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推荐读物《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四.教学过程: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千山万水)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

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

(描红:难)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

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

师范读。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第2课时-优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第2课时-优课件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锁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自主与合作学习
请大家认真读诗,思考哪些地方写出了红军“不怕” 困难,再大的困难在红军眼里也“只等闲”? 请大 家圈画出相关的词语,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的感受。
学习提示:
1.自主学习。把自己当作红军中的一员,感受画面, 圈画出重点的词,多读几遍来体会自己心里的感受。时间2 分钟左右;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锁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资料: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 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 会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敌人 封锁了江面,掠夺了所有船只,他们疯狂地叫嚣:一 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
2.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想 法,互相补充和完善。时间3分钟左右。
3.汇报交流。小组内由一个人作为主发言人,其他同 学倾听、补充。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锁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锁寒 。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锁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锁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六年级上册语文 5《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课件】

六年级上册语文 5《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课件】

题目。 揭示诗歌的内容。
课文精讲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
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腾越五岭
巧渡金沙江
喜踏岷山雪
疾跨乌蒙
飞夺泸定桥
课文精讲
想一想: 阅读全诗, 想想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体现 在哪里呢?结合每一部分来体会。
课文精讲
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不怕”二字,铿锵有 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 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 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 勇往直前。
课文总结
板七
书律
设 计
长 征
·
远征难——只等闲 五岭——腾细浪
乌蒙——走泥丸
长征历程
金沙江——暖 泸定桥——寒
岷山——喜
三军过后尽开颜 ——总结
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后延伸
长征: 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 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 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 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 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 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 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课文精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 白雪的岷山。红军队伍人人心情开朗,个 个喜笑颜开。
课文总结
本诗生动地描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的艰难历程,主要写了腾越南五岭、急跨乌 蒙山、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 山雪、这几个细节,歌颂了红军不怕艰难困 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 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 夺泸定桥的壮烈情景。

《七律-长征》精品课件(第二课时)

《七律-长征》精品课件(第二课时)

想象奇特,夸张至极,把藐视困难的思 想具体化、形象化,以此衬托红军征服高山、 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上承“万水”
金沙水拍云崖暖,
对偶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诗人在江畔 流露出胜利 的欢悦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勇激烈
金沙水拍云崖暖, 以环境和事物 大渡桥横铁索寒。 寄寓感慨
一“暖”一“寒”,既呈现了客观现实,又 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了鲜明对比,既表达出红 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 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杀出重围,令人欣喜;
胜利在望,喜从心生。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情感 收束
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
胜利会师为时不远的喜悦之态,预示了长征的
最后胜利。
小结·回顾整体
__总__领____全诗,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承“千山”,以__五__岭___、__乌__蒙___为代表。 承“万水”,以_金__沙__江__、__大__渡__河__为典型。 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__喜__悦____。
朗读诗词,查阅相关背景,进一步体会红军长征的 艰难历程,感受诗人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
拓展发散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
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
几 上十遇架着毛飞 了泽机 说侦 不东察 尽对轰的于炸艰,难长地险征下阻几,的十我叙万们述大却军开与围 动评追 了堵 每价截 人, 的路 两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句意思: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 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 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 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5七律 长征 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5七律 长征 第二课时教案

5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在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基础上背诵全诗。

2.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抓住关键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 理解作者写作中夸张的表达方式和高度概括的艺术性。

4. 学习本首诗,能体会到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本首诗,学生能体会到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及艺术性。

教学方法:学生读悟相结合,老师引导点拨。

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生字。

2.读本课生词词(课件展示)远征、等闲、磅礴、逶迤、云崖、铁索、岷山、开颜3.学生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二、新课学习。

1.理解诗句意思:①学生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诗句意思。

(小组合作交流)②学生汇报。

(老师相机补充).2.深化诗意。

①理解"只等闲 "②找出长征中的具体困难 (课件展示)。

③对照引导学生体会红军精神。

④再品"寒""暖",⑤悟"腾细浪""走泥丸".感受到红军战士藐视一切困难的壮志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三、总结全诗,感悟作者写法。

