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山、南大巴山地质研究现状分析
米仓山前带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综合评价研究
米仓山前带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综合评价研究米仓山是位于中国海南岛中部的一座山峰,地处岛屿的东部断裂带上。
近年来的地质调查和勘探发现,米仓山一带存在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条件难以评估,油气成藏情况尚不明确。
因此,对米仓山前区域的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形成进行综合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米仓山前区域构造特征分析:首先,米仓山前区域地层多样,沉积环境非常复杂。
在该区域内发现了相对丰富的古生界、新生代地层和火山岩等沉积岩层。
其中,下达口组砂岩具有良好的储层性质,是该区域水平方向较为发育的一套构造。
其次,米仓山前区域地质构造多样,断层和褶皱等构造特征随处可见。
研究显示,该地区的断层具有追溯时间长、多期活动、断跳变化大的特点,油气成藏与断层之间存在重要关系。
同时,褶皱结构也是该区域发育程度较高的一类构造,同样对油气成藏影响巨大。
最后,米仓山前区域的地球物理勘探数据显示,该地区磁异常和电导率异常异常复杂,而且与断层和热液活动有密切关联。
这意味着该区域可能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热流场,也有助于油气成藏的形成。
米仓山前区域地质环境和构造条件与陆相油气藏的形成有很多相似之处。
该区域地质历史长、断层活跃、热流场活跃、储层比较丰富等条件使得米仓山前区域成为了一个潜在的油气富集区。
但是,由于缺乏细致的研究和勘探,该区域的油气成藏潜力尚不能确定,也不能完全排除资料存在偏差的可能性。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评价:米仓山前区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富集条件,但仍需深入考察,探明具体的油气富集层位和成藏模式。
因此,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米仓山前区域的勘探和研究,以期探明该区油气成藏形成机理,为后续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米仓山—大巴山地区赫兰特期岩相古地理及其页岩气地质意义
米仓山—大巴山地区赫兰特期岩相古地理及其页岩气地质意义熊国庆;周小琳;李小刚【期刊名称】《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年(卷),期】2022(42)3【摘要】上扬子地区赫兰特期发育一套含赫兰特贝和达尔曼虫化石的独特的沉积单元,其沉积环境长期以来存在争议,还缺乏更为精细的沉积相时空变化研究。
本文以米仓山—大巴山地区赫兰特期地层为研究目标,通过系统资料收集,野外详细观测和室内镜下分析等手段,采用“点-线-面”的岩相古地理分析方法,重建了研究区赫兰特期岩相古地理。
剖面沉积相分析表明,观音桥段发育于不同沉积环境之中,因而具有不同的岩相特征,总体上为赫兰特期海平面下降的产物,但经历了不只一次的海平面升降变化,海退过程的沉积记录相对明显,海侵记录仅在盆地边缘或水下高地边缘有所响应。
复原的岩相古地理显示,该时期呈现北西高、北东和南西低,中间多个水下高地的沉积古地理格局,这种格局有利于扬子克拉通盆地内形成优质的富有机质页岩;研究区内观音桥段沉积相主要以浅海陆棚相(浅水陆棚亚相)为主,局部发育孤立台地和碳酸盐缓坡,滨海相局限于盆地西北古陆边缘。
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区内粉砂质泥岩、碳质泥岩发育的浅海陆棚相区为页岩气优质储集层和勘探有利区,但应尽量远离物源区和水下隆起区;白云岩、泥质灰岩发育的孤立台地和碳酸盐缓坡区,压裂过程中,应选择合适层位,尽可能压穿白云岩、泥质灰岩,连通五峰组—龙马溪组含气页岩段,提高页岩气产量。
【总页数】17页(P368-384)【作者】熊国庆;周小琳;李小刚【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自然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沉积地质研究中心;重庆科技学院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P531【相关文献】1.再论岩相古地理可作为页岩气地质调查之指南2.岩相古地理研究可作为页岩气地质调查之指南3.大巴山地区早古生代黑色岩系岩相古地理及页岩气地质意义4.下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凯迪期—早志留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及其油气地质意义5.浅析页岩气地质调查中钻探施工质量评价——以下扬子地区古生界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浙桐地1井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米仓山前带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综合评价研究
米仓山前带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综合评价研究米仓山是我国著名的构造山地,其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质资源丰富。
随着近年来对油气资源的深入开发,对米仓山前带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的综合评价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米仓山前带的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为相关地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米仓山前带的地质构造特征米仓山前带地处构造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样。
在米仓山前带地区,出现了多种构造形式,包括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和滑动构造等。
还有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多期变形构造。
这些构造特征对地质资源的分布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米仓山前带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细致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在米仓山前带地区,油气地质条件较为优越。
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可能性。
