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文学中曹操形象之比较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
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
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
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一、曹操人物经历了解人物生平可以知晓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大致性格。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是汉朝丞相曹参的后人,曹操的爷爷是宦官曹腾,而他的父亲则是曹腾的养子,所以后代嘲笑曹操为宦官之后,但其实曹操父子与曹腾并无血缘关系,而曹操是名门之后却是事实,曹操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性情洒脱,其才能不被世人所看好,心中抱负也不被外人所知。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提起曹操,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把他当作奸臣的代表。
但艺术的形象与历史的真实并不是一回事,需要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千百年来人们从三国演义的描写中得来,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是有出入的。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曹操生在战乱时代,一生的大部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他在三十五岁以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参加了大小近五十次的战役,征战地区几乎遍及到大半个中国。
在战争中,他长于选将料敌,“运筹演谋”,不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还善于吸取部属的正确意见,因此常常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
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
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
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
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他毕竟也犯下了不少罪过,除镇压黄巾,屠城杀降外,还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进行迫害,如对孔融、杨修、崔琰、祢衡、华佗,甚至连大有功于他的荀彧也不放过。
曹操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对照
曹操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对照内容摘要:曹操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为“奸雄”形象,其奸险狡诈令人生畏;在《三国志》中,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人物:既有阴暗的一面,也有英雄的一面。
作为小说,《三国演义》以曹操的历史形象为原型,突出了其“奸雄”的一面,塑造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关键词:曹操;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奸雄《三国演义》全书中塑造的400多个人物形象中曹操无疑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
作品中的曹操并非只有“罪恶”的记录,也有成功的业绩。
作者曾经指出,他笔下的曹操是一个“功首罪魁”于一身的两面性人物,这个形象既符合历史真实,也符合艺术真实,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作者给曹操的形象定型是:“乱世之奸雄。
”“奸雄”者也,奸诈与雄才相统一也。
在曹操身上,不奸不成为其雄,不雄则难施其奸,既奸且雄,又雄又奸。
其实,撇开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纯客观的历史视角审视曾经近两千年前彪炳神州大地的曹操,我们会发现曹操这位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截然不同。
一文学形象: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清代刘廷玑说:“演义者,本有其事,而添设敷衍,非无中生有者也。
”①所以,“演义”就是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述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
“小说中的著名主人公之一曹操的为人和历史地位也随着小说的不断演变而几荣几衰。
经历了由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到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从南北朝刘宋年间的裴松之《三国演义》注解,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元代至治年间的《全相三国志评话》到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②等迂回曲折的过程,最终发展为一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然以历史上的曹操为蓝本,但很多方面由于文学典型的需要和思想倾向的原因,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上的曹操仍然迥然不同。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曹操与关羽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曹操与关羽的形象分析《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两部作品,其中塑造了许多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曹操和关羽两个形象。
曹操是一个机智、狡诈、谋略深远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关羽则是一个忠义、勇猛、豪爽的武将。
本文将对这两个形象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两部作品中进行比较,以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在小说中,曹操被塑造成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他聪明机智,善于用计谋,对待敌人狠辣果断,对待手下部将则极其信任,擅长组织兵力。
同时他也是个一位有感情的人,对待亲人及部下都很亲切。
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负面色彩,被描绘得颇为阴险狡诈,残忍无情。
而在《三国志》中,曹操的形象则更加的真实。
他是一个善于用兵的政治家,他政治手腕高超,善于掌握政治的核心和节奏,对任人唯贤的政策也使他获得了很多人的爱戴。
但他也是一个残暴无情,疑神疑鬼,害怕历史的人。
在他长期掌握权力时,使用的手段也是相当的残忍。
与曹操不同,关羽的形象在两部作品中却有着相似之处。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塑造成一个忠义仁爱的英雄形象。
他终生忠于刘备,战死在魏蜀之战中。
在小说中,关羽的形象几乎无可挑剔,被赋予了极高的忠义。
