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来备课

合集下载

对教师备课的重要性及如何备好课的研究

对教师备课的重要性及如何备好课的研究

对教师备课的重要性及如何备好课的研究◎胡小丽摘要:备课是教学基本环节的第一个环节, 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 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 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好了课才能上好课,这是连续性的一环。

而备课又将怎么备呢?本文将从树立以“生命备课的精神” 、钻研并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如同了解自己、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精心编写教案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以此讲清备课的重要性及其如何备课,最终达到师生交汇、学生融合。

关键词:备课;方法;重要性一、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和首要步骤,是教学工作基本环节的第一环节。

孔子曾言:“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不备课,那以下的上课、布置课外作业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都得不到实施或者很好的实施。

上课就像是建房子,备课是打好地基。

如果不打地基也或者是地基没有打好,那么修建出来的楼房不过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无法完成对学生好的授课,又如何使学生在上课中渐次成长?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

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教材内容做教学法上的处理, 选择合适的传授方法和规划教学活动[1]。

同时备课也是一名教师的职责, 是讲好课的基本前提,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师在一次次备课中也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论水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更甚至是职业态度。

教师只有在充分备好课的基础上才能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学习, 确保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备什么内容、又如何去进行备课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二、如何备课(一)树立以“生命备课的精神”教师一生都在教育中度过,在课堂上课是教师教育的基本载体。

而在每一次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备课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根本立足点。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不管是新手教师或者是资深教师,都离不开备课。

如果,用一生的时间来备一节课

如果,用一生的时间来备一节课

如果,用一生的时间来备一节课作者:李守龙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09期摘要:假如,让你用终生的时间来备一节课,这节课会有着怎样的效果?假如,让你去听一节课,听课时,你本来想记录点什么,但未曾想,课上的太过精彩,以至于你入了神,全身心地沉浸入课堂之中,仿若行至高山深涧,忽而绝壁林立忽而山泉潺潺忽而天高云淡……关键词:时间情感交融课堂一节课师生情感交融物我两忘。

及至铃声响起,你仍停留在课堂情境之中恍然不知。

当你迫不及待地去问授课的老师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课时,师者却只是淡然一笑说:“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这句话悴然入耳便沉入心中促起深思。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用他平实的文笔记录了一堂迁想妙得的课,这节课同样让听课的老师们忘了时间忘了所在,以至在下课后纷纷猜测,备一堂教学质量如此高的课,需要花费多长的时间?上这节课的老师对听课同行的追问,只是淡淡说了一句,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

虽然他刚刚上的这一节课,备课只花了十五分钟。

终生的时间与短短的十五分钟,这悬殊的对比让听者怅然若失却又恍有所思。

从这句话里,人们所感受到的是一个师者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重、对他所面对的学生的负责及真挚的情感。

备课对于现今的很多老师而言,渐成了一个形式。

备教材是死抠教材备教案是东拼西凑备学生是蜻蜓点水。

可以推测,依据这样的备课心态,课堂上也定是波澜不惊,将师生间生命的互动变成了独角戏似的走场。

试问,这样的课堂如何予学生启迪,如何为其成长奠基?对于每一位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者,都应做足备何课这件事。

而如何让课程散发生活的清香,让课程浸润心灵的温度,则需要我们每位师者,从现在开始,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

一、用阅读备自己的知识底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师者,则应乐读。

这也是一种思想境界,只有将对书本的需要植入生命的需求之中,视作如土壤、空气一般的重要,方能用阅读来拉伸我们生命的宽度。

到得书店,那一排排书架上的书籍闪着光,散发出透明的馨香,就宛如太阳照耀下的向日葵花田,金灿灿的昂着头,让因它们而驻足的人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读后感[修改版]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读后感[修改版]

第一篇:《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读后感我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知识渊博,这就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读书,用一生来学习相关知识,不仅仅是文化知识,还有教育方法、心理学等,力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

打铁需得自身硬,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潺潺不断的小溪。

用终身的时间来扩大知识的海洋、持之以恒地体改自己的教育技巧,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用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善于总结自己的货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徐家湾乡松木学校四年级语文学科教师史海涛)《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读后感今天晚上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这一条是一位前苏联女教师给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封信中的事,内容却带着质疑的味道,我觉得很有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是要教育孩子的,也要做家务,还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等。

