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认识的主体性原则(一)

合集下载

主体性原则名词解释

主体性原则名词解释

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西方哲学自希腊哲学发端以来就确立了它的基本原则,这就是学以致知,以知识作为把握其对象的主要手段。

因此,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以及认识论就构成了西方哲学的传统观念或基本学科。

与此相应,主体性的问题也就成了它的基本问题之一。

然而,尽管主体性问题是西方哲学的重要问题,不过它真正脱颖而出,为哲学家们所重视,却主要是近代哲学以后的事。

因为古希腊哲学家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尚未脱离朴素性和直观性,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主体性的问题。

随着近代科学的进步,人类的知识领域迅速扩大,并且向更深的层面扩展,认识论的问题成了科学和哲学的当务之急。

相应于近代的启蒙主义,主体性原则终于成了哲学的基本原则。

由于西方哲学以追求知识为理想,因而认识论比较发达,而且构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之一。

既然是追求知识,主体性的觉醒就成了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当科学知识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时,如果对认识主体自身缺少进一步的认识,那么科学知识就很难向前发展。

结果,主体性原则不仅是近代哲学的基本原则,而且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观念,其影响至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幼儿教育】谈对主体性原则的一点认识

【幼儿教育】谈对主体性原则的一点认识

主体性原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四个基本原则之一,它是针对教师的角色和工作而言的。

它应当把握好以下两点:
1.教育活动设计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教师必须坚持遵循和体现以儿童作为活动的主体,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及活动形式的安排方面注重激发儿童的能动性、自主性、创作性,通过为儿童创设具有兴趣性、探索性,可供儿童自由交流和操作的环境与材料引发儿童积极主动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以获得相应的经验,并在儿童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能力。

如看病是每个幼儿都经历过的,根据他们吃药、打针、挂盐水的已有经验,收集相关的材料,创设“小医院”(闪亮儿童网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交往等能力。

在主题活动《香香的蔬菜》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多角度地感知蔬菜的种类。

有幼儿各自从家中带来的蔬菜实物,在货架上展出,不常见的蔬菜的图片、书放在阅读区,自制的常见蔬菜小图片投放在美工区。

通过“切片花盘”活动感知色、形搭配的美感,进一步对蔬菜的横切面、茎、叶的认识及感受到有创意的蔬菜萝卜花的造型美。

通过“蔬菜品尝会”等,让幼儿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在此活动中,我们打破了以往不麻烦家长烧菜的惯例,采用了让幼儿在家人的陪伴下参与买菜、择菜、看烹饪这一制菜过程,突破了以往菜肴单一的现象,通过菜肴展,幼儿从色、香、味、品去认识蔬菜,知道同一种菜可以有不同的吃法及搭配方法。

还有幼儿通过包饺子活动知道了芹菜除了凉拌、炒着吃,还可以与猪肉搅拌包在饺子里。

通过活动“小鬼当家”,幼儿手拿纸卡做成的钱进行菜的买卖活动,学着当家,进行交往,体验着其中的快乐,感知着数字大小带来的菜的多少,发展数的概念、量的概念。

在区角活动时。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以及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以及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以及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㈠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性原则: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石上的。

第一,它是一个充分承认并揭示主体性效应的原则。

对事物要从主体、人的实践方面来理解,是一个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结论。

第二,它是一种客观性的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这里,主体性与客观性不是对立的概念。

主体,作为各种不同清况下的现实的人及其群体,首先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一社会存在。

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他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

第三,它是要求对主体做具体分析的原则。

“主体”不是一个一般的抽象或实体,它是一个关系范畴。

因此,必须在具体的对象关系中确认谁是主体,把握主体的具体结构、功能、特性及其作用,探讨不同层次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而不能抽象化。

第四,它是强调人的权力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承认主体的具体地位和作用,正是为了科学地确立人在自己的实践和认识中应有和能够承担的权力和责任的界限,并使二者合理地统一起来。

第五,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主体性原则,并不等于它否认客体性原则,这两看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才能保证认识和实践富有成效.㈡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一、人的本质即劳动人的本质即劳动的观点着重表现在马克思所写的《手稿》一文之中。

1、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或内在本质)。

人的本质是非异化的劳动。

马克思根据对异化劳动的深层剖析,最终归结为一点———真正的属于人的本质的劳动应该是一种自愿的劳动,是能让“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

202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民应知应会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202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民应知应会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202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民应知应会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一、单选题1.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正确答案:C2.从思想倾向上来看,现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股思潮。

