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本章整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本章整合

【思路导引】第(1)题,根据三类功能区布局要求及图中各区域的区位特征
判断, 高新技术 产业区应离市中心相对 较远 ,靠近风景区,环
境优美、洁净,故为图例乙;临空产业区应以 机场 为核心,布局在机场
周边地区,故为图例丙;港口物流区应靠近 渤海 沿岸港口,故为图例甲。
第(2)题,图示天津滨海新区化工区有三个区域,其中偏北部化工区靠
近 港口物流区
;偏南部化工区靠近 港口 ,偏西部化工区靠近多
条交通干线,交通便利;偏南部和偏西部两个化工区邻近 大港 油田区,
原料丰富,原有化工产业基础好,故①②正确;同一个地区内市场、劳动力、
资金和技术因素相差不大,不是化工区规划选址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故③
④错误。
专题二 城镇类综合题答题思路
1.城镇形成的有利条件 自然 地处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温和;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河运便捷;地处 条件 沿海,海运便捷 社会经 临近公路、铁路(位于公路、铁路枢纽),交通便捷;经济发展水平高 济条件 (农业发达);开发历史悠久;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3)卫生防护带的设置。 卫生防护带主要指设置在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之间的城市绿地,带内可以 植树造林,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等,也可安排一些少数人使用的、 非长期的建筑物,如仓库和停车场等。这样既可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城 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环境。 (4)面积要求。 占地面积大的功能区(尤其是工业区)要有充足的土地,土地租金低。 (5)留有发展余地。 目的是针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
2.国内城镇空间布局的解决措施 (1)建立分区中心,完善功能分区。分区是指城镇中一定的区域,可以是行 政分区;可以是以某种特色进行的分区,如北京“多中心”发展模式中提到的 各种分区;可以是规模适中的组团,以组团分区或相邻几个社区组合进行分 区。多中心共同发展可有效引导城镇经济的均衡发展。 (2)优化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基础建设(如公路、铁路、机场、通 信、水电煤气等),而且包括社会性基础设施(如教育、科技、医疗卫生、 体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功能分区的重要保证,直接影响城镇 的发展方向。一要保证完整配套的基础设施,满足人们在区域内的生活需 求;二要保证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注重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国土开发与保护教学课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国土开发与保护教学课件

强基础 自主诊断 析疑难 合作探究 提能力 通关集训 刷习题 巩固提升
上页 下页
上页 下页
一、南海诸岛 1.位置、范围:南海诸岛为南海中我国许多 岛礁 的总称,属海南省和广东省,
包括广泛分布的200多个岛、礁、滩、沙。按其分布位置,分为东沙群岛、西沙
群岛、中沙据:中国最早 发现 、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 并 持续 、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确立了在 南海的 领土 主权和相关权益。历史证明,南海诸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
上页 下页
2.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重要性 (1)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是我国东海渔场。 (2)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是渔民的天然港湾。 (3) 东 海 大 陆 架 可 能 是 世 界 上 最 丰 富 的 油 田 之 一 , 钓 鱼 岛 附 近 水 域 可 能 成 为 “第二个中东”。 (4)钓鱼岛列岛在海洋划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钓鱼岛主权归属哪一方将 极大地影响大陆架的划分。 (5)钓鱼岛附近海域是一条十分繁忙的海上大通道,谁控制该海域谁就能遏制 他人咽喉。
上页 下页
[微思考] 曾母暗沙位于中国领土的最南端,是南沙群岛的一组群岛。这句 话正确吗? 提示:曾母暗沙是位于南中国海的一组群礁,为南沙群岛的一部分,是我国 最南端的领土。
上页 下页
二、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1.位置、范围:钓鱼岛,亦称钓鱼台、钓鱼屿和钓鱼山,钓鱼岛的附属岛屿 主要包括 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北屿、南屿和飞屿等。钓鱼岛 及其附属岛屿分散于中国 东 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与 冲绳群岛之间隔有一条 2 000 多米深的海沟。
上页 下页
探究一 南海诸岛

中图版高中地理第二册全册优质课件(试用版)