各种构造形式和多期构造运动,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地质成因多样的地质条件,为油气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
大量优质的沉积岩和烃源岩,为油气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综合上述地质特征,米仓山前带地区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综合评价研究。
三、米仓山前带的油气成藏类型在米仓山前带地区,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油气成藏。
根据地质特征和勘探开发情况,可以分为构造圈闭型油气成藏、储层型油气成藏和生烃型油气成藏等。
构造圈闭型油气成藏多分布在褶皱、断裂构造中,以凹陷、凸起为主要聚集体。
而储层型油气成藏则多分布在砂岩、碳酸盐岩等储集层中,对储层质量要求较高。
生烃型油气成藏则主要分布在烃源岩附近,对生烃环境和生烃期限有较高要求。
这些不同类型的油气成藏,需要采用不同的勘探开发技术和方法,因此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四、综合评价研究方法为了对米仓山前带的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需要采用多种方法。
需要进行地质构造的详细地质调查,了解区域内各种构造形式的分布和性质。
需要进行地球物理勘探,获取地下构造和油气藏体的信息。
米仓山前带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综合评价研究
米仓山前带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综合评价研究摘要:米仓山是中国大陆南部一个重要的油气藏区,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复杂的构造特征。
本文以该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地质资料和现代地球物理勘探结果的分析,对米仓山地区的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进行了综合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构造特征主要是由断层构造、隆起及坳陷构造等复合构造组成,油气成藏主要分布在构造圈闭中。
本文为该地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介绍:米仓山位于中国大陆南部,是一个重要的油气藏区,也是大陆南缘地质构造复杂的代表区域之一。
该地区已经开发的油气田有数十个,其中大部分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发现和开发的。
但是,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和开发的深入,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已经日益枯竭,新的勘探难度和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对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进行综合评价,对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区域地质背景米仓山地区位于中国大陆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之间,主要是由古生代和中生代岩层组成,地层厚度较大,平均为1500米。
区域内主要岩石类型为变质岩和沉积岩,其中最主要的岩石类型为页岩和砂岩。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主要是由中生代以来的构造事件所造成的,其中最为显著的构造事件是燕山期的华南隆起和第三纪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事件。
二、构造特征该地区的构造特征主要是由断层构造、隆起及坳陷构造等复合构造组成。
其中,断层构造是最为显著的构造类型,主要为埋深较浅的断层和埋深较深的大断层两种类型。
埋深较浅的断层主要分布在台地和山区,断层面覆盖着表层土壤和砂砾层,不利于油气的积聚和保存;而埋深较深的大断层则主要分布在坳陷区和盆地内,这些已经埋藏很深的断层面具有良好的油气封存能力。
此外,隆起及坳陷构造则是该地区另一种典型的构造类型,主要是由受同一地质事件影响而形成的地形起伏所组成的。
隆起区通常是油气储藏的主要区域,而坳陷区则通常是油气运移的主要区域。
基于米仓山隧道地质勘察研究
基于米仓山隧道地质勘察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地质勘察分析研究,以“米仓山隧道”为例。
根据笔者思考如下:米仓山隧道地质勘查特征分析;隧道涌水量预测评价与防治措施;关键词:米仓山;隧道地质特征;涌水量;预测评价与防治;结论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survey for the analysis and study, “MiCangShan tunnel” 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au thor think as follows: MiCangShan tunnel geologic exploration features analysis; Tunnel evalua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yield prediction;Key words: MiCangShan; Tunne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Yield; Anticipating and prevention; conclusion一、米仓山隧道地质勘查特征分析(一)隧址区自然环境米仓山隧道的自然环境包含“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气象、水文”等四个方面的研究。
隧址区属中深切割的侵蚀—构造剥蚀地貌,中部高,南北两侧低,海拔约835~2500m,相对高差约1700m,属高中山地貌。
隧道进口端位于陕南山地,汉中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热量充足,温和湿润。
根据地面调查,隧址区地表水体较发育,冲沟多呈树枝状发育,除规模较大的冲沟有常年流水外,大多数较小冲沟仅在雨季有季节性水流,主沟方向与水平轴线小角斜交平行展布,局部段在地表穿越轴线。
(二)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与地质构造分析根据地层岩性分析,石龙洞该层主要为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灰岩、鲕状灰岩,上部夹少量页岩、泥质灰岩。
米仓山—大巴山前陆盆地多种能源矿产成生关系研究