它们是()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C:唯意志主义和存在主义D:贝克莱主义和休谟主义正确答案:B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正确答案:C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正确答案:B5.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外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经济特征是()A:货币输出B:资本输出C:劳动力输出D:自然资源输出正确答案:B6.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正确答案:D7.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指()A:主体决定客体B:客体反映主体C:主观性原则D:主体的能动性正确答案:D8.社会总产品分为两大类的主要依据是() A:产品的价值形态B:产品的实物形态C:产品的自然形态D:产品的最终用途正确答案:D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是否显著、激烈B:是否迅速明显C:是否超出度的界限D:是否引起事物变化正确答案:C10.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A:比资本主义社会高的社会生产力B: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的社会生产力C: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D:高新技术发达的生产力正确答案:C11.上层建筑是个庞大的系统,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政党B:国家政权C:政治思想D:法律制度正确答案:B12.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A:直立行走B:手脚分工C:抽象思维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正确答案:D13.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工业资本B:农业资本C:银行资本D:金融资本正确答案:D14.某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2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160万元,可变资本4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40万元,其利润率是()A:200%B:100%C:25%D:20%15.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的追求,认识主体最本质的特征()A:自主性B:社会性C:创造性D:适应性正确答案:C16.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A:超额利润B:超额剩余价值C:平均利润D:相对剩余价值正确答案:B17.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A:生产关系B:家庭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D:经济基础18.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①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②事物本身的复杂性③认识本身的复杂性④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⑤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③⑤正确答案:C19.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文艺复兴运动正确答案:B20.“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B:形而上学的思想C:诡辩论的思想D:相对主义的思想正确答案:A21.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A:前进的、上升的B:周而复始的循环C:直线式的连续发展D:不可认识的正确答案:A2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正确答案:B23.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是()A: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可变资本B: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C: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D: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全部劳动正确答案:C24.我国的政体是()国体: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23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一)试题及答案

2023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一)试题及答案

2023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一)试题及答案选择题(2分/60分)1.国家本质上是() [单选题] *○A.社会秩序的维持者○B.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机构○C.社会生活的领导者○D.阶级压迫的工具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单选题] *○A.以人为本○B.统筹兼顾○C.发展○D.全面协调可持续3.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单选题] *○A.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B.清政府○C.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D.无产阶级尚不成熟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单选题] *○A.人民参与国家管理○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C.人民群众当家作主○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5.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 [单选题] *○A.精髓○B.核心内容○C.思想基础○D.组成部分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 [单选题] *○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B.必然与偶然的关系○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D.可能与现实的关系7.历史唯物主义中,人民群众是指() [单选题] *○A.劳动者○B.除杰出人物之外的普通百姓○C.被剥削与被压迫阶级○D.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多数人8.1月8日10时()台儿庄泵站开机运行,标志着东线一期工程2015—2016年度供水开始。

[单选题] *○A.南水北调北线○B.南水北调南线○C.南水北调东线○D.南水北调西线9.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 [单选题] *○A.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自发调节作用○B.加强国家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C.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D.完全取消国家的计划控制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单选题] *○A.客观对象○B.认识的主体○C.认识的客体○D.社会实践1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单选题] *○A.革命原因不同○B.革命对象不同○C.革命动力不同○D.革命领导阶级不同12.我国“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是实现() [单选题] *○A.小康○B.人民生活比较富裕○C.人民生活很富裕○D.解决温饱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单选题] *○A.发展生产力与落后的经济体制的矛盾○B.发展生产力与科技、教育体制的矛盾○C.发展生产力与政治体制的矛盾○D.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1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单选题]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 [单选题] *○A.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B.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D.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6.邓小平完整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时间是() [单选题] *○A.1980年○B.1984年○C.1987年○D.1992年17.生产实践处理的是() [单选题]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社会的关系○C.人与自然的关系○D.人与物质产品的关系18.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单选题] *○A.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哲学的基本问题○D.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19.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主要是由() [单选题] *○A.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B.现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C.科学家之间的互相交流决定的○D.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决定的20.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单选题] *○A.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是不可知论的观点21.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单选题] *○A.主观性原则○B.主体决定客体原则○C.主体的能动性原则○D.客体依赖主体原则2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 [单选题] *○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B.本质与现象的关系○C.必然与偶然的关系○D.原因与结果的关系23.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 [单选题] *○A.资本主义文化运动○B.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C.社会主义文化运动○D.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24.“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 [单选题] *○A.一个中国的原则○B.港、澳、台地区实行高度自治○C.保持港、澳、台地区繁荣稳定○D.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25.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会议是() [单选题] *○A.中共七大○B.遵义会议○C.中共六届七中全会○D.瓦窑堡会议2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把教育放在() [单选题] *○A.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B.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C.全部工作的中心地位○D.快速发展的战略地位27.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单选题] *○A.人民民主专政○B.多党合作制○C.依法治国○D.政治协商28.认清中国的国情,最主要的是认清中国的() [单选题] *○A.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B.矿产资源及其地区分布○C.人口状况○D.社会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29.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单选题]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物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30.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把() [单选题] *○A.维护世界和平放在首位○B.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放在首位○C.避免世界大战放在首位○D.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简答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八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八套