中图版高中地理第二册全册优质课件(试用版)
中图版高中第二册
地 理
全册优质课件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过程
人口构成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与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压力 我国的人口国情和人口政策
一、人口增长过程
1、表示人口增长的指标
2、世界人口发展的三个阶段
3、人口发展模式 4、人口年增长率的国际比较
衡量人口增长的基本指标:
阅读材料: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 零点为标准时间,上海常住人口为2301.92万人,同 2000年 “五普” 相比,10年共增加661.15万人,增 长40.3%,高于同期全国人口5.8%的增长水平。 思考: 控制上海的人口增长,最重要的是关注哪个指标?
孟加拉 1.39亿
尼日尼亚 1.33亿
日本 1.27亿
11个人口过亿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一半以上
2、世界人口稠密地区
阅读课本 “世界人口分布”图:
找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 试分析人口稠密的原因。
2、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与负增长
(1)人口金字塔类型?
(2)人口特点?
(3)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4)产生怎样的影响? (5)应采取什么政策?
发达国家
人口金字塔类型
发展中国家
稳定型、缩减型 人口老龄化 生活、医疗水平高; 社会保障福利好 劳动力短缺,青壮年 负担过重;需求不旺, 影响经济增长 鼓励生育 推迟退休 接纳移民
第一个时期
增长特点 缓慢增长
第二个时期 第三个时期
加快增长 高速增长
64.7 25.2 约8.0 约0.1 公元前8000年 1770年 1950年 2005年
工业革命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过程
二战结束 和平发展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必备知识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概念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人类不合理活动日益加剧,世界各 地出现了共同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全球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
实质是发展的问题
2.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分类
类型
具体表现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水污染 臭氧层破坏
方法突破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 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 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
(2)具体原因分析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归纳如下: ①人口压力
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从而导致 海平面 上升
加剧风暴潮和 洪涝 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
影响
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 盐渍化
影响粮食、 水资源 等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国际市场的动荡
和有关国家的冲突
(2)大气污染与酸雨 ①大气污染
燃煤
氮氧化物
②酸雨
pH小于5.6的降水
形成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硫酸、 硝酸 和 盐酸,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自主检测
判断正误 (1)海平面上升,一些沿岸低地和岛国将受到被淹没的危险。( √ ) (2)地球上越来越多的生物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 ) (3)全球性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长期性和单一性的特点( × ) 解析 全球性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一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水土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 第四节 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 第四节 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基建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建造了众多高难度的世 界级桥梁,我国南方某山地中的大桥即是其中一座(如下图所示)。该桥主 跨380米,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规模庞大的高墩大跨四塔预应力混凝土斜拉 桥。主桥墩呈独特的“小蛮腰”造型,同一桥墩下的地下承重桩多达34根且 长度不等,桩长度差值最大可达58米。读该桥所在经纬度位置及景观图,完 成14~16题。
①节省土地资源,保护沿线植被 ②使环形公路与周边连接的自然环境相
协调 ③增加驾驶人员开车的趣味性和刺激性 ④减小线路坡度,保障行
车安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采用双螺旋设计,主要目的是降低坡度,说明该地区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沙特 阿拉伯、荷兰和孟加拉国地势起伏小,且沙特阿拉伯境内沙漠广布。 第4题,该环形公路采用双螺旋设计,可降低线路坡度,增加通车的安全性;采 用架高的设计,可节约土地资源,保护沿线植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4.我国克服困难建造多座世界级桥梁,是为了( C )
A.彰显综合国力 B.吸引外资进入
C.改善交通条件 D.打造热门景点
15.该大桥主桥墩承重桩长度差极大,是因为( A )
A.地下基岩起伏不平
B.地表高低起伏不平
C.建造难度各不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1年1月22日,京哈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其中北京—沈阳段桥隧众多。车 站站名中多带“东、西、南、北”这些方向性词,表明高铁站建设在城市外 围某个方向处,且多为新建车站。下图为京哈高铁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 5~7题。 5.京哈高铁线路北京—沈阳段桥隧众多的原 因是( A ) A.地形起伏较大 B.河流密布 C.耕地比重大 D.减小对地面生产生活的干扰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 第三节 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2)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 第三节 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2)

