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四种不良现象的透视与反思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的课程。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问题一:课程内容单一许多教师会将《品德与社会》课程限制在最基础的礼仪和道德观念上,并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内容,如社会生活、文化知识、公民意识等等。
这样会导致学生们的视野狭小,缺乏对社会的真正认识。
解决对策:教师应该尝试将更多元化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比如通过互动游戏、讲故事、看影片等方式来教授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同时,教师也应该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考虑在内,编制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
问题二:学生参与度低很多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缺乏热情,导致课堂气氛单调,学生参与度低,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也不佳。
解决对策:教师可以尝试将教学内容变得更生动有趣,比如组织小游戏、开展讨论和辩论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问题三:缺乏实际教学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往往缺乏实际教学,仅仅是通过口头讲解来传授道德和社会知识。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解决对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通过参观社区,参加志愿活动和实地调查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生活,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
问题四:评估不够科学教师往往在考察学生的品德素质时只注重学生的书面表达、家庭作业等单一形式,缺乏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手段,导致学生的品德素质无法真正得到提高。
解决对策: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品德素质,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估,包括现场观察、小组讨论、班级活动等,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生动有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四种不良现象的透视与反思—教育教学
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四种不良现象的透视与反思—教育教学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四种不良现象的透视与反思[引子]新课程实施已有两年,新教育教学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思考让我们清醒,“黑色的眼睛”让我看到了热闹自主背后透露出的放任、随意与浮躁。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在课堂上不同程度出现了赶时髦、走形式、摆花架子的现象。
一、情景因滥而无效品德教育过程是一个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综合活动,需要借助于情感的催化来完成这一过程,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激发出来的,良好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指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融洽、愉快、舒畅的教学气氛和教学环境,这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
而在现实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过分的重视情景的作用,拿情景滥用:[现象]1、情景一味追求趣味性。
有的教师误认为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情景,就能使课上的活。
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师在教学“欢迎来我家”时,是这样设计的:师:你们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字吗?你们观察一下老师有什么特征?(生回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表扬)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我说一个词,你们做一个相反的动作好吗?(师说起立,生坐不动,师说向右转,生向左转……)师:这节课我还带来了一位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等会把他们请出来好不好?(板书课题)这个情境的确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但细想学生究竟参与的是什么活动,他们的积极性都用来做什么?与学习“欢迎来我家”有联系吗?这样的空架子在教学中有作用吗?不妨把它放在课外活动上,倒可以愉悦身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情景脱离生活实际。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综合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品德与社会课程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一、师资力量不足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个涉及到伦理道德、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课程。
但是,当前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师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师缺乏相关学科知识,因此在课程安排、授课方式、教学方法上会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老师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不同,对教育目标的达成也有差异。
解决对策:1. 提高老师教学水平。
学校应该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加强他们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技能。
可以邀请行业内专家来指导教师如何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和教育方法。
2.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在开课之前,学校要对教师进行调查,统计每位老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并安排相应的教学任务。
对于资历较浅的老师,可以将他们分配到辅导和支持教学的岗位。
二、教材缺乏个性化特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个教育课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但是,由于教材过于普通和平庸,没有独特的特色和主题,不能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考虑和教学实践,逐渐导致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缺乏主动参与的动力。
1. 开发个性化课程教材。
学校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入手,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质为出发点,开发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需求的教材。
教材内容宜以生动、鲜活的案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真正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考和伦理思考。
2. 开展多种形式认知教学。
如辩论赛、演讲比赛、实践体验式教学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和认知,让他们在互动交流中得到自我提升,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育内容。
三、教学模式不够科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采用传统的口头讲解和板书内容,学生被从被动的听众变成观众,也就是说,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从而丢失了当前课堂学习的机会。
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四种不良现象的透视与反思
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四种不良现象的透视与反思引言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在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良现象。
本文将透视并反思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的四种不良现象,希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并给予改进。
1. 德育教学缺乏有效性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应该重视德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解、互动讨论、案例分析等,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德育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德育教育水平。
2. 教师角色定位不明在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存在模糊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在德育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既应是学生的引路人,激发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又应是学生的榜样,以自身的行为和言行影响学生。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指导,明确教师的职责和要求,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角色。
