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公共场所的行为模式
中学生不文明行为大全
中学生不文明行为大全1.上课迟到,包括上课铃响后还末进入教室。
2.在课堂上吃东西。
3.在教室或宿舍等场所大声喧哗,影响他人学习或休息。
4.欠交作业或抄袭作业。
5.不认真做两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
6.说脏话,带口头语,给老师同学起绰号。
7.穿鞋踩鞋跟。
8.不按要求放置好单车。
9.在桌凳上乱贴影星、歌星相片。
10.买饭菜时随意插队。
11.到施工区玩耍、追逐。
12.考试作弊。
13.有乱涂乱刻乱画行为,或用脚踏或用球拍墙留下污点。
14.损坏公物和学校花草树木。
15.对班干部讽刺、打击、报复。
16.串通外人进校扰乱或到校外闹事。
17.穿奇装异服佩戴首饰。
18.女生烫发或男生留长发。
19.无理顶撞、侮辱老师。
20.有偷窃、打架、勒索或抢劫行为。
21.吸烟、喝酒、赌博或变相赌博。
22.有早恋现象。
23.有违法犯罪行为。
被公安机关立案处理。
中学生不文明行为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素质教育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文明行为是中学生品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的体现,是培养有道德的公民的基本要求。
目前,中学生文明意识和行为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部分学生社会公德水准低下,文明意识薄弱,校园内存在着种种与中学生形象极不相称的不文明行为。
我们应正视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剖析学生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探讨加强农村学校基础文明教育的对策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
一、中学生不文明行为的现象行为是一个人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现。
当前,学校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留长指甲,染彩色指甲,男生留长头发;没有正确的走姿、坐姿和站相,穿拖鞋、背心进出教室等公共场所;满嘴脏话、粗话、庸俗话;买饭不排队;考试作弊;男女交往不得体,在校园里挽肩搂腰;上网不文明,在网上说脏话,乱发电子邮件;在校园内抽烟;破坏宿舍公物……二、不文明行为出现的原因分析造成学生出现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很多,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学生生源素质偏低,缺乏礼仪文明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
人的心理和行为与室内空间环境
3.识途性 识途性是指当人们不熟悉某一路线时,总是在摸索的过程中到达目的地,而在返回时,为了安全又按 照来时的路线返回的本能。一般情况下,人在慌乱时容易表现出识途性行为。因此,在对室内空间出入 口进行设计时,应考虑人识途性的本能,在出入口处标明疏散口的方向或位置,便于人们明确方向。 4.从众习性 在公共场所发生紧急危险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地跟从人群跑动的方向而逃生,这就是人的从众习 性。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管人群跑动的方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也无心注意引导标识及文字内容。 5.聚集效应 聚集效应是指在空间内,人们会自动向某一地方聚集的行为。通常,人的这一行为习性是由人的好奇 心引起的。人的这一行为习性常用于商业空间设计及展厅设计中。例如,在某化妆品柜台前,商家聘请 外国模特来吸引顾客,以造成人群聚集现象,从而促进销售。
一、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
3.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是指直接存在于个体周围的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具有看不见的边界, 在边界以内不允许“他人”进入。个人空间可以随着人移动,也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而灵活地伸缩。个人空 间是个体活动和生存的基础,它受到侵犯和干扰时,个体会产生焦虑与不安。它与领域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是人生理和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
二、人的行为模式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二)流动模式 流动模式是指将人的流动行为的空间轨迹模式化。这种轨迹不仅表现出人的空间状态的移动,而且反 映了行为过程中的时间变化。例如,对身处起居室的人的流动行为轨迹进行观察、统计,发现人们去餐 厅的次数最多,占60%。该数据反映了两个空间之间的密切程度,也为空间的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由 此可见,在规划室内空间布局时,应使餐厅的位置靠近起居室。 (三)分布模式 分布模式是指按照时间顺序连续观察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并画出一个时间面,将人们所在的二维空间 位置坐标进行模式化。这种模式主要用来研究人在某一时空中的行为密集度,进而科学地确定该空间尺 度。 (四)状态模式 前面几种行为模式所记述的行为,都是客观的可以观察的行为空间的移动或定位。但人的行为状态还 会涉及人生理和心理作用所引起的行为表现,同时又包含客观环境作用所引起的行为表现,这正是状态 模式所要研究的内容。
服务模式以及五感要求
第一章服务模式以及五感要求服务模式为呼应式模式,要求呼者大声、应者大声。
第一阶段要求做到言到、声到、礼到、人到。
第二阶段要求做到微笑露一点、嘴巴甜一点、动作快一点、效率高一点。
第三阶段要求作到快三秒、多致谢、多致歉、勤问好。
五感要求:五感要求是指通过我们的服务让客人有亲切感、热情感、尊重感、真诚感、朴实感五种感觉。
具体通过动作、声音、表情、语言四个方面作出体现。
一.表情:要求和颜悦色、微笑服务,跟客人沟通是眼睛必须看着客人的脸部;必须给客人一种我们见到他(她)很开心,我们很欢迎、喜欢他(她)的感觉;不可出现皱眉、瞪眼、不耐烦的表情。
二.动作:要求举止文明、彬彬有礼,服务的动作幅度不要太大、动作要轻;坐、立、行都要有正确的姿势,注意克服引起客人反感的无意识小动作,见到客人必须点头鞠躬、问好。
三.语气:中气要足、要自然,致欢迎词最后一字须高半拍,不可使用急、烦、怒、怨、则、责五种语气。
四.声音:吐字要清晰、要有韵律,声音不可太低,以45分贝为标准,声音带有喜悦、开心之情。
第二章礼仪、礼貌规范注意礼仪、礼貌是服务工作最重要的职业基本功之一,体现了公司对宾客的基本态度,也反映了从来人员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礼仪、礼貌就是从业人员通过一定的语言行为和方式向客人表示的欢迎、尊重、热情和感谢。
在外表上就是要注意衣冠整洁,讲究仪容仪表,注意服饰发型。
在语言上要讲究语言艺术,谈吐文雅、谦虚委婉,注意语气语调,应对自然得体。
在行动上要举止文明、彬彬有礼,态度不卑不亢、和蔼可亲。
要具备保持微笑的职业和本能。
(一)仪表仪表是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个人卫生服饰,是人的精神面貌的表现。
其具体要求如下:1、工作服要整齐干净,纽扣要齐全扣好,不可敞胸露怀,衣冠不整,不能将衣袖、裤子卷起;工作服外衣衣袖、衣领口不得显露出个人衣物,工作服外不得显示个人物品,钥匙串不宜挂在臂后部或外露;制服衣袋不得多装物品,鼓起;工牌要佩带在左胸前;只能穿公司规定的鞋上班;女员工只准穿肉色丝袜,其他颜色和带花边、通花的袜子一律不准穿,袜头不得显露裙角,袜子不得有破洞,男员工袜子只限深色。
礼仪礼节试题及答案
