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笔记
文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bc9ca0e9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f0.png)
文学概论知识点梳理一、知识点速记1.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作家创作个性。
2.独特风格的成型,乃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3.人类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还有人类自身的生命生产,文学属于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
4.当代文学消费具有两重性。
5.文学流派的形成的有关因素:相近的题材,相近的艺术风格和相应的文体,相近的艺术方法和技巧,相近的社会身份和社会阶层,自觉结成的文学社团,相近的理论主张。
二、名词解释1.五四文学潮:指的是1917年前后兴起的崇尚民主与科学启蒙、倡导进化论历史观、推崇白话文写作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陈独秀、胡适、鲁迅、郭沫若等。
2.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在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多种文学思潮的统称,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面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及荒诞派等。
3.文学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即文学阅读或欣赏。
狭义的文学消费是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三、简答论述1.风格作为文学中体现作家创作个性的东西,具有哪些特征?答案: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是指风格体现出作家独一无二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性;(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是指作家的风格从形成时起会在一定的时间里保持基本稳定和延续;(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是指由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形成的总体上的风格差异性和丰富性。
2.浪漫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
(1)崇尚想象。
浪漫主义作家总是喜欢在作品中张扬主体的想象、幻想以及相伴随的情感,表现了鲜明的主体意识,从而透露出强烈的主观性。
(2)主张回到自然。
他们大都把自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主张回到自然、回到中世纪的田园牧歌生活。
同时,认为人不仅是有机体,而且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
(3)倡导象征与神话。
他们大量采用象征手段,使平凡、粗俗的现象作为生活整体而进入文学的象征系统中。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概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23a588102d276a200292e0c.png)
文学概论第一章引论文艺学文学批评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的、具体的,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概念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史三个含义:A:从文学实际出发,并按照一定的历史线索,树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B:分析、比较、评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C:分析比较和评价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3、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分支,他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认识活动4、文学批评的三个含义:A: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B: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C: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比较和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的优劣长短,判断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引导并帮助读者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观5、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和研究方法6、文学理论的的含义:A:文学理论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B:是对文学理论的把握C:文学理论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理论7、学习文学理论的三种境界:A:第一种境界:不仅仅限于一两种文学理论书籍的阅读,而是对文学理论史做了纵向扫描,对相关文学理论史原著做了精细的研读。
B:第二种境界:不仅研究文学理论,你还把文学理论作为人类人文思想库的一部分来看待,同时关注哲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
通过文学理论试图达到的是整体性的理解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可解释性。
C:第三种境界:文学理论成就了你的世界观,,使之学会了为信仰、理想而活,为意义、价值而活。
第二章本质论◆本质论是从⑴文学的审美性,⑵文学和文学观念,⑶文学的艺术性三方面来谈的。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三)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三)](https://img.taocdn.com/s3/m/e4d271275fbfc77da369b118.png)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三)论述题一、什么文学语言组织?特征是什么?1.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示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2. 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3. 具有整体性。
4. 具有表示目的和个性特征。
二、文学语言组织由哪些层面构成?1. 语音层面。
2. 文法层面。
3. 辞格层面。
三、什么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示在哪些方面:1. 文学语言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示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2. 内指性。
3. 音乐性。
4. 陌生化。
5. 本色化。
叙事作品名词解释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不雅察、分析叙事活动。
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
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识表记标帜。
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彼此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
时距、次序、频率。
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
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挨次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摆列挨次对照形成的关系。
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不雅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傍观者角度进行叙述。
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叙述标识表记标帜: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记作用的叙述手段。
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
人物、结构、行动。
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文学概论笔记整理
![文学概论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16fbcabd1f34693daef3e87.png)
`第一编、本质论文学是种语言艺术,具有审美本质。
再展开……一、审美本质1)A、再现论:①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强调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出发点。
