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扈从诗的文学地理学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5月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 y .2015

第47卷 第3期

Journal of Inner Mon g olia Universit y (Philoso p h y and Social Sciences )

Vol.47 No.3

基金项目: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2011B057)

收稿日期:20150310作者简介:赵延花,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米彦青,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㊂

上都扈从诗的文学地理学解读

赵延花,米彦青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 要:文学地理学融合了文学与地理学研究,但以文学研究为本位㊂作为中国古代边塞诗的特殊形式,上

都扈从诗所开掘的 地理空间 ㊁所创设的 地理意象 及采用的 地理抒情 策略都使之具有内在的地理学属性㊂这既与传统的边塞题材作品有一致之处,同时也是元代上都扈从诗的独特特色㊂

关键词:上都;扈从诗;文学地理学;元代文学

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15)03001105 人类生存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

这种亲缘关系造就了人类的空间意识,也为文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可能性㊂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和研究方法,融合了文学与地理学研究,但仍以文学研究为本位㊂诗歌艺术最能体现出创造它的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㊂‘文心雕龙㊃物色“中云: 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㊂然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

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1](494)这里已经说明楚辞

与地域文化的关系㊂宋人黄伯思在‘新校楚辞序“中说得更加明显: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㊁作楚

声㊁纪楚地㊁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㊂ [2](1307)

因此,

本文从文学地理学维度切入,通过上都扈从诗抒情空间产生的历史机缘㊁所开掘的 地理空间 ㊁所创设的 地理意象 及采用的 地理抒情 策略四个方面对上都扈从诗进行掘微与阐释,以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上都扈从诗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加深对上都扈从诗的认识和把握㊂

一㊁上都扈从诗抒情空间产生的历史机缘任何文学作品都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美学中有许多生动而精彩的论述㊂明人唐顺之在‘东川子诗集序“中感叹说: 西北之音慷慨,东南之音柔婉 , 若其音之出

于风土之固然,则未有能相易者也

[3]

(卷10)㊂清人孔尚任‘古铁斋诗序“感慨: 北人诗隽而永,其失

在夸;南人诗婉而风,其失在靡㊂ [4](346)

北音慷慨

激壮,南音清丽柔婉,系于风土人情,不只是缘于语音不同㊂唐顺之和孔尚任分析南北文学风格的差异,都强调 风土 也即地理环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㊂章学诚也说: 心虚用灵,人累于天地之间㊂不能不受阴阳之消息㊂心之营构,则情之变易为之也;情之变易,感于人世之接构而乘于阴阳倚伏为之也,是则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

也㊂ [5](19)

由此可见,影响中国诗歌历史演变与独

具特质的因素,除人们常说的政治时序㊁经济文化㊁社会思潮外,还有地域风尚的因素㊂

上都扈从诗是元代边塞诗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地展示蒙古草原环境㊁风光㊁风俗㊁民情㊂在元朝以前,这片土地曾经是匈奴㊁鲜卑㊁突厥㊁契丹㊁女真等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㊂这些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汉民族政权长期处于对峙局面㊂中原文人对于这片土地了解甚少,只是通过一些出使者的作品留下了元前这片土地的历史印象㊂也有一些未曾到过草原的文人利用乐府旧题,根据自己对草原的想象,运用前代文人创设的边塞意象,虚设边塞时空进行模拟,这种创作因缺少现实

11㊃

依据,往往不够准确㊂元朝建立后,南北的统一政局,卫边拓土的军政行为,诗人们不仅有机会越过长城,到达唐人诗中的西极 安西四镇,还可以向着更远的边塞开拓㊂在北部边塞,蒙古草原也第一次真实地出现在了元人的诗笔之下㊂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在上都建元登基,九年迁都大都,上都仍为皇帝夏季驻地㊂同时,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每岁皇帝定期前往上都,百官扈从,终元不辍㊂扈从百官中,有很多是元代的著名文人学士,如号称元诗 四大家 的虞集㊁杨载㊁范梈㊁揭傒斯,另外还有如刘秉忠㊁郝经㊁员炎㊁许有壬㊁柯久思㊁柳贯㊁胡助㊁张昱㊁袁桷㊁王冯㊁张翥㊁王士熙㊁黄溍㊁贡师泰㊁周伯琦㊁杨允孚等人㊂上都的奇异风光㊁物产民俗及宫中礼仪等,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好奇,为他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好的题材,构成了元代文人极富吸引力的描写对象,从而丰富了元代文学创作,形成了数量颇丰的扈从诗(纪行诗)㊂

