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扈从诗的文学地理学解读

合集下载

从元人咏上都诗看滦阳风情

从元人咏上都诗看滦阳风情

从元人咏上都诗看滦阳风情
叶新民
【期刊名称】《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4(0)1
【摘要】元上都是元朝的陪都,是驰名中外的历史名城。

上都城,又称为上京,滦京、滦阳。

它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佳话。

元代有许多诗人写有吟咏上都的诗篇。

如郝经、王恽、张养浩、陈孚、周伯琦、杨允孚、马祖常、袁桷、柳贯、宋本、黄潜、王沂、王结、张翥、迺贤、萨都(?)、贡师泰、王士熙等人,都有咏上都的诗作。

由于这些诗多数是扈从元朝皇帝到上都的官员写的,所以,一般称之为“扈从诗”或“纪行诗”。

从这些诗里,可以看到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巍峨壮观的寺院庙宇,繁杂喧闹的市街,以及上都草原绚丽的自然风光。

这些诗作是一幅彩色斑斓的滦阳风
俗画,展现了上都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面貌。

【总页数】8页(P95-102)
【关键词】滦阳;杨允孚;贡师泰;纪行诗;元上都;陈孚;王士熙;柳贯;滦京;张翥
【作者】叶新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从元代上都扈从诗看滦阳民俗 [J], 赵延花
2."清香合让梅为最,阳艳丛中许牡丹"--唐咏牡丹诗与宋咏梅诗的比较 [J], 李凌
3.从上都扈从诗看滦阳饮食民俗特征 [J], 赵延花
4.杨允孚《滦京杂咏》所见之元代上都风貌 [J], 赵昕;
5.杨允孚《滦京杂咏》所见之元代上都风貌 [J], 赵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代文学家族的地理学考察

汉代文学家族的地理学考察

汉代文学家族的地理学考察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时期之一,同时也是文学繁荣的时期。

汉代文学家族的地理学考察是对当时文学家、文化人等活动地点与地理环境的考察。

地理学考察不仅可以揭示文学家族的生活和创作背景,也有助于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首先,我们来探索汉代文学家族的地理学考察中对于首都长安的描写。

长安作为西汉时期的首都,吸引了无数文学家的目光。

长安位于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地理环境优越,河流交汇,土壤肥沃。

文学家们常常描绘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如《咏长安城》中的“东市日新镜台开,南运纺纱红绮来”以及《长安道》的“长安庙堂五百门,黄尘漫漫白日繁”。

这些描述既显示了长安城的繁荣和规模,也反映了汉代人们对长安的热爱和向往。

其次,还有一些文学家族的地理学考察与名山大川有关。

汉代文学家们对名山大川的钟爱和探索体现在他们的诗词中。

比如岑参的《白马篇》就描绘了秦岭一带的山川美景,如“截竹三楹竞卷书,香焚白马礼先祖。

”司马相如更是在《子虚赋》中写到了巫山的雄伟和壮丽,“矗矗乎其上禽兽敛首而过焉”。

这些描写不仅表现了文学家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也对名山大川的地理环境进行了人文化的赞美和再创造。

此外,汉代文学家族的地理学考察还与历史事件和古迹有关。

汉代是历史剧烈变革的时期,文学家族的创作往往受到历史事件和古迹的影响。

比如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就描绘了南阳长门的美景和历史背景,通过对该地的地理学考察,揭示了南阳长门的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同时,司马相如也在赋中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故土之恋。

综上所述,汉代文学家族的地理学考察体现了文学家们对当时城市、山川、历史事件等地理环境的关注与创造。

这种考察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汉代文学的创作背景和内涵,也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和人文环境的认识。

地理学考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对于揭示文学家族的生活和作品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元代中后期色目文人诗作中的游牧文化意象探寻——以对上都扈从诗的筛查为例

元代中后期色目文人诗作中的游牧文化意象探寻——以对上都扈从诗的筛查为例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8.02元代中后期色目文人诗作中的游牧文化意象探寻——以对上都扈从诗的筛查为例王吉祥【摘 要】元代中后期在文坛崭露头角的著名色目文人的生活轨迹大多与西域色目人故地并无交集,多数都没觅得机会故地重游,他们的诗作中大多浸润着深厚的儒释道等国家主流文化因子,游牧文化的痕迹与这些王朝主流文化相比,并不明显。

但当他们扈从皇帝踏足位于草原边缘的上京时,在与草原、大漠的接触中,藏于无意识深层的游牧文化记忆就被激活了,无意间显露在了他们的作品中。

【关键词】西域 色目文人 游牧文化 上都扈从诗“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意”指内在的抽象心意,“象”指外在的具体物象,“意”寄托于“象”得以展现,中国传统诗论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即是巧用意象的最高境界。

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

自然意象是指取自大自然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社会意象是相对于自然意象来说的,用来寄托情思的人物形象、生活场景、史实等都可以成为社会意象。

元代中后期在文坛崭露头角的著名色目文人要么是跟随蒙元统治者入主中原的西域色目功臣之后,要么是先辈时即已从边疆移居内地的西域色目移民之后,其实这些文人的生活轨迹大多与西域故地并无交集,他们不仅出生在内地,而且也成长并成名于内地,由于蒙元统治者将他们归入了“四等人”之一的“第二等人”,所以我们统称他们为色目文人。

元代中后期著名色目文人大多用汉语创作,诗作中往往弥漫着浓厚的儒释道等国家主流文化印记,浸润着家国天下的儒者士人情怀。

但经过详细筛查我们发现,元代中后期色目文人的诗作中还存在着并不明显的游牧文化意象,要强调的是,我们发现这些体现色目人游牧文化的意象符号与体现国家主流文化的意象符号是相互映衬的,这些出生并成长成名于内地的色目文人并没有刻意状写游牧文化,只是一些意象符号的无意识流露。

上都,始建于1256年,初为忽必烈藩邸,名为开平府。

后忽必烈以开平府为基地与留守都城哈刺和林的阿里不哥争夺蒙古汗国汗位并最终获胜,中统四年(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以取代哈刺和林,至元元年(1264年),又改燕京为中都。

《元代上都诗歌选注》序

《元代上都诗歌选注》序

157《元代上都诗歌选注》序郑福田(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关键词:元代;元上都;诗歌;考释注解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18)03-157-03收稿日期:2018-07-20作者简介:郑福田(1956-),男,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人。

