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和中国文化共54页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承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提高了社会文化水平,推 动了文化传承
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提 高了社会稳定性
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 动了社会进步
教育方面的影响
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的普 及和发展
科举制度提高了人们的文 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术研究 和文化交流
科举制度对后世的教育制 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后世的启示
选拔人才:科举制度为选拔人才提供了公平、公正的平台,对后世的人才选拔制度产生 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注重 传统文化的传承 和弘扬,强调对 传统文化的尊重 和保护
现代人才选拔: 注重多元文化的 融合和创新,强 调对多元文化的 理解和尊重
社会影响对比
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 现代人才选拔:多元化,注重综合素质 科举制度:强调儒家思想,影响文化传承 现代人才选拔: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推动社会进步
02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 演变
THEME TEMPLATE
起源背景
起源时间:隋朝 起源原因: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 演变过程:唐朝完善,宋朝改革,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影响:促进了文化传承,推动了社会进步
演变历程
起源:隋朝时期,隋文帝设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发展: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繁荣: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达到鼎盛,出现了“进士及第”等名词 衰落: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僵化,成为束缚思想、阻碍社会发展的制度 废除: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标志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结束
选拔人才,传承文化
科举制度: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 文化传承:科举制度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选拔人才: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承文化: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科举制)PPT课件

8
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主要内容
“时(指开元间)海内 和平,士有不由文学而 进,谈者所耻的改 革时期
1.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范围 2.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3.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 4.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改革
12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 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 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宋史·选举志》
(1071年)“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 论、策试进士。”——《续资治通鉴》
13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床前读。
10
(1)州试
主考官:州通判
进士科
州录事参军 其余各种考试
限考人员:凡是家中高祖以内有犯死罪 的“及诸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 僧道归俗之徒”,都不准参加考试。另 外,身体有残疾者也不得报考。
“士不还乡里而窃户他州以应选者,严 其法。”
“中格者,第其甲乙,具所试经义,朱 书通、否,监官、试官署名其下 ”
18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9
2
二、科举前的选官制度
1.世官制时代
初期
夏、商
约前21世纪—— 前11世纪
发展
西周
约前11世纪—— 前770年
衰落
春秋、战国
前770年——前 221年
3
2.察举制时代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1
•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 贡院考试的流程以及级别 • 科举制的利弊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 建议参考文献
完整版ppt课件
2
科举制的起源与发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 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 为九品录用,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是由地方官推荐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 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 影响皇帝的权力。从南北朝开始,频繁的战事导致大量的寒族地主阶级通过战功进入统 治阶层,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败,庶族统治的不断强化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实行,科举制 应运而生。 在1300年的历史发展中,它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在一定程度 上,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形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及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3
科举的弊端
• 科举制度对崇尚特权和等级意识的影响,科举制度创立后,,“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气象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导致了中国 人职业选择上的心态扭曲,时至今日,通过国考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顾 炎武曾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愚以为八股之害, 甚于焚书对于心态的毒害——功名富贵是很现实的,一经考中,便一步登天, 享受殊荣,不仅走马夸官京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且 还能光宗耀祖。《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岳父胡屠户这个形象反映了在八股 取士的时代,姑爷今非昔比了,不仅出入科场的士子,连宰猪杀羊的屠户也 都深受科举考试的毒害,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人们崇尚特权等级的意识尤为深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承中国古代历史上,科举制度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从2世纪开始,就有了类似科举的制度,但是真正成为全国性选拔人才的方式,是在唐代。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史书和诗词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求考生有较强的文笔和逻辑思维能力。
