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歌发展道路探讨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诗歌70年发展论说

中国当代诗歌70年发展论说

中外诗卑歌研究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广受鼓舞,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方针,文艺事业出现了活跃的局面。

新中国诞生七十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艺理论界发生了诸多新的变化,给予了我们一些重要启示。

本人目睹神州大地发生的历史巨变,在此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第一,解放思想是建国七十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年给予我们诸多启示中最为首要的一条。

没有思想的大解放,没有中西文化的大交流、大碰撞,没有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当今时代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包括中国现代诗学的建设,一切都无从谈起。

第二,人的意识的觉醒与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和人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恢复和增强,这是建国七十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年在学术界、思想界、文学艺术界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

文学的主体是人,是作家;文学是写人的,写人的命运、性格,写人性的美丑善恶与人性的复杂性、曲折性,展示人的心灵世界的;文学又是以话语为载体写给人看或读的,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对话与交流,共享艺术的魅力。

第三,文学观念的更新与研究方法的变革。

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逐渐成为中国思想界、学术界观察研究文学艺术的主要理论武器。

中国现代美学、文艺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结合,融合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这是美学、文艺学在未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

第四,网络思维与网络文学艺术的兴起。

思维方式的变化和网络文学艺术的兴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艺术领域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一道风景线。

研究20世纪理论思维的变化问题,理应着眼于现代科学的发展。

网络文学艺术是网络思维孕育出的奇葩。

她的诞生标志着文学艺术真正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普及、大发展的春天。

网络文学艺术给文学艺术插上了翅膀,创造了无限发展的空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文学艺术实践活动的全面展开,在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四十年中,中国的文学艺术,定能在世界文艺的百花园中从高原走向高峰;中国现代诗学,定能乘新时代的风帆、肩负起人民的重托,从今古中外的文艺实践中推出理论的创新,奉献出闪耀着真理光辉的宏篇巨制。

探讨我国新诗发展状况

探讨我国新诗发展状况

探讨我国新诗发展状况“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孔子也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靓丽奇葩,是最靠近心灵的文字,是自由心灵尽情尽性的表达,是生活感性触碰的火花,没有诗,人生将湮失光彩,生命也将失去思想精神和情感智慧的斑斓。

中国的诗歌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民族精神,从《诗经》到《楚辞》,汉魏乐府,至大唐鼎盛之诗,其后宋词元曲传承演变……直至新诗的出现,可谓绵延不绝。

期间多经起伏,时有辉煌,涌现出众多耀眼人物和传世佳作,至今广为传诵,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诗歌发展到今天,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大众消费文化风起云涌,价值观点多元共存,“文化快餐”挤占主流,整个社会文化向着世俗化方向发展,文学创作日趋边缘化,诗歌更是备受冷落。

很多诗人滑向了放弃人文立场、迎合世俗生活趣味的境地,使得诗歌的生存窘境日益凸现。

一些诗歌创作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无法精益求精,“十年磨一剑”、“板凳要坐十年冷”已经成为“老皇历”,诗歌具有的那种诗意的光辉,那种圣洁与崇高感基本消失殆尽。

一些诗人耐不住寂寞想在文化市场上叱咤风云,他们不遗余力地制造着流派与概念,对诗歌实行商业炒作;一些“诗人”自我标榜,其诗歌作品,没有韵律,没有结构,没有意境,没有内容,虽然表面实现了“自由”,但却丧失了诗歌必须具备的艺术美感和审美价值;一些人写诗过于注重写作“技巧”,过于炫耀“技巧”,让人琢磨不透,不知所云,难以卒读;还有一些人以“个性化”标榜,游离于社会和时代之外,以自我为中心,在象牙塔中无病呻吟;有些所谓的诗人有意无意地作践了诗歌的圣洁高尚,他们硬把诗歌写到“下半身”,写成“口水”和“排泄物”......实在使人作呕。

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迷失,甚至是堕落。

如何适合新形势的需要,怎样创作出符合时代和人民需要的诗歌作品,就成了当代诗人需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让诗歌之魂随时代的节律舞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当代诗歌境况及其走向探析

当代诗歌境况及其走向探析

当代诗歌境况及其走向探析各位师长、各位同学、各位朋友:今天能在母校的国学大讲堂,做一次关于当代诗歌的讲座,对我来说,既是一种光荣,也是一种幸福!我是中文系一九八五届毕业生,我在母校做的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与诗人潞潞一起创办了一个诗社,即北国诗社,此后历经刘俏、杜国华、徐建宏、温建生、王显威、乔傲龙、杜星亮、许凌云、张云、孟绍勇等社长薪火相传,达二十余届。

母校对于我的恩泽、和给予我的最大荣誉,是让我成为了一个正派的人,一个诗人,一个高级编辑。

为此我一直心存感恩。

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当代诗歌境况及其走向》。

我在这里所讲的“当代诗歌”,不是严格意义的“正统文学史”上的“当代诗歌”。

在“正统文学史”的概念中,是把中国文学的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而且大致是以1840、1919和1949年做这四个时代的分界线的。

所以,“当代文学”在通用的文学史教材里,一直是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

然而我所讲的“当代诗歌”,不是指这样一个正统文学概念;而且我所指的“当代”,也不是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所说的“当代”的意思(他们所说的“当代”,是指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一句话,我所说的“当代诗歌”,指的是从1976年至今的诗歌。

为什么要选择1976年这样一个时间呢?这只是因为1976年曾经发生过一次“天安门诗歌运动”。

这个运动,把此前和此后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区分开来。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诗歌创作是非常活跃、而且非常具有成效的。

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好的诗人,包括穆旦、戴望舒、徐志摩,还有象征派的李金发等等。

但是到建国以后,这些诗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写得少了,尤其是到五十年代末,随着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化,出现了一种“红旗歌谣”式的诗歌,失去了诗歌应有的人文关怀、失去了诗歌应该具有的韵味和品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70年代。

