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水龙吟》说课稿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优秀范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水龙吟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历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

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

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

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水龙吟》的背景、作者杨洪基以及词牌的特点。

(2)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词句、意境和修辞手法。

(3)能够解读并运用《水龙吟》中的文化元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水龙吟》与其他词作的异同。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理解作者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2. 《水龙吟》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1. 对《水龙吟》中文化元素的解读。

2. 创作练习,将《水龙吟》的风格应用到实际创作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杨洪基演唱的《水龙吟》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音乐美。

(2)简要介绍杨洪基和《水龙吟》的背景。

2.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朗读《水龙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2)逐句解析《水龙吟》,解释生僻字词,分析词牌特点。

(3)分析《水龙吟》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对比分析(1)选取其他类似题材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水龙吟》的独特之处。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小组讨论。

4. 文化元素解读(1)讲解《水龙吟》中涉及的文化元素,如历史事件、人物、地理等。

(2)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

5. 创作练习(1)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水龙吟》的风格创作一首词。

(2)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创作。

五、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创作水平等。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2 】一.说教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有名豪迈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进修了婉约派柳永和豪迈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进修起到了铺垫的感化.后面进修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这首词在全部诗歌单元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感化.二.说教授教养目的:常识教导目的:1.懂得辛弃疾豪迈词的创作风格.2.熟习懂得必要的汗青典故.才能造就目的:1.懂得作者生活的谁人时代的汗青背景,进修应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剖析作品.2.懂得辛弃疾词大量应用典故表达思惟情绪的写法.德育渗入渗出目的: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晋升本身的人格,强化本身的爱国情操.三说教授教养重难点重点及解决方法:1教授教养重点⑴指点朗读,朗读—情读—美读,感触感染诗词韵味,咀嚼诗词说话.在朗读中,留意以下三个方面①正字音岑簪鲈鱼到处颂扬搵(2)诵读提醒①把握韵脚,际 .簪.意.未.气.泪,韵脚为入声,应读极重繁重有力一些.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慨句,应读出激怒.忧闷.感慨的基调③全词抒情颜色浓烈,朗读时应留意把握.(3)感触感染作者的爱国情绪本词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议参官时.这时距他自江东带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但却一向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在这种际遇下他深感压制,心坎充满了怫郁不平.作者登上赏心亭看到的景物是鉴赏此词的切入点.2教授教养难点①诗歌的内容.情绪(高低阕分离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绪?用了何种表现手段?)②懂得本词用典的深入内在及用典抒情的表达后果.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明显特点,特殊是应用较多典故抒发情绪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尤其是对典故的反用,更增长了懂得诗词的难度.四说教法和学法教法:经由过程作者的生平阅历与时代背景,引诱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个层面的内容:作者登亭之后看到了什么景?做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情?这首动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示了一个如何的词人形象?学法:①学生自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诱.找出词中的景.事.情.引诱学生剖析意象,观赏佳句,控制鉴赏技能(寓情于景.化用典故.拟人.比喻.双关等)采用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方法来晋升诗词的鉴赏才能,关心学生读出诗词的趣味.五说学情1、学生现有认知水温和才能基本剖析:学生对辛弃疾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不是很懂得,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介绍.针对诗词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必定的鉴赏诗词的才能,对诗歌鉴赏中常见的的借景抒情.双关.拟人.比喻等表达技能有必定的积聚,这些都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因为受到心智水温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懂得词义.渗入渗出解读诗词方面还消失问题.2.进修本课,学生可能消失的艰苦:词的下片涉及到三个典故,艰涩难明,学生不甚懂得,先生要做扼要介绍.诗词中表现的怫郁与无奈之情,须要教师点拨引领.六.说教授教养进程:一导入经由过程《登鹳雀楼》《登幽州台歌》《登高》《登岳阳楼》登诗词导入本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引出“登临类”诗歌,并扼要介绍登临诗的特点.登临诗,就是作者登到高处所作的诗词.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惟以实时代背景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事.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前人, 后不见来者.念寰宇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滔滔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苦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兵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二经由过程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阅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学常识填空(1)辛弃疾字 ,号 ,山东济南人, 时代爱国词人,其词抒写恢复国度同一的爱国热忱,与共为豪迈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掉守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向愿望有机遇光复华夏,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江山” ,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辱没与苦楚,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华夏.报国雪耻的志向.其词热忱洋溢,大方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迈为主. 21岁参加抗金义师曾经是踌躇满志的意气风发少年,不久归南宋.