礼仪礼节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在正式场合,男士应如何着装?A. 休闲装B. 西装C. 运动装D. 民族服装答案:B2.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正确的餐桌礼仪?A. 不发出咀嚼声B. 用餐时不玩手机C. 用手抓食物D. 用餐巾擦拭嘴巴答案:C3. 在公共场所,以下哪个行为是不礼貌的?A. 保持安静B. 排队等候C. 随意丢弃垃圾D. 遵守交通规则答案:C4. 以下哪种行为是正确的电话礼仪?A. 接电话时先挂断B. 通话时大声喧哗C. 通话时注意倾听D. 通话时频繁打断对方答案:C5. 在职场中,以下哪种行为是不合适的?A. 按时完成工作B. 与同事友好相处C. 随意评论他人D. 积极参加团队活动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行为是正确的握手礼仪?A. 握手时保持目光接触B. 握手时力度适中C. 握手时时间过长D. 握手时微笑答案:ABD2. 在参加正式会议时,以下哪些行为是合适的?A. 准时到达B. 穿着得体C. 会议中玩手机D. 积极参与讨论答案:ABD3. 在图书馆中,以下哪些行为是礼貌的?A. 保持安静B. 将书籍放回原位C. 随意翻阅他人书籍D. 遵守图书馆规定答案:ABD4. 在公共场合,以下哪些行为是文明的?A. 排队等候B. 保持环境卫生C. 随意插队D. 遵守公共秩序答案:ABD5. 在职场中,以下哪些行为是专业的?A. 尊重上级B. 保持办公桌整洁C. 随意迟到早退D. 与同事分享信息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在正式场合,男士可以穿拖鞋。
(错)2. 用餐时,应等待主人先动筷子。
(对)3. 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是可以接受的。
(错)4. 打电话时,应先自报家门。
(对)5. 在图书馆内大声讨论是合适的。
(错)6. 职场中,应避免在背后议论他人。
(对)7. 参加婚礼时,可以穿着随意。
(错)8.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
公共场所个人礼仪
公共场所个人礼仪公共场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在这些场所中相互交流、休闲娱乐、工作学习。
但是,由于个人礼仪的不同,有时会给他人带来不便或者造成冲突。
因此,遵守公共场所的个人礼仪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公共场所个人礼仪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是交通工具礼仪、餐厅礼仪和公园礼仪。
一、交通工具礼仪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个人礼仪的表现直接关系到乘客们的出行体验。
首先,当乘客进入交通工具时,应遵守排队制度,有序上车。
同时,在车厢内不要大声喧哗,以免打扰到其他乘客。
对于有座位的乘客,应礼让给需要座位的特殊人群,例如老年人、孕妇和残疾人,以体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其次,乘客在公共交通工具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整洁。
不要随意乱扔垃圾,避免食用带有浓烈气味的食物,以免影响他人乘车体验。
同时,在使用手机时,要保持音量适中,注重他人的感受,尽量避免打扰到他人。
另外,进出公共交通工具时,应注意礼貌用语和动作。
例如,当需要通过别人身边时,应说一声“请让一下”,并保持微笑和感谢。
这样的举止既能够表达礼貌,又能够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
二、餐厅礼仪餐厅是人们休闲用餐和商务会议的常用场所,遵守餐厅礼仪可以让用餐过程更加愉悦。
首先,进入餐厅时应礼貌行进,遵守服务员的引导,不要推搡其他顾客。
当然,在进入餐厅前,也可以先注意到餐厅的用餐规定,例如是否需要预约或穿着要求。
其次,用餐时要注意仪态端庄,不可大声喧哗或张扬情绪。
当使用餐具时,应从外到内依次使用,用完的餐具要放回原位。
同时,在餐桌上不得随意使用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以免影响他人用餐。
另外,与他人的交流要聊天诚恳友好,不要谈论敏感话题或引起争议。
同时,当服务员上菜或服务时,应微笑并表示感谢。
三、公园礼仪公园是人们休闲放松的场所,遵守公园礼仪有助于维护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首先,在公园中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不得随意触碰其他游客的行李或物品。
同时,在排队等候或使用公共设施时,应遵守秩序,不要插队或霸占公共资源。
公共场所礼仪培训
公共场所礼仪培训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场所礼仪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文明的基石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进入各种公共场所,如商场、学校、办公室等,因此懂得正确的公共场所礼仪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公共场所礼仪的意义、规范以及相关培训方法,以提高大家在公共场所的交往和表现能力。
公共场所礼仪的意义公共场所礼仪是指在共享空间中与他人相处时所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它不仅能够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以下是公共场所礼仪的几个重要意义:1.尊重他人:公共场所是众多人群共同使用的空间,遵守礼仪规范可以表明对他人的尊重,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
2.提升个人形象:良好的公共场所礼仪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同时也可以为个人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品牌效应。
3.增进沟通交流:公共场所礼仪规范可以减少误解与冲突,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和效果,更好地展示个人意图和愿望。
4.提高社会整体素质:公共场所礼仪培训可以普及公民道德理念,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公共场所礼仪的规范为了在公共场所中保持良好的秩序和和谐的交往,我们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公共场所礼仪规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规范范例:1. 尊重他人•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定和制度,不干扰他人正常秩序。
•不大声喧哗、乱扔垃圾,保持场地的整洁和安静。
•等待轮到自己时再进行交谈或进入特定区域。
2. 注意仪表仪态•穿着整洁合适,衣着不过于暴露或无礼。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避免身体异味或不慎弄脏他人物品。
•给予他人微笑和友好的眼神接触,表达彼此的尊重。
3. 保持良好的交流行为•禁止使用大声喧哗、粗俗语言或攻击性言辞。
•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避免无故干涉他人的行为。
•保持手机静音或开启振动模式,避免对他人造成干扰。
4. 礼让他人•让座给有需要的人,尊重老人、孕妇和儿童的特殊需求。
•在队伍中保持礼让和守序,避免插队和挤压。
•等候电梯时,优先给予有特殊需求的人使用的机会。
公共场所礼仪培训方法为了普及公共场所礼仪的重要性,并提高人们的行为意识和修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培训方法:1. 开展公共场所礼仪讲座可邀请专业礼仪师或社交礼仪学者作为讲师,通过讲座的方式向大众普及公共场所礼仪的基本规范和重要性。
行为的ABC模式
行为的ABC模式一种鉴别问题行为和环境事件关系的方式是ABC模式。
行为的ABC模式暗示,行为(B)既受到发生在前面的事件影响,这一事件被称为先前事件(A);还受到某类发生于其后的事件的影响,这类事件被称为后继事件(C)。