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作为中国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元上都融合着农业、游牧、商业等多种文明,沉淀着元王朝统治区域及其周边各地区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丽珍宝,也是中华民族多元、包容、开放文化的重要例证。

对元上都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研究,不但有利于推动我国古代特别是元代历史文化研究,也会为当代我国和国际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材料和借鉴。

然而,元上都早已毁于战火,已经成了“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历史废墟”,旧址上遗存的实物数量较少,加上生产生活方式、文字及其载体等诸多因素影响,留存下来的相关文字材料不多,而城市建筑、城市管理、政治活动、典礼仪式和人们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材料更是极为匮乏,又没有专门的方志等资料可供参考,元上都及相关研究在材料和实证方面均存在很多困难。

面对这种情形,杨富有教授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了元代上都诗歌,可谓别具只眼。

“天子时巡上京,则宰执大臣,下至百司庶府,各以其职分官扈从”,这是元代的“国朝旧典”。

官员扈从,有机会参与元上都政治、经济、军事、典礼等一系列活动,是元上都诸项活动的亲历者、见证者,而这些官员所作的诗,有不少留了下来。

这些诗歌,有几个特点:一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认识意义。

这些诗大多以元上都及当时各方面生活为题材,形象地表现着扈从见闻、巡幸仪规、城市风貌、宫廷和平民生活,同时还涉及到相关区域的山川景色、风土人情和皇帝与文人的心态。

所谓“扈圣从邹枚,纪行富诗史。

”二是具有较强的真实性。

这些诗大多写个人见闻或亲身经历,无论内容还是情感均较为可信、真实。

清云贵总督高其倬“扈从康熙驻跸避暑山庄”事与其扈从诗创作

清云贵总督高其倬“扈从康熙驻跸避暑山庄”事与其扈从诗创作

清云贵总督高其倬“扈从康熙驻跸避暑山庄”事与其扈从诗创作朱恩毓【摘要】高其倬扈从康熙避暑热河事,是其诗创作的迸发期,扈从沿途及热河风物开始入诗,丰富了诗歌创作内容,使风物诗呈澄旷的艺术特点.避暑山庄及四围美景,扈从人员身份等因素,或多或少影响高其倬诗歌创作,使其诗多呈温雅敦厚的艺术特点.【期刊名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9)001【总页数】4页(P23-26)【关键词】高其倬;承德避暑山庄;诗歌创作【作者】朱恩毓【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海淀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高其倬(1676—1738年),字章之,号芙沼,又号种筠,奉天铁岭人,先录汉军镶白旗,后录汉军镶黄旗。

①高其倬“先录汉军镶白旗,后录汉军镶黄旗”,周琼《清史列传·高其倬传笺证》云:“高其倬,汉军镶黄旗人”条引《清史稿》卷二八九《列传》七十六《高其位》曰:“其位初隶镶白旗,(雍正)三年,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少傅。

……(后)改隶镶黄旗。

”引《满洲名臣传》卷二十八《高其位列传》曰:“其位初隶镶白旗,……(雍正三年),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少傅。

(雍正)四年五月至京,改隶镶黄旗。

”据此论证高其倬改录汉军镶黄旗的时间及原因:“雍正四年(1726)五月当是高其倬家族旗籍改变的重要时期,这之前的史籍记载的‘镶白旗汉军’,当属高氏家族早期的旗籍。

这两种记载是符合高其倬家族在不同时期旗籍的变化,反映了汉族集团在清朝统治集团中地位上升的情况,故与高其倬家族地位的升迁有密切关联。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先后任广西巡抚、云贵、闽浙、两江总督。

降调江苏、湖北、湖南巡抚。

后迁工部、户部尚书。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年)夏四月二十六日辛卯至十月,康熙皇帝奉皇太后避暑塞外,开始了又一次北巡,高其倬有幸参与扈从。

高其倬时年40岁,为詹事府下右春坊右庶子,右庶子为太子府属官,掌“记注撰文”。

元上都扈从诗与上都多元宗教文化

元上都扈从诗与上都多元宗教文化

作者: 杨富有[1]
作者机构: [1]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呼和浩特010022
出版物刊名: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0-5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元上都;扈从诗;多元宗教文化
摘要:元上都扈从诗是研究上都及元代蒙古民族宗教文化的珍贵史料。

游牧经济、万物有灵为核心信仰的萨满教信仰,决定了元代多元宗教文化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加上元代统治者为拉拢各地宗教势力而采取的多元宗教文化并重的宗教政策,使得儒、释、道三教在上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与蒙古民族宗教文化相融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元上都扈从诗文献价值成因分析

元上都扈从诗文献价值成因分析

元上都扈从诗文献价值成因分析
李枫;杨富有
【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41)002
【摘要】元上都扈从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作者大多数是扈从大臣,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的创作视角广阔,给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形象、具体的素材;其作品多属于纪行诗的范畴,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扈从诗作者"自注"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扈从诗也与这些作者的其他作品形成互补关系;客观上,像舞蹈等文化形态,诗歌形象描绘的表象方式也恰能使后人准确了解其具体风貌。

这些因素,一起构成了元上都扈从诗巨大的文献价值。

【总页数】4页(P102-104,112)
【作者】李枫;杨富有
【作者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学院,内蒙古呼扣浩特010066;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内蒙古锡椿浩特0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
【相关文献】
1.元上都对蒙古族文化独立性的意义——以元上都扈从诗为主要材料的分析 [J], 杨富有
2.元上都对蒙古族文化独立性的意义——以元上都扈从诗为主要材料的分析 [J],
杨富有;
3.元上都对蒙古族文化独立性的意义——以元上都扈从诗为主要材料的分析 [J], 杨富有;
4.元上都扈从诗审美价值简析 [J], 杨富有
5.元上都的多元教育及其意义——以元上都扈从诗为主要材料的分析 [J], 杨富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元代扈从纪行诗新探