而在《三国志》中,关羽虽然也是忠义可嘉,但同时也是一个自负冒失,缺乏政治感觉的人。
在他一生中,甘宁收降导致失街亭,纳城、救荆州都是曹操的战略失误。
整体来说,从《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两部著名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与关羽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相似之处的。
都是忠义仁爱、豪情壮怀的英雄形象,但也都有着各自的缺陷和性格特点。
曹操是一个政治家与军事家,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智谋都是亘古难磨的伟大。
而关羽则是一个忠义仁爱、勇猛无畏的武将,他在历史上也是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两部作品的塑造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
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
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
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
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
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
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
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一、曹操人物经历了解人物生平可以知晓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大致性格。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是汉朝丞相曹参的后人,曹操的爷爷是宦官曹腾,而他的父亲则是曹腾的养子,所以后代嘲笑曹操为宦官之后,但其实曹操父子与曹腾并无血缘关系,而曹操是名门之后却是事实,曹操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性情洒脱,其才能不被世人所看好,心中抱负也不被外人所知。
曹操的形象分析范文
曹操的形象分析范文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形象也是极其复杂的。
在不同的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曹操的形象具有多重性格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在历史上,曹操是被公认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聪明机智,具有卓越的智谋和战略眼光。
他深谙人事、用兵之道,曾在混战纷争的末年创立了魏国,统一了三国。
曹操的权谋手段和军事策略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他精于用兵,将士敬慕他的领导才能。
曹操在白马坡、官渡、赤壁等战役中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他以少胜多的战绩背后,是他灵活机动的战略和出色的计谋。
其次,曹操也是一位重视文化教育的统治者。
他广招贤才,重用文人,让他们为政府出谋划策、文风翩翩地撰写文章。
他创造了文化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得后来的魏文化逐渐充实丰盈起来。
曹操本人也是一位文学才子,他以文学才华和豪情激昂的武勇,创建了自己的个人形象。
曹操的诗文笔势雄奇,气势磅礴,对于后世诗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曹操还拥有相当广泛的知识面,他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从文学、历史到法学、兵法,几乎无所不通。
他为人正直,勤于学习,他的《庐山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之一、曹操的学识和才华也赢得了很多君臣的敬佩和钦佩。
然而,在曹操的形象中,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特点。
曹操的权谋手段常常被人诟病为阴险狡诈。
他有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诈骗、欺压百姓,甚至杀戮无辜。
他与袁绍展开的长时间的对抗中,采取了残酷的战略手段,不择手段地消灭对手。
他的一些行径也引来了广泛的批评和讨伐,被一些文人视为暴君。
此外,曹操也经常遭受后世文人的批评与诋毁。
正因为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比较复杂,他的形象也承载了人们对三国历史的不同理解和观点。
有的人把他视为英杰,有的人则将他看作淘气流氓。
而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的战败,更是让他遭受了不少后世文人的责难。
总之,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复杂形象的人物,他的形象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曹操
《三国演义》则毫不避讳书纪曹操缺点,甚至把曹操塑造成了狡猾奸诈、自私残酷的反面形象。如《三国志》中乔玄、何颙对曹操的评语,在《三国演义》中被改写为:“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还有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以“能臣”“奸雄”并举,褒贬兼有,这是对曹操能力的肯定,对人性的否定。《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的基础上,参考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而写成,它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书中人物颇多。诸葛亮卓越千古,曹操则遗臭万年,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这在小说第一集中就有所披露“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少时的曹操奸诈在此已无可争议。长大后的曹操的奸诈则更加是变本加厉。
关键词:曹操;奸雄;英雄;历史性;演变
1曹操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差异
曹操在正史《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三国志》中主要张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开启了尊曹贬刘的先河。而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塑造成了放纵不拘、奸诈无信、自私残酷的反面人物,并对后世以及民间形象中的曹操产生了绝大的影响。这其中不同的历史价值取向: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而《三国演义》作为小说,文学性,可读性更强,其民间受众群体更为广泛。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陈寿生活的年代距离曹操生活的年代更接近,很多的历史真实尚未抹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其说阐述的历史事实抛却政治因素而言可信度更高。然而《三国演义》作为小说更多的地方是在强调小说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表达的更多的是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三国志》书写的是曹操的历史形象,而《三国演义》则表现的是曹操的文学形象。从今天大众对曹操的形象认知来看,文学性形象的对普通人的影响更为深远。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的对比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的对比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经典之一,以描绘了三国时期乱世英雄的故事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作品中,许多人物形象是基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然而,三国演义对历史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夸张和虚构,以满足文学作品的需要。
