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进展与趋势
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进展与趋势∗陈㊀颖㊀杨连瑞(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摘㊀要:跨学科性是二语习得的根本学科属性.纵观国际二语习得研究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每个阶段从不同学科吸收滋养,对二语习得这一动态㊁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进行研究.基于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国际论坛的主要内容,本文扼要评析当前国际二语习得研究的四大发展趋势:句法复杂度测量指标进一步细化,呈现功能转向新趋势;任务复杂度研究前沿议题聚焦二语能力发展;语言加工研究采用多学科实验范式;任务型二语语用教学与测评是二语语用学的新兴话题.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应辩证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同时处理好二语习得的独立性与跨学科性之间的关系.关键词: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句法复杂度;任务复杂度;语言加工;语用教学中图分类号:H 319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2G335X (2021)03G0137G08D O I :10.16497/j.c n k i .1672G335X.202103014㊀㊀经过六十余年的蓬勃发展,二语习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研究成果引人瞩目,聚焦 学习者如何有效习得第二语言 这一核心议题,形成丰富多样的理论体系和相对稳定的研究内容㊁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1]因其独特的研究议题,二语习得研究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跨学科性质,借鉴语言学㊁教育学㊁认知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2]进入21世纪,二语习得与神经科学㊁人工智能㊁大数据㊁认知科学等领域不断交叉融合,催生了一批新理论㊁新模型㊁新假设和新方法.[3]跨学科研究大大拓展了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外延,丰富了学科内涵.有鉴于此,本文扼要分析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历史,基于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国际论坛的主旨报告内容,简评当前国际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而从认识论视角探讨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对二语习得理论建构及我国二语习得学科建设的借鉴和参考.一㊁二语习得的跨学科属性纵观国际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对比分析㊁错误分析㊁中介语发展研究和国际通用语研究四个阶段.本部分主要从历史的视角分析各个阶段二语习得研究所依托的学科基础及主要进展.二语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所盛行的语言对比分析,其奠基人是美国语言学家㊁外语教学法专家R o b e r tL a d o .本阶段主要借鉴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成果,对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其代表性研究成果是L a d o 于1957年出版的L i n gu i s t i c sa c r o s sC u l t u r e s 一书.[4]对比分析的目的是通过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发现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预测两种语言的相同点会导致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不同点则会导致负迁移.到了70年代初,对比分析遭到激烈批评和质疑,其致命弱点是用简单的语言学方法去解决复杂的心理学问题.二语习得涉及到学习的主体和客体的方方面面,对比分析却仅仅局限于语言系统的对比,忽略了学习者这一主体以及作为学习客体的学习过程.鉴于对比分析难以预测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犯的语言错误,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731∗收稿日期:2020G10G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17A Y Y 023)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陈颖(1979G㊀),女,山东莘县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测试和二语习得研究.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021年第3期陈㊀颖㊀杨连瑞: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进展与趋势初,人们将视线从避免错误转移到研究错误上来.研究者指出,不能仅仅把错误看成是要消灭的东西,错误本身也具有重要意义.[5]错误分析既有其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也有其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此阶段的代表性成果是C o r d e r于1981年出版的专著E r r o rA n a l y s i s a n dI n t e r l a n g u a g e,[6]对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产生深远影响.然而,错误分析建立在分析学习者错误的基础上,忽视学习者自己独特的规则系统,忽视了对二语习得发展过程的总体把握.由于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先天不足,人们开始另辟蹊径,将研究重心转变为研究语言学习者和他们的语言.研究者注意到,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既非母语也非第二语言,而是体现自己语言运用的第三种语言,即中介语(i n t e r l a n g u a g e).[7]从历史上看,中介语研究从错误分析发展而来,但它关注的并不仅仅是语言错误,而是语言知识的整个系统和组织,语言错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8]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中介语研究的重点转到以认知心理学㊁生成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为基础对学习者使用的语言进行分析(p e r f o r m a n c e a n a l y s i s).8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者从多个学科,基于不同语言观,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对二语习得领域的多个议题进行深入讨论与分析,其跨学科特性更加凸显,产生了一批具有跨学科视野并颇具影响力的理论流派.[9]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英语非本族语使用者的数量早已大大超过了本族语者.多数国家和地区以及人类活动的主要领域,比如商务㊁学术㊁外交等,均选择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媒介,使其成为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交际者所选择使用的共同语言.英语作为通用语研究(E n g l i s h a s aL i n g u aF r a n c a,即E L F)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我们认为这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兴的二语语用研究(S e c o n dL a n g u a g eP r a g m a t i c s)关注学习者在目标语环境下的二语发展,重视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的语言运用,把交际中的可理解性与交际意图的成功传递作为衡量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从而将二语习得研究从课堂学习维度拓展至语言运用维度.此阶段的二语习得研究除了从语言学㊁心理语言学㊁社会语言学㊁心理学㊁教育学等学科借鉴和吸收有益的理论㊁方法和研究手段为自己所用外,还借鉴了哲学㊁社会学㊁社会心理学㊁认知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和神经系统科学㊁神经生物学㊁神经语言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跨学科特征更加凸显.二㊁ 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国际论坛 概要为充分展示国际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把握发展动态,2020年6 7月,由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二语习得研究会共同举办的 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国际论坛 采用线上形式召开.