元代扈从纪行诗新探
中 图 分 类 号 :I 2 0 6 .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6 6 0 4 ( 2 0 1 5 ) 0 3 ~0 0 2 7 —0 8
元代 扈从 纪 行诗 是指 元代 翰林 文 士在 每年 夏 季扈 从 皇帝 北 巡 上 都 时所 创 作 的纪 行 诗 , 它 与 元 代 的两 都巡 幸 制 度 密切 相 关 , 是元 代 政 治 和 宫 廷 生活 的衍 生 物①。元代 以翰 林 国史 院文 士 为 主体
收 稿 日期 :2 0 1 5 ~0 1 —2 0 基金 项 目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青 年 项 目( 1 3 C Z W0 4 0 ) 作者 简 介 :杨 亮 , 副教授 , 文学博士 , 从 事 宋 元 文 学 文 献研 究 。
《 元 诗选 》 《 元诗选癸集 》 《 元诗选补遗 》 , 带有 “ 扈
歌 的表 现对 象 。可 以说 , 扈 从 纪 行诗 在 唐 宋 诗 歌
描摹 对 象渐趋 饱 和之外 , 开 辟 了新 的题材 空间 。
元人 胡 助在《 上京 纪行 诗序 》 中谈 到 自己的纪 行诗 说 : “ 若 睹夫 巨丽 , 虽不 能形容 其 万一 , 而羁 旅
的扈 从 文人 , 从元 世祖 到元 末顺 帝 的近 百年 里 , 每
的元人 诗集 , 元人 上都 纪行 诗 当有数 千首 之 多 , 诗 人近 6 0位 。元代 扈从 纪行 诗创 作风 貌独 特 、 时 间
跨 度长 、 范 围广 、 数量多 , 但 目前 与 之 相关 的 研 究 存 在很 多理 解 的偏 颇 和误 解 , 而 这 一 文 学样 式 是

要 :元代 扈从 纪行 诗 以新 奇 的眼光 透视 异域 文化 , 通过 对 居 庸 关 、 李 陵 台等 地理 意 象的衔

元上都扈从诗人庙堂意识浅说

元上都扈从诗人庙堂意识浅说

人生价值的终极 目标 ,达则兼济天下” 】 “ u 则是典 型的积极 进
取的用世精神的经典告 白 , 以跻身仕 途 的知识 分子都将积 所 极进取 、 为君 分忧 、 功立 业 、 建 关心 民瘼 作 为 自己 当然 的职 责。而其 中的大 多 数人 又 都有 着 诗 人情 结 , 以在 “ 言 所 诗
价 值
【 关键词 ] 上都 ; 元 扈从诗人 ; 堂意识 庙 [ 中圈分类号]10 . [ 2 6 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54 (09 0 —0 2 — 2 0 8 19 2 0 )3 0 6 0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中国古代知 识分 子追求个 体 是 统治是再 自然不过 的一件事 ; 尤其重 要的另一方 面是 , 长期 的战乱也促使知识分子更加渴望社会 的稳定 , 促使以苍生为 念 的文人士子渴望通过 自己的努力实现济世理 想, 至于哪一 个 民族建立的政权 , 倒不过演变成 了这部分知识分子施展济 世抱负 的平台。为此 , 这些文人士子们在时代初期为国效 力 的愿望 、 鼎盛之世歌功颂德粉 饰太平 的 自豪感 、 社会 晚期 关
部分汉族知识分子 而 言不 是不 可接受 有关 , 如郝经 、 王恽
都是由金人元 的知识分子 , 他们而 言 , 受元朝 蒙古族 的 对 接
[ 收稿 日期 ]0 9 3 l 2 0 —0 —0 ( 作者简介 ] 杨富有 (9 5 , , 1 6 一)男 内蒙古宁城人 , 内蒙古锡 林郭勒职业学院教授 , 研究方 向为元代文学与文化。
2 0 年 5月 09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o m a o l e o g l ie st o t n l is u l f I n rM n o i Un v ri f rNa i a t 1 a y o ie

元代扈从诗视野下的龙虎台及其诗作

元代扈从诗视野下的龙虎台及其诗作

元代扈从诗视野下的龙虎台及其诗作马奥远【摘要】元代皇帝两京巡幸往返途中,居庸关南、昌平县境内的龙虎台都是其必定驻跸之所,元代龙虎台诗作因扈从制度而起,它在元代扈从纪行诗中展现出较为独特的风貌.元代文人也留下了一批与龙虎台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对元代龙虎台的文献的梳理,还原龙虎台在元人心中的地位,可以看出,元代文人心中的龙虎台凝聚了复杂的政治意义.对龙虎台的褒扬,表现的是对大元盛世的赞颂.而极少数的异质类作品实际上也是固化的龙虎台意象的侧面反映.【期刊名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5页(P29-33)【关键词】龙虎台;扈从纪行诗;盛世;固化意象;文人心态【作者】马奥远【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自忽必烈时代起,元朝设立两京,即上都(开平)和大都(燕京),自此元朝皇帝每年的两京巡幸制度逐步确立。

其路径据周伯琦《扈从集》称有四条,而据陈高华先生考证为三条。

元代皇帝两京巡幸往返途中,居庸关南、昌平县境内的龙虎台都是其必定驻跸之所,两都巡幸例有文臣扈从,并时常沿途作诗赋咏,元代文人也留下了一批与龙虎台有关的诗文作品,在此称其为龙虎台诗作。

扈从纪行诗是元代较为独特的文献,而龙虎台诗作又是扈从纪行诗中政治意味浓厚的文献,通过对龙虎台诗作的梳理,可以发现龙虎台在扈从制度中的地位和扈从制度对元人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看,除了龙虎台诗作以外,元人杂著、文集及《元史》中也有涉及龙虎台的文献记载。

为了更好的确定龙虎台在元代的具体功能,先对有元一代除了龙虎台诗作外,现存的元人及《元史》对于龙虎台的其他文献记载进行梳理,目的在于考察在元代扈从纪行诗的场合之外,龙虎台的意义所在。

元人对龙虎台最早的记载来自于《元朝秘史》:1.“成吉思中军随后到来,将金国的契丹、女真等紧要的军马都胜了。

比至居庸,杀了的人如烂木般堆着。

元上都扈从诗的生态书写

元上都扈从诗的生态书写

元上都扈从诗的生态书写摘要:元代上都扈从诗人在随皇帝避暑时,上都的自然景物进入诗人的审美视野,吸引了诗人的注意,遂产生大量描写景色的诗篇,构成元上都气候和自然景物的书写,这些诗被称为上都扈从诗。

诗人热爱自然,描写自然,体会自然带给人的精神慰藉,在文学层面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关键词:上都扈从诗;生态;书写元上都扈从诗是元代两都巡幸制度下的产物,忽必烈中统年间制定两都巡幸制度,元代都城为两京制,即上都和大都。

元上都遗址在滦河上游,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是元朝的夏都,皇帝每年夏天来上都避暑、处理政务,大批大臣及文士扈从出塞,产生了为数众多的上京纪行诗。

这些侍从文人来到北方,沿路见到壮美的草原生态环境,遂对草原风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创作热情,书写元上都风景,在上都形成活泼清新文学风气。