3. 学生缺乏品德意识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意识。
然而,在现实中,学生往往缺乏对品德意识的重视,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不良行为。
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该加强品德教育的渗透力度。
除了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进行教育,学校还应该将品德教育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和引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4. 缺乏家校合作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学校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
然而,在现实中,家校合作往往缺乏良好的机制。
要改进这种现象,学校和家长应该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呵护学生的德育成长。
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四种不良现象的透视与反思
《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四种不良现象的透视与反思》摘要: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四种不良现象透视与反思气氛和教学环境这是建立师生相平等、相尊重、相信任基础上,合作学习开始前由教师缺乏必要讲述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目、步骤学生不理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终让教育能够成“平等、动、创新”交流合作、交流、探寻关生命、体验生命真正实现由学习、快乐学习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四种不良现象透视与反思气氛和教学环境这是建立师生相平等、相尊重、相信任基础上而现实品德教育教学程教师们分重视情景作用拿情景滥用[现象]、情景味追趣味性有教师误认课堂上创设有趣情景就能使课上活曾听节公开课教师教学“欢迎我”是这样设计师你们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吗?你们观察下老师有什么特征?(生回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表扬)师我们做游戏,我说词你们做相反动作吗?(师说起立生坐不动师说向右生向左……)师这节课我还带了位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等会把他们请出不?(板课题)这情境确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但细想学生究竟参与是什么活动他们积极性都用做什么?与学习“欢迎我”有系吗?这样空架子教学有作用吗?不妨把它放课外活动上倒可以愉悦身心、拉近师生距离、情景脱离生活实际位教师教学“丰富多彩社区活动”创设了多种活动方案多媒体出示多种活动场面让学生参与活动学生热情很高象公玩说实社区对农村学生说还是比较陌生教师创设这情境旨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生活、生活处处充满了德育但这情境创设能达到这样效吗?3、情景失了教学效“我做导游”情境创设课件演示阿笨猫跳跳地向介绍乡它用滑稽逗人动作和可爱迷人表情述说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听不厌因结合教学容把教材反映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童话故事制作成课件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可是面对上述情景学生们只对“猫”感兴趣而对教学容却什么也不记得了教学效又从何谈起[反思]当前学教育活动情境设计已引起普遍重视特别是新知引入尤重要这是种很趋势使品德教育更贴近社会生活与儿童实际可以改变枯燥、抽象、说教教育状况也是现今课程改革要但有候我们对德育与生活系理追形式了情境而情境上堂课挖空心思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若是按照上述做法把形式和容机械割裂开非但不能“披入境”反而白白浪费了师生和精力教学情境创设是了更教学应从学生现实生活情境出发作适当理性加工要兼顾学生年龄特征因情境创设应富有理性教师创设情境应容与形式统[策略]具体课堂教学根据教学目标要选取什么样情境作学习容是教师创设情境重要考虑两问题、创设恰当生活情景对低年级朋友而言“现实”情境更多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发生他们身边、可以直接触摸到事物()选取学生熟悉生活情景可直接选取教材提供学生熟悉日常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或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德育与生活系增强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乐趣如进行“丰富多彩社区活动”教学学生对社区不熟悉可让学生结合学校活动和星期天公看到情景说说如学校里有打篮球、排球等公里有跑步、跳舞等健身活动这样设计从农村学生熟悉生活情境出发调动了学生生活验和生活情感促进学生对生活认识有助学生良品德形成()构建开放生活情景课堂教学以不活动组织形式展现现实生活类似有关材开展群体性活动组织各类竞赛把生活搬进课堂让学生活动醒悟、懂得和明白如教学“生活处处是课堂”让学生展示己爱有唱歌、跳舞有吹口琴有画画做制作等班级里各类能手应运而生产生了各类班级星这样设计使教育儿童生活实际学生切实深入生活生活道德生命得以成长激活学生潜道德主体、构建恰当情境呈现方式教学情境创设不仅要考虑其形象性、生动性也应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教育发展特学低年级教学情境创设应突出其形象性和生动性尽可能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童话故事、谜语……如“我做导游”情境可作如下设计新课伊始教师发些反映镇面貌照片给学生请学生介绍然把你欣赏地方美景记下熟悉乡准备介绍再激发兴趣学做导游让学生组合作准备相谈论尝试导游名各组做导游激发下面学生对不了地方进行发问课堂情境创建,学生创造了学习、锻炼窗口,学生通这窗口进行观察,合作、演讲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发现学习品德乐趣,从而助他们认识客观世界二、合作因闹而失当前合作交流是当今世界首选佳学习形式通师生、生生广泛交流形成不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等优势补这样不但极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限地满足了学生表现欲望和对成功渴因合作交流式教学多数教师所青睐品德教育程课堂合作能充分发扬民主吸引学生参与激活思维火花开启智慧闸门给学生以发展性、展示才华机会使学生探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另外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但我们看到热闹合作面存着些不和谐因素[现象]、合作角色不合作学习伙伴学习程地位与作用并不等那些优秀生往往仍主宰着策划、讨论扮演领导、主角角色而相对向、学习能力较弱学生更多表现消极、被动成群众演员甚至只是观众或听众他们伙伴合作学习由以往对教师依赖变对伙伴依赖换言这种学习方式变只能是从表面上把原师生接受模式改成了生生接受模式而非实质性结构性变化(真正义上合作学习)这是节实践活动课设计“萧山日游”老师呈现问题情境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游玩方案这笔者随机观察了几组有是优生发言其他学生只能当听众;有是几人你言我语仅仅流形式;有组对问题还不甚了根无从说起……、合作主题不清组组成要安排组员各任然进行学习不少课上组学习教室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但深入组细听就不难发现有组没听清要毫无目标活动有直到老师叫停还真正开始学习而有组兴致勃勃讨论容早已离题千里而浑然不觉如“热闹非凡市场”教学教师要学生把商店、商店、超市里各商品价格进行调和记录并说说价格密组长做记录有组没等老师说完讨论就开始了教室里顿热闹非凡教师跑到这组发现没有记录再讲要;跑到那组发现学都说有哪些吃东西全然忘了要做事还使劲地叫唤教室里乱做团……3、合作机不利合作学习还存机不宜分配不当问题三年级王老师“我故事”要学生说说庭情况、幸福事组讨论作记录而这有两组却无法进行他们有庭很不幸成员没有讨论就开始哭了……看组合作学习也不是“万金油”涂就灵合作学习也要建立体“要”基础上方能产生实效[反思]新课程标准冲击着传统教育壁垒刷新着我们陈旧观念接受新课程每位教师都积极实践着开放课堂积极实施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由教师言堂变师生群言堂由专制变平等努力实现学生主体但学生是否真正受益了呢?这样学习方式虽然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由活动和相交流机会但是“合作”也必须建立学生体“要”基础上只有学生独立思考有了交流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另外合作程如分强调学生“学”教师只作事评论员而不能参与学生“学”全程以致学习活动出现东拉西扯思维混乱反而会降低课堂教学效合作学习开始前由教师缺乏必要讲述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目、步骤学生不理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策略]组织合作学习前教师首先得提出明确目标并对操作程序给予必要说明、合作前要有充分准备由组合作是集体、社会进行因开展合作学习前必须要有定准备和必要训练教师要教给学生必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善倾听对方;有不见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见;对对方精彩见和独特观要通表扬、鼓励等形式达到相支持当然这些良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朝夕习得要有识长期培养潜移默化、合作前要有适当讲述了提高效率和缩短宝贵可采用例子增加讲述清晰必要讲述结束前可向学生提问以确信他们理了讲述容如教学《热闹非凡市场》这课教学“调商品价格密”这环节教师应讲清要()选择我们常用或熟悉商品进行调;()记录每种商品不商店里价格(列出表格);(3)请组长记录这程学们发现发现价格密;()要各组成员说说这发现对我们有什么作用?