学习的时间从哪里来的呢?但不学习,不充电是不行的,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的,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甚少,不学习是绝不行的;中老年教师在教学中感到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学更不行。

要想教好学生,只有做到天天学习。

那我们怎么学呀?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每天要不间断地读书,只有每天不断地读书才能汇成思想大河。

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学习、读书,上好每一堂课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准备,打铁需得自身硬,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教育教学一书的提高,就要靠不断的读书,不断地学习,这样才可能达到乐中求学。

(徐家湾乡松木学校五年级数学学科教师秦运虎)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有感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列举了很多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生动精辟,给广大教师排解烦恼、指点迷津。

欲求教好书 先做读书人

欲求教好书 先做读书人

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文化素养的高低,关乎所导演出来的课堂效果,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业成绩。

现代教育需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风趣幽默、机智灵活的老师,现代课堂不欢迎循规蹈矩、照本宣科,不欢迎呆板教条、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来自哪里,来自读书,来自不断地学习。

1. 唤醒“沉睡”的自己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教学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并没有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沉睡”现象之一,出课难。

中年教师主动“退位让贤”感觉自己年龄大了还出课;有的教师躺在功劳簿上应付差事出课,有的惰于研究、不听课、不评课。

“沉睡”现象之二,学习难。

大部分教师忙于备课、批改作业、班级管理、辅导等,无暇顾及学习,但也有的教师忙于上网聊天,或甘心做“半瓶子醋”,过一天算一天。

“沉睡”现象之三,研究难。

有的教师对教学研究漠然视之,缺乏同伴协作意识,不善于吸纳同行的意见,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听课、评课。

教师何以如此“倦怠”,是教师厌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是教师难以应付教育教学工作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劳困乏的身心状态。

患上这种职业倦怠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成就感降低,工作上不求上进,不愿付出努力,甚至产生放弃做教师的消极想法,有的甚至产生了“能马上退休就好了”的消极想法。

心理学上“人的职能减退法则”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的智能不断运用,不断开发,人的智能会得到提升,当一个人的智能长期处于睡眠状态时,会自动减弱。

我们听名师的课,感到如沐春风,是一种享受。

究其原因,是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源于他们不懈地学习。

他们相见谈的是你最近在读什么书,搞什么研究,而我们一些教师却“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认为同事不友好,学生不听话等。

此时,老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脱庸俗琐事的束缚,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精神,静心学习,热心研究,成心思考,潜心教学,努力提高自己,丰富自己,要善于创造性的工作,接受教育教学的挑战,享受教育教学的乐趣,不再是枯燥乏味地重复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听一个历史教师上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听一个历史教师上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听一个历史教师上课,听课时竟忘了记录一个字,因为那课太精彩了。

课后,他问那个历史老师:“你备课花了多长时间?”那位老师说:“我备这堂课直接时间15分钟,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

”用一生的时间备课。

达到这种备课境界的老师怎能不优秀呢?我想:只要我们努力着,实践着,我们也会走进“用一辈子去备课”的那种境界。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备课的意义。

身为教师,我们都清楚: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

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

只有备好课,才能安排好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里,自始自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备课,教师还可能发现和弥补自己业务上的缺陷,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对于生物教师要想教好生物课,自己必须先掌握好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有很多是我们学生时代没有学到的,所以,生物教师还应在备课时通过查阅资料或向人请教,加以解决。

常言道,“教学相长。

”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艺术的过程。

通过充分、精心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考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备课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假如把课堂比作一个舞台,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恰似一个精彩的剧本,教师好比剧作家皆导演,学生是主角。

在这个精彩的“剧本”中蕴涵师生的人文素养、观念想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备课其实就是教师把教材内容和教法都考虑成熟并熟记在胸。

它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情况。

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当然也包括写教案等。

如何备一节好课1

如何备一节好课1

如何备一节好课
1 准备教学(Warming up): 作用: ① 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习热情; ② 复习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旧知识, 为学习新内容做准备。
如何备一节好课