1976年,国内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四五运动”,一大批诗歌被张贴到天安门广场、或西单民主墙上,震动了全国……这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

当代诗歌境况及其走向探析

当代诗歌境况及其走向探析

当代诗歌境况及其走向探析当代诗歌境况及其走向探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当代诗歌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本文将从诗歌的内容、形式和传播等方面探析当代诗歌的现状以及可能的走向。

一、诗歌内容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当代诗歌的内容有了新的变化。

以前的诗歌主要是以自然景观、人生哲学等为主题,而当代诗歌内容则更加多元化。

诗人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生活的细节上,写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历史的回顾等。

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当代诗歌也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全球化等问题。

二、诗歌形式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碰撞,当代诗歌在形式上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当代诗歌不再遵循传统的押韵、对仗等形式,而是更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

同时,一些新的诗歌形式如散文诗、宋词新体等也开始出现。

三、诗歌传播的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代诗歌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而是更喜欢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传播诗歌。

同时,一些优秀的诗歌网站和APP的出现也为诗歌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这些新的传播方式,使得当代诗歌更具有时代的性格和传播的便利性。

四、当代诗歌的走向从上述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代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自由化和现代化的特点,这也展现了当代诗歌的生命力和潜力。

未来,如果诗人们能够积极地关注社会热点,拓宽诗歌表现方式,使诗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那么当代诗歌就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为当代诗歌的传播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诗人们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取得巧妙的平衡。

综上所述,当代诗歌已经慢慢脱离了从前残留下来的一些传统,变得更加现代和多元化。

未来,当代诗歌需要注重社会热点、创新表现方式,适应新的传播方式,才能更好地展示当代人的思想与情感,为诗歌艺术注入新的动力。

当代诗歌发展概述

当代诗歌发展概述

当代诗歌发展概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当代诗歌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

本文将概述当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多元化的题材选择当代诗歌开阔了题材的选择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咏史抒怀或描写自然景色。

与此同时,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为诗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关注社会现象、人性困境、科技进步等,使诗歌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二、独特的创作风格当代诗歌追求独特的创作风格,摒弃了过于形式化的古典诗歌格律。

现代诗人们注重语言的表达力和形象的冲击力,他们用朴素、质朴的语言传递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追求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通过意象的巧妙运用和形象的独到描绘,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三、诗歌与时代的互动当代诗歌从传统的“孤独的吟唱者”转变为与时代互动的现代艺术形式。

诗人们将自己的诗歌传播到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

他们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文学节、讲座等方式与读者进行交流,以此加深人们对诗歌的了解和欣赏。

同时,当代诗歌也适应了社交媒体的发展,将诗歌一字一句地发布在互联网上,与读者进行线上互动。

四、多元化的诗歌形式当代诗歌形式多样,不再受限于传统的韵文格律。

如今的诗歌形式包括自由诗、散文诗、象征主义诗、写景诗等。

诗人们通过尝试新的写作形式和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他们也将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舞蹈等融入诗歌创作中,使诗歌更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性。

总结:当代诗歌在题材选择、创作风格、与时代的互动以及形式多样性等方面都有了突破和创新。

它不再局限于书斋之中,而是积极与社会、时代接轨,与读者进行交流与互动。

当代诗歌不仅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更是一种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当代诗歌必将继续发展壮大,为读者呈现更多美好的诗歌作品。

诗歌的文学潮流与趋势

诗歌的文学潮流与趋势

诗歌的文学潮流与趋势近年来,诗歌在文学领域中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诗歌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象征性成为了文学界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文学潮流与趋势,并将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一、重拾传统在当代文学环境中,传统诗歌形式的复兴成为了一种潮流。

诗人们重新审视并恢复了传统的韵律、格律和韵脚等元素。

这种回归传统的趋势使得诗歌更加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性,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珍视。

二、形式多样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诗歌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自由诗、散文诗等非传统形式开始受到更多诗人的青睐。

这种多样化的形式让诗歌能够更加贴近生活,展现更多元化的情感和意境。

三、主题多元化除了形式上的多样性,诗歌的主题也在不断拓展。

传统的爱情、自然和社会等主题之外,诗人们开始关注更多的生活细节和人文关怀。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表达对社会现象、亲情友情等内容的思考和探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内涵。

四、跨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发频繁。

这种跨文化交流使得诗歌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地区或民族,而是融合了各种文化元素,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共鸣。

诗歌创作的国际化趋势不仅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了解,也让诗歌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五、数字化发展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诗歌也迎来了数字化发展的机遇。

网上诗歌创作平台的出现使得更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这种数字化发展不仅拓宽了诗歌的传播渠道,同时也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参与创作的机会。

六、社会关注与批评随着社会问题的增多,诗歌也开始承担起了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使命。

越来越多的诗人关注社会的不公、环境问题和人性的困境等,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

这种社会关注与批评推动着诗歌的发展,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展望未来,诗歌的文学潮流与趋势依然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无论是传统的手写诗歌还是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形式,诗歌都将继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和创作者。

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状况及其趋势分析

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状况及其趋势分析

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状况及其趋势分析第一章、引言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学的发展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承载着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关切和对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

本文将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进行分析。

第二章、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史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新诗运动”。

在这一时期,一批青年诗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

其中,徐志摩、郁达夫、胡适等人的诗歌作品具有代表性。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诗歌在诗坛上得到了广泛传播。

1950年代初期,新诗运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鲁迅评价新诗运动是:起了替社会民主主义做宣传的用处。

为整个文学运动起了一个宣传作用。

1960年代,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谷时期。

60年代文学的不少人士,倾向于“文革”中最后取得胜利的左派的经典著作,要求进行大量的解释,跟推崇现代民主思潮的作品决裂。

文化大革命时期,则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最为委靡的时期。

诗人们的创作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著名诗人也遭到了冤屈和迫害。

第三章、我国现代诗歌的繁荣期1978年改革开放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也开启了现代诗歌繁荣的新时代。

