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一:大半个月的时间,做事与修学总是提不起干劲来找了堆借口来安慰自己。

也对,该是冬眠的时间了;呵呵。

好在绞尽脑汁想想自己有何许收获时,该是看了部分的《皇帝内经》吧;原文是皇帝与当时名医和臣子谈论时记载下的文字,古文初读时不难理解很容易可以知晓其意;阅到第六篇却犹感古时圣人们学医者不仅学术甚深也精通多门学术。

中国的文化用博大精深形容也不为过,光是简单的一本1080个字《弟子规》就教育了世人一生的该遵循的德行;仲尼的《论语》更是深入浅出地向人们道出处于何地位何年龄该明了的事理;这次的《黄帝内经》才让我真正体会到读圣贤书是人生多有意义的享受啊。

处于本能地我又开始质问自己,为什么经典的文学我们从小从未接触过呢?不读圣贤书的现代人还会有什么不敢做的么?如同孔老夫子所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常听到家长和朋友谈起现在的孩子太不好带了,总是抱怨孩子们不听话不知道好好学习,老是捣乱的;出于礼貌我不能直接地告诉他们是教育出了问题,家长和教师是要明白身教大于言教的道理;太多经典的教育全被世人遗忘了,他们不在愿意遵循古圣先贤的理念,多可惜呀。

如果今天是中国的__向人民提议要多读中国文学,多学习古人们求学的精神;太平盛世就在当下。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二:一直对养生比较感兴趣,但也就是了解些皮毛而已。

看到老师的读书清单里有这本《黄帝内经》,回到寝室就下载了电子书来看看,当然还有一本白话文的。

但是其中有些内容还是理解不了,这里只写些我学习到的内容,确实也受益了许多。

另:附带学习了徐文兵教授的《黄帝内经的智慧》讲座(完),吴清忠老师的《人体使用手册》(完),中里巴人的《求人不如求己》(未完)。

学以致用,讲女人如何爱自己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黄帝内经》读后感作文5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作文5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作文5篇#《黄帝内经》读书心得1#这本书是讲中医养生的。

将黄帝内经里的理论,运用到现代人的生活中。

天地自然有一定的规律,经络运行也有固定的规律,人们日常的活动需要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才能让经络正常运行,身体才会健康。

有时身体不舒服并不一定需要吃药或打针,而是通过调整日常活动和习惯,顺应了自然规律,就会让身体的自愈力治愈身体。

除了这一点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心情和价值观,保持愉悦的心情,工作生活玩乐都适度,不过度耗费身体的元气,不舍命追求什么,自己能努力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尽力即可。

生活也是要建立在“活给自己看”的基础上,而不是跟别人对比中获得快乐。

自己能做到能得到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

还有几个简单的食疗方子,和中医养生的误区。

是一本很实用的中医养生启蒙书。

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关于自己身体方面的一些问题。

比如说,我嘴唇发紫是因为任脉有淤血不通畅;如果要喝茶最适合中国人的是全发酵茶,比如红茶黑茶;精神上如果总是有问题那肯定是源自生理的原因,需要调养身体;吃饭不能吃的过饱因为会耗损精气去消化食物;要想补肾,首先晚上要早睡,11 点前睡着,需要戒甜食,和吃点有黏性的东西像糯米糕一类的食物;枸杞是催心火催欲的药,不是补肾补肝的;搓耳朵要从下往上搓,可以补肾。

话说我打算试试里面的食疗方子,一个是姜枣茶, 12 颗枣拇指大的姜切片,煮水常喝,可以暖胃。

二是吃点核桃,要吃熟的,去皮的,撒点盐,吃着很香,就能补肾。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2#《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的国学瑰宝,自古至今,引起了无数人对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内经》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读,往往只能似是而非。

最近,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对于其养生思想颇有一些体会。

现在,人们生活空气污染、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里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疾病”,而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黄帝内经》读后感范文

《黄帝内经》读后感范文

《黄帝内经》读后感《黄帝内经》读后感范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帝内经》读后感范文1大半个月的时间,做事与修学总是提不起干劲来找了堆借口来安慰自己。

也对,该是冬眠的时间了;呵呵。

好在绞尽脑汁想想自己有何许收获时,该是看了部分的《皇帝内经》吧;原文是皇帝与当时名医和臣子谈论时记载下的文字,古文初读时不难理解很容易可以知晓其意;阅到第六篇却犹感古时圣人们学医者不仅学术甚深也精通多门学术。