Book: Oxford English 1A Unit 3 Theme: Myself Sub-topic: My abilities 教学目标: 本单元围绕 My abilities来介绍自己,以此来了解 同学。本课通过学习Let’s learn中的单词read, write, draw,学会表达这3个动作,并用Let’s play中的I can …句型来介绍自己能做的事。从 Unit 1的文具和儿歌入手,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逐 步引入新授知识,并与已授的知识整合,在以旧带 新,以新融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通过描述自 己的姓名、年龄、自己能做的事等,逐步学会完整 地介绍自己。
如何备一节好课

了解学生背景是备好一节课的基础 分析学习任务是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 分析学习任务做到:1、分析本单元的主 题或任务,分析完成这一大任务进行的不同 步骤,2、在抓住任务的基础上,思考完成 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基于教材, 但又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调整。
如何备一节好课
Book: Oxford English 1A Unit 3 Theme: Myself Sub-topic: My abilities 学情分析: 这个一年级班级,每周有英语课四节,部分学生参 加每周五节的外教课。由于在刚刚起步阶段,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则显 得尤为重要。于是现阶段我让学生模仿语音为主, 并尝试字母发音的输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 以听录音读课文和一些课堂游戏,培养学生良好的 聆听习惯;以小组编儿歌、学做小老师等形式,培 养学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晓声 谈语文教师备课

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晓声 谈语文教师备课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段时间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

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

课上得非常出色。

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

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

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其实这个例子我早已通过报刊杂志读过了,但是现在再次来读,内心还是感到震撼。

因为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对备课也有点自己的思考,读到这个例子,发现自己竟荣幸地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差不多——用一生备课!用一生来备课,就是用一生来读书。

我们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是一股活泉水。

那么,“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的源头活水是什么呢?除了自身的阅历外,就是学习了,阅读是教师最重要也最常见的学习方式。

书海浩瀚,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既要博采杂收,同时还要有所选择,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教育类,文学类,人文类,社会科学类,都应该有所涉猎,前两种更应多读。

对教师来说,读教师教学用书和课本,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我们应该读的书,必须能拓展对课本的解读,我们的读,应该可以超越课本,对课本进行增删、补充、取舍,一个勤于阅读的老师,当他站在三尺讲台上时,他会有底气。

有大量阅读的支撑,他对于课文的理解一定会更透彻,驾驭课文驾驭课堂就会游刃有余。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5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5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5篇《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十分值得我们教师阅读,下面给大家分享《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1《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

会存在那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

第一个感受:爱学生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

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

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

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

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

我们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懂得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

教师的心胸要宽广,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

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懂得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带着这种对孩子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师生关系会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

语文教师要一生备课、读书

语文教师要一生备课、读书

这道作文题在新版本改进时被删去 了, 我 教学 生 的时候 , 我常常 扪心 自问 : 我能 教 非常惋惜。未必每个学校都在建设 , 不过 , 学生 给 他们 的是 什 么 ? 而 且 还 会 再 想 想 , 们 最 缺 他 们大多在公交汽车上看到过 民工一身脏衣 、 提 乏 的又 是 什 么 ?这 样 想 着 , 觉 得 我 所 知所 学 , 就 着长短工具的情形 ,有时还给予 白眼和抱怨 ; 是 这样 的少 得 可怜 。 也 在 学 校 附 近 小 店 买 午 饭 时 看 到 过 同买 盒 饭 [ 作者单位 : 江苏省南京市 中华中学 ] 和馒头的 民工 , 有的同学家里请过 民工做修 还
书, 只有 自己把课 文吃 透、 领悟深刻 , 才能在课 堂上有 的放 矢地指导 学生, 高屋建瓴地 引导 学 生, 学生沿着正确 的方 向, 康、 让 健 生动 、 有效 地 学习语文。于永正老师曾说 :我每次备课都 “
到 这 样 的 学校 来 读 书 … … 中 国就 是 建 在 他 们 教 学计 划里 , 而且 , 了再次 强调 , 为 我把 题 目 的脊梁上的。” 你在 生 活 中注 意过 类 似 的 问题 改 头 换 面 , 次 编 进 了 月 考 考 题 。 让学 生做 两 再 吗 ?你 是 如 何 看待 的 ?请 以“ 底 层 ” 在 为话 题 写 遍 , 定要让他们 记住 , 一 记住 “ 文以载道 ” 和文 篇文章。 法 之道 。

