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教案初中下册

中国音乐史教案初中下册

中国音乐史教案初中下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不同时期的音乐特点和代表作品。

2. 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3. 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教学内容】1. 中国音乐的起源和发展概况2. 先秦时期的音乐:远古时期的乐舞活动,周代的六代乐舞、乐悬制度和礼乐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编钟和乐律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和音乐体裁发展。

3. 隋唐时期的音乐:歌舞伎时代和音乐繁荣。

4. 宋元时期的音乐:词的发展和音乐形式的变化。

5. 明清时期的音乐:戏曲和民间音乐的发展。

6. 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近现代音乐的变革和发展。

【教学重点】1. 不同时期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重要历史时期的音乐发展和变革。

【教学难点】1. 音乐术语和乐理知识的理解。

2. 不同时期音乐发展的联系和变迁。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音乐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

2. 欣赏法:播放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总结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

2. 提问:同学们对中国音乐史有什么疑问或者想要了解的地方?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先秦时期的音乐:从远古时期的乐舞活动开始,介绍周代的六代乐舞、乐悬制度和礼乐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编钟和乐律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和音乐体裁发展。

2. 讲解隋唐时期的音乐:介绍歌舞伎时代和音乐繁荣,讲解重要音乐家和作品。

3. 讲解宋元时期的音乐:介绍词的发展和音乐形式的变化,讲解重要音乐家和作品。

4. 讲解明清时期的音乐:介绍戏曲和民间音乐的发展,讲解重要音乐家和作品。

三、音乐欣赏(15分钟)1. 播放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魅力。

2. 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十五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十五

6“梆子腔”、“皮黄腔”与“京剧” 的形成
• 明、清时代是我国各种戏曲腔调发展非常重要的 时代,由于多种戏曲腔调的发展和流传,各种腔 调之间相互影响和衍变,加上许多地方的民间曲 调逐渐被运用于戏曲之中,于是又有许多新的戏 曲腔调不断兴起,其影响日益增长。到清乾隆年 间(18世纪后半期),官办的戏曲演出的就有了 所谓“雅部”(昆腔)和“花部”(包括京腔、 秦腔、弋阳腔、二黄腔)之分。把“昆腔”放到 “雅部”,虽有尊尚之意,但在“花部”中这些 新兴的腔调已经具有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 在“花部”诸多新兴腔调之中,要属“梆子腔” 和“皮黄腔”影响最大。
京剧的发展 近代京剧的发展
• 公元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经 过十几年的斗争,由于满清政府勾结帝国 主义侵略者共同镇压和其内部矛盾而宣告 失败,使得政治、经济中心的北京得到了 暂时安定和繁荣。因为连年战乱,南方各 省的戏曲活动受到影响而无法开展,各地 的戏曲艺人陆续汇集到北京。这就使得 “京剧”在这一时期有机会和可能广泛地 学习和吸收各地方剧种的精华而得到进一 步发展。
• 《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鲜明的形象,揭露了封 建礼教的腐朽和虚伪。作品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 腻,曲词优美,并突破了南北曲的旧格律,对后 来戏曲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 到了清代后期,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发展,而 “昆曲”却由于剧本内容和形式脱离群众,在艺 术上趋于僵化,逐渐走向衰落,但在“京剧”、 “川剧”、“湘剧”、“赣剧”、“婺剧”、 “晋剧”等剧种中,仍保留了很多的“昆腔”剧 目和较多的昆曲曲牌。“昆山腔”在我国戏曲发 展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其所起的“承先启后” 作用是重大的。
• 谭鑫培 • 汪桂芬 • 孙菊仙 •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北京成 立了“喜连成班”(后又改成“富连成 班”)。这个班连续办了三十多年,培养 了很多学生和乐师,这些学生和乐师中有 许多人后来成为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中国古代音乐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古代音乐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掌握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乐器、曲调和演奏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通过音乐创作与演奏展示学习成果。

教案大纲: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中国古代音乐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通过播放一段中国古代音乐,让学生感受其独特韵味。

二、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15分钟)1. 介绍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乐器的出现和演变。

2.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时期的古代乐器,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三、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乐器(20分钟)1. 分别介绍中国古代音乐的四大乐器:琵琶、古筝、笛子和鼓。