(西: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模仿说”;中:古典文论“文以载道”思想,如老子《道德经》、刘勰《文心雕龙·原道》)②历史评价:再现论看到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积极作用,但忽视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看不到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超越生活。
艺术与客观现实是有联系的,但却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创造反映出来的。
B、表现论:①强调文艺作品是对主体精神世界的反映,是对艺术家心灵和本能的表现。
因资本主的发展,表现论在西方近代尤其盛行,强调个性和心灵解放。
(柏拉图的“灵感说”、“浪漫主义”如华滋华斯、弗洛伊德“潜意识性心理学”、李贽“童心说”)②历史评价:再现论强调客体,表现论强调主体,各是两极。
一方面,表现论补充了再现论,注重文艺的主观基础;然而另一方面,有些走了极端,忽视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内容,把它彻底看作个人性的东西。
论述加:但一种学说、一种艺术,既然能够长期存在,总是有理由的。
再现论和表现论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不宜全盘接受,也不能笼统否定,而应该有分析地加以改造吸收。
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文艺观,是再现论文艺观的继承,但同时也批判地吸取表现派文艺学的理论成果。
它一方面强调“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强调作家头脑的加工作用;一方面肯定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遍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这就摆脱了摹仿、复制的被动性,而为创造性开辟了道路。
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
”我认为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2)A、科学反映与艺术反映:①同:二者都是对生活的反映。
文学概论背诵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背诵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100a38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00.png)
文学概论背诵知识点总结一、文艺创作基本概念1.文学的概念文学是指用语言文字来表现和反映人类社会生活、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的统称。
2.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性、表现性、综合性、历史性等特征。
3.文学形式与内容文学作品的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内容包括人生、爱情、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4.文学艺术的分类文学艺术可以分为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不同的艺术形式。
5.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有叙事、抒情、议论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文学流派1.古代文学流派古代文学流派包括诗、赋、曲、剧等不同的文学流派。
2.现代文学流派现代文学流派包括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现代散文等不同的文学流派。
3.文学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文学流派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三、文学理论1.文学理论的概念和分类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和规律的总结、分析和探讨。
文学理论可分为文学美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等不同的理论。
2.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方法包括文本批评、历史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等不同的方法。
3.文学批评流派文学批评流派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的批评流派。
四、文学史1.世界文学史世界文学史可分为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等不同的历史时期。
2.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可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不同的历史时期。
3.文学史的发展演变文学史在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学周期、文学流派和文学作品。
以上是文学概论的重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文学概论,可以全面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流派、理论和历史,有助于深入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对于开阔视野、提升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学概论考试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考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3baf43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0.png)
文学概论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概念及定义
1. 文学概念的演变
2. 文学的定义及特点
3. 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二、文学的分类
1. 文学体裁的分类
2. 文学流派的分类
3. 文学作品的分类
三、文学思潮
1. 文艺复兴
2. 古典主义
3. 浪漫主义
4. 现实主义
5. 自然主义
6. 象征主义
7. 超现实主义
8. 后现代主义
四、文学理论
1. 形式主义
2. 结构主义
3. 话语分析
4. 读者反应理论
5. 心理学批评
6. 后现代批评
7. 后殖民主义批评
8. 女性主义批评
五、文学批评方法
1. 传统批评方法
2. 新批评方法
3. 结构主义批评方法
4. 话语分析批评方法
5.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
6. 心理学批评方法
7. 后现代批评方法
8. 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
六、文学史
1. 中国古代文学史
2. 中国现代文学史
3. 世界古代文学史
4. 世界现代文学史
七、文学作品分析
1. 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
2. 文学作品的风格分析
3. 文学作品的主题分析
4. 文学作品的意义分析
八、文学批评实践
1.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评析
2. 世界经典文学作品解读
3. 文学作品的文化批评
4. 文学作品的社会批评
以上是文学概论考试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文学概论考研笔记
![文学概论考研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8a57a8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1f.png)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 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 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客观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 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 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 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 也与读者无涉, 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 本身是一个自足体, 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文以载道: 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 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
“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 “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 通过车的运载, 可以达到目的地。
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 却不载物, 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
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寓教于乐: 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
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 又使他喜爱, 才能符合众望”。