科举制度的创立在当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更多人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官僚。
在这种制度下,不再只有世袭的贵族家族可以成为官员,而是给了更多普通百姓的机会。
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公平,人们的命运也不再一味地受到家族血统的限制。
其次,科举制度的创立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举考试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儒家经典,这就使得这些经典得到了广泛传播,加深了社会对于中华文化的共同认知。
同时,科举制度也要求考生有出色的文章写作和论理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科举制度也成为了一个文化传承和推广的工具。
科举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持续了约一千多年。
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就成为了中国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
每年的科举考试都会吸引大量的考生参加。
在宋代,科举考试的范围扩大了,考试等级也更细分,公司中的奏替、抄写、秘书等职位也被纳入考试范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也不断发生着变革。
在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形式逐渐向科场考试转变,试卷题目也逐渐增加了科技、医学方面的知识。
科举考试从关注传统文化和文学审美逐渐扩展为关注多个领域的人才选拔。
这也反映了中国在不断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科举制度也必须与时俱进。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考生范围的限制,虽然通过科举考试可以选拔许多非世袭的官僚,但仍有许多人无法参加考试。
其次,科举制度的出现也导致政治精英阶层残酷地竞争,许多考生在考试失利后会一蹶不振,不少人甚至会选择自杀。
最终,在20世纪初,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国家招考和普通高考取代。
然而,科举制度留下的文化遗产和人才培育模式仍然影响至今。
科举制度的出现和推广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文化传承,将中华文化带入了一个更为宽广和丰富的历史舞台。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它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经过唐朝的发展和宋朝的完善,最终成为明清两代的主要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制度不仅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更是塑造了中国士人文化和社会结构。
一、科举制度的背景与发展科举制度的出现与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体制有关。
在古代中国,社会的阶级分化十分明显,世袭制度导致了社会上层的贵族阶层的一些特权。
为了突破这种封建的局限,隋朝的文帝在公元605年推出了科举制度。
这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选拔的依据是士人的学识和道德品质。
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成为了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唐朝科举分礼科、明经科、进士科三个阶段。
其中,进士科是最终的考试,合格者可以成为官员。
唐朝的科举制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族谱门第的影响,但在整个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朝时,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规范。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考题内容也更为多样化。
宋代的科举制度相对比较公正,更多地注重考察士人的道德品质和才能,对于官员的选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科举制度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才德兼备的士人阶层。
这些士人致力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科举制度造就了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士人文化。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而科举制度将儒家思想融入到官员选拔中。
这使得儒家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繁荣与传播。
另外,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巩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举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士族的地位,为世袭制度提供了合法性。
士族成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的地位不仅由出身决定,更与他们的学识和道德品质紧密相关。
三、科举制度的局限与变革科举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官员选拔的问题,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科举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教学课件

唐宋以来的士大夫多称晁错(汉文帝)、 董仲舒和公孙弘(汉武帝)为最早的科举出 身者。
察举之弊端 :
举荐权掌握在官僚、权贵和豪门手中。
前述公卿、列侯、太守才有察举资格; 察举重举不重考,是因为德行重于知识, 德行通过举荐了解,知识通过考试了解。但 “德行”是一个很难掌握甚至说不清楚的标 准,一般地方官员要了解本地有德行的人, 往往也只能根据本地豪门、名士们的“清 议”,因而察举实际上仍受本地豪门的左右。
科举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科举的兴衰
1、科举制定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 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也是封建王朝通 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 做科举(“科举”二字就其本义而言是 分别科目、举送人才之意)。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 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 一千三百多年。1905年9月2日,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除察举制外还实行征辟制, 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 名望的人才做官。“征”是由 皇帝聘请,“辟”是由各级官 府来聘请。
