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以下是一个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案例名称:小明的故事
小明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年人,他曾经是一名医生,但现在他的
职业已经退休。
小明一直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在每天的早晨都会喝一
杯水,这对他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好处。
然而,最近几个月,
小明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他开始感到口渴、口干,身体有些不舒服。
小明的家人非常担心他的健康状况,于是带他去了医院做了一些
检查。
医生告诉他,他的身体已经得了严重的糖尿病,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血糖水平。
为了帮助小明控制血糖水平,社工开始介入他的治疗过程。
社工
了解了小明的情况后,为他建立了一个个人档案,记录了他的健康、行为和需求。
然后,社工和小明的家人一起制定了一些健康计划,包括饮食、锻炼和控制血糖水平的方法。
此外,社工还和小明一起参加了一
些社交活动,帮助他结交新朋友,保持积极的心态。
通过这些努力,小明的血糖水平得到了控制,他的健康状况也逐
渐恢复。
社工也和小明的家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帮助他们一起管理
小明的生活,并确保他能够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关爱。
这个个案案例表明,老年社会工作可以帮助老年人解决健康问题、社交问题和生活压力等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某社区的老年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位叫李大爷的老人,他是一位丧偶多年的孤寡老人,没有子女,生活十分困难。
李大爷曾经是一名农民,但由于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已无法继续从事农活。
他的生活来源主要是依靠社会救助和邻居的帮助,但由于社会救助的限制和邻居们也有自己的生活,李大爷的生活依然十分拮据。
老年社会工作者了解到李大爷的情况后,立即展开了帮助他的工作。
首先,他们为李大爷申请了更多的社会救助金,帮助他缓解了一部分生活压力。
其次,他们联系了社区的义工组织,组织了一些志愿者为李大爷提供日常生活上的帮助,比如购买生活用品、打扫卫生等。
此外,老年社会工作者还帮助李大爷建立起了一套社会支持体系,让他在生活上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
在帮助李大爷的过程中,老年社会工作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李大爷的身体状况十分不佳,需要定期进行体检和治疗,但他由于经济困难,一直没有去医院。
于是,老年社会工作者又为他联系了相关的医疗机构,帮助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疗和康复。
此外,由于李大爷长期生活在孤独中,精神状态也比较低落,老年社会工作者还为他安排了一些社交活动,让他能够和周围的人多交流,增加生活乐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助和关怀,李大爷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他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生活变得有了希望。
他也在社区里结识了一些朋友,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和赞扬,他们的工作不仅帮助了李大爷,也为社区的老年人群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老年人群的生活状况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老年人能够过上幸福、健康的晚年生活。
他们的工作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对社会的贡献和回馈。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老年社会工作者,他们能够为社区的老年人群带来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晚年生活。
社会工作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
社会工作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一、案例背景。
张爷爷和张奶奶是一对失独老人。
他们唯一的儿子几年前因为意外离世,这一沉重打击让老两口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黑暗。
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每天就只是守着儿子的遗物发呆。
社区工作人员发现了他们的情况,转介给了我们社工机构,希望能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老两口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二、接案与预估。
# (一)接案。
我第一次上门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屋里那种压抑的气氛。
我敲了好久的门,张爷爷才缓缓地打开,眼神里满是警惕和冷漠。
我表明来意后,他也只是淡淡地让我进了屋。
屋里很昏暗,东西摆放得杂乱无章,我知道这背后是老两口破碎的心。
# (二)预估。
通过和老两口的初步交谈以及对他们家庭环境的观察,我发现他们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
1. 心理层面。
巨大的悲痛使他们陷入深度的抑郁情绪中,无法自拔。
他们一直沉浸在对儿子的思念里,觉得生活失去了希望,有很强的无助感和孤独感。
对未来感到极度迷茫,不知道自己的生活该何去何从,缺乏重新开始生活的动力。
2. 社交层面。
因为儿子的离去,他们主动切断了与亲朋好友的联系,社交圈子几乎完全封闭。
长时间的自我隔离,导致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外界重新建立联系,缺乏社交技能和自信。
3. 生活层面。
由于情绪低落,他们对生活的基本事务都缺乏打理的兴趣。
家里的卫生状况差,饮食也不规律,身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
三、服务计划。
# (一)服务目标。
1. 短期目标。
与老两口建立信任关系,让他们感受到被关心和尊重。
改善老两口的家庭环境,确保基本的生活秩序。
引导老两口适当表达内心的悲痛情绪。
2. 中期目标。
帮助老两口恢复一定的社交能力,鼓励他们重新与亲朋好友建立联系。
协助老两口发现自身的兴趣爱好,转移他们对儿子离去的过度关注。
3. 长期目标。
促使老两口重新建立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找到生活的新意义和价值,提高生活质量。
# (二)服务策略。
1. 建立关系策略。