由环节多学生记不住就出示卡片助学生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展开当然课型不教学容不组合作学习方式也可适当灵活调整3、合作要处理学生关系般情况下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性混合组多组成组成员些学优生出组荣誉考虑会拒绝或排斥学困生教师要做耐心细致工作并要激发其相助学习动机学习程学优生可能组扮演着核心人物主宰着整组了不使学困生变得胆怯弱避免学困生被动性教师应教学程对其更多关心和鼓励建立起“能行”积极期望提高他们信心、合作要适引导教师始终是组合作学习组织者和引导者无论有组织组讨论还是日常学习交流教师都必须牢记引导者职责努力克盲目、无义教学行从而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组合作重要义总组合作学习良品质不是朝夕就能形成要我们长期不懈努力要通不断指导长期熏陶通相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三、媒体因多而无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品德教育教学程学生对象不仅有和图片而且有量有声物、量动画、量视频它以其鲜明教学特丰富教学形象生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学习程真正成信息加工主体和知识主动建构者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主学习能力动力现课堂教学上课前教师总是不惜花费、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常不理想[现象]、“迷乱”了眼睛如今思品课堂尤其是些公开课似乎无课件不能成课许多运用多媒体课堂上教师忙不亦乐乎会儿欣赏图片会儿播放卡通会儿进生活乐让人眼花缭乱有位教师执教《农产品》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农村风景广阔田野四季生长着不农作物这还不够教师紧接着出示农民们劳动场面和现代化机械农业上地运用教师又让学生欣赏各地不田风光整节课竟然没有板面对都是漂亮图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热闹背让我们不得不沉思这样多媒体运用使课堂被多信息充斥由受些无用信息干扰学生分不清教学重这样课不仅没起到强化刺激、巩固知识效相反却使学生力分散使教学流形式、“冲昏”了头脑由多媒体具有精美画面动听声音易激发学生兴趣许多教师很容易被课堂教学这种“热闹”所蒙骗认是多媒体运用产生了效位教师“我画棵庭树”教学是这样设计课始伴随着动听音乐和优美画面播放童谣“爸爸爸爸叫爷爷爸爸妈妈叫奶奶爸爸兄弟叫伯伯……”这样反复几遍“苦心营”这动人画面仅仅是老师用作导入课“工具”而已事实上三年级朋友不但早就会念这首儿歌而且也知道这其关系和称呼这种远离学生近发展区媒体创设又怎么能成教育温床呢?学生又怎能产生积极学习状态呢?学生主体识又如何得到培养?[反思]倡导现代化教育今天无可否认多媒体快速、生动、直观效给品德教育带了生机和活力课堂教学使用适当多媒体课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想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认真备课显得非常关键教师平要学习用用熟现代教学手段心有底教学心才能不“虚”教师设计课件首先应明确使用该课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教学什么问题如何才能把这些问题用多媒体特有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现代教学手段无论多么丰富、生动也只能起辅助教学作用[策略]、使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忽视教师教学主导地位多媒体是现代教学工具教学确实可以提高定教学效所以有些教师把多媒体说成是提高教学效灵丹妙药多地追和利用多媒体使用功能致使学生感觉是看教师演戏多媒体教学运用不是不可能这是实施教学种手段但不是唯作教师首先应把握住己教学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是种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只当“说员”而应通对教学程设计和灵活多变操作使多媒体发挥佳教学功能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容与多媒体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教学运作基教学规律和要使多媒体教师驾驶下有放矢地发挥作用、投影屏幕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板《农产品》教学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已脱开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传统课堂教学象征黑板仍有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首先是黑板即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会产生突然而至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动人处却因没有加到板而生出许多遗憾另外板有提纲挈领作用学生抬头看便对节课重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了辅助教学其出发和落脚是了提高教学效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唯途径和手段教学不能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容采取与相应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综合功能取得佳效3.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教学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某些教学难迎刃而教师感到惊喜余往往会不忍割爱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其实有用得不当和反而会成教学干扰分散了学生力所以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绝对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应有目、有计划地用所以我认品德教育适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多媒体作用而是要根据实际教学要合理使用多媒体如我们教学才能事半功倍达到佳效四、评价因赞而失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评价根目获得反馈信息以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实现而不对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要从每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性特强调以鼓励主发展性评价因很多教师教育程赞声片[现象]、分“表扬”曾听这样节“我要向你学习”公开课教师课前做了堆红花上课先要学生说说己长处或说说别人优每学生说次教师就夸奖“真聪明”、“真能干”等还奖励朵红花整课堂掌声起伏结还进入新课半盆红花早已被发放完毕教师只歉说“对不起老师红花做少了下节课再给你们补上”学生听了很高兴类似奖聪明星课也层出不穷、教师“宣判”听位教师教学“嫉妒真要不得”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说出了很多嫉妒害处教师脸上闪耀着兴奋和豪这候又有学生举手教师迟疑了下终还是让他起回答这位学生说“老师课上是嫉妒你写成妒忌了”教师脸上顿暗了下“哦”了声身把黑板上题目改了(可能因公开课)这位老师忽然又想起了什么说“xx虽然平上课不太积极但是今天却很细心我们表扬他”学生听着老师口令机械“啪啪啪”响了几声掌声xx脸上也不知是什么表情坐下了这位教师已认识到激励评价重要性但只是把它作己实现新课程种缀而不是发心、由衷赞叹表扬有种“高高上”评判味你平学习是不认真今天也没有动脑筋学生听感想如何呢?这种评价是不是种“扼杀”呢?[反思]首先、评价≠分表扬德国教育学斯多惠说“教学艺术质不传授质而激励唤醒和鼓舞”德育学习评价要关学生学习结更要关他们学习程;要关他们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情感与态助学生认识我建立信这也就要适对学生进行肯定与表扬奖励使他们享受成功愉悦树立信心但是有教师由理上偏差认课堂上不张旗鼓进行表扬奖励就是与新教育理念相违背是课堂上出现“”声片不管学生思考是否到位也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有可取处便盲目进行表扬与奖励甚至有些教师片面认只要对学生肯定了、表扬了、奖励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了其实表扬奖励也应有“”千万不可滥用如学生只是答对了简单问题就给予奖励这样奖励就会丧失其应有义和价值超值嘉奖会让孩子产生种惰性长以往会让学生“迷失我”其次、评价≠教师宣判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对学生评价权利也是操纵教师手教师是“审判长”该不该表扬表扬谁都是由教师宣布其他学生充其量是“陪审团”他们作用也只表现教师授下“奉命鼓掌”如今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程要以学生“主学习、合作探究”主旋律那么我们就不能忽视学生评和评因给学生以激励性评价不能只是停留口头或者是要才做种装饰它要渗透教师教育思想处处落实教师日常教学行[策略]新课程理念下评价要尊重学生多元理答案不必相允许人保留己独特感受、评价要坚持客观公正原则这是首要原则教师评价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客观公正前提下还要力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感染力教师如总是用那种“放四海而皆准”浮泛空洞语言评价学生或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奖励学生就会觉得然无味久而久对教师评价与奖励就会产生淡漠感、评价要坚持因人而异原则评价学生要因人而异不用“把尺”评价要看对象、看场合或直言不讳或委婉含蓄对学困生哪怕是微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赞许是进生心灵甘露他们更要关切目光和贴心话语教师切莫让他们产生“春风不玉门关”被遗弃感对学习比较学生要要严格才有利促进他们不断进取当然当他们学习确有水平或创见样要给予热情肯定以激发他们远志向促进他们学习上更加勤奋表扬奖励还应客观评价指正使学生挫折吸取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有艺术性评价指正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影响总我们提倡教育程让学生情感上得以触动感受学习快乐享受学习快乐师生真诚、平等、共融密切关系下尊重学生人格、性形成以更深入学习指引实践不断实践总结验更地指导实践终让教育能够成“平等、动、创新”交流合作、交流、探寻关生命、体验生命真正实现由学习、快乐学习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杭州市萧山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手册》.。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之后,我进行了一次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认识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上课之前,我只是简单地浏览了一下教材,没有对其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研读,也没有完全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解释不够清楚、不够准确的情况。
要改进这一点,我需要提前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并在备课过程中彻底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了解不够。
有时候,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我使用的方式和表达方式可能与学生的思维习惯不太一样,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我的意思。