本文将通过对比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一、刘备:仁德之君与现实政治家的差异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描绘成了仁德之君,儒雅有德,备受百姓爱戴。
然而,历史上的刘备实际上是一个更加复杂的人物。
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能力,但并非完美的圣人形象。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几乎没有任何缺点和错误。
他被描绘成一个完美的君主,对百姓极其关怀,从不辜负他们对他的期望。
然而,历史上的刘备在政治上也有一些失误,例如他在与曹操联盟时未能洞察曹操的真实意图,为后来的火烧赤壁之战埋下了伏笔。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并不像历史上那样善于利用他人的才能。
他在平定张鲁割据之后,没有好好利用张杰的能力,而是将其牺牲。
历史上的刘备则更注重个人的荣誉和长期目标,更多地重用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尤其是诸葛亮。
由此可见,刘备形象的夸张与虚构主要是为了符合文学作品的需要。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更加简单化和理想化,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相信他的仁德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
二、曹操:政治家与恶霸形象的塑造相比于刘备的仁德之君形象,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一个冷酷无情的恶霸。
他被认为是政治家,但却常常以残忍和权谋著称。
然而,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完全如文学作品中那样冷血无情。
曹操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的人物,他是建立魏国的关键人物。
他在统一北方时与民生息息相关,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民众生活。
他也很注重人才的重用,例如他提拔了荀彧和郭嘉这样的智囊团来辅佐他的统治。
然而,三国演义将曹操形象夸大成了一个极其残忍和权谋的政治家。
这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表达对刘备及蜀汉的赞扬,为刘备在演义故事中的胜利提供更大的反差。
曹操与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的交融
曹操与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的交融曹操与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的交融曹操,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与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曹操的生平事迹被广泛记录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著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曹操的形象,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窥探历史的角度。
本文将探讨曹操与《三国演义》之间历史与文学的交融,并进一步展示曹操在历史与文学中的多重形象。
一、曹操的历史形象在历史记载中,曹操是一个为政务实、善于治国的人物。
他以政绩、军功和文学才华著称,为当时政治局势的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曹操着力发展经济,注重法治建设,实行土地政策和兴修水利,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治国思想。
他也是一个出色的将领,他的军事才能在当时也是无人能及的。
这些历史事实使得曹操成为了三国时期不可忽视的人物。
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以曹操为其中一个主要人物,塑造了一个丰满生动的形象。
在小说中,曹操被描绘成一个智勇双全、谋略过人、统驭群雄的英雄角色。
他的聪明才智、军事统帅能力以及善于运筹帷幄的策略无疑让读者们对其印象深刻。
作者对曹操个性的描写既有历史事实的基础,又有一定的艺术创作。
小说中曹操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增添了超乎历史本身的色彩。
曹操的形象具有复杂性,既有明君的一面,也有残忍无情的一面。
他对待敌人残忍无情,同时又关心百姓福祉,显示出伟大的智慧和令人敬佩的领导能力。
三、历史与文学的交融《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同时,也成为了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虽然小说中曹操的形象经过艺术加工,但本质上还是建立在历史记载基础之上的。
小说通过曹操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对话和情节安排,深入研究了曹操的个性和斗争心理,使人更好地了解了那个时代及曹操的性格。
历史与文学的交融使得曹操这一历史人物变得更具艺术感和魅力。
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丰满多样,展现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形象。
他的悲壮和英明,他的冷酷和仁爱,都使读者对他既生厌恶又不能忽视。
论曹操
由于孙权经常进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带兵屯戍于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兖州刺史裴潜等作好行军准备。因这时合肥方面并无军事气氛,故裴潜等动作不速。扬州刺史温恢暗自对裴潜说:“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速知王意,后召先至,卿受其责矣!”于是裴潜赶紧作好快速行军准备。果然不久接到快速进军的命令。接着张辽等也收到诏书。说明操对诸将约束甚严,不容有忽慢诏令和动作迟缓的事。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我们说操之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首先,操善于驭将;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东击孙权,退军时,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将及护军薛悌镇守合肥。次年,操于出军西击张鲁前,派人给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写明:“贼至乃发”。不久,孙权亲自率领大军十万来攻合肥,薛悌等开函看教,乃是:“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这时合肥守军总共才七千余人。敌众我寡,如果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疑惑。