定期上门探访,每次带上一些小礼物,比如新鲜的水果或者自制的点心。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首先,工作者与XXX建立更深入的信任关系,了解他的兴趣爱好,鼓励他参加福利院的各种活动,增加社交活动,提升自尊心和社会地位感。
其次,与XXX的儿子沟通,让他了解父亲的真实感受,以及福利院的服务和管理情况,消除误解和不信任,增加家庭支持。
最后,与福利院的服务人员合作,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帮助XXX改善身体状况,增加食欲和营养摄入。
XXX:老年个案工作生理健康模式案例一位80岁的老人,名叫XXX,自从搬进福利院后,每天都会感到身体不适,经常头痛、胸闷、气短,而且食欲也不好,经常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
福利院的医生对她进行了检查,发现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多种慢性疾病。
医生开了药并给出了饮食和运动的建议,但XXX并没有遵守,反而越来越消沉,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社会工作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与XXX进行了面谈,发现她的身体状况导致她对未来的恐惧和无助感,加之福利院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与她以前的生活惯差异很大,这些都导致了她的情绪问题。
工作者通过与XXX的交流,了解到她很喜欢唱歌跳舞,但福利院并没有提供相关的活动,让她感到很失落。
工作者还了解到,XXX的儿子每周会来看她一次,但时间很短,无法提供足够的陪伴和支持。
根据这些信息,工作者制定了介入计划:首先,与福利院的服务人员合作,为XXX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和音乐活动,满足她的兴趣爱好,提升身体和心理健康。
其次,与XXX的儿子沟通,让他了解母亲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增加家庭支持和陪伴时间。
最后,工作者与XXX建立更深入的信任关系,通过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她克服身体和情绪问题,重建自信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XXX:老年个案工作环境模式案例一位70岁的老人,名叫XXX,自从搬进福利院后,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情绪低落,甚至出现了轻度的抑郁症状。
XXX的儿子每周会来看望他一次,但时间很短,无法提供足够的陪伴和支持。
XXX的床位离窗户很远,没有阳光和新鲜空气,而且福利院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与他以前的生活惯差异很大,这些都导致了他的心理问题。
老年人个案工作案例范文合集
老年人个案工作案例范文合集第一篇:老年人个案工作案例老年人个案工作案例一、案主基本资料李女士,81岁。
服务对象于2007年10月因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申请居家养老服务,目前有一位服务员为其提供居家清洁及买菜服务(一个月服务6次)。
工作员于2009年7月上门家访时接触到服务对象,她表示自己于2008年申请了临时救助资金3000元做了左眼的白内障手术,右眼看东西模糊,也想做手术,但一方面担心去年申请了临时救济不知道现在还能否申请得到,另一方面怕自己做了手术住院期间没有人照顾,所以有点焦虑情绪;同时服务对象表示由于眼疾和腿疾,很少下楼,在家陪伴她的只有收音机,所以时常会觉得孤单。
社工就此问题进行了近4个月的跟进,最后因案主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于2009年10月结案。
2010年1月,案主再次主动向社工求助,呈现的问题有三个。
一是她表示要办理遗嘱公证;二是其住房面临旧城改造的境况,案主担心自己到时候应付不了,希望社工到时候可以协助她适应新的环境;三是异地社保认证政策有些调整,需要去户籍地的社保机构重新办理手续。
由于一下子出现了这么多问题,案主表示“适应不了,压力很大,有点焦虑”。
同时她行动不便,身边没有亲人可以帮忙,所以向社工主动求助。
二、问题分析案主是在第一次服务的基础上再次求助于社工,有了上一次专业关系的建立与了解。
由于案主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年老体弱,因此此次的服务着重于帮助案主解决由于自身客观原因所无法达成的目标功能。
(一)情绪困扰问题由于案主年岁已高,长期行动不便,生活无法自理,常年独自在家,孤独感倍增,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经济状况不稳定的同时又担心住院期间无人照顾,因此常常产生焦虑的情绪。
社工需要运用同感、鼓励和支持等专业技巧对其进行情绪疏导。
此外,工作人员要与服务对象一起制定解决问题的目标,并鼓励服务对象积极主动地和工作人员一起去完成这些目标,以达到问题的解决。
(二)任务中心模式的运用二次求助时,案主明确提出了希望社工帮助解决的三个问题:遗嘱公证,适应新环境,异地社保认证。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篇一:老年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模式案例一家老年福利院新入住了一位75岁的王大爷,他自入院以后每天只是独自静坐,不思饮食。
院方为了王大爷的健康,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他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甚至很多服务人员也从家里带来许多小吃,想诱发王大爷吃饭的欲望。
但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东流,眼看着王大爷迅速消瘦,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差,院方请来了王大爷的儿子进行说服。
王大爷的儿子在听完院方的说明后情绪非常激动,在训斥了老人后竟然强行给王大爷喂饭,被院方阻止。
万般无奈之下,院方请求社会工作者给予帮助。
社会工作者在听取了院方对王大爷的情况介绍后,联系了王大爷的儿子并了解相关的信息。
据介绍,王大爷是一位离休干部,原来是以为非常自信的人,而且性格开朗,通情达理。
但离休后,性格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两年前老伴去世后,情绪比较低沉,而且还被医院诊断为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经常发病。
由于子女每天忙于工作,特别是白天无人在家照顾王大爷,怕疾病突发时家中无人而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所以在考虑再三后,将王大爷送到了福利院。
介绍完后,王大爷的儿子对那一天由于情绪激动而训斥父亲并强行喂饭的行为极为后悔,并表示出要给父亲认错。
工作者在了解王大爷的相关个人信息与家庭信息后,在充分注意社会工作的尊重、接纳等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同理心与王大爷进行了第一次面谈,并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