3.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1)最早发现。 秦始皇统一岭南,在今广东地区设置南海郡。1992年,中国学者在南沙群岛 最大岛屿——太平岛上,发现了秦汉米字压印纹硬陶片,表明中国人最早发 现南沙群岛。 (2)持续开发利用。 秦汉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在南海诸岛活动,并留下了大量证据。
(3)行政管辖。
探究二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权益维护
情境探究 钓鱼岛(下图)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中 国台湾的大陆 性岛屿。钓鱼岛附近海域鱼类资源众多,是中国渔民的传统渔场,此外还拥 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结合材料探究: (1)钓鱼岛附近海域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分析在其开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问 题及其对策。 (2)当前,大规模海洋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短缺的同时,也带来 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人类应如何保护海洋环境? (3)中国政府曾多次发表声明:中国政府对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拥有无可争 辩的主权。阐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何重大意义。
年)的《顺风相送》
明朝,《筹海图编》明确将钓鱼岛等岛屿编入“沿海山沙图”,钓鱼岛等
依据 岛屿就已经纳入中国海防管辖范围,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
清朝明确将钓鱼岛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官方文献详细
记载了对钓鱼岛的管辖情况
在地质上,钓鱼岛地处东海大陆架,是我国台湾岛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
分,向东与琉球群岛之间以冲绳海槽相隔
(2023·黑龙江哈六中检测)防空识别区 是一国基于空防的需要,单方面所划定 的空域。通常情况下,以该国的战略预 警机和预警雷达所能覆盖的最远端作 为防空识别区的界限。防空识别区是 位于领空之外的空间,不属于国家主权 范围。下面图1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东 海防空识别区范围图,图2为我国钓鱼 岛照片。读图,完成3~4题。

(完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学课件精品PPT资料精品PPT资料

(完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学课件精品PPT资料精品PPT资料

(1)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主要 标志
(2)地域城市化:__乡__村_地_ 域 转变为城市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经济城市化:_第__一__产_ 业 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
城市化本质
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经济活动、空间地域三个 主体内容的转化,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请 将三个主体内容正确填入下面关联图空格中。
招集
建筑 安装
决策 图例:
城市
城镇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更 ;
土地 城市发展
人员
生产
五次人口普查
东莞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
经营
空间地域 转化
人口迁移 转化
经济活动转化结果
①就业机会多 ②社会福利保障 程度高 ③文化设施齐全 ④交通便捷
城市化的动力
拉力
推力
①人口增长快, 对土地压力大 ②收入低,社会 服务短缺 ③受自然灾害影 响大
50
19 60
19 70
19 80
19 9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0 0
200 0
年代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直高 于发展中国家;1980年后发达国家 城市化增速开始减慢 ,进入后期稳定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城市
化进程的速度 超过了发达国家,成了现代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 城市化起步 2. 城市化水平 3.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本质
城市化进程的时空差异。
(工业厂区、商业大楼) A.① ②英国 ③巴西 ④印度
这两幅图上信息反映了在城市化中人口迁移转化的过程是:

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城市化进程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经典PPT课件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经典PPT课件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经典PPT 课件目录
0002页 0051页 0093页 0222页 0268页 0385页 0552页 0585页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第三节 地域联系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 理容量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经典PPT课 件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 分布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经典PPT课 件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经典PPT课 件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 容量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经典PPT课 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优质课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优质课件

国内人口迁移
(2)按迁移的方向
农村→农村
农村→城市
(城市化的一种表现)
城市→城市
城市→农村
(逆城市化的表现)
由农村→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
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讨论: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 入地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
1、近代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 ? 2、近代世界人口的迁移有什么特点?
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
高增长 增长下降
原始低增长
过渡模式
工业化开始
高高低模式
工业革命前
2.各大洲之间的差异:
大洲(地区) 非 洲 亚洲、拉丁美洲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世界平均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增长阶段 高增长 增长下降 低增长 增长下降 增长下降 低增长
一、环境承载力
讨论:
2、环境承载力的数量是一成不变的,因为自然资源的数量是 有限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可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改良生产条件,发挥生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可以 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领域和范围,使自然资源发挥更大的 作用。如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淡水资源 被看成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土地资源 是决定地球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是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 矿产资源 的物质基础 太阳空气 目前对环境承载力没有限定
一、环境承载力 世界淡水危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缺水原因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解决措施 跨流域调水 修建水库
工农商生活用水增多
案例分析5
深圳市
迁移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吸引了 大量年轻而又素质较高的迁移人口.2010年第六次全国 人口普查显示,深圳常住人口为1035.79万,其中约有 798万人是非户籍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77%

