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郑曼青的37式太极拳有关的文字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郑曼青的37式太极拳有关的文字资料
与郑曼青的37式太极拳有关的文字资料
郑子太极拳的中定前言:
一、今天承梁志及张肇平先生的邀请,使本人能有机会与诸位见面谈谈太极拳问题,觉得很高兴;同时亦觉得很怕,怕的是本人对太极拳的功夫很浅薄,怕在各位专家面前见笑。

梁、张两位邀请我来演讲,我不敢马上答应,其原因就在此。

二、今天的讲题是「太极拳的中定」,内容完全是先师曼青先生的理论。

是从他的著作里面,和口授讲解以及他在美国期间给我许多指导信件中,就有关太极拳中定部份,加以特别说明的。

三,这篇「太极拳的中定」,虽然都是引用先师的言论,但是由我从各处零碎的抽出来,作有系统的整理与说明时,深恐或有未洽先师的原意,曾在一个多月前在时中学社开会时,提出报告,请各位同学研讨指正,但是直到现在,各位同学还没有给我提出指正的意见来,不得已乃自行检讨,略为修正补充,提出来就教於各位,务请各位多多指教。

今天所讲太极拳的中定,内容分为:一、何谓中定?二、中定有什么好处?三、中定的链法,和四结论等四项来说明如次。

壹、何谓中定?
中定是太极拳十三式中最后的一式,曼师在其所著太极拳十三篇中,对中定的解释约有三处:
一、在「后记」(见原书一一二页)中说:「生理学所谓人体重心,在脐线间,其地位及意义正与丹田相同,重心即太极拳所谓中定,中定不能离乎丹田,拳论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又云『主宰於腰』、『腰如车轮』皆是也」。

二、在「述口诀」篇中解释「磨转心不转」一则说:「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

三、在「明生克」篇〈见原书第四十四页〉更为详尽的说:「变易不易为十三式中之第一要义,所谓变易者,阴阳刚柔相互易而生变化,十三式之相与摩荡而无一非变易也。

至於不易,是十三式体用中惟一之定理,定理者即犹中定之定力也。

何谓中定?中即时中,定无常定,不失中定,是为定力,中庸所谓不偏不易,亦即中定之定理也」依据曼师上面这些指示,我们对中定即可得如下一个概念:中定简单的说,就是重心的安定。

亦就是气沉丹田的功夫,此种气沉丹田的中定,是永恒不易的,不能一时或失的。

贰、中定有什么好处?
中定是太极拳十三中式最基本的一式,十三式中除了中定本身外,掤、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任何一式,都不能没有中定,失了中定的掤、履、挤、按……
就不成其为掤、履、挤、按……所以亦可以说,没有中定的太极拳,就不成其为太极拳了,足见中定在太极拳所占的地位,是如何重要,至於中定究有什么好处,简要的说,约有下面几点:
一、依物理学公例,凡物重心定则安,重心偏则倾,中定即所以使重心安定,与人交手,即可不至於失却重心而跌倒。

二、如果不失重心,就能够「立如平准」与「立身中正安舒」,而能「支撑八面」,所以重心安定,不特可使自身稳定,立於不倒之地,同时亦是应敌的绝妙身法。

三、气沉丹田的中定,是练气之初基,亦是养身之道的功夫:曼师在其太极拳十三篇一书,谈到这些的很多,例如:「别程序」篇中之二阶,即言气沉丹田为链气之初基,在「专气致柔」篇则言太极拳以心与气相守於丹田为水火既济之功。

进而论及拳论「意在精神不在气」、「无气则纯刚」为太极拳可达浑一纯阳之候,与老氏专气致柔之说相终始,而谓为「能如是,则祛病延年之说,抑亦未矣」云云。

此外在「通玄实」、「陆地游泳」、「心与膂并重」、「劲与物理」、「养生全真」、「益脏腑」、「起肺疾」、「明生克」、「述口诀」等各篇,亦均对重心或气沉丹田的功夫,有极重要的说明。