在工作者表示出想听听王大爷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时,老人表示出了离休后原单位对自己的不关心;老伴也走了;家里的子女不征求意见而送自己到福利院,是把自己当累赘,不要自己了;活在世上已经没有意思,还不如自生自灭一死了之等消极悲观的想法。
根据这些信息,工作者经过分析,认为王大爷问题的核心在于:由于退休使老人的职业角色丧失,造成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和社会地位的下降;老伴的去世,又进一步造成了王大爷家庭角色的部分丧失,给老人带来很大的冲击。
加之由于生理的老化所引发的各种疾病的困扰,家中子女未经商量就将老人送到福利院,而王大爷又对福利院有一些不正确的认知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老人的活动,造成了王大爷巨大的情绪反应,出现了悲观失望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独居老人个案工作案例
独居老人个案工作案例标题:独居老人的孤独与困扰正文:独居老人是指年纪较大,生活中没有与之共同居住的家人或亲人的老年人。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独居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多。
他们常常面临着孤独、困扰和安全问题等多重困境。
以下是一些关于独居老人的个案工作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案例一:张奶奶张奶奶是一位已经丧偶多年的老人,现在独自生活在一个小区中的一间房子里。
她没有子女,亲戚也都住在外地,经济条件有限。
由于身体不好,她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活动,如购物、清洁和煮饭等。
社区的志愿者了解到她的情况后,每天帮她购买生活用品,打扫房间并煮饭。
同时,社区还组织了一些活动,让她能够结识一些朋友,减轻她的孤独感。
案例二:王爷爷王爷爷是一位退休的教师,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望他。
他独自生活在一个小区中的一套公寓里。
虽然他身体健康,但由于社交圈子的缩小,他感到非常孤独。
社区为他开设了一些兴趣小组,如棋牌、书法和舞蹈等,让他能够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他的生活。
同时,社区还建立了一个电话服务热线,供他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联系社区工作人员,解决生活中的困扰。
案例三:李爷爷李爷爷是一位曾在农村生活过的老人,如今独自居住在城市中的一套公寓里。
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望他。
虽然他的身体还算健康,但他缺乏社交活动,感到非常孤独。
社区为他组织了一些义工活动,让他能够参与其中,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关怀。
同时,社区还与他的子女保持联系,定期向他们报告他的生活情况,让他们放心。
案例四:赵奶奶赵奶奶是一位年迈的老人,她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望她。
她独自居住在一个小区的一套公寓里。
由于她的身体状况较差,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
社区为她安排了一位护理人员,每天来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同时,社区还为她提供了一些心理辅导,帮助她调整心态,缓解她的孤独感。
案例五:陈爷爷陈爷爷是一位退休的工人,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望他。
老年科护理个案病例范文
老年科护理个案病例范文一、基本信息。
李爷爷,78岁,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师。
他因为身体状况不佳,被子女送到了我们老年科。
李爷爷中等身材,虽然头发花白,但眼神里透着一股曾经为人师者的睿智。
岁月在他身上还是留下了不少痕迹,多种慢性疾病缠上了他。
二、入院情况。
1. 健康问题。
李爷爷患有高血压已经有10多年了,就像他身上带着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小炸弹”。
血压经常波动,最高的时候能达到180/100 mmHg。
同时,他还有冠心病,时不时就会感觉胸口闷得慌,就像有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上。
另外,李爷爷的膝关节因为多年的磨损,患上了严重的骨关节炎。
走路的时候就像个小木偶,一瘸一拐的,每走一步都疼得皱眉头。
2. 心理状态。
刚入院的时候,李爷爷心情很低落。
他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成了子女的负担。
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床边,看着窗外,话也不多说。
三、护理措施。
# (一)身体护理。
1. 血压管理。
我们每天都会定时给李爷爷测量血压,就像对待一个珍贵的宝贝一样小心翼翼。
早上起床前、中午饭后、晚上睡觉前,这几个时间点是雷打不动的测量时间。
给他准备的饮食也是严格按照高血压患者的标准来的。
低盐饮食,这可让李爷爷有点不习惯,他总是嘟囔着说:“这菜没味道啊。
”我们就会笑着跟他解释:“李爷爷,这盐吃多了,您那血压可就不听话啦。
”然后给他找一些低盐又美味的食谱,像凉拌黄瓜的时候稍微加一点柠檬汁,既有味道又健康。
2. 冠心病护理。
为了防止李爷爷冠心病发作,我们让他尽量保持心情舒畅。
在他的床头放了一些轻松的读物,像幽默笑话集之类的。
还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安静的病房,避免过多的噪音刺激。
督促他按时服用治疗冠心病的药物,每次给他发药的时候,都会像哄小孩一样说:“李爷爷,该吃‘护心丸’啦。
”3. 骨关节炎护理。
帮助李爷爷做膝关节的康复训练。
刚开始的时候,他很抗拒,说太疼了。
我们就从最轻微的动作开始,比如让他坐在床边,慢慢地抬腿。
一边鼓励他:“李爷爷,您看您的腿就像个小士兵,正在慢慢变得强壮呢。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老年社会工作是指为了帮助老年人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下面将通过一个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来介绍相关参考内容。
案例:李奶奶是一位80岁的老人,她的子女都已经搬到了其他城市工作,生活上无法给予她太多的照顾。
李奶奶最近身体一直不太好,行动不便,也感到孤独无助。
社区工作者决定对她进行社会工作介入。
1. 综合评估:社区工作者首先对李奶奶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她的生活状态、身体状况、社会关系等。
通过评估,可以确定她的主要需求和问题,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
2. 确认需求:在评估的基础上,社区工作者确认了李奶奶的主要需求是生活照料和社交需求。
老年人常常面临着生活照料、情感支持、社交参与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需求对于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3. 制定计划:社区工作者与李奶奶及其家人一起制定了一份个人计划。
