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2021年《脑卒中病情监测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要点内容
2021年《脑卒中病情监测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要点内容2021版《脑卒中病情监测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2021年2月2日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1]。
根据2019年系统性全国总体疾病负担研究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首位死亡原因[2],死亡人数几乎占到全球卒中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3]。
图1:共识标题截图作为致残率、致死率非常高的疾病,改善患者预后十分必要,脑卒中的预后不仅与原发性损伤相关,也与随时间推移发生的继发性损伤密切相关,病情的严密监测有助于患者在发生不可逆损伤前调整治疗方案,而利用各种监测脑代谢、灌注和氧合的工具提供的大脑结构、生理、生化和功能等方面信息来获得超前于临床观察的颅脑病情变化的多模态监测(MMM)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综合评估各项参数可实现个性化治疗。
共识针对脑卒中监测相关的重要问题分为4大类来详细阐述,提供了37条建议,涵盖各类临床常见情况,并附带证据质量[A(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B(单项随机试验或非随机研究)、C(专家共识、病例研究或医疗标准)]和推荐力度[Ⅰ类(应当实施)、Ⅱa类(实施是适当的)、Ⅱb类(可以考虑)、Ⅲ类(无益或有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吧!一、入院时病情评估1.脑卒中患者入院后需要先对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初步的病史、神经查体有助病情判断和初步诊断(A级证据,Ⅰ类推荐)。
2.常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Glasgow-Pittsburgh昏迷量表等对意识障碍和病情程度进行评分(A级证据,Ⅰ类推荐)。
二、脑卒中类型的鉴别诊断3.CT是急性脑卒中鉴别诊断的首选方法,诊断脑出血的敏感性非常高,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CT平扫以排除脑出血(A级证据,Ⅰ类推荐)。
4.MRI诊断脑梗死的敏感性高于CT,其中DWI诊断脑梗死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优于其他序列,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A级证据,Ⅰ类推荐)。
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2024版)
一 重症卒中的概念 二 卒中的重症监护与管理 三 重症卒中的神经专科管理
一 重症卒中的概念
卒中主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类型。我国现有卒中患者超过1 700 万例,高 居全球之首。其中,重症卒中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减少其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是降 低卒中疾病负担的关键。
和神经功能,明确恶化的根本原因,并针对病因治疗。
三 重症卒中的神经专科管理 推荐意见
三 重症卒中的神经专科管理
(二)神经科特异性治疗
重症卒中的诊治应遵循脑血管病的神经 科诊治原则,但因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 常伴意识障碍和多种并发症,诊治具有特殊性。
现以重症脑梗死为例重点阐述,其与脑 出血和 SAH 的共性部分可做参考,个性部分可 参见相关专科指南。
二 卒中的重症监护与管理
推荐意见
血糖管理 (1)应密切监测患者血糖水平,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Ⅰ级推荐,C级证据) (2)患者血糖高于 10 mmol/L 时可给予胰岛素治疗,控制目标为7.8~10.0 mmol/L(Ⅱ级推荐, B级证据)
二 卒中的重症监护与管理
血钠管理 重症卒中患者因脱水、高血糖、电解质紊乱、药物等可出现低钠血症,也可因神经系统损伤出现
我国现行卒中指南推荐:应维持血氧饱和度>94%。 评估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可参照下列指征。 病情缓解后,以下情况可考虑拔除气管插管。 如7~14 d内不能拔管,应考虑气管切开术。
二 卒中的重症监护与管理
二 卒中的重症监护与管理 推荐意见
二 卒中的重症监护与管理 推荐意见
二 卒中的重症监护与管理 推荐意见
(三)严重并发症处理
1、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是重症卒中病情恶化进展的常见病理过程。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酒,以降低发病风险。
05
结论与展望
无症状脑梗死诊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诊断方法
无症状脑梗死多采用CT或MRI等 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诊断,但存 在一定的漏诊率,且诊断标准不 统一。
治疗手段
目前无症状脑梗死的治疗多采用 抗血小板聚集、降脂、降压等药 物治疗,但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 证据支持。
预防措施
无症状脑梗死的预防措施尚不统 一,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3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降脂药物是常用的治疗药 物。
02
诊断技术及评估方法
神经影像学检查在无症状脑梗死中的应用
MRI弥散加权成像(DWI)
01
DWI能够准确显示梗死灶,特别适用于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无
症状脑梗死。
MRI灌注加权成像(PWI)
02
PWI能够反映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判断梗死灶的预
后和指导治疗。
无症状脑梗死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 酒等。
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 疾病,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无症状脑梗死诊断及治疗现状
1
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2
治疗以预防为主,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进行个 体化治疗。
诊断标准
无症状脑梗死多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发现,多数患者无明确的脑梗死病史,也无脑梗死相 关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症状脑梗死则多有明确的脑梗死病史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发病机制
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有症状脑梗死不同,可能与血管慢性狭窄或闭塞有关,也 可能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
影像学表现
无症状脑梗死与有症状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也有所不同,无症状脑梗死多表现为多发、小 而分散的病灶,而有症状脑梗死则多表现为单发、大而集中的病灶。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周光宁-V1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周光宁-V1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周光宁
介绍: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周光宁是近年来医学领域的一项重
要成果。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何为无症状脑梗死?