汉代还实行“任子”制度,即担任 “二千石(汉代官员级别)”以上的官 员,任期满三年以后,可以送子弟到京 师为“郎”(是汉代入仕的初阶),叫 做 “任子”,这是先秦以来世卿世禄制 的残余(在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始终不 同程度地存在)。 家财万贯的地主(汉行抑商政策, 商人不得入仕)也可出钱买“郎”,叫 “赀选”。
苏轼之说有一定道理,秦末农民起义中, 儒生卷入之多是历史上罕见的,如范增、韩 信、张良、萧何、陈平、张耳、陈余等都是 失意之“士”。 秦朝既亡,刘邦与项羽争天下而项羽最 终自刎乌江,同样败在不会用“士”上。项 羽出身旧贵族,看不起贫贱之士,像韩信、 陈平、英布、彭越等刘邦的骨干羽翼,本都 是项羽的部下失意而投奔刘的。最后项羽身 边唯一的“士”范增也离他而去。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承

选拔范围:古代科举制度主要面向 官宦子弟,现代人才选拔制度则面 向全社会,更加注重公平和多样性。
古代科举制度重视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应试能力,现代人才选拔制度则更注重实际技能和创新能力。
古代科举制度强调人才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现代人才选拔制度则更加注重专业能力和业绩表现。
古代科举制度选拔的人才往往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经验,现代人才选拔制度则更加注重实践经验和问题解决 能力。
承。
科举制度促进 了不同地区和 不同民族之间 的文化交流和
融合。
科举制度促进了 学术的普及,提 高了知识分子的 地位和影响力。
科举考试内容广 泛,激发了士人 对学习的热情和 追求。
科举制度选拔了 大量优秀人才, 为学术研究和文 化传承提供了人 才支持。
科举制度推动了 不同学术流派的 交流与融合,促 进了学术的创新 与发展。
隋朝创立科举制度,通过考试 选拔官吏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 使其成为主要的选官方式
宋朝改革科举制度,增加殿试, 实行糊名和誊录
明朝建立八股取士制度,严格 规定考试内容和形式
选拔官员的主 要途径:通过 考试选拔官员, 具有公平性和
客观性。
分级考试:科 举考试分为乡 试、会试、殿 试等不同级别, 难度逐渐增加。
科举制度为各个阶层 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公 平竞争的平台,促进 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了 一批批有才华、有能力 的人才,为文化传承提 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科举制度推动了儒 家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强化了中华文 化的核心价值观。
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 的同时,也促进了不 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 融合,有助于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
选拔方式:古代科举制度通过考试 选拔人才,现代人才选拔制度则采 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估。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和功名文化

功名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功名文化的内涵、价值 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 响
科举制度和功名文化的 保护和传承:如何保护 和传承科举制度和功名 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 中发挥积极作用
科举制度和功名文化的 影响和启示:科举制度 和功名文化对现代社会 的影响和启示,以及如 何借鉴其经验和教训
科举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的起源
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学和经学,忽视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科举制度容易导致考生过度追求功名,忽视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 科举制度容易导致考生过度追求功名,忽视社会现实和民生问题 科举制度容易导致考生过度追求功名,忽视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
科举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限制 了社会流动
科举制度和功名文化容易导致个人 主义和自私自利的行为
诗词歌赋:文人墨客以科举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如《登科后》、《金榜题名》等。 戏曲小说:戏曲小说中常常以科举为背景,如《西厢记》、《牡丹亭》等。 书法绘画:书法绘画中常常以科举为题材,如《科举图》、《状元及第》等。 民俗文化:科举文化在民俗文化中也有体现,如“状元及第”、“金榜题名”等成语。
公平竞争:科举制度 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 则,为选拔人才提供 了公正的平台。
激励机制:科举制度和 功名文化激励人们努力 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为社会做出贡献。
传承文化:科举制 度和功名文化传承 了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了民族精神。
教育改革:科举制度 和功名文化对现代教 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如高考制度等。
科举制度和功名文化:现代社会中 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功名文化:现代社会中 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科举制度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朝鲜、 日本、越南等国家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制度产生了影 响,如考试制度、选拔制度等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倡导

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促进了儒家文化的普及和传承。
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大多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素养,对儒家文化的传播起 到了重要作用。 科举制度使得儒家文化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科举制度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科举制度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 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科举制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探讨
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传承为科举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素材 文化传承对科举制度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影响 文化传承对科举制度的评价和改革产生了影响
文化传承为科举制度提供了 丰富的内容和素材
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
科举制度对文化传承起到了 筛选和传承的作用