米仓山—大巴山前陆盆地多种能源矿产成生关系研究佘晓宇;李冬冬;陈洁【期刊名称】《中州煤炭》【年(卷),期】2017(039)012【摘要】在米仓山—大巴山前陆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勘探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盆地构造演化复杂,多种能源矿产分布层位多,成藏(矿)规律缺乏系统研究,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基于成藏(矿)流体学和含油气系统理论,研究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中的多种能源矿产的物质来源、生储盖条件、沉积环境、时空分布规律来探讨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统一地质条件,得到油—气、油气—钾盐、油气—砂岩型铀矿、油气—煤之间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成生关系,多种能源矿产之间的成生关系和成藏模式主要受盆地构造演化的控制,对于米仓山—大巴山前陆盆地多种能源矿产的综合研究和高效合理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作用.【总页数】5页(P38-41,47)【作者】佘晓宇;李冬冬;陈洁【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米仓山前陆盆地东段构造演化模式与油气聚集 [J], 吴世祥;马永生;金之钧;汤良杰;李儒峰2.米仓山—大巴山前陆盆地多种能源矿产成生关系研究 [J], 佘晓宇;李冬冬;陈洁;;;;;;3.四川盆地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分析 [J], 吴世祥;汤良杰;马永生;郭彤楼;黄仁春;程胜辉;李儒峰;陈梅涛4.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前陆构造中--新生代构造隆升史 [J], 张艳妮;李荣西;刘海青;朱瑞静;朱德明;王宁;赵帮胜5.米仓山-大巴山前陆盆地下沙溪庙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J], 文华国;郑荣才;叶泰然;高红灿;柯光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紫阳地质环境概况
紫阳地质环境概况第一节地形地貌紫阳县地处秦巴山区,地形地貌轮廓呈现三山两谷一川特征。
汉江、任河将全县分为大巴山区、米仓山区和凤凰山区,山脉走向呈北西—南东向,凤凰山东部有蒿坪川道。
境内万山重叠,地势南高北低。
从地貌上可划分为河谷阶地区、低山区(海拔<1000m),中山区(海拔1000—1800m),高中山区(海拔>1800m)。
河谷阶地区:面积4.6km2,占全县总面积0.22%。
由于河流侵蚀作用强烈,仅在汉江、任河及蒿坪川道谷地两岸局部地段见到残留古阶地。
海拔多在500m以下,阶地长不足1000m,宽100m左右,高度一般为80m左右,厚度2—21m左右。
因分布于河谷岸边,受河水暴涨冲蚀和浸泡,常成为堆积层滑坡软弱带,在大雨诱发下形成岸边小滑坡或岸塌、岸崩。
低山区:面积825km2,占全县总面积37.43%。
主要为汉江、任河等河流两岸地区,海拔573.99—1000m,大部分在800m以下,山势低缓,切割深度一般400m左右。
任河及主要支流两岸,坡度超过35°。
在连阴雨、暴雨诱发下,常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成为地质灾害高发区和重灾区。
中山区:面积1261km2,占全县总面积57.22%。
主要为西部的白鹤—潦原和中南部的双桥—界岭地区,海拔1000—1800m,流水深切多呈“V”型狭谷、谷中谷、悬谷。
切割深度600—1000m,以谷狭坡陡山峰尖峭为特点。
耕地多在1500至1700m 以下,1800m以上为森林区。
由于开垦耕作,人类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频发。
高中山区:面积114km2,占全县总面积5.17%。
主要为东南部一带,海拔1800—2522m,切割深度600—1200m,坡度35°—50°。
多悬崖、尖峭险峰及狭窄沟谷。
区内中山、高中山区沟谷发育,地形陡峻,构造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使岩体破碎,具山大、沟深、坡陡特点。
适宜的地形条件加之充沛降雨量,常发生泥石流灾害。
米仓-大巴山山前带地震勘探进展及下一步攻关方向探讨
第57卷第3期2018年5月石油物探GEOPH 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V〇1.07,N〇.3May,2018齐中山,王静波,张文军,等.米仓-大巴山山前带地震勘探进展及下一步攻关方向探讨石油物探,2018,07(3): 258-269QI Zhongshan#WANG Jingbo#ZHANG Wenjun^et al.ID rogress and research direction of seismic exploration in the Micang-Dabas-han piedm ontzone,China[J].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 2018 # 07(3) : 258-269米仓-大巴山山前带地震勘探进展及下一步攻关方向探讨齐中山,王静波,张文军,郑天发,敬朋贵(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21)摘要:米仓-大巴山山前带是海相二、三叠系台缘礁滩相油气藏的有利勘探领域,地震地质条件复杂。
2000年以来,在该区开展了一系列地震采集技术攻关,形成了“深井、大药量、垫桩、浸水”和“高灵敏度检波器、双串面积组合、电钻打眼埋置检波器”的灰岩裸露区激发、接收技术,以及“宽方位、高覆盖”的复杂构造三维观测技术,改善了单炮记录品质,提高了叠前偏移成像效果。
资料处理方面形成了实用的拟真地表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流程,偏移成像效果明显改善,为米仓-大巴山山前带的构造样式解释、圈闭评价及井位部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
然而,实钻结果揭示山前带构造高陡倒转、断裂关系复杂、地层破碎,目前的攻关成果仍然不能满足勘探目标精细评价的需求。
因此,下一步需要加强复杂构造模型的波场正演分析,开展地表-地下双复杂探区全方位三维采集技术研究,探索基于绕射波、转换波、散射波等特殊波场的成像技术,以进一步解决山前带的地震勘探难题。
米仓山东段——大巴山前缘圈闭构造样式分析
造 样 式特 征 。通 过 界 牌 1井 和 磨 子 坪 一 瓦 房 湾 局 部 构 造 分 析 ,认 为 : 1 圈 闭 主 要 为 背 斜 圈 ()
闭 , 闭受 构 造 控 制 , 层 对 圈 闭的 控 制 作 用 表 现 为 完 整 的 背 斜 圈 闭 向 断 鼻 圈 闭 转 化 , 化 构 圈 断 分 造 高 点 , 造 裂 缝 发 育 ;2 界 牌 1井 为低 幅 背 斜 圈 闭 ( 鼻 圈 闭) 其 断 层 可 能 不 具 有 封 堵 性 , 构 () 断 , 因 此未 能 形 成 工 业 性 油 气 流 ;3 磨 子 坪 一 瓦房 湾 区块 发 育 一 系 列 构 造 规 模 中等 、 斜 圈 闭完 () 背 整、 闭合 度 高 、 积 大 的 圈 闭 。 面 [ 键 词 ]米 仓 山 ; 巴 山 ; 造 演 化 ; 造 样 式 ; 闭 关 大 构 构 圈 [ 类 号]T l 2 3 1 分 E 2 . 2 [ 献 标 识 码 ]A 文