无症状脑梗死是指没有任何类似症状出现的脑梗死。
日常生活中,很
多人都可能存在这种不自知的病症,所以对于无症状脑梗死的诊断和
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周光宁
周光宁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的主任,是国内脑血管病领域的一位权威专家,也是中国非常知名的神经内科
医生。
他在无症状脑梗死领域做出了累累硕果。
三、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由多名神经内科专家共同发起并制定,旨
在规范临床诊治流程和体系,促进无症状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此共识的制定,使得无症状脑梗死的治疗逐渐规范化。
四、诊断、治疗等内容
无症状脑梗死的诊断主要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对于患者,应该及
时进行治疗,并尽量预防再次发生。
治疗措施包括依据患者病情进行
药物治疗,加强体育锻炼和规律作息等。
总结: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通过制定严格的诊疗规范,有效规范了无症状脑梗死的诊疗流程。
周光宁在此领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指导,为中国脑血管疾病的诊疗贡献了重要力量。
2019年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专家共识解读
症状性
⑦判定脑出血(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与
之间的关系。相关性定义为:静
脉或动脉溶栓后24h内发生的;脑出血发生在血管内治疗的脑区;公认的造影相
关的并发症。相关性也分为确定的、很可能的、可能的、不可能的四种。
2020/12/1
二、流行病学
2020/12/1
三、病理生理机制
出血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多样且相互关联。多数研究认为是由缺血损伤、再灌注损伤、凝 血功能紊乱、血脑屏障破坏等导致
《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 解读
2020/12/1
背景
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
• 脑梗死自然病程的一部分 • 常见并发症 •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医师、患者
及家属都出血转化更加恐惧、担忧 • 脑梗死出血转化后何时重启抗栓治疗,
国内外无统一标准
专家共识
• 美国2017年12月发表的《急性 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 出血转化的治疗与预后的科学声 明》只针对溶栓性后出症血状转性化出等血临转床热点问题 化的处理,未涉及其他原因出血 转化、自发性出血转化及无症状
2020/12/1
共识要点
2020/12/1
1
出血转化的定义和分类
2
出血转化的流行病学
3
出血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
4
出血转化的诊断
5
出血转化的处理
6 出血转化后重新启动抗栓治疗的时间窗
一、定义
定
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出血,再次头颅
义
CT/MRI检查发现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
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SITS标准
溶栓后22〜36 相对基线NIHSS增加>4
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中国专家共识2023(最全版)
心血筐疾病与认知障碍申国专家共识2023(最全版)随着社会者龄化的进展,痴呆与认知障碍患病率逐军增高。
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总患病率为6.0%,约高1507万痴呆患者;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MCI )的患病率为15.5%,约再3877万MCI患者[1 ]。
患者晚期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及经济负担,中国2015年痴呆的直接相同接治疗费用己超过1万亿元[2 ]。
心血筐疾病的一些可调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等,同样会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病风险[1 ]。
值得重视的是,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常同时合并心血筐疾病,心血筐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对预防认知障碍和减缓MCI向痴呆转化育着极真重要的意义。
为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的认识与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本共识。
本共识惯据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相关临床诊治应用的合理性、是否高临床获益的证据等给予适合(合理,获益多或争议少)、不确定(高一定合理性或部分获益,但尚需更多证据)和不适合(不一定合理,无获益或争议多)3种不同等级的推荐。
认知障碍的定义认知是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学习、理解、定向、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分析及解决问题等能力。
认知障碍是一种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行为改变的综合征[3 ]。
认知障碍分为主观认知功能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SCD)、MCI相痴呆3种类型。
SCD是指个体主观上感觉、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而客观的冲经心理测试结果在正常范围内的状态。
主动对SCD 进行阜期干预,对于延缓病程、预防痴呆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MCI是指记忆力或真他认知功能损害,但日常生活能力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且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可以使用他汀 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以降低心脑血 管疾病的风险。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无症状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 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且 与患者年龄、性别、种族、地 域等因素有关。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通常无明显 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但存 在一定的认知功能损害风险。
针对无症状脑梗死的诊断和治 疗,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 指南,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 探讨。
控制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 脂等,通过药物和非药物 治疗,将危险因素控制在 正常范围内。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 问题。
康复治疗策略
康复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康复评估, 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肢 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 训练等。
SBI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 但与认知功能下降、情感障碍、 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
早期诊断和治疗SBI对于改善患 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
意义。
目的与范围
目的
制定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的 参考依据。
范围
适用于神经内科、老年病科、影 像科等相关科室的医生在临床实 践中参考和应用。
治疗方案。
监血压
定期监测血压,及时发 现并控制高血压。
监测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及时发 现并控制糖尿病。
药物预防建议
阿司匹林
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有家族史 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 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阿司匹林进行预 防。
他汀类药物
其他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开 具其他药物进行预防,如降压药、降 糖药等。
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完整版)
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完整版)急性脑梗死后出血(出血转化)是急性脑梗死自然病程的一部分,也是改善血流疗法(溶栓、抗凝、抗血小板、介入等)的常见并发症,其不仅与脑梗死预后不良相关,也是上述有效疗法明显使用不足的重要原因。