中国的文化用博大精深形容也不为过,光是简单的一本1080个字《弟子规》就教育了世人一生的该遵循的德行;仲尼的《论语》更是深入浅出地向人们道出处于何地位何年龄该明了的事理;这次的《黄帝内经》才让我真正体会到读圣贤书是人生多有意义的享受啊。

处于本能地我又开始质问自己,为什么经典的文学我们从小从未接触过呢?不读圣贤书的现代人还会有什么不敢做的么?如同孔老夫子所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常听到家长和朋友谈起现在的孩子太不好带了,总是抱怨孩子们不听话不知道好好学习,老是捣乱的;出于礼貌我不能直接地告诉他们是教育出了问题,家长和教师是要明白身教大于言教的道理;太多经典的教育全被世人遗忘了,他们不在愿意遵循古圣先贤的理念,多可惜呀。

如果今天是中国的xx向人民提议要多读中国文学,多学习古人们求学的精神;太平盛世就在当下。

《黄帝内经》读后感范文2由于文言文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匮乏,确实读不懂《黄帝内经》,但仍然为她而着迷。

迷于书中所写的东南西北中,迷于她所写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迷于她所描述的肝心肺肾脾,以及书中的酸咸甘苦辛。

她告诉我,吃什么最健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黄帝内经读后感1中医这种东西实在不能让如今的年轻人感冒,但那是由于没有静下心来真正读过——而没有读过这本书,真的是白白铺张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了!中国人和西方人比能胜在哪里呢?经济,政治,法律都不行,就连体质都比人差一大截;能赛过的就是前年集结的才智而已!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说的那样,没有人情愿去讨论除非病找到头上!由于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想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愉快。

可是人假如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说身体比头脑聪慧,头脑是有为而治,身体是无为而治,不做什么能办好事永久比费很大力气办好事聪慧!书里甚至说到一些所谓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于身体问题所致。

比方说一个人很懒,能坐着就不站着,总想睡觉,这似乎是脾出了问题。

一个人没耐烦,做事三分钟热血,是由于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迟疑不决的就是肝火太弱了!可以确定的是我如今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行经腹痛等等,家中常备下火药,消炎药之类——每月固定开销有两项是药品和护肤品!看了《黄帝内经》后才知道目赤,咽痛是由于阴虚火旺;肩膀痛,头痛,行经腹痛是气血不调;大腿浮肿,脱发是肾功能不太好——气色发黄,眼睛干涩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说如今小毛病不断的缘由是心肝肾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还没到功能损坏的程度,要是有损坏就会有许多地方生病了!——小时候身体很差,常常生病,长期服用药物,而大多数都是刺激肾脏的——由于生病而胃口很差,严峻缺乏养分,导致身体虚弱,气血养的也缺乏——从诞生时就上了很大的火,眼周溃烂,几次进出急救室,阴虚火旺,肝功能先天就不好——该生发时没生发起来,该藏时没藏住什么,反而害了病,身体能调整成如今的样子也已经不错了啊——但是假如把亚健康的状态保持下去,不要说保持青春了〔要面貌年轻首先要身体年轻〕,5年之后身体确定会有实质性的病变出来!——所以如今就是调养的时候了!先用两年时间调养确定能看到成效,再用三年调养就应能调养到健康状态了,藏住精气10年都不会生病的——尽量不要吃西药,西药只能维持,价格也不廉价,虽然见效快,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黄帝内经》读后感7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7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7篇1》.黄帝内经读后感徐文兵这本书是讲中医养生的。

将黄帝内经里的理论,运用到现代人的生活中。

天地自然有一定的规律,经络运行也有固定的规律,人们日常的活动需要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才能让经络正常运行,身体才会健康。

有时身体不舒服并不一定需要吃药或打针,而是通过调整日常活动和习惯,顺应了自然规律,就会让身体的自愈力治愈身体。

除了这一点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心情和价值观,保持愉悦的心情,工作生活玩乐都适度,不过度耗费身体的元气,不舍命追求什么,自己能努力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尽力即可。