1.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指()A.主体决定客体B.客体反映主体C.主观性原则D.主体的能动性答案:D,2.人的主观世界是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心世界,它的核心是( )。

A.思想情操B.劳动态度C.世界观和人生观D.道德风尚答案:C,3.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之所以能起促进作用,在于( )A.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C.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答案:A,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A.确定事物的质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C.把握事物的度D.认识事物的量答案:C,5.底线思维能力体现了对()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D.适度原则答案:D,6.哲学基本问题是关于()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时空的关系问题D.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答案:B,7.《孙子兵法》指出:“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从哲学角度看,这说明()。

A.人的“谋”是世界的本源B.人的“动”具有自觉能动性C.“谋”是“动”的根本目的D.“谋”是“动”的根本来源答案:B,8.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劳动价值论B.剩余价值论C.辩证法D.历史观答案:A,9.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A.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B.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C.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答案:D,10.()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

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答案:D,11.相传万户是中国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他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但火箭在实验过程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马原小测试题

马原小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3-2014-2期末模拟试卷(第1次考试)考试时间50分钟 2014-5-17 20:41:55 到 2014-5-17 20:42:00 难度:随机序号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 (难度:中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标准答案: B.辩证法观点您的答案:本题得分:0答题次数:1总得分:0平均得分:0本题分值:2正确率:0%2 (难度:较难)——我国制定202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A.现实的可能性B.抽象的可能性C.好的可能性D.现实性标准答案: D.现实性您的答案:本题得分:0答题次数:1总得分:0平均得分:0本题分值:2正确率:0%3 (难度:中等)——自由王国是指:()A.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B.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C.人获得了绝对自由的社会状态D.进入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社会标准答案: A.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您的答案:本题得分:0答题次数:1总得分:0平均得分:0本题分值:2正确率:0%4 (难度:中等)——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标准答案: B.价值您的答案:本题得分:0答题次数:1总得分:0平均得分:0本题分值:2正确率:0%5(难度:中等)——唯物辩证法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是()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标准答案: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您的答案:本题得分:0答题次数:1总得分:0平均得分:0本题分值:2正确率:0%6 (难度:容易)——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时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

这就是说()A.社会职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职能B.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职能都是通过社会职能体现的C.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职能在弱化D.政治统治只有在执行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标准答案: D.政治统治只有在执行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您的答案:本题得分:0答题次数:1总得分:0平均得分:0本题分值:2正确率:0%7 (难度:中等)——下列观点,错误的是()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B.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C.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D.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标准答案: C.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您的答案:本题得分:0答题次数:1总得分:0平均得分:0本题分值:2正确率:0%8 (难度:较难)——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标准答案: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您的答案:本题得分:0答题次数:1总得分:0平均得分:0本题分值:2正确率:0%9 (难度:容易)——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是通过把分散的单个资本合并成大资本实现的C.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D.工人工作日不变,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标准答案: C.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您的答案:本题得分:0答题次数:1总得分:0平均得分:0本题分值:2正确率:0%10 (难度:容易)——新殖民主义的主要特征是()A.政治兼并B.经济兼并C.政治统治D.经济合作标准答案: B.经济兼并您的答案:本题得分:0答题次数:1总得分:0平均得分:0本题分值:2正确率:0%11 (难度:较难)——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_105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_105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1、多选题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下面有关论述正确的是_____。

A : 认知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B : 它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C : 学生对于某学科的内驱力是天生的D :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E : 认知内驱力有赖于特定的学习经验参考答案: ABDE本题解释:【答案】A,B,D,E 解析: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源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

诱发这种内驱力需要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诱发认知冲突,注重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相联系等方法。

2、单选题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是_____。

A : 赞可夫B : 巴班斯基C : 乌申斯基D : 维果茨基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是巴班斯基。

