜》及李劼人的“大河小说”第八章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第一节《雷雨》、《日出》及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二节夏衍、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九章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第一节初期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第二节戴望舒及现代派诗歌的发展第三节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第四节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第十章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第一节抗战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二节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十一章解放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赵树理、孙犁的短篇小说创作第二节丁玲、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创作第三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戏剧和诗歌创作第十二章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国统区与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概观第二节钱锺书和他的《围城》第三节张爱玲和她的《传奇》、《流言》第四节《马凡陀的山歌》、《升官图》等讽刺文学创作【篇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历史根据,中国现代文学也是这样,它并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有它内在的历史渊源。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学时安排:48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2.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4.培养学生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品;2.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3.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4.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和评价。
教学方法:1.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进行文学鉴赏;2.分析作品的人物、情节、语言和风格;3.进行文学作品的导读和讨论;4.开展文学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5.组织文学作品阅读交流会,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
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中考试:理论知识的考核;3.期末考试: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
教学资源:1.课本:《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读》;2.电子媒体:影音资料、网络资源等;3.图书馆:相关文学著作、文献资料等。
二、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2.掌握不同思潮和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评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以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思考。
例如:什么是文学思潮?什么是文学流派?它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什么影响?Step 2:讲授(20分钟)教师给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介绍其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
例如:鲁迅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文化批评流派等。
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思潮或流派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并准备小组报告。
Step 4: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所选择的思潮或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Step 5:课堂讨论(15分钟)全班共同讨论不同思潮和流派的异同、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系部:初等教育系教研室:语文教育专业教研室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编码:20400803/20400904 执笔人:段东升审核人:2017年9 月 1 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该课程是初等教育系语文教育专业理论课(A类)专业必修课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阅读分析鉴赏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力。
它要以中国古代文学与写作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课程的基础。
为专业培养具备较强的汉语阅读、鉴赏、写作、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服务县乡的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培养目标服务,在前续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鉴赏中国文学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文学作品知识以及作品鉴赏能力方面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该课程是依据初等教育系语文教育专业主要工作岗位、具备的职业能力与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小学语文教师、文字编辑类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基本理念是通过学习这门课培养完善其汉语言文学知识,完善其小学语文教学相适应的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的知识,加强其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增强其阅读欣赏和审美- 1 -鉴赏能力。
本课程在第三、四学期开设,是专业理论课(A类)专业必修课课程,后续课程是文学概论、外国文学。
(三)课程设计思路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是依据初等教育系语文教育专业主要工作岗位、具备的职业能力与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小学语文教师、文字编辑职业岗位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能力,具备一定现当代文学知识。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构成部分突出职业能力训练,理论知识学习围绕完成工作任务需要进行,融合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整个课程设计将文学史教学、作品分析、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
《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I.课程说明《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4060035)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O制定日期O审核O审核日期O批准O批准日期O(1)课程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我院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旨在向已经具有了初步文学历史基础知识,介绍1919至2000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轨迹,讲述包括现当代文学作家主体、客体、载体、受体在内的当代文学系统运动过程(包括当代文学作家、文本、流派、思潮,及其催促和影响当代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多元的社会文化语境等)。
(2)课程任务:通过具体代表性作家主体的代表性文本的详细和深入分析,以期让学生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形成其有关当代文学历史的基本知识构架,以及培养欣赏当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感觉,并训练基本的当代文学思维,提高其运用当代文学思维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大学语文、儿童文学,后续课程有外国文学。
2 .学习目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热爱文学是进入技能培养的一个敲门砖。
因此,以阅读促教学是学生技能提高的一个屡试不爽的基本方法。
以师生的“阅读”为着眼点和出发点,以思维的培养为目标,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为归宿,充分利用师生以往学习过的文学历史知识,从当代文学潮流发展变化的历史联系和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去讨论某一当代文学现象产生的原由,去评判当代文学文本创作的得失。