〈全书十三篇中,仅有「释名义」及「变化气质」两篇未予言及〉希望各位同道多加以研究发扬。

参、中定的练法:
这一项最为重要,亦最不好讲。

这里系根据曼师所指导的
言论而能够体会得到的提出来报告如下:一、要力求平正:曼师在其太极拳十三篇「后记」中〈见原书第一一二页〉即言「拳论所谓立如平准及支撑八面,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等语,皆言力求平正,不失重心已也」。

按平正两字最为平凡,但却是中定的基本条件,不论在链拳或推手,都必须力求平正,身体姿势能平正,则全身筋络方能松开,松开的结果,自然而然躯干皆从下沉,能做到松与沉功夫,就是中定。

而松沉是由平正二字得来的,所以说平正是中正的最基本条件,但要注意的是要身体姿势力求平正之外,心意方面亦要力求平正,方为澈底,心得其平,心得其正,方能一切放下不起紧张心理,而做到澈底松沉的中定。

二、注意时时保持中定:
曼师在「明生克」篇中解释「中定定力」一辞时说:「中即时中,定无常定,不失中定,是为定力。

」这里的「时中」与「不失中定」,即系时时中定,亦即任何时间,任何情况都不能失却中定之意。

此点极为重要。

亦极为难能,请勿予忽视,至於如何保持时时中定的链法,曼师在「述口诀」篇中,即有几处极为重要的指示,如:
〈一〉、在「磨转心不转」一则中之「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此指明不管腰如何转,但中定仍然保持其中定。

在这里,我有一句相似的话:「权变中不变」及论语的「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按「权」指称
锤而言〉,可以用来参考,当较易明了。

〈二〉、在「须认真」一则中之「按与挤皆要蓄其劲,不可失却中定,此是真的」,此指明在不发劲时,或不动时,固需要中定,在发劲时更不可失却中定,其方法就是「要蓄其劲」,而「蓄其劲」亦无非意在力求平正,不失中定而已。

〈三〉、在「分虚实」一则中之虚实转换时,「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即指明在定式不变中,故需要中定,而在招式转变过程中,亦仍要以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的口诀来保持其中定不变。

由上面几点来看,中定必须随时随地保持其中定,它具有一个不可变易的特性,而曼师之所以有「所谓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可见中定之难矣」之叹,即系叹其难,难在於随时随地保持中定之不容易。

又上面这几个中定链法,看起来很简单,很平庸,我曾经下过一段时间去细心练习,愈练而愈觉得曼师所言确是言中有物,绝对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各位只要去细心揣摩,下番苦工练习,必会有所获的。

其次在这里我要提出一点应特别注意的,就是「行功的练法」,所谓行功的练法,就是每一招式不仅仅在定式时要平正,要中定,而是要求每一招式在行进过程中,处处要求平正,处处不失中定的练法。

此与站功有别,站功重在定式的练法,而行功重在进行式的练法,只注意站功而忽略行功的
练法,是绝对不可能时时保持中定的。

三、要以心与气相守於丹田:
此即上面所说为链气初基及养生之道的功夫,曼师对此方面之指导,在其自修新法「绪论」中〈见原书第二十四页〉即有「气沉丹田,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位於腹中,在脐与脊之间,与脐近脊远,约三与七之比,先之以意导引,沉气要缓缓逐渐而下,不可太骤,太骤气便浮起,其诀有四字,曰细长静慢,既能娴熟,则随时随地以心与气相守於丹田,则直养而无害矣……」,又在自修新法「谈心得」中〈见原书第二十页〉则有「丹田古人所谓行坐处卧,不离这个,是要以心与气相守於丹田,如鸡之孵卵者,此所谓知止,止於至善之地。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以上指导练法,仅列举其一、二,已甚详明,其余散见十三篇各篇中尚多,这里不及备述,综其所说,并没有什么神秘虚玄之处,各位不妨依法照做。

四、结语:
中正为十三式惟一不易定理,我认为拳论「舍己从人」的原则,在十三式中,举凡掤、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任何一式,都能适用,惟一不能适用的,就是中定一式,举个例说:人要我掤〈要我履……〉我就掤〈就履……〉人要我不掤〈不履……〉我就不掤〈不履……〉人要我中定,我当然亦中定,但人要我失却中定倒地,我则仍然要维持我之中定不变,所以说中定是永恒不易的,不
能一时或失的。