2. 对每种乐器进行简要的历史背景、外形特点和演奏技巧的介绍。

3. 播放示范视频,让学生听到不同乐器的声音和演奏效果。

四、中国古代音乐的曲调和演奏技巧(25分钟)1. 介绍中国古代音乐的曲调体系,如宫商角徵羽、十二律等。

2. 分别选取一首简单的古代音乐曲目,讲解其曲调和演奏技巧。

3. 引导学生模仿演奏,加深对曲调和演奏技巧的理解。

五、欣赏中国古代音乐(15分钟)1. 播放一些经典的中国古代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

2. 引导学生描述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鼓励他们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音乐创作与演奏(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自由创作一段中国古代音乐,可以使用已学习的乐器或其他简易乐器。

2.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完成音乐创作和演奏的过程。

3. 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七、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回顾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的中国古代音乐知识。

2.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创作和表演的成果,鼓励他们分享和交流。

教学资源:1. 音乐播放器和音乐素材(中国古代音乐作品)。

2. 图片和视频展示中国古代乐器的外形和演奏示范。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第一章远古及先秦时期的音乐
第一章远古及先秦时期音乐
第一节远古音乐
第二节夏商时期音乐
第三节西周时期音乐
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第三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第四章宋元时期的音乐
第五章明清时期的音乐
第一章远古及先秦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远古及先秦时期的音乐历史及文化背景。

2、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代音乐现象的分析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智力。

3、通过欣赏当时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西周音乐制度对后世封建时期音乐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周音乐的特点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分析讨论法赏析法
〔授课时数〕12 课时
〔教学过程〕。

大学中国音乐史教案

大学中国音乐史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音乐史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中国音乐的基本特征。

2. 通过对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音乐家、音乐作品、乐器和乐谱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概述2. 唐宋时期音乐繁荣3. 元明清时期音乐特色4. 近现代音乐变革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中国音乐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播放一段中国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概述1. 讲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

2. 介绍古代音乐的主要形式,如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3. 分析古代音乐的特点,如音律、乐器、音乐理论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国古代音乐的主要特点。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唐宋时期音乐繁荣1. 讲解唐宋时期音乐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介绍唐宋时期音乐的重要成就,如《霓裳羽衣舞》、宋词等。

3. 分析唐宋时期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二、元明清时期音乐特色1. 讲解元明清时期音乐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介绍元明清时期音乐的重要成就,如戏曲、曲艺等。

3. 分析元明清时期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三、近现代音乐变革1. 讲解近现代音乐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介绍近现代音乐的重要成就,如民族音乐、新音乐等。

3. 分析近现代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国音乐史的重要地位。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教学资源:1. 教科书《中国音乐史》2. 相关音乐作品和图片3. 网络资源课后作业:1. 搜集一篇关于中国音乐史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

2. 选择一首中国古典音乐,进行欣赏和评价。

中国古代音乐 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 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教案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2. 熟悉一些中国古代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技巧;3. 研究一些经典的中国古代音乐曲目;4.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古代音乐的起源和背景-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化的关系2. 中国古代乐器- 箫、琴、鼓等古代乐器的特点和分类- 中国古代乐器的演奏技巧与表现特点3. 经典的中国古代音乐曲目- 《广陵散》- 《阳春白雪》- 《渔舟唱晚》- 《流水》4. 音乐欣赏和表演- 听取中国古代音乐曲目的录音- 研究基本的音乐鉴赏方法- 学生自选乐曲并进行表演三、教学方法1. 讲述:通过教师的讲述,介绍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乐器、曲目等内容;2. 听觉教学:播放录音让学生聆听古代音乐曲目,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3. 演奏实践:让学生亲自体验古代乐器的演奏,并进行简单的合奏和即兴表演;4. 课堂讨论与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小组合作,分享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表现;2. 评估学生对古代音乐和乐器的了解程度;3. 评估学生对音乐欣赏和表演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录音设备和音乐播放器;2. 中国古代音乐的录音;3. 箫、琴、鼓等古代乐器。

六、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和演变,探索更多的古代乐器和曲目,并参加相关表演和比赛活动,以提高表演技巧和演奏水平。

以上是《中国古代音乐教案》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音乐史教案初中

中国音乐史教案初中

中国音乐史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特点。

2. 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人物、作品和音乐制度。

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对中国音乐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音乐制度的理解。

2. 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变革及其意义。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提出问题:“你们对中国音乐历史了解多少?”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和观点。

二、中国古代音乐(15分钟)1. 介绍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包括远古时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等。

2. 讲解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人物、作品和音乐制度,如《诗经》、楚辞、汉乐府、唐宋词等。