对待当代文学各种文学现象的认识,没有“阅读”是寸步难行的。
所以,师生双方都应该从阅读文学文本、阅读教材、阅读参考资料中进行学术训练和培养当代文学的审美感悟能力。
在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白话文的基本规范和用法;帮助学生扩充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相关的各种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注重原著的精读与欣赏,培养学生的社会感知、语言感知、文体感知能力,以及读写能力与文本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现代社会、文化所经历的巨大变革,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冲突以及面对这一冲突所表现出的痛苦、抗争与情怀。
最新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标准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标准教案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该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必修课程与核心课程。
(二)课程定位该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对接基础教育、高级秘书、文化产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是提高相关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上承“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主要讲授1917-1949年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本课程主要讲授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
(三)课程设计思路1、总体思路:我校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建设目标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文学院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现代化建设的涉及基础语文教育、文化管理、文秘、新闻和广告等各方面专业人才。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和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遵循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将知识性、学术性、在场性、实践性相结合,使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轨迹;把握当代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与演变;重点掌握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课程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情怀,注重原著的精读与欣赏,培养学生的社会感知、语言感知、文体感知能力,以及读写能力与文本分析能力,使学生具备比较深厚的当代文学修养和较高的文学审美水平,开拓学生的创意思维,引导学生获得与当下生活的对话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意写作的能力。
2、具体方法:本课程设计以文学史的发展为线索,以文学思潮为中心,重要作家、作品的分析为重点来安排教学内容。
课程实施“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课堂构成是包含了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环节的开放式建构,课前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和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梳理文学史脉络和熟悉重点作家作品;课中环节主要围绕文学思潮与重点作家作品设置专题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展开讨论研究;课后环节则以学生个人为单位进行学习反思总结。
课程教学时间为18周,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安排2周从事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适当引入文学批评、写作、表演、朗诵等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感,注重锻炼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评能力与创意写作能力,将中文素养与应用中文能力落到实处。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代码:XXXXX学分:X 学分理论学时:XX 学时实践学时:XX 学时先修课程:无开课单位:XXXX学院/系一、课程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和批评方法的课程。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价值、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异地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地域特色,探索异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重点研究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的文学作品,并探讨其对于当地人文精神的表达和塑造。
2. 改革开放与现代社会文化的变迁- 探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变迁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研究相关文学作品,分析其中对于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进程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反映。
3. 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 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分析并应用批评理论,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 文学与时代精神-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观念;- 以作品为依据,分析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理解文学对社会的反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学习要求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传授相关理论知识;- 文学作品分析: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学价值和表达方式;- 学术研究讨论:组织学术研究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 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和领悟能力。
2. 学习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 努力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认真完成布置的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任务;- 积极参加学术研究讨论,展示个人研究成果;- 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杜绝抄袭和剽窃行为。
四、评价方式本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日常成绩和期末考核两部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及其人文思想与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批评思维和创作能力。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并帮助他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学文化现象和精神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熟悉代表作品及其作者生平背景。
2. 能够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与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创造与批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修养。
三、课程内容1. 近现代文学概述1.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1.2 近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1.3 中国现当代文学主题与风格的演变2. 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赏析2.1 鲁迅2.1.1 《狂人日记》2.1.2 《阿Q正传》2.2 茅盾2.2.1 《子夜》2.2.2 《春蚕》2.3 丁玲2.3.1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2.3.2 《全家福》2.4 钱钟书2.4.1 《围城》2.5 高行健2.5.1 《玛丽安》2.5.2 《黄金时代》3. 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赏析 3.1 余华3.1.1 《活着》3.1.2 《许三观卖血记》3.2 莫言3.2.1 《红高粱家族》3.2.2 《蛙》3.3 阿来3.3.1 《尘埃落定》3.4 张炜3.4.1 《北方一片苍茫》3.4.2 《雨花石》四、课程教学手段1. 教师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相关背景知识,解读代表作品的艺术特点、主题和价值观。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针对特定话题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