细 解析 。
[ 稿 日期 ]2 0 — 3 2 收 0 70 7
面 。该 滑脱 面之 上 浅 表 层 全部 卷入 褶 皱 , 下 地 其
层 在研 究 区中南 部变 形微 弱 。研究 区东北 部 滑脱
[ 金 项 目]教 育部 “ 世 纪 优 秀人 才 支持 计 划” 助 项 目( C 。 卜 9 3 基 新 资 N El 0 0 0 ) e 、
被动陆 缘带 , 上扬 子地 区 3个 前 陆盆 地 中勘 探 是
研 究 区位 于上 扬 子 地 块北 缘 , 今 四 川 盆 地 现 I
与秦 岭造 山带 的过渡 部 位 , 与米 仓 山基底 隆起 、 西
龙 门 山 冲 断 带 、 潘 一 甘 孜 造 山带 相 连 , 端 止 于 松 东
米仓-大巴山复杂山前带油气勘探进展与面临的问题研究
1 区域 地 质 概 况
米 仓一 大 巴 山位于 四川 盆地 的东 北缘 , 、 、 川 陕 渝 二省 一 市交界 处 ( 1 。其 中宁 强 、 江 和西 乡 图 ) 南 油 气勘 查 区 分别 位 于 米 仓 山 的东 、 两 侧 及 其 南 西
发展的构造带 , 但其主要发展时期为印支期一燕山 期 。印支晚 期 以来 的 中新 生代 的构 造 变 形 以 逆 冲
喜 山期盆地北部米仓山前缘遭受挤压褶皱而形成
的近东 西 向叠 瓦状构 造带 ( 江探 区构 造形 态 )喜 南 , 山期受 大 巴 山推 覆挤 压 的影 响 , 东西 向构 造带 上 在 叠 加 了局部 北西 向断 裂 和构造 , 因而构 造带 为多 期
次 和多 方 向构造 叠加 而成 , 构造 带受 到 了不 同程 使
潜力 。位于大 巴山逆 冲推覆前缘变形带上 的镇 巴探 区受 多期 次大型造 山运动 的强烈改造 , 地下地质构 造极其 复 杂, 经过 多轮综合物探和地震方法攻关 , 资料品质得 到改善 , 地质认识不 断深化 。 关键词 : 复杂地表 ; 复杂构 造 ; 地震攻关 ; 资料处理 ; 地震 成像 ; 山前 带
米 仓一 大 巴 山复 杂 山前 带 油 气 勘 探 进 展 与 面 临 的 问题 研 究
敬朋贵 , 。 齐中山 , 肖兰雄
(. 1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四川成都 60 5 ;. 1 09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勘探南方分公司,
四川 成都 6 0 4 ) 1 0 1
摘要: 随着川东北普光特大 型天 然气 田的发现和元坝大 型气 田的逐步落实 , 为进一 步扩大天然气资源规 模 , 向更 加复杂 的山前带 推进 并扩大勘探领域 已势在必行 。米仓一 大 巴山复杂 山前带位 于四川盆 地东北部 , 地面地质 调 查及 区域沉积相研究 表明 , 在米仓 山南缘—— 南江探 区东 部 、 黑池梁 东部 和大 巴山前缘——镇 巴探 区存 在二 叠
米仓山巴山水青冈群落结构特征及更新状况分析
a c c o u n t i n g f o r 5 6 . 4 %, o f U o w e d b y h e m i c r y p t o p h y t e s , a c c o u n i t n g o f r 3 5 . 1 %. ③F a g u s p a s h a n i c a D B H
s h o w e d t h a t (  ̄ F a g u s p a s h a n i c a c a n o p y w a s n e a t , h a v i n g t r e e l a y e r , s h r u b l a y e r , h e r b l a y e r a n d h t e m o s s l a y e r ; F a g u s p a s h a n i c a w a s m a i n d o m i n a n t t r e e s p e c i e s . ②I n F a g u s p a s h a n i c a n a t u r a l f o r e s t c o m m u n i t i e s ,
w e r e ma d e o f he t c o mmu n i t y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s t a t u s o f Fa g u s p a s h a n i c a o n Mi c a n g s h a n Mo u n mi n . T h e r e s u l t s
p a s h a n i c a a r e f o u n d i n me d i u m mo un t a i n o us z o n e i n t h e n o r t h e r n ma r g i n o f t he S i c h u a n Ba s i n. S t u di e s
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地质构造解析
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地质构造解析刘战庆;王学良;裴先治;丁仨平;李佐臣;李瑞保;陈有炘;刘智刚;张晓飞;陈国超【摘要】在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进行1∶50 000地质填图基础上,通过对地质构造现象野外的详细观测,运用持平投影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等方法对主要断层面擦痕和断层两侧不对称褶皱枢纽以及褶皱两翼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构造解析,结合区域沉积资料和地质年代学资料,对该区构造进行构造序列分析,并探讨南大巴山构造带的变形时限、动力学机制及其演化.研究表明: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断裂构造特征表现为高角度逆冲推覆兼有右行走滑性质的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褶皱多为轴面东倾西倒的同斜褶皱和斜歪褶皱,而且由东向西褶皱紧闭程度逐渐减弱,表明逆冲推覆方向由东向西,扩展方式为前展式.该区是在印支期扬子地块与秦岭造山带全面碰撞造山作用基础上,在燕山期中一晚期整个大巴山构造系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大规模的陆内造山,形成了现今的构造几何形态,其中右行走滑构造是燕山期中一晚期(J3-K2)逆冲推覆构造持续向西南推移过程中形成的.