先前事件(A)是一种线索或信号,使人知道在某种情境中应如何行动,而后继事件(C)则是能增强或削弱行动的事件。
上述定义表明,个人的行为与某些特定事件直接相联,或受其影响。
例如,某种行为可由先前事件(如愤怒)所引发,而这种行为也会因后继事件(如其他人的反应)的影响而维持,甚至增强。
鉴于先前和后继事件对行为的影响和作用,评估会谈的重点就是要识别出,那些影响问题行为或与问题行为相互作用的先前事件和后继事件。
现在举一个关于ABC模式的简单例子,行为(B)是我们大多数人经常做的事情—说话。
说话行为通常都有明确的引发线索,如与某人开始交谈,被人提问题,或者遇到某个朋友。
减少我们说话可能性的先前事件包括,担心自己所说的话得不到别人的赞同,或者不知如何回答问题,或者急着离开等。
文化规范也可能成为诱导说话行为的先前事件,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年老者尊贵,为了尊重老年人,青年人不可以主动开始谈话。
说话行为可以因别人的注意而继续下去,他人的注意是一种强有力的后继事件或强化物。
其他积极的后继事件还包括自我感觉良好或愉快,以及积极的自我评价等。
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减少或终止说话,如当对方的眼神游移不定时(当然文化不同目光所传递的信息也会变化),或者别人直接说我们讲得够多了。
这就是减少我们说话行为的消极后继事件。
其他可能的消极后继事件还有身体疲累或声音嘶哑,或者感到自己的谈话引运用ABC模式进行个案分析为了说明如何运用ABC模式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概念化,我们将举一个分析实例。
下面的假设个案采用ABC模式,分析了一个求助者外显与内隐问题。
【琼案例】琼是一个15岁的白人女学生,即将完成高中学业,目前在大学预科班中学习。
礼仪知识试题及答案
礼仪知识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握手时,以下哪种行为是不礼貌的?A. 用双手握住对方的手B. 握手时目光应注视对方C. 握手时力度要适中D. 握手时看向别处答案:D2. 在正式场合,男士着装应遵循哪种原则?A. 随意着装B. 休闲装C. 正装D. 运动装答案:C3. 以下哪种行为在餐桌上是不恰当的?A. 用公筷夹菜B. 用餐时不发出声音C. 吃饭时玩手机D. 用餐巾擦嘴答案:C4. 拜访他人时,以下哪种行为是恰当的?A. 未经允许直接进入B. 敲门后等待主人应答C. 直接推门而入D. 直接进入并大声说话答案:B5. 在公共场合,以下哪种行为是不礼貌的?A. 保持安静B. 保持卫生C. 随意丢弃垃圾D. 遵守秩序答案:C6. 以下哪种行为在会议中是恰当的?A. 随意打断他人发言B. 手机调成静音模式C. 会议中大声喧哗D. 会议中随意走动答案:B7. 以下哪种行为在图书馆中是不恰当的?A. 保持安静B. 阅读时小声讨论C. 将书籍放回原位D. 随意翻阅书籍后不归还答案:D8. 以下哪种行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是不礼貌的?A. 给老人让座B. 排队等候C. 占用多个座位D. 遵守乘车规则答案:C9. 在办公室,以下哪种行为是不恰当的?A. 保持个人工作区域整洁B. 与同事友好相处C. 随意翻阅他人文件D. 遵守办公室规章制度答案:C10. 以下哪种行为在参加婚礼时是不恰当的?A. 穿着得体B. 准时到达C. 随意拍照D. 向新人表示祝福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在商务场合中,以下哪些行为是恰当的?A. 准时到达约定地点B. 穿着得体C. 携带名片D. 随意打断对方发言答案:ABC2. 在参加宴会时,以下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A. 随意更换座位B. 未经允许吸烟C. 与他人大声交谈D. 向主人表示感谢答案:ABC3. 在公共场所,以下哪些行为是恰当的?A. 保持环境卫生B. 遵守公共秩序C. 随意插队D. 遵守公共场合的规则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在正式场合,男士可以穿牛仔裤。
城市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风险理论及应用研究共3篇
城市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风险理论及应用研究共3篇城市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风险理论及应用研究1城市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风险理论及应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场所如商场、地铁站、公共交通工具等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这些场所人流量大、密集,如果聚集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可能会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风险理论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群聚集的基本跟踪理论。
其实,人群聚集的本质就是人数变化的一个过程,它表现为人员从离散的状态到相对集中或者环状聚集的状态,再到离散的状态,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规律的。
因此,可以看出人群聚集的本质特点是人数变化和空间分布的变化。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通过对人群聚集过程的跟踪来研究其特征与规律,从而预测可能出现的聚集场所和时间,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和方法。
其次,我们还需要了解聚集风险的形成原因。
人群聚集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某种事件引起的人们的恐慌感受,如火灾、暴乱、恐怖袭击等,此时人们会高度紧张并不断朝着同一个方向移动,此时人群聚集发生了。
在人群聚集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行人之间会有相互接触和摩擦,这种聚集行为就很容易形成风险。
最后,我们需要探讨如何有效控制聚集风险。
对于城市公共场所管理者来说,如何保证安全应该是优先考虑的,他们需要做出安全评估计算来预测潜在的聚集风险。
要想真正控制聚集风险,应采取以下措施:1. 在人多的场所加强监督:尤其是在火灾、自然灾害等场合,需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监控和管理,减小聚集风险。
2. 事前做好紧急预案:对于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应提前做好预案并组织演习,以备不时之需。
3. 设置紧急通道:在公共场所设置应急通道,保证人民群众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疏散。
4. 加强宣传教育:在公共场所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消防安全和应急自救等知识,提升公众的安全自防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中的人流与行为分析研究
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中的人流与行为分析研究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公共建筑空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商场、图书馆、体育场还是火车站,这些公共场所都承载着人们的日常活动。
因此,如何设计和规划这些场所的空间布局,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并且创造出舒适、便捷、安全的环境,就成为了设计师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人流是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们在特定空间中的流动方式和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公共场所的使用效果。
