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人文教育的再认识
对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再认识
随着语文教 育理论与实践 的探 索发展 ,人们对语 文 课 程 的“ 具 性 ” “ 文性 ” 工 与 人 的关 系早 已达成 了共
识 :工具性 ” 人文性” “ 和“ 是一个统 一的整体 , 二者相辅
养的 目的不Biblioteka 同。不 同学科 的差别主要体现在 工具性教
育方 面 。传授人文知识训练语 文技能是语文课程 的重
[ 国 家速 录 师职 业标 准 [] 5 】 z. f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 关 于 深化 教 育 改 革 全 面推 进 素质 教 育 的 决 6 1
相成。 但在教学实践 中 , 更多 的是 突出和强 调了工具性 教 育 ,忽视 了人文性或把 人文性 和人文知识 等 同了起 来, 没有充 分发挥语文课 的人文教育作用 。 语 文教 育的 “ 人文 性” 等 同于传授 人文 知识 不
一
、
的学科教 育
人文 性教育 的 目的是 让学生成 为健康 的人 ,属于 共性教育 , 无论什 么学科 都负有育人的职责 。 工具性教 育更 主要 的是让学 生成 才 , 属于个性 教育 , 同学科培 不
【 观察与思考 】
综论高等院校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综论高等院校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作者:张秀琴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20期摘要: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通过文献阅读的方法梳理了近三年来有关二者关系的一些认识,认为目前对人文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还研究不够深入,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通识教育模式,让传统国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起来完成高校育人的使命。
关键词: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0361 引言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各种非主流思想的冲击,我们更要抓好高校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守住思想的阵地。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
”[1]在完成这样的终极任务的过程中,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人文教育在其中的催化作用,并对高校的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作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立足于近三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关于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的一些观点和认识加以梳理,并进行评析。
从中国知网上搜索到60多篇文章(当然,也可能有一小部分没有收集到的文章),这些文章直接研究了高校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其中有百分之七十的文章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或者立足于思想政治课来谈人文教育;百分之三十的文章立足于人文教育谈了人文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
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在大学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围绕社会主题与时代精神,基于心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自我效能理论,借助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价值标准、创新思维、培养其规划与管理能力,训练其掌握道德品质要素。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最新)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一、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树立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观念,不断地探索能适应学生发展和学生实际需要的新教法.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有步骤地落实语文组的人文化的语文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升高二进高三入社会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高中语文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掌握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准备好必备的能力。
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教法,把课堂的研究性阅读推向深入,把新课标配套的“自学——探究——反思”模式新课型并加以完善。
二、教学设想面对学生薄弱的语文基础,强化训练,夯实基础,落实日常教学是关键。
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抓好以下的环节:(一)阅读方面,充分利用“经典”与“名著”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
精选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文言短文,提供给学生阅读,养成学生每周阅读翻译文言文的习惯,努力通过学生的自身积累和教师的指导,从阅读习惯、语感等多方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在写作方面,坚持每周几篇课外练笔,每两周一次大作文的训练。
小作文,从写景、记人、叙事等方面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构思、措辞、造句等能力。
大作文从观察与感受、想象与联想、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感等方面,让学生把握写作运动的内部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
(三)口语训练方面,结合诗歌教学开展诗歌朗诵训练,扫除学生练习口语的心理障碍,训练学生大胆开口的习惯。
在具体操作方面,结合单元教学,穿插“说服别人”、“拒绝别人”、“劝慰、鼓励别人”等不同目的的语文口语训练,使学生能自由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养成文明得体的说话习惯。
(四)日常语文教学还贯穿写字、背诵等基础训练。