生活也是要建立在“活给自己看”的基础上,而不是跟别人对比中获得快乐。

自己能做到能得到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

还有几个简单的食疗方子,和中医养生的误区。

是一本很实用的中医养生启蒙书。

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关于自己身体方面的一些问题。

比如说,我嘴唇发紫是因为任脉有淤血不通畅;如果要喝茶最适合中国人的是全发酵茶,比如红茶黑茶;精神上如果总是有问题那肯定是源自生理的原因,需要调养身体;吃饭不能吃的过饱因为会耗损精气去消化食物;要想补肾,首先晚上要早睡, 11 点前睡着,需要戒甜食,和吃点有黏性的东西像糯米糕一类的食物;枸杞是催心火催欲的药,不是补肾补肝的;搓耳朵要从下往上搓,可以补肾。

话说我打算试试里面的食疗方子,一个是姜枣茶,12 颗枣拇指大的姜切片,煮水常喝,可以暖胃。

二是吃点核桃,要吃熟的,去皮的,撒点盐,吃着很香,就能补肾。

2》.黄帝内经读后感说是读了《黄帝内经》,可实际上自己并不是读原文,而是看了北京厚朴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在电视里讲《黄帝内经》的节目,然后又读了几本根据这个节目录制下的《对话录》,感到深受启发。

养生的文章有很多,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只能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几点写下,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

顺应天时,顺应四季生命是智慧的,人体充满奥秘。

古人认为,人在宇宙中,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

年有四季,亘古不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敬畏天地,在应该的时节做应该的事情,不要违背上天的安排。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1、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

最近,开始读《黄帝内径》这本书,主要是关注身体的健康,而真正读进去后,才发现这本是不仅仅是对身体有意义,在一些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又兼容了传统文化的一些“中和之气”,达到养身修心的目的。

《黄帝内经》这本书家喻户晓,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究,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论,故修养必谨先之。

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

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

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再养生也不迟。

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更要注重自己情绪的调节。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

《黄帝内经》读后感_《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五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_《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五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_《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五篇篇一:黄帝内经读后感《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

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

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在读过《黄帝内经》后,我结合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综合分析了一下,发现自己没能做到《黄帝内经》所提及到的理念。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

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现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典。

它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我国古代医学文化的精髓。

这部经典蕴含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总结,对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阅读《黄帝内经》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和人文关怀,对中医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黄帝内经》以对话的形式,记载了黄帝与岐伯、雷公等医学大家的问答交流,内容涵盖了医学、哲学、人文等多个领域。

其中,对中医理论的阐述尤为精辟,如“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气血运行”等理论,都是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深刻总结。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学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治疗理念,为千百年来的中医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阅读《黄帝内经》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体的细致观察。

在古代医学家看来,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命活动是在阴阳、五行、气血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

因此,中医治疗强调的是“调和阴阳”,“调理气血”,而非仅仅对症治疗。

这种治疗理念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的细致观察和综合分析,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而非仅仅消除症状。

在阅读《黄帝内经》的过程中,我还深刻感受到了中医医学的人文关怀。

古代医学家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注重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情感关怀。

在《素问》中,有关于“医者敬而远之”的论述,强调了医者应当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这种人文关怀的医学理念,对当今社会医疗行业的发展和医患关系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阅读《黄帝内经》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和人文关怀,对我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不断汲取其中的营养,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懂《黄帝内经》,领悟其中的医学智慧和人文情怀,让中医学在当今社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15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15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15篇)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15篇)《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

下面是小编准备的黄帝内经读后感,欢迎阅读!黄帝内经读后感篇1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之後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

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

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来反映其规律。

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

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

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

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

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

黄帝内经读书报告

黄帝内经读书报告

黄帝内经读书报告中医学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医学术的传承和发扬,除了师徒间的耳提面命、口授心传之外,中医经典著作的研读也是重要途径。

历代中医学文献汗牛充栋,每一部经典均代表了该学术领域在高超的理论与实践水平,而《黄帝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从整体观念出发,总结了前人与疾病斗争的丰富经验,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成书于秦汉时代的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一问一答的形式讲述了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诊断和治疗等多个方面内容,为中医学的形成及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名医学生,深入了解中医学理论是很有必要的,原先也只是通过家里老人教的所谓土方法治病了解一些先人对抗痢疾方法的皮毛,真正去读了黄帝内经之后,才知道中医学不仅仅从抵御疾病入手教人们去养生,还从哲学的方面启发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以达到长生的目的。