这个意义在佛教方面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语,儒家亦有「有所不为」及「时中」之义。

曼师生前创办拳社,即以「时中」二字命名,其意不外即注重此时时保持中定不变的修为及「有所不为」的节操与乎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的以心与气相守於丹田的修链功夫。

此一意义,实亦为我们链拳、养生以及为人处事之根本指针,而究其实,这就是太极拳的中定功夫。

---------------------------------------------------------
恭录郑宗师曼青公推手秘笈一则
一、为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及控制在我,相沾越轻越妙。

粘劲不重於四两。

二、为「出奇不意」「不遑应付」及增强劲力,出击距离越短越好,不多一寸,在空间时间上力求绵密正确,毫厘不差,所谓丝丝入扣也。

三、肢体常保松灵,但重心沉落一足,立地生根,(藏於九地)*善守者(孙子兵法)
而化打自如,劲自足心起,必须向下踩,如海浪卷至,(动於九天)*善攻者,即中,四正,四隅,或九重天。

四、切保重心,一动全动,心手足意气劲,内外全到,方能发挥尽致。

---------------------------------------------------------
五绝老人郑曼青先生有关太极拳要诀最后墨宝
阴阳妙用须於拳架与推手上求之。

先采攻守为进程之阶,不可越体用二法,攻者为阳,守者为阴,攻不可强取、守不可紧张,必须「守必固、攻必取」,皆从自然而能得者为上也。

譬如采牵走化,能分虚实之用者,乃守之为阴,拨击发放可得应手而用,乃为攻为阳,须要分清之类。

强者先为守势,弱者取攻势,守者使左右落空略带牵采者得也。

攻者以拨靠发放,必须知法,不可自落虚空为得也。

太极拳须分一阴一阳之为道,守势为第一。

譬如一阳一阴便成为「天地否」。

地天为泰,能守方可言攻,现在要求进步,必须从守方面著手,等於水火既济。

郑曼髯乙卯春日郑子太极拳文选
前言:郑子太极拳,原称为简易太极拳,因其有共有三十七不重覆的动作,故又称为三十七式太极拳,在台湾学习者众多,被列为台湾区运太极拳比赛套路。

以下介绍一些郑子太极拳的相关简易功法或文章。

其实郑子太极拳的重要拳论是郑曼青先生早年所著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观其文可知郑子太极拳之大要。

郑子太极拳的特点在於对重心虚实及松相当重视,且有以无招胜有招的方式去练习。

郑先生常说太极拳是愈练愈少,不是愈练愈多,由此可知其本意。

一般人好胜心皆有之,如果在练习郑子太极拳时不能去除好胜心,恐不易有成。

一、漫谈五禽戏之熊
经(民国郑曼青)
前言:学过郑子太极拳的同好,在初学此拳时可能都会学到行功,熊经,松身五法或是五禽戏等,以下稍加介绍这些功法,首先是郑曼青先生对五禽戏中的熊经的文章。