1.老师小结全诗主要内容。

2."万水千山"文中由哪些山"和“水”做具体代表?感受作者在诗歌中高度概括的艺术性。

3.再读诗句,找出诗句的修辞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

阅读链接《菩萨蛮·大柏地》1. 通读全诗。

思考:这首词写了哪些内容?作者为什么写大柏地的美景?2.从学生汇报中总结出: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革命旁情,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

五、作业。

1. 默写全诗。

2. 积累毛泽东的诗词1-2首。

板书设计5 七律·长征远征难只等闲五岭腾细浪乐观乌蒙走泥丸英勇金沙江暖豪迈大渡河寒岷山尽开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5-七律长征-第二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5-七律长征-第二课时

背诵指导:将诗句读熟,在充分理解诗意的 基础上进行背诵。背诵时,可以先抓住每行诗的 关键词语,如“远征难”“只等闲”“五 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再一 边背一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一些情景,这样就能 提高背诵的速度。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 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 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诗人把红军翻越高山峻岭看成是“腾细浪”与“走泥 丸”,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层次梳理
主旨概括
本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的艰难历程, 其中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 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 热情地歌颂了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 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写作特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 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显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 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 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 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承接“万水”,写红军对水的征服。以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英勇豪迈的英雄 气概。
开头用“不怕”,结尾用“更 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主旨。翻 越“千里雪”的岷山,由于胜利在望, “喜”由心生。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尽开颜”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也 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朗读时,语调高昂,“尽开颜”三个字 要一字一顿。

《七律 长征》第二课时 课件-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七律 长征》第二课时  课件-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七律·答友人》
师生归纳 课堂总结
主题感悟 《七律·长征》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
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 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途中:艰难、曲折和悲壮。
长征红军:豪情万丈、乐观主义。
“长征”精神延续: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努力开创自己的幸福。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诗词拓展
毛泽东诗词名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念奴娇·昆仑》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
这既是红军当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 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 那样的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课内拓展 素养提升
阅读链接
词牌名:菩萨蛮。
创作时间:1933年夏
创作地点: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 北30公里。
创作背景:1933年夏毛泽东重新经过大 柏地(与国民党打了一仗, 大获全胜),触景生情,以 作此词。
温故知新 梳理文意
背诵回顾
一首短短的七律 诗,浓缩了中国工农 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 艰难经历。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_万__水_千__山__只__等__闲__。
五岭逶迤腾细浪,
_乌__蒙__磅_礴__走__泥__丸__。
边背诵边体会
_金__沙__水_拍__云__崖__暖__, 诗歌中的情感。

《七律·长征》PPT(第2课时)