平生果断主意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2)文武双全辛弃疾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厥后方的汉族人平易近因为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对抗.21岁的辛弃疾也集合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引诱的一支声势浩荡的起义师,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抵触爆发,完颜亮在前哨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衔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任务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师溃散的新闻,便带领五十多人攻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大胆和武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鼓起,圣皇帝一见三太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录用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端了他在南宋的官吏生活,这时他才二十五岁.(3)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带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向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际遇下他深感触感染压制,心坎充满了怫郁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临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穷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大方.激动大方的抒情词.三文本进修,联合课下注释梳理辞意,在大致把握辞意的基本上,找出上片中描述的风景并剖析如许的风景表现了词人如何的心境,应用了哪些表达技能.这一部分撒手让学生自立完成,因为在前面的教授教养中设计过这一常识点,即“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段.才能强的同窗还会说出拟人.双关.比喻等修辞手段.在剖析完风景描述今后,上片还有几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看”“拍”“会”“登”.引诱学生领会词人那苦闷.悲愤.孤寂的心境.具体进程(1)直译上片.(2)思虑:这首词的上片描述了一幅如何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惟情绪?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哪些意象?有哪些特点?长天秋水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巨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广阔无边的楚天之下,千里漫溢清新秋气,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滔滔长江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联合登暂时地情景,可以领悟得到.北望是江淮前哨,效率无由;再远即华夏旧疆,光复无日.南望则江山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朝上进步,却力不得伸,报国无门.以上各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抒发心坎累赘.(4)“夕照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深意?这三句,固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夕照”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夕照”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 是掉群的孤雁,比喻本身漂荡的出身和孤寂的心境.斜阳将近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加倍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怀念.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游子指辛弃疾本身.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本身的故国,以江南为本身的故乡的.可是南宋统冶团体基本无北伐光复掉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本身人,对他一向采取猜忌排斥的立场,致使辛弃疾认为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5)把吴钩看了,雕栏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本身的行动,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如何的情绪呢?“吴钩”本是疆场杀敌之锐器,如今却闲置身旁,衬藉词人空有满腔大志壮志,倒是豪杰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雕栏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雕栏来发泄,大志壮志无处发挥的迫切悲愤的情态.“无人会.登临意”感慨本身空有恢复华夏的抱负,而南宋统治团体中却无人是亲信.上片小结上片:风景:江天.山景.夕照.断鸿.游子动作:看.拍.会.登重要表现手段:寓情于景比喻下片赏析(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仕进,见金风抽丰起,想到故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籍.——《晋书·张翰传》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倒是反用其意.既表明本身很难忘记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怒,确切收到了一石三鸟的后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夕照”.“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吐露.(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国时许汜去探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漠,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知刘备,刘备说:“世界大乱,你忘记国是,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假如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高低床呢?”——《三国志·陈登传》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工资许汜假想,表示疑惑:你如许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豪杰人物?表达了对豪杰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大志壮志.(3)惋惜流年,忧闷风雨,树如同斯!《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由金城,见本身曩昔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如同斯,人何故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嵬峨了,人怎么能不老呢?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度在摇摇欲坠之中.“树如同斯”指辛弃疾对国是飘摇,时间流逝,北伐无期,恢复华夏的夙愿不能实现的恐忧.与上片比拟,词的下片描述的对象变成了汗青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依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张翰—念鱼归隐—乡思.仇恨 .激怒(否认)许汜(否认)—谋取私利--鄙夷自擅自利.胸无大志刘备—雄才大略—为国为平易近桓温—时间流逝—控告当朝.哀叹虚掷韶华下片小结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间流逝归纳总结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暂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流浪南边.盼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硕而庞杂的情绪内在,表现了稼轩词善于用典的特点.这首词作者经由过程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生发火者光复掉地,同一故国的大志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境,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自甘堕落的批评,表达深邃深挚的爱国之情.。