计划包括每天上门帮助李奶奶做家务、购物等生活照料工作,并且定期组织老年人活动,帮助李奶奶扩大社交圈子。
4. 行动实施:社区工作者开始按照制定的计划行动,每天按时上门给李奶奶提供帮助,做家务、购物等。
此外,社区工作者还联系了附近的老年活动中心,帮助李奶奶参加活动,结识其他老年人,增加社交。
5. 监督和跟进:社区工作者定期与李奶奶和家人见面,了解居民对服务的满意度,并根据需要调整服务计划。
同时,社区工作者与其他机构合作,提供必要的康复和医疗服务,确保李奶奶的健康状况得到关注。
6. 资源整合:社区工作者会协调社区内外的资源,包括志愿者、老年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为老人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资源可以包括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临时庇护等。
7. 长期计划:除了当前的需求,社区工作者还要与老人及其家人讨论长期计划。
这可能涉及到老人的住房问题、养老院选择、护理等重大决策。
社区工作者可以帮助老人和家人了解各种选项,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建议。
通过以上个案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老年社会工作不仅仅是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还关注老人的心理和社交需求。
养老院老人个案案例
养老院老人个案案例《养老院老人个案案例:李奶奶的故事》嘿,咱今天来讲讲养老院里李奶奶的故事。
李奶奶啊,那可是个特别有趣的人!你能想象吗?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整天精神头十足。
(李奶奶常笑着说:“我可不能老态龙钟的哟,我还得好好享受生活呢!”)刚到养老院的时候,她还不太适应,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
(就像一只失去了方向的小鸟一样,可怜兮兮的呢。
)但没多久啊,她就找到了自己的乐趣。
养老院里组织各种活动,李奶奶每次都积极参加。
(她总是说:“哎呀呀,我可不能错过,多有意思呀!”)有次手工活动,她的手不是特别灵活了嘛,旁边的王大爷还笑话她呢,说她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
可李奶奶啥也没说,只是笑笑,然后继续努力做着自己的手工。
等最后完成的时候,那作品可漂亮啦,直接把王大爷惊得目瞪口呆!(这不就好比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了嘛,哈哈!)她和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关系也特别好。
有个小姑娘特别照顾她,她可好啦,经常会给小姑娘带点自己做的小点心。
(李奶奶说:“这孩子就像我亲孙女一样,我可得对她好点。
”)李奶奶还有个特别的爱好,就是听广播。
每天下午,她都会准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戴着老花镜,听着广播里的故事。
那认真的模样,真让人感动。
(这要是换了你,能这么专注吗?)我觉得啊,李奶奶就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
她虽然年纪大了,但她的心永远年轻。
她告诉我们,不要被年龄限制住,要尽情去享受生活。
生活中总会有不如意,但只要有一颗乐观积极的心,啥困难都能过去。
李奶奶用她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热爱生活。
我们难道不应该向她学习吗?。
社工实务案例:老年人个案工作
一、案例背景介绍“怡和家园”小区作为“四房合一”的保障性住房小区,残疾、低保、高龄独居等困难弱势群体比例众多,能否在社区中开展好这部分人群的工作,会很大的影响到怡和家园整体社区工作的推进。
我们小区公共租赁房20幢16楼住着一位徐阿姨,平时经常能看到她在小区的各个垃圾桶里收那些有用的垃圾。
而且她还把收来的垃圾堆到地下自行车库,这就造成了很多居民出行的不便,夏天的时候经常会发出阵阵臭味,而且这么多易燃物品堆放着,也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20幢的居民多次找物业公司问责,为什么小区的地下自行车库像个垃圾场?为什么多次反应后垃圾还是没有清理干净?!有些居民为此打了“12345”市长热线,还有居民到居委会,抱怨说“交了物业费,物业公司从不作为,还不如不交!”而物业公司的负责人却多次向居委会诉苦,说他们已经多次劝说徐阿姨尽快将堆放的垃圾卖掉,徐阿姨每次都会表现的很为难,但也从不反映家庭上有什么困难,而是默默将垃圾清理一部分,事后,垃圾又堆了一大堆,问题始终没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19幢和20幢两幢公共租赁房共有1160户一方面,困难弱势群体高度集中,这部分人群因心理上的不平衡,对小区的一些管理规定和措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偏见;另一方面,其他许多居民都密切关注着居委会和物业将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规范小区环境卫生管理。
我们社区工作者认识到,如果此类问题处理不当,将在居民中间造成很不利的影响,那以后居委会和物业开展工作将十分被动。
二、实施过程第一步,建立信任关系当我们想要上门直接问徐阿姨随意堆放垃圾原因的时候,我想到了社工最基本的工作伦理应该是:平等、接纳和不批评的态度。
所以我们并没有让徐阿姨丝毫的认为居委会专门因为她乱放垃圾的问题“找上门”,而是让她认为我们是在挨家挨户走访居民过程中正巧“敲她门”。
来到她家以后,我们始终带着“微笑”,用“唠家常的口吻”与她聊天,认真倾听她说的每一件事并给予一定回应,在不断交流过程中逐步建立信任关系,将谈话引向深入。
养老个案服务案例
养老个案服务案例一、个案背景。
李爷爷,今年78岁,是一位独居老人。
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有时间回来探望。
李爷爷身体还算硬朗,但是因为独自生活,难免有些孤独和无助。
他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善于主动与人交往,每天的生活就是简单地做做饭、看看电视。
二、问题呈现。
1. 生活单调乏味。
李爷爷每天的生活几乎千篇一律,缺乏乐趣。
他经常坐在电视机前发呆,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他自己也想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做,可是又不知道从何下手。
2. 社交圈子狭窄。
由于性格内向,他很少和邻居交流。
社区里组织的一些活动,他也总是犹豫着不敢参加。
这种缺乏社交的生活,让他的内心更加孤独,有时候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
3. 健康隐患。
虽然目前身体没什么大毛病,但他年纪大了,在饮食上不太注意营养搭配,有时候一顿饭就随便对付过去。
而且他也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对于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缺乏防范意识。
三、服务过程。
# (一)建立信任关系(第1 2周)1. 初次家访。
我作为社区的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第一次去李爷爷家的时候,他对我还有些防备。
我就先从一些轻松的话题入手,比如问问他对社区环境的看法呀。