美国的相关共识只针对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处理提出了相应推荐,未涉及静脉溶栓以外的其他原因出血转化、自发性出血转化及无症状性出血转化等更多临床热点问题。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当前国内医生、患者及其家属都对出血转化问题更加恐惧和担忧,且有研究提示亚洲人继发性/治疗性出血(包括华法林、溶栓及血管内治疗等)和脑出血的发生率都显著高于西方人群。
加之我国医患关系紧张,使问题更加突出。
此外对脑梗死出血转化后何时重启抗栓治疗(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
因此有必要对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自然史和结局、自发性出血转化以及症状性/无症状性出血转化等概念有科学的认识和恰当的处理。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写作组,通过查询和评价现有研究证据、参考国际相关共识和指南内容、结合国情和国内需求反复讨论,提出了诊断和处理的共识性意见,希望对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正确认识、临床处理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出血转化的定义和分类分型出血转化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自发性出血转化)和采取干预措施后(包括溶栓、取栓和抗凝等)的出血(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
出血的部位既可在梗死灶内,也可在梗死灶远隔部位。
目前多数研究采用的定义为: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出血,而再次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有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既往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出血转化发生率在各研究间差异很大(0-85%),其原因主要为不同研究间的研究设计、研究对象及采用的出血转化定义和影像学检查手段(CT/MRI)和检查时间等不同。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ppt课件
影像学
CT或MRI梗死灶的直径≥3mm。(直径3-15mm的病灶为腔 隙性脑梗死) CT表现为低密度影,MRI/T2WI和FLAIR上呈高信号,T1WI 上为低信号。 如为新近脑梗死在弥散加权成像(DWI)上呈高信号,慢性 期则呈低信号。
流行病学
SBI在老年人群中很常见,患病率为8-28%,年龄越大,患 病率越高。
THANKS!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 慢性病等均为SBI发生的高危因素。
诊断标准
1.CT和(或)MRI发现脑内有梗死灶或软化灶。 2.没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3.排除其他非血管性疾病以及脑出血引起的软化灶。 4.如果DWI显示为明显高信号者,则为新发梗死灶。 5.没有脑梗死或TIA病史
共识
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可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或盐酸美金刚改善 认并提高生存率。知功能,更重要的需要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来 改善生活质量,
无症状脑梗死的确诊和处理流程图
推荐意见
(1)确定为SBI后,建议积极筛查脑卒中危险因素 (2)单一腔隙性梗死,不伴有血管危险因素者,不建议服用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3)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SBI者,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 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指南给予个体化预防处理, 并随访 (4)不建议针对无症状的腔隙性梗死灶进行过度治疗; (5)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高质量针对SBI的防治随访研究。
处理
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心脏病变、吸烟、情绪障 碍等),是预防SBI、卒中和认知障碍的重要措施。控制血压 对预防卒中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监测血压,优先选用可减少血 压变异性的药物,如CCB。
共识
1、单一的腔隙性梗死不伴有任何血管危险因素,不建议使用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2、对有血管高危因素的SBI患者,需进行10年心脑血管事件 风险评估,如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为6%-10%时,可以使用 阿司匹林,对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10%的患者,建议使用 阿司匹林预防脑血管疾病 3、对合并严重性肾功能不全的慢性肾病,建议使用阿司匹林 预防脑血管疾病
211294361_无症状脑梗死中老年女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脂谱、人体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无症状脑梗死中老年女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脂谱、人体成分的相关性分析*陈丽明① 尹莲花① 邹春燕① 刘用诚① 胡巧玲① 郑彦① 【摘要】 目的:分析无症状脑梗死(SBI)中老年女性患者的血脂谱、人体成分等指标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为寻求改善中老年女性的SBI患病及进展风险的有效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3月─2022年3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发现的91例SBI中老年女性的临床资料。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血脂、颈动脉彩超、人体成分等检测结果。
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IMT增厚组(IMT≥1.0 mm)51例、IMT正常组(IMT<1.0 mm)40例,分析IMT增厚与血脂谱特征、人体成分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
结果:IMT增厚组甘油三酯(TG)、hs-CRP水平、体重指数(BMI)、体脂率、腰臀比、脂肪量、内脏脂肪含量、皮下脂肪含量显著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Hcy、去脂体重、肌肉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MT增厚与血清hs-CRP水平及BMI、体脂率、腰臀比、脂肪量、内脏脂肪含量、皮下脂肪含量均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
结论:hs-CRP、BMI、体脂率、脂肪量及腰臀比的增加对于SBI中老年女性的IMT增厚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测和诊断价值。
【关键词】 无症状脑梗死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血脂谱 超敏C反应蛋白 人体成分 doi:10.14033/ki.cfmr.2023.14.0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14-0079-04 Correlation of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with Blood Lipid Profile and Human Body Composition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Women with Silent Brain Infarction/CHEN Liming, YIN Lianhua, ZOU Chunyan, LIU Yongcheng, HU Qiaoling, ZHENG Yan.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3, 21(14): 79-8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lood lipid profile, human body composition an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women with silent brain infarction (SBI),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eeking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risk of SBI and progression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women. Method: Clinical data of 91 middle-aged and elderly women with SBI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from the Health Management Center of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March 2021 to March 2022. General data, blood lipids, carotid ultrasound, and body composition were collected. According to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51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IMT thickening group (IMT ≥1.0 mm) and 40 cases were IMT normal group (IMT <1.0 mm).