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齐国都城临淄时,由于粮尽就在临淄的西南门一带卖唱求食。她的歌声极其动听, 以至于离去了三天,人们仿佛觉得歌声还在耳边萦绕。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就是对韩娥美妙歌声的形容。韩娥是我国古代“唱情”见 长的典范,也是历代音乐家十分推崇的民间歌手。她的歌唱特色对后世的声乐艺术有 着深远影响。 得心应手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位乐师师文,据《列子·汤问》记载,师文学习音乐的态度非常 严肃。据说他学琴三年不成,老师误认为他笨拙,让他回家,师文却讲了一段富有哲 理的话,他说演奏应表达的是特定的思想感情,而表达情感之前首先要有内心的充分 酝酿。师文关于“内得于心,外得于器”的体会,也是成语“得心应手”的由来,它 成为我国古代器乐演奏的一项重要的美学原则。 21.概略评述先秦儒、 21.概略评述先秦儒、墨、道家的音乐思想。 道家的音乐思想。 1.儒家。儒家是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 ①孔子 强调音乐当以“仁”为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确立美学标准,尽善尽美。肯定了音乐的艺术性及娱乐性。 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②孟子 音乐上提倡“王与民同乐”。还高度评价了音乐的作用 认为“仁言不如仁声入人深也”。 ③荀子 《乐论》论述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指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认为人们之 所以需要音乐,是因为音乐能够配合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调和各方面的矛盾而求得 统一,最后达到“天下大齐”的目的。 2.墨家。墨子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具体见《墨子·非乐》。 墨子认为音乐是有害无益的活动,解决不了百姓的“三患”,即“饥者不得食,寒 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反而极大的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①王公贵族爱好音乐,就会搜刮民脂民膏来置办乐器; ②如果提倡音乐,举国上下都会热衷音乐,就会白白耗费民时民事; ③认为音乐根本靠不住,既不能治天下之乱,又不能抵御敌人入侵。 墨子以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观点来看待音乐,将精神和物质对立起来,完全否定音 乐的作用,其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 3.老、庄学派 老、庄学派既“倡乐”又“非乐”,他们代表没落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 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的主张,在音乐思想上也和儒家 对立,否定人为的音乐,走向虚无主义的极端,他的音乐观强调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 乐。它也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大音希声”。 庄子主张“清静无为”。他不像墨子那样完全否定音乐,只是否定人为造作的音 乐。它第一次将音响世界分为“天籁”、“地籁”、“人籁” 。庄子的观点有其崇尚 自然、朴素的一面,但他排斥审美中感性的体验,否定人的主观作用,把音乐看得出 神入化,却是有消极影响的。 22.洛庄汉墓出土乐器及洛庄汉墓编钟的音乐学性能。 22.洛庄汉墓出土乐器及洛庄汉墓编钟的音乐学性能。 洛庄汉墓是西汉初年的墓葬,在出土的乐器中,价值最为珍贵的首推编钟。“洛庄 编钟”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工作发现的第一套西汉早期编钟,其形制、花纹与战国时 期的编钟有着明显的差异。更为难得的是这套编钟制作精良,造型美观。擦拭后锃亮 如新,音质精美,音域达四个八度,而且都是“双音钟”。 洛庄汉墓的“串铃”对于乐器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串铃”和编钟编磬等在乐器 陪葬坑中一起出土,可以确定它是一种富有色彩性的节奏乐器。这种首次发现的“串
文历法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 17.十二律名与“律”、“吕”、“同” 17. 十二律名与“ 简单的说,把一个八度平均分成12个半音,就叫做“十二律”。十二律又分为六吕 六律。“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夷则、无射”称六律,是为阳率。其余“大吕、 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称六吕,是为阴率。 18.三分损益法 18. 最初见于据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这便是《管子·地员篇》中所记载的“三分 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率的方法。它的方法是: 先以一条空弦为基础,将其长度三等分,“三分益一”,即增加其长度的三分之一, 求得其下方纯四度音。再“三分损一”,即减去次弦长度的三分之一,可生得次一律 上方的纯五度音。再“三分益一”……如此生律四次,得出五音。 十二律就是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产生的。 19.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乐器。 19.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乐器。 1978年在湖北随县发掘的曾侯乙墓,出土了125件乐器,这是20世纪中国音乐考古 的重大发现,墓的中室,全套钟、磬架安排了三面,占据了突出位置,恰如典籍所载 “诸侯轩悬”的规格。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青铜铸造工艺和音律科学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体现了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 能。 2.