慢慢地,他开始放松下来,和我聊了几句。
我看到他家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就好奇地问起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一下子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他开始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他年轻时候的经历。
2. 定期探访。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我又去了他家几次。
每次去都给他带一点小点心,像他那个年代人爱吃的桃酥之类的。
我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他开始期待我的到来,还会提前泡好他珍藏的茶叶等我。
# (二)丰富生活内容(第3 6周)1. 兴趣培养。
了解到李爷爷曾经对书法有点兴趣,我就给他带了一些毛笔和宣纸。
刚开始,他还不太好意思写,说自己好久没写了,手都生了。
我就鼓励他,说不管写得怎么样,就当是消磨时间嘛。
没想到,他拿起笔写了几个字后,就渐渐找到了感觉,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还给他介绍了一些书法的视频教程,让他可以在空闲的时候学习。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和计划书
个案案例1:马大爷今年78岁,老伴在两年前已经去世了,他孤身住在一个单元房里。
唯一的女儿离他住的地方坐车要一个多小时。
女儿有两个孩子,都已经结婚了,单独居住.马大爷最近在外面溜达时被自行车撞倒,造成右腿骨折,看医生之后还被诊断患有糖尿病。
女儿自己身体也不太好,不能照顾他,很担心父亲不能再独立生活,找来社工咨询该怎么安排马大爷的照顾问题。
1.马大爷和女儿要处理哪些问题?居住安排所需服务2.关于机构照顾的最佳选择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①照顾的性质:如照顾的程度,开支等②照顾的类型:医疗、护理、康复等③环境方面的需要:舒服、和家人接触等个案案例2:某小区有一位80岁的王大妈,老伴已去世多年,生育了4个孩子,平时她和还没成家的小儿子一起居住,其他3个孩子在外地工作.去年冬天,王大妈的小儿子不幸发生车祸死亡,王大妈一下子变成了依靠低保生活的孤独老人,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王大妈的小儿子去世后,其他三个子女对母亲的赡养问题相互推诿,不愿照顾赡养老人。
现在体弱多病的王大妈一个人生活,行动不便使她很少出门,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
1.在这个案例中,王大妈面临哪些困难?①生活不能自理,无人照顾;②年老多病;③身边无人陪伴,比较孤独,缺乏精神慰藉。
2.针对王大妈的困难,社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1.与三个子女联系,邀请他们协商确定照顾老人的方案2.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联系,请医生定期上门为王大妈检查开展医疗服务;3.组织社区志愿者上门看望王大妈,关心她。
小组活动计划书一、活动名称二、基本理念三、主要理论四、目的和目标五、服务对象和招募方法六、活动安排七、预计困难和解决方法八、评估方法九、经费预算十、其他事项1、小组名称:老年生活趣多多2、理念:凯文的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主张老年人应该通过新的参与、新的角色来改善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中断所引起的情绪低落,在新的社会参与中重新认识自我,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老年社区工作案例[五篇范例]
老年社区工作案例[五篇范例]第一篇:老年社区工作案例社会工作实例——老年社区照顾一、活动理念1、根据房屋署统计,居于黄大仙区公屋的65岁及以上的长者有五万多,其中独身及二、三人合住者则有一万多人。
本计划根据社会重建理论,希望借助加强长者在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以协助他们适应社会,重建信心,而自卑倾向和内心的平衡也能在一积极的互动环境中得到改善。
2、具体策略是借助建立义工网络,联系义工和区内危机长者,建立关怀关系,主动提供适当的帮助或介绍适切的社区资源。
3、本计划又特别回应危机长者的需要,其中危机长者的定义是根据长者的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和社区资源而界定,大致可归纳为下列三项:(1)体弱多病或伤残,因而足不出户或行动不便(2)独居且对社区资源掌握不足(3)独居而人际关系疏离二、活动目标1、发掘社区内危机长者2、接触和探访危机长者,了解其需要,提供适切服务或介绍社区资源3、为社区内危机长者建立社区支援网络4、提升社区公众认识关怀危机长者的意识三、服务对象及人数1、居于黄大仙上村东、南、西、北、中座60岁或以上的长者681人。
2、经外展探访、问卷调查,被界定为处于“危机”状况的长者160人。
3、18岁或以上,有志投入安老服务的义工58人。
四、计划内容活动内容举行日期对象及参加人次地点1.义工招募及组长面试 16-30/06/96 56名义工社区活动中心2.义工训练日营 07/07/96 44名义工 YMCA乌溪沙青年村3.外展探访简介会 16/07/96 38名义工社区活动中心4.外展探访行动日(访问独居长者及填写问卷)3、4、10、11/08/96 受访长者681名义工239名黄大仙上村东、南、西、北、中及14、15座5.分析问卷 12-31/08/96 160名长者被界定为危机长者社区活动中心6.月饼送赠爱心 24/09/96 108名危机长者义工20名危机长者家中7.亲善探访义工需填写报告协助中心了解长者需要,并作跟进10/96-02/97 受访长者736人次义工服务736人次长者家中8.“冬日暖流”捐赠寒衣活动10-12/96 160户危机长者义工215人次社区人士3294人次捐赠黄大仙、竹园、乐富、凰德等新村9.秋日齐宴行 24/22/96 62名危机长者 24名义工屯门10.岁晚扫除04/-11/01/97 体弱长者48名义工96名长者家中11.喜气洋洋团圆宴(团年饭)02/03/97 危机长者77名义工32名黄大仙新光酒楼12.耆青贺新春(团拜)02/03/97 危机长者76名义工25名社区活动中心13.义工组长训练及会议 08/06/96 29/08/96 14/01/97 27名义工正副组长社区活动中心14.义工小组分享会10/96-02/97 5组共58名义工共集会10次义工96人次社区活动中心五、社区照顾策略和执行步骤1、义工网络中心已有一个成立了两年多的长期小组,定期探访区内有特别需要的独居长者。
养老院个案工作案例
养老院个案工作案例
《养老院个案工作案例》
嘿,咱今天就来讲讲养老院里的那些事儿。
张奶奶,那可是养老院里的“大明星”呀!她呀,虽然年纪大了,可精神头可足啦!
有一天,我去看张奶奶,她正一个人坐在窗边发呆呢。
我就凑过去问:“张奶奶,您咋一个人在这呀?”张奶奶叹了口气说:“哎,有点无聊呗。
”我一听,这可不行呀,咱得给张奶奶找点乐子不是?于是我就开始给张奶奶讲笑话,嘿,您猜怎么着,张奶奶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还有李爷爷,身体不太好,总是不太开心。
我们工作人员就经常去陪他聊天,给他讲外面发生的新鲜事儿。
有一次,我给他讲了个公园里孩子们玩耍的场景,李爷爷脸上露出了向往的神色,说:“哎呀,我也想出去看看呀。
”我们赶紧说:“李爷爷,等您好点了,咱们就去呀!”这就像那久旱逢甘霖,给李爷爷带来了希望啊!