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MT thickening and blood lipid profile, human body composition index,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and blood homocysteine (Hcy) was analyzed. Result: Triglyceride (TG), hs-CRP levels, body mass index (BMI), body fat rate, waist-hip ratio, fat mass, visceral fat content and subcutaneous fat content in IMT thickening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IMT norma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otal cholesterol (TC),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Hcy, fat-free body weight and muscle ma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IMT thickening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rum hs-CRP level, BMI, body fat rate, waist-hip ratio, fat mass, visceral fat content and subcutaneous fat content (P<0.05),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HDL-C (P<0.05). Conclusion: The increase of hs-CRP, BMI, body fat rate, fat mass and waist-hip ratio may have certain predictive and diagnostic value for IMT thickening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women with SBI. [Key words] Silent brain infarcti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Blood lipid profile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uman body composi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003, Chin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2004441);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科技类)(JAT200228)①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福建 福州 350003通信作者:郑彦 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又称“静止性”或隐匿性脑梗死,是指患者没有明确的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既往病史,但在头颅CT或MRI检查时发现有与脑血管分布一致的脑梗死灶或脑软化灶,而临床上没有与病灶相关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1]。
2019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完整版)
2019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完整版)3)未使用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发生的出血。
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率相对较低,但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达30%-50%。
自发性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大面积梗死、大量脑梗死出血、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
2.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是指在溶栓、取栓、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后出现的出血。
其发生率较高,但多数为无症状性出血转化,少数为症状性出血转化。
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严重脑梗死、严重脑水肿、基础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异常等。
3.无症状性出血转化无症状性出血转化是指在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的出血,但无临床症状。
无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发生率较高,多数为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
无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与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相同。
针对不同类型的出血转化,应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
对于自发性出血转化,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进行对症治疗,如控制血压、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等。
对于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应根据出血部位、程度和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个体化处理,如调整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等。
对于无症状性出血转化,应密切观察和随访,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个体化处理。
总之,出血转化是急性脑梗死自然病程的一部分,也是改善血流疗法的常见并发症。
规范出血转化的定义和分类分型有利于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比较和交流。
针对不同类型的出血转化,应采取个体化的处理策略,以提高患者的预后。
2、未使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治疗而发生的出血和使用有增加出血风险的治疗方法后发生的出血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3、继发性出血是指在使用有增加出血风险的治疗方法后,在梗死区内或远隔部位发生的出血。
4、根据症状加重的程度,出血转化可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无症状性颅内出血。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一些无症状性出血转化也可能导致不良预后,尤其是对患者的认知和神经功能方面的损害。
无症状性脑梗死应该视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还是伴发临床疾病,如何处理
• 104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 年2 月第29 卷第2 期Chin J H y p erten s,February 2021,Vol. 29 No. 2•学术争鸣•无症状性脑梗死应该视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还是伴发临床疾病,如何处理?骆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新疆高血压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高血压诊疗研究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01林甲宜(安徽省九成医院心内科,安徽安庆246200)随着C 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 RI)等影像学的广泛临床应用,发现了 多种无 症状性脑血管病,包括无症状性脑梗死、脑出血、脑白 质疏松和脑血管病变,其中以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涉及的临床问题亦较多,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 关注。
患者在体格检查或出现头昏、头晕、头痛等症状 时的常规检查,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影像检查时,在影像 报告上出现“腔隙性梗死”或“多发、散在梗死灶”等描 述,然而这些患者并没有出现肢体瘫痪、麻木或口齿不 清楚等脑卒中的症状和体征,这种情况称为“无症状 性”或“静止性/静息性”“沉默性”“隐匿性”脑梗死。
目前对上述病变该采用何种中文名称存在争议。
《中国 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2018》采用“无症状性脑梗死”这一■名称,但缩写词采用 SBI(silent brain infarction)。
无症状性脑梗死之所以无症状,可能是因为:①梗死灶 位于脑的非主要功能区或非优势半球;②脑梗死造成的损伤缓慢发展.脑组织产生了代偿机制;③病灶相对 较小,或未影响到神经传导通路;④虽然有短暂的症状,但由于患者可能忽视或遗忘,或用其他原因解释;⑤也有人认为脑梗死症状可能在患者睡眠时发生,而 在患者清醒后又缓解或梗死灶小,为腔隙性梗死。
由于这些原因,所以不产生临床症状或仅有很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健忘、肢体 麻木、步态不稳、反应迟钝、抑郁、焦虑、性格改变、认知 功能减退等。