爱读书时 , 就想 出一个 办法: 每天晨读 时, 他都 会捧上一本文学名著非常投入地 阅读 。读到 高 兴 时, 他会情 不 自禁地 笑出声来 ; 读到伤 心处, 他会泪流满面。 几天过去 了, 孩子们 围着老师争 后 孩 要 先 埋 头读 书 , 呀 , 呀 ; 呀 , 呀 … … 什 着看老师读的书, 来在这位教 师的影响下 , 读 想 想 读 么时候读 出门道来 了,什 么时候兴奋起 来 了才 子们纷纷跑 图书馆 、 新华书店 , 弄来 自己喜欢的 罢休 。 只要我读得 有一种豁 然开朗的感觉, 有一 书读 起 来。 位老 师还 开展 了一 系列读 书 活 这 种‘ 柳暗花明又一村 ’ 的感觉 , 那就意味 着教 学 动 。 级 读 书 的 氛 围 就 这 样 营造 起 来 了。 班 的 成 功 ” [ 作者单位 : 江苏省响水 县小尖 中心小学 ]

用一生来备课最早读到这句话是在苏藿姆林斯基的

用一生来备课最早读到这句话是在苏藿姆林斯基的

用一生来备课乐治镇高枧小学:江丽娜最早读到这句话是在苏藿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里面是这样提到的: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由于课讲得实在精彩,迷住了听者,竟连作笔记也忘了。

据说苏藿姆林斯基本人竟忘了自己的身份,争着举手,站起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课后,一位老师请教历史老师:“你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老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一生来备课的。

”“用一生来备课”这是多么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多么高超的教育艺术啊!我以往读的时候只觉得它就是一个案例。

今天,听了朱老师的课,无论是从对学生的关注,还是对教材的把握,还是对教法的研究上,无不使我深切地感受到说这句话的老师的伟大,心中油然而生敬意。

“用一生来备课”是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今天,朱老师说当我讲到她是用“用一生来备课”来备课的时候,她感动得哭了。

但这真是我的真实感受。

一、备学生。

教育要“关注学生”这已经不是什么新潮的观点了,但它却始终是教育的主旨。

这节课朱老师总是感受着学生的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到位地评价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读书的那份幸福,由是感动。

整堂课朱老师一直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

总是说:“你们累了吧!”、“你们一定很累!”、“我知道读这样长的一段一定累。

”当学生归纳小于连的形象和功劳时,又充分尊重学生归纳的结果,按学生说的板书了。

而积极到位的评价往往又会给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信心和力量。

当朱老师表扬找到“跑”在课文出现三次的第一个学生聪明时,好多学生都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目光。

此外,也是最值得我学习的一点就是整堂课朱老师都是带着感恩的心来教学生,总是谢谢学生们认真学习,认真思考,认真回答问题。

二备教材读透教材要如何去读,我认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困惑,应该是许多年青老师的困惑。

朱老师的这堂课例仅仅抓住一个“跑”字就将课文要达成的目标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完美的课堂正是朱老师感动地说的那句话:“我是用一生来上这堂课”。

周彬:从“堂堂课都备”到“用一生去备课”(整理精校版)

周彬:从“堂堂课都备”到“用一生去备课”(整理精校版)

周彬:从“堂堂课都备”到“用一生去备课”教学相长0125 21:35::教师是一个牵肠挂肚的行业,天天都有课,也就天天都要备课,这样描述教师的工作,相信不会有多少人反对。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天天都有课,就一定要天天都备课,那这人一定会被说成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

可是,天天都有课,所以天天都备课,这就是对学生真的负责吗,这样的课堂就真的有效了吗,这样的做法就真的能够造就一位优秀的教师?时不时想起苏霍姆林斯基那句“用一生去备课”,就觉得越发的困惑,是要教师“一生都要备课”,还是要“为了教师一生而备课”。