赞可夫是发展性教学理论,维果斯基的观点是最近发展区,教育走在发展的前。

3、判断题有人认为,教育学对理论工作者有用,对实践工作者没用。

_____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答案】错误。

对二者都有用。

4、单选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_____。

A :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B : 使学生更快乐地学习C : 使学生更全面掌握知识与技能D : 对传统教育课程的改革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

故本题选A。

5、判断题如果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学校可以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_____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答案】N。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主题班会的展开始终以学生为主要活动者。

教育的本身就是双边的活动,即教师要发挥主导性,学生要发挥主体性。

主题班会是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所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

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主要是靠学生参与的态度和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越强,班会的教育效果就越好。

所以班主任的工作是在除了把握班会的方向和主题,提出设计的构想或构想意图以及为班会创造必要的条件外,还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1.如何启动和激活学生参加班会活动的兴趣和需要。

班主任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在主题和形式的选择上下功夫。

主题上要贴近学生实际,是学生关心的、需要的,形式上要讲究新颖性,趣味性。

例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可一改过去法制理论课的形式,而采取由学生自己穿上制服的模拟法庭。

只有当主题班公成为学生的需要并且感兴趣时,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2.在班会的准备、组织和开展中,班主任要充分信任学生,鼓舞学生和大胆任用学生。

要把平日的教师讲台变成今日学生展示的舞台,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准备、组织和参与,从中得到锻炼、提高认识,班会的目的也就会在自然中注进学生的认识和能力中。

认识的主体性原则与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的主体性原则与能动的反映论

,
而辩 证
唯物 主 义 认 识论 也
没 能解 决 认识 的 主体 性 问题


,
原 因 就在 于 它
同 旧 唯 物主 义 的 认 识 论
” 有 共 同 的 反 映 论根 基
对 于诸 如 此类 的观 点
, 。
,
我 们 认为
归 根 到底是 关 系 到是否 承 认 马 克
思 主 义 关 于 主 体性 原 则 的理 论 的 相 互 关 系 等 一 系 列基本 问 题

导 致 了某 种 忽视 主 体 性

今天
,
在 克 服 这 一 缺 点提
,
认 识 的主 体 性 时
,
不能
;
走 向 抛 弃 能 动 反 映 论 的 另一 极 端
反 映论相 结 合 的 原则

而 应 当 坚 持 认识 的 主
体性 原 则 与 能 动 的
作者
:
朱庆柞
,
1 9 2 7 年生
,
,
上 海 社 会 科 学 院 哲学研 究 员
和 如何 理解 辩证唯 物 主 义的能 动 的反 映 论及其 与 主 体 性 原 则
本文 就此 谈谈 我们 的看法



关 于 主 体性 的理 论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一 个 重 要 内容

主体性 间题 是 近 代 西 方哲 学研 究的 一 个 重 大 课 题 论前 提 的
0 1多
,



的 与
主 能
体 动


原 反



朱庆 柞
张玉 铭
文章 认 为 马 克 思 的 辫 证 唯 物 主 义 反 映 论 以 人 的社 会 实 践 为基 础 根 本上体现 T 认 识 的 主休性 原 则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人文科学:指一些以人的内心活动、精神世界以及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内容、以广泛的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它是以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为学术研究主题的学科,它所研究的是一个精神与意义的世界,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

2、社会科学: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史学、文艺学、伦理学、美学等。

它的任务是研究并阐明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3、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系或系统,它以各种各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4、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与总结,并且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

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须的。

5、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

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须的。

6、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7、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8、具体性原则: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幼儿教育】谈对主体性原则的一点认识

【幼儿教育】谈对主体性原则的一点认识

【幼儿教育】谈对主体性原则的一点认识幼儿教育谈对主体性原则的一点认识在幼儿教育中,主体性原则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原则,它在培养孩子的主体能动性和发展整体素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对主体性原则的认识。

一、主体性原则的理论基础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展孩子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其兴趣和积极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主体性原则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差异理论:孩子在身体、智力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主体性原则强调以孩子的个体特点为出发点,关注他们的兴趣、需求和潜能。

2.发展心理学理论: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孩子的认知、语言、社交等能力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提供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其全面发展。

3.构建合作共同体理论:主体性原则倡导建立积极、平等和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与孩子建立合作共同体,激发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合作与交流,促进孩子的主体性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的实践策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贯彻主体性原则也是关键问题。