这一时期,诗坛上出现了一大批才气横溢的诗人,如海子、北岛、顾城、杨炼、寒山等。

他们的诗歌以创新性强、富有现代感和寓意深刻而著称。

这一时期的现代诗歌反映了我国社会生活和人民心理的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其中,海子的作品直抵人心,代表着我国现代诗歌的最高水平之一。

第四章、我国现代诗歌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当前,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经历了繁荣期后,现代诗歌在表现手法、思想内容方面正在趋向多元化和包容性。

现代诗歌的审美倾向也正在发生一定的变化。

以往的现代诗歌更注重表现个体主观和内心感受,而现在的现代诗歌则强调情感的现实性和历史性。

这一趋势在一些新生代诗人的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漫谈当代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

漫谈当代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

漫谈当代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摘要:五十年代,新中国的成立、政治的改革、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当代的诗歌逐渐与政治交融,“新诗现代化”成了诗界的主要潮流。

到了六七十年代,熊熊大火般发展的多元化新诗被瞬间熄灭,在这期间诗人们所创作的大多数诗歌,都可以被称为“政治诗”。

诗歌重建是八九十年代的主题,大量的诗歌团体轮番出没,诗人的个性化汹涌而出,大量海内外诗人渴望用诗歌这样短小精悍的体裁表达自我。

九十年代至今,诗歌逐渐被“边缘化”,网络的传播不可忽视,诗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渗透当代生活,诗歌越发商业化形成了更具个性化的现状。

关键字:诗歌;当代一、诗歌道路的选择与发展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诗歌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新格律伴随着逐渐稳定的生活应运而生。

诗人们怀着重新建筑起五四时期诗歌热潮的希望,满怀激情的抒写了一首首时代的颂歌。

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期,诗歌道路的选择,是整个文学选择的关键一步,选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当代新诗确立思想艺术规范;另一个是对新诗历史重新进行整理、评价。

尽管诗人们渴望个性和自由的发展,但选择的背后逃脱不了与政治道路难以分离的状况,新诗的发展中,“革命诗歌”被一再提及,逐渐走向主流地位。

当代诗歌的核心发展为:诗服务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人民群众相结合。

五四个性解放时期的《尝试集》、《女神》这类主张自我、歌颂时代精神的劲头变得淡化了,诗人们主观精神、主体经验的表达,变为更多的表现“客观生活”了。

由于政治的影响,诗中也多数出现了农村、工人、田野、矿山这类表述,直接的呼吁现实生活政治运动,产生了当代的“政治抒情诗”。

郭沫若作为时代千呼万唤的诗人,由于自身政治性参与增强,在党内担任重要的职位,诗歌成了他社会生活、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当代诗歌“要以人民为本位,用人民的语言,写人民的意识,人民的情感,人民的要求,人民的行动。

更具体的说,便要适应当前的形势,土地革命,反美帝,挖蒋根,而促其实现”。

现代化诗歌道路

现代化诗歌道路

现代化诗歌道路现代化诗歌道路是一条充满创新与进取的道路,它代表了当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和文化价值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诗歌的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演变,以适应人们对于情感、思想和表达方式的需求。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现代化诗歌道路,从而揭示其重要性和独特性。

一、诗歌形式的现代化创新在现代化诗歌道路中,形式的创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比传统古典诗歌的格律和韵律约束,现代诗歌更加注重自由与开放。

自由诗、散文诗、抒情诗等新形式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规则,让诗人能够更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想。

同时,现代化的诗歌也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如音乐、绘画和舞蹈等,通过多媒体的融合,使诗歌更具视觉和听觉的感染力。

二、诗歌内容的现代化主题现代化诗歌道路上,内容的现代化主题是诗人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诗歌往往围绕着自然景观、爱情、友情等主题展开,而现代诗歌则更关注社会现象、科技进步、人类情感等现代生活中的重要议题。

通过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现代化诗歌展现了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并以犀利而深刻的笔触,颠覆了传统诗歌的观念和表达方式。

三、诗歌的具体运用与创作现代化诗歌道路的实践需要诗人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创作力。

诗人通常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和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例如,直接描写、隐喻、象征、对比等手法的运用,能够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许多当代诗人将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的表现方式来传递诗歌的韵律和情感,提升了诗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现代化诗歌的价值与作用现代化诗歌道路的追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诗人对于表达的需求,更是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

现代化诗歌的形式多样性和内容丰富性,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和受众,拓宽诗歌的影响范围。

通过诗歌的创作和传播,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与共鸣,引导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诗歌道路的现代化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追求,更是文化发展的需要。

结语现代化诗歌道路是一条充满活力和创新的道路,它代表了当代社会的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方式。

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脉络(原创实用版)目录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脉络1.现当代诗歌的起源与背景2.现当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趋势3.现当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4.现当代诗歌的影响和启示正文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脉络1.现当代诗歌的起源与背景中国现当代诗歌起源于 20 世纪初,其产生与发展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革密切相关。

随着西方文学思潮的传入,中国诗人开始尝试新的文学形式和表达方式,以白话文为主要特征的现当代诗歌逐渐崛起。

2.现当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趋势现当代诗歌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

从 20 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以及新世纪等不同历史时期,现当代诗歌始终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反映出社会变革的脉搏。

主要流派包括:新月派、九叶派、现代派、朦胧诗、第三代诗歌、民间诗歌等。

发展趋势上,诗歌形式从传统的五言七言诗、词、赋等向自由诗、散文诗等更为自由的形式转变,主题内容从关注个人情感到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等多样化发展。

3.现当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现当代诗歌领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诗人,他们的创作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

部分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如下:- 鲁迅:《狂人日记》、《阿 Q 正传》- 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 徐志摩:《再别康桥》、《翡翠》- 余光中:《咏梧桐》、《悲伤庄园》- 北岛:《回答》、《门》- 舒婷:《致橡树》、《神女峰》-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九月》4.现当代诗歌的影响和启示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不仅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同时也对世界诗歌产生了一定影响。