东汉华陀,字元化,人称神医。

创五禽戏,为却病强身法,乃良医医未病者之妙用也。

初见於庄子刻意篇,引上古之尚气者,曰能经鸟申。

释者谓熊能上树。

曰经;错矣。

经则常也。

以熊终日摇摆腰膂,是为熊经,又释鸟申为频呻,亦错矣。

申即屈伸也,以鸟伸其翅与足也。

旋又见谓熊经鸱顾。

此有进乎熊经之说,以熊经时,乃垂头摆腰,加以鸱顾者,乃平视也。

华元化,盖善於养形,而能却病,惜乎生将百龄,而为曹操所杀。

创五禽戏,即本熊经之意。

曰熊,曰虎,曰鹿,曰猿,曰鸟。

古即以一禽字,包举为禽兽也。

其运动之主旨,得最警策者,六字,曰:能使谷气得消。

吾国五千年来,乃尚谷气养人,岂浅陋者所能知也。

视今之所谓营养者,正相反,不知何脏何腑,需要营养,多致大病杀人,飞蛾扑火,亦自取之,不忍言也。

然五禽戏之妙法,失传已久。

惟其所谓致出汗二字,夏日炎热,微汗则可。

秋收冬藏,运动至背与额,觉微有芒剌象,便止,不使汗出也。

五禽戏,余补作之何难。

不过自张三丰,倡太极拳后之今日,其理论至为精密,意义亦甚深奥,决非其他运动可
及。

五禽戏之不逮,亦已远矣。

惟太极拳,确能行运而后动之妙趣,尚气导引之上乘也。

非张真人造诣功深,安能及此。

余仿欲与老病及赢弱者,传一熊经之戏,至简至易之上古妙法,岂却病延年,反弱为强而已,进而求自卫,与臻上寿之方,垂手可得。

兹略系以简介数言,倘能持之以恒,得能以运气百日,自见其病体与赢躯,必有显著之进境,一切疑难之症,无足虑也。

此真强身之宝筏,非瓦釜之作雷鸣可比,且行熊经一戏,可兼得鸱顾,及五禽之戏,与太极拳运动之妙用。

万金易得,一法难求。

勿自交臂失之,致使数十寒暑,匆匆付与东流也。

附述熊经必须注意者,三点如下:
一、熊经乃熊之经常作动,向左古捩转腰膂不息,人须早晚饭后半小时行之,体弱者,可自二百动开始行之,或三百动,每隔五日、或七日,递加五动、或十动。

只许加,而不许减。

故宜缓进,不宜欲速,加至十分钟、或最高至十五分钟,不加矣,必须求适意,以轻松愉快为得也。

二、行熊经时,不可如熊之垂头,乃兼有鸱顾,求平视,头不许动,随身与腰转捩。

即太极拳所谓,虚灵顶劲,尾闾中正神贯顶。

三、熊经须如太极拳,要虚实分清,重如山岳,轻如鸿毛。

譬如腰左转,重心全在左腿,重如山岳。

右腿,则轻如鸿毛矣。

右转亦如之,如此而已。

苟能得如上述三点要诀,则金鸡独立稳矣。

倒撵猴,不让灵猿之进退矣。

抱虎归山,便如虎
虎之有声矣。

左右顾则,斜飞势,必捷於鹿矣。

而五禽与太极,则一戏乃兼得之矣。

惟行之者,务须注意,以心与气相守丹田,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犹须足心蹋地耳。

二、熊经--郑曼青先生对熊经之问答
问:「熊经为至简至易之上古妙法,岂止却病延年,反弱为强而已,进而求自卫,与臻上寿之方垂手可得。

」。

「进而求自卫」请再示其详。

答:熊经除强身却病之外,亦为太极拳之阴,搂膝拗步是太极拳之阳手。

余昔年在长沙,任湖南国术馆长时,曾一日行至挚友处,未至门口,忽有家犬突击背后,当时不知何物,未及走化,只顺势一掌,狗未吠而自去,次日登门,友说:「该犬已难张嘴食物」,此即熊经之自卫也。

问:师说:熊经倘能持之以恒,得能运气百日自其病体与赢躯,必有显著之进步,一切疑难之症无足虑也,其中「运气百日」未悉如何?
答:熊经之运气,乃是练五心相通。

五心者,涌泉「脚心」,劳宫「掌心」,与百会「顶心」之合称,相通即气机相通而连贯。

(1)腰膂左右捩转时,脚跗放松如绵,脚心贴地,得地气(按地之力),导引向右掌心,使右掌心在捩转时,有一种气机
通顺之感觉。

这种感觉,有热、胀、麻、痛,甚至痒。

(2)左右捩转时,捩转之意境,非凭空旋转,而是指上下有根的旋转。

故捩转时,顶心有似有似无的根,必须与掌心脚心相吻合。

故须注意虚灵顶劲,尾闾中正神贯顶。

问:熊经师说要领,未提呼吸,应否注意:
答:呼吸为帮助行气,非炼气。

初习时,应以自然呼吸,以太极之理,静慢细长,熟练之后,重心移动时,宜吸气,捩转时为呼气。

问:师说熊经仅提为熊之经常之动作,未提手该如何?未悉其然,请再示其详。

答:妙手之动作,亦为大极拳之理也,太极拳不动手,熊经亦是,习熊经双手不动,宜虚抱元而守一。

元「圆」之古音,守一,乃心与气相守於丹田。

-------------------------------------------------------------
郑曼青与史密施师徒对话
史密施先生现年五十九岁,美国人,为西方世界中著名的武术家之一。