地理必修2中图版第1章第1节课件44张

地理必修2中图版第1章第1节课件44张
第一页,共45页。
地球究竟能养活
(yǎng huo)多少人?人类
将如何应对生存与发展
的挑战?
第二页,共45页。
为什么俄罗斯有人 (yǒu rén)提出“一夫四妻” 的荒唐法案?
什么时候印度人口将 超过中国?
第三页,共45页。
为什么 发展中国家 人口 (rénkǒu) 增长过快?
为什么 发达国家人 口(rénkǒu) 增长缓慢?
第十页,共45页。
思考(sīkǎo): 经济发展水
平对人口的出生 率和死亡率有什 么影响?
第十一页,共45页。
2. 人口增长模式(móshì)及特点
(1)“高高低 (gāodī)”模式
思考: 这种人口(rénkǒu)增长模式有什
么特点? 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 有哪些有利与不利之处?
第十二页,共45页。
第二十五页,共45页。
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对我国的人口增长(zēngzhǎng)影响较大?
第二十六页,共45页。
第二十七页,共45页。
现在世界 人口增长的一 半来自印度、 中国(zhōnɡ ɡuó)、印度尼 西亚、巴基斯 坦、尼日利亚 和孟加拉国。 欧盟所有25个 成员国在整个 2003年增加的 人口是印度在 同年5天内的人 口增加数。
2000-2005
1.10
0.91
0.75
1.86
1.64
1.41
1.00Biblioteka 0.830.711.54
1.43
1.22
1.49
1.31
1.20
2.68
2.77
2.50
-0.03
-0.16
-0.19
3.10
2.00