①本次国际论坛共有七场主旨发言,会议议题涉及句法复杂度㊁任务复杂度㊁语言加工㊁二语语用教学及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本部分专题概述会议主要内容.(一)句法复杂度研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陆小飞教授的报告题为 句法复杂度研究:研究方法㊁研究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S y n t a c t i cC o m p l e x i t y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I s s u e s a n dF u t u r eD i r e c t i o n s) .报告结合团队前期研究成果及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详细梳理了句法复杂度研究在测量工具开发㊁二语习得与发展㊁语言测评㊁语言教学以及学术写作等领域的重要成果.[10][11][12]报告特别指出,今后的句法复杂度研究可聚焦下列重要研究议题,如粗粒度和细粒度句法复杂度指标对不同体裁二语写作质量的预测力㊁汉语二语写作句法复杂度研究㊁语言教学中的自动句法分析㊁研究论文句法复杂度的跨学科和文体变异㊁句法复杂度对其他领域的潜在影响等.(二)任务复杂度研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张军教授探讨了 二语习得/外语学习中的任务复杂度研究(R e s e a r c ho nT a s k831①论坛详细报道详见中国二语习得研究会公众号 二语习得通讯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5月C o m p l e x i t y i nS e c o n dL a n g u a g eA c q u i s i t i o na n d/o r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L e a r n i n g) .报告采用文献计量工具C i t e S p a c eV分析了近三十年任务复杂度研究成果.分析结果显示,P e t e rS k e h a n教授于2009年发表的研究成果在任务复杂度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3]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验设计中,任务复杂度既可以作为因变量,也可以作为自变量.作为因变量时,复杂度通常与准确度和流利度一并作为衡量学习者语言表现的基本维度;作为自变量时,复杂度则会对工作记忆㊁反馈效果㊁焦虑㊁动机等产生影响.最后,报告指出,未来需要更多的质性分析方法(如有声思维㊁回溯性访谈)深入探究学习者完成各种任务时的认知过程.(三)语言加工研究第三场至第五场主旨报告围绕语言加工这一议题.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A n n aS i y a n o v a博士探讨了 多词表达(M u l t iGW o r dE x p r e s s i o n s)在语言学习和使用中的重要性(O nt h e I m p o r t a n c eo fM u l t iGW o r dE x p r e s s i o n s i nL a n g u a g eL e a r n i n g a n dU s e) .报告首先梳理了多词表达的概念与分类,并详细解释了其高频性㊁高熟悉度㊁可预测性㊁相对固定及内部成分发音减省等特点.结合团队相关课题研究,[14][15]S i y a n o v a博士详细展示了如何利用眼动技术开展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在线加工多词表达熟练程度的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无论是何种类别的多词表达,母语者与不同水平二语学习者的在线加工熟练度均存在显著差异.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B r e n tW o l t e r教授的报告聚焦 母语迁移和词汇语义在二语搭配产出中的作用(U s i n g L2C o l l o c a t i o n sP r o d u c t i v e l y: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R o l eo fL1T r a n s f e r a n dL e x i c a l S e m a nGt i c s) .报告指出,使用二语搭配时,学习者通常采用三类策略:直接使用已知搭配;将一语搭配迁移至二语表达;依照目标搭配的语法和语义规则,将已知的单词自行重组.学习者在使用二语搭配时,有时会过多关注其核心意义(如c a r r y l u g g a g e),而较少关注隐喻意义(如c a r r y b u r d e n).这可能与二语词汇的隐喻意义多变及一语迁移有关.在展望部分,报告建议未来研究可关注二语学习者搭配能力发展中词汇层面知识的作用㊁学习者搭配产出策略的过程记录等多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D a v i dB a l o t a教授探讨了 语言加工研究中的大型研究㊁词库工程和大数据(M e g a s t u d i e s,L e x i c a l P r o j e c t s a n dB i g D a t a i nL a n g u a g eP r o c e s s i n g) .B a l o t a教授首先介绍了语言加工研究普遍使用两大理论模型,隐喻模型(m e t a p h o r i c a lm o d e l)和计算模型(c o m p u t a t i o n a l m o d e l),并指出这两个模型的局限:人为选取符合相关因素的实验材料会造成部分误差;词汇列表语境效应会影响实验结果;强行将连续变量划分范畴会造成统计结果误差.大型数据库可弥补这些不足.报告分享了团队近期研究成果,[16]利用大数据检测三种不同的语义表征网络模型:向步距网络㊁无向步距网络和联想相关网络,并对比L S A和w o r d2v e c两种分布模型,结果显示,大型自然语言数据库的机器学习算法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四)语用教学研究国际二语语用学知名学者㊁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博士生导师N a o k oT a g u c h i教授的主旨发言聚焦 语用教学的现状与实践(T e a c h i n g P r a g m a t i c s:C u r r e n tT r e n d s a n dP r a c t i c e) .报告梳理归纳出有效语用教学的六大特征:输入强化㊁元语用信息㊁产出性任务㊁语用意识提升任务㊁显/隐性反馈以及元语用讨论.结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17]T a g u c h i教授指出目前语用教学领域存在两大最新发展趋势,即任务型语言语用教学(t a s kGb a s e d p r a g m a t i c t e a c h i n g)和技术媒介语用教学(t e c h n o l o g yGm e d i a t e d p r a g m a t i c t e a c h i n g),并展望了今后研究的三个方向,分别是以电子游戏㊁虚拟现实等手段为依托的语用教学,基于课程设置的语用教学和多维度语用能力教学.(五)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生导师S u s a nG a s s教授的报告围绕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两个核心主题展开.报告首先强调了确立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她指出,研究问题必须是前沿热点,且聚焦到具体问题.在撰写文献综述时,研究者需选择研究领域㊁明确研究立场㊁阐述研究问题及观点.作为国际二语931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021年第3期陈㊀颖㊀杨连瑞: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进展与趋势习得领域权威S S C I期刊S t u d i e s i nS e c o n dL a n g u a g eA c q u i s i t i o n主编,S u s a nG a s s教授就审稿意见回复及论文修改发表了独到见解.最后,S u s a nG a s s教授呼吁,要增强研究的开放性㊁完整性与可复制性,确保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公开透明㊁可共享.三、国际二语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本次国际论坛从多个视角探讨了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与最新进展,研究议题不仅涉及句法复杂度㊁任务复杂度等经典话题,并且也涵盖多字词表达等语言加工与产出及二语语用教学等热点问题.基于主旨发言,本部分扼要简评国际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一)句法复杂度测量指标进一步细化,呈现功能转向新趋势句法复杂度(亦称句法成熟度或语法复杂度)是个多维概念,指的是语言产出中句法结构的多样性(v a r i e t y)㊁复杂性(s o p h i s t i c a t i o n)和拓展性(e l a b o r a t i o n).[18][19]句法复杂度是反映学习者二语书面语和口语产出水平发展的重要观测点,也是二语习得研究㊁教材开发与语言测试研究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句法复杂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其衡量维度不断拓展,测量指标也不断细化.常用的自动分析工具主要有四种,分别是T h eB i b e rT a g g e r㊁C o hGM e t r i x㊁L2S C A(L2S y n t a c t i cC o m p l e x i t y A n a l y z e r)和T A A S S C(T o o l f o rA u t o m a t i cA n a l y s i s o f S y n t a c t i cS o p h i s t i c a t i o na n dC o m p l e x i t y),其中L2S C A和T A A S S C在国内外学界广泛使用.