《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要点
《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要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出血转化)是急性脑梗死自然病程的一部分,也是改善血流疗法(溶栓、抗凝、抗血小板、介入等)的常见并发症,其不仅与脑梗死预后不良相关,也是上述有效疗法明显使用不足的重要原因。
美国的相关共识只针对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处理提出了相应推荐,未涉及静脉溶栓以外的其他原因出血转化、自发性出血转化及无症状性出血转化等更多临床热点问题。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当前国内医生、患者及其家属都对出血转化问题更加恐惧和担忧,且有研究提示亚洲人继发性/治疗性出血(包括华法林、溶栓及血管内治疗等)和脑出血的发生率都显著高于西方人群。
加之我国医患关系紧张,使问题更加突出。
此外对脑梗死出血转化后何时重启抗栓治疗(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
出血转化的定义和分类分型出血转化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自发性出血转化)和采取干预措施后(包括溶栓、取栓和抗凝等)的出血(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
出血的部位既可在梗死灶内,也可在梗死灶远隔部位。
目前多数研究采用的定义为: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出血,而再次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有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一、根据治疗情况分类1.自发性出血转化:2.继发性(或治疗性)出血转化:二、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加重分类基于有无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可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和无症状性颅内出血。
三、根据病理特点分类1.毛细血管型(非血肿型):2.小动脉型(血肿型):四、根据影像特点(部位和形态)分型目前临床研究使用较为广泛的影像学分型为ECASS分型方法,见图1。
推荐意见:(1)出血转化定义为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MRI 未发现出血,再次头颅CT/MRI检查发现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2)根据出血前是否采用了增加出血风险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血管内治疗、抗栓等),分为自发性或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
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关键词 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4.07.001 1 前 言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㊁高死亡率㊁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且呈年轻化趋势,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世界性难题,更是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1-2]㊂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近200万人次[1,3],其中约80%为缺血性脑卒中㊂尽管目前国内外研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管理及二级预防做出巨大努力,总结出相应的指南及共识[4-5]指导临床实践,但仍不能有效阻止脑梗死发病的增长趋势[1,6]㊂ 中医遵循整体观念㊁辨证施治,对脑梗死急性期诊治多根据证候学表现进行辨证分型,根据证型并结合药物的属性分别施以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7-9],但这种辨证方法无公认的标准,且复杂的分型常不统一[9-15],疗效较常规西医治疗未能体现出明显优势㊂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优势引起不少西医临床医生的兴趣,并逐渐被人们所认可㊂值得指出的是,以往文献发表的相应共识[13-15]虽较单一的中医㊁西医共识内容更丰富,但多为中医㊁西医诊疗思路与方法的叠加,虽然拓展了诊疗视野但大多西医医生仍不易在临床重复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明确指出 国家鼓励中医㊁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㊂重温1956年毛泽东主席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 西医脱产学习中医,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㊁新药学 号召,回顾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学术大会讨论达成的共识,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是中医㊁西医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中医㊁西医两种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思路㊁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而形成的一门新医学,而不是中医㊁西医二者的叠加,也不等同于现时期提出的中医药现代化㊂中西医结合的基本方法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先用西医方法诊断,再通讯作者 高利,E -mail :*******************引用信息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7):1153-1162.用中医方法辨证)已达成共识㊂提示西医微观诊疗思路与方法要与中医宏观的诊疗思路与方法相结合,中医辨证应结合西医的病因病理及理化检查结果;认识疾病要体现整体观,治疗手段应首选中医㊁西医公认的方法,以这一优势方法为主,辅以另一种方法,即手术与用药相结合,靶向治疗与中药整体调理相结合㊂应该明确的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等于任何时候都中药㊁西药并用㊂脑梗死急性期是疾病最重要阶段,及时有效的诊疗直接决定疾病的转归及预后㊂据此,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根据临床现状,策划了脑梗死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目的是阐明中西医结合的概念,推行具有实质意义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与手段,以使广大的中医㊁西医同道易于理解并重复㊂本共识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并结合文献,简化了复杂的中医辨证,将脑梗死急性期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分为4型(恢复期不在此列),明确了各证型的症候特点及舌象特点,结合了现代医学相关旁证及血清实验室指标,希望能方便中医㊁西医临床医师操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病人㊂值得指出的是,中西医结合是一门新的医学,需不断地修正㊁补充并完善㊂对中西医结合医学不能片面地从单一的西医或中医角度去评价,因其虽来源于中医㊁西医而又有别于中医㊁西医㊂本专家共识虽经国内数十名中医㊁西医业内有影响力的专家经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但难免有内容的疏漏,希望业内同道多提宝贵意见㊂2 共识制定的证据及分级本共识制订系统评价采用GRADE (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系统方法对证据体进行质量分级,充分采用高质量证据进行评价,同时对于缺乏高质量证据的中医诊疗方法及体现出理想疗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并结合相关专家的诊疗经验,注意兼顾疗效㊁风险㊁经济因素以及可操作性等多方面因素㊂GRADE 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分级见表1㊂表1GRADE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分级类别含义证据质量分级高(A)非常确信真实的效应值接近效应估计值,进一步的研究不太可能改变结果中(B)对效应估计值有中等程度的信心:真实值可能接近估计值低(C)对效应估计值的信心较低:进一步研究很可能得出与现在不相同的结果极低(D)对效应估计值几乎没有信心推荐强度分级强明确利大于弊,所有人或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某种干预措施弱利弊不确定GPS基于非直接证据㊁专家意见和经验形成的推荐注:GPS为良好实践主张(good practice