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文学的定义: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 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 凝聚着个体体验的, 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价值阅读: 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 首先是文化价值。
审美: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 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 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 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 感悟、判断。
情致: 由黑格尔提出。
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 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 是具体感性的, 是会感动人的, 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 可以作为认识。
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 不可分离。
因此, 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 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虚静: 中国古代文论概念。
“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 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六)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六)](https://img.taocdn.com/s3/m/6a39ec1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10.png)
⼆、决定⽂学创作的基本因素? 1. 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
2. 社会需求的产物。
3. ⼜与⽆意识⼼理因素有紧密联系。
三、作家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1. ⽂化修养。
⽂化知识、⼈格修养、特殊爱好。
2. 独特⽓质。
常处于激情状态、敏锐的观察⼒、对语⾔超常敏感。
四、作为创作主体的⼈,有哪些特点? 1. 暂时放弃现实功利性关注。
2. 想像⼒被充分调动起来。
3. 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感情。
五、什么是⽂学创作客体? 1.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改造的对象。
是以⼈的活动为中⼼的社会⽣活。
2. 以往的看法:客体是主观情感;是客观⾃然事物;是社会意识形态;是⼈类的深层⼼理;四种看法都不全⾯。
六、为什么说⽂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以⼈的活动为中⼼的社会⽣活? 1. ⽂学是⼈学,离不开⼈的喜怒哀乐与⽣活情景。
2. ⽂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活。
3. ⽂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活。
4. ⽂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活。
5. ⽂学的客体有时是似乎与社会⽆关的⾃然,但实际也属于社会⽣活。
七、什么是⽂学创作过程中的主客体双向建构关系? 1. 情景交融,⼼⽬相取。
2. 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
作家感受是客体给予的;客体不等于客观存在。
⼋、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有何异同? 1. 两者都是直觉,具有直接性,⽆意识性、创造性。
2. 对象不同。
(同⼀对象以不同⾯⽬呈现) 3. 艺术直觉带有主观性,认知直觉排斥任何主观⾊彩。
4. 艺术直觉带有情感性,认知直觉则没有或较少。
九、艺术直觉与艺术知觉的异同? 1. 都是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体能⼒,与感性形象分不开。
2. 知觉只停留在感性形象上,⽽直觉透过表层进⼊内在蕴意。
⼗、说明艺术直觉之于⽂学创作不可或缺的重意义? 1. 直觉与诗情的兴起。
2. 直觉与诗歌意象的产⽣。
3. 直觉与诗歌意境的形成。
4. 直觉与诗歌意象、意境的呈现。
⼗⼀、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有区别是什么? 1. 灵感是思维状态,直觉是思维能⼒。
文学概论复习笔记_参考
![文学概论复习笔记_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a6fa2ceab8f67c1cfad6b816.png)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无论在中国或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都叫“诗学”、“诗论”,因为诗的起源最早。
19世纪以前,整个文学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笼统而未分化的状态。
19世纪以后,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从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习惯将文艺学分为的三个组成部分:1、文学发展史,即按照历史的顺序研究一定范围内文学发生发展的状况及其规律,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对一定时期的文学思潮和创作实践进行总结。
文学史可按国别、地域划分,如《欧洲文学史》、《英国文学史》;也可按历史时期为断代史,如《中国当代文学史》;也可按作品种类划分为专史,如《中国小说史》、《中国诗歌史》2、文学批评,即对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以及各种文学现象(泛指一切与文学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研究、分析、评论的科学。
其主要对象是当代的作家、作品、文学潮流。
3、文学理论,即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科。
三者之间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
文学理论为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提供理论武器,离开文学理论的指导,文学发展史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文学批评也就失去了活的灵魂。
反过来,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补充和发展文学理论。
注:“三分法”影响很大,但本课程还是倾向于采用“五分法”,即在以上和分支的基础上,再加上文学理论史和文学批评史。
因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也有着历史的发展,理应同文学发展史一样,成为文学史的一部分。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
比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作家的个性气质与风格的关系、文学鉴赏的条件、文学的社会作用等等。
文学概论笔记整理
![文学概论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efac80516fc700abb68fccd.png)
第一章绪论牛汉《夜》为什么需要文学?文学是美的集中体现,为我们描绘出凡俗生活的迥异的神奇的审美世界,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力量。
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文学对社会历史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大作用。
(《汤姆叔叔的小屋》,林肯成其作者为最有影响的小妇人)。
文人类提供了一种生存方式,诗意的进入文学世界。
生活的原本为明的朦胧的经验和事理得到澄明。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生的火花,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坟论睁了眼看东》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狄更斯:“现代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解释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的理论和道德家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文学理论试图从理论上揭示文学奇特的文化现象、审美现象,探索其中的本质规律,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任务:阐述文学性质,探讨文学特征和规律。
在人文科学领域内,研究文学的主要有三大学科: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合成文艺学。
文学理论着重研究文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批评则是运用原理评价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文学史着重研究文学的产生的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历程。
与文学活动相对应,文学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是:(1)、文学活动论:设计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探讨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原因等方面;(2)、文学本质论;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3)、文学创作论。