地理必修2中图版第1章第3节课件35张

地理必修2中图版第1章第3节课件35张

举例
家庭 婚姻
因与外国人结婚(jié
hūn),迁居到国
其 重 投亲
他 要 靠友
因 素
(z h
性别
青年比少年和老年迁移的比 重更大
ò n
(gxbìnié)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
g 年龄
第二十五页,共36页。
材料 (cáiliào )一:
政治 (zhèngzhì) 新因华素社报道:叙利亚上月宣布允许因躲避
特点 国家有组织移民 自发迁移
作用
促进国内经济发 展
促进西部、南部经济发展
第十二页,共36页。
第十三页,共36页。
阶段 特点
流向
原因
建国 前
频繁 (pínfán )、
•黄河(huánɡ hé)中 下游-长江流域、 •珠闯江关流东域、走西口
移民支边、自 然灾害、战争
建国~ 改革
规规模模大小 频率低
斯林建立的伊斯兰共和国。为了躲避(duǒbì)宗教
歧视或迫害,当时南亚次大陆出现了规模空前的
人口迁移。印度境内有1500万左右的穆斯林迁入
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境内则有200万的印度教徒迁
入印度。
第二十七页,共36页。
材料 (cáiliào )三
生态环境 (shēnɡ tài 二战后东北五大湖地区环h境u恶án化j(èìnhɡu)à因), 于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素初,大量脱离
入国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移民支边、自然灾害、战争。有计划有组织。内地、乡村 人口到沿海务工、经商。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巨大(jùdà)的压力
Image
第三十六页,共36页。
内乱(nèiluàn)而逃离伊拉克的巴勒斯坦人进 入叙利亚境内避难。在约旦于今年3月关闭约 伊边境之后,许多滞留边境的伊拉克难民终于 有了容身之地。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4-3 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20张) (2)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4-3 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20张) (2)
3.可燃冰目前没有被大规模开采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量少 B.开采难度大 C.对环境影响大 D.海上交通不便
4.我国可燃冰试开采成功,其主要意义是 ( ) A.促进南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C.占领开采技术高端位置 D.减轻我国空气污染 解析:第 3 题,据材料可知,可燃冰大多埋藏在海底, 开采难度大,开采技术和储藏技术要求高,因此目前没被 大规模开采,B 正确;据材料“在海底还蕴藏着极其丰富 的可燃冰”,说明资源量大,A 错误;可燃冰燃烧值高且 对环境影响小,C 错误;海上交通便利,D 错误。
第 4 题,据材料可知,目前没有国家进行商业化开采,而 我国在南海试开采可燃冰并获得成功,在可燃冰开发方面 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主要意义是占领开采技术高 端位置,C 正确。
答案:3.B 4.C
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书》等规定,钓鱼 岛及其附属岛屿应与台湾一并归还中国。但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擅自将钓鱼岛纳入其“托管”范围,70 年代 美国将钓鱼岛“施政权”交给日本。
1.从地理的角度分析,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
领土的一部分。 答案: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上,
海诸岛拥有领土主权 ④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
南海诸岛及周围海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 1 题,永兴岛距离大陆和河流入海口较远, 不是大陆岛和冲积岛;该岛不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按形成原因划分,永兴岛是珊瑚岛。第 2 题,我国人民在 南海活动已有 2 000 多年历史。
二、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1.范畴:钓鱼岛亦称钓鱼台、钓鱼屿和钓鱼山,钓 鱼岛的附属岛屿主要包括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 岛、北屿、南屿和飞屿等。 2.位置: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分散于中国东海大陆 架的东部边缘。距离中国台湾省基隆东北约 120 海里。 3.主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 神圣领土,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的。众多古今 中外的地图均标绘钓鱼岛属于中国。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课件城市化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课件城市化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1.城市化的表现
首页
Z H D 自主预习 I ZHU YU XI
合作学习
E ZUO XUE XI
当堂检测
ANGTANGJIANC
主题活动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首页
Z H D 自主预习 I ZHU YU XI
合作学习
E ZUO XUE XI
当堂检测
ANGTANGJIANC
探究一
探究二
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交通发展,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
迁移。
首页
Z H D 自主预习 I ZHU YU XI
合作学习
E ZUO XUE XI
当堂检测
ANGTANGJIANC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主题活动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过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
答案:(1)C (2)D (3)C
首页
Z H D 自主预习 I ZHU YU XI
合作学习
E ZUO XUE XI
当堂检测
ANGTANGJIANC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主题活动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农村和
小城镇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
H D 合作学习 E ZUO XUE XI
当堂检测
ANGTANGJIANC
一二三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①100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数量快速增多;②特大城市人口占城 市总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③超大城市发展速度很快。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①世界最著名的城市带有6个,即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北美五大湖城市带、日本东海岸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欧洲 西部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过渡模式:
(1)高增长阶段: 1.这种人口增长模 式有什么特点? 2.主要分布在哪些 国家和地区? 3.有哪些有利与不 利之处?
2.过渡模式:
(2)增长下降阶段: 1.这种人口增长模 式有什么特点? 2.主要分布在哪些 国家和地区? 3.有哪些有利与不 利之处?
3.“三低”模式:
1.这种人口增长模 式有什么特点? 2.主要分布在哪些 国家和地区? 3.有哪些有利与不 利之处?
思考1
下列哪些行为属于人口迁移? 1、PGA班李同学考取加利福利亚大学去美国读书 √ 2、李敏镐来成都参加爱尚代言发布会
3、南昌张某一家在赣州文清路开瓦罐煨汤店 √
4、聚居在约旦难民营的叙利亚难民 √ 5、3月份哈萨克牧民春季大转场
一、人口迁移 1、概念: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 定居地的行为。 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 三大要素
居住地变更 (需跨越一定的行政区划界限)
时间限度 (旅游、度假、出差、暂时搬迁等不属于) (较长,通常为一年)
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判断
A、B、C是三个不同地区,判断图 中哪些情况属于人口迁移? A1→B1、C1→A2
B
A
A2 C
C1 A1 B1 C2
假设给你一个迁移的机会,你会迁移到哪里?为什么?
第一、二阶段
第二、三阶段
第四阶段
人口金字塔
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大、增长快,对经济发展、 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印度的人口压力
第一、二阶段
第二、三阶段
第四阶段
人口金字塔
经济、教育、就业、医疗、 住房、交通、资源、环境等压 力巨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 人们生活的改善,同时也造成 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 出现人口老龄 化问题:劳动力不 足、社会养老福利 保障开支增加、老 年人生活困难等。
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
高增长 增长下降
原始低增长
过渡模式
工业化开始
高高低模式
工业革命前
2.各大洲之间的差异:
大洲(地区) 非 洲 亚洲、拉丁美洲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世界平均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增长阶段 高增长 增长下降 低增长 增长下降 增长下降 低增长
年龄 结构 人口 问题
青年型
成年型
老年型
经济发展慢,环境压 劳动力短缺 力大,社会问题多 社会负担重
直接成本
孩子成本——效益理论
劳动-经济效益
从怀孕至 生活自立所 花费的所有 费用。
间接成本
养老-保险效益
消费-享乐效益
继承家业的效益
安全保卫效益 维系家庭地位效益
因怀孕、 生育、抚养 子女花费的 时间损失。
增长模式 过 渡 过 渡 三 过 过 三 低 渡 渡 低
育 水 平 国 家 行 列 。
降 到 现 在 1 .
人 口 少 生 了 3 8 个 左 多 右 亿 , , 进 人 入 口 到 总 低 8 和 生下生 .
育 率 从 20 世 纪 70 年 代 初 的 5
我 国 实 施 计 划 生 育 政 策 30 年 来 ,
中图版高中必修二
地 理 全册优质课件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大约经历的时间
美国人口普查局国 际项目中心推算:

