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儿童诗教学现状与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年级儿童诗教学现状与策略
导读:本文低年级儿童诗教学现状与策略,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低年级儿童诗教学现状与策略
作者/杨小花
一、儿童诗教学现状
当前,儿童诗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当做“阅读课”教学。
低年级儿童诗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巩固汉语拼音,认识汉字,进行言语训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部分教师把儿童诗当成普通课文进行阅读教学,当做文章来分析讲解。
教学中讲得过多过细,过于追求解释诗中原本朦胧、模糊的用词,将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和整体性。
2.缺少童趣。
教学时,教师常常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学生对儿童诗的感悟、体验。
在教师的一连串提问下,学生不得不说出让教师满意的答案,而忽视了儿童诗是以儿童的视角去诠释世界,去表现世界的,即不能理解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儿童情趣,而以成人的审美趣味取而代之。
3.过于注重技巧。
教师常常把儿童诗当成古诗进行教学,朗读时过于注重技巧的指导,总是先过多地读,再让学生机械模仿,然后根据教师的思路写,
方式过滥,不能凸显儿童诗特有的节奏与韵律。
4.当做“作文课”教学。
儿童诗的语言是浅显的,是孩子的话。
台湾诗人黄基博认为:“儿童诗有韵没韵没关系,念起来很顺口,音调优美,文字有节奏感就好了。
´’而有些教师却把儿童诗当做作文课的“范文”进行教学,把儿童诗的模仿当成“文艺创作”,以高标准要求学生,如:内容要新颖、与众不同,构思巧妙,语言优美生动等等,而忽视了儿童诗语言的“儿童化”。
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儿童诗也就丧失了兴趣。
5.积累少。
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了几首儿童诗,而没有让学生对儿童诗有更广泛的接触。
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形成对诗的整体感受,更不能在语言上有所积累,语感上有所培养,想象上有所激发。
二、儿童诗教学策略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如下目标:“诵读儿歌、儿童诗(新增)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儿童诗教学,如何达到课标提出的有关“语言、情感、想象”的目标?教学中,我们又应当关注什么?下面,笔者就以《鲜花和星星》为例,谈谈儿童诗的教学策略。
1.指导孩子阅读,感受诗歌节奏。
儿童诗的阅读对象是儿童,它们读起来会让人感到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阅读时让人产生和谐快乐的体验。
因此,在教学时,让孩子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音韵显得尤为重要。
《鲜花和星星》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诗,它简短凝练,节奏明快,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两样事物——鲜花和星星,并将二者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抒发了广大儿童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纯真情感。
诗歌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很优美,语言的色彩也很美。
在教学时,要抓住重复出现的“满地”“满天”“这里”“那里”“比……还多”等词语指导学生阅读,体会这首诗在结构上的旋律美,让学生在摇篮曲般的节奏中感受对自然的热爱。
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花儿与星星,地上与天上奇妙地联系在一起。
白日——星夜,繁花——密星,两个不同情境的对比,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了一起,真是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这样的结构就形成了一种旋律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美给朗读带来的独特体验,体会到了诗歌语言的精妙。
2.透过语言文字,走进诗中意境。
“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童诗亦然。
作为适合孩子欣赏的童诗往往截取生活中最典型的场景、画面,用鲜艳的色彩、形象的动作、生动的语言来塑造文学形象,传达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
《鲜花和星星》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
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满地的鲜花”,这是一个多么五彩缤纷的世界啊:色彩斑斓,芬芳四溢……鲜花活了,如一个个美丽的精灵,从那绿叶丛中或探或伸,或张或望地显露着自己的美丽,甚至能听到她们“咯咯”的嬉笑声。
读着“这里一朵,那里一朵”,你就
不再是画外人了,你已经身在其中了。
你刚被“这一朵”的绚丽所吸引,“那一朵”的舞姿又吸引了你的眼球,然后是再一朵……无尽的美丽,无尽的欣赏,无尽的发现……于是你也就有了“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的甜蜜。
“到了晚上,花儿睡了,”一份迷醉的安详随之而来,而且如梦般进入了另一个境界:“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有多少朵花儿就有多少个梦,有多少个梦就有多少颗闪亮的星星。
那“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星星不也是孩子们脑海中那“一闪一闪”的智慧吗?它们不仅“比地上的花儿还多”,也和“地上的花儿”一样充满着芬芳。
诗歌是流动的画面,是动感的旋律,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文字的画面美,去想象诗歌呈现出来的意象,激起孩子对诗歌的审美体验。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和联想的,在他们想象的世界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有了生命,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在教学儿童诗时,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融进自己的情感去想象诗句中“留白”的部分,丰富诗歌的内容,以“我”之心去体察诗人之心,以“我”之情去感悟诗人之情。
从而使学生的心达到共振,情感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鲜花和星星》第一自然段时,学生在欣赏了那一幅“满地鲜花”的画面后,配上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说:“这时,一阵微风吹过,满地的鲜花像一个个小精灵翩翩起舞,不时还发出‘咯咯’
的笑声,蜻蜓飞来了,蝴蝶飞来了,你不知不觉地来到花丛中,你想干什么呢?”这时,学生们的眼前仿佛都有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都被这满地的鲜花陶醉了,因此也有了飞驰的想象:“我仿佛也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我低下了头,花儿好香啊!”“我觉得自己也是其中的一朵,在风中摇摆呢。
”……学生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感受到了儿童诗想象的独特美感,感悟到了诗的主旨。
4.引导观察感受,发掘创作潜能。
金波老师说得好: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写诗是他们自由天性的表现,他们因快乐而写诗,因写诗而快乐。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让他们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诗意,在平淡的事情中感受诗意,在瞬间的感动中发现诗意。
儿童诗的教学就要关注儿童,课堂上要让学生体会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发学生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作了这样的设计。
课前,我带领孩子们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把自己观察到的“又美又多”的事物画下来。
课堂上,我首先展示了这样一张合影:我的学生走进大自然,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他们在大屏幕上见到了自己,个个情绪高涨,一首优美的小诗自然就生成了。
我最喜欢
小朋友满脸灿烂的笑容:
这里一个,
那里一个,
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
接着,我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绘画作品,争做“小诗人”。
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们情绪高涨地写下了一首首小诗。
我最喜欢
满地奔跑的小鸡:
这里一只,
那里一只,
真比小河里的蝌蚪还多。
我最喜欢
满树粉红的樱花:
这里一朵,
那里一朵,
真比花丛中的蝴蝶还多。
当然,儿童诗的教学,单单依靠课堂,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儿童诗融入到日常的课外阅读和生活中。
如举办诗歌朗诵会,为学生推荐优秀儿童诗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学生自己写的诗等等,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诗意中,以提高学生对儿童诗的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尧塘中心小学)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