写字训练一方面是为了正字,另一方面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坐功”,这对于16、17岁左右、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转折的高一级学生来说应该是不无裨益的;背诵一定数量名诗名篇名句,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口头表述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高校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2 6 0期
耿 彦 君等 高校 研 究 生文化 素质教 育 的现状及 存在 问题
・ 1 0 7-
科生 还是 研究 生 , 其 整体 文化 素质 都有 了不 同程度 的 于学 校 的学术 讲座 和社 团活 动 , 把 文化 素质教 育 当作 提 高 。主要体 现在 以下 几个方 面 。 “ 拾 遗补 缺 ” 型教育 , 而非 不 可 或缺 的基 础性 教 育 , 致 使研 究 生文化 素质 教育 处于 次要从 属地 位 , 甚 至被 边 缘化 , 未 列人 学校 整体 规划 , 缺乏 系统性 、 长期 性 和规
研 究生 文化 素质教 育 的研 究 和探讨 , 显得 尤为重 要 。
一
文 素养等 。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 其教育思想 必将 在新 的教育思 想—— 文化 文 化 素质 教 育 是 一 种 新 的高 等 教 育 办 学 思 想 。 与大学教 育 同承一脉 , 加强研 究生 的人文 素质教 育和科 对于 大学教 育来 说 , 文 化素质 教育 作为教 育思想 观念 素质教 育 的指 引下 , 学 素质教 育 , 强调其 “ 整体 性 发展 ” 的观念 , 促 进 研究 的更新 , 重在 给学 生 实施 完 整 与 全 面 的教 育 , 它 所坚
取得了显著 的成绩 , 无论本 化素质教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 自然 化素质教育已深人人心 ,
基金项 目: 2 0 1 2年度河北省社 会科 学基金项 目( HB 1 2 J Y 0 耿 彦 君 ( 。 1 2 9 0 5 4 一 ) , 男 , 办 公 室 , 研 究 员 。 研 究 方 向 : 教 育 管 理 。
高校人文教育工作开展面临的困境与对
高校人文教育工作开展面临的困境与对摘要:对高校广大青年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帮助启迪智慧、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重要举措。
在对高校人文教育工作开展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人文教育;困境;对策一、高校人文教育工作开展面临的困境(一)传统观念仍然存在长期以来,对于大学功能与职责的认识和理解,人们多把它定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上,从某种意义上说,现行的大学教育往往都成为一种专才教育。
而专才教育的局限性是一个已经被实践反复证明的事实,由于过分地强调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常识,走上社会后,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特别是难以适应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社会生活。
所以就有一些大学生走上工作后不能尽快适应社会,在经历挫折和失败后会走向极端,甚至自杀。
(二)学生及家长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方面,一些学生及家长都把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的经济收益作为上大学的主要追求目标,在这样的求学目标驱使下,加之目前就业压力大,学生和家长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形成具有一技之长,以便更好就业的心理。
另一方面,学生上大学本身也带有功利性,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以后的人生道路和生活,认为人文教育不能给其带来明显的经济利益。
(三)教育者认识上存在问题受现实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成绩、成果、学生就业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校的教育者对人文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作用,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缺乏战略性眼光,眼睛只盯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学生一些素质能力的培养上,在教学管理和教育实践中,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这样就造成对人文教育的投入较少,甚至没有投入,这更加加剧了人文教育地位的弱化。
(四)教育体制存在误区由于受上述因素的影响,结果导致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运行机制乃至课程体系上的不合理。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统一招生、统一学制、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尤其是统一的学年制和必修制,使一些大学本专科生培养直至研究生培养缺乏人文教育的回旋余地,再加上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大学课程设置片面性较强,缺乏全面发展的空间。
对教育本质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再认识——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
【 摘 要】 教育的社会作用是提 高人 的能力和 完成 自然人向社会人 的转变 , 人才培养模 式是 实践教 育 目 的唯 一途径。人 才培养模 式 标 应适应培养学习能力、 表达 能力、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协作能 力五种核心能 力的总体要 求 , 树立新 的教 育主体现 , 建立新型 的师生关 系, 强调
的、 社会的人的成长过程就是 教育过程 , 这是人 类特有的一种有 意识的 社会实践 活动 。教育是一种 无止境 的探索 , 使人 了解世界 , 它 理解人 生
意识。有意识地开展各类创造 活动 , 形成 制度 , 成风气 , 形 这就要 求受 教育者具有 敏锐的创造意识 、 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 力与创 造实践能力。
一
。
神追求 , 强化人的人格 意识。学校教育 应在加强 科学教 育的 同时加强 可定义为 : 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 、 、 、 智 体 美等方面得到 全面
பைடு நூலகம்
知识 、 、 能力 素质协调 发展 ; 正确 的政治 方向、 尚的道德 情 具有 高 人文教育 , 既扎扎 实实地倡导科学精神 , 又扎扎实实地 弘扬中国文化人 锻炼 , 历来看重的人文精神 。 操、 良好的文化素质、 敏锐 的思维 、 健康的身 心、 明的个性 、 鲜 融洽的人 基于上述认识 , 教育应以掌 握知识 为基础 , 以培养 能力为导 向 , 以 际关系。
教 育的伦理和文化内涵, 用理论教学、 采 实践教 学、 学研 究三元结合的培养模 式, 科 强化人 才的培养过程。
【 关键词 】 教育本质 ; 人才培 养模式