2005年3月7日10∶15
2006年2月26日8时 16分:全球人口突 破65亿 2012年10月19日4时 36分:70亿 2050年:90亿


2005年3月7日10∶16
人口增长快慢直接取决: 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0 人口增加 =0 人口持平
﹤0 人口减少
人口出生率: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一定 地区出生的活产婴儿与该地区当年平均人 口数的比率。 出生人口 人口出生率= ×100% 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一定 地区死亡人数与该地区当年平均人口数的 比率。 死亡人口 ×100% 人口死亡率= 总人口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迁出地 中间阻力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迁入地
拉力
推力
案例分析1
客家人大迁徙
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先生认为,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并在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客家民系。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 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 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 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 迁移原因 即发生在此时期。 战争 第五次:受广东西路械斗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 南部和海南岛等地。Fra bibliotek 炸人 口 爆
阶段 历史 时期 人口 数量 人口 增长 人口 变化 原因
古 代 工业革命前 8亿
近 代 18世纪中叶至 20世纪中叶 25亿 加速增长
现 代 20世纪后 半叶以来 60亿 迅猛增长
缓慢增长 生产力水平 低下,人口 死亡率高
生产力水平 大大提高, 死亡率很低
广大发展中国 家独立,人口 迅速上升
人口增长具有阶段性特点
低出生、 低死亡、 低增长
高出生、 高死亡、 低增长
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 死亡 率下降开始的; 到 出生 率的下降而最终实现;而人口增长 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原始 增长 高增长 增长下降 低增长 低增长 阶段 增长 高高低模式 过渡模式 三低模式 模式 形成 工业革命前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后期 工业化完成 原因 生产力低下 工业革命前 18、19世纪 20世纪前半 时空 的人类社会 的发达国家 叶发达国家 目前的 分布 现代社会中 目前广大的 中新韩、巴 发达国家 的原始群体 发展中国家 阿古、土等
加速 增长
负增 长
高速 增长
减速 增长
波动 增长
低速 增长
我国人口仍将以 每年800万至1000 万的速度递增,人 口形势不容乐观。
未来几十年,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高 峰、老龄人口高峰相继到来,我国人口面临 巨大压力。
三 角 坐 标
2000年
人口的迁移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赣州市常住 人口总数为836844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 比,共增加了781697人。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为 9073000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5%。 自然增长 人口增长 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