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国历年高考真题汇编 (Word版含解析):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堂练习(含解析)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堂练习一、单选题1.清朝官员李卫任云南盐驿道期间,雍正要求云南永北镇总兵马会伯上密折调查李卫。
待李卫任浙江巡抚时,雍正又让他对新任黄岩镇总兵董一隆“细加察访,密奏以闻”。
这说明奏折制度( )A.强化了对官僚的监督B.扭转了吏治腐败现象C.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D.增强了国家治理实效2.乾隆时实施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停靠在( )A.泉州B.广州C.福州D.明州3.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B.跪奏笔录,上传下达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4.清朝在绥服蒙古各部过程中,结合蒙古原有社会制度,逐步建立起盟旗制度。
盟旗的重大军政事宜由朝廷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
可见,盟旗制度(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B.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C.贯彻落实了民族平等的原则D.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5.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这表明( )A.地方权力扩大B.君主专制加强C.宰相地位削弱D.内阁作用增强6.《清稗类钞》记载清世宗(雍正帝)尝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
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该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文字狱的常态化B.君主专制的强化C.文化市场的混乱D.社会风气的破坏7.清代非常重视对全国性地图、地志的纂修。
从康熙到道光,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
这反映了清代( )A.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已兴起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到达顶峰C.具有强烈的边疆危机意识D.政府致力于巩固大一统局面8.雍正时期,清政府开始大规模的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至乾隆时,世袭的土司制度基本被流官所取代;此外,清政府还在当地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推行与内地一样的税收制度,大大减轻了当地民众受到的剥削和压迫。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单元检测题
第十四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
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州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
这一变化()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D.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元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从明代开始到清代,特别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除。
“改土归流”的实质是在西南地区A.实行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习俗的因俗而治B.官员选用由贵族世袭制改为朝廷委派任期制C.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的因地制宜管理D.设置与六部地位相同的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3.下表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进行管理的史实。
这一地区是A.西藏B.台湾C.东北D.新疆4.有学者研究表明,明朝时期的倭患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成为海盗,甚至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
该学者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破坏了沿海地区经济秩序B.禁绝了民间对外贸易C.海禁政策是维护稳定的需要D.战争是解决倭患的根本手段5.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
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
该机构是()A.军机处B.内阁C.中书省D.枢密院6.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历朝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如图所示:这是因为县级政权的职能是()A.监察百官以缓和社会矛盾B.发展对外贸易C.劝农课税并维持地方治安D.加强边疆防御7.清朝在东北地区采取了四种不同的民族管理方式:八旗制以统辖八旗兵民,州县制以统辖汉人民户.姓长制以统辖吉林边民.盟旗制以统辖东蒙蒙民。
这体现了清代A.政治制度具有了民主色彩B.中央集权统治达到了顶峰C.政治制度缺正有效的传承性D.实行因地制宜的地方治理政策8.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4+3)【同步练习8】
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选择题:本题共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
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
乾隆目的没有达到A.说明小农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作用B.反映出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C.反映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的根深蒂固D.是因为中国专制制度已达到顶峰2.(2021·安徽省定远中学高一月考)清朝对官吏考核承袭明制并稍有改进。
每三年考课一次,考课措施称“四格八法”,“八法”中凡犯有一法者即遭淘汰。
若犯“八法”中的“贪”条,贪银十辆即处以死刑。
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
清朝的这一做法A.保证了国家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B.目的是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C.意在加强对官员控制维护政权统治D.建立了-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3.(2021·安徽高一开学考试)据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
这表明清代军机处A.兼有考核官吏职能B.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充当了皇权的顾问D.具有办事密速的特点4.(2021·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开学考试)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它说明了这一时期()A.清朝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B.康乾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D.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5.(2021·合肥滨湖寿春中学高一期末)如表14—17世纪中欧对比,据此如表分析,对比欧洲,明朝“并没有什么长进”的根源在于A.闭关锁国不利于长期发展B.小农经济已失去活力C.军事方面处于冷兵器时代D.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6.(2021·安徽宿州市·高一期末)下面是某高一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A.西域都护府宣政院行都指挥使司伊犁将军B.安西都护府宣政院驻藏大臣奴儿干都司C.西域都护府宣政院驻藏大臣伊犁将军D.北庭都护府宣政院行都指挥使司驻藏大臣7.(2021·安徽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清代军机处“事无不总,名实不相符”,且“相沿百余年不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
第14课【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清朝人口急剧增长背景的分析,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通过分析清朝面临的社会危机,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时空观念:通过明确清朝的疆域四至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康乾盛世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国家版图的奠定。
【教学难点】疆域的奠定。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通过预习新课,完成学案。
2.教师准备:课件、学案、习题。
3.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入]1718年,年过六旬的清朝康熙帝在谈话中抱怨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以为尔即踣毙,必有更换者。
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意思是皇帝大权独揽,事必躬亲,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没有人去主动加以“怜恤”,让皇帝“更换休息”。
那么清朝皇帝何以如此辛苦?权力到底有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讲授新课[问]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被称为“康乾盛世”,请同学们归纳一下盛世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讲] 教材上说得比较笼统,这里给大家详细的补充一下:经济上,全面恢复明末以来遭受残破的经济,大力发展农业,为盛世的到来准备了丰厚的物资条件。
