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共识为何已经失败与经济学变革方向

合集下载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

20世纪80年代“华盛顿共识”出现的背景及后果“华盛顿共识”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于华盛顿的三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政府,根据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提出来并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张。

1989年,陷于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急需进行国内经济改革。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旨在为拉美国家经济改革提供方案和对策。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姆森对拉美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已与上述各机构达成共识的10条政策措施,称作“华盛顿共识”。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华盛顿共识”实际上针对的是已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但其市场体系扭曲的发展中国家,而不是针对市场经济体系完全缺失的转轨经济国家。

“华盛顿共识”是一种被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所误导的理念,正因为如此,面临着完全不同经济使命和挑战的其他国家,从未从这种共识中获得令人满意的答案。

20世纪90年代,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作为市场经济过渡的重要政策组合,却在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行。

90年代初,在俄罗斯等转型国家中,尽管人们都承认,建立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是转型的总体目标,但是对于用什么方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法,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和截然不同的观点。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讨论,集中在是否实行“市场原教旨主义”方面,因为独联体和中东欧国家当时大都采取了类似的转轨战略。

这一转轨战略反映的是这些国家多数执政者当时的主导思想,它得到国际一些著名学者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

在前苏联和中东欧等转型国家中,俄罗斯、捷克和爱沙尼亚是“休克转轨的典型”,随后,在其他一些转型国家,也纷纷倡导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支柱的“休克疗法”式的转型,采取被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转轨战略与政策。

论转轨经济学的“华盛顿共识”与“后华盛顿共识”

论转轨经济学的“华盛顿共识”与“后华盛顿共识”

论转轨经济学的“华盛顿共识”与“后华盛顿共识”一、前言1990年代经济学界对发展中国家及转型经济体转型期进行了广泛研究,世界银行根据这一研究成果,提出“华盛顿共识”,并形成了一套发展模式和思想路线。

但是,“华盛顿共识”在实践中却遭遇到一些问题和质疑,因此后来又出现了“后华盛顿共识”,成为经济专家们研究转型经济体发展的新思路。

作为一名经济专家,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华盛顿共识”与“后华盛顿共识”的特点、优缺点以及案例分析。

二、“华盛顿共识”的特点及优缺点1. “自由市场原则”“华盛顿共识”认为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的经济体制,主张自由市场原则。

即市场的自由和竞争可以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

然而,在实践中,这种自由市场的理念并不总是完美体现。

例如,在1980年代智利的军事政变中,市场自由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政府对市场的操纵,不同产业的集中度高,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

2. “财政健康原则”“华盛顿共识”主张国家财政的稳健和透明。

即政府应根据国际标准来制定预算、审计、税务等财政措施。

但是,很多国家并没有完全适用这一原则,导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和财政混乱等问题。

例如,阿根廷危机就是因为国家的财政混乱和债务过多而爆发的。

3. “私有化原则”“华盛顿共识”主张私有化能够激发经济的生产活力,推动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但是,在实践中,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的特殊性,这种私有化的改革并不总是完美的。

例如,在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中,由于资本家和寡头的垄断使得资源分配不公,并且贫富差距加大,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4. “资本市场开放原则”“华盛顿共识”主张对外资进行开放式政策,以加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促进外部资本流入和扩大对外开放。

但是,在实践中,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激烈竞争,加剧了由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的压力。

同时,由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许多国家对外资的开放程度并不同,产生了政治上的问题。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1989年所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

当华盛顿共识逐渐走向失败,宏观经济理论界提出了与此相对的北京共识。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对拉美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已与上述各机栄达成共识的10条政策措施,称作华盛顿共识。

该共识包括十个方面:①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②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③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④实施利率市场化;⑤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⑥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⑦放松对外资的限制;⑧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⑨放松政府的管制;⑩保护私人财产权。

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明确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编辑本段影响按照美国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概括,“华盛顿共识”的教条是“主张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私有化和自由化”。

最初,斯蒂格利茨对“华盛顿共识”提出过尖锐的批评。

他在1998年的著名文章中提出,“华盛顿共识”作为一种智力型的教义,它的“成功”在于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操作。

只要掌握了几个最主要的经济指标,例如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利率、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便能做出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华盛顿共识”对经济转轨国家所产生的误导表现在哪些方面?理论误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盛顿共识”和“休克疗法”政策的得与失、利与弊、激进与渐进孰优孰劣等,始终是国际学界和俄罗斯精英们争议的焦点。