他们将所见所闻和感受写成诗篇,纪行是创作原则,有的还以长篇组诗的形式进行创作,真实地反映了上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风貌,体现了元上都扈从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也为研究元上都生态环境提供了可参考的资料。

一、元代随扈诗对上都地区气候的描写元上都地处冬冷夏凉的蒙古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在重山之北,地积阴冷,五谷不殖,郡县难建,盖自古极边荒弃之壤也。

气殊候异,中夏降霜,一日之间,寒暑交至”[1]。

扈从官员赴上都经历北方从凉爽到寒冷的变化,看到上都地理环境和奇异的草原风光,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元人王恽曾这样描述:“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

都东北不十里,有大松林,异鸟群集,曰察必鹘者,盖产于此。

山有木,水有鱼,盐货狼藉,畜牧蕃息,大供居民之食用。

然水泉浅,大冰负土,夏冷而冬冽,东北方极高寒处也。

” [2]上都地处滦河上游,水草丰美,植被状况良好。

元上都扈从诗人郝经、王恽、陈孚、袁桷、萨都剌、迺贤、周伯琦、许有壬、杨允孚等,便对此印象颇深,并创作了内容广泛,题材多样的诗歌。

这些诗歌以描写上都风土人情为主,热情歌颂了草原自然物候,展现了身处北方草原生活的闲适和文人的旷达的胸襟,这种自然真率的文学风格在元代文坛独树一帜。

元代扈从诗

元代扈从诗

元代扈从诗
扈从诗是指古代君臣外出时,臣下所作的歌咏君臣关系、记述行程见闻等内容的诗歌。

以下是元代诗人傅若金创作的一首扈从诗:
《奉和赵大本司徒镇阳道中作》
丞相行边日,春光处处新。

山川开壮丽,鼓角动精神。

父老壶浆迓,衣冠锦绣陈。

元戎先士卒,万骑拥龙鳞。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随丞相出征的场景,表达了对丞相的赞美和对胜利的信心。

诗中用“春光处处新”、“山川开壮丽”等词句,描绘了出征途中的美景,展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同时,诗中还通过“鼓角动精神”、“父老壶浆迓”等描写,表现了军队的雄壮气势和民众对丞相的拥戴。

最后一句“元戎先士卒,万骑拥龙鳞”,则表达了作者对元戎(指丞相)身先士卒、领导有方的敬佩之情。

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激昂,既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又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扈从幸韦嗣立山庄应制诗序释义

扈从幸韦嗣立山庄应制诗序释义

扈从幸韦嗣立山庄应制诗序释义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笔下总是流淌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而在那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年代,皇帝巡幸东都洛阳,视察贵族韦嗣立的庄园,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写下赞美诗,以表达他们的情感与对这位贵族庄园的敬仰。

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他们的才华,更传递出一种对人文关怀的追求。

今天,我们就来解析其中一首应制诗——《扈从幸韦嗣立山庄应制诗序》。

一、诗序背景这首应制诗的创作背景是皇帝巡幸韦嗣立的庄园。

韦嗣立山庄位于三山之外,谷口之地,风景优美,宛如仙居。

诗人通过描绘韦嗣立的庄园,表达了对这位贵族的敬仰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

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皇家的威严与气势,体现了皇帝对贵族的关怀与照顾。

二、诗序内容诗序中首先表达了诗人因无法参与扈从盛典而感到失落,但在皇家的队伍中,又有幸得以欣赏美景,心中满是感激之情。

接着,诗人通过对韦嗣立山庄的赞美,表达了对这位贵族的敬仰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献赋无门的无奈,但愿意跟随皇家队伍,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诗序解析1. 感激之情:诗人在序言中表达了自己因无法参与扈从盛典而感到失落,但能在皇家的队伍中欣赏美景,心中满是感激之情。

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2. 敬仰之情:诗人通过对韦嗣立山庄的赞美,表达了对这位贵族的敬仰之情。

这种敬仰不仅是对个人品行的赞美,更是对儒家思想中“仁爱”思想的体现。

3. 献赋无门:诗人在序言中表达了自己献赋无门的无奈,但愿意跟随皇家队伍,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忠君思想和人文关怀。

四、诗人的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诗人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和人文关怀。

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贵族的敬仰,不仅是对个人品行的肯定,更是对国家繁荣稳定的追求。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决心。

这种思想境界和人文关怀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交融与元上都扈从诗研究的深与远——以《元上都扈从诗辑注》为例

文化交融与元上都扈从诗研究的深与远——以《元上都扈从诗辑注》为例

文化交融与元上都扈从诗研究的深与远——以《元上都扈从
诗辑注》为例
刘绪才;刘亚健
【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51)3
【摘要】关注民族间文化、文学生产中的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过程是民族文学、文化研究的重要价值所在。

元上都在中国边塞文学中是重要的地理空间和文化意象,而其时扈从之诗作因创作者独特的身份、心态和游历经验更具有特殊的文化况味。

以《元上都扈从诗辑注》为例可以发现,文化融通感的存在成为当下研究扈从诗的既定命题,并能够为重新激活这种特有的文学现象的多维价值提供重要的理论话语。

【总页数】5页(P10-14)
【作者】刘绪才;刘亚健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元上都对蒙古族文化独立性的意义——以元上都扈从诗为主要材料的分析
2.元上都对蒙古族文化独立性的意义——以元上都扈从诗为主要材料的分析
3.元上都
对蒙古族文化独立性的意义——以元上都扈从诗为主要材料的分析4.杨富有教授《元上都扈从诗辑注》序5.贯连统系,考订原委:读《元上都扈从诗辑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清真词》解读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清真词》解读

