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期末复习(简答、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糖代
1. 什么是物质代?什么是能量代?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物质代:研究各种生理活性物质(如糖、蛋白质、脂类、核酸等)在细胞发生酶促反应的途径及调控机理,包含旧分子的分解和新分子的合成;
能量代:研究光能或化学能在细胞向生物能(ATP)转化的原理和过程,以及生命活动对能量的利用。
能量代和物质代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能量转化寓于物质转化过程之中,物质转化必然伴有能量转化。
2. 中间代: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和体原有的物质在一切组织和细胞中进行的各种化学变化称为中间代。
3.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简称RQ):指生物体在同一时间,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体积之比或摩尔数之比,即指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 和吸收的O2 的分子比。
4. 自养型生物:为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类型,又分为光合自养——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硝化细菌等。
5. 异养型生物: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必须依靠自养生物制造的有机物生存。
6. 简述活体实验及其意义。
答:1)用整体生物材料或高等动物离体器官或微生物细胞群体进行中间代实验研究称为活体实验,用“in vivo”表示。2)活体实验结果代表生物体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在神经、体液等调节机制下的整体代情况,比较接近生物体的实际。
7. 活体外实验:用从生物体分离出来的组织切片,组织匀浆或体外培养的细胞、细胞器及细胞抽提物进行中间代实验研究称为活体外实验,用“in vitro”表示。
8. 简述代途径的探讨方法
答:1)代平衡实验;2)代障碍实验(代途径阻断实验);3)使用抗代物;4)代物标记追踪实验;5)测定特征性酶;6)核磁共振波谱法。
9. 简述糖的生理功能
答:1)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2)作为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3)在体转变为其他物质;4)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
10. 糖的分解途径有哪些?
答: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
11. 简述血糖中糖的来源?
答:食物中多糖的消化吸收;乳酸、氨基酸、甘油等物质的糖异生;自身糖原的降解。12. 糖酵解:是将葡萄糖转变成乳酸并同时生成ATP 的一系列反应,是一切有机体中都存在的葡萄糖降解途径。
13. 简述糖酵解的过程
答:1)己糖磷酸酯的生成:葡萄糖→果糖-1,6-二磷酸2)丙糖磷酸的生成(磷酸己糖的裂解):果糖-1,6-二磷酸→2 分子磷酸丙糖3)丙酮酸的生成:甘油醛-3-磷酸→丙酮酸4)乳酸的生成:丙酮酸→乳酸
14. 简述糖酵解的特征
答:1)反应部位在胞液2)不需氧的产能过程(底物水平磷酸化)
1 G→
2 ATP,Gn(G)→
3 ATP
3)终产物乳酸:释放入血,进入肝脏代;分解利用;乳酸循环。
4)有3 步不可逆反应
反应不可逆
答:三个关键酶:己糖激酶、果糖磷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二种调节方式:变构调节、共价修饰调节。
16. 糖的有氧氧化:生物体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糖原)降解为CO2和H2O 并产生能量ATP的过程。
17. 简述糖的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答:第一阶段:葡萄糖→→丙酮酸(胞液)
第二阶段:丙酮酸→→乙酰CoA (线粒体)
第三阶段:乙酰CoA →→CO2 + H2O + ATP
(三羧酸循环)(线粒体)
18. 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指乙酰CoA 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的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
19. 糖酵解过程中产生的NADH+H+ 通过什么途径进入线粒体?产物分别是什么?
答:糖酵解过程中产生的NADH+H+ 分别通过磷酸甘样穿梭系统和丙酮酸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分别产生FADH2 和NADH+H+ 进入呼吸链。
20. 简述三羧酸循环的反应特点
答:循环一周氧化1 分子乙酰CoA;脱氢4 次(2H) —— 3(NADH+H+)、1(FADH2);2 次脱羧(2 CO2)。
关键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循环的中间产物:--起催化剂作用,本身无量的变化;--不能直接通过循环氧化为CO2 和H2O;--可参与其他代反应,为保证循环而需补充
21. 简述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答: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三羧酸循环是体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
物质分解代的最终代通路
三羧酸循环是三大物质代相互联系的枢纽
22. 请计算葡萄糖有氧氧化生成的ATP
第一阶段:葡萄糖→2 丙酮酸
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1
果糖-6-磷酸→果糖-1,6-二磷酸-1
2*甘油醛-3-磷酸→2*甘油酸-1,3-二磷酸 2 NAD+ 2x2.5 或2x1.5
2*甘油酸-1,3-二磷酸→2*甘油酸-3-磷酸2x1
2*烯醇式丙酮酸磷酸→2*丙酮酸2x1
共生成:5 或7 ATP
第二阶段:2*丙酮酸→2*乙酰CoA NAD+ 2*2.5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2*异柠檬酸→2*α-酮戊二酸NAD+ 2*2.5
2*α-酮戊二酸→2*琥珀酰CoA NAD+ 2*2.5
2*琥珀酰CoA →2*琥珀酸2*1
2*琥珀酸→2*延胡索酸FAD 2*1.5
2*苹果酸→2*草酰乙酸NAD+ 2*2.5
共生成:20 ATP
全过程共生成:30或32 ATP。
23. 磷酸戊糖途径(胞液):葡萄糖-6-磷酸→→核糖-5-磷酸+ NADPH
第一阶段:氧化反应—葡萄糖-6-磷酸脱氢、
脱羧生成NADPH、CO2
第二阶段:非氧化阶段——一系列基团的转移
24. 葡糖-6-磷酸→核酮糖→甘油醛-3-磷酸和果糖-6-磷酸进入酵解途径。因此,磷酸戊糖途径也称磷酸戊糖旁路。
25.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答:产生核糖-5-磷酸,为核酸合成提供磷酸核糖
产生NADPH+H+
①作为供氢体参与脂肪酸及胆固醇等合成
②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
③作为羟化酶系的辅酶,参与生物转化
26. 简述糖异生的概念、反应部位及原料
答:概念: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部位:主要在肝、肾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
原料:主要有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
27. 糖异生的关键酶
答: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
28. 底物循环:作用物的互变分别由不同酶催化其单向反应,这种互变循环称之为底物循环。
29. 简述糖异生的生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