statement)㊂3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分型诊疗3.1中西医结合诊断及辨证分型流程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5,16-17],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急诊诊治专家共识“[15]㊁‘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14]㊁‘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18]以及‘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19],建议脑梗死急性期采取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诊疗模式㊂详见图1㊂图1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诊疗示意图(西医诊疗流程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如有变动请关注该指南的最新版)推荐意见1: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建议脑梗死急性期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在分型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强推荐,A级证据)㊂推荐说明:既往有研究显示,脑梗死急性期常规西药加辨证使用中药治疗2周㊁3个月后Barthel指数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单用西药组明显改善,提示常规西药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在脑梗死急性期具有重要意义[20-24]㊂还有研究提示脑梗死急性期西医治疗与中医辨证用药相结合对疾病的治疗有更好的作用[22,25]㊂‘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也指出,脑梗死急性期诊疗首先运用西医的理论与方法,根据西医诊断脑梗死的标准确定脑梗死的诊断,同时运用中医理论与方法,根据中医辨证要点明确中医辨证诊断,最后形成西医疾病的诊断和中医辨证诊断相结合的诊疗思路,即西医方法根据病人症状体征结合相关理化检测结果作出诊断,同时用中医方法观察病人的神㊁色㊁形㊁态等,了解病人的整体变化,将中医㊁西医治疗手段优势互补,据此辨证施治,疗效会更显著㊁更全面[14]㊂ 推荐意见2:中西医结合治疗于动静脉溶栓或介入取栓治疗前即可开展(强推荐,B 级证据);对于溶栓和取栓后24~48h 的病人,进行再次辨证后根据证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弱推荐,B 级证据);对于不具备动静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适应证的脑梗死急性期病人应早期进行辨证分型,根据证型进行中西药结合治疗(强推荐,B 级证据)㊂ 推荐说明:脑梗死急性期动静脉溶栓或介入取栓是目前西医治疗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㊂‘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循证实践指南“[13]中基于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研究进行的Meta 分析显示,对于溶栓时间窗在6h 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在静脉溶栓的基础上联合辨证使用中药能更好地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早期介入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防止病情加重,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后期功能恢复[20]㊂部分研究针对脑梗死溶栓病人进行症候学观察发现,病人溶栓后的实证逐渐减少[26],提示溶栓之类 破血 药物有耗气伤血作用,因中风已严重耗伤了人体正气,溶栓治疗则可使病人的 本虚 状态进一步加重,故经溶栓治疗后病人易出现头晕㊁神疲乏力等脏气亏虚表现,说明溶栓前后症候之间出现了转化,溶栓后有必要进行再次辨证以指导中药整体调理㊂亦有研究显示溶栓对症候影响不明显[27]㊂3.2 简化分型(见图2)图2 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简化分型(4个证型及舌象)示意图推荐意见1: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简化分为4型,将痰热型及阴虚型视为阳类证,即 热证 ;将气虚型和痰湿型视为阴类证,即 非热证 ,中医论述的实证和虚证在图表中已显示,故不单独分类(强推荐,B 级证据);根据相关症候结合舌象判断热证与非热证型(强推荐,B 级证据)㊂推荐说明:既往研究发现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㊁痰湿证多见,证候分布以实证为主,痰㊁热㊁瘀并存,邪气较盛,提示脑梗死急性期症候存在一定规律[28-30]㊂有研究认为,中风病急性期明确病名后即明确了证候特点,进而根据中医八纲辨证,提出中风病急性期可分为阴类证与阳类证的临床思维[31]㊂进一步研究发现了急性脑梗死病人热证及非热证的血清实验室检测呈现基因聚类的相反趋势[32],基于此,参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西医结合脑病临床重点专科适宜项目(脑血管病简化分型)推广结果,根据中医八纲辨证阴阳为总纲理论结合临床证候确有不易区分阴阳的现实,将阳类证和阴类证变通为 热证 与 非热证 ,提出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简化诊治方案[31,33-34],将急性期脑梗死辨证归纳为热证类(痰热证和阴虚证)和非热证类(痰湿证和气虚证)㊂观察发现,热证型病人除神经科症状体征外,多存在面色发红㊁心烦易怒㊁手足温㊁多口干㊁便干或臭的特点,其中痰热证型多伴有渴喜冷饮㊁口中黏痰㊁口干㊁口苦或口气臭秽㊁大便干或臭的证型特点,舌象可见舌苔黄厚或黄腻,亦有部分薄黄苔,舌体多呈暗红色[19,35];而阴虚证型病人多伴有头晕耳鸣㊁口干舌燥㊁腰膝酸软㊁尿色深;舌象多见少苔或无苔,舌体偏瘦小,舌色嫩红或舌尖红[14,36],而脑梗死急性期非热证型病人除神经科症状外,多有面色少华或晦暗㊁手足不温㊁大便软或不成形的特点,其中痰湿证多伴有头沉重㊁口唇暗淡㊁咳吐白痰㊁胸腹满闷㊁饮食无味㊁周身沉重㊁大便发黏㊁尿中常有泡沫[14,19,31],舌苔多白润或白腻,舌体暗淡而胖或有齿痕[37];气虚证一般可有少气懒言㊁气短乏力㊁易出虚汗㊁小便畅,舌苔薄白或白润,舌体色淡可有齿痕[38]㊂基于上述可知,脑梗死急性期各型均有各自的舌象特点,提示舌象在症候鉴别中的重要意义,建议临床需将症候特点结合舌象综合评价予以分型㊂推荐意见2:除舌苔舌体外,舌下静脉对于脑梗死急性期辨证分型有显著的辅助作用,急性期通过观察舌下静脉可为症候辨别及治疗进一步提供参考,热证型多见舌下静脉增粗变长且颜色变深,非热证型舌下静脉多色淡(强推荐,B级证据)㊂推荐说明:舌下静脉对于脑梗死急性期辨证分型有进一步辅助指导作用,有研究提示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型舌下脉络增粗,颜色加深,而气虚证型出现上述情况比例较少,由于舌下静脉是脏腑通于舌体的直接通路,亦暴露充分,是观察微循环的良好部位,也是了解气血运行状态的较好观察部位,对判断疾病症候有重要辅助作用[39]㊂有学者亦认为舌下静脉是舌象的重要补充,通过舌下络脉颜色辨别寒热性质,通过曲张程度辨病邪深浅,对症候鉴别可提供更多参考[40]㊂推荐意见3:炎症指标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㊁白细胞介素-6 (IL-6)㊁C反应蛋白(CRP)㊁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㊁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FIB)㊁D-二聚体以及血脂相关指标如高密度脂蛋白(HDL)㊁低密度脂蛋白(LDL)等在鉴别证型方面有参考意义;炎症指标的下降也间接反映了中药的抗炎及神经保护作用;部分指标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值㊁HDL㊁同型半胱氨酸(Hcy)㊁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进一步预测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情况㊂但各项化验结果均需结合病人地域㊁种群㊁年龄㊁饮食习惯㊁生活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弱推荐,C级证据)㊂推荐说明:多项研究显示,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型病人体内CRP㊁IL-6㊁TNF-α㊁NEU水平较高,在痰湿证㊁气虚及阴虚证型病人中依次减低,提示炎症在不同证型中的意义[8,41-42]㊂有研究探索中药对脑梗死急性期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发现应用中药治疗后病人体内的炎性因子如血清IL-1β㊁IL-6㊁TNF-α表达明显下降[43-44]㊂提示中药治疗脑梗死可减少病人体内炎性因子的表达和分泌,抑制机体炎症反应,从而达到神经保护作用㊂部分研究亦通过观察凝血系列在不同证型中的差别,发现气虚证病人体内FIB及D-二聚体水平较其他证型明显升高,提示凝血功能在其中的作用[42,45]㊂认为中老年病人正气亏虚㊁气血推动无力而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与促进血栓形成有关㊂风痰瘀阻证(非热证)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明显,提示痰浊㊁瘀血病人血浆D-二聚体易升高,易形成血栓[46]㊂Hcy作为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多数研究发现其在痰热证及气虚证病人体内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证型[8,42,45,47],可作为辨证分型的参考,但同时需要注意病人地域㊁年龄及饮食结构在其中的影响㊂有研究同时发现Hcy和MMP-9在溶栓后出血转化病人体内明显升高,多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48],提示两者预测脑梗死急性期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意义㊂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三酰甘油(TG)㊁LDL-C在痰热证及痰湿证病人体内高于其他证型[8],亦有与其相反的研究结论[45],需更大样本量观察以便进一步发现其规律,但仍提示其对于临床辨证具有重要意义㊂另有学者研究发现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证病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各型[49],提示此型病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更低,可视为正气不足的客观证据之一㊂部分研究显示,sdLDL-C水平与LDL-C比值升高与脑梗死急性期溶栓出血转化相关[50],密切监测可良好