实际上,它涉及的是转型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路径、道路的理论论争。

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与经济转型

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与经济转型

"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与经济转型作者:余东华, YU Dong-hua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刊名:山东社会科学英文刊名:SHANDONG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7(11)被引用次数:1次参考文献(8条)1.波兹南斯基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东欧国家的民族资本被剥夺 20042.田春生"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比较初探[期刊论文]-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5(02)3.曾光;詹绚伟"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比较[期刊论文]-改革 2005(02)4.Joshua Cooper Ramo The Beijing Consensus 20045.Stiglitz L More Instruments and Broader Goals:Moving toward the Post-Washington Consensus 19996.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 20057.按照雷默的解释,普世价值就是不同地域、不同族群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8."后华盛顿共识"是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反思拉美、俄罗斯以及东欧等国家按照"华盛顿共识"所进行的经济转型后所提出的政策主张.正如本·芳茵(Ben Fine)所指出的,"后华盛顿共识"是对"华盛顿共识"的修修补补,它与"华盛顿共识"一样,也不能解决世界贫困问题,更不能给世界带来繁荣.另外,"后华盛顿共识"只是停留在对"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反思上,并未付诸实践,也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后华盛顿共识"本质上还是可以归为"华盛顿共识"阵营,最多也只能看作是"华盛顿共识"向"北京共识"的一个简单过渡.所以,本文只对"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进行比较引证文献(1条)1.李刚.于畅.吴子超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探析[期刊论文]-当代经济 2009(5)本文链接:/Periodical_sdshkx200711020.aspx。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百科名片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1989年所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

当华盛顿共识逐渐走向失败,宏观经济理论界提出了与此相对的北京共识。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对拉美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已与上述各机栄达成共识的10条政策措施,称作华盛顿共识。

目录来源内容名人评论展开编辑本段来源1989年,陷于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急需进行国内经济改革。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华盛顿共识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旨在为拉美国家经济改革提供方案和对策。

1990年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出面,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讨论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研讨会。

会上,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约翰?威廉姆逊说,与会者在拉美国家已经采用和将要采用的十个政策工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

由于国际机构的总部和美国财政部都在华盛顿,加之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因此这一共识被称作“华盛顿共识”。

该共识包括十个方面:?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实施利率市场化;?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放松政府的管制;?保护私人财产权。

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明确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编辑本段内容1. 财政政策1. 加强财政纪律;2. 把政府支出的重点转向经济回报高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基本医疗保健、基础教育和基础设施;3. 改革税收,降低边际税率和扩大税基;2. 货币政策1. 利率自由化;2. 采用具有竞争性的汇率制度;3. 贸易和资金政策1. 贸易自由化;2.资本准入、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进入自由化;4. 宏观产业政策1. 私有化;2. 放松政府管制,消除市场准入和退出的障碍;3. 保护产权编辑本段名人评论赵晓: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所谓“北京共识”,相对应的是“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的理论悖论与当代金融危机

“华盛顿共识”的理论悖论与当代金融危机

“华盛顿共识”的理论悖论与当代金融危机作为新自由主义的完成形态,“华盛顿共识”有些主张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总体上看,“华盛顿共识”迎合国际垄断资本向全球扩张的需要,鼓吹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

“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基础不仅自身存在严重缺陷,而且相互之间以及理论与现实之间都充斥着矛盾和冲突。

美国在全球范围推行“华盛顿共识”的过程中,不仅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改革误入歧途,接连引爆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而且使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整个世界经济体系陷入日益严重的失衡,最终引发当前仍在持续的国际金融危机。

[关键词]“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金融危机[中图分类号]F83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2-0078-06赖风(1971―),男,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邮电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江苏苏州215123)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与金融危机研究”(批准号:09AKS002)的成果。

当前仍未见底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各国学者不再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研究危机之源、寻求应对之策,而是深入反思在西方主导话语权近三十年的新自由主义范式。

“华盛顿共识”是新自由主义范式化的标志,研究其理论悖论,对于深刻认识当代金融危机,有效规避和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华盛顿共识”:源起与内容从20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开始由国家垄断阶段向国际垄断阶段过渡。

资本主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理论。

如果说国家垄断阶段需要的是凯恩斯主义;那么,国际垄断阶段需要的则是新自由主义。

为了促进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为了加速用新自由主义统一全球意志,从而更好地为国际垄断资本开辟全球空间,国际垄断资本迫切需要炮制并出笼具有更强操作性和迷惑性的工具。

1990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在华盛顿牵头召开了一个研讨会。

出席会议的有美国财政部等部门的官员、金融界和企业界人士,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与拉美国家的改革

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与拉美国家的改革

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与拉美国家的改革江时学[内容提要]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新自由主义理论在整个拉美地区迅速传播和扩散。

尽管拉美国家的领导人从不公开赞同新自由主义理论,但80年代后期以来拉美国家实施的经济改革,却有明显的新自由主义烙印。

“华盛顿共识”的十个主张是新自由主义的具体的政策取向。

新自由主义使拉美的经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使拉美的改革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导致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甚至政局的动荡。