要是教师天天都备课,为了一节一节的课而备,那一个学期的课,一个月的课,一个周的课是不是能够被科学地分解成一堂一堂的课呢;更让人困惑的是,备课究竟是为了教师的教而备,还是应该在备课中同时要为学生的学而备,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不是能够如此有机地分解成两个部分呢,即使分解成功了又是不是让这样的课堂变得有效呢?一、忙碌而低效的“堂堂课都备”记得小的时候和别人下围棋,我总是关注自己眼前的路,会为了走几步好棋而绞尽脑汁,也会为自己走了几步好棋而兴高采烈;但往往在自己兴高采烈的时候,那些高手却在陷井旁等着我,会在突然之间,把自己一大片阵地包围起来并予以歼灭。

到了这个时候,就会觉得前功尽弃,让自己对下围棋一点信心都没有,最后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非常幸运的是,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棋手,对此放弃了也就放弃了,并不需要我用一生去坚守。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慢慢的才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看着眼前的路,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讲的,既要抬头看天,又要脚踏实地。

只是抬头看天,那就是好高务远;只是脚踏实地,难免迷路或者迷失自己。

要是教学只是一场游戏,对教师来讲,要是觉得好玩,那就继续玩下去;要是觉得不好玩,那就可以放弃,相信教师们就不会活得这么累了。

问题在于,教学于教师而言,却是自己的职业,是一个不得不坚守的工作岗位。

对备课中的师德行为的两点思考

对备课中的师德行为的两点思考

对备课中的师德行为的两点思考安徽省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汪文华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制约备课行为,影响备课质量的两个主导方面。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教育观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并间接地影响着教师的道德行为,教育观念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新时期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发展观和学生观。

教师的专业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其中,教师的专业情意则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

专业理想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

树立教育事业心,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有教育责任感,是对教师职业理想的基本要求。

因此,要想备好课,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其次,要不断提高和完善专业素质。

一、转变备课观念在新课程环境下,我们教师要树立“以育人为本”教育观,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教师要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观,做到学生全体发展;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

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是教育观和发展观的具体表现,直接决定了教师的备课观念;教师的备课观念决定了教师的备课行为,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

新时期,我们教师要首先形成以下两方面的备课观念:1、“教”为“学”服务,为学生有效地学习设计教学教师是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还是为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反映了教师是否具备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是否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以学定教。

为学生有效地学习设计教学,教师就会十分重视学生特征分析,对学生学习准备、学习风格进行研究,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确定学生的初始能力(态度、技能),测定学生的学习风格(主要有学习条件、认知方式、人格因素、生理类型等)。

为学生学习有效地设计教学,教师就会本着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目的,分析、预测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遇到的问题,把其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科学制定教学策略,精心选择和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等。

一生的反思,一生的备课

一生的反思,一生的备课

了一节公 开课 ,由于课讲 得实在 精彩, 迷住 了听者 , 竟连做 记录也
于“ 热打铁 ” 趁 。延 时反思 可称为 “ 冷反 思” 需要 文火慢 “ ” 可 以 , 炖 ,
断实验 、 不懈 反思 , 创造 了独树 一
帜的人道 主义教学 体系 。他写 了
于学 校教育 教学 、学生这一 永恒 的课题 , 一生来备 这一课 , 给后 人 留下 了宝贵 的遗产 。他 的反 思之
[ 自谈 生活崤 由 生活 自 ]
此 ,我的人生 会更加丰厚 ,

