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三字经》中蕴藏的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三字经》中蕴藏的传统文化
《三字经》上自天文地理,下至经史、诸子百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一、涵养志向,树立人格
“性相近,习相远”,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看到了的这一点。

似乎不必去为人生下来是性善还是性恶争论不休,总的来说是一张白纸,在本性上不会有大的差异。

但后天的作用不可小视,人会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上个人的经历和努力,形成自己的处世态度和方法,养成自己的性情和爱好。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邻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其实这个道理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就专门指出:“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认为选择仁爱的邻居才是明智之举。

宋代朱熹曾在《四书集注》中注之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就是说,不仅要择邻里而居,而且还要择贤邻与仁邻而居,因为孔子认为:“贤者辟世,其次辟地”。

这一思想与孟母三迁这个典故著称于世。

除了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外,还要重视自我的发展。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这句话将人学习个过程比喻为玉的琢磨过程,人也是如此。

人只有经过不断刻苦的磨练,通古达今,明晓事理,才有可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怎样才算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大思想家孔子将人放置于家庭、朋友与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因此他提出了人们要“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爱众,而亲仁”。


子重视孝悌之道,认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自然的情感,是“仁”的萌芽点。

反思现在,不可否认的是孝道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不少家庭内部矛盾重重,人与人之间情感淡漠,不尊重父母,遗弃老人的事件时有发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孝道意识以至于做出各种出格的事情。

强化孝道教育势在必行。

一个人只有在内心深处发生了孝悌观念,才会体验到一种最纯真、温煦、亲切的感情,唯有这种非功利的情感才值得加以培育,并推广到社会。

也就有了后代的“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等等。

这不仅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同时也让孩子能从小培养理想的人格。

二、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
经史之学是国学的正宗,清代大儒钱大昕说:“为学当自经史始。

”在儒家经典中,蕴含着中国文化基本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

在中国历史中,古人用生命印证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

”他六岁已经会些写诗文了。

当时的诗,就是古诗、律诗、绝诗,当时的文,即古文、骈文。

六岁怎么就会写这样的诗文呢?再看《骆宾王》传,称“七岁能赋诗”;《李百药》传,称“七岁能文”;《刘慎虚》传,“八岁属文上书”,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

换言之,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会读懂古文、骈文、旧体诗,还会写古文、骈文和旧体诗。

是不是当时的人特别聪明呢?不是的。

我们再看近代人,如康有为,“七岁能属文”。

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

可见古今人的聪明是相似的。

不论是唐
代人或近人,他们从小就能读懂古文,不仅会读,还会写古文和旧体诗。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在传统文化里汲取了营养。

当代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在他具有自传性质的著作《去日苦多》中写道,他自幼在自家私塾接受传统儒家的发蒙教育。

杨先生回忆说:“基本读完了‘四书五经’,只有《易经》没读,后来又读了‘十三经’的一部分,还读了《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古文释义》、《龙文鞭影》等。

熟读的还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楚辞’”。

他还说道:“十岁出头时,我还读了大量的笔记小说和传说故事,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行的明清传奇、话本等。

”在国学的浸润与陶养中,少年杨宪益的颖悟与才思逐渐显露出,诗人气质与情怀亦现出端倪。

充分说明通过传统文化给予蒙童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内在价值取向与精神认同。

三、劝学励志,树立理想
在《三字经》的结尾,胪列了大量古人勤苦求学的事迹,从不同的角度勉励人们努力读书治学。

且不谈古人,大家知道,民国时代的文人艺人个个满腹经纶,他们的本事从哪里来?从刻苦的阅读,艰难的背诵中来。

当年茅盾能背诵《红楼梦》,郑振铎能背诵《左传》,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范文澜能背诵《文心雕龙》……文人如此,艺人的努力也毫不逊色。

余振飞小时学《闻铃》一戏时,每个黄昏都要将台词念唱上五十遍,哪怕会了,也还是要照旧念唱。

经过这一番功夫,他的咬字、换气、放音纯纯正正。

如果我们今天肯像民国文人艺人一样去下这样的苦功,我们的知识也一样会更准确,学样也会更深厚。

四、小结
随着时代的不同,学习的最终目的也大不相同。

《三字经》这部书成于封建社会,所以他的目的也是服务于那个社会,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

光于前,裕于后”,是他们的最高理想,我们不能说这就是糟粕的东西。

时过境迁,事易时移,我们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我们今天可能做不到古人那样的深度,但我想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多地读一些经典,因为经典经过了历史的考验,经过了时间的淘汰,它能够流传下来毕竟有它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