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 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人震惊,符合近代音响学、乐 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了。 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5.标志着当时高度的发展水平。 20. 20.重要音乐家 响遏行云 战国时期的秦青是一位歌唱技巧相当高超的歌手,以教唱为职业。据《列子·汤 问》记载,一个叫薛谭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学会秦青的技能就要求回家,于是秦青在郊 外设宴为他送行,并且打着节拍唱了一支非常有感情色彩的歌曲。响亮的歌声震的林 子里的树木哗哗的摇动,使得天上飘动的云彩也停了下来。这情景使薛谭深受感动, 于是向老师道歉并要求留下来继续学习,从此再也不提要回家的事。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音乐教学中的启发式教育和示范作用所产生的良好效果,也说 明了“学在官府”的技艺传播开始走向民间。 高山流水 战国时期的伯牙是一位优秀的古琴演奏家。他弹琴具有出色的即兴创作才能,又有 非常开阔的艺术胸襟。据《吕氏春秋·本味》记载,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 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伯牙心中所想得意境,“若太山”,“若流水”。伯牙的精湛技 艺,在于把情与景完全融合在一起,钟子期则表现出了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准和感悟 力。伯牙和子期通过音乐结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传为美谈。 余音绕梁 战国时期的韩娥是一位卖唱女子,以善于唱情著称。据《列子·汤问》记载,韩娥
1.简述河南舞阳贾湖骨笛及其发掘的历史意义。 简述河南舞阳贾湖骨笛及其发掘的历史意义。 骨笛是1986年和1987年的两次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的。长 约20多厘米,上有七个同规则音孔,末端上另有小孔,共18支。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 乐器,距今有8000年。已经能够完整的吹出六声和七声音阶,对我国音阶发展的研究 有重要意义。 2.“葛天氏之乐”的丰富内容与原始乐舞的特点。 葛天氏之乐”的丰富内容与原始乐舞的特点。 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传说中有个远古氏族,叫葛天氏。《吕氏春 秋·古乐》记载了八支歌,葛天氏之乐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 和愿望,勾画出一副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途径。 原始乐舞是处于萌芽的音乐艺术,音乐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歌唱、舞蹈、奏乐结合在 一起的乐舞形态。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 3.“弹歌”及其原始音乐内含。 弹歌”及其原始音乐内含。 《吴越春秋》记录了一首古歌谣,辞曰:“断竹、续竹、飞土、逐穴”。 这是一首反映远古时期狩猎活动的歌谣。 内涵:具有简单的节奏形态,体现了一往一复的原始节奏。 4.黄翔鹏关于古代音乐史历史分期的论述。 黄翔鹏关于古代音乐史历史分期的论述。 从音乐形态角度而言,黄翔鹏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历史上经历过以钟磬乐为代表 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 阶段。”音乐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歌唱、舞蹈、奏乐结合在一起的乐舞形态。这种歌、 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是处于萌芽状态的音乐艺术。 5.简述原始社会的典章乐舞。 简述原始社会的典章乐舞。 黄帝时期的《云门》。传说中的黄帝氏族是一云为图腾的,黄帝氏以云记事,所以各 官之长都以云字命名。《云门》就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时的《咸池》。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古人认为它主管 五谷,人们祭祀它,也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咸池》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 舜时的《箫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的、并有着极为深远影响的作品。 6.原始社会时期出土的乐器(鼓、磬、埙)的形制、音乐性能如何? 原始社会时期出土的乐器( 的形制、音乐性能如何? 鼓 鼓是原始乐器中最早产生的一种打击乐器,最古老的鼓为土鼓,后有木鼓,到商代才 有铜鼓。 磬 磬是石器时代的产物,现存较早的磬为山西陶寺和夏县东下冯出土的夏磬。其制作工 艺很粗糙,其音高分别为#C4和#C。 埙 埙是以陶土制成的吹奏乐器,一般成平底,卵形。也有其他各种形状。制作材料由陶 土、石、骨等。 7.夏代的《侯人歌》 夏代的《侯人歌》 夏代的音乐色彩显然比远古时期丰富的多,《吕氏春秋》有这样的记载,涂娇在其丈 夫禹把她迁居到山西以后,长期见不到禹的面,思念之心使她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候 人兮猗”之歌。“候人歌”出现的意义是重大的,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首严格意义上的