4、 新 能 力 , 新 是 一 个 民族 进 步 的 灵 魂 , 国 家 兴 旺发 达 的 不 竭 创 创 是 教育是 一种社会现象 , 在社会活动 中无处 不在 , 社会 的人终 身都处 在受教育之 中。同时 , 又对周 围的人产 生潜移默 化的 影响。作为 主体 动力。同时, 创新又是个性发展的核心 , 因而必须大 力强调 创新能力的 破 树立 。 人人能创新 , 事事能创新 , 时时能创新 的进取 的人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开发和利用人 的发展资源 , 定的、 特 完整 培养 , 除神秘 感,
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功能的再认识
,
一
、
,
一
,Hale Waihona Puke ,,显 其 弱 小 的 本 质 与 其 他学 科 相 比 教授 级
,
,
的 科 研 人 员对 大学 语 文 问 题 感 兴趣 的 不 多
,
。
由于大 学 语 文 课 学 科 定 位 不 准确 理 论 研 究 的缺 乏 使 从 事教 学 的 教 师 只 凭 经 验 办 事 尤其 课 时 的 多 少 是 否实 施教 学 全 凭 各 级 学 校 领 导 的 喜 好 换 个领 导 可 能 就 会 使 课 程地 位 有 所 动摇 其 面 对非 中 文 专 业 的 特 征 使其 还 要 受 到 专业 课程 的 挤 压 因 为 教大学语 文 的 教师 般 认 为学 术地 位较 低 文学 院 系 的 优 秀 教 师 多主 动 放 弃 教 这 门 课 程 反 过 来 使非 中文 专 业 的 学 生 对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中 的 文 化 精 华越 来越 疏 远 最 终 可 能会使 说 各 种 方言 的 中华 民 族 失 去 凝 聚 力 没 有 共 同 的话 题 到 时 候 文 学 就 变 成 文 人 的 自语 当然 在 全 球 化 的 语 境 下 所 有 的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都 或 多或 少 的 受 到 冲 击 所 以 我 们有 必 要 面 对 形 势 来 探 讨 大 学 语 文 的 性 质 和 功 能 问题
, 。
一
,
,
,
,
,
,
。
,
3
、
大 学 语 文 的功 能
所 谓功 能 问 题 就 是 指非 中 文 大 学 生 学
,
“
”
,
,
了 大 学 语 文 后 对 他 ( 她 ) 们 有 何作 用
对高校人文教育的再思考
作者简介 : 王静娴( 9 1 , , 18 一) 女 河南周 1人 , 2 硕士研究生 , 1 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 究。
・
1 ・ 5
维普资讯
则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科学教育主要培养人的职 业技 能和谋生本领 , 注重体现 对事物 的认知 、 分 析、 推理 ; 人文教育则主要培养提升人的人文精神
一
如清华学子伤熊案 、 马家爵一案等令人触 目惊心 。
与此同时, 不少用人单位对一些大学生 的评价是 “ 知识 , 文 化 ; 学 问 , 有 缺 有 缺修 养 ; 理 论 , 有 缺行
动。 这些都引起 了人们对高校人 文教育 的关 注 ” 和思考。当代大学教育 的人文缺失 , 导致 了一部 分大学生成了“ 却丢失了“ 的一面。 才” 人”
就是要把人性发展到至善 , 按照《 大学》 的说法就
是“ 止于至善 ” 。涂又光先生认 为 , 、 、 , 知 情 意 也 即知识 、 情感 、 意志 , 这三者在教育领域是最基本 的人性 , 是人性最基本的内容 。在教育 中, 三者不 可偏废 , 否则培养出的人就不是完善的人。梁漱 溟先生认为 , 中西教育不同, 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
汲取“ 精神营养” 的有效途径和氛围, 将会给他的 人生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 , 呼唤一 种广博优雅的 人文教育当是大学之迫切需要 , 仍然是未竞事业 ,
需 要 为之奋 斗 。
和精神境界 , 注重体现人 的情感 、 态度和价值观 ,
注重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 造就人 的责任感 和使命
A r 20 p. 06
V 12 N . 0. 8 o2
第2 8卷
第2
对 高校人文教 育 的再思 考
王 静 娴
学生人文教育和社会关怀
学生人文教育和社会关怀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人文教育和社会关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社会关怀则是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关键。
本文将阐述学生人文教育和社会关怀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两个方面的教育。
一、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学生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人文素养包括对人类智慧、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认知与理解,能够让学生具备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人文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价值观,培养对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兴趣,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和道德观念。
多元化的人文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综合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语言、逻辑、分析等各种技能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文教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能力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关怀的重要性社会关怀是指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关心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行动。
对于学生而言,培养社会关怀意识和行为是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关键。
通过社会关怀教育,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的多样性和不同阶层人士的困境,进而主动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
社会关怀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并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或社区服务项目,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社会关怀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领导潜力,通过组织和参与社会项目,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三、如何有效地实施为了有效地实施学生人文教育和社会关怀,以下是几点建议:1. 制定全面的教育计划:学校应该制定全面的教育计划,将人文教育和社会关怀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教育计划中明确人文教育和社会关怀的目标和内容。