现当代诗歌以其自由、创新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表达情感的全新视角。

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启示我们,文学创作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

现代诗歌创作的发展趋势

 现代诗歌创作的发展趋势

现代诗歌创作的发展趋势
现代诗歌是一种富有创造力和表达的艺术形式,它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持续的发展和变化。

以下是现代诗歌创作的几个发展趋势:
1. 自由表达:现代诗歌鼓励诗人以自由的方式表达情感、思想和个人体验。

诗人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格律和押韵,他们可以运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和形式来写诗。

这种自由表达的趋势使得现代诗歌更加开放和多样化。

2. 反传统:现代诗歌常常与传统的诗歌形式对立。

诗人试图打破传统的束缚,挑战传统的观念和结构,并通过创新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反传统的趋势给现代诗歌带来了新的形式和风格。

3. 结合其他艺术形式:现代诗歌越来越多地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例如音乐、绘画、舞蹈等。

诗人通过与其他艺术家的合作,将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创造出新的艺术体验。

4. 社会关注:现代诗歌也关注社会问题和当前时事。

诗人借助诗歌的力量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思想,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

这种社会关注的趋势使得现代诗歌变得更加贴近人民的生活和现实。

5. 注重个体体验:现代诗歌常常强调个体的体验和感受。

诗人通过诗歌来记录自己的情感、瞬间和思考,从而体现个体在世界中的存在感和荣辱兴衰。

这种注重个体体验的趋势使得现代诗歌更加富有情感和独特性。

总之,现代诗歌创作的发展趋势包括自由表达、反传统、结合其他艺术形式、社会关注和注重个体体验等方面。

这些趋势使得现代诗歌在表达方式和主题上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都可通过现代诗歌的创作和欣赏中获得全新的艺术享受和思考启发。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趋势中国现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近代以来的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包括主题内容、艺术表达方式以及传播途径等。

首先,中国现代诗歌的主题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过去,中国诗歌主题多围绕着自然景观、爱情和社会现实等方面展开。

然而,在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下,诗人们开始关注更广泛的主题,如科技进步、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

这些主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们的内心体验,使诗歌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其次,中国现代诗歌在艺术表达方式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传统的诗歌形式如律诗、绝句等在现代诗歌中仍有所保留,但同时也出现了更多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例如,自由诗、散文诗等形式的出现使诗歌的表达更加自由和灵活。

此外,现代诗歌还融入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使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创造出更为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

第三,中国现代诗歌的传播途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诗歌的传播主要依靠印刷出版物和文学刊物。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现代诗歌的传播途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以及在线文学网站等途径发布和传播自己的诗歌作品。

这种传播方式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诗歌,同时也为诗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和传播空间。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变化外,中国现代诗歌还呈现出一些其他的发展趋势。

首先,越来越多的年轻诗人涌现出来,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为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中国现代诗歌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诗人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外语,并在国际文学界展示自己的才华。

这种国际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国诗歌的内涵,也为中国诗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然而,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导向使得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诗歌的受众相对较小。

其次,部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过于追求形式和技巧,导致作品缺乏真实感和情感共鸣。

当代诗歌境况及其走向探析

当代诗歌境况及其走向探析

当代诗歌境况及其走向探析诗歌是语言艺术的一种形式,是抒情、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

而当代诗歌则是指当前时代、现代的诗歌,它反映了当代文化、社会、人类生存境况等方面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从当代诗歌的现状以及未来走向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当代诗歌的现状1. 诗歌文化的衰落时至今日,很多人对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少。

随着现代社会的急剧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诗歌这一细腻、抒情的艺术形式的热情有所消退。

在很多公共场合,如电视、广播等,诗歌的表现形式也日渐老旧,艺术性越来越弱,更多的是在娱乐大众,而非弘扬文化。

2. 诗歌表现形式的多元化现代诗歌在表现形式上越来越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韵文形式。

诗歌现在采用了更为自由、灵活的形式,如自由诗、散文诗等,这种多元化表现形式也使得诗歌的传播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3. 诗歌主题的多样化当代诗歌的主题越来越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爱情、生死、自然等等,而是涵盖了现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如城市、环境、科技、政治等等。

这些多元化的主题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切入点。

4. 诗歌的小众化虽然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主题都更多元化,但在流行程度上却显得有些小众化。

现代社会的文化消费更多关注于短小精悍的信息,而对于深度抒情、文艺气息浓重的诗歌则显得陌生和疏离。

当代诗歌的未来走向1. 传播方式的创新传统诗歌的传播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

未来诗歌的传播方式需与时俱进,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小众化等方式更具有现代时代的特色,实现多样化和定位化。

例如在数字化方面,可以通过开发网络诗歌平台,媒体传统出版与新媒体的深度结合,来拓展诗歌的网络传播。

2. 诗歌主题向当代问题聚焦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未来的诗歌应该更加关注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如环境、社会问题等,将诗歌的抒情功能与思想性、社会责任感相结合,并给予读者启迪与思考。

3. 多元化创作方式的推广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个性、需求都更为多样化,未来诗歌也需要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推广多元化创作方式,如融合音乐配合诗歌,走向诗歌音乐化、舞蹈化等家庭育儿等需求。

浅谈当代诗歌的发展趋势

浅谈当代诗歌的发展趋势

浅谈当代诗歌的发展趋势浅谈当代诗歌的发展趋势未凡毋庸讳言,这是一切诗歌在场者,包括诗读者所都关注的一个较大的命题,也是难以回答、难以说清楚的课题。

诚然,有无数诗评家、诗人以高瞻远瞩的眼瞳,对此作出过精僻阐述。

而我仅以一个诗爱者、诗读者、习诗者,就当代诗歌发展趋势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当代诗歌繁荣景象背后的隐忧有人说中国当代诗歌的繁荣景象不亚于盛唐。