令 ・ 重阳》 等 词 都 是 展 示 荆 襄 交 通 线 上 声 色 繁 华 的
词篇 , 也 很好 地 印 证 了周 邦 彦 曾 经 游 走 其 间 并 时 有 艳 遇 的 观点 。这 些 词 作 有 的 作 于 春 季 。 如《 玉楼春 》
( 大堤 花 艳 惊 郎 目) 写春 花缤纷 、 美人娇艳 、 歌 舞 纷 呈, 有 浓郁 的欢 乐 洋溢 期 问 ; “ 休 将 宝 瑟 写 幽怀 , 坐 上
长安 盖在 宋神 宗熙 宁六 年 ( 1 0 7 8 ) 或七年( 1 0 7 4 ) 三月 底 四月初 ” 的论 断 大 致 吻 合 。这 是 周 邦 彦 要 离 开荆
楚北 上长 安 的明证 。
楼春 》 ( 大堤花 艳 惊 郎 目) 、 《 长 相思 》 ( 好 风浮 ) 、 《 六幺
( 台上披 襟 ) 、 《 玉楼春》 ( 大 堤 花 艳 惊 郎 目) 等 词 传 递
出有 关 宜城 、 郢州 、 襄 阳等较 为明确 的荆楚地理名物 。 在 这些对 所 到 之 处 较 为 零 星 的形 容 中 , 我 们 大 致 可以 推断 , 周邦 彦 曾经走 在 由荆 州 、 宜城 、 郢州 、 襄 阳等 地 连接起 的交通 线上 。这 是 一条 连 接 关 陇河 朔
的遗 憾 。即使 如此 , 周邦 彦是 一 定 到过荆 楚 一 带 的 ,
作者简介 : 朱长英 , 女. 山东 师 范 大学 文学 院 博 十 研 究 生 , 山东 财经 大学 文 学 与新 闻 传 播 学 院 讲 师 。
1 1 8
《 六 幺令 ・重儿 》 、 《 庆春宫 》 ( 云接平 冈) 、 《 蝶恋花 》 ( 美 盼低 迷 情 婉 转 ) 、 《 长相 思 》 ( 好风 浮) 、 《 点绛唇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5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 y .2015第47卷 第3期Journal of Inner Mon g olia Universit y (Philoso p h 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47 No.3基金项目: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2011B057)收稿日期:20150310作者简介:赵延花,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米彦青,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㊂上都扈从诗的文学地理学解读赵延花,米彦青(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 要:文学地理学融合了文学与地理学研究,但以文学研究为本位㊂作为中国古代边塞诗的特殊形式,上都扈从诗所开掘的 地理空间 ㊁所创设的 地理意象 及采用的 地理抒情 策略都使之具有内在的地理学属性㊂这既与传统的边塞题材作品有一致之处,同时也是元代上都扈从诗的独特特色㊂关键词:上都;扈从诗;文学地理学;元代文学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15)03001105 人类生存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这种亲缘关系造就了人类的空间意识,也为文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可能性㊂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和研究方法,融合了文学与地理学研究,但仍以文学研究为本位㊂诗歌艺术最能体现出创造它的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㊂‘文心雕龙㊃物色“中云: 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㊂然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1](494)这里已经说明楚辞与地域文化的关系㊂宋人黄伯思在‘新校楚辞序“中说得更加明显: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㊁作楚声㊁纪楚地㊁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㊂ [2](1307)因此,本文从文学地理学维度切入,通过上都扈从诗抒情空间产生的历史机缘㊁所开掘的 地理空间 ㊁所创设的 地理意象 及采用的 地理抒情 策略四个方面对上都扈从诗进行掘微与阐释,以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上都扈从诗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加深对上都扈从诗的认识和把握㊂一㊁上都扈从诗抒情空间产生的历史机缘任何文学作品都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美学中有许多生动而精彩的论述㊂明人唐顺之在‘东川子诗集序“中感叹说: 西北之音慷慨,东南之音柔婉 , 若其音之出于风土之固然,则未有能相易者也[3](卷10)㊂清人孔尚任‘古铁斋诗序“感慨: 北人诗隽而永,其失在夸;南人诗婉而风,其失在靡㊂ [4](346)北音慷慨激壮,南音清丽柔婉,系于风土人情,不只是缘于语音不同㊂唐顺之和孔尚任分析南北文学风格的差异,都强调 风土 也即地理环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㊂章学诚也说: 心虚用灵,人累于天地之间㊂不能不受阴阳之消息㊂心之营构,则情之变易为之也;情之变易,感于人世之接构而乘于阴阳倚伏为之也,是则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㊂ [5](19)由此可见,影响中国诗歌历史演变与独具特质的因素,除人们常说的政治时序㊁经济文化㊁社会思潮外,还有地域风尚的因素㊂上都扈从诗是元代边塞诗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地展示蒙古草原环境㊁风光㊁风俗㊁民情㊂在元朝以前,这片土地曾经是匈奴㊁鲜卑㊁突厥㊁契丹㊁女真等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㊂这些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汉民族政权长期处于对峙局面㊂中原文人对于这片土地了解甚少,只是通过一些出使者的作品留下了元前这片土地的历史印象㊂也有一些未曾到过草原的文人利用乐府旧题,根据自己对草原的想象,运用前代文人创设的边塞意象,虚设边塞时空进行模拟,这种创作因缺少现实㊃11㊃依据,往往不够准确㊂元朝建立后,南北的统一政局,卫边拓土的军政行为,诗人们不仅有机会越过长城,到达唐人诗中的西极 安西四镇,还可以向着更远的边塞开拓㊂在北部边塞,蒙古草原也第一次真实地出现在了元人的诗笔之下㊂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在上都建元登基,九年迁都大都,上都仍为皇帝夏季驻地㊂同时,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每岁皇帝定期前往上都,百官扈从,终元不辍㊂扈从百官中,有很多是元代的著名文人学士,如号称元诗 四大家 的虞集㊁杨载㊁范梈㊁揭傒斯,另外还有如刘秉忠㊁郝经㊁员炎㊁许有壬㊁柯久思㊁柳贯㊁胡助㊁张昱㊁袁桷㊁王冯㊁张翥㊁王士熙㊁黄溍㊁贡师泰㊁周伯琦㊁杨允孚等人㊂上都的奇异风光㊁物产民俗及宫中礼仪等,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好奇,为他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好的题材,构成了元代文人极富吸引力的描写对象,从而丰富了元代文学创作,形成了数量颇丰的扈从诗(纪行诗)㊂元代完善的驿站制度,也为布衣文人出塞创造了机会㊂蒙古统治势力进入中原之后,很快接受了中原旧有的驿传制度,不但在一些地区恢复了驿站等设置,还开辟了一些新的驿路㊂随着蒙古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新的交通路线不断开辟㊁延伸,到忽必烈灭宋统一全国之后,终于形成了以大都为中心㊁水陆结合的网状交通系统㊂陆路交通干线中,最重要的就是连接大都和上都的交通路线㊂据史料记载,元代开国后,前往上都的官道上往返着一批又一批的官员㊁商队和游客㊂比如作家廼贤在至正九年(1349)夏,与友人赴上都滦阳观礼,并将此行的诗篇结为‘上京纪行“㊂他当时即为一介布衣,这在其他朝代是很难实现的㊂二㊁上都扈从诗开掘的 地理空间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即包含空间形态㊂比如‘诗经㊃国风“与15国的地理空间相关,楚辞则与楚地结缘㊂对于上都扈从诗,学者们虽然认为它艺术价值不高,但却肯定了它的民俗史料价值㊂陶翰㊁陶玉禾说: 袁伯长‘开平三集“,杨允孚‘滦京杂咏“及周伯温‘扈从诗“,如欲征风景㊁考土物,记载颇详㊂ 其江山人物之形状,殊产异俗之瑰怪,朝廷礼乐之伟丽,与凡奇节诡行之可警世厉俗者,尤喜以咏歌记之,使人诵之,虽不出井里,恍然不自知其道,齐鲁历燕赵以出于阴山之阴,蹛林之北,身履而目击,真予所谓能言者乎㊂ 又论杨允孚‘滦京杂咏“说: 凡山川道路之险,夷风云气候之变化 随其所见,辄记而录之,且又时时作为歌诗,以述其所怀㊂ [6](卷末:元明之际罗大已‘滦京杂咏诗卷跋“)‘四库全书“在为陈孚的‘陈刚中诗集“作提要时,提到他的上京纪行诗,也让读者注意它的史料价值: 其上都纪行之作,与前二稿工力相敌,盖摹绘土风,最所留意矣㊂ [7]这些地理环境因素塑形于诗歌创作之中,就形成一种文本中的 自然山水空间 ㊂与唐宋著名作家的纪行诗相比,元代上都扈从诗在艺术表现上也许处于劣势,但它们可以为拥有天然的 地域 自豪㊂作为一种地域特色的显在表现方式,元代诗人多自觉在其作品中调用㊁置放大都 上都间的驿路风情和上都地区的山水风情㊂柯九思(1290 1343),字敬仲,号丹丘㊁丹丘生㊁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县)人,江浙行省儒学提举柯谦(1251 1319)之子㊂得文宗图帖睦尔宠幸,初授典瑞院都事,至顺元年(1330)特任奎章阁鉴书博士㊁参与鉴书博士,参与鉴定内府所藏书画㊂文宗死,受排挤而罢官,流寓苏州胭脂桥,往来于苏㊁杭㊁沪一带㊂清人顾嗣立在‘元诗选“中收录他的诗作262首,并有这样的评价: 敬仲自号丹丘生,又号五云阁吏㊂天历间,与虞㊁李诸公相唱和,及归老松江,时往来玉峰㊁吴闾,与玉山诸君宴游㊂玉山主人爱其诗,类编‘草堂雅集“以敬仲压卷㊂称其宫词尤为得体,议者以为不在王建下㊂ [8](183)柯九思诗作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宫词“类创作,由于特殊的经历,他对蒙古地区的自然风貌相当熟悉,在‘宫词“中有对典型的草原风情的由衷赞美㊂杨允孚,元代诗人,字和吉,江西吉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惠宗至正中前后在世㊂以布衣襆被,岁走万里,穷西北之胜㊂凡山川物产,典章风俗,莫不以诗歌记之㊂惠宗时,杨允孚曾为尝食供奉之官,并扈从顺帝巡幸上都,见识了塞外草原的风光,元明之际回归江南写成‘滦京杂咏“㊂以108首的篇幅并加自注的形式,详细描写了巡幸队伍的出发㊁沿途见闻㊁宫中礼仪㊁草原风光㊁蒙古族习俗等,极富时代与地域特色㊂张昱,字光弼,自号一笑居士,庐陵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文宗至顺初前后在世,曾供职宣政院为判官㊂他有描写蒙古地区风光㊁蒙古人特殊风俗的‘辇下曲一百二首“㊁‘宫中词二十一首“㊁‘塞上谣八首“,杨镰在其‘元诗史“中说: 张昱的‘辇下曲“‘宫中词“‘塞上谣“是他最知名的作品,人们往往㊃21㊃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以这为他的 招牌 ㊂ [9](571)以上所述几位元代诗人创作的扈从诗,涉及大都到上都的众多 自然地理空间 ,而且很多被诗人符号化,成为 审美文化空间 ㊂居庸关在元前边塞诗中,只是一个模糊背景,而元人吟咏居庸关的诗作有30多首,从不同视角描绘了月下居庸㊁雨中居庸㊁居庸秋景㊁居庸夏景等不同时刻的雄关美景,突出了居庸关的山势之险㊁峡谷之长㊁水流之急㊂诗人还借助居庸关这一地理空间表达了他们对于战争㊁朝代更迭的认识,表达了希望统治者以古为鉴,经营天下,使黎民百姓脱离水火的愿望㊂再如李陵台,在元代本是通往上都的一个驿站,但到了诗人笔下,这里却成了他们表达自己哲思浩叹的 符码 ㊂有的表达江山永恒,人生短暂的浩叹: 汉将荒台下,滦河水北流㊂岁时何衮衮,风物尚悠悠 [10](1871);有的抒发诗人的乡关之思: 雪滚寒沙风滚灰,眼穿犹上望乡台㊂陇西可是无回雁?