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

合集下载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概念的发展: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1)社会学传统: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社会互动理论:(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像”或者符号:(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信源、讯息、信宿: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1、信息的概念:具体P4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

湖南师范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440 考试科目名称: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考试内容及要点:《传播学教程》《中国新闻传播史》《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二、传播与信息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三、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二、信号与象征符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二、符号意义的分类三、符号意义的暧昧性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第二节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动机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第二节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第三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二、大众传播的特点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四、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第一节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四、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第二节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第三节分众理论及其研究一、分众的概念、社会观和理论依托二、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三、有关分众需求的实证研究第四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三、“培养”理论的外围第四节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一、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二、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三、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第五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三、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六节“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一、“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二、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三、“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和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二、“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一、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二、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一、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二、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二节抽样调查法一、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二、问卷设计第三节内容分析法一、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二、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三、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第四节控制实验法一、控制实验法的用途二、控制实验的基本程序与技术《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第四节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六节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第二节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第五节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第三节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与历史作用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第二节“新政”与国内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第三节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第二节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三节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四节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第三节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诞生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报刊第二节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三节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四节北伐战争中的革命报刊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三节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四节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二节国统区新闻传播事业与境外抗日宣传活动第三节沦陷区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第二节解放区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第三节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划时代巨变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和改进第三节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第四节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调整第二节从反右派斗争到“大跃进”运动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三节60年代初期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第四节主要新闻思想评价第十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艰难发展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回归新闻本位(1978—1992)第二节驶上市场化的快车道(1992—2002)第三节日渐开放的新闻事业(2003—2012)第四节十八大以来的新闻传播事业(2012年底—)第五节改革开放以来的广播电视事业第十五章网络媒体的崛起第一节网络传媒格局的初步形成(1995—2000)第二节网络媒体舆论影响力日增(2000—2009)第三节互联网的微博时代第四节网络媒体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第十六章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1949年以来台湾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二节香港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三节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二、参考书目1.《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传播学教程(1-8)(1)

传播学教程(1-8)(1)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 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 (sign)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 两大类。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 的载体。” 具体而言,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 对应关系。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传播者(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 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2、受传者(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 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 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 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个基本前提是:
( 1 )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 来从事活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 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 程。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便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 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目的。 控制论传播过程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 程。

传播学ppt课件全

传播学ppt课件全

第四节 传播的革命
一、语言传播革命 二、文字传播革命 三、印刷传播革命 四、电子传播革命 五、网络传播革命 六、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
第五节 传播的模式
一、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与标准 二、传播模式的典范与评介 1、单向传播模式(五W模式) 2、双向传播模式 3、互动传播模式 三、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
拉斯韦尔五个W模式

说什么
通过什么 渠道
对谁
取得什么 效果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丹斯螺旋模式
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
德弗勒传播与反馈模式
格伯纳传播总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四、传播模式的运用及原则
第六节 传播的功能
一、传播功能的来源与阐释 二、传播的个人功能 三、传播的组织功能 1、告知功能;2、表达功能;3、解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精神内容,是主客体的统 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 构成的统一整体。
信息概念引入,是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
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 运行。
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 2、研究传播,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
重要概念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 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
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 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 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交叉学科。
第三节 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
1、研究现状 2、未来趋势 科学化、融合化、鲜活化、操作化、