大致总结《黄帝内经》的中心思想也就是“精气神”学说,“精”也就是承载人生老病死已经各种生理活动的有形物质(筋、脉、肉、皮、骨、五脏六腑等),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气”便是指元气,人的能量;“神”分别先后天之神,先天之神为自我的慧光,后天的神便是指识神认知能力。

对精气神学说辩证统一地论述,深刻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便能长寿的伦理观点。

读完黄帝内经后,我就在这篇读书报告中大致表述一下自己对黄帝内经最中心思想的理解。

达到健康与长寿,岐伯强调了肾气的作用、顺应四时的养生之道、阴阳五行说天人相应的观点。

在我看来,其中最重要的观点莫过于天人相应,人本是自然的产物,顺应天地之变化本就在常理之中,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样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而在这样的前提下,要怎样去养生长寿呢?这便是黄帝内经抛给我们要去探索的问题。

蜥蜴在遇到危险时,会舍去自己的尾巴而去保全自己的性命,人也是有着基本反应能力的动物,但就是人类独有的掌控思维的能力使得身体的应激反应压制在行为之下了,这便是逆行于自然规律,所以要学会养生,首先要学会回归自然,所以黄帝内经给出的基本要求就是了解自身的本性、恢复知觉。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读书报告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读书报告

《黄帝内经》读书报告——浅谈四季顺养之道《黄帝内经》作为一部流传久远的古代传统医学圣典,自问世以来,其独特的“中国式”养生理论一直被广泛应用至今。

千百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只有像《黄帝内经》这样的东方传统医学为源头的医学养生理论才是真正从人体的客观规律出发,帮助人们实现延年益寿的健康养生大法。

阅读了《黄帝内经》,我就书中四季顺养谈谈我对中国式养生的理解。

一、生命之本,通乎天气《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主张,世间万物皆由大自然的运动变化而生.因此,人作为自然生物中的一种,也要受到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制约。

自然界按照自己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人类长期再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生活,也就形成了体内气血盛衰、阴阳相长的相应性变更。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就强调了人体与四时之间的相应关系。

二、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内经》有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这段话的意思是,四季之中,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阴阳相长,人当应之顺之.顺应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夏要保养阳气以适应自然界阳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阳气潜藏,阴气渐盛打基础,不应宣泄太过或内寒太甚,而伤阳气;秋冬则应保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下基础,而不应耗精而伤阴气.此外,阴阳偏盛偏衰体质的人需要特别注意。

阳虚者,应“冬病夏养”,于春夏之时注意调养阳气,给予培补,切不可食冷食凉,较于冬季病发再用热药效果好。

阴虚者,则应“夏病冬养”,与秋冬时滋补肝肾,可减轻春夏发病程度.然则阳旺或阴盛者,则春夏宜寒凉,或秋冬宜温热了。

四时气候变化时自然界顺应天道的客观规律,人体更是这样。

2023年关于《黄帝内经》的读书心得5篇

2023年关于《黄帝内经》的读书心得5篇

2023年关于《黄帝内经》的读书心得5篇2023年关于《黄帝内经》的读书心得篇1《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古代第一本医书,里面详细的记录了中医中药的很多种类和手法,为后世进行中医中药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黄帝内经》分为两卷,内容是皇帝与岐伯或者雷公或他人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可读性比较强,理解起来也很简单,深入浅出的描绘出了古人治病救人的方式方法,然后从侧面反映了医术和疾病的千变万化。

有喜欢养生的,和注意身体的人,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讲的非常科学和奇妙! 《黄帝内经》详细记录了人体的脉络和五脏六腑与天地的联合关系,加上阴阳的平衡。

还有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五行属性,对于扎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时辰,都有一些明确记载。

对于内脏器官在四时(春夏秋冬)应该得病的预防或者得病之后的调养,都会给予指导。

就比如说养生,宜乎顺应四时之规律,怎么讲呢!譬如,夏天,夏天就应该晚睡早起,然后去出汗,冬天呢,因为寒冷,就要早睡晚起,等到早上寒气退去再起床。

还有,现在的季节是秋天,书中说道,秋伤于湿,冬必咳嗽。

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是秋天,不要吃那些凉的的,不然冬天就会咳嗽。

还有一种说法是立秋后不要吃西瓜,西瓜是寒性食物,所以立秋后不应该再吃了。

还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一般来讲,春天万物生发(植物发芽),夏天疯狂生长(小孩子长得特别快),秋收(肃杀和丰收,古代人在秋天打猎比较多,经过夏天的生长小动物长大并且有了后代),冬藏(有的动物冬眠,而人类一般冬天去世比较多,有的人得病,只要扛过了冬天,一般就会没事了)。