(作者或作品)创作主体的素养,创作过程,创作心理,审美追求等;4)、文学作品论:作品题材、类型和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包括基本类型、体裁、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文学风格。
(5)、文学接受论:作品与读者,文学接受的性质特征(6)、文学语境论:探讨文学与意识形态与社会、与传媒、与大众的关系。
第一章文学活动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理解一、世界(即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性质)文学是一种实践活动,文学活动的本质在于对自然世界的模仿和反映。
(1)、古希腊的模仿说:对某事物的论述和对自然的真实反映,具有审美意义,按照A 对照去做B。
文学概论参考笔记
![文学概论参考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2d204c7aa00b52acfc7ca1b.png)
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
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
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文学概论必考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必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c8cb89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4.png)
文学概论必考知识点总结一、文学的定义与特点1.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
2. 文学的特点:言语性、创造性、审美性、社会性、情感性、历史性、综合性等。
二、文学的分类1. 根据形式分类:散文、诗歌、戏剧等。
2. 根据内容分类:文学作品可以分为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
三、文学的发展阶段1. 原始文学:口头文学、神话、传说等。
2. 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希腊罗马古典文学等。
3. 中世纪文学:骑士文学、宗教文学等。
4. 文艺复兴文学: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等。
5. 近代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等。
四、文学流派1. 古典主义: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精神、规范和形式为准则。
2. 浪漫主义:强调个性、感情、想象和自然。
3. 现实主义:注重描写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
4. 自然主义:研究人的本性、环境对人的影响。
5. 象征主义:强调象征和寓意。
6. 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学形式和主题进行颠覆和创新。
7.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社会、文学和文化的种种问题。
五、文学理论1. 结构主义: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符号的意义。
2. 形式主义:注重文学作品的形式美和意义构成。
3. 修辞学:研究文学语言的修辞特征和修辞手法。
4. 印度诗学:又称考试齐拉善论,强调文学作品的修饰和词藻。
5. 文学批评:根据文学作品的要素和价值进行评判。
6. 话语分析: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和符号的构成和意义。
六、文学批评方法1. 形式主义批评:注重文学作品的形式美和意义构成。
2. 结构主义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符号的意义。
3. 修辞学批评:研究文学语言的修辞特征和修辞手法。
4. 印度诗学批评:又称考试齐拉善论,强调文学作品的修饰和词藻。
5. 文化批评:从文化视角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作用。
6. 心理批评:研究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
七、文学作品分析1. 作品内容:主题、情节、人物、环境和情感等。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概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3867e34af45b307e9719706.png)
文学概论笔记【童庆炳】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应该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的品格。
概念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五个分支。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研究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3、文学批评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4、文学史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从历时的视角探讨各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学科。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
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文学理论,它的理论支点是文学活动论、意识形态论、反映论和艺术生产论。
后来列宁、毛泽东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提出新的命题,有了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是,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上层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是供人消费的。
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文学本体论本体论(ontology)是一哲学用语,它是探讨一切存在,即现实对象的基本特征的学说。
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
![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70ec1f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fa.png)
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文学概论是一门介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和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历史发展。
以下是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的核心知识点。
1.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思想和艺术形象的创造性活动。
文学具有想象性、言辞性、综合性和审美性等特点。
2.文学的分类和风格:文学可以按体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按语言划分为汉文学和外国文学。
按内容可分为哲学文学、社会文学、心理文学等。
不同作家有不同的文学风格,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
3.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化批评、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后现代批评等。
这些理论探讨文学作品的创作原则、解读方法和社会意义等。
4.文学批评方法:包括生物批评、心理批评、历史批评、文化批评等。
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揭示作品与作家、时代和社会的关系。
5.文学史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文学史按时间可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
按地域可分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
了解文学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6.文学作品的解析和文本分析:包括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把握作家的写作意图和艺术手法。
7.名著和经典作品的阅读和解读:重点学习和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骆驼祥子》等,分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8.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文学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可以通过比较和交叉学科的方法来研究。
9.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是社会的产物,也反映和表达了社会的现象和问题。
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到社会的价值观、思潮和文化风貌。
10.文学与个人的关系:文学作品可以启迪人的心灵,传递人的情感和体验。