%On the basis of geological mapping with the scale 1 : 50 000 of Zhenba-Xiagaochuan Area in the northwest section of Southern Dabashan, the field occurrences of the hinge lines and two limbs of the asymmetry folds were analyzed in tectonic statistics by the means of detailed wild-field observations and measurement and stereographic method. With regional sedimentary and geological age data, the mechanism of tectonics and dynam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Southern Dabashan were discussed with structural sequences analyzing of its structural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orthwest section of Southern Dabashan in Zhenba-Xiagaochuan Area was characterized by high-anglethrust with imbricate thrust fan-type nappe of right-type strike-slide in structure; the folds related to thrust fan-type nappe were predominated by the syn-incline and inclined ones with its axis planes incline to the east and the angles between limbs of which became larger and large from east to west, representing their thrust direction and indicating forward developing. Thu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thrust in the area, which inherited from previous complete collision between Yangtze Plate and Qinling orogenic belt in Indosinian, was ultimately forged through large-scale thrust ofintra-continental collisions of the whole Dabashan tectonic belt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during middle-late period of Yanshanian, in which the present structural model of ZhenbaXiagaochuan Area was brought out, and the right-type strike-slide structure grew in the continuous process of movement of the thrust towards southwest during middle-late period of Yanshanian(J3-K2 ).【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1(033)001【总页数】10页(P54-63)【关键词】南大巴山;镇巴-下高川地区;构造解析;逆冲推覆;右行走滑;动力学机制【作者】刘战庆;王学良;裴先治;丁仨平;李佐臣;李瑞保;陈有炘;刘智刚;张晓飞;陈国超【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10 引言镇巴—下高川地区位于南大巴山西北段,是米仓山构造带、南大巴山构造带及勉略带的交接地区,也是研究四川盆地与秦岭造山带盆-山耦合关系的重要场所。
米仓-大巴山海相地层古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
米仓-大巴山海相地层古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李飞;尚长健;楼章华;朱振宏;李梅;周孝鑫【摘要】Exploration for oil and gas in the marine strata of the Micang-Daba piedmont and its adjacent area turned out to be not so encouraging due to poor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caused by multiple tectonic deformations .By characterizing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and fluid inclusions in calcite veins in tectoclases ,we tried to evaluate conditions for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 in these strata based on analyses of paleo-fluid,including origin,phases of activity and mixing of meteoricwater .Results show that meteoric water infiltration increased progressively from the center to the edge of the basin and the infiltrating depth of the water was mostly between 1 200 and 3 000 meters in the piedmont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measurements of fluid inclusions indicate two phases of paleofluid activity corresponding respectively to the Yanshanian and Himalayan tectonic movements .During the Yanshanian movement ,the meteoric water infiltration was weak and the marine strata in the study area had favorable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for hydrocarbons .While during the Hi-malayan movement ,the meteoric water infiltration was intensive .Together with a strong tectonic uplift and erosion ,the in-filtration made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for hydrocarbon worse .%米仓-大巴山前带及周缘海相地层形成时间早、变形期次多、油气保存条件差,是油气勘探的主要制约因素。
米仓山、大巴山深部结构构造研究的开题报告