所以,沿着四时的规律去养生,可谓是科学而又高效!大家都知道十二个时辰,其实分别对应的心肝脾肺肾,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并且发病的时间也是有例可循的。

还有针灸,也就是所谓的中医扎针点穴一类的手法。

如果有个中医经验丰富,看病的时候,不需要吃药,也许点穴扎针就可以治病救人。

还有号脉,根据脉搏跳动的频率,动静,判断病人的病情。

依托着阴阳,纵惯着逆从,考验着表里,所以,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是懂得这些道理的!并且善于利用这些原理,科学而又神奇为大家祛除病痛,拯救世人性命。

黄帝内经读书报告

黄帝内经读书报告

《黄帝内经》读书报告黄帝,华夏族的始祖,中华民族的象征。

上古时候,黄帝率领他的部落统一了全国,中华文明从此发展。

黄帝不仅长于征战,而且颇懂医术,闲暇时候经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讨论医学问题,由此传说《黄帝内经》为黄帝所著。

看完《黄帝内经》给我的一个总体印象就是:此书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

另我叹为观止的是华夏祖先在2000多年前所阐述的一些深奥精辟的理论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的与将要证实的成就,让我也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

深入到具体内容,我认为《黄帝内经》是一本关于天地和生命规律认识的大百科全书,以阐述生命规律和医疗理法为中心,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观念就是人与自然、人身五脏六腑及各部位间是相互依存的整体。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贯穿始终的整体观念,迄今仍比西方医学高明。

对于《黄帝内经》,我理解最深的是其中的阴阳学说,是最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因为它是贯穿整书的主干,其他的都是从它延伸出去的分支。

所以应该重点讨论阴阳学说。

《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主要阐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调和,相互对立,相互转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中说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这强调了阴阳不是一般事物的名称,而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总规律,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概念。

它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基础与纲领,是万事万物发生,生长,衰亡的动力与根源。

所以讨论阴阳的概念与规律,也就认识了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内在规律,包括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阴阳是相互对立的。

《素问:阴阳别论》中说:“静者为阴,动者为阳。

”阴的属性为静止不动,阳的属性为运动,这是阴阳最基本的属性。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这是对阴阳作用的理论概括。

关于《黄帝内经》的读后感(精选16篇)

关于《黄帝内经》的读后感(精选16篇)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关于《黄帝内经》的读后感(精选16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黄帝内经》的读后感(精选1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篇1《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的国学瑰宝,自古至今,引起了无数人对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内经》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读,往往只能似是而非。

最近,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对于其养生思想颇有一些体会。

现在,人们生活空气污染、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里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疾病”,而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何为养生,就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养生学之源,可见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

对于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对外要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袭;对内要调养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化,充分的体现了《黄帝内经》“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两个基本的观点,也就是整体观。

“天人相应”是说人来源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科技是如何的进步,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得要遵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

《内经》提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一:一直对养生比较感兴趣,但也就是了解些皮毛而已。

看到老师的读书清单里有这本《黄帝内经》,回到寝室就下载了电子书来看看,当然还有一本白话文的。

但是其中有些内容还是理解不了,这里只写些我学习到的内容,确实也受益了许多。

另:附带学习了徐文兵教授的《黄帝内经的智慧》讲座(完),吴清忠老师的《人体使用手册》(完),中里巴人的《求人不如求己》(未完)。

学以致用,讲女人如何爱自己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这是最著名的一段对女人生长过程的总结,所以就从这里开始学习。

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所以其实小孩儿的各个器官都是崭新的,且肾气又是最旺盛的时候,肾气是一个人活力的来源,是不容易得病的,但是在我们印象中小孩儿是很容易得病的,那是因为和成人的接触,感染了成人体内的病毒,这些病菌在成人体内已经达到平衡的状态,所以成人不会得病,但是小孩儿不会,这时候就容易得病了),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

十四岁时,天癸产生(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它来源于先天肾气,靠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女子14岁来例假,但是我们现在基本上12岁左右,甚至更早就会来例假,那是因为没有按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惯例来生活,晚上日落之后有日光灯的照射,这样就会导致激素的不均衡,另外,乱用药物也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但却不是生孩子的最佳时期,因为自己的身体还都没长完全)。