以下是几种主体性原则的实践策略:1.关注孩子的需求:教师要倾听孩子的需求和意见,根据孩子的兴趣指导他们的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交流等方式,了解孩子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

2.激发孩子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任务,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和探索。

同时,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指导。

3.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并组织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给予适当的指导。

同时,教师要担任起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在过程中不断激发孩子的主体性。

三、主体性原则的意义和挑战主体性原则的贯彻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区别

论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区别

作者: 许玉乾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出版物刊名: 人文杂志
页码: 23-24页
主题词: 主体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活动准则;主体活动;方法论;目的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证明主体;客体;指导方向
摘要: <正> 目前,我国哲学界都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

而分歧的焦点只在于:在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中,究竟哪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乃至最高原则?在我看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根本不同之处。

(一)这里首先要明确:所谓“原则”,不是事物存在或运动的普遍规律,而是主体根据内在需要和客观实际为自身所规定的“活动准则”。

从“活动准则”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相对于活动中的主体才有意义。

就是说,这两种原则都是主体为自身的活动而规定的准则,而不是主体或客体本身所固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认识的主体性原则(一)
论文关键词:认识论主体性思维实践
论文摘要:随着认识论本身不断发展,思维的建构性揭示出认识是反映、反思与建构的统一。

人类活动的最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原则。

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完成的革命性变革,关键在于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原则。

随着认识论本身不断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20世纪认识论变革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对人的思维的建构性及其与反映论关系的揭示。

思维的建构性只是揭示出认识是反映、反思与建构的统一,它造成了一次反映论革命,但并没有否定反映论本身。

认识是对外部信息的加工,没有外部的信息,认识无以形成。

另一方面,认识何以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又必须回到思维的主体之中。

一、思维的开端
思维的开端与思维的发生既是一回事,又有所差别。

思维开端肯定是思维发生,因为思维的开端正表明思维发生了。

差别是:开端包含着最初性质,而发生则不一定是最初的;开端必须在过程的开头,而发生则不一定是在思维过程的开头。

“发生”在思维过程中也可存在着,这种发生正表明思维过程不断进行,表明思维过程的脉冲性。

我们把思维运动看成在开始后便无限进行下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则是脉冲性的过程,即不断地受到激动、不断地发生的过程。

所谓脉冲过程,便是高潮和低潮交替出现的过程。

当过程受到一次源泉的冲动时,过程便出现一次高峰;当这一冲动传导过后,过程便降入低峰。

当另一次源泉冲动出现时,过程再呈现出一次高峰;然后,过程再降入低峰。

这样,高峰与低峰交替便是这里所说的脉冲性过程。

其实,所有过程都是这样,而不单是思维过程,如交流电的传输过程、太阳黑子的活动过程等。

有些不表现出脉冲性的过程,我们把它看成是脉冲性近于零甚至等于零的脉冲过程,它还是一种脉冲过程。

在这里,纯思维过程便是一种脉冲性过程,它有无数次的激动和发生,每一次发生都构成了一次思维脉冲。

如我们思考问题P,问题P的每一情况的出现都造成了对问题P之思考过程的一次脉冲,这样的脉冲无限出现,使对问题P的思考过程包含许多次重新思考,而每一次思考都建立在前一次思考的基础之上。

通过这样的过程,问题P便渐渐地得到解决。

思维的脉冲过程是思维头脑对付思维对象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之一种必然反应,它表明思维发生的多样性和多次性,即:发生既是初始的,又是过程的,它可以在过程中发生,发生在思维过程中存在使这一过程成为一个脉冲过程。