米仓山、大巴山深部结构构造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米仓山、大巴山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属于川西地区,地处岷山造山带和松潘-高黎山造山带交汇处,地质构造活动强烈。
该区域的深部结构对于理解区域的地质演化过程和资源储存条件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该地区地震频繁,深部地质研究对于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开展米仓山、大巴山深部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分析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手段,获取米仓山、大巴山地区深部结构的相关数据,从而揭示该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为该区域的地震预测和资源勘探提供依据。
三、研究内容(1)地质调查:对米仓山、大巴山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构造调查,了解该区域岩石类型及分布、构造变形及变形特征、断裂构造类型与变形规模等。
(2)地震资料分析:通过收集相关地震资料,包括地震波形数据、震源机理解、震源位置及震源深度等,确定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深度等参数信息。
(3)地球物理勘探: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重磁、电磁测深、地震反射、地震折射等),获取米仓山、大巴山地区深部结构信息,揭示该区域地下岩体的分布、厚度、形态、性质及其联系等,为深入理解该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依据。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实地地质调查: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了解区域岩石类型、构造变形类型、断裂构造情况等。
(2)地震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该区域地震数据,包括地震波形数据、震源机理解、震源位置及震源深度等,分析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深度等参数信息。
(3)地球物理勘探: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重磁、电磁测深、地震反射、地震折射等,获取米仓山、大巴山地区深部结构信息。
五、研究意义(1)结合地质、地震和地球物理三种方法,深入探究米仓山、大巴山地区的深部结构特征,揭示其构造演化历史。
(2)为该地区的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依据。
(3)为该地区的能源勘探和矿产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米仓山与大巴山交接区构造变形时序浅析
演化 f M】 . 北 京: 地 质 出版社 , 2 0 0 6 : 1 — 2 4 8
由上述几点 ,笔者认为米仓 山一 大 巴山构造交接区两期褶皱 发 育的时间应为l ( 2 一 E ,从山前到盆 内,隆升时间逐渐变新 ,背
斜 隆 升 时 间 早 于 向 斜 隆 升 时 间 ,米 仓 山 穹 隆 隆 升 时 间 为 中 白垩 世 ( K ),米 仓 山 、大 巴 山前 缘 构 造 带 变 形 时 间 为 晚 白垩 世 始 新世 ( K 一 E ),米 仓 山 变 形 时 间略 早 于 大 巴山变 形 时 间 ,在 晚 喜 山期 的构 造 活 动 中 ,南 大 巴N W 逆 冲推 覆 构 造扩 展 到 通 南 巴构 造带。
缝 消 除 而 直 接 补 焊 会 因为 裂 缝 的存 在 使 得 该 部 位 成 为 应 力 集 中 区 ,在 后 续运 行 中极 易再 次 开焊 。
图1 0大 巴 山地 区K— Ar 年 龄 分 布直 方 图
结 合K — A r 年龄 ( 图l 0)与 E S R 年龄 资料 分析 ,南 大 巴 山 冲
断 褶 皱 带 构 造 活 动 始 于 印 支 期 , 主 要 定 型 于 中 一晚 燕 山 期
( 1 6 0— 7 0 Ma ),喜 山期 4 O~3 0 Ma 又 再 次活 动 。根 据构 造 递 进
大巴山、米仓山南缘烃源岩特征研究
大巴山、米仓山南缘烃源岩特征研究王顺玉;戴鸿鸣;王海清;黄清德【期刊名称】《天然气地球科学》【年(卷),期】2000(11)4【摘要】通过大量的实验资料,首次系统地对勘探新区大巴山、米仓山南缘不同时代的烃源岩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
指出: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下二叠统是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层系;与四川盆地类似,新区内Ⅰ级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Ⅰ型—Ⅱ_1型干酪根,且横向分布稳定,现今均处于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
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研究表明:古生代时期源岩热演化程度较低,源岩的油气生成相态明显受株罗系地层沉积厚度的控制;下寒武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三叠纪末—株罗纪初,气态烃的大量形成时间为早侏罗世末—晚侏罗世;下志留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气态烃大量形成的时间为中侏罗世末—白垩世;下二叠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气态烃大量形成的时间为晚侏罗世—白垩纪。
【总页数】13页(P4-16)【关键词】大巴山;米仓山;海相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热演化;有机质丰度;干酪根【作者】王顺玉;戴鸿鸣;王海清;黄清德【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1【相关文献】1.大巴山,米仓山南缘海相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J], 王顺玉;戴鸿鸣2.大巴山、米仓山南缘海相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J], 王顺玉;戴鸿鸣;王海清;黄清德3.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烃源岩生烃特征 [J], 马万云; 迪丽达尔·肉孜; 李际; 廖健德; 王海静; 何丹4.准噶尔盆地南缘博格达山前带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研究 [J], 张林;张敏;高永进;孙相灿5.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马家沟组烃源岩饱和烃特征研究 [J], 高占冬;张中宁;郑建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南镇巴地区大巴山与米仓山构造交接关系