因此,进行人流与行为分析研究,对于设计师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预测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模式,从而为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人流与行为分析可以帮助设计师认识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
在公共建筑空间中,有不同的用户群体,如老年人、残障人士、儿童等。
这些人们有不同的行动能力和行为特征,因此他们对于空间布局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通过对人流和行为的研究,设计师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考虑他们的需求,创造出更包容和友好的设计。
其次,人流与行为分析可以帮助设计师优化空间的布局。
公共建筑空间通常面积较大,人流量也较大。
如果空间布局不合理,容易引发拥堵、碰撞和安全隐患。
通过运用人流与行为分析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预测人们的聚集点和流动路径,合理规划出通道、出入口的位置,以及设立警示和导向标识等措施。
这些有针对性的设计可以提高空间的流动性,减少拥堵,确保人们的安全和舒适。
此外,人流与行为分析也可以为公共场所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分析人们的行为模式,可以了解到人们对场所的喜好、偏好和评价。
这些信息对于优化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非常有帮助。
比如,在商场中,人们可能更喜欢宽敞明亮的购物环境,但在图书馆中,人们可能更喜欢安静和私密的空间。
通过了解这些需求,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优化,提供更好的服务。
尽管人流与行为分析在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师完全依赖于科学数据。
设计师仍然需要结合自己的艺术感觉和审美判断,打破常规,创造出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设计。
行为心理学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行为心理学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作者:霍明珠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本文分析了空间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并阐释了如何更好的将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空间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行为心理学;空间设计;应用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人的生活与空间就人的个体来说,人的行为没有一个规定性,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行为特征,而对于一个人群而言,一个共同的意愿或共同的行为,则可能产生共性和规律。
我们可以在一些公共场所,如车站、商店、广场等空间场合,发现这些行为的规律和特征。
空间设计合理可以使人们的行为与活动变得顺畅和有序,反之,则会影响和妨碍人们的正常活动。
如现在的许多中小学门口,每天到上学和放学的时间,几乎天天会造成交通堵塞,大量的人流、车流与接送子女的汽车等形成拥挤混乱的场面。
这些都是由于在空间规划和设计时缺少对人的行为的预先考虑和估计,造成了人行为和活动的不便。
二、人的行为与空间的设计空间是服务于人的。
建筑空间为人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场所,没有特定的环境与场所,人的许多行为也就不会发生,同时,人的行为也影响着空间的设计。
过去,许多建筑师过多地强调建筑对于人的作用,形成“建筑决定论”,要求人们按照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去使用和感受环境。
但是他们忽视了人是行为的主体,只有人才是活动和行为产生的真正动因。
空间与行为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的空间没有任何意义。
反之,若没有空间和环境作为依靠,人的行为也就不会发生。
因此,了解和研究人与环境,空间与行为、心理的关系,研究人的特定行为需要什么样的特定空间环境,空间环境究竟会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一个设计师必须的工作。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才可能有依据,创造符合人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空间环境。
空间的组织和设计实际上是充当行为导演的工作,我们要有意识地运用行为和心理的因素,根据人的需求、行为规律、活动特点、心理反应和变化等进行空间的构思,设计创造出人性的空间,以满足人的各方面需要。
观察法实例分析
观察法实例分析观察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现象来获取数据和信息。
观察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社会科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都有一定的价值。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几个实例来分析观察法的应用和优点。
1. 观察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观察法被广泛应用于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研究中。
一个研究人员想要了解人们在公共场所排队时的行为,可以使用观察法进行观察和记录。
通过直接观察人们排队的方式,研究人员可以获取排队的顺序、时间、人数等数据,从而对人们排队的行为和习惯进行分析和研究。
观察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取真实、客观的数据,而不受被试者主动或无意识地扭曲数据的影响。
2. 观察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在心理学研究中,观察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
一个研究人员想要了解儿童在同伴游戏中的表现和交流方式,可以使用观察法进行观察和记录。
通过直接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和交流方式,研究人员可以获取他们的行为模式、表情和语言交流等数据。
观察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儿童的行为和社交发展,从而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3. 观察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在生物学研究中,观察法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个研究人员想要了解某种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生态习性,可以使用观察法进行观察和记录。
通过直接观察动物在其自然生境中的行为,研究人员可以获取动物的捕食方式、交流方式、繁殖行为等数据。
观察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动物的生态行为和适应机制,从而对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和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持。