2.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社区服务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对高校人文教育专业历史野外见习的思考
情 , 识 、 握 自然 规 律 , 固技 术 知 识 , 现 理 认 掌 巩 实 论 与 实 际 生 产 的 结 合 ,最 终 使 学 生 的 总 体 素 质 得 到 提 高 。 史 教 学 的 目的是 使 学 生 加 深 对 中 国 历
是改造世界 的工具 。 虽然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可 以 从 一 定 的角 度 上 弥 补 这种 不 足 , 还 不 能 从 根 本 但
家 教 委 对 其 制 定 教 学 大纲 的 明确 要 求 。 对 其 教 这
要 解 决学 生 对 历 史 本 质 和 规 律 的认 识 , 养 学 生 培 的 国家 认 同 、 族 认 同 和 文 化 认 同 , 发 学 生 强 民 激 烈 的 爱 国 主义 情 感 , 强 为 民 族 的伟 大 复 兴 作 贡 增 献 的 责任 意识 。单 纯 通 过 理 论 教 学 , 种 从 书本 这
意义 。
人 文教 育 专 业历 史 野外 见 习 的 必 要 性
一
积极 探 索 精 神 。 因此 开 展 理 论 教 学之 余 , 织 学 组 生 进 行 野 外 见 习 成 为 当 前 完 成 历 史 教 学 目标 的
最佳手段 。
、
历 史 野 外 见 习 就 是 对 历 史 古 迹 的 考 察 的 活 动 , 作 为一 种 实 践 教 学 是 高 校 人 文 教 育 专 业 历 它
史 教 学 的 有机 组 成 部 分 。一 般 来 说 , 践 教 学 是 实 指 根 据 教 学 活 动 目的 而 开 展 的 亲 身 体 验 性 的 社 会 实 践 、 学 实 验 、 产 实 习 等 实 践 活 动 , 者 是 科 生 或 以 研 究 探 索 、设 计 解 决 为 目的 的 综 合 性 实 践 活
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再认识、反思与优化路径——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
2022年7月第27期Jul. 2022No.27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再认识、反思与优化路径——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毛学松(徐州工程学院 金融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摘 要] 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
“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更加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为更好地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创造条件。
“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还能够优化高校教育资源,使其达到更加合理的配置,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分析与再认识,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状况进行反思。
在此基础上,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路径,构建并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改革[基金项目]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高校科技人才评价中同行评议机制的多向度重构研究”(BIA200167);2020年度徐州工程学院教研课题“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YGJ2035)[作者简介] 毛学松(1977—),男,江苏泗阳人,博士,徐州工程学院金融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与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7-0041-04 [收稿日期] 2022-01-13一、研究背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其永恒的追求[1]。
一些学者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做法方面,诸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与安排、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服务等。
(一)“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刘焕阳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强化人才培养定位与体系建设[2]。
赵长林认为要切实按照“学生中心、目标导向”原则,逐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3]。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历史人文教育的思考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历史人文教育的思考人工智能在当今社会中的普及和发展,对高校历史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必要的调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的职业和工作方式正在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也对高校历史人文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历史人文教育应该进一步突出培养人文素养、拓展跨学科能力和提高思辨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
高校历史人文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个体在人文学科的教育培养下获得的、具有人格塑造和人文情怀的一种透视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可以越来越好地完成机械性工作,但是机器却无法具备人类的同理心、情感理解、审美鉴赏和创造性思维等人文素养。
高校历史人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通过历史研究、人文文献阅读和艺术欣赏等方式,使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也能够保持人文思想和情感。
高校历史人文教育应该拓展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的边界更加模糊,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合作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高校历史人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使他们具备跨学科思维和合作能力。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和交流,历史人文学科可以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应对人工智能背景下复杂问题的解决。