3. 个人撰写要求学生选取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个人阅读与撰写读后感、文学评论或创作作业,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4.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个人作品或者对特定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中文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2.英文名称: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二、学时学分总学时:58学时学分:4学分三、开课学期第1、2学期四、课程考核方式考试五、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掌握其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现代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理解他们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受到积极的思想熏陶。
六、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第一节绪论中国现代文学概述(2学时)(1)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
(2)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3)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大发展时期:五四文学(1917——1927)、30年代文学文学(1927——1937)、40年代文学(1937——1949)。
(4)五四文学发展概况。
(5)3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6)4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本节教学重点: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三大发展时期的文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鲁迅与《狂人日记》(2学时)(1)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2)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解读《狂人日记》:创作背景、对“狂人”的几种不同的认识、“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狂人日记》艺术特色本节教学重点: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
第三节《阿Q正传》解读(2学时)(1)改造民族灵魂的代表作(2)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典型;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落后农民的典型;生存困境与“精神胜利法”等。
(3)艺术特点以喜剧风格表现悲剧内容;出色的讽刺艺术;创新的传记体小说。
本节教学重点: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适用专业:语文教育课程编码:RFOB18开设时间:第2、3学期课时数:108第一部分前言中国现代文学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上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以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为终止。
上承近代文学,下启当代文学。
一、课程概述《中国现代文学》是语文教育和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用现代的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它的教学任务是:简要介绍、评价现代文学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研读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总结艺术创作规律;为今后该专业学生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做必要的准备。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坚持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必需、够用”的高职教育原则,培养锻炼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把素质教育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专业素质和语文教育教学的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本课程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教学以文学史为纵线,以作家作品为横线,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历史阶段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设计思路为:1.简述各个时期的文学现象2.引导学生分析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3.通过分析作品,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和艺术修养。
4.通过朗诵、表演、讲故事、讲课等手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课程总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力。
二、职业能力目标1. 认知目标:通过文本阅读,识记现代文学各个历史阶段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并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2.能力目标:通过文本解读、朗诵、背诵、表演等;(1)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23303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英文名称: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5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 编导播音主持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校编导播音主持专业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为背景,以代表性作家的12篇经典作品为中心进行文本细读,通过运用叙事学、小说理论、诗歌理论、戏剧散文理论等,由点及面,通过文本细读,兼顾宏观思考,进一步把握作家的创作风格和特色,使学生对现代汉语文学的“文学性”有感性认识和理性把握,并通过掌握一定的理论和阅读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把现代文学的作品和当代文学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同学们认识到20世纪上半部分中国所受到的屈辱和人民的苦难,从而更加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其爱国爱民的思想,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a public course in whole school. By the course, we will introduce to students the contemporary classical literature works. We will evaluate them to see from some new angles of view, train the students to have higher ability to appreciate works, to absorb its literature essence, and to increase its humanities cultivated manners. Our target is to give our students the methods to read and analyze works. and train the students to develop individual thoughts to the writers, works,literature ideas and phenomena.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为大学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正确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过程,历史、科学地分析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代表作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第一节:引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以及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和审美情趣。
第二节:课程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背景和发展历程;2. 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3. 掌握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基本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5. 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三节:课程内容1. 近现代文学史概述:包括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文学的转折与发展,五四运动对文学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及其对文学的推动作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多元发展等。