3.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品,如《梅花三弄》、《广陵散》等。

三、中国近现代音乐(15分钟)1. 介绍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包括鸦片战争后的音乐变革、学堂乐歌的兴起、民国时期的音乐发展等。

2. 讲解中国近现代音乐的重要人物和作品,如沈心工、李叔同、赵元任等。

3.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代表作品,如《茉莉花》、《两只蝴蝶》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中国音乐历史的演变及其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及其特点。

2. 展望未来中国音乐的发展前景。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博物馆或音乐会,加深对中国音乐历史的了解。

2. 邀请音乐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对中国音乐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以及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变革及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中国音乐的代表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对中国音乐历史的思考和兴趣。

《中国古代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音乐概述:介绍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背景、音乐体系、乐器等。

2. 古代音乐作品欣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音乐作品,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进行欣赏和分析。

3. 古代音乐演唱实践:教授古代歌曲的演唱技巧,组织学生进行演唱实践。

4. 古代音乐创作实践: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古代风格的音乐作品。

5. 古代音乐文化探讨:探讨古代音乐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背景、音乐体系、乐器等基本知识。

2.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古代音乐作品,分析其音乐特点和艺术魅力。

3. 实践法:教授古代歌曲演唱技巧,组织学生进行演唱实践;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古代风格的音乐作品。

4.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古代音乐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中国古代音乐教材或资料。

2. 乐器:准备古代乐器,如古琴、笛子、琵琶等,以便进行演示和教学。

3. 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以便播放古代音乐作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演唱、创作等。

2. 音乐欣赏能力:通过学生对古代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评价其音乐欣赏能力。

3. 音乐实践能力:通过学生演唱实践和创作实践,评价其音乐实践能力。

4. 文化认知水平:通过学生对古代音乐文化的探讨,评价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中国古代音乐概述,介绍历史背景、音乐体系、乐器等基本知识。

2. 第3-4课时:欣赏古代音乐作品,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分析其音乐特点和艺术魅力。

3. 第5-6课时:教授古代歌曲演唱技巧,组织学生进行演唱实践。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第一章远古及先秦时期的音乐
第一章远古及先秦时期音乐
第一节远古音乐
第二节夏商时期音乐
第三节西周时期音乐
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第三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第四章宋元时期的音乐
第五章明清时期的音乐
第一章远古及先秦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远古及先秦时期的音乐历史及文化背景。

2、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代音乐现象的分析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智力。

3、通过欣赏当时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西周音乐制度对后世封建时期音乐制度的影响〔教学难点〕西周音乐的特点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分析讨论法赏析法
〔授课时数〕12 课时
〔教学过程〕。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十、十一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十、十一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近古音乐(宋、元、明、清, 960-——1840)
• 教学目的:了解中古的音乐美学思想,特 别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主要观点; 了解近古音乐发展的基本情况。
• 重点、难点:《声无哀乐论》
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 嵇康生平 • 《声无哀乐论》是一篇音乐美学著作。全 文是用“秦客”问“东野主人”的对话形 式写成。 • ①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 • ②嵇康认为音乐的本体是“和”。 • ③嵇康认为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外界 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反映,具体地说是受 政治影响的结果。
• 汉代桓谭的《新论· 琴道篇》有一段战国 时期的音乐家雍门周为孟尝君弹琴的故事 就可以给嵇康的上段话下注脚,更说明了 “声无哀乐”的理论古已有之,只不过是 这种理论被嵇康确定和发展了而已。 • ④嵇康还肯定了一般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 位,并提出了“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 的理论,与“王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 垄断音乐的理论相对抗。
《声无哀乐论》的局限:
• 认为音乐并不能引起人的感情变化,人之 所以从音乐中感受到快乐或悲哀,只不过 是因为人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快乐或悲哀的 缘故等论点,忽视和抹杀了音乐的社会性, 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作用,因而 具有片面性和机械性。
《声无哀乐论》的意义:
• 嵇康的音乐实践和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 封建社会处于不断上升时期无疑是有其进 步、积极意义; • 《声无哀乐论》也为后来的音乐家研究音 乐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2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 我国唐代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在音乐美 学思想上以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尤为突出。 • 白居易生平 •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 ①白居易认为音乐是现实政治的反映, • ②白居易认为民歌、民谣表现了人民的思想、 意志、要求、愿望及人民的生活,代表了人民心 声。 • ③ 白居易还认为乐器只是发音工具,乐曲是音 乐思维的具体表现。 • ④白居易还认为“声”对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音乐鉴赏第2课 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音乐教学教案