《七律·长征》PPT(第2课时)
颔联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
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 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 云南两省交界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金 沙 水 拍 云 崖 暖大,意:五岭山脉高低起伏连绵不绝,
形大容山渡势桥险横峻铁,索 寒在。红军战士眼里就像是翻腾着的小
山脉广更大无喜边岷。山 千 里 雪浪,花;乌蒙山这样的高大雄伟,气
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眼里也不过是 脚边滚过的小泥球而已。
七律·长征
写自红然条军 不 怕 远写征红难军,战 件的万险恶水 千 山 只士等的闲感。受
五岭逶迤腾细浪,
颔联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
对照
夸张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显示出红军战士藐视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完毕 D.尽力做到
B.到达极端 E.都,全
C.全部用出
(1)三军过后尽开颜。( E)
(2)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员工。 ( D)
(3)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A)
大意:湍急的流水拍打着金 沙江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 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 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 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颈联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 温馨喜悦,表现战胜 金 沙 水 拍 云 崖 暖 , 困难时的激动。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 冷峻严酷,传递九死 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 , 一生后的回味。 三军过后尽开颜。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5 七律·长征
第2课时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三、利用反差,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反差”是这首诗贯通首尾的修辞艺术,也是最具特征的精神气象。因此,在学生领会了诗的每一联“反差”之后,自然就能感悟诗词所要表现的情感了。“逶迤”与“细浪”“磅礴”与“泥丸”“千里雪”与“尽开颜”,诗词表现的反差愈是强烈,学生对诗词情感的体会就愈鲜明、深入。
四、对比阅读,感受伟人情怀。
预设1:“三军”指的是红军的队伍。
预设2:“更喜”是对上文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的感情收束。
预设3:“尽开颜”是指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翻过岷山,进入陕北,胜利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现在的喜悦更胜一筹。
教师板书:翻岷山英雄气概
三、品味“阅读链接”,感受伟人情怀
五、课堂小结,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全诗短短56个字,带我们重走了长征路,感受到红军的乐观精神和英雄气概。印证了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2.课堂演练
3.课后作业
(1)搜集阅读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中的第一篇课文。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从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懂诗句,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等角度进行教学,条理比较清晰。在理解诗歌时,我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全篇,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层层深入,使学生体会到长征的艰难,以及领会到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 )。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第5课《七律-长征》第二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5课《七律-长征》第二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5课《七律-长征》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5七律.长征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难点: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壮举。

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顾这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旅程,挥笔写下了恢弘豪迈的《七律长征》,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4.请全体同学大声朗读《七律•长征》。

品读感悟:(一)快速阅读全诗,分析下列诗句: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写出了红军怎样的精神?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2)哪几个字概括了红军所遇到的困难?远征难(3)用哪几个词回答了红军面对艰难困苦时的表现?不怕只等闲(4)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轻快豪迈、气度不凡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J(1)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了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2)但是在我们红军战士眼里这困难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把那样大的山“看”小了,正是这样,反衬出了红军战士的形象,他们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形象高大不高大?是啊,红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腾”突出奔腾气势。

“走”突出它的疾驰状貌。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J(1)这两句采用什么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实写了什么?虚写了什么?这两句写水写桥,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25.七律长征第二课时

25.七律长征第二课时

25、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导读:七十载弹指一挥间。

当年的中国历程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我们记忆长河里永恒的群星。

但历史并未终结,今天当我们品读这首诗的时候,仿佛仍看到神竣的山,听到苍凉的水,摸到虚浮的云,触到漫天的雪,嗅到战场的硝烟。

当思想的野马任意驰骋的时候,我深深感觉到,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进。

送大家两句话:勇攀书山万仞峰,奋击学海千层浪!一、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这首诗,并了解了全诗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了解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怀。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二、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能不能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五岭山险峻、乌蒙山高耸、天险金沙江、大渡河险恶、千里大雪山。

)三、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一)我们再来读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重点理解:1、高大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如同小小的“细浪”、“泥丸”,这一大一小的对比,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2、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勇闯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战斗,展示了红军的足智多谋和英雄气慨。

“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七律·长征》(第二课)人教部编本2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七律·长征》(第二课)人教部编本2