二语句法复杂度分析器L2S C A由陆小飞教授开发,包含5大类14个指标.[10]由K r i s t o p h e rK y l e开发的句法复杂度自动分析工具T A A S S C涵盖的指标则更细致,除了L2S C A包含的14个指标外,还包含31个从句复杂度细粒度指标,132个短语复杂度细粒度指标,190个基于使用的句法复杂性指标和9个成分指标(c o m p o n e n t i n d i c e s).[20]需指出,由于工具的开发动机和研究目的不同,包含的指标差异较大,对句法复杂度的量化方法亦不尽相同,因而研究者需根据研究目的和分析对象选取合适的工具.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使用自动分析工具进行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往往是句法复杂度所用测量指标的量化比较,对句法复杂句子所实现的意义和功能关注不足.此类只靠数字回答研究问题的研究范式不足以充分解释学生的写作特点.[21]有鉴于此,国际学界开始关注复杂结构所实现的功能,重视语言交际的充分性,句法复杂度研究领域呈现功能转向(f u n c t i o n a l t u r n)这一新趋势.[22]例如,有的研究者以社会科学领域6个学科600篇论文的引言部分为语料,探讨了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如何使用句法结构复杂的句子实现其修辞目的.有的研究者探讨了不同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在学术和日常语境下其语言复杂度和语域灵活性(r e g i s t e r f l e x i b i l i t y)的关系.[23]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语言形式的意义和功能,实现句法复杂度研究在 形式 意义 功能 上的统一,推动句法复杂度研究的 功能转向 ,从而帮助二语学习者能够真正把内在的语言知识转化为现实世界的交际能力,为外语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启示.(二)任务复杂度研究前沿议题聚焦二语能力发展任务复杂度②是个复杂构念.简单而言,任务复杂度指的是任务结构对语言学习者施加的注意力㊁记忆和其他信息处理需求等产生影响的程度.[24]近三十年来,学界对任务复杂度研究的关注度愈来愈高,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任务复杂度对语言表现(流利性㊁准确性㊁复杂性)的影响,其理论基础主要基于P e t e rR o b i n s o n提出的资源指引 资源消耗任务复杂度二维框架.[25]资源指引变量(r e s o u r c eGd i r e c t i n g v a r i a b l e s)包括+/G此时此地㊁+/G少数成分㊁G/+空间推理㊁G/+原因推理㊁G/+意图推理和G/+人称转换六个因素.资源消耗变量(r e s o u r c eGd i s p e r s i n g v a r i a b l e s)涵盖+/G准备时间㊁+/G单一任务㊁+/G任务结构㊁+/G少数步骤㊁+/G独立步骤和+/G背景知识六个因素.基于该框架,前期研究围绕其中的一个或041②有的学者提出有必要区分任务复杂度与任务难度,但对二者的界定尚未统一.有的学者认为两者可以换用.囿于篇幅,本文对两个概念的异同不作论述.读者可参考G a b r i e l eP a l l o t t i对两个概念的区分.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5月多个变量设计实验,主要探讨了任务复杂度对语言流利性㊁准确性或复杂性的影响.近期研究的趋势之一是从历时研究视角探讨任务复杂度对二语发展的影响.例如,有的研究者探讨了任务复杂度对学习者二语口语能力发展的影响.[26]结果显示,在复杂的任务条件下,第二语言的口语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句法复杂度和流利度都会增加.有的研究者以儿童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任务复杂度对其二语发展的影响.[27]需要指出的是,现有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任务复杂度对词汇和句法层面语言特征的影响,后续研究需要关注任务复杂度对语篇层面的影响.此外,有的研究者探讨了任务复杂度对互动特征的影响,[28][29]但其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在系统梳理任务复杂度和任务难度两个概念的基础上,G a b r i Ge l eP a l l o t t i 创造性地提出了任务互动难度这一概念,并以母语者为研究对象从话轮转化数量㊁启动语步数量和眼神接触频率等方面对任务互动难度进行量化.[30]后续研究可对关键性互动特征进行全面测量,进一步探究任务复杂度㊁注意力资源和互动特征之间的关系.(三)语言加工研究的多学科实验范式二语加工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心理语言学在二语研究上的延伸,旨在探究和揭示二语使用和习得的复杂心理过程.[31]经过近40年的发展,二语加工研究取得长足发展,成果颇丰.大型数据库的应用极大拓宽了二语加工的研究范畴,研究议题由单词扩展到多词表达,有力促进了二语加工研究的跨学科融合与发展,跨语言㊁跨实验任务以及跨通道的大数据研究已成为新趋势.多词表达是指由两个及以上具有一定的句法和语义关联的词语构成的意义相对完整的语义单元.[14]如S i ya n o v a 在报告中所说,多词表达是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在书面语篇中占比高达50%.多词表达有助于增强二语学习者语感㊁提高语言流利度和准确度,也是学习者获得二语社团身份的有效手段.近期多词表达加工与使用研究已从语料库语言学㊁计算机语言学㊁语言教学延伸到认知语言学㊁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呈现出显著的多学科融合特点.作为多词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搭配研究备受学界关注,研究视角涵盖心理语言学㊁语料库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等,研究设计逐步从单因素实验转向多因素混合实验,关注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32]二语搭配习得影响因素研究涉及母语知识㊁频率效应㊁组构性㊁语义透明度和学习者水平等,现有研究已考虑到不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例如,有的研究者探讨了二语词频(包括单词词频和搭配词频)㊁一语一致性㊁二语水平等因素对二语搭配加工的影响,[33]有的研究者将同译程度与二语词频作为主要变量,并与不同英语水平进行交互,考察同译性与二语词频对中国学习者英语搭配加工的交互影响.[34]未来研究需对多词表达习得㊁加工与使用影响因素展开交叉验证,进一步丰富二语加工研究成果,探索理论模型的构建.(四)任务型二语语用教学与测评语用能力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在具体语境中有效使用多种策略,理解并完成交际意图的能力.[35]近年来,学界对语用能力核心要素的认识不断加深,研究视角整体经历了由静态单一到动态多元三次飞跃,为二语语用习得㊁教学和测评提供有效支撑.[36]二语语用教学与测评通常对比二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言语行为特征,探讨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语用策略,评价交际行为及结果,分析异同及内在原因.[37]然而,与真实交际不同,静态的言语行为特征无法真正反映现实环境中所需要的语用互动能力.从单一言语行为到多维互动能力,并将互动能力融入到语用能力中,这一变化对二语语用教学和测评带来了启示与挑战.[38]N a o k oT a gu c h i 和Y o u J i nK i m 以任务型语言教学③为切入点,从 教 用 测 三个维度系统探讨任务型语用教学与测评过程中的诸多重要理论与实践议题,是二语习得与语言测试接口研究的新发展.任务型语用教学与测评能够使学习者在任务环境中展现与现实相应的语用能力,更好反映语言形式 功能 语境的复杂协同关系,[39]为二语语用能力的多维考查提供新方案.需指出,任务是任务型二语语用教学与测评的核心,应当反映现实语言交际中的目标㊁需求与投入,[40]亟需开发明确反映141③任务型语言教学关注真实环境中的任务设计,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完成各种真实任务(即 在做中学 ),已成为主流教学法之一.任务型语言教学和二语语用教学均重视语言的沟通交际与社会互动功能,二者有诸多共同之处.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021年第3期陈㊀颖㊀杨连瑞: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进展与趋势二语语用能力的典型场景类型及语言任务.任务的设计以现实生活语言使用的场景为蓝本,尽管语言活动具有共性,但也应重视不同文化背景对学习者语用表现的影响.[41]同时,任务变量复杂,既包含语言本身,又涵盖认知㊁心理和社会等因素,[30]今后研究需明确不同任务变量与学习者语用表现的交互关系,进一步推动任务型二语语用教学与测评理论体系的建构.四㊁二语习得研究的认识论认识论是理论构建的基础和起点,决定着理论构建的方向和内容.唯理论(理性主义)和经验论(经验主义)是西方哲学认识论的两大主要阵营,其根本分歧是对知识本源的解释不同.唯理论认为知识是不依赖于任何经验而存在的,具有先天性,而经验论坚守知识源于经验的信念.在方法论层面,二者也存在分歧,唯理论强调演绎和综合,经验论则偏重归纳与分析.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的对立也直接影响和左右了二语习得理论建构的发展历程,其纷繁复杂的理论观点大致可划分为两大主要阵营:基于唯理论的心理认知派和基于经验论的社会文化派.[42][43]两大阵营在语言观㊁学习观㊁研究对象㊁研究方法和哲学倾向等方面存在严重对立与分歧.需要指出的是,唯理论与经验论均具有明显片面性.