文化传承对科举制度起到了 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文化交流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文化交流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交流丰富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交流促进了科举制度的改革和 创新
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交流:科举制度使得文人墨客得以聚集,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
文化交流丰富了科举制度:文化交流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
公平公正:科举 制度强调公平公 正,现代社会应 继承这一传统, 确保选拔人才的 公正性。
选拔人才:科举 制度注重选拔人 才,现代社会应 继承这一传统, 通过考试选拔优 秀人才。
教育普及:科举 制度促进了教育 普及,现代社会 应继承这一传统, 提高全民教育水 平。
激励机制:科举 制度具有激励机 制,现代社会应 继承这一传统, 通过考试激励人 们努力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之科举制-精选文档

三、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
(三)科举制与中国人的教育观
1889年春天的北京《邸报》报道,福州的考场中 有几位考生超过80岁,两位超过90岁,有的人中秀才 已经60年!安徽省90岁以上考生有18位,80岁以上考 生有35位。报道还说河南的13位80岁以上考生和1位 90岁考生。 ——“通过为期九天的严格考试,文章精炼,并没有表 现出暮年的痕迹”。 ——“还有哪一个国家会有这种奇观呢?” ——摘自《中国人的性格》
“主司取与,皆以一场之善,登其科目,不尽其 才。陟先责旧文,仍令举人自通所工诗笔,先试一 日,知其所长,然后依常式考核,片善无遗,美声 盈路。” ——韦陟
“长安米贵,居之大不易!”
“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白居易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 画眉深巧入时无?
三、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
(五)科举制与中国人的婚姻恋爱观
三、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
(五)科举制与中国人的婚姻恋爱观
离思(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
元 稹
“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 ——王安石 “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 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 来。”
对明代以后科技落后于西方也不能简单归 因于科举。中国科技在明代以后落后于西方的 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侧重宏观而相对忽视微观, 擅长辩证而相对拙于实证。 。
四、有关科举制的评价
(三)驳“考试作弊说明科举制黑暗。” 作弊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 在传统中国社会,宗法关系强大,人际关系 复杂,无论采取何种取士制度,都可能出现舞 弊情况,相对而言,科举考试是最为刚性的选 材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二)对考官的规定
• 乡、会、殿试的考官都由皇帝亲自派选。 • 乡试考官:一正一副,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 会试考官:由1位总裁,3-5位副总裁,
18位同考官,称“十八房”。 • 殿试考官: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评卷官员称为读卷官。 • 回避制度:别头试(考官子弟另试)、乡试考官避有籍。 • 闭锁考院:会试考官上任,不许回家,直接赶到贡院住宿,
名落孙山时失意之诗
唐 罗邺《落第东归》: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唐 温宪(庭筠子)《题崇庆寺壁》: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郑延昌见此诗,荐于当事,宪乃得第。庭筠才思敏捷,时称“温八
叉”、每科考喜代为他人作,动辄“救数人”。)
正式名称: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一)对考生的规定:
填履历表:姓名、年龄、籍贯、婚否、三代(曾祖父、 祖父、父亲)、身材(如胖瘦等)、面貌(如白晳、 黑红、有无胡须等)
结保:考生五人结保,如有舞弊发生,则五人同罪。 点名与搜检:考生入场前点名与搜查携带的用品。
韩国恢复科举考试图
2006年10月1日,韩国老人参加Gwageo考试
韩 国 首 尔 恢 复 科 举 考 试 图
贡院旧照片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南京贡院旧照
贡院与号舍图 顺天贡院模型
两位考生在号舍中
• 左图:模拟考试情景 • 右图:考箱和考篮
陈独秀《实庵自传》(南京考场)
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 、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 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 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 ,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 “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 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 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 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 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 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本文将重点探讨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的关系。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演变科举制度起源于汉代,但形成于隋唐时期,而在明清时期发扬光大。
科举考试分成三个阶段,举人、进士、探花(只限于清朝)。
考生通过不断参加各级考试,最终获得进士及格或探花头衔,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种升迁制度,它的基础在于功夫、学问和道德,并非阶级或地位,所以广泛认可和接受。
科举制度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遭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比如说它的循规蹈矩,官僚化程度非常高,所以不利于社会的变革和创新。
但是无论如何,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都不容忽视,它不仅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也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科举制度与文化的关系科举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从经学、史学到诗歌、书法等各种知识和技艺都受到了高度重视。
西方学者称之为“中国音乐者之道”,因其参与考试的人群广泛,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参加,所以可以说它是一个有关文化的重要排他性规律。
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教育系统开始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甚至到职业技能教育,都得以保障和发展。
科举制度催生了大量的学派和流派,如宋代以气功、南方以能歌善舞、元代以戏曲艺术、明清以武学为主的派别就是其中之一,文化内涵和多样性令人赞叹不已。