元代完善的驿站制度,也为布衣文人出塞创造了机会㊂蒙古统治势力进入中原之后,很快接受了中原旧有的驿传制度,不但在一些地区恢复了驿站等设置,还开辟了一些新的驿路㊂随着蒙古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新的交通路线不断开辟㊁延伸,到忽必烈灭宋统一全国之后,终于形成了以大都为中心㊁水陆结合的网状交通系统㊂陆路交通干线中,最重要的就是连接大都和上都的交通路线㊂据史料记载,元代开国后,前往上都的官道上往返着一批又一批的官员㊁商队和游客㊂比如作家廼贤在至正九年(1349)夏,与友人赴上都滦阳观礼,并将此行的诗篇结为‘上京纪行“㊂他当时即为一介布衣,这在其他朝代是很难实现的㊂二㊁上都扈从诗开掘的 地理空间

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即包含空间形态㊂比如‘诗经㊃国风“与15国的地理空间相关,楚辞则与楚地结缘㊂对于上都扈从诗,学者们虽然认为它艺术价值不高,但却肯定了它的民俗史料价值㊂陶翰㊁陶玉禾说: 袁伯长‘开平三集“,杨允孚‘滦京杂咏“及周伯温‘扈从诗“,如欲征风景㊁考土物,记载颇详㊂ 其江山人物之形状,殊产异俗之瑰怪,朝廷礼乐之伟丽,与凡奇节诡行之可警世厉俗者,尤喜以咏歌记之,使人诵之,虽不出井里,恍然不自知其道,齐鲁历燕赵以出于阴山之阴,蹛林之北,身履而目击,真予所谓能言者乎㊂ 又论杨允孚‘滦京杂咏“说: 凡山川道路之险,夷风云气候之变化 随其所见,辄记而录之,且又时时作为歌诗,以述其所怀㊂ [6](卷末:元明之际罗大已‘滦京杂咏诗卷跋“)‘四库全书“在为陈孚的‘陈刚中诗集“作提要时,提到他的上京纪行诗,也让读者注意它的史料价值: 其上都纪行之作,与前二稿工力相敌,盖摹绘土风,最所留意矣㊂ [7]这些地理环境因素塑形于诗歌创作之中,就形成一种文本中的 自然山水空间 ㊂

与唐宋著名作家的纪行诗相比,元代上都扈从诗在艺术表现上也许处于劣势,但它们可以为拥有天然的 地域 自豪㊂作为一种地域特色的显在表现方式,元代诗人多自觉在其作品中调用㊁置放大都 上都间的驿路风情和上都地区的山水风情㊂柯九思(1290 1343),字敬仲,号丹丘㊁丹丘生㊁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县)人,江浙行省儒学提举柯谦(1251 1319)之子㊂得文宗图帖睦尔宠幸,初授典瑞院都事,至顺元年(1330)特任奎章阁鉴书博士㊁参与鉴书博士,参与鉴定内府所藏书画㊂文宗死,受排挤而罢官,流寓苏州胭脂桥,往来于苏㊁杭㊁沪一带㊂清人顾嗣立在‘元诗选“中收录他的诗作262首,并有这样的评价: 敬仲自号丹丘生,又号五云阁吏㊂天历间,与虞㊁李诸公相唱和,及归老松江,时往来玉峰㊁吴闾,与玉山诸君宴游㊂玉山主人爱其诗,类编‘草堂雅集“以敬仲压卷㊂称其宫词尤为得体,议者以为不在王建下㊂ [8](183)柯九思诗作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宫词“类创作,由于特殊的经历,他对蒙古地区的自然风貌相当熟悉,在‘宫词“中有对典型的草原风情的由衷赞美㊂杨允孚,元代诗人,字和吉,江西吉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惠宗至正中前后在世㊂以布衣襆被,岁走万里,穷西北之胜㊂凡山川物产,典章风俗,莫不以诗歌记之㊂惠宗时,杨允孚曾为尝食供奉之官,并扈从顺帝巡幸上都,见识了塞外草原的风光,元明之际回归江南写成‘滦京杂咏“㊂以108首的篇幅并加自注的形式,详细描写了巡幸队伍的出发㊁沿途见闻㊁宫中礼仪㊁草原风光㊁蒙古族习俗等,极富时代与地域特色㊂张昱,字光弼,自号一笑居士,庐陵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文宗至顺初前后在世,曾供职宣政院为判官㊂他有描写蒙古地区风光㊁蒙古人特殊风俗的‘辇下曲一百二首“㊁‘宫中词二十一首“㊁‘塞上谣八首“,杨镰在其‘元诗史“中说: 张昱的‘辇下曲“‘宫中词“‘塞上谣“是他最知名的作品,人们往往

㊃21㊃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