评价脑梗死病人溶栓后出血,而HDL-C同样在脑梗死出血转化病人中明显降低,提示血脂相关指标在脑梗死出血转化中的预测作用[51]㊂3.3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见图3)图3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示意图推荐意见1:任何证型病例,均应在严格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相应治疗手段㊂脑梗死急性期所有证型都应同时加用具有抗血小板㊁溶栓及抗凝作用的活血化瘀中成药(强推荐,A级证据),临床可根据辨证分型加用中药配方整体调理(用药时机宜早),并根据辨证实时调整药物成分及剂量(强推荐,B级证据)㊂推荐说明:回顾既往研究,脑梗死急性期病人主要以痰瘀体质为主,清热化痰㊁活血化瘀是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的关键[52]㊂结合最新分型及药物属性(见表2),各证型基础治疗应参照中华医学会相关用药标准[14,53]㊂‘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14]指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主要思路,疾病有其发生㊁发展㊁恢复的过程且病情程度不同,其必然伴有相应的病理改变,临床需根据辨证实时调整中药成分及剂量㊂推荐意见2: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型治疗应以清热化痰㊁通腑泄浊为原则,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凉血药物(强推荐,B级证据);热证型见有发热㊁意识障碍明显者可加用安宫牛黄丸,且提倡早期连续服用至热象不明显(强推荐,B级证据);阴虚型治疗以滋阴益气为原则(强推荐,C级证据);痰湿型治疗以健脾化湿为原则,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性温药物(强推荐,C级证据);气虚型治疗以补益脾肾为主,不用寒凉属性的中成药或汤剂(强推荐,C级证据)㊂推荐说明:痰热证治疗以清热化痰㊁通腑泄浊为主,可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静脉输注凉性药物如苦碟子㊁清开灵㊁醒脑静注射液等,慎用银杏叶或川芎嗪注射液等温药㊂一项针对苦碟子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Meta分析显示,苦碟子注射液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改善总有效率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㊁Barthel 指数等方面均优于常规药物治疗[54],该药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对脑梗死急性期热证病人效果明显㊂一项针对清开灵注射液在脑梗死急性期的研究显示,与常规西药治疗比较,加用清开灵组在临床疗效㊁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提高生活能力状态方面均优于对照组[55],表明清开灵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中有重要作用㊂清开灵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㊁化痰通络作用,对颜面潮红㊁口干㊁便秘㊁舌红苔燥的痰热证病人效果更佳㊂有研究观察234例脑梗死急性期病人应用醒脑静注射液的疗效,结果显示痰热证病人在醒脑静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恢复优于对照组[56],提示醒脑静治疗脑梗死痰热证具有优势㊂另有研究发现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伴意识障碍者有一定的催醒作用[57]㊂在痰热证合并意识障碍或高热情况下,口服安宫牛黄丸有利于病人意识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建议每次1丸,每日1次,意识障碍且热象明显者可每日2次,温开水或中药汤剂化开后口服或鼻饲,一般连续服用3~5d至热证不明显,病人若存在四肢发冷㊁面色苍白㊁冷汗不止等 虚 症状,为此药物禁忌㊂阴虚证㊁肝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应慎用安宫牛黄丸,因为此药有朱砂等成分,不宜久服[58-59]㊂痰热证病人无高热及意识障碍可用牛黄清心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次或2次,此药具有镇静㊁镇惊㊁清热解毒的功效,可增加脑微循环血流量,改善脑缺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60]㊂此型病人还可选用脑栓通胶囊㊁逐瘀通脉胶囊㊁豨莶通栓胶囊㊁牛黄清心丸等中成药㊂一项针对脑栓通胶囊治疗脑梗死疗效的Meta分析显示,脑栓通胶囊联合西药治疗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改善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61]㊂有研究显示逐瘀通脉胶囊早期联用西药亦可促进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恢复[62-63]㊂还有研究显示豨莶通栓胶囊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可提高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不良反应[64]㊂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中药汤剂配方多选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方剂,如清热抗炎方(宣武医院专利处方痰火方),主要成分为:黄连9g㊁大黄5g㊁连翘10g㊁竹叶9g㊁胆南星9g等,每日1剂(重症者可适当加量)煎汤口服或鼻饲,以每日排出1次或2次大便且大便臭味减小为度,若出现腹泻可减量或停服㊂伴有腹胀㊁便干便秘㊁咳痰或痰多者,可用星蒌承气汤加减㊂有研究显示星蒌承气汤可以调节神经功能紊乱,降低机体应激状态,改善脑部循环,还可以增加胃肠蠕动,促进肠道恢复;Meta分析显示星蒌承气汤联合常规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可改善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中医证候评分及改善大便状况,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应用越早越有利于疾病康复[65-66]㊂伴有发热㊁频繁抽搐可用羚羊角汤加减㊂研究发现羚羊角具有息风定惊㊁解毒凉血㊁平肝清热等功效,可促进痰热证型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恢复且有安神作用[67]㊂脑梗死急性期阴虚证型的治疗以养阴益气兼清热为主,在基础西药上可酌情静脉输注凉性药物,如清开灵㊁醒脑静注射液,中成药可选用培元通脑胶囊㊁丹灯通脑滴丸㊁醒脑牛黄清心片㊁通天口服液㊁养血荣筋丸(伴肌张力偏高者更宜)等㊂文献提示脑卒中的发病主要由于脾肾亏虚至痰阻血瘀,出现本虚标实证候㊂有研究发现培元通脑胶囊对脑梗死阴虚证型治疗有突出疗效,且能改善脑梗死多项症状体征[68-69];针对其研究的Meta分析同样显示,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培元通脑胶囊可以显著提升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残障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70]㊂脑梗死急性期阴虚证型汤剂可选桃红四物汤,热象明显者可加用镇肝熄风汤㊂桃红四物汤方剂中桃仁㊁红花㊁川芎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和解聚作用,研究发现老年脑梗死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桃红四物汤,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有效改善[71]㊂阴虚证之肝肾阴虚者,多因情志失和㊁烦劳过度㊁饮食劳倦㊁久病耗损而致机体阴阳制约失衡,究其根本,内风为标,阴虚为本㊂肝肾阴虚者可选镇肝熄风汤,本方有重镇降逆㊁益阴潜阳之功效㊂研究显示脑梗死急性期阴虚证病人热象明显加用镇肝熄风汤能更有效缓解病人的各项临床表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运动功能恢复[72]㊂脑梗死急性期痰湿证型病人治疗应以健脾化湿㊁活血通络为主,可在基础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㊁银杏叶制剂等静脉输注,慎用醒脑静注射液等凉药;中成药可选用苏合香丸㊁蛭蛇通络胶囊㊁华佗再造丸等㊂研究发现蛭蛇通络胶囊治疗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具有较好疗效[73]㊂有研究显示,治疗组采用阿替普酶联合蛭蛇通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治疗后Barthel 指数以及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提示蛭蛇通络胶囊可进一步缓解急性脑梗死症状,改善病人神经功能损伤[74]㊂研究发现,华佗再造丸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改善病人动脉硬化及神经功能缺损程。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2020年发布的《中国卒中报告》显示:我国卒中患病率为1114.8/10万,年发病率为246.8/10万,死亡率为149.49/10万。
在全球范围内,我国已经成为卒中终身风险最高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
其中,约1/3的卒中患者会经历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受到严重影响,是目前卒中疾病负担的重要原因,并成为当下国际卒中研究的热点和临床干预的重点。
2017年10月,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成立专家委员会,组织多位卒中和认知领域专家协商讨论,出版了第一版《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工作中对PSCI的重视程度,更有效地指导医师对PSCI 进行规范管理,强调卒中患者的早期筛查、评估、预防及康复,规范诊治用药,综合管理卒中患者,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于2021年再次组织专家讨论,在前一版本的基础上,补充新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证据,并参照中国卒中学会指南制定标准与撰写规范,出版此次新的专家共识。