高校历史人文教育应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的获取和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信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获取,但是人工智能并不能从信息中推理和判断出逻辑关系、内在意义等。
高校历史人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使他们具备更高层次的思辨能力。
通过历史教育和人文学科研究,学生可以习得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以辨析信息的真伪和偏见,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决策。
对“人文”和“人文教育”的再认识
对“人文”和“人文教育”的再认识
里京
【期刊名称】《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38)1
【摘要】“人文”本义是以人为表达中心的天地人系统演化的现象。
在历史演变中“,人文”涵义逐步被收缩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范畴内,中华人文大系统的观念被消解,进而弱化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导致词学工具书“人文”定义错误,加剧现实应用的混乱以及对“人文教育”的误解。
因此,有必要厘清“人文”概念,重塑“人文系统观念”和构建我国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促进科学创新和文化自信。
【总页数】9页(P120-128)
【作者】里京
【作者单位】圣桥教育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12
【相关文献】
1.树立"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理念--再论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2.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对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再探讨
3.论人文教育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兼论对中国梦话语体系下人文教育的再认识
4.树立"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理念--再论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5.人文文化素质教育的审视——对文学艺术在财经院校人文文化素质教育的再认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意与匠: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再认识——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为例
为主体 人格 构造 中的 思想境 界 和技艺 才能 两个 方 面 。正 是 在这 个 意义 上 , 我们 可 以用 “ 与匠 ” 意 的说 法
来 讨论 当今研 究生 创新 教育 中 的思想 修养 和技艺 训练 两个 方面 。不过 , 需要 提及 的是 , 中国传 统 文化 在
文 章 编 号 :6 3 -4 9 2 1 )6 _ 15 -3 17 -- 2 (0 0 0 _ 0 文 中提 出“ ” “ 两个 概念 ( 辞 呈才 以效伎 , 司契 而为 匠 ” , 别表 意 和 匠” “ 意 )分 述创作 主体 的艺术 构 思和艺 术表 现之 间 的关系 。唐代 诗人 杜甫 在《 丹青 引赠 曹 将军 霸 》 中又用 “ 匠惨 意
说 到研究 生创 新 教 育 , 已经 不 是 新 鲜 话 题 , 有 关 问题 依 然 不 能 不 引 起 我 们 高 度 重 视 。早 在 这 但 20 0 3年 , 国务 院批 转教 育部 ( 0 3 2 0 ( 0 - 0 7年教 育振 兴行 动计 划》中就 明确提 出要 “ 2 实施 研究 生 教 育创 新
庆市 教委 也在 20 0 6年 1 发布 了《 于实施 重 庆市研 究生 教育 创新计 划 的通知 》 并在 20 2月 关 , 08年 1 下 月 发 了《 重庆 市教 育委 员会关 于批 准重 庆市研 究生 教 育创新 基地 的通 知》 渝 教研 [0 8 2号 ) 又在 20 ( 20 ] , 08 年1 2月下发 了《 庆 市教育 委员 会关 于 批 准立 项 建 设重 庆 市 研究 生 教 育 优质 课 程 的 通 知》, 力推 进 重 大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推动医学事业健康发展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医学生 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推动医学 事业的健康发展。
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医学生能够更好 地关注患者需求,提供更为人性化的 医疗服务,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起源阶段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起源可以追 溯到古代医学教育,如古希腊的 希波克拉底誓言等,强调医者对
传授医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如社会角色理论、社会分层理论
等。
医学法学
医疗法律法规
教育医学生熟悉医疗相关的法律 法规,如《执业医师法》、《医
疗事故处理条例》等。
医疗纠纷处理
培养医学生掌握医疗纠纷处理的 基本流程和技巧。
医学法学理论
传授医学法学的基本理论,如医 疗行为的合法性、医疗损害的归
责原则等。
03
患者的关爱与责任。
发展阶段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技术的 进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逐渐受到 重视,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
完善阶段
近年来,国内外医学院校纷纷加强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完善课程体系 和教学方法,推动医学人文素质教 育的深入发展。
0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Chapter
医学伦理学
01
02
03
医德医风
培养医学生尊重生命、关 爱患者、廉洁行医的职业 道德。
伦理决策
教育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 如何权衡利弊,做出符合 伦理道德的决策。
医学伦理理论
传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 论,如义务论、美德论、 功利论等。
医学心理学
心理健康
教育医学生关注自身和患 者的心理健康,学会应对 压价机制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五年制高职的人文教育浅议