音乐鉴赏第2课  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音乐教学教案

第2课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音乐(三)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远古人类也是有感情的,如孙家寨舞蹈纹陶盆的群舞,人们互相拉着手跳舞,这就是表达感情的方式。

远古人类在获得猎物以后,常常聚集在一起以歌舞庆贺,也就是娱乐,从现在世界上比较原始的民族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原始人类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创造了原始情歌。

在表达劳动感受过程中,原始人类还创作了描绘劳动生活的歌曲。

《吴越春秋》记载了一首大概是黄帝时期产生的《弹歌》,整首歌只有“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音‘肉’,意亦同)”八个字,但所含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几乎可以说是一首小型的、完整的叙事性歌曲。

它描绘了一种原始狩猎生活的场景:在原始丛林中,身着兽皮和树叶的先民们,砍断了丛林里的竹子,将它做成弓,附上泥丸,带着这种狩猎工具,穿梭于丛林之中,争相追射奔走的猎物。

可见,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与人类表达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

《礼记·乐记》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而生也。

”音乐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的缘故,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起来时,人们就会用声音来表达,这种声音有高低之分,存在着很多的变化,但又合乎一定的音频规律,于是,慢慢地被演化为音乐。

所以说,音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四)与人类劳动生活直接联系在远古社会中,人类劳动的产生以学会制造生产工具为标志。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主要是以集体劳动为主,这对于锻炼原始人类的音乐节奏感有特殊的意义。

《吕氏春秋·审应览·淫辞篇》记载:“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

此其于举大木者善矣。

”意思是:现在抬举大木头的人,前面的人呼叫“舆”,后面的人就应和他,这对于举起巨大的木头很有利。

可见,在抬木头过程中,以呼声节奏为主的音乐对劳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刘安在其著作《淮南子·道应训》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意思是:举大木的人,前边的人高呼“邪许”,后面的人相呼应。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十二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十二

5《弦索备考》
• 《弦索备考》由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所编, 有嘉庆“甲戌”年(1814)“抄本”。这 是一本用“工尺谱”记写的由13套以弦乐 器为主的器乐合奏曲谱集,所以又称《弦 索十三套》。这13套乐曲的名称分别是: 《合欢令》、《将军令》、《十六板》、 《琴音板》、《清音串》、《平韵串》、 《月儿高》、《琴音月儿》、《普庵咒》、 《海青》、《阳关三叠》、《松青夜游》、 《舞名马》等。
中国古代音乐史
第十二讲
•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近古乐器和器乐发展 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弓弦乐器的出现; 郭沔的《潇湘水云》;琵琶音乐的发展和 乐曲《海青拿天鹅》、《十面》。 • 重点、难点:《潇湘水云》;琵琶音乐的 发展和乐曲《海青拿天鹅》、《十面》
1弓弦乐器的产生
• 嵇琴 •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 补笔谈》中有如下 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 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 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嵇琴 格’。”《事林广记》中也有有关嵇琴的 记载:“嵇琴,二弦,以竹轧之,其声清 亮。”说明宋代时嵇琴已是一件十分普及 的弓弦乐器了。
• 江南丝竹乐曲在曲式结构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 第一类为一个基本曲调的变奏,如《中花六》、 《慢六板》、《欢乐歌》、《云庆》等; • 第二类是一种类似西洋音乐回旋曲式的循环结 构,如《老三六》、《慢三六》等; • 第三类是多曲牌联奏的套曲,如《四合如意》、 《行街》等。 • 《中花六》、《慢六板》、《欢乐歌》、《云 庆》、《老三六》、《慢三六》、《四合如意》、 《行街》又被称为“江南丝竹”八大套曲。
• 奚琴 • 宋代,我国还有一件弓弦乐器——“奚琴”。 据陈晹《乐书》记载:“奚琴本胡乐也; 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 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 焉”。“奚琴”到南宋时也叫“嵇琴”, 其形制与后世的胡琴基本相仿,是宋代一 件很流行的弓弦乐器。

【历史课件】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历史课件】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授课内容\教学目的\知识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音响图像资料\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一周授课内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述一、音乐史和音乐史学二、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与目的三、中国音乐史学的学科特点四、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五、谈谈如何学习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目的:使同学们在开始学习具体的中国音乐史内容之前,对该学科的学科性质、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发展状况有所了解。