王大爷呢,特别爱下象棋,可养老院里会陪他下的人不多。
那怎么办呢?我们就到处找会下象棋的志愿者来,哇,王大爷可高兴坏了,整天拉着人下棋。
这不就是对症下药嘛!
养老院里的这些爷爷奶奶们,他们就像一本本充满故事的书,等着我们去翻阅。
我们的工作就是给他们带去温暖和快乐,让他们的晚年生活也能丰富多彩呀!这不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吗?他们曾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现在轮到我们来照顾他们啦!他们的笑容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我的观点很明确,我们要用心去关爱养老院里的每一位老人,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他们的晚年不再孤单寂寞,这就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幸呀!。
独居老人个案工作案例
独居老人个案工作案例独居老人个案工作案例:关注他们的健康和社交需求【引言】独居老人是指没有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或亲友的老年人。
他们通常面临着健康问题、社交孤立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扰。
为了关注独居老人的健康和社交需求,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个案工作,通过提供健康服务和社交支持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个案一:健康服务】李奶奶,75岁,独居,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我们为她提供定期的健康检查,包括测量血压、血糖和体重等指标。
通过与她保持定期联系,我们能及时调整她的药物剂量和饮食习惯,以确保她的健康状况稳定。
【个案二:社交支持】王爷爷,80岁,独居,妻子去世后感到孤单和无助。
我们组织了一些社交活动,如老年人聚餐、健身操和旅行等,让他能够结识新朋友,分享生活经验,并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通过社交支持,他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
【个案三:心理疏导】张奶奶,70岁,独居,因子女疏远而感到心理压力。
我们为她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她排解情绪,增强自信心,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
通过与她的交流和倾听,她逐渐调整了自己的心态,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快乐。
【个案四:社区连接】刘爷爷,78岁,独居,缺乏社区资源的利用。
我们帮助他加入当地的老年俱乐部和志愿者团队,让他能够参与社区活动,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为社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社区连接,他找到了生活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个案五:居家护理】陈奶奶,85岁,独居,行动不便。
我们为她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包括日常生活照料、个人卫生和康复训练等。
通过专业的护理团队,她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也减轻了她子女的负担。
【个案六:紧急救援】张爷爷,82岁,独居,担心出现紧急情况无人照料。
我们为他提供紧急救援服务,安装了紧急呼叫系统,并与社区协调,确保他在发生意外时能够及时得到救援。
通过紧急救援,他感到更加安心和放心。
【个案七:营养饮食】杨奶奶,80岁,独居,饮食不均衡导致营养不良。
我们为她提供定制的营养饮食方案,定期送餐并进行营养咨询。
老年个案工作
诊断:疑病症 表现: 疑病症状(身体上某一部分确实有不舒服) 并没有相应的疾病 反复检查的否定结果和医生的解释保证,仍 不能消除其患病的信念,仍无休止地要求检 查 和健康不相称的强烈痛苦
揭示其疑病后的认知,是来访知道疑病症的 特点和发病原因 询问还有什么没有检查过的项目,进行必要 的检查,尽量打消其顾虑 鼓励其参加喜欢的活动 适当控制,使用药物
案例4
张妈妈,76岁,失眠来咨询。2年前,隔壁王妈妈得了脑瘤, 一个月不到就去世。张妈妈是王妈妈的好朋友,两人常在一 起聊天,有事互相帮助,王妈妈走了以后,张妈妈非常伤心, 感到孤独,经常睡不着觉。有一天,她头疼得利害,伴有鼻 塞、咳嗽,家里人带她去看,医生说是感冒了,吃点药就好。 果然,服了药后鼻塞咳嗽都消失了,但头疼得利害。她就想 起来王妈妈当时也是这样,就想我不会也是脑瘤吧,心里咯 噔一下。于是开始到处看医生,检查结果都是阴性,医生诊 断也排除脑瘤。但张妈妈就是不相信,总是放心不下,还时 不时为此感到害怕,心慌、手脚冰凉。
案主主要面临的问题: 案主主要面临的问题:
案主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右手中风和右腿骨折 给老人的行动带来很大的不便, 给老人的行动带来很大的不便,这种行动的 不便也导致案主情绪低落,十分悲观, 不便也导致案主情绪低落,十分悲观,尤其 是在2009年4月又一次摔倒后,这种情绪上 月又一次摔倒后, 是在 年 月又一次摔倒后 的悲观就更加严重了。 的悲观就更加严重了。
快退休那两年,她时常回来念叨说他们厂子里的某某总在算计她,企图 使她在退休的犯错误;同车间的某某总与她过不去,就是看她快退休了 讨厌她等等。我对此只是一笑置之,并没在意,后来她提前办内退,在 家里种种花,养养鱼,日子很清闲,我想这回她可以静心休养了。没想 到她不是怀疑对门的邻居在议论她,就是猜疑楼上的人家往我们阳台上 扔东西,我一下班回来,她就叨叨个没完,有些想法真是幼稚得可笑。 我劝她几次之后,她却将矛头指向了我,说我什么事都向着外人说话, 总反着调与她作对,甚至由此怀疑我有了外遇,看不上她了。从此班后必须准时回家,稍晚 一点她就再三盘问干什么去了。不准我穿整洁的衣服,甚至不让我梳头 理发,一见我收拾自己,马上就认为我要去约会。女儿有时看不过去了, 说她几句,她则认为我将女儿收买了,两个人串通好了气她,为此她伤 心欲绝。
优秀老年社工个案案例
优秀老年社工个案案例一、背景介绍。
李大爷,70岁,是社区里出了名的“倔老头”。
老伴儿去世后,他就变得越来越孤僻,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和邻居们也很少交流。
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虽然经常打电话,但老人总是没说几句就挂断。
社区工作人员反映,李大爷对社区组织的活动也不感兴趣,甚至还会拒绝社区志愿者的上门探访。
二、接案。
我作为社区的老年社工,在了解到李大爷的情况后,决定主动去拜访他。
第一次上门的时候,我在门口敲了好一会儿门,李大爷才不耐烦地打开门,问我有什么事。
我满脸笑容地说:“李大爷,我是社区新来的社工,专门来看看您呢。
”李大爷哼了一声,说:“有什么好看的,我不需要你们关心。
”然后就想关门,我赶忙把脚伸进去(当然这有点小危险,不提倡哈,但当时也是着急),笑着说:“李大爷,您先别关门呀,我就跟您聊两句,我听邻居说您以前可厉害了,我想听听您的故事呢。
”也许是“厉害”这个词让李大爷有点心动,他犹豫了一下,让我进了屋。
三、预估。
在和李大爷的聊天中,我发现他其实内心很孤独,老伴儿的离去对他打击很大,他觉得生活没什么乐趣了。
而且他对新事物有抵触情绪,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跟不上时代,和年轻人也没什么共同话题。
他拒绝社区活动和探访,是因为他害怕被同情,觉得那是一种怜悯。
四、计划。
1. 短期计划。
每周去李大爷家拜访两次,每次和他聊一个小时左右,话题就从他的过去开始,让他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
给李大爷带一些他这个年代的小零食,像麦芽糖之类的,拉近关系。
2. 中期计划。
邀请李大爷参加一些简单的社区活动,比如老年人书法比赛的观摩活动。