一个合格的五年制高职生应该具有 良好的职业 素 质并且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 的提高必须通 过人文教育。通过人文教育 , 使学生在认识上获得敏锐
的观察力 、 想象力 、 断力和创造力 ;情感上充满热情 、 判 激情 、 道德感 、 美感和理智感 ; 意志上更加 自觉 、 果断、 自制 ; 行动上理智高效 , 协调能力提高, 充分适应未来 实际工作 的需要 。
五年制 高职 的生源 , 一般是经历 了中考失败 的
初 中毕业 生 。 学 后 , 对 高 校 宽松 的学 习环 境 , 人 面 部
分学生更 加放松 对 自身 的要求 , 不求 上进 , 产生各 种人文精 神缺失 的校 园不文 明现象 : 有 的学生 , 经 常不遵 守学校 日常的规章制度 ; 有 的学生道德认识 模 糊 ; 有 的学 生性情 暴 躁 、 冲动 、 任性 , 缺乏 自制 力 和毅力 , 心理承受力低 , 不善处理人 际关系 ; 有 的学 生 网络成 瘾 ; 一些 学 生受 “ 金主义 ” “ 拜 、 个人 主义 ” 的影 响 ,对 社 会 所 提 倡 的共 同 价 值 观 采 取 否 定 态
五 年 制 高 职 的 人 文 教 育 浅 议
陈义军
(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模具系, 江苏 常州 213164 )
摘 要 : 本文时五年制 高职 的人 文教 育现状进 行
了分析 , 出人丈教育的重要性 , 出从社会、 指 提 学校、 自 身、 家庭着手 , 对学生进行人 文教 育, 学生兼备专业 使 素质和人文素质 , 既利其就业 , 又利其今后各方面的发
度 , 反 心 理较 强 , 值 标 准混 乱 , 至走 上违 法犯 逆 价 甚 罪 道 路 …… 这 种 现 状 严 重 影 响 五 年 制 高 职 生 的 成 长 与 全 面 发展 。
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教育刍议
阅读与思 考 , 但却愈加有必要 回头 重读那些 穿越时 空的 , 在人类历史上 留下永恒价值 的经典 。目前 , 社会上也兴起
了一股文 化潮 流——读经 运 动 , 开 有关 读经运 动 的争 绕
的社会评价 不断 下滑 , 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和学生培养质 量的期望与评价 的距 离在 不断扩大 , 很难用 一个或 p这 两个具体的数量结果 来表示 , 但是 , 近年媒 体上 出现的 从 对大学生质量和素质 的质疑 、 以及许多相关的负面报道 中
生在学 习人文知识 的同时 , 潜移默化地得 到修养 上的提 高。
8% , 4 而选 A的仅占3 , D的约 占1 % , % 选 3 可见理工科学 生跟文科学生对待人文知识的学 习态度有明显不同 , 前者 以宽泛的接触为主, 并无刻意识记 的 目的。 第 四题 中, A和 B联合选项 的占了 8 % , D的仅 选 8 选
30名学生 中, 0 开设 了< 琅心解> 目, 琳 栏 对经典研读 , 同时 尝试注解。“ 琳琅心解” 一名受清皇家藏书 楼“ 昭仁殿 ” 上 乾隆皇帝所题“ 禄琳 琅” 天 一词 启发 , 为对经 典的解读 意 和诠释 , 所谓 “ 心解 ” 其着 眼点就是 把经典 的解读 与理科
在通过 自身课 程、 文化、 围等方面 的影 响 , 氛 塑造 出求真 、 创造 、 高知识 、 高文 明的大学 环境 , 成对 人 的全 面发展 完 “ 使人完全成 为人” 的社会 价值 引导功 能。 传统经 典对 2 学生人文修养 的熏 陶作 用 , 修身治 事的指导 作用 , 是其他 方式所难 以取 代的。这要求 我们 在高等教 育 中要 重视传
人文经典 , 是历史长河 中人类智慧 的结 晶 , 是祖 先为 我们留下的宝 贵文化遗产 , 他们所关 心和解答 的 , 是人类 发展所亟需解决 的关 于真、 、 善 美等终极 价值 的问题 。因 此, 我们需要阅 读经典。 …尤其 在新 生 事物层 出 不穷 、 信
对科教融合办学理念的再认识
对科教融合办学理念的再认识
科教融合办学理念指的是将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社会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办学理念。
其中,科学技术教育的核心是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学生具备发展科技前沿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人文社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拥有责任心、尊重公平、崇尚安宁,以及拥有拓宽知识、理解事物、面对挑战的能力。
从一个角度看,科教融合办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了解科技前沿发展,在社会上发挥重要作用。
另一个角度看,科教融合办学理念还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从这个角度看,学生要具备自由开放、自信乐观、拥抱变化的心态,以及拥有正确的做人之道,尊重公平、崇尚安宁,情操健全,决不放弃、勇于承担责任,能够积极面对挑战,适应新环境,多学科领域的融通发挥领导力,为未来的发展发现机遇和面对困难作好准备。
总之,科教融合办学理念旨在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及创业精神的学生,也希望通过人文教育,让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个人意识,提高自我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格和精神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校人文教育的再认识[摘要]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是21世纪人才竞争的需要,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还存在着诸如人文素质教育滞后、政治思想素质效果不佳等突出问题。
因此,必须从各个层次与角度认识和反思这一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高校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人文素质一、对高校人文教育的认识人文教育是指通过授予受教育者以人文学科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包括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从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进行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中,我们重新认识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属于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科学教育着重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培养科学精神和开发智力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而人文教育则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强调教育是人的价值的引导及创造过程。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急功近利等现象,造成部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心理脆弱,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