观察法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各个学科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观察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取真实、客观的数据,并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心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对象。
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提供直接、详细的数据,有助于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然而,观察法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例如观察结果可能受到研究者主观意识和观察偏见的影响,需要研究人员进行严谨、客观的观察和数据记录。
学生公共区域行为准则
学生公共区域行为准则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越来越受重视。
而学生公共区域的行为准则就是指在学生共同活动和交往的场所中,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
下面本文将从几个不同方面展开,探讨学生公共区域行为准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制定和执行。
一、公共区域的重要性公共区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交流和成长的空间。
学生公共区域行为准则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公共区域是学校推行和宣传学生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学生的行为准则对于学院的形象建设至关重要。
其次,学生在公共区域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成长成才,公共区域的规范行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合作意识。
因此,建立健全的学生公共区域行为准则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行为准则的确定制定学生公共区域行为准则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规则的性质和实践操作性。
首先,行为准则应该符合学生普遍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公共区域行为准则应该包括公平、诚实、友爱、互助、尊重等基本品质。
其次,行为准则应该具有实践操作性,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的指导和规范。
可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准则的应用和实践。
三、学生公共区域行为准则的内容学生公共区域行为准则应包括学生的言行举止、学习态度、卫生习惯、安全意识等多方面内容,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言行举止:学生应该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尊重师长和同学,言语文明、举止得体,不妨碍他人休息和学习,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区域吵闹。
2. 学习态度:学生在公共区域应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不在公共区域进行娱乐游戏和浏览无关网站。
3. 卫生习惯:学生应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公共区域的整洁和卫生,不随意破坏公共设施和设备,不乱丢纸屑和废弃物。
4. 安全意识:学生应做到安全第一,遵守公共区域的安全规则,不在公共区域进行危险行为,不私自进入不安全区域,不做危害他人和自己的事情。
儿童在外哭喊 吵闹措施
儿童在外哭喊吵闹措施引言儿童在外哭喊、吵闹是家长和监管者经常面对的问题。
不论是在公共场所,如餐厅、超市,还是在室外场地,如公园、街头,孩子们的情绪变化可能引发嘈杂和不适。
这不仅会影响其他人的休息和体验,还可能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
因此,寻找有效的措施来管理儿童在外的行为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家长和监管者应对儿童在外哭喊和吵闹的情况。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维持公共秩序、增强儿童及其家人的满意度,并为其他人提供更好的环境。
如何理解儿童在外的行为在探讨如何应对儿童在外哭喊和吵闹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孩子们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1.情绪表达:儿童通过大声哭喊和吵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需求或不满意。
他们可能感到不适、无聊、饥饿、疲惫或不满意等,而这些情绪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或语言来表达。
2.探索与好奇:儿童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心,并渴望探索新事物。
他们可能有着旺盛的能量,无法坐定或保持安静。
3.注意力需求:儿童往往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和陪伴。
当他们感到被忽视或孤单时,他们可能会采用哭喊和吵闹的方式吸引周围人的注意力。
4.缺乏社交技能:年幼的儿童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社交技巧和行为规范。
他们可能会尝试各种方式来测试和学习适应社交环境的方式。
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儿童在外的行为。
应对儿童在外哭喊和吵闹的措施1. 提前沟通和准备在出门之前,与孩子进行简短的沟通和预告,帮助他们了解出门的目的和规定。
这能够让他们预先有所准备,并减少突发行为的发生。
2. 创造有趣且富有吸引力的环境为了让孩子保持安静和平静,我们需要创造有趣和富有吸引力的环境。
这可以通过提供玩具、图书、游戏等活动来实现。
在公共场所,一些儿童友好的设施和设备,如游乐区、儿童乐园,也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3. 分散注意力的活动当孩子开始表现出不满和哭喊的迹象时,我们可以尝试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提供一些小零食或玩具,引导他们进行一些易于集中精力的活动,如绘画、拼图等。
环境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环境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双向的,个体的行为也会对环境产生反馈作用。
因此,环境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一、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环境因素影响着个体的认知与情绪状态。
不同的环境可以引起个体的不同情绪,进而影响其行为表现。
例如,一个人身处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可能会感受到宁静与愉悦,而这种情绪会使其更积极地参与到一些需要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中。
而在繁杂喧闹的城市环境中,个体可能会感到压力与焦虑,进而影响其决策与行为。
其次,环境与行为的相互作用还可以在社会层面上体现。