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闻言,当即表示赞同。于是辽、典当夜招募敢从之士八百人,杀牛犒飨。次日天亮,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己名,直冲至孙权麾下。权见辽来势凶猛,大为惊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呼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兵少,聚众围辽数重。辽一再突围,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早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辽等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军经此一战,锐气顿失,守合肥十余日,即撤军退。大众既去,权和数将尚留逍遥津北。张辽从高望见,即率步骑前来捉权,极将甘宁、吕蒙、凌统等竭死格斗,权始乘骏马逃去,几被活捉。史家对操教令,颇为赞扬,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孙盛认为操之本意是勇怯调配,“参以同异”。我以为:张辽作战固极勇锐,乐进也以“骁果”显名,常先登陷阵,“奋强突围,无坚不陷”。如果把乐进说成是“怯”者或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孙权来时必自恃人马众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骄忽轻敌。正可乘此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袭击。即如张辽所说“及其未合,折其盛气”,如此而已。盖兵贵神速,掩其不备,操之知将料敌,固极高明。
论曹操由历史人物向文学形象的转化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曹操由历史人物向文学形象的转化隋滨竹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摘 要:本文从历史、文学两条轨迹,探寻曹操的人物形象,历史的书写为其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基本素材,曹操的诗文,更为其形象注入了正面的能量。
从曹操诗文中的主体意象可知,在诗文成就的全面影响之下,曹操作为文学作家的主体人格愈发光辉,是对《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非曹”倾向的有力抗衡。
各类文学作品所塑造的曹操形象,使其活跃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內涵。
关键词:曹操;历史人物;文学形象;转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94-02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饱受争议的形象,长期以来,围绕他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过。
相关讨论无外乎如下两大范畴:曹操的历史形象、曹操的文学形象。
根据史书的记载及其自身文学作品的传播,曹操形象似乎成为了一个艺术典型而家喻户晓。
最具代表的,当属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的形象。
一直以来,《三国演义》都被视为“七实三虚”,其故事与人物多引自于真实的史料,曹操却是例外。
历史上的曹操,单就使北中国一举统一这一点而言,其丰功伟绩丝毫不比刘备、孙权差,单凭这一点,也应被视为英雄。
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却是一个阴险、狡诈、残暴的“奸雄”,甚至成为了刘备的对立形象,就历史视角而言,这一形象似乎并不公平。
从曹操诗文中,也不难看出,他的人格魅力与正面形象。
因此,关于曹操如何由一位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衍化为《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的“奸雄”形象,有着十分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原因,探讨曹操由历史人物向文学形象的转化,有助于科学地认识曹操这一典型的文化审美意象。
一、从曹操诗文探其历史人物形象与小说不同,历史上的曹操是史学家眼中的“非常之人、超常之杰”,从曹操自身所创作的丰富诗文作品中,也能看出其独到的眼界认识与光辉的人格魅力。
论及曹操诗文,“雅爱诗章”已经不足为其热衷文学创造的所有理由。
英雄与奸雄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对比的论文
英雄与奸雄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比照的论文英雄与奸雄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比照的论文曹操的形象历来为人们所争议,尤其是三国文化热持续升温的今天,对于怎样在新的时期评价曹操〔这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新时期”一样,虽然目的、意义、本质已大为不同〕应当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本文无意于此重复。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管是“英雄”也好,“奸雄”也好,曹操形象〔此文指文学形象,含《三国志》及《三国演义》中的不同形象,有关问题下文详述〕之所以进入千家万户,自有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和不朽的美学价值。
本文的目的亦即是想从曹操形象的美学意义方面略陈固陋。
一、《三国志》作为文学作品对曹操形象美学价值的肯定——英雄的产生曹操“英雄”形象的形成,在文人笔下主要是《三国志》的影响。
毫无疑问,《三国志》是一部史传作品,但正如有人认为《史记》是一部历史小说一样,《三国志》也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性质,或者说具有小说的因素,只不过,它是在完全依赖历史真实的情况下,作者进展了文学加工。
周亮工在评《史记》中项羽被围垓下、与虞姬唱和时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有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①”。
其实,对于任何成功的史传著作均可作如是观。
所谓“笔补造化”,正是指作者对历史人物言行的艺术加工。
《三国志》对曹操艺术形象的塑造,立足于史实,成功地描写了曹操在动乱社会现实中表达出来的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的聪明与才智,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超乎世俗的治人用人韬略、出色的文学创作成就,无不为后人所赞赏。
曹操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集中地表达了人类在与自然、社会的____中顽强、不屈、美妙的品质,换句话说,这些特点代表了人类最崇高、卓异、优秀的特征,是“美”这一深入内涵在“人”的行为中的凝聚与扩散。
人们在曹操身上看到了自己一直追求的人性优点,这一优点,就象一轮迷离梦幻般的光环突然之间变成了屹立在自己面前的现实,给人们以无限的慰藉与力量。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一、本文概述《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吸引了无数读者。
其中,曹操作为该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其形象复杂多面,深入人心。
本文旨在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以及历史背景,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本文首先概述了《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包括其家族背景、政治经历以及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