此外,有时候我也没有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没有设计出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与他们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以便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于一些教学方法的掌握还不够熟练。
有时候,我会使用一些过于生硬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感和主动性。
要改进这一点,我应该更加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对解决这些问题也有了一些思路和启示。
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到教学中,我就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使每一堂课都能够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
通过对《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反思,我发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提升的思路。
在进一步的反思中,我了解到了以下一些相关问题以及可以改进的方法。
首先,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教学之前,我应该明确每一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什么,希望学生能够在这次课堂上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四种不良现象的透视与反思
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四种不良现象的透视与反思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四种不良现象的透视与反思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四种不良现象的透视与反思[引子]新课程实施已有两年,新教育教学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思考让我们清醒,“黑色的眼睛”让我看到了热闹自主背后透露出的放任、随意与浮躁。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在课堂上不同程度出现了赶时髦、走形式、摆花架子的现象。
一、情景因滥而无效品德教育过程是一个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综合活动,需要借助于情感的催化来完成这一过程,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激发出来的,良好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指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融洽、愉快、舒畅的教学气氛和教学环境,这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
而在现实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过分的重视情景的作用,拿情景滥用:[现象]1、情景一味追求趣味性。
有的教师误认为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情景,就能使课上的活。
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师在教学“欢迎来我家”时,是这样设计的:师:你们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字吗?你们观察一下老师有什么特征?(生回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表扬)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我说一个词,你们做一个相反的动作好吗?(师说起立,生坐不动,师说向右转,生向左转……)师:这节课我还带来了一位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等会把他们请出来好不好?(板书课题)这个情境的确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但细想学生究竟参与的是什么活动,他们的积极性都用来做什么?与学习“欢迎来我家”有联系吗?这样的空架子在教学中有作用吗?不妨把它放在课外活动上,倒可以愉悦身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教材陈旧,教学内容滞后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教材多为老旧的版本,内容陈旧,无法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
教学内容滞后,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2. 缺乏互动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只是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参与的机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很差。
3. 缺乏实践,知行脱节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缺乏实践性教学,学生只是被要求记住知识,而缺乏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实践,导致知行脱节,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考试评价为主,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目前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考试评价为主,对学生进行的主要是书面考试,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表现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缺乏动力和兴趣。
5. 调查研究不足,缺乏有效评估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践,缺乏有效的调查研究和评估,无法及时发现问题,也无法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对策1. 更新教材,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针对教材陈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更新教材,注重更加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的内容,引入新的案例和故事,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也要注重教材内容的更新,与社会的发展步伐相适应,让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
2. 注重互动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重互动性,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强化实践性教学,促使知行合一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升,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意识的重要环节。
目前小学品德教育存在着课堂教学不够生动、互动性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包括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与社会意识等方面。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培养良好品德的也能够提升社会意识和合作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品德教育、社会课堂、小学、问题、提升、质量、积极向上、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合作、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小学品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点。
品德教育不仅仅是教导学生做一个好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当前的小学社会课堂教学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理念不足、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质量。
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与社会意识,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思想碰撞与合作,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理念,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质,必将为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意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
在当前社会,随着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和挑战。
加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社会教育的关键时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引言在小学教育中,《品德与社会》科目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措施。
课程设计在进行教学反思时,我发现我在课程设计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我在课程设计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性的内容。
例如,在教授关于友谊的价值的知识时,我只是简单地讲解了相关概念,而没有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这导致学生对于友谊的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缺乏实际体验。
其次,我在课程设计中缺乏差异化和个性化。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不尽相同,但我的课程设计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我在教授道德观念时,只采用了单一的教学方式,没有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打算在今后的课程设计中注重实践性内容的增加。
例如,在教授关于友谊的知识时,我将引入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友谊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计划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存在一些教学方法不当的问题。