i n Zhe b r a,o t r a n o i c n a a e s u he n Sh a xiPr vn e
山西段镇 巴地 区变形 时间, 分别为晚侏罗世(3 和 晚侏 罗世一 早 白垩世之 间(3 K ) J) J 。大 巴山与米仓 山构造 交接变形是 / 在 印支期碰撞造 山作用基础上 , 山期陆内造 山作用期间不同体 系构造复合叠加的产 物。 燕
关键 词 : 造 交接 关 系 ; 加 褶 皱 ; 内造 山作 用 ; 仓 山; 巴 山 ; 南镇 巴地 区 构 叠 陆 米 大 陕 中 图分 类 号 :E 2 . T l2 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s aa T e e fl swe e d v lp d d r g J t t . h s od r e eo e u i 3一K1 Ho v r t e f l i g a d d fr t n o h c n s a r a r n . we e , o dn n eo mai ft e Mi a g h n a e h o
i c n s a r a a d te n a l N・ n Mi a g h n a e n h e ry S ・ NNE te dig co e od sr cu e n Da a h n a e r n  ̄a e s U. r n n ls d f l tu t r s i b s a r a a e i v re S -
大巴山南坡奥陶系的沉积环境分析
大巴山南坡奥陶系的沉积环境分析大巴山位于中国西北部的陕西省,是亚洲最大的一座山,被公认为陕西的重要自然资源。
而大巴山南坡则是大巴山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近些年被持续观察的地质单元。
大巴山南坡的岩层中含有奥陶系的沉积物,它们反映出大巴山南坡奥陶系沉积环境的复杂性。
最近一次地质勘探揭示了大巴山南坡奥陶系地层的沉积环境。
大巴山南坡奥陶系的地层包括大量的碳酸盐岩类,其中也包括各种膨润土。
大量的碳酸盐岩证明了这里曾经存在过厚实的浅海环境,这种环境源于长期的泥沙积累,而深海环境也被发现存在过。
膨润土反映了这里曾经存在着高温湿润的沉积环境。
研究表明,早期大巴山南坡奥陶系的沉积环境是由三个主要类型组成的,分别是深海环境、浅海环境和高温湿潮湿润环境。
深海环境是下部古近系沉积环境,沉积物以粉砂、粗砂、砾和砂为主。
大量的有孔虫、珊瑚、枝形石和细沙碎屑证明了这种深海环境的存在。
而浅海环境是中部古近系沉积环境,其沉积物以粉砂、砾、长石、碳酸盐岩和泥质碎屑为主,有孔虫和珊瑚的化石证明了这种沉积环境。
最后,高温湿潮湿润环境是上部古近系沉积环境,以泥质碎屑、膨润土和碳酸盐岩为主,这种沉积环境存在了大量的有孔虫和珊瑚类化石。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巴山南坡奥陶系中还存在一些其他沉积环境,比如古滨海环境和古湖泊环境。
古滨海环境是沿大巴山南坡的环流水系统,沉积物主要以沙和泥为主,而古湖泊环境的沉积物则以沙、泥、膨润土、碳酸盐岩和有孔虫等为主。
通过以上勘探发现,大巴山南坡奥陶系沉积环境极其复杂,共包括三大沉积环境以及相应的次级沉积环境,这些沉积环境有利于研究大巴山南坡奥陶系的地质历史。
总而言之,大巴山南坡的奥陶系沉积环境是十分复杂的,包括深海环境、浅海环境以及湿潮湿润环境和古滨海环境、古湖泊环境。
这些沉积环境的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巴山南坡奥陶系的地质历史,为相关的地质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南大巴山震旦纪沉积环境及成矿模式
南大巴山震旦纪沉积环境及成矿模式何明英;黄维富【摘要】大巴山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 区内构造复杂、岩类多样、矿产种类多, 分布广.结合相关地质工作成果, 对南大巴山震旦系赋存的主要沉积环境、层控矿产(如磷、锰、铅锌、铂、金、黄铁矿等) 分布特点、成矿富集规律、相控条件进行了分析, 对部分矿床形成环境、矿床成因、成矿模式进行了探讨, 供区内后续找矿工作借鉴.【期刊名称】《现代矿业》【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4页(P83-86)【关键词】南大巴山;沉积环境;成矿模式【作者】何明英;黄维富【作者单位】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东南地质大队;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东南地质大队【正文语种】中文大巴山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山脉走向东段近EW向,西段NW向,越往西逐渐过渡为近SN向,是陕西、湖北与四川、重庆的分界山脉。
南大巴山处于大巴山山脉以南,主要为重庆市、四川省所辖。
区内构造复杂、岩类多样、矿产种类多,分布广,尤其受城巴断裂的影响。
解放后,该区地质普查找矿工作得到了广泛开展,20世纪50年代,地质、冶金、化工等部门在研究区内的震旦系发现了铅锌、磷、铁、锰等矿产;20世纪70年代,随着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和专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测制了大量震旦系剖面,建立了地层系统,初步查明了震旦系沉积、层控矿产的时空分布情况;20世纪90年代初,川东南地质大队在研究区内进行了城口、修齐、大竹河、黄溪河4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随后开展了万源、白沙(1996—1998年)以及明中、东安(2001—2003年)区域地质联测工作。
在此期间,地勘单位及科研院校在南大巴山地区开展过金、铂等贵重金属矿产普查工作和铅锌、锰、钡及硫铁矿等矿产勘查工作,其中也包括震旦系磷、铅锌、锰、铁等矿产。
本研究结合相关地质工作成果,着重对区内震旦纪沉积环境及成矿模式进行研究,供相关研究及找矿实践参考。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南大巴山地区区域地层分区与大地构造单元基本一致(图1),其间多以区域断裂为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向的南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图 1、图 5),但近南北 向延伸的前陆褶皱带并未越过米仓山核部的元古 代结晶基底.在米仓山和南大巴山之间,出现了以 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地层为主的近南北向褶皱[8]. 近南北向的南大巴山褶冲带形成于燕山—喜山期, 该褶冲带在镇巴一带与近东西的米仓山穹窿呈构 造交接关系[12].可以推断米仓山出露的元古代结晶 基底形时间要早于南大巴山前陆冲断褶皱带,它的 形成阻碍了南大巴山前陆冲断褶皱带的向西扩展. 吴世祥等也认为,米仓山近东西向的构造带是印支 期秦岭碰撞形成的产物,并推论米仓山穹窿在印支 期已隆升[13].