生 的 反 思 , 生 的 备 课 一
。江苏 / 志响 马
苏霍姆林 斯基 曾在他 的 《 给
时 反思 可称 为 反 思 ” 可 以抓 ‘ 热 ,
思 想 会更 有 价值 、更趋 成
熟 ,言语会更有 穿透力 , 思 维会更加深邃 、 沉淀 。 被誉 为 “ 育思想 的泰 教
忘记 了。课后 , 一位教师请教这位 捕 捉到久违 的适 时灵 感 ,随机灵
节课 ?” 老教师 回答 :对 这节课 , “ 缚 、 出问题看 问题 , 跳 获得纵 深感 悟, 使反 思更加理性 、 久远 、 深邃 、 系 统 ,具 有 立 体 感 , 百 炼 而 成 “ 钢” 。二者完美 结合才是有效反思
育 教学行 为 ,从 习 以为 常的教育 得 失 、 发现 、 验 、 体 感悟 等 , 放大 、
可 见 ,大 教育家 的成就 都是
弊 ,促使 自己 的教 育教学 行为不 让 人变得睿智 、 富有 , 实现 普通教 用 一生反 思实践得 来 的 ,是我们 断 得以改进 。教育 教学行 为方式 师 向名特优教 师的理性跨越 。 学 习的楷模 。让 我们 向大家学习 , 我 每上完一 课或 写就一 篇文 从 自身做起 , 从点 滴做起 , 反思 让 现的, 而是 一个长 期的 、 复杂 艰难 章 , 就会 习惯地反思 、 磨 、 琢 批判 、 像 呼吸一样 自然顺 畅 ,且 与生命 而又循环往复 的过程 。” 课堂教学 重 建 ,再 反 思 、再 批 判 、再 重 建

【教师随笔】“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

【教师随笔】“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

【教师随笔】“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1)寒假就要开始了。

在网友的推荐下,我买了陶行知的名著《教育随笔》,作为寒假的必读书目。

这本书一到,就被断断续续地读了一遍。

今天读到《学生的精神》一文,当读到:“例如我们来教一班小学生,倘若自己全不加研究,只照着别人编的书本,自己抄的老笔记,依样画葫芦的教去,当学生的固然不能受多大的益处,当教师的也觉得不胜其烦,没有多大的趣味。

”读完这一段,它就像喉咙里的一块硬块,仿佛它进入了我们的内心,或者给了人们一种洞察力。

这篇文章是陶行知1925年10月在湖南的一次演讲,离现在近百年了,可依然适合今日之教育,切中当下教育弊端。

难怪陶公被称为大家,其作品被誉为教育经典。

首先,我们应该有课程意识。

教材只不过是例子。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树立课程意识,大胆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不能只把书当作框架。

否则,这就是教材,而不是使用教材。

提倡使用教材,要求“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和使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有了课程意识,就要加强研究,根据实际尝试开发校本课程、师本课程,不“只照着别人编的书本”去教,开拓语文教学范围,增强语文的趣味性。

“尝试改变问候语”,就是根据几十年来,上课下课老师和学生一成不变地喊着“同学们好”、“老师好”“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而改变的。

当我对学生说,把上下课的问候语改成用名言等问候时,学生非常赞同。

经过尝试运用,很快学生喜欢上了这种问候方式,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几百条名言警句。

于是我把做饭写成文章,被《小学语文教学》刊登了。

这让我想起了吴忠豪教授所说的话,对于小学生来说,积累丰富的语言资料可以为他们一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成正比,即“村后无店铺”。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备好一堂课

如何备好一堂课

如何备好一堂课著名教育家徐根荣老师说:用一生的时间去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堂好课都是精心备课而来的,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备课或多或少的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即要备课标、学内容、学生和教学方法,还要在备课中处理好预设和生成,教师的“导和讲”跟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关系,以及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的关系。

那么,备课到底要备什么?怎么备?要处理好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备好语文课,发表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备课要备什么怎么备(一)备课要备课程标准。

课标是教材编排的总体标准,教材如何编排都要围绕课标来进行,既不能超越课标,又不能低于课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只有从总体上把握住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并依据本学段本册教材的编排特点深入的领会学段要求,认识到学段要求又体现在哪些教学内容中,备课时才会做到有的放矢,努力去完成学段要求。

(二)备课要备教学内容。

备教学内容是当前教师备课花费精力最大、用时最多的重要环节。

语文是人文性和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是重视朗读、感悟和积累的学科。

教师只有充分的朗读,才会有所感悟;教师只有充分的细读文本,才会有独特的有教育价值的发现。

因此,备课前,先不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的读课文,反复的读课文,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把课文读熟,读出自己的感受。

然后再来看教参,最后作出科学的教学程序设计。

(三)备课要备学生。

学生是语文学习班的主人,只有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特点。

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

备学生,既要长期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更要结合具体的课堂进行分析和预测。

1.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学生积累、感悟、运用的基本的材料,也是激起学生创新灵感的起点。