这充分暴露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力度不够,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人文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扬叔子教授说到,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欠缺;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学术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够;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个性发展不足。
无数事实证明,人才质量的差别不仅在于他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人的基本素质,其中,人文素质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科学与人文融合是人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1.科学与人文融合是人本身发展的需要。
人的存在与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以维系自然生命力的发展,而且还必须有一定精神需求的满足,使人在情感上获得幸福体验、幸福享受。
物质和精神的创造与享受能力的发展,主要途径在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因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正是人生存与发展本身的要求,两者缺少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教育,都不足以承担人的全面发展的重任。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没有全面的科学和人文基础知识,没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高质量的人才需要有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但不管科技如何发展,不论知识经济如何受到人们的关注,人永远不会物化到失去自己的思维与情感的境地。
总之,人的发展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需求。
2.科学与人文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教育,客观上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工具”。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在于教育的竞争,尤其是科学教育的竞争。
因此,必须有效地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首先,科学技术越发展,社会生产力越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就越需要人文精神作指导。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越发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
但是,正如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因曼所说,科学这把钥匙既可开启天堂之门,也可开启地狱大门,究竟打开哪扇门,则有赖于人文指导。
其次,科技的发展不断削弱人类的道德和文化价值观念,引起人类精神和道德的危机,造成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失常。
人类精神生活的贫困化,必将削弱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所受到的威胁和削弱,所潜伏的危机和隐患,将使人面临着“要么共同生存,要么共同毁灭”的严重困境。
再次,社会进步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需要人文文化、人文教育来指导和关怀。
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带动了职业的迅速变换,加速了工人的全面流动。
人们发现,仅靠单纯的科学技术、先进的工艺流程对生产率的提高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相反,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责任感、事业心、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态等对提高生产率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活的社会化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社会进步把人们从以往人与自然的单一、被动的关系中解放出来,扩展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更丰富、更全面的主动联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人们开始普遍感到精神生活的相对贫乏与滞后。
实践证明,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科学教育是无能为力的,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更确切地说,就是要依靠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著名学者钱伟长教授指出:“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
”这一论述十分中肯地说明了在大学生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这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三、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措施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队伍素质。
因此,要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加强师德建设。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体现。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作为坚强的后盾,必须时刻做好教师的师德建设和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2)加强教师的工作能力,不仅使他们授予学生以“鱼”,还必须教会学生“打鱼”的本领,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3)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要将这三支教学力量有机结合,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光荣使命,使“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不仅体现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也体现在思想道德的引导上。