我以为,这并非言过其实,耸人听闻。

据说中国目前有200万诗歌大军,每年在官刋、民刊(不包括网络)发表诗作的人竟有七八十万人之多。

各种官刊、民刊、网络平台无以数计。

更有县、市、省乃至全国体制、民间诗歌赛事多如牛毛,紧锣密鼓,粉墨登场。

岂止繁荣而且热闹。

这景象,盛唐时期有过吗?不过,当代诗歌的繁荣与盛唐时期比,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其内在诗质是不能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的。

《全唐诗》共收录唐代诗人2.529人,诗作42.863首。

其中盛唐时期人数之多,诗质之高,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

李白、杜甫、王之焕、王维、张九龄、孟浩然、贺知章、刘长卿等诸多代表诗人的诗作得以流传千古,是他门诗的艺术魅力、诗的经典所致。

从呀呀学语的幼儿到耄耋老年,有谁不能背出几首唐诗。

而能背出几首当代诗歌的能有几人诚然,新诗与古诗有不可匹比之处。

由于历史时代不同,背景不同,环境不同,语境不同等诸多因素,我们不可能要求新诗穿越回古代诗歌现场。

那会是对对新诗革命的颤覆和悖反。

我们所要求的是在新诗发展进程中,所应达到的一定的艺术高度。

我们悲哀的是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是一个没有大诗人、没有经典的诗歌时代。

尽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新诗潮的崛起,至迄今为止,涌现出如许优秀诗人、优秀作品。

最为可怕的是在繁荣的背后,当代诗坛乱像丛生。

真诗人与伪诗人比肩而立,诗与非诗斑驳相长。

滥竽充数者,沽名钓誉,招摇过市,鱼目混珠,以假乱真。

口水诗、废话诗、垃圾诗泛滥成灾,以及体制内的潜规则,给当代诗歌健康发展带来了颤覆性的灾难。

当代诗歌境况及其走向探析

当代诗歌境况及其走向探析

当代诗歌境况及其走向探析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素以意境丰富、语言优美、表现力强等特点著称。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诗歌的作用与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旨在探析当代诗歌的境况及其未来的走向。

当代诗歌的特点走进当代的诗歌世界,会发现它有着明显的特征。

首先,在诗歌的题材和内容上,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现实主义内容,或将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相融合。

其次,在语言表达上,现代诗歌更加注重形式创新,以比喻、抒情、对话、警句等多种表现手法展现自己的独特气质。

此外,当代诗歌的叙事方式也更加自由多样,从诗意、抒情、讽刺、反思、自述等多个方面反映出当代诗歌的多样性。

然而,尽管当代诗歌表现手法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但它并未受到公共场合的广泛认可和受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群体。

这也是当前诗歌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代诗歌的境况对于当代诗歌来说,诗歌创作人才短缺和传播渠道不足是其中的两大主要问题。

诗歌创作人才短缺尽管当代青年诗人比较活跃,可是他们在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少,另外他们的作品在存世作品的总量中所占比例也相对较小。

在“网红”热潮席卷的今天,我们发现大量优秀的年轻作家,都转向微薄或网络发声。

文学创作在此种情况下,很难得到统一的认可和重视。

另外,当前传统版面所提供的文学创作平台将渐行渐远,替代者如公共号、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以手机为载体,甚至带有较强的社交性。

本身来说,这种向移动互联网靠拢的方式改变了文学发表的形态,不再局限于那些传统的文学杂志和报纸,降低了作品发表的门槛,加大了多样性。

可是,却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为它本身属于“王者妄为”,具有十足的不可预测的性质。

传播渠道不足随着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多,但是面对如此多样的文化内容,我们不能忽视当代诗歌在文化传播途径中面临的困境。

在传统媒体的诗刊发表渠道日渐缩小的情况下,大量的优秀诗歌无法得到充分的传播。

加之社交媒体平台上存在着大量的“免费阅读”异化的文化内容充斥,使得传播渠道越来越窄,读者与诗歌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试论中国当代诗歌现状

试论中国当代诗歌现状

试论中国新诗发展现状(一)、新诗发展的不利因素1、新诗呈现边缘化。

现在,新诗正逐渐离开社会生活的中心地带,特别是远离群众,走向边缘化。

其具体表现为:在社会上很少见到新诗。

在口头上,除了有的诗歌团体内的新诗人及诗评家之外,群众不说新诗,不理睬新诗,新诗朗诵会很少举办,即使是偶尔举办,参加的人数都很少。

在视觉上,出版社不愿出版新诗,出版社愿主动出版新诗集的很少,诗人要找其出版,则要书号费或包销。

在综合性的日报、晚报副刊上,很少刊载新诗,偶有少量点缀,质量也较差。

在市场上,处于经济生活的边缘。

于是形成报刊亭很少出卖诗歌刊物,书店主要卖台,很少摆放新诗集。

在高科技领域:新诗被—些以音响与荧屏为表现手段的高科技领域排斥在外,处于信息化时代的边缘地带。

现在的戏剧与时俱进,电视剧占领荧屏中心位置,成为群众生活不可须臾离开的事物;流行歌曲抢占音响市场的制高点,—盘光碟上市就是数十万张。

在电视与光碟领域,很少看到新诗影子。

新诗的研究与评论家数量在减少。

由于报刊少载新诗,以致一些文科学术性刊物不大欢迎评论当前新诗人的评论文章,导致一些新诗评论家停笔去从事其它写作活动。

致使新诗评论队伍在缩小。

造成新诗边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内容脱离现实生活。

现在的新诗,好诗也有,但是不够多;大量是老一套,或是自我沉吟的过了时的调子;有很多人写诗是让你读不懂;等而下之是黄色下流。

你不关心群众,不让大众读懂并欢迎你的诗,你的诗却要别人掏钱买,这是不公平的事!第二,诗的形式怪异。

近些年有些新诗人学习现代派,或模仿后现代主义,自称为“第三代”,不是吸取其精华,而是得其糟粕,搞结构性解体与非文化的结果是新诗越来越脱离中国实际,脱离人民大众的口味,有些诗愈加散乱化与口水化。