接着,文章从性格特征、行为方式、政治智慧、军事才能等多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探讨了曹操形象在历史上的变迁和演变,以及《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这一文学经典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本文也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空间,推动对《三国演义》和曹操形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二、曹操的政治才能与战略眼光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不仅以武勇著称,更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远的战略眼光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曹操的政治才能,主要体现在他对国家大事的精准判断和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上。
他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软硬兼施,都能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能够审时度势,见微知著,因此总能立于不败之地。
曹操的战略眼光,更是他成就霸业的关键。
他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天下大势,预见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例如,在官渡之战中,他顶住压力,坚持与袁绍决战,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他在北方的地位,也为他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因此,他大力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这使得他的帐下聚集了众多杰出的谋士和将领,如荀彧、郭嘉、程昱、夏侯惇等,他们的存在,为曹操的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曹操文化形象在历史与文学中的表现
曹操文化形象在历史与文学中的表现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曹操以其杰出的智谋和领导能力闻名于世,并且在历史与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
本文将探讨曹操在历史与文学中所展现的形象,对他的评价以及如何塑造他的形象。
历史上曹操的形象1.政治才能:曹操以其卓越的政治手腕和组织能力处理政务,建立了强大的统治体系。
2.军事天赋:曹操借助精良的兵器,善于运用兵法战术击败对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战略智慧。
曹操在文学作品中的塑造1.《三国演义》:这个经典文学作品将曹操描绘为一个英勇果断、才智过人、权谋无敌、崇尚实用主义等多面形象。
他被描述为草莽英雄,有领导才能,但也存在一些残酷和不道德行为。
2.其他历史小说:各种历史小说或讽刺曹操的作品也涌现出来,以多样化的角度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学界对曹操形象的争议与评价1.正统观点:认为曹操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将其视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质疑观点:一些学者质疑他在统治过程中是否采取强权手段,对待政敌是否残忍无情。
他们认为曹操的形象在历史上可能被过度美化。
结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并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人物之一。
无论是在历史还是文学作品中,都有着丰富多彩、多维度而复杂的塑造形象。
对于曹操而言,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同时存在,使得这个历史人物更加引人入胜。
通过学界讨论和相关文艺作品的呈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曹操的形象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
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一、引言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琅邪国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属于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既是政治家,也是军事家,形象复杂多变,备受争议。
本文将对曹操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他在历史与文学中的形象呈现。
二、曹操的历史地位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当时东汉王朝内外交困,天下大乱。
曹操在这个时期展现出了出众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华,由于他的努力和智慧,逐渐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曹操一生随军征战,多次打败敌对势力,终于掌握了大部分中原地区的实际控制权。
曹操在政治上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集权制度,提升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大大增强了国家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曹操实现了改革革命,成为了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家。
三、曹操的军事才能除了在政治上表现出色外,曹操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曹操熟谙兵法,精通战略布局,善于用兵。
他多次领导军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赤壁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大军面对东吴联军,被炎风大败,这也被后人称为曹操军事才能的一次巨大挫折。
然而,曹操并不是一位单纯的战争好战者。
他更愿意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减少流血和伤亡。
他力求稳定与统治,同时也树立起一种仁政的形象。
四、曹操的文学造诣曹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
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达。
曹操的文学作品以其豪放洒脱、意味深长而著称,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的文学作品主题广泛,既有对时事政治的反映,也有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作品以雄浑有力的语言表达,情感真挚,思想深刻。
曹操的文学造诣使他在历史上独树一帜,成为文学与政治相结合的典范。
五、曹操的形象呈现曹操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多种多样。
在史书中,曹操被描述为一个非常聪明、果断、能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_初中作文素材_