为今后的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章知识点:(略)教学过程:一、乐史和音乐史学1、什么是音乐史(1)音乐史是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从理论上说他包括人类创造音乐的一切物化形态的历史。

(2)如何看待音乐是研究音乐史的基本出发点,不同的音乐历史观将产生不同的音乐史学理论。

2、音乐史和音乐史学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是一部客观的音乐史,而音乐家写的音乐史著作则是一部主观的音乐史。

前者是音乐史,后者是音乐史学,后者是前者在音乐史家头脑中的反映。

3、音乐史学的研究目的一是把历史上的优秀作品搜集整理起来,介绍给每一代人。

二是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研究,总结音乐艺术的规律,给今天的创作以资借鉴。

三是把历史上优秀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音乐的表观手法、音乐的体裁、乐器的形制、音乐创作思想、社会的音乐制度、音乐教育体制与其思想等,介绍给今天的人,使之发扬光大。

4、音乐史学的学科性质所以说,音乐史学是一门包括音乐艺术和音乐文化同时又涉与音乐历史方面的学术研究,它是一门人文科学性质很强的艺术史学学科。

二、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与目的研究范围: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音乐,其时间上限要追溯到中国音乐的起源,下限时至中国古代史的结束,即清王朝的灭亡。

研究对象:具体地说,这门学科主要的研究对象有这样几方面:乐器与其音乐的产生和演变乐;律学的形成与其发展;作品与其演变的分析与研究;乐谱的解读与研究;器乐、戏曲,说唱、歌舞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音乐与其研究;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音乐史的发展规律的分析与探时。

高中古代音乐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古代音乐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概述2. 古代音乐的主要形式及特点3. 古代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4. 古代音乐与诗歌、舞蹈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概述、古代音乐的主要形式及特点、古代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

2. 教学难点:古代音乐与诗歌、舞蹈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PPT、音乐播放器、图片等。

2. 教学资料:中国古代音乐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中国古代音乐有多少了解?请举例说明。

(二)讲授新课1. 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概述- 介绍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如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音乐特点。

- 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不同时期音乐的代表作品。

2. 古代音乐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介绍古代音乐的主要形式,如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 分析不同形式音乐的特点,如宫廷音乐的庄重、民间音乐的活泼、宗教音乐的神秘等。

3. 古代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 介绍古代著名音乐家,如嵇康、李白、白居易、苏轼等。

- 分析其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嵇康的《广陵散》、李白的《将进酒》、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4. 古代音乐与诗歌、舞蹈的关系- 介绍古代音乐与诗歌、舞蹈的相互影响,如音乐与诗歌的结合、音乐与舞蹈的融合等。

-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古代音乐与诗歌、舞蹈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地位。

2. 提问: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请谈谈你的感想。

(四)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2. 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有了全面的认识。

初中历史音乐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音乐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音乐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了解古代中国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究古代音乐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中国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的主要音乐形式和特点;
3. 探究古代音乐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4.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古代中国音乐的起源和演变;
2. 理解古代音乐的特点及其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播放古代中国音乐的音频或视频,引导学生对古代音乐产生兴趣;
2. 导入话题,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古代中国音乐的发展。

二、讲解与讨论(15分钟)
1. 讲解古代中国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古代音乐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2.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古代音乐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并汇报讨论结果。

三、活动与实践(20分钟)
1. 分组活动:每组根据所学知识,自行制作一个古代音乐乐器模型,并展示;
2. 班级展示: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选材原因和制作过程。

四、总结与展望(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音乐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2. 展望下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对古代中国音乐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对古代音乐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究古代音乐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提升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高中古代音乐教案模板

高中古代音乐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掌握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代表性音乐作品及其艺术价值。

难点:古代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鉴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代音乐作品录音、相关历史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古代音乐发展历程,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交流对古代音乐的认识。

二、古代音乐概述1. 教师讲解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如乐器种类、音乐风格、表现形式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古代音乐的特点。

三、代表性音乐作品鉴赏1. 教师播放古代音乐作品录音,如《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音乐风格及表现手法。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古代音乐的喜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古代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古代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二、古代音乐与社会文化1. 教师讲解古代音乐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如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