然而,思维开端则是指那些初始的发生,或具有初始性质、初始意义的发生。

因此,开端永远在过程的前面,是过程的开始。

人们在思考世界是什么,同时又要思考世界为什么会如此,更为深入的是要思考:为什么思考者能够思考?思考本身是怎么一回事?这是对作为思考者的人本身的反思和探究。

这种思考和探究的总体目标乃是要回答“思维是什么”的总问题。

一旦涉及思维是什么的问题,首先引起注意的是思维者(或者说思考者)。

只要涉及到思维活动,必须先对思维者进行分析。

思维活动中的思维者,就是思维主体。

在思维中,只有思维着的人才是思维主体,所以“我思故我在”。

而既然我在思考,所以我能够思考——“我思故我能思”。

我能思,就是我的主体性。

因而,思维必有主体,也必有主体性。

在主体认识了对象之后,就要将认识转化为对象性实践活动。

这种对象化过程既体现出真理性认识的价值,又使主体获得价值需要的满足。

因此,认识和价值必然是相互联系的。

但在价值关系中除了通过认识关系所产生的认识结果要加入其中之外,还有价值关系本身所产生的认识结果,那就是评价。

当然,价值关系的结果不能全部归结为评价,还有主体物质、精神需要的满足,意义的获取,但评价是最基本的结果。

而评价本身又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可称之为评价性认识。

在认识关系中所产生的结果可称为事实性认识。

评价性认识既反映客体的价值属性,又反映主体的需要。

事实性认识仅仅反映客体自身的事实状态。

虽然
评价也要反映价值事实,但它与事实性认识还是不同的。

后者反映的是客体自身的本来面目(即实体事实),评价反映的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事实。

与描述实体事实的认识不同,评价表达的是客体有无价值的问题。

二、认识论从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到主体性原则的转变
认识论着眼于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使命,决定了它不是外在而是内在地追求智慧,具有反思的特性。

因此,主体性问题必然成为认识论研究的首要问题,主体性原则必然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原则。

外在地追求智慧,即科学地看待并研究外部事物。

在追求中,主题被当作某种预先存在的、完善的、不变的一极,主体本身不是研究对象,不“干扰”认识本身。

与之相反,认识论的本质在于内在地追求智慧。

所谓内在地追求智慧,既着眼于对主体自身的反思,人为主体的状况本身便内在地影响着认识内容的形成,构成了理解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从而着眼于通过对主体的反思和改进来更好地把握对象。

因此,认识论研究必然要从真理性问题和价值性问题转到主体性问题,认识论从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到主体性原则的转变是认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

古代认识论不以反思为本意,不考察主体的状况,忽视主体对认识内容的作用,是建立在完全确信主体认识能力这一判断基础上的。

随着认识的发展,这种幼稚的想法却逐渐显露出破绽,人们逐渐发现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发现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和“鸿沟”。

认识到:在认识过程中,客体并不会自动地反映主体,主体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接收器;认识是否能够形成即认识内容如何,不仅取决于客体,而且取决于主体,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对象会形成不同的认识;主体的状况是可以改变的,主体的改变决定着认识的改进。

结论是在认识中人不仅要顾及对象,而且要考虑并改造主体。

在近代认识论中,这一认识已逐步明确起来。

总结近代认识论研究,康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这一问题的人。

他认为,以往的哲学家在认识中从来就是在为考察主体认识能力、范围、界限之前就盲目地谈论认识过程。

因此,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在认识以前预先认识其的可能性和界限,并提出哲学需要批判地考察人的理性是否能认识客观世界及理性能力的限度和原则。

对于以上见解,黑格尔曾作如下的评述:“自由的思想就是不接受违禁考察过的前提的思想。

由此可见,旧形而上学的思想并不是自由的思想。

因为旧形而上学漫不经心地未经思想考验便接受其范畴,把他们当作先天的或先天的前提。

而批判哲学正与此相反,其主要课题是考察在什么限度内,思想的形式能够得到关于真理的知识。

康德特别要求在求知以前先考查知识的能力。

这个要求无疑是不错的,即思维的形式本身也必须当作知识的对象加以考察。

但这里立即会引起一种误解,以为得到只是以前已在认识,或者在没有运用以前预先加以运用。

不用说,思维的形式诚不应不加考察便遽尔应用,但须知,考察思维形式的活动和对于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

我们必须对于思维形式的本质及其整个的发展加以考虑。

思维形式的本质的对象,同时又是对象自身的活动。


可见,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的本意是继承和超越。

然而,对于如何考察的基本思路,二人却相去甚远。

康德主要着眼于主体本身的结构,如感性直观能力、知性范畴、理性能力等的考察。

黑格尔则主要从主客体本体统一的意义上考察认识能力。

正因为如此,后者对前者作了片面性的扬弃,放弃了着眼于考察主体结构的合理思路。

黑格尔的观点在他之后的认识论中得到了批判继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黑格尔于认识活动中考察认识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在实践中考察认识能力的新观点。

这一观点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中已表述很清楚:“人的思维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实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里是讲真理标准问题,同时也是讲如何确认主体认识能力的问题。

这一点在此后的经典作家著作中得到了反复强调。

马克思这一论述是对黑格尔乃
至整个认识史关于主体能力的问题,认为考察主体认识能力乃至认识结构等,都不能囿于人的认识活动,而需追溯更为深刻的原因即在实践领域中进行考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