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我们所说的智齿),牙齿就长全了。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通用4篇)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通用4篇)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通用4篇)黄帝内经篇1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之後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

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

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反映其规律。

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

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

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

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

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

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

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黄帝内经读后感黄帝内经读后感最近读了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象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

我深切地感到,《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是一本让你增长智慧的书,是值得我们认真地反反复复去读的好书。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

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

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化。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

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

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

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其实,养生并不难,养生无处不在,养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生就是养护我们的生命,保养我们的心灵。

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到一点,就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慢慢得到修复。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黄帝内经》读书心得1《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古代第一本医书,里面详细的记录了中医中药的很多种类和手法,为后世进行中医中药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黄帝内经》分为两卷,内容是皇帝与岐伯或者雷公或他人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可读性比较强,理解起来也很简单,深入浅出的描绘出了古人治病救人的方式,然后从侧面反映了医术和疾病的千变万化。

有喜欢养生的,和注意身体的人,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讲的非常科学和奇妙!《黄帝内经》详细记录了人体的脉络和五脏六腑与天地的联合关系,加上阴阳的平衡。

还有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五行属性,对于扎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时辰,都有一些明确记载。

对于内脏器官在四时(春夏秋冬)应该得病的预防或者得病之后的调养,都会给予指导。

就比如说养生,宜乎顺应四时之规律,怎么讲呢!譬如,夏天,夏天就应该晚睡早起,然后去出汗,冬天呢,因为寒冷,就要早睡晚起,等到早上寒气退去再起床。

还有,现在的'季节是秋天,书中说道,秋伤于湿,冬必咳嗽。

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是秋天,不要吃那些凉的的,不然冬天就会咳嗽。

还有一种说法是后不要吃西瓜,西瓜是寒性食物,所以立秋后不应该再吃了。

还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一般来讲,春天万物生发(植物发芽),夏天疯狂生长(小孩子长得特别快),秋收(肃杀和丰收,古代人在秋天打猎比较多,经过夏天的生长小动物长大并且有了后代),冬藏(有的动物冬眠,而人类一般冬天去世比较多,有的人得病,只要扛过了冬天,一般就会没事了)。

所以,沿着四时的规律去养生,可谓是科学而又高效!大家都知道十二个时辰,其实分别对应的心肝脾肺肾,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并且发病的时间也是有例可循的。

还有针灸,也就是所谓的中医扎针点穴一类的手法。

如果有个中医丰富,看病的时候,不需要吃药,也许点穴扎针就可以治病救人。

还有号脉,根据脉搏跳动的频率,动静,判断病人的病情。

依托着阴阳,纵惯着逆从,考验着表里,所以,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是懂得这些道理的!并且善于利用这些原理,科学而又神奇为大家祛除病痛,拯救世人性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读书报告——浅谈四季顺养之道《黄帝内经》作为一部流传久远的古代传统医学圣典,自问世以来,其独特的“中国式”养生理论一直被广泛应用至今。

千百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只有像《黄帝内经》这样的东方传统医学为源头的医学养生理论才是真正从人体的客观规律出发,帮助人们实现延年益寿的健康养生大法。

阅读了《黄帝内经》,我就书中四季顺养谈谈我对中国式养生的理解。

一、生命之本,通乎天气《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主张,世间万物皆由大自然的运动变化而生。

因此,人作为自然生物中的一种,也要受到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制约。

自然界按照自己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人类长期再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生活,也就形成了体内气血盛衰、阴阳相长的相应性变更。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就强调了人体与四时之间的相应关系。

二、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内经》有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

”这段话的意思是,四季之中,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阴阳相长,人当应之顺之。

顺应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即春夏要保养阳气以适应自然界阳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阳气潜藏,阴气渐盛打基础,不应宣泄太过或内寒太甚,而伤阳气;秋冬则应保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下基础,而不应耗精而伤阴气。

此外,阴阳偏盛偏衰体质的人需要特别注意。

阳虚者,应“冬病夏养”,于春夏之时注意调养阳气,给予培补,切不可食冷食凉,较于冬季病发再用热药效果好。

阴虚者,则应“夏病冬养”,与秋冬时滋补肝肾,可减轻春夏发病程度。

然则阳旺或阴盛者,则春夏宜寒凉,或秋冬宜温热了。

四时气候变化时自然界顺应天道的客观规律,人体更是这样。

只有适应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养生,才能增强内在脏器的适应能力,取得内外环境的统一;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伤五脏之气,减弱人体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影响下一季节的身体健康,甚至发生疾病。