先后曾著有十本有关各种武术的书籍。

一九五九年起改随郑曼青大师学习太极拳,自此以后勤练此拳并教授此拳至今。

他认为太极拳带给他一个谦和的自我及健康的体格。

曾为美国政府官员25年,一九七八年退休后改为文学评论家,作品散见於各大传播媒体。

本文系自其与郑氏合著之「太极」一书中所选出之一节。


其是有独得之掌故及特殊之深度,故徵得其同意译刊於此。

敬希读者勿忽略之。

我们坐在那里,大师微笑著。

有人告诉我,当他心情合适时,会有问必答,他说:「如果你以小卵石撞钟,钟声必小。

如果你以大木锤击之,则其声必大。

同样的,如果你问我大问题,答案也必重要。

」这话使我得知应从何处著手。

於是我问: 生:在大部份武艺行中,学生的造诣均会接近老师,或高过老师。

何故你的学生没有人能接近你。

不管他们进步如何快速,其水准均低你远甚。

可有何秘诀?
师:不错,是有秘诀。

但是此秘诀太过简单,简单的几乎令人不敢相信。

但是你又非信不可。

否则你就无法成功。

其秘诀仅为:你必须身心放松,你必须长时间接受失败。

你必须投资於失败,否则你就无法成功。

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导因我把骄傲置之於一旁,相信我老师的话,把身体放松,心灵静定,只让气随意行。

开始时常使我遍体受伤。

有时我会被重击而跌至失去知觉。

但仍坚持下去。

听老师的话,注意我的气。

在惨败时我会忘了骄傲、焦虑、及自我。

把自己身心完全腾空而全部让位於气,渐渐的我的技术进步了。

直到这时我的反应才变得灵敏。

可使化与打於瞬间完成。

我的学生或是不相信这一套,或是虽相信而不热心追求,何能得成。

生:你讲起来很容易,如果心意正确,身体放松就有进步,但是,如无辛苦的锻练规律的练习不断的努力,是否可以?
师:如想精通此艺,必须求助於你刚才所提各项。

你须辛勤努力,每日不断,但是却须注意不要把太极拳与少林拳混为一谈。

后者注重锻练肌肉及力气,而练太极拳,心中常须念记拳经各论。

并非要你每天苦练一、二小时就必能成,练习必须得法,否则全为白费。

吾师杨公澄甫是由其著名的父亲杨霆侯所亲授。

三十岁时任教於山东某富宦之府内。

其处生活优裕,其人也就变得肥胖及懒散,此后他还返北京,生活实形放荡。

其父得知此情,令其辞职逐里,将其禁闭於一空屋内,不准他与任何外界人物接触,前后四年之间,除了他父亲每天来与他练拳,推手,同时也练练太极邱器外,不准任何人去看他,在这期间他的成就远超过前此他的一生所学。

四年后他走出囚室,便可轻易的打败他父亲最好的徒弟。

前此他经常是他们手下的败将,如今他已是一位伟大的拳手。

其伟大终身与共。

此后多年间,虽然他不须多加练习,亦能可保持其效能。

这是太极拳的一项必然特性,一个人如果不断的进步,将可达到一种程度,此后即不必要练习,因其已臻化境。

对此我不再多谈。

生: 在练拳时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已松?
师: 知不知道是主观的,而松不松是客观的。

我愿意说,当一个人在练习整套拳架的过程中,其心灵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便是求松的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这只是第一步。

下一步是你须踏踏实实的练。

练完时你会筋疲力尽。

当你的双
肩觉得沉重时,你就知道这已是接近真松了。

这是「陆地游泳」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