六级 年语 级文 语上 文册 上实 册用 课课 件《件《 七七律律 ·· 长长 征征》 》 (( 第第 二 二 课课 )) 人 人 教教 部部 编 编 本版2 (共 3)
颔联
同桌交流:3、4句诗运用了哪些修 辞手法?体现出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六级 年语 级文 语上 文册 上实 册用 课课 件《件《 七七律律 ·· 长长 征征》 》 (( 第第 二 二 课课 )) 人 人 教教 部部 编 编 本版2 (共 3)
六级 年语 级文 语上 文册 上实 册用 课课 件《件《 七七律律 ·· 长长 征征》 》 (( 第第 二 二 课课 )) 人 人 教教 部部 编 编 本版2 (共 3)
这句诗在全 文起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 点明中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 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 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5 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十 送 红 军
让我们唱着这首歌,带着对英雄的崇敬,再次 走进课文。
互动课堂
你从课题“七律·长征”中了解到哪些问题?
七律
题目
七言律诗。分四 联:首联、颔联、 颈联和尾联。
根据二万五千里长征 现实生活提炼而来的 《七律·长征》又有 怎样的气魄呢?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七律·长征》 (第二 课)人 教部编 本2
六级 年语 级文 语上 文册 上实 册用 课课 件《件《 七七律律 ·· 长长 征征》 》 (( 第第 二 二 课课 )) 人 人 教教 部部 编 编 本版2 (共 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意: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他们把 经历的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六级 年语 级文 语上 文册 上实 册用 课课 件《件《 七七律律 ·· 长长 征征》 》 (( 第第 二 二 课课 )) 人 人 教教 部部 编 编 本版2 (共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选编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烦人的情怀。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四篇课文中唯一的毛泽东原作,又是主题单元开篇之作,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一要教会学生理解作品,感受毛主席的诗作风格;二要让学生借这一扇窗口窥见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精神。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平时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一定的粗浅理解,对红军长征的故事兴趣较浓。

在初读课文后对这段历史又加深了了解,对诗歌中表现的泽东和工农红军那种不怕艰难险阻,藐视一切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了一些铺垫。

再加上第一课时通过交流资料,理解诗歌的意思,他们已经能初步感受到诗作中所体现的红军那种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但他们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接触不多,了解不透,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对于毛泽东,学生听的较多的是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主席,新中国的缔造者,是他带领工农红军推翻了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但对毛泽东是著名的诗人了解不多。

对这一点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好奇心,这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基础。

教学目标:1认识“礴、丸、岷”三个生字,会写“丸、崖、岷”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

2、理解诗歌意思,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意思,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法设计:教学本课,我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红军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图片展示、影片播放和资料介绍等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这段历史的距离,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博大胸怀,再通过感情朗读将这种感情传达出来。

同时通过谈话启发引导学生想象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用自己的话说说长征是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感情,发展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方法:朗读法、品读法、归纳法、练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有关长征的影片资料学生提前查找资料:毛泽东简介、长征背景,长征途中几次重大事件,长征途中的故事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指名回答。

2.师总结:这种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的精神我们从下面诗句中也能感受到。

这这一课我们继续去领略英雄们的豪迈气概。

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上节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能初步体会到长征的千难万险及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本环节设计得虽然朴实,却能紧承上一节课的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知识,调动学生情感,融入特殊的学习氛围,为更好地学文作铺垫。

)二、品词句,想画面,悟诗情:(一)学习首联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艰难: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生:难、长、险……师:哪些词说明了长征之难?生回答:远征万水千山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

诗中有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你找到了吗?(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师:面对困难红军怕不怕?哪一句说明了这一点?(“红军不怕远征难”)3.如果你们就是不畏艰难的红军战士,面对横在眼前的艰难困苦,你们会怎样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不怕”二字。

4.这句中还有哪个词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艰难?(理解“只等闲”:只是很平常的事)5.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只是很平常的事?(翻越万水千山)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请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

(生读)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生: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课堂上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充分阅读,为下一步理解诗句奠定基础。

】这种精神在下面的诗句里也能感受得到。

(二)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指明读诗句。

1.你了解五岭和乌蒙吗?请同学们看,这就是弯弯曲曲连绵起伏、长达数千里的五岭,(用简笔画画出“五岭”的直观示意图)这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样子可以用诗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逶迤)2.那乌蒙山又是怎么样的呢?(山很高,气势雄伟、险峻)你能不能读好?请你读出五岭的“逶迤”和乌蒙的“磅礴”。

3.师:假如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请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这样的山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生:山路崎岖、非常难走。