首先,我在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讲述式教学,缺乏互动和讨论的环节。
这导致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课堂气氛较为呆板。
另外,我在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时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例如,我通常会给学生颁发“优秀学生徽章”作为肯定,但徽章的颁发仅仅基于学生的表现,没有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品质和努力。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将尝试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我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也准备在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时,采取更加全面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内在品质和努力。
学生评价了解学生对于教学的评价是我进行反思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学生的反馈,我发现我在一些方面做得不够好。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引言品德与社会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品德与社会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问题分析缺乏互动性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课堂互动较少。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理论知识脱离实际在品德与社会教育中,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应该相结合。
然而,在我过去的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于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缺乏对于道德和社会问题的实际理解和应对能力。
局限于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和资源限制,我的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无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这导致学生对于道德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
改进策略增加互动性为了增加课堂的互动性,我决定采用一些互动的教学方法。
首先,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我将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合作、交流,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我将引入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角色扮演,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和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加深对于道德和社会问题的理解。
拓展教学场景为了拓展教学场景,我计划带领学生参观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使他们能够亲眼目睹真实的社会问题和实际应对措施。
同时,我还将组织学生参与有关品德与社会的比赛和活动,如道德讲故事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结论通过对我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反思,我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应增加互动性,并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拓宽教学场景,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问题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1.课程内容单一、过于平淡很多教师在教授品德与社会课程时,往往只是在讲解基本的品德知识,缺乏对具体社会现象的讲解和分析。
这样的方式往往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
2.缺少生动的案例和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光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和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教育方式。
3.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讲解,学生听讲和记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缺少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尝试创新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解决对策1.拓展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应该多样化,涵盖更多具体的社会案例。
同时,教师要注重通过教材上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在细节上刻画人物形象、动态情境化的讲解品德知识。
2.加强课堂互动,提升学生参与性教师可以在课程讲解的前、中、后建立多种互动环节,如分组讨论、提问回答、细节点评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讨论和交流,增强课堂活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需要注重生动性和趣味性。
教师应该多利用社会资源,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和互动,将学生的学习放到有趣的场景中,提升学生受教育的兴趣性、实际性和乐趣性。
4.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充分利用各类图书、网络等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积极去探索、发现,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同时,在课堂上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5.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教学效果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实践教学来强化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围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单一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多为纸上谈兵,过分强调传授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缺乏对实际生活中道德问题的引导和解决,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和动力不足。
2. 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品德与社会课堂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但是教学实践中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度低,难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能力。
3. 师资力量薄弱部分学校品德与社会学科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不足,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对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能力培养产生一定影响。
4. 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过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品德和社会能力培养的考核和评价,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培养学生持续进步的动力。
二、解决对策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生活,接触社会实践,形成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道德规范和社会法则。
3. 提升师资素质加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师的培训和专业素质提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引导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估机制,将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评估的范畴,建立多元化的考核和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品德和社会能力的不断提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师资素质和健全评估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一环。
该课程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本文将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一、问题分析1.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往往难以理解。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可能过于追求教材的完整性和广度,导致教学内容过于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课堂教学缺乏互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得学生缺乏参与感,导致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好。
3.学生道德情感缺乏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不足导致了小学生道德情感的缺失。