不寄平安一字来 [10](649);有的借咏李陵台表现作者对汉朝统治者刻薄寡恩的批判,对李陵㊁司马迁遭遇的同情: 蹛林闻野祭,汉室议门诛㊂辛苦楼阑将,凄凉太史书 [10](707);有的通过描写李陵台,表现诗人对民族气节的认识: 覆车陷囚虏,此志乃大妄㊂一为情爱牵,皇恤身名丧㊂缕缕中郎书,挽使同跌踢㊂安知臣节恭,之死不易谅 [10](1134)㊂元代诗人都有自觉的地域建构意识,以诗性的语言来呈现塞外草原独具特色的自然物象或地理地貌,使文本自然 地理空间 充分显现,从而成为他们的代表作㊂文学是人学,诗歌内涵会涉及文化意蕴㊂诗人在诗歌中建构的 地理空间 体现了诗人的创作理想与目标,从而形成具有哲学色彩和文化意味的 审美地理空间 ,它往往具有强烈的隐喻特征㊂比如古代诗歌中提到 长城 的时候,就不仅指从嘉峪关到山海关的实际地理空间,还构筑了汉民族的审美文化空间 对国土㊁家园的守护,对入侵家园者的防御㊂元代诗人创作的上都扈从诗,描绘了塞外草原的真实图景,开拓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自然地理空间㊂诗人还将自己的审美理想融入其中,使这些自然地理空间拥有历史与文化内涵,表现出审美艺术与审美思想的统一㊂三㊁上都扈从诗创设的 地理意象意象 指的是作者主观思想与客观物象的结合体㊂所谓文学的 地理意象 ,指的是作家主观思想与具有一定地域特征的物象相结合,创造出的审美客体㊂上都扈从诗中的 地理意象 主要有两类:一类是 自然地理意象 ,一类是 人文地理意象 ㊂所谓 自然地理意象 ,主要指自然形成的物象,如山㊁川㊁湖㊁海㊁云㊁雾㊁星㊁辰㊁太阳㊁月亮㊁雷电㊁风雨㊁草原㊁沙漠及动植物㊂上都扈从诗是北部边塞自然地理意象 的展览馆,既有山川等 山水意象 ,如太行山㊁桑乾陵㊁合门岭㊁弹琴峡㊁李老谷㊁担子窪㊁沙碛㊁独石㊁枪杆岭㊁滦河㊁松林等;又有丰富的 植物意象 ,如芦菔㊁白菜㊁荞麦㊁沙菌㊁地椒㊁韭花㊁梅花㊁芳草㊁芍药㊁柳树㊁紫菊㊁金莲㊁桦树㊁杨花㊁长十八等;更有灵动的 动物意象 ,如羊㊁牛㊁马㊁骆驼㊁黄羊㊁白狼㊁子规㊁兔㊁白鱼㊁黄鼠㊁蜂㊁蝶㊁鹘㊁貂㊁白翎雀㊁天鹅㊁狐㊁乳燕㊁犬㊁黄鹂等㊂正是由于元代诗人在扈从上京途中的环境和上京环境的丰富性,使扈从诗中的 自然地理意象 也格外丰富多彩㊂人文地理意象 ,主要指文学作品中由人工创造的物象㊂上都扈从诗中的 人文地理意象 有旧城遗迹,如关城遗址㊁居庸关㊁龙虎台㊁李陵台㊁刘蕡祠㊁候台等;也有宫殿,如黄金大殿㊁大安阁㊁幄殿㊁兴盛殿㊁棕毛殿㊁华严寺㊁水晶殿㊁洪禧殿㊁睿思殿㊁仁寿阁㊁宣文阁等㊂在上都扈从诗中, 自然地理意象 和 人文地理意象 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自然地理意象 往往兼有人文特征,成为诗人精神的载体,具有符号特征和象征意蕴㊂比如 白翎雀 是元代 上都路 亦 开平 ㊁ 滦京 ㊁ 滦阳 的代表性生物㊂危素‘危太朴集“卷八‘赠潘子华序“载: 开平昔在绝塞之外,其动植之物,若金莲㊁紫菊㊁地椒㊁白翎爵(雀)㊁阿蓝之属,皆居庸以南所未尝有㊂ [11](451)所以它是 乌桓城 的精灵;雌雄双飞,象征着说不尽的情爱㊂廼贤在‘塞上曲“其五中写道: 乌桓城下雨初晴,紫菊金莲漫地生㊂最爱多情白翎鸟,一双飞近马边鸣㊂ [10](1461)虞集‘道园类稿“卷四‘白翎雀歌“云: 乌桓城下白翎雀,雌雄相呼以为乐㊂ 萨都剌‘白翎雀“云: 凄凄幽雀双白翎,飞飞只傍乌桓城㊂平沙无树巢弗营,雌雄为乐相和鸣㊂ [10](1187)白翎雀 还是草原 留鸟 ,只在燕山迤北的地区栖息,这种鸟的生活习性,在元人看来却大有不同㊂忽必烈有感于此鸟留恋生态环境恶劣的草原,㊃31㊃赵延花,米彦青上都扈从诗的文学地理学解读认为它是不忘故土㊁热爱草原的象征,于是让乐工们制作了著名的乐曲‘白翎雀“歌(词)㊂无论是狩猎结束,还是宴会进行,都常演奏以茲鸟命名的乐曲,供人欣赏㊂‘玉笥集“卷三‘白翎雀“曰: 驾鹅飞起暮云平,鸷鸟东来海天阔㊂黄羊之尾文豹胎,玉液淋漓万寿杯㊂九龙殿高紫帐暖,踏歌声里欢如雷㊂ [12](32)‘伊滨集“卷五‘白翎雀“曰: 梨园弟子番曲谱,岁岁年年两京路㊂惯闻清哢杂好音,旋理冰弦移雁柱㊂写出新声玉指劳,真珠落盘钤撼条㊂坐令花筵之四壁,滦河流急秋云高㊂从此流传喧乐府,争买千金比鹦鹉㊂雕笼虽好无常主,时向北风念筹侣㊂ [13](11)可以说 白翎雀 已经成为符合化的集合体,承载了特别丰富的信息㊂其他意象也往往具有这种特征,不一而足㊂由此可见,我们对上都扈从诗中存在的大量 自然地理意象 进行分析㊁探究,会发现它们不仅仅是构成诗歌背景的环境或景物,还富有象征意味和哲学寓意,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㊂四㊁上都扈从诗采用的 地理抒情 策略所谓 地理抒情 是指运用各种有关 地理 的抒情手段去建构诗歌风格㊁表达诗歌的主题㊂笔者认为,上都扈从诗的 地理抒情 首先体现在 地名抒情 上㊂中国自古就有一个 地名抒情 的传统,比如诗圣杜甫的诗中就多采用这种抒情方式,如非常著名的‘石壕吏“㊁‘新安吏“㊁‘悲陈陶“㊁‘悲青坂“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都利用地名进行抒情㊂上都扈从诗延续㊁发扬了这一传统㊂由于元代创作扈从诗的作家多关注旅程㊁表现异域风俗,因此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抒情上就直接调用地名表情达意㊂大多数诗人在 纪行组诗 里都以行程所经为线索,地名就成为多数诗歌的标题,如袁桷开平第一集就有‘居庸关“㊁‘雨中度南口“㊁‘度怀来沙碛“㊁‘龙门“㊁‘弹琴峡在居庸“㊁‘云州“㊁‘李陵台“;在开平第三集中有‘龙虎台“㊁‘桑乾陵“㊁‘龙门“㊁‘合门岭“㊁‘滦河“;马祖常有‘上京抒怀“㊁‘上京效李长吉“㊁‘上京翰苑抒怀三首“㊁‘龙虎台应制“㊁‘龙门“㊁‘还过龙门“㊁‘驾发上京“㊁‘开平事“㊁‘丁卯上京四绝“㊁‘书上都学宫斋壁“㊁‘居庸关早行“㊁‘枪杆岭“;黄溍有‘发大都“㊁‘居庸关“㊁‘枪竿岭“㊁‘李老谷“㊁‘赤城“㊁‘独石“㊁‘担子窪“㊁‘上都分院“;廼贤有‘发大都“㊁‘龙虎台“㊁‘居庸关“㊁‘榆林“㊁‘枪竿岭“㊁‘李老谷“㊁‘赤城“㊁‘龙门“㊁‘独石“㊁‘檐子洼“㊁‘李陵台“等,都直接以地名作标题㊂地域语言的运用是运用 地理抒情 手段的另一种方式㊂ 地域语言 指的是通行于某一特定地域的语言,元代诗人自觉学习和运用这一地域或民族资源,拓展和提升了上都扈从诗的独特魅力㊂比如贡师泰‘和胡恭滦阳纳钵即事五首“其二:野阔天垂风露多,白翎飞处草如波㊂髯奴醉起倾浑脱,马湩香甜奈乐何㊂[10](1425)这首诗中的 浑脱 ㊁ 马湩 都具有蒙古民族生活特色, 浑脱 原指北方民族中流行的用整张剥下的动物的皮制成的革囊或皮袋,可用作渡河的浮囊,亦可作为盛放水浆饮料的容器,也指制法和形状类似皮囊的东西㊂ 