在意境上,意象模糊、颠倒黑白;在音律上,不讲音节、没有韵律。

让人见而弃之。

你要人民听你的朗诵、或买你的诗集是不可能的。

于是失去了市场。

难怪市场上很多报刊亭都不卖新诗报刊。

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发展

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发展

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诗歌创作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发展,既有传统的延续,又有新的尝试和突破。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发展。

一、主题多元化在新时期,诗歌创作的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传统的爱情、自然、人生等主题依然存在,但也出现了更多关注社会现实的主题,如城市生活、科技进步、环境问题等。

这些主题反映了人们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更具现实意义。

二、形式多样化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律诗、绝句等形式仍有人才涉猎,但也出现了更多自由诗、散文诗等形式的创作。

自由诗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格律要求,使诗歌的表达更加自由,更具个性化。

散文诗则更注重叙事和抒情,使诗歌更具故事性和可读性。

三、语言表达的变化新时期诗歌创作的语言表达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文言诗逐渐被白话诗所取代,使诗歌更加通俗易懂,更具亲和力。

同时,诗歌中也出现了更多口语化的表达,使诗歌更贴近人们的日常语言,更具生活气息。

四、风格的多样性新时期诗歌创作的风格也呈现出多样性。

有的诗人延续了传统的古典风格,注重韵律和修辞的运用;有的诗人则追求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突破传统的束缚。

这种多样性使诗歌更具个性化,更具创新性。

五、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新时期的诗歌创作还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了有益的结合。

诗歌与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音乐可以为诗歌增添节奏和情感,舞蹈可以为诗歌增添动感和形象,绘画可以为诗歌增添色彩和意境。

这种多艺术形式的结合,使诗歌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六、诗歌的传播与推广新时期的诗歌创作还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推广。

互联网的发展使诗歌可以更方便地传播和分享,诗歌网站、博客等平台为诗人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

此外,一些诗歌节、诗歌比赛等活动也为诗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这些传播和推广的方式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诗歌,增加了诗歌的影响力和传承。

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及特点

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及特点

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及特点现当代诗歌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诗歌创作,它与传统诗歌相比,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诗歌形式的多样性现当代诗歌的形式非常多样化,再也不局限于传统的韵律和格律。

现代诗人们更加注重自由的表达方式,采用自由诗、散文诗、抒情诗等形式,突破了传统的束缚。

例如,自由诗不受韵律和格律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更加直接和自由的感受。

二、主题的多元化现当代诗歌的主题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传统诗歌主要以自然景物、爱情、友情等为主题,而现当代诗歌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人性、心理、科技等方面的问题。

现代诗人们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社会的思量和关注,呈现出更加复杂和多样的主题内容。

三、语言表达的变革现当代诗歌的语言表达也发生了变革。

传统诗歌通常采用华丽的辞藻和修辞手法,而现代诗人们更加注重平实和简洁的语言表达。

他们倾向于使用简单的词语和直接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四、意象的丰富性现当代诗歌的意象也更加丰富多样。

传统诗歌中的意象主要以自然景物为主,而现代诗人们则更加注重内心的感受和思想的表达。

他们通过意象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给读者带来更加深刻的感受和思量。

五、风格的多样化现当代诗歌的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有的偏向于抒情,有的偏向于社会批评,有的偏向于思想探索等。

现代诗人们通过个人独特的写作风格,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作风貌。

六、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现当代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也成为一种新的特点。

现代诗人们通过与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结合,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总结起来,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及特点主要体现在诗歌形式的多样性、主题的多元化、语言表达的变革、意象的丰富性、风格的多样化以及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等方面。

诗歌的未来之声:现代诗歌趋势

诗歌的未来之声:现代诗歌趋势

诗歌的未来之声:现代诗歌趋势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引领文化思潮和表达情感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现代诗歌也在不断演进,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现代诗歌的未来之声,以及其中的一些趋势。

一、以现实主题为创作切入点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日益增加。

现代诗歌也越来越倾向于以现实主题为创作切入点。

这种类型的诗歌通过反映社会、环境、政治等重大议题,展现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观察。

现代诗人借助诗歌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促使读者深入思考和思想启迪。

例如,一些现代诗歌作品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个人隐私和人际关系等问题的探讨,传达了对于现代生活模式的思考和担忧。

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问题相融合的创作方式正成为现代诗歌的一大亮点。

二、多样化的形式与语言运用传统的诗歌形式在现代诗歌创作中逐渐被打破,现代诗歌呈现出更多多样化的形式与语言运用。

一些诗人尝试创造新的形式和结构,甚至突破传统的韵律和押韵规则。

这种多样化的形式为诗歌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诗歌能够更加灵活地反映现实与情感。

同时,现代诗歌中对语言的运用日趋多元化。

诗人们通过使用口语、方言、俚语等,打破传统文学语言的束缚,使诗歌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增强了读者与诗歌的共情。

三、融入现代科技与媒体现代科技与媒体的快速发展对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一些诗人开始将现代科技作为创作的内容或背景,探索科技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诗人们运用网络语言、网络符号等现代科技元素,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

此外,现代媒体的广泛传播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对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诗人们通过音乐、舞蹈、影像等多媒体形式,将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使得诗歌更加立体而生动。

四、跨文化的对话与融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日益频繁。

现代诗歌呈现出更多跨文化的对话与融合。

一些诗人运用翻译、借鉴和吸收不同文化的元素,创作出具有多元风格和背景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诗歌发展道路探讨九十年代以来的都市诗歌虽然陷于异常混乱、混沌的境地,但它绝对不是诗歌的终结之地,而是都市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历程、一个岔路口,往下的路该怎么走,还得从先锋回到传统,从传统中吸收养料。