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对曹操的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篇1"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无辜的残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尽传诵。
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
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
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
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
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
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有的人认为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亲曹嵩报仇,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战争是残忍,而百姓是无辜的。
他们不应该成为军阀之间征战的牺牲品。
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后汉书·陶谦传》)足见当时杀人场面之惨烈。
太残忍了,这件事暴露了曹操内心深处的凶残。
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
曹操也有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罪行,曹操的双手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
其次,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问题,曹操这个人非常的好色,虽然‘圣人’有云:‘食、色,性也’的高妙论调,但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
征战张秀时霸占其婶母,打吕布时强占其部将秦宜禄的夫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文学中曹操形象之比较
11016090
赵聪
曹操是历史上有名的的人物形象,他的形象被人所熟知还要多得益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这部小说通过一系列历史事实,即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多个层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其本质。
但这只是文学作品中和戏剧台上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
而历史上曹操又是个怎样的人物呢?下面我就从《三国志》等史书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的对比来简单分析一下作为文学形象的曹操与作为历史形象的曹操的异同。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第一次出现就被作者以许劭之口定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两句评语既概括了曹操的能干,又道出了他的野心。
曹操童年期就表现出狡猾虚伪的性格特点。
他装病诓骗叔父,使父亲失去对叔父的信任,作为一个幼儿虽不能用“奸诈”来形容,却也为他以后的奸诈伪善作了铺垫。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他奸雄形象的形成的一个里程碑式情节。
曹操将汉献帝接入许昌,“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奏天子。
”为儿子曹丕铺平了道路。
曹操性格多变,又狂妄自大。
“杨修之死”最能显示出曹操的性格无常。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曹操心有恶之却丝毫不表现出来,杨修直到最后被曹操借惑乱
军心的罪名杀死,也全然没有察觉。
可见曹操奸诈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许田打围”把曹操的狂妄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许田打围的过程中,曹操用天子的箭射死了一只鹿,群臣以为是天子射中的,都高呼万岁,曹操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
此外,曹操还有多疑,好猜忌的性格特点。
他因多疑错杀吕伯奢全家,又道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又暴露出其残忍的一面。
他对人只要有一点猜忌,便有杀人不眨眼之势,毫不犹豫,在第一时间先下手为强。
他常常也会或事急从权,或巧生变诈,杀人于无形之中。
在军中时,军粮不够,曹操让仓官王垕以小斛发粮,引起军士不满。
为平息将士之怒,曹操又杀死王垕。
曹操无耻地用别人的头来换取自己的美名,这充分暴露了他极端残忍的品性。
显然,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将作为一个反面人物,塑造成了一个“奸雄”形象,一个大奸大恶的权臣典型,成为作者笔下类型化典型人物中“奸”的代表。
而在各类史书中,对曹操的描述却则是各有千秋。
首先来看《三国志》。
《三国志·武帝纪》记述了曹操的政治生涯,突出反映了其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肯定了曹操统一北方、安定边境等功绩,把他塑造成了文武双全,对历史起过进步作用的非凡人物。
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和胆识气魄,认识了他的政治才干和军事才能。
有人认为陈寿的《三国志》对曹操的记载有袒护之嫌。
确实,在封建时代史家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尽管如此,《三国志》仍不失为一部具有实录精神的良史。
《三国志》采用“互见法”记述人物,
以求全面立体的反映人物形象。
仔细认真阅读其他篇目,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还有奸伪残忍的一面。
《三国志·魏志·高柔传》中记述有军士守金逃亡,按照旧法“军征士亡,考究其妻子”。
此法已够苛刻了,而曹操“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奏者尽杀之。
”足见他的残忍和冷酷无情。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也记载了曹操杀华佗之事,因一点小事便可以残忍的将人杀害,可见其冷酷毒辣。
中在《三国志·吴志·诸葛亮传》里,孙权这样评论曹操:“操之所行,其唯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
至于御将,自古少有。
”其中有褒有贬,对于其为人,我们也可以略窥一二。
《三国演义》写了曹操的一个方面,突出了曹操的自私、狠毒和阴险。
曹操形象复杂性格的出现,是罗贯中有意识的艺术创造。
小说最重要的是塑造人物形象。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单凭史书提供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想象和虚构。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包含着作者罗贯中的个人感情、一千多年口耳相传中的误差和广大人民对曹操的个人情感,难免有不合历史事实之处。
所以,《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地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个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
而曹操的文学形象是以历史形象为原型,但比历史人物更深刻,更具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