(4)有计划地组织加强文化素质的师资讲习班、研讨班,采取各种形式来培训教师,提高现有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文化修养。
2.加强课堂教学中文化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渗透。
科学和人文,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两条并行不悖的主脉。
从理论上讲,科学强调逻辑和理性,帮助人们摆脱愚昧、认识真理,提供知识和方法,增强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物质财富的增加,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因此,科学更具有刚性,更能解答或解决实际问题。
人文则强调和谐和感情,关心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追求善和美,赋予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科学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人文更具有柔韧性、渗透性、包容性和导向性。
科学有人文相辅,可以更加明确其价值和意义,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创新思维上有所启迪;人文有科学支撑,可以更加严谨和厚重,避免模糊和玄虚。
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即在此层面上实现“天人合一”,可以刚柔并济,相互借鉴,相辅相成,有利于彼此的健康发展,并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
自古以来,哲学、科学、艺术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正如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所说,建筑师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
但最重要的是,他应该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
课堂教学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素质教育,否则,二者的并举格局就不易形成。
要积极寻求文化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巧妙结合,在学生精神发展的主线上努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首先,要尽可能地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充分体现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其次,理工科教学应适当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文科教学应适当增加现代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课程,同时充分给予学生选择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权利;第三,在教学方法上,要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上下工夫。
文化素质教育课要注重师生互动,专业课要在讲清专业内容的同时,还要描述科学家们的坚毅、科学知识的严谨等科学精神。
3.重视智商开发与情商开发的结合、虚拟社会引导和现实教育的结合。
正确处理好情商与智商的关系,对个体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你想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或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人,首先要考虑他人,考虑社会,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
因此,加强人文教育,既要重视智商的开发,也必须重视情商的发展。
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还必须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待人接物、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为人处世。
因此,我们必须教育学生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人文素质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这一点,也就是说不能强迫学生怎样做,而是要启发他们从心灵深处去自悟。
正如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留心你的思想,思想可以变成言语;留心你的言语,言语可以变成行动;留心你的行动,行动可以变成习惯;留心你的习惯,习惯可以变成性格;留心你的性格,因为性格可以决定命运。
”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进入一个虚拟的社会。
在虚拟社会中,人们可以放松心态,现实生活中不敢做的事、不敢说的话在虚拟社会中都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但虚拟社会并不是现实社会,让学生拒绝网络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教育和引导尤为重要。
虚拟社会必然需要通过人这座桥把现实社会进行延续,没有现实社会的文化养分,虚拟社会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所以,要教育青年学生不要沉溺于网络,而是学会合理地利用网络,善于在网络中寻求积极的营养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要突出人的核心地位、主体地位,使学生既能在虚拟社会中畅游,又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和谐相处。
4.加强对人文教育的研究。
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其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教师通过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筛选经验、科学论证等,可以实现教育工作的科学化。
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就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本身的模式也由“教书型”转向“专家型”与“学者型”。
在全国高校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遇到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认真地进行研究。
我们应从本校实际出发,根据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
要通过对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取得有效的成果,指导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