水龙吟高中语文说课稿

水龙吟高中语文说课稿

水龙吟高中语文说课稿《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一、说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后面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婉约派李清照的词作,所以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

3.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特别是用典的抒情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

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

依据:形象是诗词的核心,品味形象是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钥匙,而品味形象要依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而非教师机械灌输;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而抒情的技巧灵活多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好这一特点对学好其他诗词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教学难点: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难点的依据: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需要在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词人人生经历的基础才能有深入理解,而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特别是较多典故抒发情感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四、说教法和学法: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

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通过比读,感受苏辛词风的不同。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写作特色。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豪放洒脱,品味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写作特色和艺术手法。

3. 诗歌中的情感把握和主题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3.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翻译,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和艺术手法。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豪放洒脱,品味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并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水龙吟》的情况和课后诗歌鉴赏练习的完成质量。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课堂发言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4. 课堂提问: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语文施沿沿《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语文施沿沿《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施沿沿一、说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后面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婉约派李清照的词作,所以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

3.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特别是用典的抒情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

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

依据:形象是诗词的核心,品味形象是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钥匙,而品味形象要依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而非教师机械灌输;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而抒情的技巧灵活多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好这一特点对学好其他诗词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教学难点: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难点的依据: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需要在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词人人生经历的基础才能有深入理解,而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特别是较多典故抒发情感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四、说教法和学法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

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通过比读,感受苏辛词风的不同。

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模板像第二题,是过渡性问题,衔接整体感知与细节探究。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促进全方位思考,我故意卖了个关子,也是故意质疑法,,不但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也能完成思维由浅入深的一个过渡。

看似绕圈子,实则“诱敌深入”。

下面是整理的高中语文《水龙吟》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写作背景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

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二.补充注释:三.赏析词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智能目标练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学法上,这个目标的学习,强调以“自主学习”为重点,紧扣教材,自我感知,不依赖老师和其他同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别人的回答中发现并认同,主要是学生与学生间的知识互动。

难点可以先自主学习,再采取“合作”的方式,积极参与讨论,达成一致,即使不到位,也是值得肯定的。

强化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按反映生活内容组织单元贯穿于教科书的始终,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

3.移情入景的手法。

“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特色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初识英雄面《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各位领导,我说课题目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本节课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一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本单元前两课是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词人苏轼的词,这为本课做了铺垫,后面也要学习他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这首词在本单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虽然学过了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鉴赏手法也有一定了解。

但不会分析手法的艺术效果及传达的诗人情感。

对于含蓄蕴藉的诗文兴趣不高,甚至心生畏惧,因此要引导学生深入诗文,品读诗句,有根有据赏析诗人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语文高考大纲要求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评价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根据以上内容现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分析借景抒情,用典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诗歌的熏陶培养自我爱国情怀,进而提高自我的语文学科素养。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教材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五、说教法学法教法:采用自主法、品读鉴赏法、点拨指导法来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能力。

学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反复阅读体会鉴赏诗歌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爱国情怀定英雄什么是英雄,有人说英雄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壮烈,也有人说是四面楚歌,儿女情长的洒脱。

但在中国传统精神中英雄更是一种肩负道义,无私忘我的民族气节。

而辛弃疾也正符合英雄所有的特点,让我们体会英雄情怀。

预习展示:风雨飘摇出英雄1、介绍南宋这个特殊时代。

2、介绍辛弃疾尴尬的身份。

:主题内容:深情诵读觅英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之宋词这种文体本是用来配乐歌唱抒发情感的。

所以诵读便于发现诗词的魅力1、教师深情范读。

2、学生自主诵读:要求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3、运用到了哪些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

根据《语文新课标》中提到的“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
程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施建议,我将带领学生围绕以
上学习任务,进行讨论合作学习,然后选个别学生分享他的
想法、观点。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结词中所体现的词人情感以及抒情方式
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思念故土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而引导学生去欣赏、鉴别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本词中借景抒情、借典抒情的表现
手法。体会词人心怀天下的爱国热忱。培养学生形成正确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 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 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要求确定本课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疏通词意,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情感。
3、提出问题:本词写于作者登临赏心亭之后,

——看到了什么?是如何来描写所见之景的?