(1.内江师范学院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2; 2.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1000)
摘 要:位于四川东北部的米仓山和南大巴山地区,因其独特的构造位置和构造样式、丰富的油气资 源、广泛分布的岩溶地貌,成为我国地质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近年来,在对该区的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新的 认识.综合前人对该区域的研究,本文将从岩溶遗迹、前缘部位构造形成机制、构造交接关系等几方面介绍 该区域地质研究现状,并就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第 28 卷 第 7 期(下) 2012 年 7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 28 No. 7 Jul. 2012
米仓山、南大巴山地质研究现状分析
王 珊 1,杨 博 1,杜 波 2
米仓山和南大巴山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跨 川、陕、渝,北临秦岭造山带,南为四川盆地,西靠龙 门山陆内造山带,东接大巴山主体(图 1).米仓山位 于大巴山西侧,属地台边缘沉降带—— —龙门山大巴 山沉降带.该带构造线方向呈近东西向,形似连接 龙门山和大巴山主脉的桥梁,共同构成四川盆地北
图 1 米仓山、南大巴山地区地质简图[1]
米仓山穹窿构造以元古代结晶基底为主,其间 被数条北北东向的断层所切割,其东侧发育了近南
米仓山、南大巴山的构造样式不一致,二者之 间为构造变形强度适中的通南巴构造交汇区,该区 域属上扬子板块北缘,主体构造在印支运动、燕山 运动和喜山运动的过程中形成[14]
在米仓山与南大巴山的构造交接关系上,通南 巴构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南巴地区的北东向构 造主要受印支运动中晚和喜马拉雅运动中期的影 响,而至喜山运动晚期时,由于受到南秦岭挤压力 的转向,并由北东向南西传递并逐渐递减,在通南 巴形成了一系列的 北 西 向 构 造 [13- 14]. 这 些 北 西 向 构 造横跨叠加在早期褶皱之上,喜山期也成了米仓山 和南大巴山构造交汇的定型期.米仓山、南大巴山 交接部位褶皱构造变形的叠加、改造,得到了学术 界的一致认可,但对于褶皱构造变形发育的相对时 序仍有争论[1,8,15- 16]. 3 总结
关键词:米仓山;南大巴山;地质研究 中图分类号:P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60X(2012)07- 0037- 03
米仓山和南大巴山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 因其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构造位置、构造变形样式 及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我国地质研究的重点地区 之一.随着区域地质调查的逐渐开展,该地区的地 质研究,尤其在岩溶遗迹、前缘部位构造形成机制、 构造交接关系等方面[1]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本文 通过概述米仓山及大巴山南侧地区地质研究现状, 以期更多的学者关注该地区,以促进其地质工作的 深入研究和旅游发展. 1 地质概况
图 5 米仓山、大巴山构造交接关系
图 4 南大巴山前缘主动顶板双重构造[5]
米仓山前缘为被动顶板双重构造,上部地层变 形较弱,以单斜构造为主(图 3).南缘地层向南陡倾, 自北向南,倾角逐渐变缓,构成米仓山前缘单斜带. 该带向东逐渐过渡为近南北向的南大巴山前缘褶 冲带,与通南巴背斜呈斜交交 接 [6- 7]. 米 仓 山 这 种 断 展褶皱和推覆滑脱构造,反映了早期隆起和准原地 挤压抬升机制[8- 9].南大巴山前缘为主动顶板逆冲断 层,上部地层以断展褶皱为主,其前缘为盆山过渡 带,没有米仓山前缘陡倾的显著特征(图 4)[10].上伏 地层主体向西北倾斜,向西南盆地区深逐变深,构 造样式以断展褶皱和规模较大的逆冲断层为主,断 层走向、褶皱轴向与造山运动方向近于直交.下覆 地层中,发育有一系列向西南逆冲的台阶状逆冲断 层.夹于两套滑脱层之间的断夹块,构成典型的主 动双重构造样式,反映了造山带前缘递进变形特 征.这种滑脱层与夹于其间的碳酸盐岩强硬层共同 构成了地层上的“三软三硬”结构[11]. 2.3 构造交接关系
地下溶洞遗迹主要以溶洞钙华遗迹、地下暗河 为主.位于米仓山东侧的通江诺水河小巫峡属于典 型的深切河谷(图 2),河谷两侧形成四级剥夷面,影 响着地下岩溶遗迹的形成和分布,部分溶洞呈现出
基 金 项 目 :内 江 师 范 学 院 本 科 教 学 工 程 实 验 示 范 中 心 项 目 (XSJ201103);内 江 师 范 学 院 青 年 教 师 项 目 (12NJZ14)
- 37 -
“ 洞 中 有 洞 ”的 景 象 [4]. 区 内 溶 洞 广 泛 发 育 钟 乳 、石 笋、石柱、石幔、石幕、石瀑布等化学沉积成因的岩 溶遗迹. 2.2 前缘部位构造形成机制
在前缘构造的特征和形成机制上,主要在推覆 构造、断层、褶皱等方面的研究较多.
图 3 米仓山前缘被动顶界结晶基体,呈 穹窿状产出,整个基体被不同方向的断层切割破 碎,主体为东西向构造推覆体.南大巴山北邻东西 向秦岭造山带,南侧为四川盆地缓变形区,东侧为 大巴山主体的弧形推覆构造带,向西通过米仓山与 松潘—甘孜造山带和北东向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相 连接,整体构造特征表现为弧形构造. 2 区域地质研究现状 2.1 岩溶遗迹
从岩溶地貌来看,米仓山和南大巴山地区的岩 溶地貌景观是盆周山区和北亚热带中低山岩溶地 貌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南北岩溶地貌区的过渡地 带,对中国岩溶分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该地区发 育的岩溶地质遗迹主要有两类:地表岩溶遗迹和地 下岩溶遗迹[3].
地表岩溶遗迹主要是发育在南大巴山喀斯特 丘陵坡面上的石芽和溶沟,其形成于前寒武 统厚层角砾灰岩中,含碳酸钙较纯,溶蚀现象较为 明显.溶蚀洼地的分布与形态受地质构造和岩层产 状控制,长轴与区域构造线展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