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信的传播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微信的传播模式
2010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班:马翔指导教师:朱艳摘要:近来,微信火速发展并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了网络社交的新宠。本文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入手,研究了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模式的颠覆。以“5W”模式为基础,分析微信在传播五要素中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带来的优势。微信凭借其多极化的传播模式悄无声息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是网络传播学中的又一突破。
关键词:微信传播模式受众
微信,我们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但是,准确来说,什么叫做微信呢?“微信,是基于手机通讯录直接建立与联系人链接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它的推广是弥合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对立的一次试水,更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微信软件充分挖掘出手机通讯录的社交潜力,加上1000米以内的微信用户搜索功能,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发送功能,很快便聚集了人气。”[1]
2011年1月腾讯公司正式推出微信,它不但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还支持群聊、扫一扫、查找附近的人的手机聊天软件,而且跨越了运营商硬件和软件社交网络等多种障碍实现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无缝连接,使移动终端成为了新的社交节点。微信使智能手机的功能得到发挥,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成就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
一.微信传者与受者的高度融合
根据著名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可以分解为如下五个要素,即“Who”—传播主体、“Say what”—传播内容、“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To whom”—传播对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即传播过程中的传者和受者象、“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一般来说,信息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传者要通过媒介将内容传给受者。但是却不能够被全部接收,效果也各不相同。但是微信的传者与受者却是高度融合的。每一个用户都是受众,也是传播者。这样的多媒体传播早已广泛化,只要你拥有信息,拥有内容,借助微信,你自己就可以成为一个信息平台,成为一个媒体。平民化是多媒体传播的的一个重要表现,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成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参与者、传播者。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形成一种散布性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2]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融为一体,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两者的局限。在人际传播中,传播者和接受者分别处于传播的两端,他们是互动的关系,彼此之间的反馈具有及时性并且直接影响传播的过程和内容,因而它的传播过程由传播者和接受者双方来控制,甚至有的时候,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界限是模糊的。但是,另一方面来说,人际传播的最大的局限性是接受者的数量很小,并且传播者的信息量也有限。相比之下,大众传播超越了人际传播的局限,能够通过传播媒体一次性把众多的信息传播给广大受众。但是,大众传播又失去了人际传播的优势,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就使得传播的深度和质量远不如人际传播。并且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缺乏选择的自由性。
在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中,“传播者指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又把它们成为大众传播者。”[3]微信传播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传播者和受众在瞬间就能进行角色转换。每个人既可以是传播者,又可以是受众。这是由于网络的互动性所造成的,它给予人们转换角色的自由,受众可以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主动地掌握和控制信息,并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之中。由此可见,传统的传播模式已经无法合理的解释微信的传播模式。微信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融为一体,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也被模糊。随着网络技术从web1.0、Web2.0到Web3.0的发展,过去的信息传播模式被彻底打破。微信在不断升级后,对信息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朋友圈可以分享感悟,晒心情、晒生活;订阅号根据用户自身的兴趣分门别类推送信息;服务号提供生活服务便捷操作。传统的传播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出现后,对传统的传播模式进行了很大的颠覆。随着微信订阅号内容的充实与完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方便快捷的微信阅读。微信每日推送的“腾讯新闻”,也会基本囊括当日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由于微信自媒体传播的优越性,传统的大众媒介渐渐被边缘化,甚至已经处于被遗忘的境地。
“把关人”是传统传播模式中的重要理论,在微信等网络传播模式下,这一理论
显然也受到了挑战。怀特认为社会上大量的新闻素材要经过多重筛选后才会有少数到达受众那里,但显然在微信中人人都可以当“把关人”,无论是商业公司、个人还是团体等。在大数据的时代下,网络似乎成为了一个无人“把关”的自由信息平台。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消息的发布者,在自己的朋友圈内分享传播。好友之间的信息分享已经不需要大众媒介来筛选就能够直接到达传播对象,不止是订阅的公众号,还有好友圈中推荐的链接都是点对点的被传送。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电视在播出时在右下方都会出现二维码,用微信扫描后就可以添加关注接收推送的信息。甚至很多商家也通过二维码的方式建立与消费者的关系,推荐商品、接受反馈、与消费者互动等。传统传播中要经过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的复杂过程就这样被轻易的跨过解决了。微信平台中传播者与受众的高度融合成为其传播过程中一个最显著的特性。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性,使得微信这样一个自媒体传播平台迅速兴起。
二.议程设置的自由性
“议程设置”是探讨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理论,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在某种意义上说,‘议程设置’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即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4]
在传统的传播过程中,受众是被动地接受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受众只能在大众媒介每天设置好的有限的“议程”中去进行挑选,而不能够同大众传媒进行平等的交流,也不能主动的发布信息。我们知道,在微信中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在以受众为中心的网络传播中,“议程设置”有很大的自由性。传播者所提供的“议题”不能直接影响到受众,因为传播者不一定是专业的媒体,所以“议程设置”是难以控制的。引起受众们共鸣的“议题”或许不是媒体所发布的新闻,而是某个受众本身的抓拍、感想、见解等等。通过朋友圈,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去“设置”想要传递的讯息,并不需要是专业媒体想要传递的。网络中的传播者非常多元化,网络的信息含量也非常丰富。很多专业的媒体无法报道和不愿意报道的新闻,都可以通过个人的社交圈进行传播,可见其自由性是非常大的。甚至很多传播者没有目的,为了传播而传播,已经完全颠覆了“议程设置”原有的含义。随着时代进步、技术创新,传统的传播理论也跟着新媒体技术在不断变化。网络的出现丰富了传播内容,不仅为议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