临———做了什么?有怎样的效果?
——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用意?
教 1、上阕中看到了哪些景?是如何来描写的?(重点讲解写景的手法)
学 2、赏析“看”、“拍”、“会”等动词的作用。(直接抒情)
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 区别,也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一 首词是词人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这篇 课文在本单元中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就词而言,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 赏能力,对诗词中常见的方法技巧有了一 定的积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走进 文本语境,但是受认知经验的限制,学生 在本词所涉及的几个典故的用意理解上可 能还存在难度,而用典又是辛词最大的特 点,因此,在一板块中,教师会引导和点 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相关推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水龙吟》讲析(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共3篇

《水龙吟》讲析(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共3篇

《水龙吟》讲析(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共3篇《水龙吟》讲析(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1《水龙吟》讲析(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一、背景介绍《水龙吟》是唐代诗人杨炎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以中国古代有名的神话传说“·神龙见首不见尾”为主题,描绘了主人公龙生和龟卜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水龙吟》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二、体裁特点《水龙吟》是一篇长篇叙事诗,共计四十四回,每回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写成。

整篇诗自成一体,各回互相联系,情节绵延起伏,层次分明,结构稳健,语言优美,富含抒情色彩。

三、人物形象1、主人公——龙生:诗中的主人公龙生是一位神龙,因为违背龙族规则,深爱着凡人女子龟卜而倍受天庭诸神的审讯和惩罚。

龙生的形象被赋予了神秘和深沉的象征意义,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2、女主角——龟卜:诗中的女主角龟卜是一位平民女子,出身低微,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爱情信仰。

龟卜的形象十分真实可感,通过她的形象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和灵魂追求。

3、其他人物:除了龙生和龟卜,诗中还描绘了天庭众神、龙族长老、人间凡俗等众多角色。

这些角色或在正面或在反面,或顺从或叛逆地反映出现实社会中各种力量、阶层、人性和价值观念。

四、语言风格1、抒情色彩浓郁:《水龙吟》融合了传统文学史诗的雄浑和抒情,语言处处洋溢着深情和追求。

每个人物、每个情节都具有深切的感触,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性的关怀和感召。

2、形象生动感人:《水龙吟》的语言形象深刻而生动,以动静相生、典故充实、意蕴丰富、神韵悠然的诗歌语言表现出来。

作者以真实的人物立意,深入观察细致描写,塑造出形象丰满、情感细致的形象艺术。

五、思想内涵1、人性探索:《水龙吟》通过龙生和龟卜这一纯爱情节,揭示了人类在追求真、善、美时所需要去克服的各种困难和艰辛。

这种探索性的思考和反思,让诗歌具有了时代性和思想性的特点。

2、生命哲学:《水龙吟》关注的是人类生命的存在和意义。

作者以诗歌形式写出的是一种生命的饱满与缺失,对于生命的探索和追求的追忆品。

高二语文下册《水龙吟》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水龙吟》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知识教育⽬标: 1.了解⾟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能⼒培养⽬标: 1.了解作者⽣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知⼈论世的⽅法分析作品。

2.了解⾟弃疾词⼤量运⽤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的⼈格,强化⾃⼰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知⼈论世的⽅法分析作品,了解⾟弃疾词⼤量运⽤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导⼊新课 前⾯我们已经学过北宋两位词⼈柳永和苏轼的词。

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下前⾯的内容。

⼤家都知道,词从总体上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

婉约派代表柳永的词⾳律和谐,美妙动听。

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同学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它到底妙在哪⾥。

豪放派代表苏轼本单元有两⾸词:《念奴娇⾚壁怀古》是⾸豪壮的怀古词,《定风波》虽然记的是途中遇⾬这件⼩事,却表达出词⼈洒脱放达的⼈⽣态度。

相信同学们都⾮常喜欢这类词。

⼀提到豪放词,⼤家肯定马上想到苏轼,但今天呢,我们来学习另外⼀位豪放派的代表词⼈。

他是谁呢?(学⽣齐答:⾟弃疾)对,就是与苏轼并称为“苏⾟“的⾟弃疾。

(板书课题及作者:⽔龙吟登建康赏⼼亭⾟弃疾) (⼆)、作者简介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学过⾟弃疾的⼀些作品。