标签:后朦胧诗歌;都市;语言自指;传统割裂;自救I21当代诗歌的都市化都市作为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产物,成为20世纪全球生活的舞台。

中国社会也在全球经济浪潮的裹胁中进入都市时代,此后都市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它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诗歌的发展。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都市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工商业文化飞速发展,大机器生产与现代商业成为都市经济和生活的命脉,同时也侵入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

在中国现代工商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古典的诗歌审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现代新诗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诗歌审美情趣,与此紧密相关的是人们心理的巨大变动,以及审美观的转变。

特别是第三代诗歌运动出现,后朦胧诗占据了诗坛的重要位置。

后朦胧诗打出的旗帜虽是对朦胧诗的反叛和叛逆,但实现的途径是反文化、反传统、反崇高的价值取向和反抒情、反技巧、反意象的写作方式,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反叛造成了很严重的文化后果。

正因为这是一场主动的文化叛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们的精神迷茫和空虚。

好像一切都不重要了,无所谓崇高和卑劣的分界,也无所谓文化和无文化,在对立消失的同时,原先被贬抑的一方得到重视,甚至演变为对另一方的刻意贬抑,也就是对文化传统的刻意割裂。

都市诗歌由此进入后朦胧状态。

城市正在成为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最为重要的人文景观,一个新的有别于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市民阶层随之悄然崛起,并且开始扮演城市生活的主要角色。

在商品经济浪潮中,俗世利益角逐白热化,个人能力得到空前重视,欲望也随之膨胀并被平常视之。

失去道德约束的欲望透支了生命的底色,显示出它原生的野蛮面目,文化不可避免的沾染上欲望的气息。

在都市文化全面繁荣的同时,都市诗歌也开始张扬其独特的个性,成为都市生活的风向标。

都市经验与乡村背景下所形成的审美经验有很大的不同。

都市生活,在诗人的笔下体现为光怪陆离的意象组合。

在诗歌新的成长背景下,诗和时代兴衰、民众忧乐紧密联结的情状开始势微,都市化的步伐中,计划经济向着商品经济转变,这种空前的剧变给予诗歌以极大的冲击,动摇着创作本身的基础,诗人在困窘中无法固守传统的道德滩头,只能在痛苦和迷茫交织的天网中挣扎、彷徨。

里尔克称诗不徒是情感,而是经验。

市场经济高度发展条件下审美活动的回归自身以及审美者的物质需求必须通过审美活动本身来解决,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使得审美活动必然要把自身降低为现实生活,以现实为基础提升,进而走上审美生活化的道路,以坚定的形态存活于现时现实,将肉体的直感作为吸纳与反射的镜子,强调自我感官的真实体验。

20世纪九十年代乡村生活成为遥远的背影,道德评价也失去原有的权威,庄严的宏大叙事在断裂的历史底座上崩塌。

就如同诗人伊沙所说“呈现着耶稣受难的/全部姿态和表情/太高了/没人看得清楚”(《俗人在世》),诗歌终于从高高的神圣宝座上跌落下来,还原了生活的真实。

这是一种没有经过提纯和提升的原生态城市生活,在当下诗歌也和所有重复吃喝拉撒的俗人一样,经历每个后朦胧诗人的重复制作。

都市诗的实验浪潮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一浪高过一浪,其结果是将悬浮在半空中的诗歌请回大地。

同时,都市诗中大量的平常状态,平常心和平常话语,从反抗新诗潮在内容和艺术上的“贵族的倾向”,都市诗因为消解意义而导向拒绝崇高。

都市诗歌把大量的平凡甚至平庸引入诗中,用世俗的琐屑代替新诗潮的崇高严峻。

在诗歌内容失去可复述性后,诗人们转而把目光投向语言,并且宣言“诗到语言为止”。

然而让人想不通的是究竟是“诗到语言为止”,还是“诗人到语言为止”?从此诗歌沦落为城市生活中点缀的游戏手段,诗歌的边缘化成为定论。

无论如何,都市最终成为后朦胧诗中举足轻重的叙事材料,这种叙事模式对于市场经济商品化时代的诗人是无可回避的选择,讲述都市故事、都市生活,描摹都市人生和都市人物,实际上是他们命中注定的归宿。

解读20世纪九十年代都市诗歌不可忽视的是部分都市诗人完全脱离了乡村经验,他们成长于都市系统,没有传统文化的包袱,心理上与都市的生活节奏与情调具有更多的同构之处,不再为闪烁的霓虹、旋转的舞厅、急驰的汽车、巍峨的高楼而惊奇地张大眼了,他们已经完全融入城市,接受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就如陆忆敏所说“温柔的死在本城”。

2当代诗歌的自救之途中国现代诗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后朦胧状态之后,诗歌发展的前景越发显得扑朔迷离,一切皆源于诗歌的语言实验。

不管是后朦胧诗歌的平民意识、口语实验、叙事强化还是零度抒情,最终都指向并且表现于诗歌的语言,因此诗歌语言成为诗人宣扬自己诗歌主张,反叛朦胧诗歌的犀利武器和重要载体。

当语言负担了诗歌的全部意义,语言也从反叛的武器沦落为囚禁的牢笼,从1989年后就在寻找出路的诗人们被自己重新发掘的语言圈养起来。

在诗歌语言被诗人们有意撕断能指和所指的联系后,诗歌便漂浮在具有多种可能性和多向维度的生活以及历史的表面,从此失去了具有深度和厚度的内涵,于是历史与现实也失去了在诗歌中生根的土壤。

于是在后朦胧诗人矫情、夸张、炫耀、盲目的藏匿在漂浮的语言叫喧中的时候,众多的诗歌阅读者和评论者开始了群起而攻之的怀疑和批评,以及对诗歌存在的彻底疑虑。

甚至有人提出“我们还需要诗歌吗”这样的疑问,当代诗歌前景堪忧。

以都市为载体,聚集了最庞大的财富和现代文明。

都市快速膨胀所带来的是人和资源的极度集中,这种集中就注定了人的活动必须呈现出更大的社会性。

都市的迷茫来自于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而造成的某种生存空间的压缩,资源被少数精英群体所垄断,必然使弱肉强食的自然生态反映出更血腥的掠夺,两级分化成为不可避免的矛盾,而矛盾只能是缓和或者是紧绷的竞争与合作。