《内经》认为,精神意志在一定情况下能控制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

所以,凡养生,养长,养收,养藏“四季调神”之道,除生活起居必须适应时令外,还特别注意精神意志的调摄。

三、四时顺养1.春季“发陈”“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刑,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当春归大地之时,冰雪消融,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复苏,刘思柳丝吐绿,一派欣欣向荣。

“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

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春天之气升发舒畅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其不断充沛,逐渐旺盛。

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

这个养生原则应贯串到春季的起居、饮食、情志等各个方面去。

春季气候变化大,天气时暖时寒,另外春气生发,而人体腠理也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便会减弱。

所以春天尤其初春的时期不宜过早出去棉服。

另外,起居方面。

人体气血同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

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的状态,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春属木,与肝相应。

肝,在志为怒,恶抑郁而至调达。

所以,我们在春季一定要戒暴怒,更忌忧郁,疏泄不良情绪,保持精神愉快。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提出,“肝主春,且肝苦急,即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意思是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

因此,春季宜食辛甘发散之品,却不宜食酸收之味。

同时,可以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

葱、蒜、韭等都是常见的养阳的佳蔬良药。

2.夏季“蕃秀”“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思,是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受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亥症,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多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阳气最盛,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

对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这时候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会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

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夏天养生的原则,首要就是“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了,即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的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阳气。

这也就是《内经》里所指的“春夏养阳”。

夏季作息,宜晚睡早起,以顺应阳盛阴虚的变化。

夏季多阳光,怒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活动,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

夏季由于晚睡早起,相对的睡眠就显得不足了,因此,需要午休来做适当的补偿。

午睡能使你消除疲劳,精神焕发,可更好地适应午时工作。

长昼酷暑,伤津耗气,人易疲乏,情易烦腻。

因此,我们要注意顺应夏季阳气旺盛的这一特点,振作精神,勿生厌倦之心,使气宣泄,免生郁结。

同时也要注意调整情绪,莫因事繁而生急躁、苦恼之情,免助阳起暴冲而伤正义。

夏季的饮食较之其他季节更为重要。

因为夏季阳气盛与外,而阳及阴生,阴气居于内,故夏季饮食宜清淡,少吃肥甘厚味,多食豆类食品,以此来解暑利湿,健脾益肾。

3.秋季“容平”“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是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天是一年之中养阴的最佳季节,因为秋季七、八、九月是阴气上升的时候,万物果实已成,自然界一排容态平定的气象。

秋风劲急,物色清明,肃杀将至。

秋季气候属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民间流传的谚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与《内经》中“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类似。

但对“秋冻”要与正确的理解。

字“立秋”之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时我们应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如果到了深秋,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要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

因此,秋季应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向和谐。

肺与秋气相应,属金,主气司呼吸,在之为忧。

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常会让人在心中引起秋悲、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

因此,秋季应以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

秋季是肺金当令之时,《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秋天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因此秋季易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症状。

因为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而应多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

4.冬季“闭藏”“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浮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

”冬季万物凋零,失去生机,人体的阳气也与自然界的阳气一样渐渐收于内。

这时在冬季养生时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内经》认为这一季节的到来是使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

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

而要养精蓄锐,使阳气内藏。

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词语自然界温暖与光明,失去它玩去无法生存。

通过李,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城代谢的能力。

所以,冬季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最好能早睡晚起。

在精神调摄方面,要保持精神情绪的宁静,避免烦扰妄动,是体内阳气得到潜藏。

此外,积极适宜的运动,也会让人精神愉悦,身心健康。

冬季天气严寒,易感受寒邪,应少食生冷,以免损伤脾胃的阳气。

而要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食物,但也不宜燥热,同时要多吃蔬菜水果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冬季食补之前一定要先清楚自身体质的“寒热”属性,“寒性”特别体质的人一般是不适合“热补”的,而肠胃机能不好的人,也要先把肠胃功能调节好在进补,否则会增加肠胃的负担。

《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

“顺四时而适寒暑”,避免外邪入侵,是中医防病养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