2. 学生讨论古代音乐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作用。

三、古代音乐乐器介绍1. 教师介绍古代音乐乐器,如古琴、琵琶、笛子等。

2. 学生分组进行乐器演奏,感受古代音乐的魅力。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古代音乐的热爱。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古代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堂测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古代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i[A]第一讲授课内容:上编中国古代音乐(远古——公元1840年)第一章中国上古音乐(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55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音乐的起源和先秦乐律学教学目的:学习本节应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掌握先秦乐律学的成就;对中国古代十二律应熟悉。

重点、难点:三份损益法、十二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1音乐的起源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2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①异性求爱说②语言扬抑说③摹仿自然说④信号说⑤巫术起源说2先秦乐律学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但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

若根据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

《国语•周语》中记载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周景王(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2年在位)向伶洲鸠问乐的故事,可以向我们揭示中国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

3 三分损益法是齐桓公时的相——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员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三分之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律管来。

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

“三分损益法”每制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但需要再按音高次序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所以它又叫“五度相生律”,亦有称之为“五度相生法”。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实践(3篇)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古代音乐史是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历程的重要学科,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音乐理论、音乐形式、音乐家等,还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音乐教育中,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实践。

二、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掌握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理论、音乐形式、音乐家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音乐史概述:介绍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主要阶段、代表人物等。

2. 音乐理论:讲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理论,如五声音阶、十二律、乐律等。

3. 音乐形式:介绍中国古代音乐的主要形式,如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4. 音乐家:介绍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如孔子、嵇康、李白等。

5. 音乐作品:欣赏和分析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如《高山流水》、《广陵散》等。

四、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实践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分析、举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音乐作品或音乐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 视听教学法:播放古代音乐作品、音乐纪录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

4.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某个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如演奏古代乐器、演唱古代歌曲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论文、音乐作品分析等。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国音乐史教案

中国音乐史教案

中国音乐史教案中国音乐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音乐代表作品。

2.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欣赏古典音乐的兴趣。

3.增强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2.理解中国古典音乐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教学物品:音乐播放器、投影仪、音乐CD和音乐视频等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中国古典音乐,进入课堂氛围,并引出本课的主题——中国音乐史。

2.知识讲授(30分钟)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主要包括:(1)唐代音乐:以宫廷音乐和社交音乐为主,代表作品有《渔舟唱晚》等。

(2)宋代音乐:宫廷音乐发展较快,代表作品有《广陵散》等。

(3)明代音乐:以各种曲艺形式为主,代表作品有《西河调》等。

(4)清代音乐:宫廷音乐继续繁荣,代表作品有《二泉映月》等。

(5)近现代音乐:吸收西方音乐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中国古典音乐体系,代表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等。

3.音乐欣赏(40分钟)(1)播放各个时期的音乐代表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赏析。

(2)对于每个时期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对比。

4.总结(10分钟)通过讨论和总结,归纳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和各个时期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中国古典音乐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音乐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培养了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只能涉及到中国音乐史的一些概况,对于每个时期的音乐特点和代表作品的介绍比较简略。

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加深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的了解,并通过更多的音乐欣赏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中国古代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通过中国古代音乐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音乐概述1. 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分期2. 中国古代音乐的分类及特点第二章:先秦音乐1. 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2. 先秦时期的代表性音乐形式:诗经、楚辞等第三章:秦汉音乐1. 秦汉时期的音乐发展2. 汉赋、琴曲等代表性音乐形式第四章:魏晋南北朝音乐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2. 代表性音乐形式:琴歌、相和歌等第五章:唐代音乐1. 唐代音乐的繁荣2. 代表性音乐形式:燕乐、曲子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和代表性音乐形式。

2. 欣赏法:播放古代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音乐的美。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古代音乐演奏或合唱,亲身体验古代音乐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音乐欣赏:评估学生在欣赏古代音乐时的感受和理解。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古代音乐演奏或合唱中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音乐教程》2. 音响设备:CD、音响等3. 网络资源:相关古代音乐的音频、视频资料4. 乐器:古筝、琵琶、笛子等古代乐器六、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古代音乐,引起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古代音乐形式,介绍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3. 欣赏:播放代表性古代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音乐的美。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古代音乐演奏或合唱,亲身体验古代音乐的魅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掌握代表性音乐形式。

难点:理解古代音乐的特点和审美观念,能够欣赏和分析古代音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i[A]第一讲授课内容:上编中国古代音乐(远古——公元1840年)第一章中国上古音乐(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55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音乐的起源和先秦乐律学教学目的:学习本节应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掌握先秦乐律学的成就;对中国古代十二律应熟悉。