从顺治开始,特别是康雍乾三朝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业为国本,极力发展农业经济。
这集中地体现在康熙所表述的思想。
政治上,清朝入关,首要整顿吏治,从严整顿,大得民心。
明末吏治腐败,是其亡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 15明至清中叶的的经济与文化 练习题(精选近年高考真题,带解析)
15 明至清中叶的的经济与文化15.1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1.(2020全国Ⅱ卷·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
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
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答案】D【解析】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市场流通的货币形式,“已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 项;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排除B 项;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
2.(2020江苏卷·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
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
该日记可以佐证()A. 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 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D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雇佣劳动,但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普及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无法得出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结论,C项错误。
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高一历史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课时训练(word版 有答案)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练概念】1.清朝形成________制度,迅速,机密,直接广泛。
雍正设立________。
强化了君主专制。
2.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被称为“________”。
3.清朝中期疆域西跨________,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________,东临太平洋,东南到________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4.清朝册封西藏佛教首领“________”和“________”尊号。
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由中央政府册封。
雍正年间,清朝开始派遣________,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93年,清政府颁布《________》29条,以________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5.清朝后期,________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________的积累,乱象萌生。
________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十三行”就是该政策体现。
【练能力】1.康熙帝曾说:朕令大臣皆奏密折,最有关系。
此即明目达聪之意也。
其所奏之事,或公或私,朕无不洞悉。
凡一切奏折,皆朕亲批。
这反映出奏折制度( )A.书写款式的便捷性B.将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C.运转程序的复杂性D.信息收集广泛且高度机密2.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D.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3.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
这反映当时( )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4.有学者认为,内阁虽然是为皇帝服务的,但也有相当大的独立自主性,要反映外廷舆论并维护国家成规。
第7讲主题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知识点二 疆域的奠定
1. 疆域奠定
东南
(1)1662年,__郑__成__功__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__福__建__省__
(1)康熙发兵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东北 (2)1689年,两国签订《__尼__布__楚__条__约__》,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
图解历史 清朝中期疆域
概念阐释
金瓶掣签制度
金瓶掣签制度又称为金瓶鉴别,是关于藏族认定藏传佛教达赖、班禅转世灵童方
式的制度,1792年正式设立。该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转世灵童人选,最终经皇帝
批准。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清朝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2. 边疆政策:因地制宜
地区 内地 边疆(东北、 西北和西部)
第13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明至清 中叶(1368-1840年)
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提倡自由,反对专制。小说戏曲反映了明清社会的世 俗化倾向。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发展产 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对外关系上,明朝郑和下西洋,扬威异域;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与俄国签订
《尼布楚条约》;另一方面,妄自尊大、闭关自守,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
监察制度 督察院和意六义科:,合称“科道”;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
院监有察利百于官的商职品能经没济改及变资。 本主义萌芽发展;
法律教化 法教律化增::加沿乡国袭约《宣家大讲财明皇政律帝收》的入,“;制圣定谕促《”进大,人清 逐口律渐增例带长》有。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
户籍制度 沿袭减明朝轻,国户家籍对管人理民相对的松人弛身,控乾制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
特点:迅速、机密 作用: ①便于君主广泛、直接获取信 息,加强君主专制; ②提高决策效率; ③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皇帝与臣子各一把钥匙
四、基础知识
一、盛世之政──君主专制加强
2、特点
(二)设立军机处
1、原因 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
军机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 直接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对即将到来的风 暴如此缺乏了解。
——《全球通史》
【知识拓展】清朝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1.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2.原因:①根本原因: 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②外部原因: 西方殖民者东来。③思想原因: 统治者愚昧自大。
④直接原因: 防止西方殖民者与沿海抗清势力结合。
江苏·25·康熙帝整饬吏治
重点关注:奏折制度、军机处、改土归流、闭关锁国政策;《尼布楚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向倒退,眼光向里,是防守和排外的。”他评价的是( )
A.闭关自守政策
B.崇文抑武政策
C.“重本抑末”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纵向:泱泱大国盛世余晖
相关史料
2、君主专制的强化
(1)奏折制度 (2)军机处
材料: 世宗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 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 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 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
(3)பைடு நூலகம்字狱
讽也,旋下诏杀之。
①实质:是一种封建文化专制。
——《清稗类抄·狱讼类八》
②影响:禁锢思想,摧残文化,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斩首 扼杀人才,造成“万 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 斩首 马齐喑”的悲局。
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
军机)大养臣心相殿 见 ……即承旨诸臣(军机 大臣)养亦心只殿 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
画于军机其军处间机也处 。 ——《清史稿 • 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2:军机处……其权一归于上,非内
阁比也。
内阁
材料3:军机处……的长处,简单说来,
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清代卷》
机
千年变局 以史为鉴 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 迎接挑战……
同步练习
1.据载,从1748年开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 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 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