在乐队的排列和乐器的使用的多寡方面,“悬”即规定天子可以四面悬挂钟磬,诸 侯则想用三面悬挂之规格,卿和大幅可以享用两面排列,士只允许排列一面。这种 “乐悬”制度等级规格,也是完全由森严的宗法制度所决定的。 14.简要评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音乐文化下移现象。 14.简要评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音乐文化下移现象。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周王室 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这种现象反映在文化上,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礼崩乐坏”。 1.王子朝奔楚 王子朝奔楚,使周人典籍大量移入楚国。从此,楚国代替东周王朝,与宋、鲁同为 文化中心。这是我国先秦史上最大的一次文化迁徙活动。春秋时期的文化下移,不仅 表现在王室的百官散到各诸侯国,也反映在各诸侯国之间乐工的迁移交流。 2.八佾舞于庭 西周音乐的等级化具体体现在享用乐舞规模的区分上。 鲁国的大夫季桓子在自己的庭院里演出天子方能享用的“八佾之舞”,违背了礼的 规定, 商民族的音乐全用五声,“商音”是其特有的音阶骨干音,而周民族则坚持 本民族的审美习俗,不用商音,呈现出“五声缺商”的现象。但是,到了春秋时百度文库, 在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大武》的音乐也被异引起了孔子的愤慨。 “八佾舞于庭”说明在一些人心中,“天子之乐”并不是那样神圣不可侵犯。这实 在是观念形态上的巨大变化。 3.“声淫及商,何也?” 化了,竟然夹杂进来敌对民族商民族特有的“商”音。 这事实表明,在西周奴隶制社会趋向崩溃之际,即使民族之间政治上的对立也阻挡 不了文化上的交流融合,周王朝已经失去控制上层建筑的权力。 4.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①魏文候是一位精通音乐的君王,他指出古乐和新乐是有着两种截然不同效果的音 乐。 ②《晏子春秋》记载了齐景公夜听新声而不朝的事。 ③齐宣王是一位爱好音乐的君王,他说:“寡人今日听郑卫之声,呕吟感伤,扬激 楚之遗风。” “郑卫之音”的问世,恰恰起到了加速“礼崩乐坏”进程的作用,这股迎合封建时 代需要而兴起的文化潮流,在长达四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席卷了各诸侯国的宫廷之 间,形成中国音乐史上空前繁荣的景象。 15.孔子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贡献。 15.孔子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贡献。 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称的 上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1.孔子多才多艺,好学不倦,掌握了多方面的音乐技艺。弹琴、唱歌、作曲等。 2.孔子整理周代文化典籍,是他为保存我国古代文化精华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 3.孔子在其教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4.孔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礼、乐治国。他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 不仁如乐何?” 5.孔子对西周音乐文化的传承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孔子无疑是中国的文化伟 人。 16.五声阶名的由来。 16.五声阶名的由来。 “宫、商、角、徵、羽”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阶名。即五声音阶中各音的名称,表示音 阶中的五个音级,合称“五声”。自古以来五声音阶在我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称 作“正五声”。“宫、商、角、徵、羽”的名称很可能始于西周,甚至商代。它与天
诗歌。 8.了解甲骨文中的商代乐器四种。 了解甲骨文中的商代乐器四种。 磬 甲骨文中写作 ,左半像悬挂之石,右半似一手执槌敲击。 鼓 卜辞中鼓字作 ,右半上为装饰,中为鼓身,下为鼓足,左半似手持槌鼓敲击。 缶 卜辞中作 ,在古代它既是生活用具,又用作击乐器。 乐 甲骨文中作 ,郭沫若从罗振玉说,认为“琴瑟之象也”。今人已有提出不同 见解者,乐字在卜辞中实作为地名出现的。 商时期主要的乐人巫、 9.夏、商时期主要的乐人巫、觋 在商代,巫、觋就是作为沟通人和鬼神之间的“使者”面目出现的。在《说文解字》 里讲到:“觋,能斋肃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他们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 活动,占卜的吉凶体现着神明和祖先的意志。因此,巫觋的地位相当高,是神权统治 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巫又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本身能歌善舞,是职业的音乐家、舞 蹈家。 10.西周的雅乐。 10.西周的雅乐。 周代在礼乐制度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 所谓雅乐,就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表演的乐 舞。在周代实际上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方面音乐。 其名称的由来,当取其歌词“典雅纯正”之意。 11.六代乐舞。 11. 六代乐舞。 “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的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 为雅乐的最高典范,概括起来是: 《云门大卷》 (黄帝) 祭天神 《大咸》 (尧) 祭地神 《九韶》 (舜) 祭四望 《大夏》 (禹) 祭山川 《大 》 (商) 祭先妣 《大武》 (周) 祭先祖 12.“八音” 12. 八音” 周代已经出现“八音”的名称,所谓“八音”,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将 乐器分成八个类别。 1.金类:钟、镈、镛、剽、笙钟等; 2.石类:玉磬、笙磬、离磬等; 3.土类:埙、缶等; 4.革类:土鼓、足鼓、灵鼓、雷鼓等; 5.丝类:琴、颂琴、瑟、筝等; 6.木类:圄 7.匏类:簧、笙、和、钟笙、竽等; 8.竹类:箫、言、管、产、仲等。 13.西周礼乐制度中的“ 13.西周礼乐制度中的“佾”和“乐悬”的含义如何? 乐悬”的含义如何? 西周音乐的等级化具体表现在享用乐舞规模的区分上。古代对“佾”有两种解释, 一是“八人为行列”,则分别为64人、48人、32人和16人。一是解释为自乘,即分别 为八八六十四人、六六三十六人、四四一十六人、二二得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