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为了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特制订本规定,并须严格遵照执行。

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以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预防用药基本原则包括: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应选择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应在病房或手术室给药。

预防用药条件包括: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特定情况下可考虑使用;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药物;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不属于预防应用范畴。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包括:根据预防目的选择药物;考虑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操作流程包括:择期手术后,根据手术类型和预防目的选择抗菌药物,按照基本原则给药,定期评估疗效和药物耐受性。

在手术前一天,主管医生应开具临时医嘱,明确手术前0.5小时需要使用的药物剂量。

对于需要进行皮试的患者,病房护士应完成皮试并记录结果,并执行医嘱并签名。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手术室可以在手术过程中追加一次药物剂量,根据药物半衰期来确定。

各科室应提前根据本科手术特点或预计手术时间,将第二剂量抗菌药物提交手术室备用,如果手术中未使用,应随病人一起带回病房。

为了避免胎儿接受抗菌药物,剖宫产手术应在钳夹脐带或断脐后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医嘱给药,皮试由病房护士完成并记录皮试结果。

在术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时,应选择与术前相同的药物。

对于I类切口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术前用药一次即可;对于I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为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对于III类切口手术,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3-7天。

围术期预防性使用原则

围术期预防性使用原则

围术期预防性用药使用原则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

要规范用药品种与给药方案,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或某些新品种以及耐药后果严重的药物作为预防用药。

一、一类切口预防性用药指标1、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素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

2、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30%。

3、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术和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4、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适应证: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外科防手术部位感染(SSl)作用是肯定的,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

一般的I类即清洁切口,应注意严格的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大多无需使用抗生素。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具体适应症有:2、Ⅱ类(清洁一污染)切口及部分Ⅲ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消化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等的手术;A 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臵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臵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臵换术等;B 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C 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

此外,经检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病原菌所致SSI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追究原因外应针对性预防用药。

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Ⅲ类(污染)切口及Ⅳ类(污秽一感染)切口手术(如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应在手术前即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及术后继续应用,不列为预防性应用。

手术切口分类见附表1。

Ⅰ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Ⅰ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Ⅰ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特制定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望各相关科室遵照执行:1、Ⅰ类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2、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3、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通过短期内提高切口组织内药物浓度而有效减少外科感染,但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4、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5、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原则:5.1 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5.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眼内手术等;5.3 植入物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等;一旦发生感染可能引起死亡或者严重功能障碍者。

5.4 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晚期或放化疗引起白细胞下降﹤1000×109/L、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营养不良等;5.5 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5.6 极少数病人术后发生外科感染,应根据相关诊断证据支持,调整为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并在病历中详细记载相关支持资料。

6、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6.1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预防性抗菌药物在手术前0.5—1小时内开始使用,即是指抗菌药物进入手术患者体内的时间至手术切皮时间。

为保证手术用药时机,给药地点一律在手术室。

6.2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时,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毫升,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应用原则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应用原则

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在发达国家,肠球菌占据了第三位,在国内则肠球菌相对少见,铜绿假单胞菌相对多见。

国内前三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故一般使用能同时杀灭G-肠道杆菌和G+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不使用窄谱,一律使用杀菌剂而不用抑菌剂。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1.给药时机极为关键。

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2.一般应静脉给药,且于30分钟内滴完,不宜放在大瓶液体内慢慢滴入,否则达不到有效浓度。

但万古霉素、克林霉素按说明书执行。

较小的手术如果选择肌内注射,应于手术前30分钟给药,若选择口服应提前1小时给药。

3.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2小时,因此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术中给予第2剂,必要时还可用第3次。

需长时间的手术可选用半衰期达7-8小时的头孢曲松,则无需追加剂量。

4.一般应短程使用,择期手术后不必再用。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预防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清洁-污染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及应用假体及植入物时,可再用1次或数次,但继续用数天甚至直到拆线是没有必要的,并不能进一步降低SSI发生率。

无菌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外科预防用药的原则

外科预防用药的原则

外科预防用药的原则外科预防用药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用药的风险并提高预防效果。

2. 持续性原则:外科手术的预防用药通常需要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进行多次给药,以保持药物在机体内的有效浓度,并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3. 安全性原则:优先选择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的药物进行预防应用,尽量避免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和损害。

4. 效果性原则:选择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的药物进行应用,尽量确保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 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外科预防用药常常需要与其他治疗措施结合,如麻醉药物的应用、手术操作技巧等,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并进行综合治疗。

6. 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手术预防中,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手术种类和感染风险的评估,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种类、剂量和使用时间,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7. 预防性血栓形成的原则:对于高危患者,应考虑使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药物预防手术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

总的来说,外科预防用药的原则是个体化、持续性、安全性、效果性、多学科综合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预防性血栓形成的原则。

这些原则旨在优化预防措施,提高预防效果,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外科预防用药的原则还包括以下几点。

8. 最小剂量原则:为了降低不良反应和毒性风险,应该尽量使用最小有效剂量的药物进行预防。

通过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可以减少药物对患者全身状况的影响。

9.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在进行外科预防用药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可能会相互干扰,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药效。