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增长阅读者的见识和审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复习笔记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 平等 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
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表象: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全景小说: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
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
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与对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
简答题 一、什么是再现说? 1. 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2. 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3. 忽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媒介的作用。
二、什么是表现说? 1. 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的情感流露。
2. 文学是作家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3. 主张以外部现实为对象。
4. 以不平凡的色彩描写平凡事物。
三、什么是实用说? 1. 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2. 保守的一面,文学成为麻痹人精神,维护统治。
3. 积极的一面,促进人的解放,推动社会前进。
四、什么是客观说? 1. 将作品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
2. 切断作品与作家、读者的联系,把文学作为独立的存在体。
五、什么是体验说? 1. 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和阅读作品时的感受与再创造。
2. 只有读者参与,文本才成为作品,才完成文学的创造。
六、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1. 时代原因。
2. 自身发展的原因。
“模仿—表现—变形—装饰”发展趋势。
3. 与人的观点不同及其变化有关。
七、什么是文学,怎么理解文学定义? 1.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2. 文学是一种文化模式。
3.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4. 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5. 文学是读者与作家,读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
6.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八、什么是文学的文化意义? 1. 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 2. 叩问人生的意义; 3. 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 4. 憧憬人类的未来。
九、文学的文化意义是怎样发现的? 1. 通过有效的阅读。
2. 品质阅读。
3. 价值阅读。
论述题 一、为什么说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1. 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2.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1. 审美是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2. 主体心理层。
3. 客观对象层。
4. 心理时空层。
5. 历史文化层。
三、文学审美活动有哪些物点? 1. 广泛的包容性。
是一种语言,语言包含一切。
2. 深刻的思想性。
思想的深刻性,深刻的思想性。
四、什么是文学审美的意识形态性? 1. 性质上,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2. 主体把握对象上,是认识又是情感。
3. 目的功能上,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4. 反映生活上,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
五、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物征? 1. 情感诗意化。
2. 意义深刻化。
3. 感受人性化。
文学语言组织 名词解释 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如书)。
文学文本: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木魁,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水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
文之精粗:粗是形色声名,可见可听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语言: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的工具。
文学语言: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语言结构: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
言语: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
语言革命: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讲求文法,4.不无病呻吟,5.不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语音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
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基本层面之一,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调、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
辞格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
简答题 一、什么是文学文本?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1. 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冠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2. 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未阅读的语言形态。
3. 文学作品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
二、如何理解文学文本? 1. 是指一种实际的语言形态。
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指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
2. 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3. 被创造出来被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三、什么是文学文本的组成? 1. 文学语言组织。
2. 文学形象系统。
3. 文学意蕴世界。
四、什么叫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有何重要地位? 1. 文学文本的语言是作家经过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2. 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
3. 是意义不可分离的生长地。
4. 不仅表达意义而其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
5. 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论述题 一、什么文学语言组织?特征是什么? 1.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2. 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3. 具有整体性。
4. 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
二、文学语言组织由哪些层面构成? 1. 语音层面。
2. 文法层面。
3. 辞格层面。
三、什么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文学语言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2. 内指性。
3. 音乐性。
4. 陌生化。
5. 本色化。
叙事作品 名词解释 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
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
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
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
时距、次序、频率。
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
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
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
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