三、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的传承科举制度的存在,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一方面,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这些人才追求的是理想、信仰和崇高追求,他们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继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出现也催化了各种文艺事业的发展和升华,如戏曲、绘画、书法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成熟,催生了与之对应的各种文化传承之道和实践。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的内容广泛、岗位机制苛刻。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第一、 第一、科举制度几乎耗费了读书人的全部 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终极目标, 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终极目标, 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 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
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 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梁灏自题
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 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计。三句 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是圣门高 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 宗是哪朝皇帝? 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 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徐大椿(明)
“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 制度的创立, 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 贡献之一。 贡献之一。”
——美国学者:柯睿格:1947年在 ——美国学者:柯睿格:1947年在《哈佛 年在《 美国学者 亚洲研究学报》 亚洲研究学报》(E.A.Kracke. “Family vs.
Merit in the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ExEmpire” aminations during the Empir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10, 1947: 103) 103)
中央集权 儒生阶层 儒家思想 三位一体
3、科举制度强化了中华民族读书尚 文的文化传统, 文的文化传统,造就了大批的优秀 文化人才。 文化人才。
神童诗
天子重英豪, 天子重英豪 文章教尔曹。 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惟有读书高。
——汪洙(北宋) 汪洙(北宋 汪洙
少小须勤学, 少小须勤学 文章可立身; 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 满朝朱紫贵 尽是读书人。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甄尽忠
科举制度:就是经过分科考试, 科举制度:就是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 来选拔人才,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来选拔人才,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开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开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605 结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 1905年 结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如果说,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代表是知识分子,那么中国无数代知识分子的面貌、精神,都是由科举制度塑造出来的。
可以说,科举制度从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出来以后,又再创造了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金诤,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文选自作者的《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有删节。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行政权力支配一切的“官本位”社会,政府官僚作为社会的最高阶层,不仅直接控制国家行政、立法、司法、经济、军事,而且控制或干预思想、教育、学术、宗教等意识形态活动;而全体政府官僚的活动又围绕着一个最后的中心——皇帝。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非常不同于西方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地方之一。
创造出中国这样一个官僚阶层的具体制度,就是代表皇帝举行的科举考试。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为中国文化的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一切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以及其他学问家,很少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跻身社会上层,由此获得了作出其贡献的活动基础;而同一时期对于中国文化的建构有巨大负面影响的那些大人物,也很少不是同一道路的过来人。
如果说,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代表是知识分子,那么中国无数代知识分子的面貌、精神,都是由科举制度塑造出来的。
我们可以说,科举制度从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出来以后,又再创造了中国文化。
一在科举制度的作用下,中国建立起了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文官政治。
我们知道,作为对贵族政治、武人政治和宗教政治的一个积极否定,文官政治是近代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则。
但是在西方,文官政治的确立是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以后的事情。
而在中国,诸侯分封割据、治理国家的局面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就结束了。
在大一统的秦汉时期,出现了由中央政府任命和罢免的职业文官队伍,与此同时,科举制度的源头——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察举制度也就出现了。
此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官政治随着察举—科举制度的成熟而成熟。
严格意义上的以考试为主的科举制度产生于唐代,到北宋,弥封、誊录、回避等科举立法全面完善,清除了举荐制残余,一切以考试为准,科举制度成熟定型,而文官治国体制也正是在北宋彻底地、稳定地建立起来,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共56页文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