社会环境中的他人行为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被称为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共利益而制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
人们会在社会环境中逐渐接受并遵循社会规范,从而产生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的行为模式。
例如,在公共场所,人们往往会自觉排队,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种公平和秩序的体现。
因此,环境中的他人行为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行为对环境的反馈作用个体的行为也会对环境产生反馈作用。
首先,个体的日常行为习惯会改变环境的状态。
例如,人们经常在公园散步,会对绿地造成磨损;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时,会对车厢内的卫生状况产生影响。
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环境的质量,并对后续的行为产生影响。
其次,人们的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的形态。
举个例子,一家公司采取了环保措施,提倡员工减少用纸,墙上贴上了节约用纸的标语,这一行为将激励更多的员工参与到环保活动中,进而改善整个公司的环境。
这种环境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
三、环境与行为的双向调节环境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双向调节的过程。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可以激发行为的变化,同时,个体的行为也会改变环境,从而回过头影响个体的行为。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相互作用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一些预期的目标。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办公室的环境布局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我们也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会规范,引导人们遵循规则,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简述人类的个体空间需求四个距离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有着对个体空间的一定需求,个体空间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周围环境以及其他个体保持一定距离的需求。
这种需求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往、生活和心理健康。
个体空间需求一般包括身体接触距离、个人空间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四种距离。
下面将分别对这四种距离进行简述。
一、身体接触距离身体接触距离是指人们在与他人进行直接接触时的最短距离。
在不同文化和不同情境下,人们对身体接触距离的需求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身体接触距离的需求较为弱,在交往时更倾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
而在东方文化中,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对身体接触距离的需求则相对较强,更习惯于与他人保持较近的距离。
二、个人空间距离个人空间距离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
这种需求与个体的性格、心理状态、社会地位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个人空间距离是指个体在没有其他人干扰的情况下所需要的空间距离。
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在公共场所、家庭环境、工作场所等,人们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都会有所变化。
三、社交距离社交距离是指人们在与他人进行社交活动时所需要的距离。
在不同社交情境下,人们对社交距离的需求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社交距离是指人们在社交活动中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能够保持必要的交流、社交活动,又能够保持一定的私人空间。
四、公共距离公共距离是指人们在公共场所所需要的距离。
在不同的公共场所,人们对公共距离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在拥挤的公共场所,人们对于公共距离的需求会增加,希望能够保持一定的个人空间和舒适度。
综合来看,人类的个体空间需求包括身体接触距离、个人空间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四个距离。
这些需求在人们日常的社交、生活和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对于个体空间需求保持一定的理解和尊重,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良好社会环境的建立。
公共场所礼仪规范
公共场所礼仪规范一、保持干净整洁在进入公共场所之前,应检查自己的衣着是否整洁、干净,避免穿着过于暴露或不合适的服装。
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保持发型整齐、面部干净无油光,并注意口臭等问题。
此外,在公共场所使用手机时,应关闭音量,并尽量避免张扬的言语和行为,以免打扰他人。
二、保持安静在图书馆、剧院、博物馆等需要安静的场所,应该保持沉默,避免说话声音过大,手机响起时应及时关闭或调整为静音模式。
同时,还应避免发出嘈杂的声音,如拖鞋摩擦地面、敲打桌子等,以免干扰他人的学习和欣赏心情。
三、尊重他人在公共场所中,应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隐私。
避免窥视他人的物品、阅读他人的随笔或短信,也不要随意触碰他人。
当遇到需要插队等情况时,应有序排队,尽量不要插队或以身体接触的方式争先恐后。
四、关注环境卫生在公共场所,应该保持环境整洁,不乱扔垃圾,注意保持公共设施的完好。
当有食物或饮料时,应使用专用的容器,避免在公共场所食用或遗漏食物残渣。
对于自己产生的垃圾,要及时清理好,不要破坏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
五、谨慎使用电子设备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设备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物品。
然而,在公共场所使用电子设备时,也需要遵循一些规范。
应尽量避免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大声使用手机进行通话,以免影响他人休息。
在使用电子设备时,也要关注自己的音量,保持合适的大小,避免扰民。
六、避免吵闹和爆粗口在公共场所,不论是内外,都应该尽量避免吵闹和爆粗口。
无论是与朋友聚会还是与家人共进晚餐,都需要注意文明用餐,不大声喧哗。
此外,也应该避免在公众场合发表不适当、冒犯或争议性的言语,保持言行举止的文明和谐。
七、尊重老人和儿童在公共场所中,老人和儿童是需要额外关怀和呵护的群体。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应主动给予座位给老人和孕妇,并在出行过程中注意为老人和儿童提供帮助。
对于老人和儿童,也需要保持礼貌和耐心,尊重他们的需求和意见。
八、遵守规则和管理制度在公共场所,一些规则和管理制度是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和安全而设立的。