经验论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无法科学地解释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而唯理论强调理性思维的重要性,但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无法科学地解释知识体系的来源问题.[44]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将两者视为绝对对立,而是既要接受两者的对立与分歧,也要看到两者的互补与融合.这种将对立双方融合起来的认识论倾向,我们称之为认识论的融合观.[9]这种融合观为我们重新审视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论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认知派和社会派互补与融合对于二语习得理论建构和学科建设具有的重要价值与意义,认为相关研究必须同时从认知与社会两个维度进行,打破认知派与社会派之间长期存在的壁垒.[45]动态系统理论(D y n a m i cS y s t e m sT h e o r y)和社会认知理论(S o c i o c o g n i t i v eT h e oGr y)就是认知派和社会派互补与融合的范例.前者将语言发展的认知观与社会观融为一体,认为语言学习者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动态系统,该子系统由许多相互影响的次级子动态系统构成;每个学习者拥有自己的认知平衡系统(包括意向性㊁认知能力㊁智力㊁动机㊁学能㊁母语㊁第二语言等),而认知平衡系统与语言接触程度㊁生理成熟度㊁教育程度等相互关联.[46]后者基于哲学的扩展性认知理论和体验认知理论㊁物理学的复杂理论与社会语言学的变异理论构建了一个二语习得研究的整体范式,既承认语言的心理属性,又将语言视为社会惯例.[47]当前,二语习得研究进入国际通用语阶段,研究者综合借用语言学㊁心理学㊁教育学㊁社会学㊁人工智能㊁哲学㊁神经系统科学㊁神经生物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系统了解二语习得这一动态㊁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辩证整合唯理论与经验论的融合观为认知派与社会派的互补和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认识论基础,有助于打破学科疆界,推动多学科的协同作战和深度交叉融合,进而促进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拓展,最终取得二语习得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五㊁结束语纵观二语习得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早期的旨在改进二语教学的研究,到后期的探讨二语知识的大脑表征和语言习得机制等研究,二语习得在每个阶段从不同学科吸收滋养,研究热点不断转换,研究领域逐步扩展.二语习得的发展过程和水平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复杂性决定了研究者需借鉴多个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中介语这一动态㊁复杂系统进行研究,跨学科研究是这一学科的内在属性.当然,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需要处理好二语习得的独立性与跨学科性关系,不能唯跨学科是从.二语习得跨越多门学科,但需要坚守其自身的研究对象㊁研究目标和研究体系,而非其他学科的附庸.241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习得研究是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增多,二语习得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动机、学习环境、语言输入等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以及不同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
通过深入研究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指导语言教育实践,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基础,对于深入理解和探讨二语习得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二语习得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语言习得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因素和机制,以及通过研究了解如何更有效地教授第二语言。
通过深入研究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语言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复杂性,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语言习得的效率和质量。
二语习得的研究也有助于拓展我们对语言习得的认识,促进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发展。
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探讨其在语言习得领域的重要性和意义,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理论框架,从而促进二语习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 正文2.1 认知心理学模式认知心理学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式,该模式主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模式认为,学习二语是一个认知过程,学习者通过对语言的认知和处理来逐渐掌握二语。
这一模式强调学习者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和语言处理等认知功能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认知心理学模式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二语时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来理解和处理语言输入,通过积极的认知活动来获取和消化语言知识。
在认知心理学模式的框架下,研究者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来探讨二语习得的认知机制和规律。
可以通过眼动实验来研究学习者在阅读时的注意分配和理解过程,通过记忆实验来研究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存储和激活方式。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一、本文概述二语习得(SLA)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致力于探索人类如何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在过去的35年里,随着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SLA的研究方法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方法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
二、研究方法的演变1、传统方法:早期SLA研究主要采用传统语言学的方法,如对比分析、错误分析等。
这些方法强调对语言结构的描述和对比,但忽视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
在过去的35年里,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回顾这段历程,我们不禁要思考各种研究方法对 SLA 领域的影响。
在早期,SLA 研究主要依赖于传统语言学的方法,如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和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
这些方法的核心在于对语言结构的详尽描述和对比,以揭示母语与二语之间的异同,进而预测和解释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错误。
然而,这些传统方法的一个显著缺陷是忽视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
它们假定所有学习者都会以相同的方式和速度发展二语能力,而未能充分考虑到个人背景、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环境等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这些方法也未能深入探究学习者是如何逐步构建和发展二语能力的,即学习过程的动态性和互动性。
因此,尽管传统方法在 SLA 研究的初期阶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们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机制,SLA 研究者需要寻求新的方法和视角,以更准确地描述和解释二语习得的复杂现象。
2、心理语言学方法: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兴起,SLA研究开始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认知、记忆、注意等。
这些方法强调实验设计和量化分析,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兴起,第二语言习得(SLA)研究开始深入探索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这无疑为SLA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国内外二语语音习得的研究现状综述