因此,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药物史,避免使用与现有药物相互作用的药物。

10. 注重药物的选择与应用时机:对于需要长期使用的药物,应根据手术日期和术后的生理状况来选择合适的用药,并严格按照给药方案和时间来进行用药。

同时,应注意药物的保存和储存条件,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手术预防用药管理制度

手术预防用药管理制度

手术预防用药管理制度一、引言手术是医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程序,对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术预防用药管理制度是为了降低手术风险,保障病人安全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和流程。

本制度将明确手术预防用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规范用药流程,提高用药质量,保障病人在手术中的安全。

二、制度目的1.明确手术预防用药的重要性:手术预防用药是为了预防手术中产生的各种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2.规范用药流程:建立标准的用药程序和流程,确保用药安全和规范性。

3.提高用药质量:选择适当的药物,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4.保障病人安全:通过严格管理用药的方式,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三、制度内容1.手术预防用药的选择(1)根据手术类型和病人情况,选择适宜的预防用药,比如抗生素预防感染,抗凝药预防血栓等。

(2)严格按照规定的用药剂量和方法使用,不得随意增减或更改用药方案。

2.用药前的准备(1)在用药前,医护人员应查看病人的过敏史和病史,做好用药前准备。

(2)对于对某些药物存在过敏反应的病人,应及时更改用药方案,确保安全。

3.用药流程(1)医生开具用药处方后,护士按照规定用药程序领药、验收及分配。

(2)在用药过程中,护士应严格按照用药剂量和时间给药,同时及时记录用药情况。

4.用药后观察(1)用药后应对病人进行观察,及时发现不良反应或过敏症状,进行处理和记录。

(2)必要时应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不良反应对病人造成影响。

5.药物储存和管理(1)药物应存放在专用的药品柜或库房中,避免受潮、日光直射等影响。

(2)对于过期或失效的药物,应及时予以处理,不能继续使用。

6.培训和考核(1)医护人员应经过系统的用药培训,了解手术预防用药的重要性和规范流程。

(2)定期进行用药考核,确保医护人员掌握用药知识和技能。

7.监督和评估(1)建立用药监督机制,定期对手术预防用药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2)对于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提高用药管理水平。

围手术期用药

围手术期用药

SSI发生过程
★细菌(内源性,外源性)污染:早期容易清除 ★定植:细菌粘附于组织细胞表面但未大量繁殖,
不易迅速清除 机制是:G-菌菌毛;G+菌胞壁上的磷壁酸;细 菌表面的糖蛋白和多糖复合物;组织细胞表面 的多糖丝状体 ★感染: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炎症
一次性用药
24 h用药 4872 h用 药
细菌污染
抗假单胞类三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 头孢唑林;头孢拉定; 头孢羟氨苄
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活性最强,对需氧革兰阴性 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有 一定作用
肠球菌耐药
定植
感染
数小时
从数小时 到十数小时
预防用药时机
★赶在污染发生之前,“严阵以待” ★过早给药无益,属无的放矢 ★应在手术开始前2030 min开始给药,保证在发生
污染前血清及组织中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MIC 90)
★在手术室给药而不是在病房应召给药
短时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优点
★减少毒副作用 ★不易产生耐药菌株 ★不易引起微生态紊乱 ★减轻病人负担 ★可以选用单价较高但效果较好的抗生素 ★减少护理工作量
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 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 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 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SSI危险指数
(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制定)
★病人术前已有≥3 种危险因素 ★污染或污秽的手术切口 ★手术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T)
若为污染手术,视具体情况而定。 理由是已超过预防的范围而属于治疗的范畴
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病人方面:年龄、营养状况、糖尿病、抽烟、 肥胖、身体远处有感染灶、免疫状况以及手术 前住院日数,等

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目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提高手术切口愈合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本制度旨在规范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有效和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外科系统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包括普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妇科、产科、整形外科等。

三、管理原则1. 遵循“预防为主,合理用药”的原则,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细菌耐药性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 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3. 遵循“严格控制使用时间”的原则,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

四、管理措施1.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经过审批。

2.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制度,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的能力。

4.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收集和反馈抗菌药物使用信息,为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提供依据。

五、责任与监督1. 外科系统的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制度的落实。

3.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六、总结与改进1. 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和临床实践的进展,及时调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方案,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通过实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提高手术切口愈合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XX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达到医院等级评审指标要求,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第二条Ⅰ类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三条医院成立工作管理小组,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全过程进行管理,并负责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等工作。

管理小组每月进行1次专项检查,对违规者按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罚,以确保本实施细则得到贯彻落实。

第四条管理小组名单如下:组长:张联民院长副组长:伍春霞李洁明成员:王观理曾广玲杨军王祥云黄松林第二章预防性用药的适应证第五条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第六条Ⅰ类切口手术范围及名称Ⅰ类切口手术范围:包括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内眼手术和冠脉造影等血管介入诊断,以及心脏、颅脑、膝髋关节、肾脏手术。