马湩 (潼)是酸马奶的别称,也叫马酒㊁马酉童㊂汉代已经采用这个名称,元代汉语文献普遍称之为 马湩 或 马潼 ㊂ 湩 通 潼 ,亦通 酉童 ,是汉代 挏 字的假借㊂马湩主要是作为祭品出现,而且是饮料类祭品中最重要的,用于祭祀天㊁祖先和主要的神祇㊂此外,这种高级饮料还作为婚宴上的饮料,以及赐品等㊂再如张昱‘辇下曲“其五十一:放教贵赤一齐行,平地风生有翅身㊂未解刻期争拜下,御前成个赏金银㊂[14](卷2)这首诗描写元廷每年举行的长跑活动,相当于今天的马拉松比赛㊂里程是180里,好的选手大约3个时辰(6个小时)可以跑完㊂诗中的 贵赤 又译作 贵由赤 ,蒙古语,意思是 跑步者 ㊂㊂再如杨允孚‘滦京杂咏“其一:先帝妃嫔火失房,前期承旨达滦阳㊂车如流水毛牛捷,韂缕黄金白马良㊂[10](1961)此诗自注说: 火失,毡房,乃累朝后妃之宫车也㊂ 再如柳贯‘观失剌翰耳朵御宴回“:毳幕承空柱秀楣,彩绳亘地掣文霓㊂辰旗忽动祠光下,甲帐徐开殿影齐㊂芍药名花围簇坐,葡萄法酒拆封泥㊂御前赐酺千官醉,坐觉中天雨露低㊂诗中原注: 车架驻跸,即赐近臣洒马奶子,御筵设毡殿失剌翰耳朵,深广可容数千人㊂上京五月,芍药始花㊂ [15](166)失剌翰耳朵即 宫帐 或 行宫 ,蒙古语称之为 斡耳朵 ㊁ 斡里朵 ㊁ 兀鲁朵 等㊂周伯琦‘纪行诗二十四首“其一说:高岭横天出,炎天气候凉㊂白沙深没马,碧草浅连冈㊂晨服增棉纩,寒乡贵稻粱㊂土风多国语,闾井异寻常㊂[10](1870)此诗中总写蒙古地区的风俗,是 土风多国语,闾㊃41㊃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井异寻常 ,当地人说的是蒙古族,其风俗也远异于中原汉地㊂在周伯琦的扈从诗中有这样的题目‘怀秃脑儿作汉言后海也“,也就是说, 怀秃脑儿 是蒙古语,译成汉语是 后海 ㊂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元代诗人才会有意识地采撷㊁提炼㊁征用地域语言进行叙事抒情,使得扈从诗中有大量的蒙古语和极富蒙古民俗的语言,形成一种诞生于这片土地上㊁有着浓郁地域色彩的文学语言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地域语言 就是地域文化的载体㊂它既承载着诗人的理想和寄托,也传递着民间和底层的文化㊁政治㊁生活诉求㊂总之,作为中国古代边塞诗的特殊形式,上都扈从诗具有内在的地理学属性㊂通过诗人的艺术创造,可以窥见蒙古地区的民族生活图景㊁地域文化精神,特别是揭示地域文化的表层经验和深层底蕴,这既与传统的边塞题材作品有一致之处,同时也是元代扈从诗歌的独特特色㊂参考文献:[1]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 宋 吕祖谦,等.宋文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2.[3]唐顺之.唐荆川先生文集[M].清康熙五十一年刻本.[4]孔尚任.古铁斋诗序[A].中国文学批评资料丛编[C].台北:成文书局,1978.[5]叶瑛.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6]杨允孚.滦京杂咏[M].知不足斋丛书本.[7]吴师道.礼部集:卷7[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顾嗣立.元诗选(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9]杨镰.元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0]顾嗣立.元诗选(初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11]危素.危太朴集[A].嘉业堂丛书[C].宣统刻本.[12]张宪.玉笥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3]王沂.伊滨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4]张昱.可闲老人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5]杨镰.全元诗(第25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2.ʌ责任编辑齐昆ɔOn the Travel Poems of Shan g du from thePers p ective of Literar y Geo g ra p h yZHAO Yan hua,MI Yan q in g(Colle g e o 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Inner Mon g olia Universit y,Hohhot010021,China) Abstract:Literar y g eo g ra p h y inte g rates studies of both literature and g eo g ra p h y,but it mainl y focuses on litera-ture.As a s p ecial form of ancient Chinese frontier fortress p oems,the Travel Poems of Shan g du show the g eo g ra p hical p ro p erties in their strate gy to describe characterize g eos p atial,g eo g ra p hical ima g e,and g eo g ra p hical ex p ression of emo-tion.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frontier fortress p oems,and also are the s p ecial p ro p erties of travel p oems of Shan g du in the Yuan D y nast y.Ke y words:Shan g du;the travel p oems;literar y g eo g ra p h y;the Yuan D y nast y literature㊃51㊃赵延花,米彦青上都扈从诗的文学地理学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