2.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选择代表性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作品,包括鲁迅、茅盾、老舍、巴金、丁玲、白朴、余华等作家的作品,以及贾平凹、莫言、史铁生、王蒙等当代作家的作品。
3. 文学鉴赏与批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感性,加深对文学技巧的理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能力,包括对文学主题、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与解读。
第四节:学习方法与评价方式1. 学习方法:- 阅读与思考:学生需广泛阅读相关文学作品,逐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化对作品的认识。
- 写作与表达:学生需写作文学评论、读后感等作业,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和批评思维,通过表达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评价。
- 研究与实践:学生可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文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实践性的文学创作或批评活动。
2. 评价方式:- 作业评价:包括文学评论、读后感等书面作业的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 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批判思维能力。
- 期末考试:通过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节:教学资源1. 课本教材:选择编写完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内容覆盖课程大纲所需的相关作品和知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本科)课程编号:07405207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课程性质:必修课。
(二)目的:1.系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2.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3.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班。
二、先修课程:无三、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一)教学方法:1.分析现代文学代表作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2.正确处理熟读作品与分析作品的关系,强调学生积累自我的阅读感受与充分认识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3.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讨论活动。
(二)考核方式:考查与考试相结合。
四、学时数分配总学时:86。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年-1927年)(27学时)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4学时)教学内容: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掌握)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掌握)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掌握)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了解)教学难点:“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及新文学社团。
教学重点: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理论。
第二章鲁迅(一)(4学时)教学内容: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掌握)二、说不尽的阿Q(掌握)三、《野草》与《朝花夕拾》(理解)教学重点:鲁迅《阿Q正传》及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教学难点:《呐喊》与《彷徨》的历史贡献与解析《野草》。
第三章小说(一)(3学时)教学内容: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了解)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掌握)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理解)教学重点:问题小说与人生派写实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系部:初等教育系教研室:语文教育专业教研室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编码:20400803/20400904 执笔人:段东升审核人:2017年9 月 1 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该课程是初等教育系语文教育专业理论课(A类)专业必修课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阅读分析鉴赏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力。
它要以中国古代文学与写作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课程的基础。
为专业培养具备较强的汉语阅读、鉴赏、写作、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服务县乡的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培养目标服务,在前续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鉴赏中国文学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文学作品知识以及作品鉴赏能力方面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该课程是依据初等教育系语文教育专业主要工作岗位、具备的职业能力与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小学语文教师、文字编辑类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基本理念是通过学习这门课培养完善其汉语言文学知识,完善其小学语文教学相适应的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的知识,加强其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增强其阅读欣赏和审美- 1 -鉴赏能力。
本课程在第三、四学期开设,是专业理论课(A类)专业必修课课程,后续课程是文学概论、外国文学。
(三)课程设计思路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是依据初等教育系语文教育专业主要工作岗位、具备的职业能力与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小学语文教师、文字编辑职业岗位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能力,具备一定现当代文学知识。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构成部分突出职业能力训练,理论知识学习围绕完成工作任务需要进行,融合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整个课程设计将文学史教学、作品分析、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实施“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适当引入讨论、写作、表演、朗诵、改编等实践环节,将中文素养与应用中文能力落到实处,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的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包括主要文学现象、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内容;能熟练的运用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方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鉴赏分析;能够- 2 -在未来教学等工作中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1)记住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史发展,界定相关文学概念(2)记住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作家、作品(3)总结中国现当代作品主题、人物形象、作品风格等2.能力目标(1)使用中国现当代文学相关概念分析评价作家作品(2)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达到中文专业水平,能够自由表达独立见解(3)能够对文学艺术及文化现象进行鉴赏批评(4)发展获取中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的能力,能够进行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3.素质目标(素养目标或情感目标)(1)建立正确的现当代文学史观念,能正确看待文学史上的各种文学现象。
(2)在阅读中感受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独有的审美情感(3)利用课堂实践练习提升基本语文素养与文化功底三、课程内容(内容标准与要求)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917年-20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和成就;分成八个模块进行组织教学,共64学时,分2学期。