另外,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运用的能动作用。

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课堂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内容,学生是否熟悉,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中是否曾经遇到过,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读后感(精选15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读后感(精选15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读后感篇1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

近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它真是一本好书!其中一篇文章《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就应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

我也常抱怨没有时间,每一天早早到校,很晚才离开学校。

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生活中琐碎的事情。

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

“只有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

”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

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

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一样。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

读书能够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

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爱读书的精神。

中学名师讲座_如何备课

中学名师讲座_如何备课

学号:2010212567 姓名:吴袁宏如何备课关于备课,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

是的,最高境界的备课是用一生用心去备课。

本次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要求是: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要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师者知在先,好的备课不仅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教艺,备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先进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

这些工作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用一生的时间去用心备课。

(摘《中国教育现代化》)其实讲到如何备课,我以前都没有怎么样认真的去想这个问题,自己觉得备课就是上课前看一下教材,或是准备一下要讲课题的教案,然后怎么样组织好语言向学生们讲就行了,并没有去考虑到其他的很多问题。

但是这一次听到一位一线老师跟我们讲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我以前的想法都不是正确的,其实备课是很重要的。

而且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

那么该如何才能备好课呢?首先我们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备课指导思想,我们都知道备课就是要去熟悉准备讲的内容,但是仅仅只是熟悉准备要讲的内容还不够,还必须明确这堂课的内容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什么是概念,什么是必须掌握的,什么是一般理解的……这一系列问题,在备课时就必须很清醒,并且要有意识地根据这些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去领会它。

备课中我们既要考虑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教,又要考虑学生如何学,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导学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导学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导学第一篇备课导读任务一:阅读文章,理解真正的“备”的含义:精神上、思想上高度重视,谨慎而为——态度决定行动;物质上、行动上“预备”、“准备”,预则立。

任务二:阅读文章,理解符合“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备课行动”的备课策略:“慎”:看不见的准备——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思考反省等;看得见的准备——撰写教案、设计练习、反思笔记等;群策群力的准备——“有用、有效”的集体备课。

主题一研读课标任务: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一、引语问题一:为什么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经常翻看课程标准”?答:问题二:为什么必须“熟读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答:二、案例问题一: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答:问题二:如何理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文的总目标”及“建议”?答:问题三:1、如何理解“有效的教学首先依赖于教者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答:2、各种版本的教材编写的特点是什么?答:3、结合前两个问题,你认为集团提出的“点、线、面、体”教学思想的重要意义在哪里?答:三、要点——怎样研读课程标准?(一)读“前言”,把握基本理念。

问题:你所教的学科是什么?其基本理念是什么?答:(二)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

问题一:《课程标准》从哪三个维度来设计并列目标?答:问题二:你所教的学科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学段目标?答:(三)读“实施建议”,提高操作能力。

问题:你所教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哪些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答:(四)读“附录”,和孩子一起成长。

问题:你所教的学科的《课程标准》有无设“附录”?如果有,分别是哪些?答:四、拓展阅读(一)用一生备课问题一:为什么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学科知识?答:问题二:为什么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掌握必要的教学知识?答:问题三:为什么教师要将教学知识与教学情景融为一体,不断发展教学智慧?答:问题四:如何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才能生成教师的实践智慧?答:(二)备课断想思考:认真阅读文章,理解作者为什么那样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一生来备课
最近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笔者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节历史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

区培训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

课上得非常出色。

听课的教师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记录点什么,以便课后提出点意见。

可是他们听得太入神了,忘记了作记录。

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仿佛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有一位听课的教师问这位历史教师: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大约15分钟。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花15分钟备出一堂精彩的课,简直是不可思议。

我们每备一堂见得外人的课,首先都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再就是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环节的安排,各种细节都要想得周全,各种可能性都要事先预料。