Ⅰ类切口手术名称如下:(一)甲状腺手术: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病损切除术、甲状腺根治术、甲状腺改良根治术;(二)乳腺手术:乳房切除术、乳房部分切除术、乳房次全切除术、乳房改良根治术、乳房根治性切除术、乳房扩大根治性切除术、乳头切除术、乳腺腺叶切除术;(三)腹股沟疝手术(包括补片修补术):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股沟直疝修补术、腹股沟斜疝修补术、腹股沟直疝无张力修补术、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股沟直疝-斜疝修补术;(四)关节镜检查手术:膝、髋、肩关节镜检查手术;(五)非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六)膝髋关节置换手术: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部分置换术、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七)颅骨肿物切除手术:颅骨切除减压术、线形颅骨切除术、条带状颅骨切除术;(八)开颅手术:颅内肿瘤切除术、脑膜瘤切除术、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内血肿清除术、颅内血肿引流术、颅内血管成形术、开颅探查术、脑室切开引流术;(九)眼科手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晶状体单纯抽吸囊外摘除术、经颞侧晶状体囊外摘除术、睑内翻矫正术、睑外翻矫正术、眼睑重物切除术、青光眼睫状体冷凝术;(十)心脏手术:瓣膜置换术、瓣膜修补术、瓣成形术、瓣切开扩张术、心脏乳头肌修补术、主动脉瓣膜下环切除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卵圆孔未闭修补术、心内膜垫缺损修补术;(十一)肾脏手术:肾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脓肿除外)、肾根治性切除术、肾囊肿切除术、肾固定术、肾修补术、肾上腺切除术、肾上腺部分切除术;(十二)妇科手术:输卵管切除术、输卵管妊娠切开取胚术、附件切除术、卵巢畸胎瘤剥出术、子宫肌瘤剥出术(除外截石位手术和经阴道手术);(十三)口腔手术:面颈部未涉及口鼻腔和唾液腺的脂肪瘤切除术、未发生感染的鳃裂囊肿摘除术、下颌下腺良性肿物切除术;(十四)其它手术:包括骨肿瘤、关节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及其它体表肿瘤手术,鞘膜积液手术、额面部体表肿块手术,腮腺肿瘤手术,头颈部肿瘤切除术、颈部神经鞘瘤摘除术、睾丸固定术、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赘生指切除术。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为了规范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本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___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及卫生部、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

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是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一)手术切口的分类及预防用药条件:清洁手术不需要预防用药,但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异物植入手术、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糖尿病控制不佳、恶性肿瘤放化疗中、营养不良等高危人群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于预防应用范畴。

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原则上围手术期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注射用头孢唑啉、注射用头孢呋辛、注射用头孢曲松、甲硝唑注射液(预防厌氧菌感染)。

首先,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仅在泌尿系手术中使用环丙沙星。

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肾毒性和耳毒性,因此不建议作为预防用药。

大环内酯类药物属于抑菌剂,一般不作为手术预防用药。

碳青霉烯类药物不适用于手术预防用药。

糖肽类药物一般也不作为手术预防用药,但在MRSA发生率高的医院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时,可以选择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对于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的患者,可以选择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或选择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在必要时可以联合使用不同的药物。

药物选择可以参考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为了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则1. Ⅰ类切口手术的定义: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率。

3.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以下原则:(1)有明确指征时才使用抗菌药物;(2)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一般首选头孢菌素类;(3)用药时机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或麻醉开始时给药;(4)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5)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二、管理组织1. 成立由医务、药学、护理、感控等部门组成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机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指导、监督和管理。

2. 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应定期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三、培训与教育1. 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应对医务人员进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其熟练掌握本实施细则的要求。

2. 医务人员应积极参加抗菌药物相关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意识。

四、用药管理1. 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其感染风险,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2. 药物选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3. 用药时机: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4. 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5. 监测与评估:用药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病情,评估预防用药效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五、监督与考核1. 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应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外科手术室预防用药规定

外科手术室预防用药规定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规定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面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份,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甲状腺手术、疝修补术、闭合性骨折、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精索静脉曲张术、脂肪瘤、腱鞘囊肿、痣等,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涉及重要器官;(2)异物植入,如骨延长手术;(3)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急性单纯性急性阑尾炎、空腹胃肠穿孔、粉瘤、包皮环切术、扁桃体切除术、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鼻息肉摘除术、前组筛窦开放术、耳前瘘管摘除术、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引发局限性腹膜炎,脓肿切除术,痔疮合并感染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三、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1、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菌菌球菌类选用药物;2、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污染菌种类选用,如肛门部位手术,应选用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体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四、给药方法:1、接受清洁手术者,如:脂肪瘤、粉瘤、痣切除术。

(1)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2)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外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外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为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84号)等文件,结合《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特制定本规定。

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附表 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指导原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指导原则
为了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及《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责任书》,制定我院《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指导原则》,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

(三)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
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4. 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