而学校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当起到弥补的作用,但在教学中往往缺乏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关注和培养。
二、解决对策1.调整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针对教学内容过于抽象的问题,我们应该调整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况。
可以引入一些小故事、小案例,让学生通过这些故事和案例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和社会知识,使之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增加互动性针对课堂教学缺乏互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的方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可以通过开展有关道德情感的主题班会、道德风尚创建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提升道德素养。
三、小结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找准问题根源,采取有力的措施,就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我们相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将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做出贡献。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提高社会认知水平。
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程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问题1. 课程内容单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通常包括素质教育、情感教育、公民教育等方面。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重视素质教育,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
因此,课程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
2. 教学方法陈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多为传统的“讲述式”教学,缺乏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互动性。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课堂效果。
3.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师素质密切相关。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的差异,一些教师缺乏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教学研究,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解决对策1. 丰富课程内容要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发展,课程内容需要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社会、了解生活、领悟生命的意义。
2. 创新教学方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更加生动活泼和富有互动性。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游戏、小组合作、讲座演讲等方式,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另外,将网络、多媒体等新技术融入教学当中,也是创新教学方法的一种有效手段。
3. 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提升教师的素质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质,让教师具有更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存在问题,需要不断地引入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使其更具现代性和针对性,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认知。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篇)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在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深刻反思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我发现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参与度不高,他们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不够,容易分心,课堂秩序较为混乱。
其次,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过于枯燥乏味,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导致学生们对课堂内容的接受度较低。
另外,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方法上的不足,缺乏多样性,没有使用足够的互动教学方式,使学生们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
针对这些问题,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
首先,我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课堂。
我会通过增加互动环节,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们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我还会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境,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要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我会在课堂上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例如图片、视频、实物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同时,我会增加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另外,我还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我要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我会增加多次互动的机会,例如学生讲解、小组合作等,让学生们能够更加主动地思考和表达。
同时,我也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我相信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学生们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发展机会。
我将努力学习和成长,为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尽心尽力。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二)品德与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通过开展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技能。
在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深感到品德与社会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下面是我的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现实的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参与等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制约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本文拟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展开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课程设置不合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往往过于宽泛,内容繁杂,难以深入学习。
学校通常采用教材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大纲覆盖范围广,但内容浅显,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2.教学方法单一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大多采用讲授式,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
教师以讲解教材内容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3.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对道德品质、社会规则等概念的理解难以深入,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4.学生参与度不够小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生参与度不够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一个常见问题。
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态度,不愿参与讨论和活动,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二、解决对策1.调整课程设置为了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教育部门应当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可以将课程内容进一步细化,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深入体会和感悟课程内容。
2.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加课堂氛围的活跃性和生动性。
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辅助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程设计上,应当适当增加一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话题和教学活动。