重点、难点:三份损益法、十二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1音乐的起源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2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①异性求爱说②语言扬抑说③摹仿自然说④信号说⑤巫术起源说2先秦乐律学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但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

若根据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

《国语•周语》中记载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周景王(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2年在位)向伶洲鸠问乐的故事,可以向我们揭示中国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

3 三分损益法是齐桓公时的相——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员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三分之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律管来。

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

“三分损益法”每制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但需要再按音高次序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所以它又叫“五度相生律”,亦有称之为“五度相生法”。

《管子·地圆篇》中的相生方法是先“益”后“损”。

三分损益法的意义“三分损益法”理论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律”的理论,比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律制”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作业:1 名词:三分损益法2说出“十二”律各律的名称;3为什么说音乐起源于劳动?说出关于原始社会音乐起源的主要观点,并能进行简要的分析;4葛天氏之乐向我们说明了什么?后记:课后预习:第三节远古和先秦乐舞第四节西周的礼乐制度第五节《诗》和《楚声》第二讲授课内容:第一节远古和先秦乐舞第二节西周的礼乐制度第三节《诗》和《楚声》掌握原始社会时期“乐舞”的出现的主要原因,重点掌握三代乐舞的内容;应掌握我国周代“六代乐舞”的内容、用途,了解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实际上就是等级制度,以及《诗经》和《楚辞》在音乐上的特点和贡献;重点、难点:六代乐舞、西周的礼乐制度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三节远古和先秦乐舞1 葛天氏、伊耆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天氏部落的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帝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礼记·郊特牲》载:“伊耆氏始为蜡,蜡者也,索也。

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曰: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2 “三代乐舞”黄帝部落的乐舞叫《云门》,歌颂唐尧的乐舞叫作《咸池》,歌颂舜的乐舞叫作《箫韶》。

3“六代乐舞”:云门—————黄帝————祭天神咸池—————尧—————祭地神箫韶—————舜—————祭四望大夏—————禹—————祭山川大濩—————商—————祭先妣大武—————周武王———祭先祖第四节西周的礼乐制度作为音乐制度,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

在祭祀、宴享、朝贺等场合的礼节仪式中,都规定了与之相配合的各种音乐。

如宫廷祀天神“奏黄钟、歌大吕、舞《大夏》”;祭地示“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

举行大飨时“两君相见,楫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

楫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升歌清庙,下管象武,夏籥序兴……客出以雍彻振羽”(《礼记》)。

诸侯宴使臣时,可用小雅《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左传·襄公四年》)。

关于乐队、舞队的编制,《周礼·大司乐》中载有:“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的规定,可见其等级的森严。

第五节《诗》与《楚声》1 《诗》《诗》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选集,编辑时间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

在西汉初期被统治者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据记载,《诗》共收编了诗311篇,其中有6篇“笙诗”有“声”无“词”,编排是按照乐曲的不同被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有“十五国风”,共有诗160篇,全部属于地方曲调;“雅”有“大雅”、“小雅”,共有诗105篇,属于朝廷的“正乐”;“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40篇,属于伴舞的祭歌。

时代:《诗》包括了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即从周初到春秋中期)的作品。

地域:主要产生在黄河流域,也远及长江、汉水一带。

作曲技巧方面:《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也显露出很高的水平。

我国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曾总结、归纳出在“国风”和“小雅”中存有十种不同的歌曲形式,比较重要的有:①同一曲调多次反复的歌曲。

如《周南•桃夭》②带有副歌形式的歌曲。

如《豳风•东山》③还有被我们后世称之为“号子”、“夯歌”一类的劳动歌曲和“山歌”一类的抒情民歌。

这些民歌在演唱时采用了有“歌”有“和”的形式(“歌”即领唱,“和”即帮腔)。

在曲式方面,“国风”的曲式虽然简单,但这时已经有了在曲尾加上“乱”的音乐了。

“十五国风”中影响较大的是“郑风”。

“十五国风”在演唱时,大都是无乐器伴奏的“徒歌”。

但也有用“缶”、“埙”、“篪”等乐器来伴奏的。

当这些民歌在后来进入宫廷演唱时,其伴奏乐器便日益丰富起来。

有时用竽、瑟、悬鼓等乐器组成小型乐队伴奏演唱。

用在君主起居时的,称之为“房中乐”,用编种、编磬等大型乐器伴奏演唱并用于宫廷宴会的,称之为“钟鼓之乐”或“燕乐”。

《诗》中的第二类“雅”是奴隶主贵族文人在学习了民间歌曲之后所创作的乐章。

“大雅”多为朝会宴飨之作;“小雅”乃为个人抒情之作。

《诗》中的第三类“颂”是周代统治者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其中舞的部分更多所表现的是舞容、舞姿、舞的步伐和动作。