2342020年51期总第543期ENGLISH ON CAMPUS国内外二语语音习得的研究现状综述文/孙昱岚方面相结合,也为音系分析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和框架。
在音节的探究方面,由于它是最为接近词汇的单位,它在二语习得和加工的过程中可以作为测量的一个内容。
影响学习者语音习得的因素可以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语言因素包括母语影响和语音意识等。
李景娜和王遥(2017,2019)利用语音感知模型测量学习者对不同程度英语外国口音进行感知判断所需的反应时,考查了母语和接触量对外国口音加工难度的影响。
他们还从音段和超音段的层面来考虑语音要素对学习者二语语音的标准化偏离程度的影响。
苏恩(2015)则从方言母语出发,以隐式单词学习范式为模型,分析方言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国外的研究中,Özçelik, Ö.(2018)通过考查二语中的重音来探究母语迁移和普遍语法两者在二语语音中的作用,实验发现,中介语自身与其他自然语言并行,也是一种“可能的”语法,另外,被普遍语法排除在外的语音韵律通常不被使用。
Borodkin, K. 和Faust, M.(2014)对低二语表现与母语语音处理困难之间的联系展开实验研究。
这些结果表明,患有阅读障碍和低熟练度的二语学习者都具有母语语音处理上的困难。
非语言影响因素包括学习者年龄、自我概念、学习动机、音乐能力和个体语言经历等方面。
国内刘慧芳(2014)对二语语音习得的年龄因素做过相关综述,她指出,包含语音习得在内的二语习得成功与否,是诸多社会和学习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年龄不是二语语音习得的先决条件,且较早进行二语学习对保证成功的二语语音习得方面没有足够的实证依据。
王初明(2004)引入心理学层面的自我概念,从学习者主观评价上探讨二语语音习得的影响因素。
他的研究表明,英语语音自我概念和英语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之前有相关研究显示,学习者的音乐能力与语音能力有着较强的联系,裴正薇和丁言仁(2013)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也指出音乐能力可能是影响二语语音习得的个体差异因素。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回顾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作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对于理解人类语言学习的机制、优化语言教学方法和提高语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概述二语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然后回顾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历程,包括早期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演变以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的现状,包括主要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以期推动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回顾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那时主要是对外语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开始逐渐与国际接轨,研究领域和深度也不断扩展。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语言学习的普遍规律和特点,如语言学习的阶段性、语言学习的个体差异等。
这些研究多采用描述性和经验性的方法,对二语习得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随着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的兴起,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开始关注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
研究者们开始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二语习得的认知策略、学习策略、学习动机等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开始进入新的阶段。
研究者们开始利用大规模语料库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二语习得进行量化分析和数据挖掘,揭示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
从最初的探索阶段到现在的深度研究,从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到现在的量化研究,二语习得研究在中国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然而,也应看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力度和创新意识,为推动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改进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一般来说晚于学习母语期间,学习一门新语言,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指研究在上下文中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关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其中有一些发展趋势有利于使我们了解研究。
第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越来越多地转向了研究者自身的参与。
这种转向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者的经验,他们也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深受影响的各种因素。
此外,这可以帮助解释和理解语言习得过程的实际发展,使其更加清晰有效。
第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也越来越多地从语言习得者的发展模型转向新语言社会心理学范式。
社会心理学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交互与环境,探讨语言习得者在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中个体的转化的过程,以及其模式的演变。
第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开始更重视混合方法研究。
这种方法把基于实验的研究与基于语境的研究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探究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因素,比如语言环境和习得行为特点。
混合方法研究可帮助研究者更加清楚明确,更有效率地理解语言习得过程。
最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也发展出跨文化研究方向。
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的理解新语言习得过程,从而更好的指导新语言习得者的学习。
在跨文化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更全面地考察新语言习得中的文化因素,从而掌握新语言的社会文化语境。
总之,近几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一些发展趋势,其中有许多有利于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语言习得过程,更好地指导新语言习得者的学习。
尽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仍存在许多方面的挑战,但走向科学性研究的未来也令人启发。
有望未来研究者将能够更深入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从而帮助更多人学习第二语言。
二语习得主要理论流派和发展趋势
语言监控理论 (The Monitor Model)
一 语言监控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为人知的、也是 目前争议最大的就是美国语言学家克拉 申(Krashen)的语言监控理。
它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 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对语言教 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 两种途径
语言监控理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有两种不同的途 径:
他们认为语言习得能力是人类先天的语言智力 组织,它赋予孩子们在某种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处理 语言的能力,使他们能组织语言的内部系统。不论 多么复杂的语言,儿童都能凭借天生的语言习得能 力轻易地掌握,使母语的语言系统内在化。
二 问题 人们目前对这种理论的看法还不太一致。 争论的主要焦点是:
1 普遍语法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是否 和学习第一语言一样起作用?