生:荆棘丛生,野兽出没。

生:饥渴难耐,体力不支。

……4.品读“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师:长征难,难于上青天呀!可是红军战士怕不怕?在他们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生:腾起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生:脚下滚过的泥丸),(师用简笔画画出“腾细浪”“走泥丸”)。

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

齐读。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生:红军战士对困难的藐视。

生:红军战士很乐观。

……你发现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回答后是进一步强调:拿什么和什么对比?把什么比做什么?)师:多么强烈的对比,多么生动的比喻和夸张,“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都极言其大,而“细浪”和“泥丸”又极状其小。

一方面,从实际形象上看,五岭、乌蒙这些大山确实是逶迤磅礴的,但另一方面,从红军的革命豪情来想象这些大山,却只不过是细浪粼粼,泥丸滚动罢了。

愈写山形之大就愈见“万水千山”的“远征”之难,愈写看来之小就愈见红军战士“不怕”和“等闲”视之的程度,对一切困难的藐视。

从这鲜明的对比中,我们充分感受到毛泽东和工农红军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让我们带着这种豪情再来读读这句诗。

(齐读)同时,这还是一句对偶句子,你看看……指名说说对偶、比喻、对比修辞手法的诗句。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重在读出感情,读出精神。

这一设计,及帮助学生感悟到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单能力,激发了他们对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敬仰之情。

)师: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呀,巍峨的高山已然翻过,这白浪滔天的大河又岂在话下,谁来读这一句。

(三)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这句话的哪一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红军渡过金沙江为什么会感到“暖”?师:是呀,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

渡过这样的一条江,红军战士怎么还会感到温暖呢?生:因为当时正值夏天,气温较高。

生:因为红军战士……渡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所以心里感到温暖。

师:有谁知道红军巧夺金沙江的故事?给大家讲讲。

生:(介绍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没有浪费一颗子弹,没有一个士兵受伤,心里非常高兴,所以感到温暖。

师:是呀,不费一枪一炮,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

所以红军战士感到——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师:从这个暖字当中你读懂了什么?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出这种乐观。

生齐读。

“大渡桥横铁索寒”1)观看视频片段,体会“寒”:师:很快红军战士来到了天险大渡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恶战。

(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师:(出示带有画面的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此刻你对“寒”字有了哪些更深的理解?生:大渡河地势险要,河面宽300多米,泸定桥的13根铁链寒光闪闪,看了让人心寒。

(请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这场战斗非常激烈,在战斗中死伤了很多红军战士,使红军战士心里非常难受,所以感到心寒。

(请你读出这种心寒来)生:这场战斗是红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打仗,而国民党也是中国人,却对红军战士赶尽杀绝,令人心里感到非常寒冷。

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感受。

生齐读师: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心情,这亦一寒一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板书:对比)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设计意图:对“暖”和“寒”的理解及其意境的体会,是学生比较难把握的,所以在学习这两行诗句时,通过借助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具体的事件、环境有了深入了解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以及对红军战士情感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小组合作,学习尾联1.师过渡:如果说翻越五岭,走过乌蒙,是红军征服大自然的喜悦,那么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则是红军战胜敌人的豪情。

学习至此,你能总结出我们在学习诗句时的一些方法吗?(学生总结:1.读。

2.抓重点字词理解。

3.说自己的体会。

4.有感情的朗读。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找到了一把适合自己学习的钥匙。

老师帮大家整理了一下,看(出示学习方法指导出示学习方法:1. 反复读诗句。

2.通过抓重点字词想象画面,3.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4.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请同学们用我们总结的学习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最后两句诗。

教师巡视,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4.师:你抓住了哪些词体会到红军战士翻过岷山后的喜悦之情?(生汇报)(师:“雄关慢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欣喜,这份欢悦。

(生读诗)师:红军战士“喜”的是什么呢?生:……此时此刻,你脑海中出现了一位怎样的毛泽东?又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情景?(生回答)师: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胜利后喜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