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读书报告

——浅谈四季顺养之道《黄帝内经》作为一部流传久远的古代传统医学圣典,自问世以来,其独特的“中国式”养生理论一直被广泛应用至今。千百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只有像《黄帝内经》这样的东方传统医学为源头的医学养生理论才是真正从人体的客观规律出发,帮助人们实现延年益寿的健康养生大法。阅读了《黄帝内经》,我就书中四季顺养谈谈我对中国式养生的理解。

一、生命之本,通乎天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主张,世间万物皆由大自然的运动变化而生。因此,人作为自然生物中的一种,也要受到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制约。自然界按照自己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人类长期再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生活,也就形成了体内气血盛衰、阴阳相长的相应性变更。《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就强调了人体与四时之间的相应关系。

二、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

《内经》有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这段话的意思是,四季之中,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阴阳相长,人当应之顺之。顺应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夏要保养阳气以适应自然界阳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阳气潜藏,阴气渐盛打基础,不应宣泄太过或内寒太甚,而伤阳气;秋冬则应保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下基础,而不应耗精而伤阴气。

此外,阴阳偏盛偏衰体质的人需要特别注意。阳虚者,应“冬病夏养”,于春夏之时注意调养阳气,给予培补,切不可食冷食凉,较于冬季病发再用热药效果好。阴虚者,则应“夏病冬养”,与秋冬时滋补肝肾,可减轻春夏发病程度。然则阳旺或阴盛者,则春夏宜寒凉,或秋冬宜温热了。

四时气候变化时自然界顺应天道的客观规律,人体更是这样。只有适应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养生,才能增强内在脏器的适应能力,取得内外环境的统一;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伤五脏之气,减弱人体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影响下一季节的身体健康,甚至发生疾病。

《内经》认为,精神意志在一定情况下能控制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所以,凡养生,养长,养收,养藏“四季调神”之道,除生活起居必须适应时令外,还特别注意精神意志的调摄。

三、四时顺养

1.春季“发陈”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刑,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当春归大地之时,冰雪消融,自然界阳气

升发,万物复苏,刘思柳丝吐绿,一派欣欣向荣。“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春天之气升发舒畅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其不断充沛,逐渐旺盛。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个养生原则应贯串到春季的起居、饮食、情志等各个方面去。

春季气候变化大,天气时暖时寒,另外春气生发,而人体腠理也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便会减弱。所以春天尤其初春的时期不宜过早出去棉服。另外,起居方面。人体气血同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的状态,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春属木,与肝相应。肝,在志为怒,恶抑郁而至调达。所以,我们在春季一定要戒暴怒,更忌忧郁,疏泄不良情绪,保持精神愉快。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提出,“肝主春,且肝苦急,即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意思是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因此,春季宜食辛甘发散之品,却不宜食酸收之味。同时,可以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葱、蒜、韭等都是常见的养阳的佳蔬良药。

2.夏季“蕃秀”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思,是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受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亥症,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多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在一年四季中,夏季阳气最盛,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这时候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会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夏天养生的原则,首要就是“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了,即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的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阳气。这也就是《内经》里所指的“春夏养阳”。

夏季作息,宜晚睡早起,以顺应阳盛阴虚的变化。夏季多阳光,怒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活动,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夏季由于晚睡早起,相对的睡眠就显得不足了,因此,需要午休来做适当的补偿。午睡能使你消除疲劳,精神焕发,可更好地适应午时工作。

长昼酷暑,伤津耗气,人易疲乏,情易烦腻。因此,我们要注意顺应夏季阳气旺盛的这一特点,振作精神,勿生厌倦之心,使气宣泄,免生郁结。同时也要注意调整情绪,莫因事繁而生急躁、苦恼之情,免助阳起暴冲而伤正义。

夏季的饮食较之其他季节更为重要。因为夏季阳气盛与外,而阳及阴生,阴气居于内,故夏季饮食宜清淡,少吃肥甘厚味,多食豆类食品,以此来解暑利湿,健脾益肾。

3.秋季“容平”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是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天是一年之中养阴的最佳季节,因为秋季七、八、九月是阴气上升的时

候,万物果实已成,自然界一排容态平定的气象。秋风劲急,物色清明,肃杀将至。秋季气候属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民间流传的谚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与《内经》中“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类似。但对“秋冻”要与正确的理解。字“立秋”之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时我们应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如果到了深秋,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要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因此,秋季应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向和谐。

肺与秋气相应,属金,主气司呼吸,在之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常会让人在心中引起秋悲、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秋季应以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

秋季是肺金当令之时,《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秋天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因此秋季易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症状。因为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而应多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

4.冬季“闭藏”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浮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

冬季万物凋零,失去生机,人体的阳气也与自然界的阳气一样渐渐收于内。这时在冬季养生时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内经》认为这一季节的到来是使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

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而要养精蓄锐,使阳气内藏。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词语自然界温暖与光明,失去它玩去无法生存。通过李,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城代谢的能力。所以,冬季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最好能早睡晚起。

在精神调摄方面,要保持精神情绪的宁静,避免烦扰妄动,是体内阳气得到潜藏。此外,积极适宜的运动,也会让人精神愉悦,身心健康。

冬季天气严寒,易感受寒邪,应少食生冷,以免损伤脾胃的阳气。而要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食物,但也不宜燥热,同时要多吃蔬菜水果避免维生素的缺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冬季食补之前一定要先清楚自身体质的“寒热”属性,“寒性”特别体质的人一般是不适合“热补”的,而肠胃机能不好的人,也要先把肠胃功能调节好在进补,否则会增加肠胃的负担。

《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顺四时而适寒暑”,避免外邪入侵,是中医防病养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