纵向:泱泱大国 盛世余晖
壹
康乾盛世
君主专制的强化
版图奠定
纵向:泱泱大国盛世余晖
相关史料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国历年高考真题汇编 (Word版含解析):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知识点一、太平天国运动1.(2018·海南高考·7)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
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
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答案】A【解析】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没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故B项错误;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态度,故D项错误。
2.(2016·江苏单科·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答案】D【解析】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体现平均主义,是“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思想的来源之一,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基督教平等思想体现平等,是“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思想的来源之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体现天下为公,是“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思想的来源之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2015·重庆文综·6)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国历年高考真题汇编(Word版含解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国历年高考真题汇编(Word版含解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
2.(2020天津卷·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
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答案】B【解析】据所学宗法制的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宗族内部重视社会教化,而中国古代乡村又多是以聚族而居的宗族为基础形成的,因此古代中国乡村自治是与宗族治理相联系的,源于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故选B项;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可以为乡村自治提供保障,但据材料“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知,乡村自治的实现依靠的是村民自觉,与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否并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古代中国专制制度下,实行的是“人治”,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完备,且据材料“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知,中国古代乡村自治主要并非依靠法律,排除C项;据材料“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可知,古代乡村依然是在政府的管辖范围内的,并未脱离政府的管控,排除D项。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河南、湖北等省市境内。据此可知,清代( )
A.大一统政治得到进一步巩固
B.全国范围商业贸易网络形成
C.省会成为地区贸易网络中心 D.商帮的兴起促进了官路修建
【答案】A
11.藏族地区在明朝时被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当地 僧侣首领法王、王等称号。清政府则以1653年五世达
赖进京朝觐为契机,分别对五世达赖和当时掌握西藏
3.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
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
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
为军机处的设立( )
A.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B. 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D
C. 增强了政府的执行能力
D. 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4.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长城曾经是隔离墙,也
是封锁线。17世纪以来,长城逐渐失去其“边界”的
意义。这主要缘于( )
A. 盟旗制度的建立
A
B. 明成祖迁都北京
C. 岭北行省的设立
D. 金瓶掣签制完善
5.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正式规定达赖、班禅继承人
的人选通过金瓶掣签的方式来认定,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仪
式并将结果报朝廷批准。这表明( )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
(1)总体特征
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 并巩固。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他们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地方具体事务,也总是不厌 其烦地详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C.未影响中央机构职权
D.避免了皇帝任意妄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2020浙江卷·8)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
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项中哪些功能()。
①避暑②练兵③围猎④处理民族事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围场是北巡时设置,在地理纬度上偏北,气候温凉,适宜避暑。
根据“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可知,围场有练兵的功能。
根据“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可知,围场具备围猎功能。
围场地点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此处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接壤地区,因此可以处理民族事务。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排除A、B、C。
2.(2018·北京高考·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
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是军机处的废除与设置,且根据材料中“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说明其权力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中央皇权的措施,并未对地方的统治,故B项错误;军机大臣仅仅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并未获得宰相职位且清朝已经废除宰相,故C项错误;军机处由废除到重新确立,说明适应了当时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
3. (2017年天津卷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可知材料不是在强调君主专制的弊端,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虽提到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上千年,但没有强调君主专制制度仍然影响深远,“根深蒂固”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可知材料并非无法解释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而是没有把论述君主制存在的原因作为主旨,故C项错误;综观材料可知论述的是,君主专制能在中国长久存在是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是适应特定社会需要的,对封建时期的政治制度不完全是消极影响,故D项正确。
4.(2014·上海单科·33)根据右侧图示及所学知识,军机处是( )
A.辅助皇帝行使权力的机构
B.囊括内阁、六部权力的机构
C.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
D.总揽全国军政要务的机构
【答案】C项3分,A、D项1分,B项0分
【解析】军机处起到了跪授笔录,上传下达辅助皇帝的作用,但不能全面反映图中的信息,故A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军机处是隶属于皇帝下面单立的一个机构,其下并不包括内阁、六步等,故B项错误;军机处是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准确地反映了图中的信息,故C 项是最佳选项;因为军机处起到了跪授笔录,上传下达辅助皇帝的作用,所以总揽全国军政要务的机构,但不能全面反映图中的信息,故D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
5.(2014·海南单科·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是中央权力机构演变,“清朝前期以武立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只是有的时候并不经过六部,故B项错误;清朝贵族特权不是在削弱,而是在加强,故C项错误;“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
6.(2013·山东文综·12)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