语言普遍性理论 (Linguistic Universals)
一 来源及主要观点 源于Chomsky的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主要观点为:人类头脑中具有一种“天生” 的专门语言知识,即所谓的“普遍语 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若干固定的抽象的“原则”(principles)
2 与这些“原则”有关的若干“参 项”(parameter)。
2 开放性,中介语是个开放的体系,具有逐渐进 化的特征,其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3 灵活性,中介语是一个灵活的、不断变化 的体系,新的语言规则进入中介语系统后有 较强的扩散能力,中介语系统处于不断的重 组之中。
4 系统性,中介语在任何阶段都呈现出较强的 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中介语的系统性主要 表现在各种系统性错误,体现在错误的前后 一致。可以说系统性是中介语最重要的特征。
三 五种假设 语言监控理论经过不断发展和充实,主要 有以下五种假设: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作者:邵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3期摘要:第二语言研究的历史距今已有四十年的光景,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尤其是70年代以来,研究理论不断推陈出新,研究队伍也日益壮大,研究方法更是朝着现代化与科学化迈进。
本文围绕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源、发展以及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阐述。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果;发展方向作者简介:邵尉,女(1988-),辽宁省锦州人,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1一、引言20世纪60年代末,以Corder1976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ners’errors)和Selinker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两篇文章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开端。
在此之后,许多国际性期刊,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第二语言研究(Second Language Research)》纷纷刊登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文章推动了研究的发展。
因此,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的学者例如:Corder,Selinker,Krashen,Gardner,Gregg,Lightbown,McLaughlin,Tarone, Ellis 等,随之而来的还有对现代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既丰富了理论本身,也改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但是依然存在着分歧。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解决近二十年来第二语言习得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推动今后第二语言研究的发展。
二、第二语言研究进入中国桂诗春(1979)把Chomsky的Language Aequisition Deviee译为“语言习得机制”,并指出:“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已经成为心理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概述
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概述摘要:本文阐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并对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作了简要的回顾。
关键词: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性质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逐步提高自己的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水平的过程,是人们获得语言的心理活动过程、大脑运转过程及认知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目标是对以上这些过程进行的描述、分析和解释,以达到揭示人们是怎样习得第二语言,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习得。
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是作为从事第二语言教育的学者们最早关注的研究范畴,很多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语言的研究——特别是语法的特征,后来的工作旨向就是学习者语言的语用方面,具有社会语言学的前景。
很多研究者主要是继续集中精力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发展他们的语法能力,也有很多研究者主要集中精力去研究学习者如何发展他们从事言语活动的能力。
有很多人试图发现或是去解释第二语言获得和使用的内在的心理语言学过程,还有人试图寻找影响发展的社会因素。
以上种种研究使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语言学理论有了更大的关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乔姆斯基语法理论模型(普遍语法)及以语言的功能模型(Givon,1979a;1995)为基础的工作也变现得很清楚及语言类型学(如Comrie,1984)总的来说,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同样受到行为主义理论和普遍语法理论的影响,学者们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语误分析理论、Krashen的监控理论等,其中中介语研究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开始。
总的来看,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大的部分:(1)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研究:如词汇的使用特点分析、会话分析等。
(2)影响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研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探索学习、使用、理解和教授第二语言的规律和特点。
在这一领域中,有许多理论模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路径和思路。
本文将探讨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以及其发展趋势。
我们来介绍传统语言习得理论。
传统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本能的过程,人们在面对语言输入时会自然地习得语言。
这一理论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主要受到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刺激-响应-强化的过程来实现的,即人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反馈来逐渐习得语言。
在这一理论模式下,语言习得主要是通过模仿、重复和奖励来实现的。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这一模式逐渐受到了挑战。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传统语言习得理论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逐渐趋向于发展为认知语言习得理论。
认知语言习得理论充分考虑了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强调了个体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该理论模式认为语言习得不仅仅是通过模仿和奖惩来实现的,更加强调了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的通过思维加工和认知规律的应用来习得语言。
认知语言习得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假设,比如输入假设、产出假设、近似假设等,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并且,在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分支理论,比如交互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社会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等,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研究视角。
情感情感语言习得理论则从情感情感的角度探讨了语言习得。
该理论认为情感和情感是语言习得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和情感体验会影响其语言习得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情感情感语言习得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开始从情感情感角度出发,探讨了语言焦虑、情感投入、情感调节等问题,为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摘要】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通过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旨在深入探讨不同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语言习得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机制实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过程在语言习得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文化理论将语言习得视为社会文化实践的一部分;交互主义理论强调语言习得是在社交互动中发生的。
本文还探讨了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包括跨学科研究、技术手段的应用等。
二语习得研究在不同理论模式的指导下不断取得新成果,未来仍有许多发展空间等待探索。
【关键词】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模式、发展趋势、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社会文化理论、交互主义理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总结成果、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习得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语言习得理论和实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研究背景可追溯至20世纪初,当时对于二语习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为主义的理论框架下,强调语言学习是一种习得积累的过程,通过模仿和练习来达到语言能力的提高。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转向关注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探讨语言习得的内在规律和机制。
社会文化理论的兴起则使研究者开始关注语言习得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影响,强调语言习得是与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
交互主义理论更是强调语言习得是一种通过互动和交流获得的过程,强调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使用和交际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这些不同的理论模式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引领着二语习得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这一部分将对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模式和历史发展做一个简要的概述,为之后的内容展开铺垫。
1.2 研究目的二语习得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个体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变化和发展,以揭示二语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对不同理论模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二语习得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二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学能研究回顾、现状、思考与展望
当前认知语言学角度下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热点和趋势:当前二语习得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与认知关系的探讨、 语言理据性的研究以及语言对比分析等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于二 语习得的研究也呈现出跨学科、跨文化的发展趋势。
2、方法和技术:在研究方法上,认知语言学多采用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和语 料库研究等手段。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 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中。
3、技术创新:随着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二语 习得研究将更加依赖于技术创新,实现对于复杂语言现象的深入分析和解释。
在反思认知语言学角度的二语习得研究时,我们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的普适性与文化特异性:虽然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于二语习得具有一 定的解释力,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如何考虑文 化因素,提高理论的普适性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3、学能与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研究: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探讨学能与其他 因素如学习动机、焦虑、学习策略等的相互关系,以更加全面地揭示二语习得 的复杂性。
4、跨学科交叉研究: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包括心理学、 认知科学、社会文化理论等多个领域,以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二 语习得的复杂性。
目前二语习得中语言学能研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例如,研究发现语言学能 与其他因素如学习动机、焦虑等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这些因素对二语习得的 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不同的语言学能因素之间也存 在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理解二语习得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