1 PSCI的概念1.1 概念PSCI是指在卒中事件后出现并持续到6个月时仍存在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由于卒中后谵妄和一过性认知损伤等可早期恢复,PSCI诊断常常要在卒中后3-6个月进行认知评估来最终确定。
纵观国内外指南以及目前的临床实践,PSCI诊断的确立应当具备三个要素:(1)明确的卒中诊断:临床或影像证据支持的卒中诊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
(2)存在认知损害:患者主诉或知情者报告或有经验临床医师判断卒中事件后出现认知损害,且神经心理学证据证实存在一个以上认知领域功能损害或较以往认知减退的证据。
(3)卒中和认知损害的时序关系:在卒中事件后出现,并持续到3-6个月。
PSCI按照认知受损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PSCIND)和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周光宁(1)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周光宁(1)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周光宁中国无症状脑梗死指的是患者没有明显脑梗死症状,但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与脑梗死相关的病理改变,这种情况在中国老年人中非常普遍。
近日,由中国心脑血管病预防与治疗协作组编写并发布了《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周光宁教授担任主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这份共识的主要内容。
一、定义与分类根据中国无症状脑梗死现有的文献资料,本共识将其定义为“指患者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但在脑影像学检查中出现新或增大的慢性缺血性病灶”,共识还对其进行了分类,包括良性无症状脑梗死、对称性无症状脑梗死、非对称性无症状脑梗死等。
二、诊断标准本共识提出了中国无症状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一般需要通过MRI或CT等脑影像学检查来发现无症状脑梗死,同时也需要临床医生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及病史询问等方法来进行评估。
三、危险因素及干预策略根据研究显示,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抽烟等都与无症状脑梗死相关,本共识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策略,例如血压控制、血脂降低、控制血糖水平、戒烟等。
四、治疗建议本共识还对无症状脑梗死的治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例如对于非对称性无症状脑梗死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等。
五、随访及预后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需要长期随访,以及规律的定期复查,如MRI和CT 等检查,进行评估和跟踪。
同时,需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以便更好地预防脑卒中发生。
总之,此次发布的共识对于推动无症状脑梗死临床评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提高诊疗水平,控制患者并发卒中的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共识的发布,预示着我国对脑卒中、卒中高危人群、及其卒中前期管理的高度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随访
(4)不建议针对无症状的腔隙性梗死灶进行过度治疗; (5)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高质量针对SBI的防治随访研究。
THANKS!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
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分),
在发病24h内应尽早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 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
无症状脑梗死
1、重视不够,不清楚其预后及危害性
2 、过度诊断、过度治疗,加重患者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存在不可避免的药物不良反应。
CONTENTS
目录
1 2
概念 流行病学和断
转归 处理
概念
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可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或盐酸美金刚改善 认并提高生存率。知功能,更重要的需要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来 改善生活质量,
无症状脑梗死的确诊和处理流程图
推荐意见
(1)确定为SBI后,建议积极筛查脑卒中危险因素 (2)单一腔隙性梗死,不伴有血管危险因素者,不建议服用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3)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SBI者,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
流行病学
SBI 在老年人群中很常见,患病率为 8-28% ,年龄越大,患
病率越高。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
慢性病等均为SBI发生的高危因素。
诊断标准
1.CT和(或)MRI发现脑内有梗死灶或软化灶。
2.没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3.排除其他非血管性疾病以及脑出血引起的软化灶。 4.如果DWI显示为明显高信号者,则为新发梗死灶。 5.没有脑梗死或TIA病史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
血脂异常伴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为脑卒中高危 /极 高危状态,此类患者不论基线LDL-C水平如何,均提倡采用改 变生活方式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将 LDL-C 降至 1.8mmol/L (70mg/dl)以下或使LDL-C水平比基线时下降30%-40%(I
级推荐,A级证据)
共识
1、无明确的脑卒中或TIA的既往病史
2、脑CT/MRI检查时发现有与脑血管分布一致的脑梗塞灶或
脑软化灶 3、临床上没有与病灶相关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影像学
CT或MRI梗死灶的直径≥3mm。(直径3-15mm的病灶为腔
隙性脑梗死)
CT表现为低密度影,MRI/T2WI和FLAIR上呈高信号,T1WI 上为低信号。 如为新近脑梗死在弥散加权成像(DWI)上呈高信号,慢性 期则呈低信号。
处理
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心脏病变、吸烟、情绪障
碍等),是预防 SBI 、卒中和认知障碍的重要措施。控制血压
对预防卒中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监测血压,优先选用可减少血
压变异性的药物,如CCB。
共识
1、单一的腔隙性梗死不伴有任何血管危险因素,不建议使用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2 、对有血管高危因素的 SBI 患者,需进行 10 年心脑血管事件
并维持21d,有益于降低发病90d内的卒中复发风险,但应密切观
察出血风险(I级推荐,A级证据)。
鉴别诊断
1. 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可通过磁共振扫描鉴别。
2. 陈旧性脑出血
3. 脱髓鞘病(多发性硬化为代表) 4. 血管源性白质高信号
转归
SBI是发生 症状学脑梗死 和 痴呆风险增高的重要影像标志
物,提示 5 年后发生症状学脑梗死的风险为 3%-10% ,高于
健康人2倍左右。
处理
目的:降低症状性脑梗死和痴呆发生的风险
疑问:1、何时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2、何时使用他汀类药物?
尤其是对年龄较轻,没有任何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 脂血症、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慢性病)的 SBI 患者, 需要如何处理?
处理
目前理论上认为使用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能够预防血栓形成,
但在SBI方面尚缺乏临床循证的依据支持。 国内外对 SBI,尤其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缺乏多中心的研 究,尚无循证依据。根据专家反复讨论,形成共识。
风险评估,如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为6%-10%时,可以使用
阿司匹林,对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10%的患者,建议使用
阿司匹林预防脑血管疾病 3、对合并严重性肾功能不全的慢性肾病,建议使用阿司匹林 预防脑血管疾病
共识
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也缺乏证据,对于血脂升高者,建议参考中 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二级预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