先从观摩开始,让他慢慢适应人群。
教李大爷使用智能手机的一些简单功能,比如看新闻、听戏曲,让他能接触到外面的世界。
3. 长期计划。
鼓励李大爷加入社区的老年兴趣小组,像象棋小组或者老年合唱团,让他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
建立李大爷和子女更紧密的联系,让子女多回来看看,或者定期视频通话。
五、介入过程。
1. 建立关系。
案例:社区老年人个案服务(精)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陈某,男,63岁,曾任行政领导多年,工作上勤勤恳恳,具有极好的口碑。
三年前退休。
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来几次。
退休后他每天就是帮着老伴买菜做家务,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
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
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
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1、个人问题(1)年龄方面:案主63岁,刚进入老年。
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口口声声“老人家”、“老前辈”,使案主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2)身体方面:案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
近来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3)精神方面:案主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
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2、家庭问题案主与老伴住一起,儿女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和儿女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儿女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
尤其是案主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2、社会问题(1)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
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2)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篇一:老年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模式案例一家老年福利院新入住了一位75岁的王大爷,他自入院以后每天只是独自静坐,不思饮食。
院方为了王大爷的健康,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他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甚至很多服务人员也从家里带来许多小吃,想诱发王大爷吃饭的欲望。
但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东流,眼看着王大爷迅速消瘦,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差,院方请来了王大爷的儿子进行说服。
王大爷的儿子在听完院方的说明后情绪非常激动,在训斥了老人后竟然强行给王大爷喂饭,被院方阻止。
万般无奈之下,院方请求社会工作者给予帮助。
社会工作者在听取了院方对王大爷的情况介绍后,联系了王大爷的儿子并了解相关的信息。
据介绍,王大爷是一位离休干部,原来是以为非常自信的人,而且性格开朗,通情达理。
但离休后,性格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两年前老伴去世后,情绪比较低沉,而且还被医院诊断为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经常发病。
由于子女每天忙于工作,特别是白天无人在家照顾王大爷,怕疾病突发时家中无人而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所以在考虑再三后,将王大爷送到了福利院。
介绍完后,王大爷的儿子对那一天由于情绪激动而训斥父亲并强行喂饭的行为极为后悔,并表示出要给父亲认错。
工作者在了解王大爷的相关个人信息与家庭信息后,在充分注意社会工作的尊重、接纳等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同理心与王大爷进行了第一次面谈,并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
在工作者表示出想听听王大爷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时,老人表示出了离休后原单位对自己的不关心;老伴也走了;家里的子女不征求意见而送自己到福利院,是把自己当累赘,不要自己了;活在世上已经没有意思,还不如自生自灭一死了之等消极悲观的想法。
根据这些信息,工作者经过分析,认为王大爷问题的核心在于:由于退休使老人的职业角色丧失,造成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和社会地位的下降;老伴的去世,又进一步造成了王大爷家庭角色的部分丧失,给老人带来很大的冲击。
加之由于生理的老化所引发的各种疾病的困扰,家中子女未经商量就将老人送到福利院,而王大爷又对福利院有一些不正确的认知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老人的活动,造成了王大爷巨大的情绪反应,出现了悲观失望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工作者根据自己的分析,制定了介入计划:首先要通过支持性技巧的运用,介绍现在福利院以及入住的其他老人的情况,来改变王大爷对福利院的传统的错误认知。
也可以运用间接治疗方式作配合,组织其他老人为王大爷介绍情况,其他老人的情况介绍或许会比工作者或院方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选择适当的时候,让王大爷的儿子来到福利院与父亲进行沟通,使其一方面对上次发生的事情和在没有商议的情况下将父亲送至福利院一事表示歉意,另一方面说明自己的想法,并解释将父亲送到福利院的原因,表示出作为子女对父亲的关心。
工作者运用反映性技巧,与王大爷一起探讨对退休、家庭、福利院,以及自己健康的认识,帮助王大爷表达出他的感受,并提供机会使其宣泄内心的愤懑,以减轻他才心理压力。
运用怀旧的治疗技巧,与王大爷一起探讨过去工作中的快乐及其他成功的事件,协助老人寻找失落的尊严与荣耀,使其重新认识自我。
同时,以王大爷的能力评估为基础,与其进一步探讨社会参与的可能性,引导王大爷自我努力,自我实现。
与福利院商议积极创造老年人参与机会的可能性。
工作者与王大爷及其儿子,包括其他家庭成员一起探讨,了解老年期人的生理、心理变化及其特点,并与王大爷的儿子商议,确定他是否有时间保证每一星期来看望父亲一次,并与父亲经常保持联系。
通过实施介入计划,王大爷已经改变了过去的认知和行为,并借助于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特长,主动担当了福利院老年人民主管理协会的负责人。
其家庭成员也经常来到福利院看望老人,而且其儿子还经常向父亲请教一些工作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及其他事情的处理办法。
自然,王大爷的身体状况也好了许多。
篇二:老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案例:陈某,男,63岁,曾任行政领导多年,工作上勤勤恳恳,具有极好的口碑。
三年前退休。
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来几次。