- 3 -模块一现代文学小说篇模块二现代文学散文篇- 4 -模块三现代文学诗歌篇模块四现代文学话剧篇- 5 -模块五当代文学小说篇模块六当代文学散文篇- 6 -模块七当代文学诗歌篇模块八当代文学话剧篇四、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教师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现代文学史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 7 -自己的学术专长,点与面的结合有利于使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从而继续深化所学知识并最终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
整个课程设计将文学史教学、作品分析、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实施“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适当引入讨论、写作、表演、朗诵、改编等实践环节,将中文素养与应用中文能力落到实处。
一、鼓励学生参与,促进师生互动。
研讨、演示教学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多种教学活动,诸如:指导学生组织文学社团、戏剧社,开展诗歌朗诵与戏剧表演活动,编辑文学刊物,创作文学作品,培养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型、学生参与型教学:围绕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进来,采用课堂话剧表演、课前诗歌朗诵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对于作品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二、培养问题意识,鼓励自由创造。
围绕中心话题展开课堂讨论:先由教师讲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然后就某一可以深入挖掘的话题让学生发表见解,鼓励不同看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以论文带教学:每学期布置 1 篇小论文,题目自定,完成后由教师打分并作讲评。
多维教学法:强调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对于文学史现象和作家作品,运用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如文化学、社会学、符号学和比较法、还原法等进行阐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立体式教学。
制作相- 8 -应的多媒体课件,将课程中的背景材料、实物图片和资料及各种音像材料,运用幻灯、录像等方式,穿插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效果。
结合名著经典的讲授,安排学生观看现当代文学电教片,组织课堂讨论、撰写作品评论;四、开辟第二课堂,实施开放式教学。
开列课外阅读书目,扩大阅读量;鼓励学生参加与本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到新闻单位、文学期刊社实习,学以致用。
(二)评价建议整个评价中评价主体多元化,由教师评价、学校教学督导部门、专业教研室同行教师、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多维化,重视教学结果测试评价,同时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评价,主要是对课程文学作品鉴赏批评能力展现,注重实践能力评价,诸如朗读、表演、改编、写作等,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在内容评价中应综合各方面进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进行量化评价即:常规测试、阶段测试以及质性评价方式即:课堂行为记录表现、作业表现、学习态度,加入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
在期末则以考试形式出现,一是课堂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二是过程性评价占30%,综合课堂行为表现、课堂实践表现与作业练习进行评价。
- 9 -(三)教材编写建议《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选用优先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教育规划教材,在编写中突出基础性与专业性结合、综合性和专业性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的特征,结合我校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实际进行教材的编写。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课程资源首先是建立校本资源,可以借鉴网络课堂,形成本校课程资源:1.以校图书馆和院资料室为依托,不断增加图书期刊的数量,为老师、同学们的教学、科研、学习提供方便。
2.开设课外阅读书目,包括文学作品、作家传记和有关评论著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了行之有效的基础,深化、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了解和对本课程内容的研究能力。
3.建设“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电影电视资料库”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著名诗歌、戏剧作品朗诵资料库”,主要包括本课程所涉及的著名诗歌、戏剧作品和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录像,增强了本课程的生动性和教学手法的多样性。
五、其他说明本课程相关参考资料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六、附录教学案例:课题:现代文学概论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文学三十年创作概况、创作内容以及创作内容特点2.掌握左联等重要文学史概念3.对现代文学的基本发展有基本认识,为接下学习奠定思想认识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于三个十年文学发展特征、重要创作内容2.难点在于现代文学三个十年的发展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又以崭新的姿态开始新的学期,这学期我们将走进一个个精神的世界,去品评精神的文化,这些人我们听过么?二、学习新知:中国现代文学绪论在绪论部分我们将学习以下三大部分内容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分期二、现代文学三十年分期及创作概况三、现代文学人文精神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分期1.1840一1917(或1919)年的近代文学史;1917—1949年的现代文学史;1949年到现在的当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近百年中国文学,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等。
2.现代与现代性的内涵现代相对于古代而言,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就进入现代。
现代性是指引欧洲走出中世纪的理性精神,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价值,尤其是个体价值。
现当代文学一直伴随着现代性的探讨二、现代文学三十年分期及创作概况1.1917年1月—1949年7月,共32年的历史。
它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三)第三个十年(1937-1949)2.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征(1)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学(2)人民大众的文学(3)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文学3.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文学的现代化”、“20世纪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思想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思想的现代化”即人的发现、人的觉醒“文学的现代化”最深刻最具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艺术品格的变革。
(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又称“五四”时期的文学:五四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特征: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
最突出的主题是反封建。
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
1、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1917年迁至北京改名为《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主要内容是: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胡适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信中首次用了“文学革命”一词。
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重要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发展观,明确地提出了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
《文学改良刍议》“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2)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陈独秀陈独秀于1917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