我认为,当代都市诗人之所以被冠以“都市”的称谓,更多是在于他们的生活空间的定义,而并不在于其作品本身的“都市”内容。

“都市”似乎是对立于“乡村”的。

都市虽然聚合了大量的人,但是,都市自身却最是缺少人情味的。

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是封建的影像,是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忘情似的悠游,是建立在私有土地上的原生态的“绿色”生活,它的情绪是恬淡而柔情的,有着依照时序而运转的庄园似的优雅。

以乡村为单位,社会生活表现为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人伦更多体现为亲情的纽带与门第之间的相当。

而“都市”似乎注定就是“乡村”的颠覆者,他不但蛮横地以钢筋水泥隔绝了泥土本身与“人”之间互为依存的亲昵状态,又大胆地将个体的“人”进行放大,人的社会性是依其对都市资源的占有率而增值的,因此人伦关系更多体现在“机遇”面前的相互竞争和提携,如自然界同类之间对食物的争夺与合作一样。

而在都市里,“都市的诗人”是否以“都市”本身来进行某种道德的衡量呢?人的情绪决定了社会的情绪,都市既然作为社会的载体,它具有很强的情绪性肯定也是必然的。

但是我不能认同的是剥离了都市的社会性而大谈“都市”创作的“都市诗人”,我同意都市的本身有着很强的阶层划分,因此必然形成不同的创作诸元,诗人可以以自己的价值趋向与之对位。

可是,诗人们往往缺失的就是这种阶层的内涵。

以“我”为中心的创作似乎没有问题,但“我”又依存在哪里?“我”是社会的吗?“我”为谁而代言……创作虽然是诗人个人的工作,但依旧需要社会的认可,可是这种认可似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只能说明这些诗歌是诗人创作的需要,而不是当前社会的需要,在这种状态下,诗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尴尬和不合时宜。

在这里,我首先要说的是后朦胧诗绝对不是诗歌的终结,而只是都市诗歌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阶段而已,在这种落入藩篱的技术创新中,都市诗歌发展的道路还很长,也许此时此刻的我们无法具体指明方向何在,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先要从缺陷处做起。

首先,我们不能再让都市诗歌再漂浮在都市生活的表面,诗歌应该从技术回归到现实内涵。

后朦胧诗歌中虽然存在诸多的都市元素,但在缺失时代和现实的背景指向上,都市诗歌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任何诗歌都应该在时代背景和现实背景下进行表达,语言在没有被注入现实指向之前,不可能成为有分量的诗。

这不是关于诗歌是否纯粹的问题,而是诗歌意义的所在。

也许我们在兜了一个大圈之后又回到了先贤们的“诗言志”的诗训上。

这是在前进还是在倒退?我认为这是我们诗歌发展不可丢弃的准则,无论你言的什么志,是家国大志还是儿女小志,是记叙现实还是抒发情怀,总之诗歌不能漂浮在无脚的云端,也应该行走在历史的现场。

2005年8月24日,由《特区文学》主办的“新都市诗歌研讨会”在深圳举行,这场研讨会邀请到了唐晓渡、王光明、臧棣、李震、陈仲义、周瓒、谢有顺、徐敬亚等全国著名评论家、诗评家、诗人和教授,共同对“新都市诗歌”进行研讨。

唐晓渡认为,所谓“新都市诗歌”只能看作是诗歌的可能性,都市是我们所处的一个处境,能提供新的经验和可能,诗人需要理解、消化,找到一种新的经验,最后落实成一种形式,“用一种知识的方式穿透都市经验。

”而且在这次研讨会上“打工诗歌”被正式提出。

正是这种以外来力量和方式撞入诗坛的打工者,带给了都市诗歌新的气象和方式。

他们的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其中包含了众多的生活的辛酸和向望。

这是关于体验的诗,就如同臧棣所说“都市诗不是关于美的,而是关于体验的,应尽量避免全景式地去阅读和创作它。

”其次,后朦胧诗人们举起了反文化、反传统的诗歌大旗,冲破了朦胧诗人们固守的意象抒情,另创了零度叙事的写作手法。

而在这种“零度写作”中,一般认为是情感零度,而我认为另外还包括精神零度。

在主动放弃精神提升的后朦胧诗中,沉溺于物质叙事和语言游戏的作品不在少数,因此后朦胧诗作虽然众多,但其中有质量的精品却少之又少,主要原因便是缺失精神的引导和提升。

甚至在于坚的“诗到语言为止”、韩东对“语言”的解释中都主动摒弃了精神的位置。

然而没有了精神的语言如何能达到诗的高度。

因此在未来诗歌的走向了,我认为必须再次把精神奉为领袖,占据诗歌的高地。

也正是缺少精神的引领,后朦胧诗坠入了西渡所谓的“中年写作”,没有激情和创新,语言的着迷带来意义的陈旧,生活和诗千篇一律的重复在物质的耗费当中。

最后,也许我们应该回过头在被斥责为禁锢的古诗当中寻找养料。

我们的诗歌离不开几千年的沉淀,无论是怎样的先锋,都离不开诗人们生活其中的都市,以及给都市提供土壤的乡村。

因此都市诗歌虽然是在都市背景中灌育出来,但它绝对不可能和以往的乡村文化经验断绝关系。

于是都市诗歌还得回到广大的文化土壤中去。

通过上述叙述,我们明白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都市诗歌虽然陷于异常混乱、混沌的境地,但它绝对不是诗歌的终结之地,而是都市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历程、一个岔路口,往下的路该怎么走,我们还得从先锋回到传统,从传统中吸收养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