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硕士就业情况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硕士+内部资料+最后押题三套卷+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点评

=3000元

内容二货币政策工具

三类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2)贴现贷款和贴现率3)公开市场操作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

准备金制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准备金制度建立的目的和用,二是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

1、准备金制度的三个目的:

1)保证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和现金兑付能力。

2)通过建立法定准备金制度,使中央银行多出一种控制货币供给的手段。

3)通过各商业银行准备金的集中来达到特定的政策目的。

2、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

1)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规定。

2)对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的限制。

3)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包括存款余额的确定及缴存基期的确定等。

3、法定准备金制度的优缺点:

优点: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可以直接影响货币乘数,从而对货币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

缺点:它的优点同时也是它的一个缺点,另外一个缺点就是法定准备金率不宜频繁调整。

二、贴现贷款和贴现率

1、使用这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两种方法:

1)规定贴现贷款的条件。2)规定贴现率。

2、贴现贷款的三种形式:

1)调节性贷款2)季节性贷款3)延伸性贷款

三、公开市场操作

1、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

1)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调整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

2)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主动性”。

3)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从而避免法定准备金政策的震动效应。

4)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可逆性”。此外,公开市场业务执行起来也比较灵活。

四、选择性政策工具及其他政策工具

1、消费者信用控制。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3、不动产信用控制。

4、直接信用控制。

5、间接信用控制。

间接信用控制经常采用的方式有道义规劝、窗口指导等。

内容三操作

1、联邦基金市场与联邦基金利率

教材481页的内容看懂就好了。

2、关于操作目标的选择、准备金的预测以及操作程序的内容做个了解即可。

内容四中美货币政策的差异

详见:/financial/200806/07-22000.html

阅读材料:

高储蓄率之上的中国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

李扬

正是因为储蓄率较高,我国经济才得以长期保持高投资和高出口。也正是由于高投资和高出口与高储蓄相互适应,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才得以顺利展开,并且在总体物价水平没有较大上涨的条件下,创造了连续多年高增长的奇迹,保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长期因素没有变化。

讨论宏观经济形势,必须首先回顾刻画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关系的恒等式,即:储蓄=投资+净出口。根据这个恒等式,在储蓄率保持高水平的条件下,我们事实上不可能抑制投资和平衡贸易收支;如果硬性抑

制,GDP的增长就会蒙受损失。从需求面来看,GDP增长率既定,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之间便存在着此涨彼消的关系。所以,在宏观调控中,如果要压缩投资,就必须考虑:消费和出口能否增长并填充投资下降留下的缺口;如果要平衡进出口,就必须考虑: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能否填充出口下降留下的缺口。这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大道理"。离开这个大道理,单纯地讨论抑制投资和出口,都可能失之片面,而且可能有害。近十余年来,政策面上并没有少谈抑制投资和平衡贸易收支,而且几乎年年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一直收效甚微,其基本原因就是:经济增长率既定,消费若无实质性增长,投资和出口是压不下来而且是压不得的。

关键在于很高的储蓄率

在宏观经济平衡中,储蓄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供应面,因此,高储蓄率说明的是供给总量的充足。据此,判断宏观经济运行是否均衡,判断物价是否存在持续上涨压力,关注的重心首先应放在我国储蓄率的动态上。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以来,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呈上升势头,如今已近50%。我们认为,正是因为储蓄率较高,我国经济才得以长期保持高投资和高出口;也正是由于高投资和高出口与高储蓄相互适应,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才得以顺利展开,并且在总体物价水平没有较大上涨的条件下,创造了连续多年高增长的奇迹。

高储蓄率的存在和延续,保证我国不会出现长期持续通胀

鉴于我国的高储蓄率至今仍然存在并将延续,鉴于我国的工业化正处于中后期、城镇化正在加速进行,我们可以合理地判断:今后5-10年,我国经济仍然可望保持高增长的势头,并且,物价上涨不会愈演愈烈,也不可能长期持续。

储蓄率对宏观经济运行和物价走势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美国、欧洲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地区),越南、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之所以出现较高水平的通货膨胀而且难以治理,根本原因就在于储蓄率很低。这是与我国的最大区别。

总供求平衡,局部的不平衡和结构性物价上涨也可能发生

但是,供应与需求在总量上的平衡,并不必然保证两者在结构上能够严密对应。换言之,即便总供求是平衡的,甚至是总供应略大于总需求,我们仍然不能保证局部领域、局部地区、一段时期中不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因而也不能保证在局部领域、局部地区、一段时期中不出现物价上涨。2004年前后以及2007年以来的我国物价上涨,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党中央、国务院用结构性物价上涨的概念来概括我国当前的物价形势,是非常有洞见力的。

不应过度依赖需求管理政策来抑制物价上涨

基于高储蓄率之上的宏观经济平衡关系的存在,说明了我国不会出现长期、持续的物价上涨,同时也

告诉我们:近年来我国间或出现的结构性物价上涨现象,其主要原因并不来自总需求方面。这一判断的政策含义就是:以从紧的货币政策为主体的需求管理政策,并不能有效抑制当前我国物价水平的上涨--要实现控制物价水平过快上涨的目标,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手段。

当前我国物价上涨的成因复杂,应当采取多种对策

当前导致我国物价上涨的四类成因

当前我国物价水平的上涨,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我们可以将这些复杂的因素概括为如下四类:来自国内的部分产品供给不足的供给面冲击。这主要指的是猪肉、食品、服务价格因气候、经济周期和政策因素所产生的意外上涨。

国际粮食、石油、煤炭、化肥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对我国物价造成的输入性冲击。

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推动价格上涨。其因素有三:第一,自2007年以来,我国劳动力的成本便开始逐步有所上升;第二,经过30年的高增长,企业依靠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已经开始下降;第三,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力成本又有所提高,而且就业刚性有所增强。

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产生推高价格上涨效果,造成物价上涨的四类因素其未来走势存在差异,前两类因素具有可逆性。

第一类因素具有较典型的经济周期性,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市场调整,其供求可望得到平衡,价格稳定可期。2007年下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级政府抓紧农业生产,到今年,我国粮食、油菜籽产量已获增长,生猪生产逐步恢复,蔬菜供应逐步增加。可以预计,由国内少数农产品导致的物价上涨因素将逐步弱化。今年6月份的CPI下行,已经显示了这一趋势。

第二类因素来自国外,其决定因素比较复杂。但是,从运行机制分析,它们也具有可逆性。在诸多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因素中,石油价格堪称"龙头"。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石油基准价格是市场主要参与者制定的长期合约价,其中,需求方在合约制定中占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石油基准价格由即期市场众多交易者共同决定,其中,供应方在合约制定中占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至今,石油基准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石油衍生市场引导,其中,金融投资者和投机者在合约制定中占主导地位,相应地,国际上的金融强国(美国、欧洲和日本)在石油价格的制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这意味着,如今的石油市场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金融因素的全面进入,使得油价的走势开始脱离其实际供求的基本面,这固然会导致油价无来由地飙升,如今年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但也可能致使其恐慌性暴跌。因此,一旦投机因素消退,我们可望看到油价的下落。最新资料显示: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观望情绪日趋浓重,虽然市场上尚存在大量8月份的多头头寸,因而预示着油价在未来几个月还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但此后逆转的可能性也显然增大。一旦油价逆转,其他高涨的大宗农产品价格、原料价格等也会逆转,输入性通货膨胀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