比如采用小人书、绘本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趣味性的故事了解道德品质和社会规则。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会机构或者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并领悟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一、引言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
通过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与道德观念,并在社会交往中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然而,近年来我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反思使我认识到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二、存在的问题1.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现象。
教师在课堂上灌输学生各种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但学生很难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于注重纸上谈兵,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与掌握其中的道理。
2.课程内容的单一化现行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往往只注重道德教育的一方面,忽视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道德规范,缺乏了解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以及社会问题的机会。
这种单一化的课程设置限制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3.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现行评价体系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评价过于简单,往往只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忽视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评价只停留在定性的层面,没有更具体、全面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
4.教师能力的不足部分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掌握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新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角色还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缺乏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的能力。
三、改进策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改进品德与社会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时,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帮助学生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2.多元化的课程内容设置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课程内容应更加多元化,包括道德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社会问题教育等多个方面。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_6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着,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我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
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
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学习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
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
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
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问题一:课程内容缺乏实效性和时效性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通常是以传统的道德教育和国情教育为主,而对于当下社会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往往缺乏相应的教学内容。
这就导致了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和思考当下社会的一些重要问题,无法对这些问题产生积极的反应和回应。
解决对策:一方面,教师需要关注社会热点和新挑战,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并思考当下社会的一些新问题。
可以引入一些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问题二:教学方法单一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倾向于使用传统的讲解和灌输式教学方法,而缺乏与学生互动、讨论和实践的教学活动。
解决对策: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参与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社会,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问题三:课堂氛围不活跃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导致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解决对策: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如故事讲解、游戏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赞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问题四:课程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课程评价往往以传统的考试形式为主,而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和评价。
解决对策:教师可以引入更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日常观察记录、学科作业、课堂表现等,综合考核学生的品德、思维、情感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能够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加深入人心,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四种不良现象的透视与反思品德与社会新课堂教学中四种不良现象的透视与反思气氛和教学环境,这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
而在现实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过分的重视情景的作用,拿情景滥用:[现象]1、情景一味追求趣味性。
有的教师误认为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情景,就能使课上的活。
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师在教学“欢迎来我家”时,是这样设计的:师:你们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字吗?你们观察一下老师有什么特征?(生回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表扬)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我说一个词,你们做一个相反的动作好吗?(师说起立,生坐不动,师说向右转,生向左转……)师:这节课我还带来了一位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等会把他们请出来好不好?(板书课题)这个情境的确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但细想学生究竟参与的是什么活动,他们的积极性都用来做什么?与学习“欢迎来我家”有联系吗?这样的空架子在教学中有作用吗?不妨把它放在课外活动上,倒可以愉悦身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情景脱离生活实际。
一位教师在教学“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时,创设了多种活动方案,多媒体出示多种活动场面,让学生参与活动。
学生热情很高,好象去公园玩,说实在的,社区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教师创设这个情境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德育,但这个情境的创设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3、情景失去了教学效果。
在“我来做个小导游”中的情境创设:课件演示:阿笨猫一跳一跳地向大家介绍家乡,它用滑稽逗人的动作和可爱迷人的表情述说。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于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
因此,结合教学内容把教材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童话故事,制作成课件,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可是面对上述情景,学生们只对“猫”感兴趣,而对教学内容却什么也不记得了,教学效果又从何谈起。
[反思]在当前小学教育活动中,情境设计已引起普遍重视,特别是新知的引入,尤为重要,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势。
使品德教育更贴近社会生活与儿童的实际,可以改变枯燥、抽象、说教的教育状况,也是现今课程改革的要求。
但有时候我们对德育与生活联系的理解过于追求形式,为了情境而情境,上一堂课挖空心思,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若是按照上述做法,把形式和内容机械的割裂开来,非但不能“披文入境”,反而白白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应从学生现实生活情境出发作适当的理性加工,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