像“醉⾥挑灯看剑”“七⼋个星天外,两三点⾬⼭前”等等。

那么对这些词的作者,⼤家⼜了解多少呢?有没有哪位同学主动站起来给⼤家讲⼀讲?好,xx同学你来给⼤家介绍⼀下⾟弃疾。

(学⽣答:⾟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的南宋词⼈。

他的词多是抒写爱国热情的,风格以豪放为主。

水龙吟说课稿

水龙吟说课稿
2、推荐阅读文章梁衡《把栏杆拍遍》、徐南铁《郁孤台之魂》。
语言:大气豪放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这就是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真实写照。——梁衡《把栏杆拍遍》
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的情感
三、说教法和学法
许金榜关于本词的鉴赏
猜猜他是谁?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4、个别学生朗读,学生点评,教师点评,进读方式通过对词的反复诵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词的感情基调和丰富内涵,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对话
感情
(幻灯片展示)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这些典故阐述了词人哪些“登临意”。
讨论后学生个人代表小组谈谈下片使用的典故及在本文中的用意。
二、辛弃疾素材在作文中的举例: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水龙吟》讲析(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

《水龙吟》讲析(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

《水龙吟》讲析(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词,宋词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词人除了前面学到的“苏轼”,还有今天我们要学到的“辛弃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

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爱国词人,他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

我们先来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

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

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

作者既不愿退隐江湖,又不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老去。

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哀。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文朗读:(放课文朗诵录音)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

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

“楚天”紧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出了登临的时间。

楚天千里,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

置身于如此浩渺壮阔的境界,即使一般人也会触发起一种莫名的宇宙意识,何况满怀报国激情的词人呢?那江天无垠的壮景怎不激起词人满腔的豪情?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怎不使词人热血沸腾?那寥落苍凉的秋色又怎能不令词人悲慨高歌、潸然泪下?因此,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已蕴蓄着深厚之情。

开头两句两用“秋”字,并用“无际”加深“千里”之意,这就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建康临江傍山,所以词人登临赏心亭之际,在前两句写俯瞰江天之后,接着便写遥望远山。

水龙吟说课稿+试讲稿

水龙吟说课稿+试讲稿

一、说教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三课中的一首宋词。

这首词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描写登上建康赏心亭所见的秋景,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二、说学情学生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辛弃疾的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柳永和苏轼的词,学生对宋词这一文学体裁以及婉约词和豪放词的风格有所认知,特别是对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掌握的已经比较牢固。

但辛弃疾的词用典较多,给学生增加了理解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本词的意境和感情体会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词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满腔忠义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其中,教学重点: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本词的感情和意境教学难点:体会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四、说教法学法根据诗词教学规律、本词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取诵读法、讨论法来学习本词,引导学生诵读,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讲述辛弃疾能文能武的特点,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了解辛弃疾其人。

同学们,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青年:能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杀入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扬长而去。

他创立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雄镇一方。

本来他可以成为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

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壮志未酬的他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知人论世课前,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辛弃疾、本词的创作背景;课上,学生分享,教师补充。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高中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一、说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为宋词单元,在辛弃疾的两首词前,学生已经通过柳永和苏轼的词作对宋词这种文学体裁以及婉约和豪放两种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知。

学习辛弃疾的作品是为了让学生对不同词人的风格有更加深入的把握,并提高对词的鉴赏水平。

二、说学情对于学生而言,辛弃疾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同时也有距离感,相比之下,“奉旨填词”的柳三变这样有故事的词人对他们的吸引力会更大一些。

而辛弃疾的诗词又因为用典较多的增加了理解难度,所以,我想首先应该让学生走近辛弃疾,有想要了解这个人,进而去解读他的作品的兴趣。

学生对他的生平和经历了解的越多,对这个人的敬仰和钦佩就会越多,这样会减少一些他们在鉴赏作品之时的畏难情绪,更快更好地进入对词作的解读。

三、说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2、掌握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的艺术手法。