社会心理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社会心理即指个人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
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态度取向以及行为选择,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社会规范和群体决策三个方面,分析社会心理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一、社会认知对社会行为的影响1. 赞美效应赞美效应指人们对于其他人的正面特征或行为更倾向于赞美、亲近、信任,从而影响自己的社会行为。
例如,在个人评价、招聘面试等场合,对于从他人处得到的积极评价,人们往往会更加青睐和认可这个人的能力和品质,从而对其施加更多的关注和信任。
2. 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是指个体对于特定群体的认同和认可,对于社会行为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人们往往会为了维护所属群体的利益而选择与其一致的行为,表现出忠诚、合作和团结等现象。
而对于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个体也会产生偏见和歧视,从而影响行为选择。
二、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的影响1. 社会期望社会期望是指他人对于个体行为的期待和要求,它对于个体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表现产生直接影响。
例如,在公共场所,人们往往会受到他人的观注和评价,从而遵循社会期望,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2. 权威规范权威规范是指社会中具有权威地位的人或机构所制定的规范和准则。
人们往往会对权威规范产生敬畏和认同,从而在行为上受到约束和影响。
例如,学校的纪律要求、政府的法律法规等,都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引导的作用。
三、群体决策对社会行为的影响1. 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倾向于追求共识和一致性的思维模式。
在群体中,人们会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从而形成群体意见和决策。
例如,在团队合作中,个体往往会为了达成共同目标而倾向于采取符合团队利益的行为。
2. 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是指个体在群体中面对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和影响,从而产生对行为的改变。
例如,当个体处于一个具有共同观点和态度的群体中时,即使个体本身有不同意见,也会因为群体压力而选择保持沉默或改变自己的观点。
社区公共场所行为准则
社区公共场所行为准则为了维护社区的良好秩序,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大家在社区公共场所的行为应当遵守以下准则:一、文明礼貌:在公共场所,应当注重礼貌待人,互相尊重。
遵守社会公德,不说脏话、不恶意辱骂他人。
排队时要井然有序,遵守交通规则。
禁止恶意破坏公用设施,如乱涂乱画、随地吐痰等行为。
二、保持安静:在公共场所,要注意自己的音量,不要大声喧哗。
尤其在图书馆、电影院等场所更应保持安静,不要打扰他人的休息和学习。
三、爱护环境:在公共场所,保持环境的整洁和美观是每个人的责任。
不随地扔垃圾,垃圾要投放到指定垃圾桶中。
不随意摘取花草树木或破坏花坛园林。
要合理使用公共资源,并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社区的环境建设出一份力。
四、注意卫生:在公共场所,要保持个人卫生。
使用公共厕所时要注意卫生,使用完毕后请及时冲洗干净。
咳嗽、打喷嚏时请遮掩口鼻,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患有传染病时请及时就医并隔离,以防止传染给他人。
五、遵守规定: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各项规定和指示,不得擅自行动。
如公园禁止攀爬树木,游泳池禁止飞水,恶意破坏公共设施等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
遵守规定可以保障社区的公共设施的正常使用,也能够让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得到保障。
六、公共道德:在公共场所,要遵守社会公共道德。
尊重他人的隐私,不偷窥他人的行为。
不进行赌博或其他违法活动。
不进行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如传销、非法集资等。
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益意识。
七、照顾弱者:在公共场所,要关心、照顾老人、孩子、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优先让座给有需要的人,主动帮助他们过马路或其他需要帮助的场合。
呼吁大家共同营造一个温暖的社区。
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遵守公共场所的行为准则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这些准则,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做一个文明的社区公民,从我做起。
行为场景的概念
行为场景的概念行为场景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一系列行为活动。
它包括了人们的行为、环境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行为场景的概念源自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用于描述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律。
行为场景可以是任何一个具体的环境,比如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公共场所等。
在不同的行为场景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家庭中,人们可能更加放松和自在,而在工作场所,人们可能更加专注和严肃。
行为场景的概念强调了环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环境可以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物理环境包括了地理位置、建筑结构、设施设备等,而社会环境包括了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等。
这些环境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选择。
行为场景的概念还强调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
人们的行为往往是与他人的行为相互关联的。
例如,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合作、竞争、互动等。
人们的行为也会受到他人的评价和反馈的影响,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行为场景的概念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它帮助我们认识到人们的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环境和他人的行为相互关联的。
通过研究行为场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律,从而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指导。