在这一过程中,课前的资料查找、课件制作、教案的书写,相关课例的参照,试教等等,都会必不可少。

往往一节课要准备好几个星期。

搞来搞去,往往就是在方式方法或技巧上反复操练、打磨。

直到课堂教学中的方式方法符合某种新理念了、教学技巧操练得得心应手了,教学环节烂熟于胸了,方可敞开大门,恭迎专家、领导、同行们莅临指导。

教者往往课前忙得是焦头烂额,课后又是如释重负。

我想,如果每一堂课都这样来备,那上课绝对是一种折磨人的事,是一种毫无乐趣可言的活儿。

以上是对外课的备课。

如果说对外课是一种理想化的课堂追求,是教师个人、学校整体的面子工程,那么对内课便是扎实、真实、朴实的。

是一种一次性的生成过程,是一种即席创作,是留有美好的遗憾的课。

它决定于教师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

那是教育教学的一种常态。

那这种备课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肯定不会像对外课那样的繁复,因为不可能有那样充裕的时间去考虑诸多细节的问题与技巧的问题。

课堂教学很多都是在粗线条思考下的临场发挥、即时处理。

这样,就出现备课两张皮现象:一方面,是形式上的假备,教师必须要把备课本填满,以备检查。

于是,各种名师教案只好成为了教师操练狂草、行草的文字素材(主要是为了节约时间)。

至于写了些什么,自己也不知道。

但是不写又不行,那是你备了课的证据。

如果教案还没来得及写就把课给上了,就
等同于没有领证就与异性同居了,是非法的,但又是相当普遍的。

另一面,是实际上的真备,教师抄完教案后,又不得不端起教材,在教本上勾勾画画,并在脑海中思考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最终形成一种粗线条式的教案。

而一堂课下来,发现写在备课本上的教案与自己的教学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

这种备课,其实也让教师难受甚至是痛苦,因为一手抓形式主义的假备,一手抓实用主义的真备,而且两手都要抓,都要硬,无疑地给教师加重了负担,加大了教育教学的繁琐度。

我们的备课,就应该要像那位苏联历史教师那样,十五分钟备好一堂课。

即使不能,也要向那个方向努力。

而在中国这样形式主义泛滥的环境里,也确实难以达到。

起码光抄写一课的教案,十五分钟都不够用。

如果把因端正书写而费去的时间算在内,那所需的时间会更长。

教案抄写得多漂亮,并不意味着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也很反感无选择性的强制性听课。

说起来是相互学习,其实有时是在浪费时间。

听来听去,评来评去,无非就是着眼在某个点、某个技巧上面。

而技巧是靠个人琢磨出来的,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

它是教师个人文化素养底蕴的自然流露。

有时学来,也只是照猫画虎、生搬硬套。

正所谓“大言无声,大象无形”。

底蕴有了,技巧就不成问题了。

我宁肯花四十分钟来读几页学术著作,也不愿干坐在那儿无选择性地听课(当然,对于初上讲台者另当别论)。

课听得多,只是说明你见到的课堂操作形式多,而并不能从本质上提高一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

要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还是要从修炼内功开始。

而抄写教案、无选择性地强制听课,无疑就是让教师学些表面功夫,实在是一种舍本逐末之举。

苏联那位历史教师之所以能在十五分钟能备好一堂课,就是由于其个人的底蕴功力。

这“底蕴”自然包括多年的实践经验,更包含长年累月的文化知识的积淀。

其说“是在用一辈子备这堂课”,意思就在这里。

那怎么样用一生来备课呢?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要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

新课标提出了一个“大语文观”,我们备课,也应该要有一个“大备课观”。

自主地读书,广泛地读书,深入地读书,就是“大备课观”的外显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读书,不是应付式的,而是“出于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以前的老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桶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这种观念早已变成了“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就要有长流水”。

“长流水”就是一种大备课观。

而在我们的实际行为里,最缺乏的就是这种“大备课观”行为。

备课就是死抠教材,就是照抄案例,就
是借鉴技巧。

缘何如此?一是由于教育的急功近利,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则是教师自身的惰性和兴味取向使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我相信这句话。

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大备课观”来支配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永远只是一种停滞不前的技术活。

下,而无法落实到思想的深度;上,而无法升华到艺术的高度。

教师只能是按部就班地走在平庸的轨道上,麻木得连迷惑都不可能产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