应用传播学

应用传播学

传播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活动的双向流通 过程。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活动现
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传播现象 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传播意识现象传播
关系现象、传播规范现象; 具体有:传播内容、传播方法、传播的社
会作用、传播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和 受传者的特点,等等; 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大众传播活动现象。
定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负责搜 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 息的人或者机构,即为“把关人”。
3、我国的大众传播制度 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坚持党性原则; 执行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
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经济功能:为国民 经济发展服务,是新兴 的信息和知识产业的重 要组成部分。
“帕帕拉圾”:指那些专门追逐明星、拍 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这一称呼来自意大利影 片《滴露牡丹开》中一个专门偷拍明星照片的 摄影师的名字“Paparazzo”,意大利语中其复 数形式为“Paparazzi”,后被作为这一类人的 统称。“帕帕拉圾”是其意义相结合的中文译 法,也被俗称为“狗仔队”,形容他们有像狗 追骨头一样追踪名人隐私的劲头。
②哈罗德 • 拉斯韦尔(1902—1977年) 美国著名政治家
贡献:内容分析法;
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社会、协调环境、 传递遗产;
传播的核心要素:5W
Who, What, Which, Whom, Which effect(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说、取得什么效果);
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渠道分析、受传者 分析、效果分析;
符号可以用一物代表一物; 符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语言符号
一只兀鹰正盯着她。这张记 录饥荒的照片为他赢得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整理课件
象征符的性质 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 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 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整理课件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的类型 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 第二类非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gesture), 例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 等; 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 式化的符号。
整理课件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整理课件
一、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 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 要素。
整理课件
二、信号与象征符
信号的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 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 然符号都是信号;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 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整理课件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整理课件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整理课件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整理课件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任何一个单一的过程都不是在真空中进 行的,其性质和结果也并不仅仅取决于 过程的内部机制,相反,许许多多的外 部因素和条件都会对过程本身产生重要 的影响。
整理课件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 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 影响的过程。
整理课件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文化” 一方面,由于象征符体系是作为“继承 性的观念体系”确立的,它通过形成文 化秩序也会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 行为; 另一方面,正如文化本身不间断地发展 到今天一样,作为文化之表现形式的象 征符体系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18
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进步 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 型。 –加速度发展趋势。 –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3、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19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1、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
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 长久保存信息。 – 长距离传递信息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
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16
印刷传播时代
发表了印刷,民主就是不可避免的。
9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0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 从动物传播到 人类传播
• 人类传播的发 展进程
• 信息社会与信 息传播
动物传播
•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人类传播
口语传播 文字传播 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
•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继承的; • 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11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 先天的本能行为,非后天的复杂学习 – 条件反射原理。
12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 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传播学教程——精选推荐

传播学教程——精选推荐

《传播学教程》补充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学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科联系: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但是,作为各分科之基础的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非常薄弱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1909年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社会组织》中《传播》一章1.库利对传播的定义(P1)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作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2.铁路。

被库利视为重要的传播手段,铁路交通是人和动物的流通,这种流通也必然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二)1911 美国符号学家皮尔士《思想的法则》中《传播》短篇1.无明确定义。

“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念都必须包含像与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2.观念和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三)后来的学者融合库利和皮尔士的定义。

1.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2.没有解答:社会互动由符号还是意义引起的。

有些定义强调符号,有些定义则强调意义。

(四)信息科学(提出了信息的概念)1.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2.理由:意义离开符号便不能表达,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二、传播与信息(一)传播:信息的传递与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科学给出的传播定义)(二)信息的定义(P2)。

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

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历史。

总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传播学笔记

传播学笔记

邵培仁《传播学》笔记绪论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的定义是什么?传播是指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从四方面理解之: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什么叫传播学?传播学就是以动态的整体的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及用开放的发展的观念综合地研究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三、什么是传播学的自身特性?1、传播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的现象。

2、传播学有自己的研究宗旨。

3、传播学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

六、人类传播的现象指的是什么?指传播活动现象、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

四、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存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提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五、传播学的学科特点是哪些?1、整体性。

2、互动性。

3、开放性。

4、综合性。

5、发展性。

六、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六字方针”是什么?积累、批判、创新。

即既要尊重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有一种批判的精神,不囿旧说,积极探求新思想,寻求新解释,提出新预见,建立新理论。

七、何谓传播本质?其特点是什么?传播的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它是由传播活动的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它具有稳定的、内在的、深刻的、普遍的性质和特点。

八、何谓传播规律?其特点是什么?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与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

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要性和隐性。

九、传播媒介发展规律有哪些规律?如何理解这些规律?传播媒介发展具有五大规律:(1)由低到高的螺旋规律;(2)波浪起伏的浪潮规律;(3)由慢到快的加速规律;(4)互动互助的共进规律;(5)取长补短的整合(互补)规律。

十、信息传播有哪些规律?如何理解这些规律?信息传播具有五大规律:(1)协同合作的规律;(2)双向传播的规律;(3)信息共享的规律;(4)守规合境的规律;(5)适时适量的规律。