行为场景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了解不同行为场景的特点和需求,可以帮助设计出更加人性化和适宜的城市环境。
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在不同行为场景中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和管理学生行为。
总之,行为场景是指人们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一系列行为活动。
它强调了环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和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
行为场景的概念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研究行为场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律,从而为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提供参考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在公共空间的行为模式分析
——游人于白马公园广场的行为模式分析
班级:xxxxxxxx
姓名:xxxxx
学号:xxxxxxxx
指导老师:xxxxxx 摘要:公共空间中,人处在人流穿梭的开放场所,对于周围人群、环境变化事件的反映、处理能力的行为都有规律可循。
研究个体对群体社会变化的心理变化现象对设计师设计公共空间有很大影响。
以人的行为模式为依托,才能设计出适合人群活动的场所。
关键词:公共空间人的行为设计依据
正文:
公共空间是一个不限于经济或社会条件(纵然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任何人都有权进入的地方;譬如,人们不用缴费或购票进入,或进入者不会因背景受到歧视。
共享空间是公共空间最早的例子。
而人在公共空间的行为是完全自由又是必须受到限制的。
我所要研究的就是人在公共空间中在受到来自环境、人群的影响后,在空间中行为的特性。
本次研究的地点:南京白马公园。
白马公园位于南京钟山风景区,是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典范,集中展示了散落于南京各处的珍贵石刻文物,是一座融知性与休闲为一体的公园。
既有浓郁历史文化氛围又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一座大型城市风景园林。
人处在公共空间中时,对于周遭环境变化及人群行为模式变化的反映及处理方式。
一个供人们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特定空间,它是开放的,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容纳人们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场所。
人,作为公共空间中的主体,他的行为、心理都直接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现象,如何从这些现象中去探索最不易察觉的联系,如何将这种本质的联系应用于环境中。
白马公园中,游人在人工路上行走,也有人在草地上随意穿梭。
不同的人选择不一样的路在走,而前者自觉保护草地不受破坏,后者随自己心意做事。
这也就涉及到人在公共空间中最常规的行为:交通行为(穿越行为),是人们公共空间中的必要活动。
对于这种行为模式而言,减少穿越时间,缩短行程是最为重要的,归纳影响因素有以下四点:a.便捷性;b.识别性;c.通道宽度;d.地面铺装。
由此,设计公园时,环绕草坪、穿越草坪的铺装路都因该在考虑中。
而大部分情况下,在公园中的游人并不是具有目的性地需要紧迫穿越草坪缩短
路程,所以在草坪正中设计的路是极少的。
大部分游人选择来公园都是为休憩、放松,走路运动是一种极好的选择。
公园中设有石桌、石椅等供游人休息。
靠近道路的休憩设施比较在场内的设施数量少。
在选择时,大部分人有意无意地往道路远距离的地方坐下。
并不是路边就会有很多车辆经过,会影响到游人休息,但是人的心理上总觉得越往外越不受到保护。
这涉及到人的休息行为:休息行为是公共环境中的主要行为方式之一,主要表现为人们坐在座椅或台阶上交谈、观望与缓解疲劳,影响休憩行为的主要因素有:a.依托:人们在休憩时都趋向于有所依托,人们宁可坐在没有座位的花坛上,也不愿意坐到设计师特意设计的处在交叉口的孤零零的座椅上;b.干扰:人们在选择休憩场地时,趋向于选择那些不容易受到干扰有所遮挡的场所,例如远离主要运动场地和车道,即使人们不得以选择了一个靠近道路的座椅,也常常背过他们的身体,避免直接面对道路;c.光线:充足的阳光也是吸引人们聚集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冬日午后的阳光,这表明人们具有普遍的趋光心理,同一块场地在一天阳光的变化中,也往往呈现不同的景象。
d.场地围合:场地的围合感能给休憩的人群以安全感,根据观察,三面围合的场地最吸引人气,领域感最为强烈。
e.景观:良好的景观朝向是人们选择休憩地点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里可以看到更丰富的风景与街景。
f.界面材料:界面材料是指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环境设施的材料,不同的界面材料直接影响到人们行为,石材与木材是公共环境常见的材料,随着技术的发展,不锈钢与各种新的材料不断出现。
由此,设计者也考虑到这些,选择更加自然的材质建造设施,以此使人产生更加贴近自然的感觉放松心情。
白马公园不仅仅供游人玩乐,也成功举行过很多公共活动,如农家蔬果展览会、露天演唱会等有多人参加的活动。
而多次活动成功举办的一大原因是白马公园的场地因素。
白马公园处在山脚,地势稍倾斜,但不影响人的正常活动。
在举办大型公开活动时,有足够开阔的空间容纳人流。
在人流向外疏散时,又借由地势之便容易向外流通。
十分方便。
事件回放:2010年7月24日,德国西部鲁尔区杜伊斯堡市举行“爱的大游行”电子音乐狂欢节时发生踩踏事件。
当地警方说,踩踏事件造成21人死亡,342人受伤。
事故发生在通向音乐节活动现场的一个地下通道里。
当地时间17时左右,在活动接近尾声时,大量观众匆匆赶往活动现场,而另一批观众则折返回家,人群在地下通道里发生拥堵,造成恐慌性踩踏事件。
20名死者中包括9名妇女。
事发地下通道是双向两车道,两侧各有人行通道。
事发后,地下通道口处人群拥堵,但人们已开始自发救助伤者。
音乐节组织方已通过现场的喇叭要求后来的观众折返,不要再进入音乐节现场。
由于观众过多,音乐节现场各入口已被关闭。
安全问题起因1)出在对到活动主会场参加狂欢者人数的误判。
2)再一个颇受诟病的安排是,这是“爱的大游行”首次在一个封闭的场所内进行,而且只有一个入口,到达入口前还必须通过地下通道。
3)此类大型集会活动出入口安全时,既要考虑众人在正常情况下的行为,又需要预先设想在发生恐慌等极端情况下的疏散解决方案。
由此反例,更凸显白马公园拥有举办大型活动的有利条件。
是众多活动的可选之处。
公共空间的设计,最先考虑到的是人群的安全流动问题。
出口、空间带来的舒畅感、导向性,是设计师首先考虑到的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对景观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及街头绿地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
这些场所为市民提供了户外休憩与交往的空间,但我们也看到这些环境在使用时存在着诸多问题:场地利用率不高、使用方式与原初设计相背离、滋生犯罪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设计师对于人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征研究的缺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设计前做好设计场地的调查是设计公共空间的必要条件。
考虑人的行为模式,以此设计空间结构。
而在空间的设计中要求人来适应设计者的新设计、新思维,设计者的个人的奇思妙想,是不现实的。
人的行为是相似的,有一定规律可循,在设计中,每个设计师应考虑从人的本质出发,找出人的真正需求、想法,以此为依据,设计的空间、或者其他任何产品才会被大众接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