因此,情境创设应富有理性。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策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选取什么样的情境作为学习内容,是教师创设情境重点要考虑的两个问题。
1、创设恰当的生活情景。
对于低年级小朋友而言,“现实”情境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事物。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
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德育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乐趣。
如在进行“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教学时,学生对社区不熟悉,可让学生结合学校活动和星期天去公园看到的情景说一说,如学校里有打篮球、排球等,公园里有跑步、跳舞等健身活动。
这样的设计从农村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促进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2)构建开放的生活情景。
课堂教学中以不同的活动组织形式,展现现实生活中类似于文本的有关材料,开展群体性活动,组织各类竞赛。
把生活搬进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醒悟、懂得和明白。
如教学“生活处处是课堂”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爱好,有的唱歌、跳舞,有的吹口琴,有的画画做小制作等。
班级里各类能手应运而生,产生了各类班级之星。
这样的设计使教育源于儿童生活实际,学生切实深入生活,在生活中道德生命得以成长,激活学生潜在的道德主体。
2、构建恰当的情境呈现方式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其形象性、生动性,同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教育的发展特点。
小学低年级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突出其形象性和生动性,尽可能的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谜语……如“我来做个小导游”中的情境可作如下设计:新课伊始,教师发一些反映本镇面貌的照片给学生,请学生介绍,然后把你最欣赏的地方美景记下来,熟悉家乡,准备介绍。
再激发兴趣,学做导游,让学生小组合作准备,相互谈论,尝试导游。
最后点名各小组来做导游,激发下面学生对不了解的地方进行发问。
课堂情境的创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锻炼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行观察,合作、演讲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发现学习品德的乐趣,从而帮助他们认识客观世界.二、合作因闹而失意当前,合作交流是当今世界首选的最佳学习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等的优势互补,这样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
因此合作交流式教学为多数教师所青睐。
品德教育过程中,课堂合作能充分发扬民主,吸引学生参与,激活思维火花,开启智慧闸门,给学生以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另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但我们看到热闹的合作后面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现象]1、合作角色不均合作学习的伙伴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不均等,那些优秀生往往仍主宰着策划、讨论,扮演领导、主角的角色,而相对内向、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表现为消极的、被动的,成为群众演员,甚至只是观众或听众。
他们在伙伴合作学习中由以往的对教师的依赖转变为对伙伴的依赖。
换言之,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只能是从表面上把原来的师生接受模式改成了生生接受模式,而非实质性结构性的变化(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设计“萧山一日游”,老师呈现问题情境后,立即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游玩方案。
这时,笔者随机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只能当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仅仅流于形式;有的小组对问题还不甚了解,根本无从说起……2、合作主题不清小组组成之后,要安排组员各自的任务,然后进行学习。
在不少课上,小组学习时教室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但深入小组细听,就不难发现有的小组没听清要求,毫无目标的活动,有时直到老师叫停,还未真正开始学习。
而有的小组兴致勃勃讨论的内容早已离题千里而浑然不觉。
如在“热闹非凡的市场”的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把大商店、小商店、超市里各商品的价格进行调查和记录,并说说价格的秘密,组长做好记录。
有的小组没等老师说完,讨论就开始了。
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教师跑到这组,发现没有记录,再讲要求;跑到那组,发现同学都在说有哪些好吃的东西,全然忘了要做的事,还使劲地叫唤,教室里乱做一团……3、合作时机不利合作学习还存在时机不宜,分配不当的问题。
三年级的王老师在“我家的故事”时,要求学生说说家庭情况、幸福的事,小组讨论时作好记录。
而这时有两个小组却无法进行,他们中有家庭很不幸的成员,没有讨论就开始哭了……看来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万金油”,一涂就灵。
合作学习也要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方能产生实效。
[反思]新课程标准冲击着传统教育的壁垒,刷新着我们陈旧的观念。
接受新课程的每一位教师都在积极实践着,开放课堂积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由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师生的群言堂,由专制变为平等,努力实现学生主体。
但学生是否真正受益了呢?这样的学习方式虽然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但是“合作”也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
另外,合作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学”,教师只作事后评论员,而不能参与学生“学”的全过程,以致学习活动出现东拉西扯的思维混乱,反而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
同时,合作学习开始之前,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
[策略]在组织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得提出明确的目标,并对操作程序给予必要的说明。
1、合作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由于小组合作是在一个小集体、小社会中进行的,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必须要有一定准备和必要的训练。
教师要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善于倾听对方;有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特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等形式,达到相互支持。
当然,这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习得的,要有意识的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2、合作前要有适当的讲述。
为了提高效率和缩短宝贵的时间,可采用例子来增加讲述的清晰度,必要时在讲述结束前可向学生提问以确信他们理解了讲述的内容。
如教学《热闹非凡的市场》这一课,教学“调查商品价格秘密”这一环节时,教师应讲清要求:(1)选择我们常用的或熟悉的商品进行调查;(2)记录每一种商品在不同商店里的价格(列出表格);(3)请组长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发现,同时发现价格的秘密;(4)要求各组成员说说这个发现对我们有什么作用?由于环节多,学生记不住,就出示卡片帮助学生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这样,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的展开。
当然,课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可适当灵活调整。
3、合作时要处理学生关系。
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性混合小组为多。
在组成小组成员时,一些学优生出于小组荣誉考虑,会拒绝或排斥学困生,此时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并要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
在学习过程中,学优生可能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主宰着整个小组。
为了不使学困生变得胆小怯弱,避免学困生的被动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更多关心和鼓励,建立起“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合作时要适时引导。
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无论在有组织的小组讨论中,还是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必须牢记引导者的职责,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
从而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意义。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
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三、媒体因多而无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品德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大量的视频资料。
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