1传播定义与传播学研究对象

1传播定义与传播学研究对象

从传播的角度分析以下事件 • 富士康事件 • 《无极》馒头事件 无极》 • 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事件 • “艳照门”事件 艳照门”事件: • 北川背妻男真相
富士康事件
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 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发展和运行的 基本规律。 基本规律。 学会从传播的角度看问题, 学会从传播的角度看问题,并树立起严谨 的推断能力和批判性的思考能力。 的推断能力和批判性的思考能力。 了解大众传播理论及结论得出的方法。 了解大众传播理论及结论得出的方法。
• 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 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 霍夫兰
宣传、广告、 宣传、广告、公关 李普曼( 舆论》)、伯奈斯 伯奈斯( 李普曼(《舆论》)、伯奈斯(《透视民 )、拉斯维尔 拉斯维尔( 意》)、拉斯维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 技巧》 技巧》) 说服:开启大众心灵之锁的万能钥匙( 说服:开启大众心灵之锁的万能钥匙(霍 夫兰心理实验) 夫兰心理实验) 效果研究的传统 对于该话语的讨论: 对于该话语的讨论:大众真的能够被控制 吗?
• 传播是共享与互动 传播是彼此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传播是彼此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其中传 受双方获得相互理解和共识。 受双方获得相互理解和共识。 杜威:社会(民主)存在于传播之中。 杜威:社会(民主)存在于传播之中。交 流就是参与一个共同的世界, 流就是参与一个共同的世界,而不是共享 内在意识的秘密。 内在意识的秘密。 James Carey: 传播即仪式 。 思考: 有效传播的前提: 思考 有效传播的前提: 共享语义共间
本质主义与话语研究: 本质主义与话语研究:两种定义策略 • 本质主义:试图透过传播现象的迷雾,揭示出传 本质主义:试图透过传播现象的迷雾, 播的本质。 播的本质。 • 话语研究:话语是围绕着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文本 话语研究: 所形成的传播实践或社会实践。 所形成的传播实践或社会实践。话语研究不是研 究一个事物是什么, 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 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 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是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 这种话语,这种表述是否能够自我证明, 这种话语,这种表述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 了什么后果。 了什么后果。 传播的社会性、历史性、 传播的社会性、历史性、复杂性决定对其研究和 定义应保持宽容的心态,进行理性的分析, 定义应保持宽容的心态,进行理性的分析,从而 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对社会现象做出较为全面的 解释。 解释。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目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目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第二节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第二节传播产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程序的争论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抽样调查法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第四节控制实验法后记。

传播学(第二版)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

传播学(第二版)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
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
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 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二、传播与信息
❖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 动形式。
信息
物理信息 生物信息 社会信息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 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 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 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需要我
们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 第二,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第三,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人类生产 活动总体
物质生产 精神生产
物质交往 精神交往
人类交往 活动主体
❖ 马克思、恩格斯是把交往作为与生产力和分 工同等重要的范畴来看待的。
❖ 生产和交往是有机的成对概念。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 确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传递装置——神经系统 输出装置——语言、动作、表情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 2.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 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 3.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 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 体价值。
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关系性-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精神象征和传递保存手段皮尔士-符号学-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的特殊作用两者融合,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信息科学出现,提出信息的概念,扩大了传播学的视野施拉姆-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是信息的传递,不仅是新闻,也包括感情等等
2.传播与信息信息科学-信息指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客体统一符号意义统一物质属性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不单纯表现为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伴随复杂精神心理活动符号系统本身也是精神劳动的创造物3.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交流交换扩散社会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BR>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经过符号中介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行为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过程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系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传播系统-信息系统社会传播:人内传播-典型系统性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人际传播-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接所形成的新
的信息系统群体传播-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对个人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发挥制约作用组织传播-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有明确组织目标,是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大众传播-特殊-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社会互动系统社会管理和控制系统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传播内容公开,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延迟的反馈机制,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一般社会系统理论布克里社会环境适应过程要素不断向社会系统内引进复杂性的源泉既保持系统内的紧张状态又不断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机制将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适当连结的双向传播网络面? 酝獠炕肪澈湍诓孔纯龅谋浠凶灾骶霾叩南低?BR> 保存并普及意义、象征和价值体系的有效机制
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执行功能的前提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子经济政治文化信息系统个人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信息系统例证拉扎斯菲尔德大众传播中存在着人际传播的影响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德社会传播学家鲁曼不确定性-拒绝的可能性多变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日太田敏诚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具有可塑性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系统的紊乱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群体成员组织等无意与有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