3、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根据文本内容和学情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以诵读—讨论—精讲—再次诵读为主线,让学生运用诵读法和讨论法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分钟)纵横沙场、立下不世之功是古代不少文人的人生理想,就连体弱多病的李贺都曾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言壮语。

而事实上,既能横槊赋诗,又可驰骋沙场的英雄并不多见,但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英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的人生,通过他的词作来感受其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知人论世(3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特殊身份和人生的四个主要阶段,让学生对辛弃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解读词作。

(三)读——细读注释,熟读文本(5分钟)学生仔细阅读课下注释,对作品有了初步理解后,自由诵读词作。

(四)、思——描述词文、深入理解(10—12分钟)活动:学生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以下两个问题①对词上片写景部分进行描述性翻译,并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上片所写之景的意境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难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幻灯片展示】一副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让学生猜猜这是郭沫若为哪位词人的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总结: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知人论世——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

22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

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课设计优异范文教课设计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睁开教课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课纲领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本质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课内容、教课步骤、教课方法等进行的详细设计和安排的一种适用性教课文书。

下边是小编为大家采集了水龙吟教课设计,希望你们能喜爱,高中语文水龙吟教课设计优异范文一【教课目的】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迈风格,领会诗人的感情。

2、领会风景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忿心情。

3、培育鉴赏诗歌作品的浓重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养成健康崇高的审美情味,提高文学涵养。

【教课要点】1、频频朗读,感觉诗词神韵,品尝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望的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课难点】1、学习借景抒怀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领会词人感情,并感觉其形象。

【教课方法】倾情朗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领会感情,品尝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认识作者有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课过程】( 一) 新课导入历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决胜之中,决胜千里以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带领区区50 几个士兵所向披摩拥有 5 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领袖的叛徒,而后追风逐电扬长而去。

这人英武过人,智略相同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能够“雄镇一方”,“说笑间”能让仇敌“樯橹灰飞烟灭”。

原来他能够成为勇冠全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世备受排斥、屡遭贬谪,居心杀贼,却无路请缨。

可是,正所谓“居心种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大方悲歌中居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刺眼的一颗明星。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 板书 ) 的豪迈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教案一、写作背景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

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二.补充注释:1.三.赏析词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

“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特色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

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7.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

8.下片三个典故连用,用典的方法上是不同的。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

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

而辛弃疾用来表达国难当头、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

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

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的心意。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半露半隐。

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

“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

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即“豪而不放....9.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

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

“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

即“壮中见悲....”。

10.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总结: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

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

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

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

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

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

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

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

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

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

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

这无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

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

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

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在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仲谋(即孙权),只是现在已无处可寻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

“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

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

“想当年”三句,颂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几句也是用历史事实。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的北伐之策,打无准备之仗,结果一败涂地。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

“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韩侂胄于开禧二年北伐战败,次年被诛,正中了辛弃疾的“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

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至开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写这首《永遇乐》词,正好是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两句,是说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域名,扬州属淮南东路。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

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惊心,长江北岸瓜步山上有个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留下的历史遗迹。

拓跋焘小字佛狸,属鲜卑族。

他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率追兵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这就是后来的佛狸祠。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神鸦”是吃祭品的乌鸦,“社鼓”是祭神的鼓声。

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

这正和陆游的《北望》诗所谓:“中原堕胡尘,北望但榛莽。

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

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

”彼此意思相同。

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

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

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

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辛弃疾词的创作方法,有一点和他以前的词人有明显的不同,就是多用典故。

如这首词就用了这许多历史故事。

有人因此说他的词缺点是好“掉书袋”。

岳飞的孙子岳珂著《桯史》,就说“用事多”是这首词的毛病,这是不确当的批评。

我们应该作具体的分析:辛弃疾原有许多词是不免过度贪用典故的,但这首词却并不如此。

它所用的故事,除末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

况且他用这些故事,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史事,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词里是不多见的,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杨慎《词品》谓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这是一句颇有见地的评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