虽然当前二语习得中语言学能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 足。首先,学能测试的效度和信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同的测试工具和测量指 标可能存在偏差和误判;其次,学能因素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对于不同因 素的作用机制和相互关系需要更加精细的分析;最后,学能与其他因素的相互 作用研究需要加强,以更加全面地揭示二语习得的复杂性。
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概况
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概况原创施家炜世图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国外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现在已经跨越了40余年的历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本质,其基本问题可归纳为四个方面:①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得了什么?即关于学习者语言的研究。
②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即关于习得过程的研究。
③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即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④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即关于语言教学与语言习得关系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总体框架涵盖了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特征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内部习得机制研究和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四个方面。
其主要目标首先是描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描述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语言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第二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现象,解释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为什么学习者能够习得第二语言,为什么第二语言遵循其特有的规律而习得,哪些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阻碍作用,等等。
纵观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四个凸显的特点:①两个发展阶段:早期先研究后理论的阶段发展到目前的以理论为导向的研究阶段。
②研究重心的转移:从描述型转向解释型。
③研究方法的转变: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
④多元化的理论支撑:从单学科支撑到多学科支撑。
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上升的趋势,但涵盖面还不够广,存在语言变异性研究、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社会环境研究、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认知过程的研究、交际策略的研究、语言普遍性的研究、一般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学习者策略的研究等九个盲区。
尽管有些领域进入新世纪后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如认知过程的研究、一般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学习者策略的研究等,但这些领域的研究仍相对薄弱。
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偏误分析和母语迁移等有限的几个方面,现在仍有余温。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习得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二语习得理论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不同理论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习得的机制和规律,为二语教学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关于二语习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系统功能理论等几个主要模式上。
这些理论模式围绕着不同的观点和假设展开研究,分别强调了语言习得的个体认知过程、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及语言功能和运用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二语习得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二语习得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新的研究趋势不仅关注传统理论模式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还着眼于结合现代技术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对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二语习得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二语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揭示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研究二语习得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为语言教学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研究二语习得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本质,推动语言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探究二语习得的研究目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语言发展规律,为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1.3 研究意义二语习得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外语学习的过程,为二语习得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理论模式如何影响二语习得过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语习得研究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高个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深入探讨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对推动外语教育改革和提高二语习得者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二语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的新进展
国外二语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的新进展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已成为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个体差异对学习者的影响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国外二语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的新进展,探讨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要个体差异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过程。
个体差异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了学习者的年龄、性别、语言学习经验、母语熟练程度、性格特征、语言学能、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影响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效果,还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国外研究者对二语习得个体差异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了各个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机制,还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综述国外二语习得个体差异研究的新进展,包括语言学能、动机、学习策略等关键因素的研究动态,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过程。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个体差异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以期为二语习得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二语习得的重要性及研究背景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语言学和教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人们如何学习并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二语习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为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竞争力和国际交流的关键要素。
从学术角度看,二语习得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人类语言的本质和习得规律,还可以为语言教学和语言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历程悠久,经历了从描述性研究到解释性研究的转变,研究方法也从单一的定量分析逐渐发展到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的问题与发展趋势1、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动机作为影响第二语言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历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尽管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动机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界定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概念,明确研究范围和目的。
接下来,本文将回顾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的历史,总结以往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揭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理论框架的局限性、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和样本选择的偏差。
本文将提出未来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的发展趋势,包括跨学科整合、引入动态视角和加强实证研究,以促进对第二语言习得动机的深入和全面研究。
2、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目前对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大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
尽管这些方法可以提供大量的数据支持,但在深入了解学习动机的内在机制和动态变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定性研究方法,如访谈和案例研究,可能会提供更深入的见解,但通常很难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
理论框架的多样性:关于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涉及多种理论框架,如自决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等。
这些理论有其自身的优势和适用场景,但也导致研究人员难以选择理论框架和在不同理论之间的整合问题。
忽视文化差异:在研究第二语言学习动机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之间的动机差异往往被忽视。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因素和激励方式,这对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实用性提出了挑战。
对个体差异关注不足:研究往往侧重于群体层面的动机分析,对个体差异的关注不足。
学习者的个人背景、学习经历、性格特征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个人层面的因素。
动机与学习结果关系的复杂性:尽管动机被认为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概况
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概况原创施家炜世图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国外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现在已经跨越了40余年的历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本质,其基本问题可归纳为四个方面:①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得了什么?即关于学习者语言的研究。
②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即关于习得过程的研究。
③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即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④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即关于语言教学与语言习得关系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总体框架涵盖了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特征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内部习得机制研究和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四个方面。