一般很少为人所重视。

它虽然主要是歌颂统治者的“文德”和“武功”,强调了祭祀的神圣,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精神风貌。

总之,一部《诗》包含了民间歌曲和奴隶主贵族的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国风”和“小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后来我国民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2“楚声”《楚声》是指战国时代,在楚国兴起的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并由屈原开始的骚体类作品的总称,在音乐上称“楚声”,也叫“南音”。

楚声中的九歌《九歌》是“楚声”的一部代表作,其歌词被保存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和属于他的流派作家们的诗歌集——《楚辞》之中。

《九歌》这部作品原是一套民间歌舞,传说是夏王“启”从“天帝”那取来的,这当然是神话,但也能说明它是一种古老的乐歌。

这一古老的乐歌采用了载歌载舞的形式。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祀鬼神的乐歌基础上,为宫廷举行大规模的祀典而创作,并取古代乐歌为名,这部作品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大都是恋歌。

不仅有歌有舞,其中还有故事叙述,可以说是一套完整的大型歌舞曲。

它共有11首,其标题如下:①《东皇太一》;②《云中君》;③《湘君》;④《湘夫人》;⑤《大司命》;⑥《少司命》;⑦《东君》;⑧《河伯》;⑨山鬼》;⑩国殇》;⑾《礼魂》。

楚声的乐器记载中,《九歌》使用的乐器是钟、鼓、琴、竽、篪等。

楚声的曲式屈原在创作中,并不是原型照搬,他创造性地加进了一些我们今天看来与曲式结构有关的因素,如“少歌”、“倡”与“乱”。

楚声的意义“楚声”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音乐,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以相和歌为代表的两汉音乐产生了极为重要影响。

作业: 1 葛天氏之乐、楚声、九歌2 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及其意义3 简述《诗》在音乐方面有哪些代表性的曲式?有何意义?后记:课后预习:第六节乐器与器乐第三讲授课内容:第六节乐器与器乐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能对从原始社会到先秦的中国乐器产生的原因、种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重点、难点:埙、琴、筝和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在我国音乐历史上的意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1 “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2 鼓3 謦4 骨笛、骨哨5 陶埙6 籥7 篪8 铙9钟和曾侯乙墓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敦的“曾侯乙墓”出土由65枚钟组成的巨大编钟,分三层悬挂在矩型钟架上,显示了我国奴隶社会音乐的发达和乐器制造技术方面的成就。

曾侯乙,是楚国下属的曾国一个名叫“乙”的侯。

生年不详,约死于楚惠王55年(公元前433年)。

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乐器有编钟共65枚,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

10 琴、瑟、筝和伯牙的琴曲创作与演奏音响:1河南安阳武官村虎纹大石磬测音2西安半坡出土埙测音3山西侯马出土编钟测音欣赏作品:1钟磬与乐队《楚商》(主要通过欣赏了解磬的音响)2骨哨与乐队《原始狩猎图》(主要通过欣赏了解骨笛的音响)3埙曲《哀郢》(主要通过欣赏了解埙的音响)4琴曲《流水》作业: 1 简述原始社会的乐器有哪些?2八音分类法;3 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左右的依据是什么?4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在我国音乐历史上的意义后记:课后预习:第七节中国先秦音乐论著及音乐美学思想的典范——《乐记》第四讲授课内容:第七节中国先秦音乐论著及音乐美学思想的典范——《乐记》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先秦出现了哪些音乐论著,对音乐美学思想论著《乐记》的成书、内容及其意义应有比较细致的了解。

重点、难点:《乐记》的内容和意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 先秦音乐论著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竹书记年》、《尚书》、《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文献中,均有有关音乐的记录以及对音乐的评论和述说,墨子、荀子也曾对音乐有过专门的论述。

《吕氏春秋》中的“古乐”、“音初”、“大乐”、“佚乐”等不仅记载了音乐的历史,也对一些音乐进行了评论,还专门对音乐的历史进行了阐述。

特别是其“古乐篇”中对远古音乐的描绘,对我们了解原始社会的音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东音”、“西音”、“南音”、“北音”、“郑卫之音”和“桑间之音”等四方的民间音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