退休后他每天就是帮着老伴买菜做家务,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
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
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
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1、个人问题年龄方面:案主63岁,刚进入老年。
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口口声声“老人家”、“老前辈”,使案主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身体方面:案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
近来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精神方面:案主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
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2、家庭问题案主与老伴住一起,儿女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和儿女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儿女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
尤其是案主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2、社会问题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
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
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
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顾影自怜,再加上体弱多病,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的恶化。
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有关注到空巢老人,没能很好地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因而案主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活动。
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二、介入和干预约定阶段1、案主的基本资料案主:陈某年龄:63岁性别:男家庭背景:儿女不在身边,与老伴生活在一起。
篇三:老年人社工个案分析案例工作单位查阅服务对象资料时发现,后经社工家访及在与服务对象集体活动时建立专业关系后经评估后确定介入。
三、个案背景资料引发/重要事件:案主的老伴患脑中风,曾经经历两次开颅手术,第2次手术后半身瘫痪,并丧失语言能力,更要紧的是在此后不久案主的老伴出现了精神问题并出现严重的暴力倾向,动则对案主拳脚相向。
这给案主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常常因照顾老伴失眠,同时还要忍受来自老伴的暴力。
曾做出的调试及成效:1。
案主为了缓解照顾老伴的压力请了多个保姆,但均因照顾压力太大,生活环境恶劣而在短期内相继离开;2。
案主所在的单位的老同事处于关心曾经尽心用各种方法帮助她,但是成效都不明显,案主自身的压力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照顾的压力仍然存在。
行为表现案主是所在单位的活跃分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在集体中担任一定的职务。
人际关系:案主的人际关系良好,和单位的同事相处融洽。
但是在当地除了儿子和女婿,没有太多的亲人和朋友。
情绪状况:情绪状况一般,容易抱怨。
精神病纪录:无精神病纪录健康状况:长期劳累,心理负担过重以致高血压等老年病。
经济状况:案主及其老伴都有较高的退休工资,经济状况尚可。
暴力倾向/虐待记录:无支援网络:案主和老伴同为安置在深圳市的军队退休干部,生活和医疗待遇都比较好,但是因为案主老伴的病情过重,医院不愿意收治,案主又不愿意将老伴送入养老机构进行照顾,所以正规的照顾缺失,只能由案主在家里对其老伴进行照顾;案主原来和子女同住,但是因老伴的照顾问题引起了儿子和儿媳的矛盾,遂搬离儿子家里自己居住,儿子忙于工作,较少和父母沟通。
总体评估显示,案主的支援网络不足以让她的压力得以缓解,社工在这个方面为其进行了资源的争取:1。
医疗照顾方面:在了解了居家养老服务的申请条件和程序之后,发现案主的老伴符合申请条件,社工在和案主讨论方案后,案主决定委托社工为其申请这一服务,社工在短时间内向其所在街道申请了居家养老服务。
2。
福利政策方面:按照案主和老伴自身的身份,案主是可以享受公务员租房待遇的,案主也一直在为自己争取这一福利,但是苦于申报无门,在了解相关情况之后,社工和用人单位的领导一同向国土局和房管局上书反映情况,在对方了解情况之后,做出了批示,同意案主的请求。
这一批示在经济上给案主缓解了一定程度压力的同时也让案主在自身身份被认同的现实下心理上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四、问题分析理论分析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对于人的假设有:人天生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信念,理性是我们成长和创造的保障,非理性则导致我们陷人情绪困扰;人的思想、情绪以及行为这三者同时并存,而且,思想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人有自我谴责以及谴责他人、谴责环境的强烈倾向;人有自由意志而且也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人的价值感产生于人自身的存在,而不是由能力、表现、知识等非本质因素所决定。
社工运用理性情绪治疗理论,分析案主的情绪和压力来自一些非理性信念,即在长期的照顾中,案主认为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是不正常的,在这种信念下,案主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想到了通过为自己和老伴做寿衣这样的方式做为对自己负面情绪的一种宣泄或者说是释放,这样的非理性情绪让案主忽略了自身的资源和优势。
具体问题按住常年照顾瘫痪且精神又问题的老伴,与子女分居,保姆都请了几个,但都因照顾压力太大,而且家居环境很差,结果都纷纷离去,案主的精神压力极大,自身又无法寻找和获得更多的资源或利用更多得渠道去解决问题。
案主的家居环境:目前案的住所是其在政府的帮助下租住的,三居室,为了方便照顾,老伴住在客厅内,由于案主整日忙于照顾老伴,疏于整理家居环境,屋里堆放着书籍等各类杂物,显得拥挤零乱。
案主的老伴因瘫痪以致大小便失禁,空气很差,总体家居环境令人堪忧。
篇四: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李奶奶今年已经82岁了,老伴去年去世了,她有两个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
儿子在大学毕业之后去美国留学,完成学业后便在美国定居,女儿从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在另外的城市任职,后与当地的人结婚后便在另外的城市定居。
两个子女都很少回来看望她,自从李先生去年去世之后,老房子里便只剩下李奶奶一个人生活着,前几年李奶奶还觉得身体很硬朗,可自从老伴去世后,李奶奶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曾经还一个人昏倒在老房子里,邻居发现后将她送往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