其主要目标首先是描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描述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语言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第二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现象,解释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为什么学习者能够习得第二语言,为什么第二语言遵循其特有的规律而习得,哪些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阻碍作用,等等。
纵观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四个凸显的特点:①两个发展阶段:早期先研究后理论的阶段发展到目前的以理论为导向的研究阶段。
②研究重心的转移:从描述型转向解释型。
③研究方法的转变: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
④多元化的理论支撑:从单学科支撑到多学科支撑。
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上升的趋势,但涵盖面还不够广,存在语言变异性研究、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社会环境研究、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认知过程的研究、交际策略的研究、语言普遍性的研究、一般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学习者策略的研究等九个盲区。
尽管有些领域进入新世纪后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如认知过程的研究、一般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学习者策略的研究等,但这些领域的研究仍相对薄弱。
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偏误分析和母语迁移等有限的几个方面,现在仍有余温。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意义重。
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目的在于在一般的语言习得规律之外,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建立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体系。
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研究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研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者来说更是意义重大。
除了侧重于从学习者内部机制探讨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以外,还可以对语言习得过程和学习者语言特征的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有。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几种模式。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法历史悠久,自从有了不同语言的接触就有了对比分析。
把对比分析运用到第二语言教学中来,始于40年代的美国教育家福赖斯。
其后拉多又在其著作《跨文化语言学》中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外在形式,对语言结构进行静态的,客观的描写。
其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和迁移理论,强调强化和迁移的作用。
对比分析的过程有四个步骤:第一是描写,即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作为对比的基础。
第二是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和结构。
第三是对比,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四是预测,即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基于这一系列的对比分析,普拉克特提出了一种难度等级模式。
也就是根据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把学习的难度分为了零到五六个不同的等级,级数越高,难度越大。
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在五六十年代非常盛行,对语言学和语言教育学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比分析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的第一语言的对比,从两种语言的差异中发现了第一语言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更好的进行教学。
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探讨
230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探讨钮智慧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出现了二语教育,由此二语教育及二语习得的研究逐渐成为这类研究中的热门领域。
二语习得研究一方面针对学习者学习的第二语言特点特征以及发展变化进行相关研究,另一方面针对学习者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时所具有的共性与个性的描述化研究并分析其影响二语学习的内外因素。
关于二语习得的研究在普遍性的认为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混合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会涉及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
国内外诸多学者不断的丰富着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理论创新,在本文中,笔者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总结,对当前二语习得研究有关的几个问题进项探讨。
关键词:二语习得;探讨;趋势一、研究现状SLA 也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大部分工作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的。
它以多种方式展示了它的青春,关于适当的调查范围的分歧,而不是无关的,对理论的冷漠匆忙只是其中的两个。
美国哲学家科学Larry Laudan 的“研究传统”概念提供了一种从树在任何领域都有多种理论,他的“解决问题”的概念是有用的。
关于SLA 理论的比较评价的尺度。
实质性未来进展,并且可以说,未来的研究在整个领域的前景,将需要这些地区的清晰度和成熟度更高。
二、SLA 研究的当前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在外国,第二语言,或语言弗兰卡设置。
“第二”包括第三个,第四,“语言”包括方言,“习得”包括损耗和损耗。
二语习得就是一个宽阔的教堂,换句话说,有些人认为太宽,有的不够宽广。
然而,在过去40年中,该领域迅速扩大和多样化,学习SLA 的主要动机一直保持不变,在我看来,继续这样做。
除了纯粹的知识好奇心之外,至少有六种广泛的学术。
专业领域可以被识别,其中许多参与者都感兴趣。
SLA ,其中的一些工作同样对SLA 研究者感兴趣。
这六个地区都倒下了在认知科学的范围内,虽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可以被考虑。
真正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terature review
❖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put Hypothesis (Krashen, 1985,1989) Output Hypothesis (Swain,1985, 1995) Nation’s (2001) construct of L2 lexical knowledge
theoretical urge for sound understanding of L2 lexical learning
Personally, being an L2 teacher and researcher, I have been impelled to do research on L2 lexical learning. personal experience of L2 lexical learning and teaching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ask-based L2 lexical Learning
by Chinese EFL learners
Zhou Wei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su University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ask-based L2 Lexical Learning by Chinese EFL Learners
(Laufer & Hulstijn, 2001 )
Its basic contention :
--- The retention of unfamiliar words is, generally, conditional upon the degree of involvement in processing these words.
P How is the word written and spelled?
word parts R What parts are recognizable in this word?
P How word parts are needed to express the meaning?
Meaning
P In what patterns must we use this word?
Collocations
R What words or types of words occur with this one?
P What words or types of words must we use with this one?
Outline
❖ Introduction ❖ Literature review ❖ Methodology ❖ Major findings and discussions ❖ Contributions & Limitations
❖ Introduction
Motivation of the study Need for the study Orientation of the study
Consequently, our knowledge of L2 lexical learning has mainly been built upon fragmental studies and there isn’t an overall theory of how L2 vocabulary is acquired (Schimitt, 1998, Read, 2004).
Task-based L2 lexical learning seems to be an optimal area to investigate L2 lexical learning. Nevertheless, there is far from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ask-based L2 lexical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to date.
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
(Laufer & Hulstijn, 2001 )
Its 3 assumptions :
➢ Retention of words, when processed incidentally, is conditional upon the following factors in a task: need, search and evaluation.
➢ Other factors being equal, teacher/researcher-designed tasks with higher involvement load will be more effective for vocabulary retention than tasks with a lower involvement load.
❖ Literature review
Key terms Theoretical framework Previous empirical findings
❖Literature review
❖ Key terms
---To get rid of problems of ‘word’ and ‘word familiar’, the present study adopted lexical unit (LU) as the basic unit of L2 vocabulary covering single words and multi-word chunks and idioms.
How do L2 learners acquire new vocabulary via learning tasks?
What factors affect L2 lexical learning in or outside classroom?
How to tract L2 learners’ incremental lexical learning?
Constraints on use R Where, when, and how often would we expect to meet this word?
P Where, when, and how often can we use this word?
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
Load Hypothesis (Laufer and Hulstijn, 2001), the newly-born theoretical
construct targeting at L2 lexical learning.
Besides word-based factors, few studies explored learner-related factors
3 aspects: form, meaning, usage 2 levels: receptive & productive
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 (Laufer & Hulstijn, 2001 )
---the latest and sole theoretical construct
pedagogical requirements for efficient L2 teaching
Pedagogical vexation results from theoretical inadequacy. (Read,2004). Although there’s been a boom in L2 vocabulary studies since 1990s, the mechanism of L2 lexical learning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intriguing puzzles in SLA (Reed, 2004).
No consistent or inclusive definition of the basic unit of L2 vocabulary, which makes the research domain a tricky and muddy area to explore.
No solid evidence for an efficient way to enhance L2 learners’ lexical knowledge, in addition to controversies over incidental and intentional L2 approaches.
Form & meaning R What meaning does this word form signal?
P What word form can be used to express this meaning?
Concept & referents R What is included in the concept?
Lopsided focus of present-day research on L2 lexical vocabulary learning.
Inadequate support, either theoretically or empirically, for the Involvement
---targeting at L2 lexical learning.
What is involved in knowing a word
Form Spoken R What does the word sound like?
P How is the word pronoun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