[关键词] 新自由主义 “华盛顿共识” 拉美国家 改革[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505(2003)0620030204 一、新自由主义与拉美经济改革新自由主义理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传入拉美,但传播范围当时仅限于智利。

1973年皮诺切特将军在智利通过政变上台后,立即将一大批从美国芝加哥大学等欧美高等院校学成回国的经济学家安排在政府部门,并委以重任。

这些被称为“芝加哥弟子”的“归派”通晓市场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学,认为只有新自由主义理论才能使智利和其他拉美国家的经济走出困境。

因此,在他们的影响下,皮诺切特将军实施了以开放市场和减少国家干预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改革。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新自由主义理论在整个拉美地区迅速传播和扩散。

它在拉美的流行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第一,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迫使拉美国家在理论上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

80年代初,拉美爆发了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

这两次危机使80年代成了拉美“失去的十年”。

为了恢复经济,拉美国家采用了控制通货膨胀、压缩财政开支和减少进口等措施,但收效甚微。

对于这种局面,影响拉美数十年的发展主义理论一筹莫展。

在这种情况下,新自由主义理论乘虚而入,为拉美国家提出了摆脱危机的“药方”。

因此,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的。

第二,拉美“新一代领导人”的出现为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传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土壤”。

“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和实践

“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和实践

“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和实践摘要:“华盛顿共识”是美国为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它具有鲜明的自由主义特征。

“华盛顿共识”诞生初期受到了拉美和东欧国家的热情欢迎,但没有给这些国家立即带来发展和繁荣,相反却使很多转型国家陷入经济发展的阵痛期,“华盛顿共识”的效用引发巨大的争议。

任何经济理论都必须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制度才能真正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华盛顿共识”;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拉美一、从“华盛顿共识”看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普遍认为,“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失败的,这可以从“华盛顿共识”的“实验区”拉美、东欧、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家来证实。

拉美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了前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约翰·威廉森领衔的包括美国财政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们为拉美量身定制的经济振兴政策,主要内容为:减少政府开支以削减财政赤字;紧缩货币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改变财政支出的优先顺序,从扩大就业改为提供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利率和汇率以及金融和贸易的自由化,取消外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国有企业私营化;产权保障等等。

“华盛顿共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总统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中国家版”。

“新自由主义”确实给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而陷入“滞胀”的西方经济带来新的生机,“新自由主义”的高涨使其认为“新自由主义”政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犹如当初自由主义的始祖亚当·斯密开创的自由主义时代一样,“新自由主义”因此而又被称为“原教旨市场主义”,被美国拿来当做自己主导的全球化的利器,而正深陷经济泥潭的拉美和东欧及俄罗斯“不幸”成为“华盛顿共识”的“实验区”。

“原教旨市场主义”和计划经济是经济体制的两个极端,一个倡导毫无政府管制、完全依靠市场自身自主调节的市场经济,一个强迫实行政府主导一切的集体经济。

虽然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以至于马克思都说资本主义在一二百年创造的财富比人类历史上创造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苏联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也曾经给苏联带来辉煌。

_北京共识_vs_华盛顿共识_

_北京共识_vs_华盛顿共识_

3社会观察 2005年第3期“华盛顿共识”:不是普世主义的济世良方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模式尽管激进程度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由以杰弗里・萨克斯为代表的哈佛经济学家所设计的。

这种方案最初是用来拯救拉美国家的经济危机的。

20世纪80年代,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陷入了长达10余年的通货膨胀、债务危机爆发的经济困难。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美国一批经济学“北京共识”vs“华盛顿共识”挥作用就可以达到经济的均衡发展。

然而,新自由主义支持下的市场均衡也是有条件的:即市场机制的成熟性和增加生产的可能性。

但过去这些国家不仅没有成熟的市场机制,而且都是短缺型经济,基本上没有增加生产的可能性。

二是经济政策与经济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矛盾。

一般而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在于四个方面: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但这四个方面不可能同时兼顾。

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在经济转型中把稳定物价、保持货币稳定作为宏观经济的首选目标。

但稳定物价的措施推行之后,引起了一系列的政策矛盾,致使转型措施在执行过程中进退维谷。

因此,“休克疗法”在推行的过程中就受到这些国家内部的指责和怀疑,外部也受到多方面的挑战。

这种指责从形式上是要否定“休克疗法”的方案,实质则是对“华盛顿共识”的不满。

社会转型期本就是一个社会思潮附势竞上的时期,于是,各种社会思潮开始对“华盛顿共识”提出挑战,这其中就包括“欧洲价值观”和“后华盛顿共识”。

“欧洲价值观”基于欧洲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念,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倡导人权、环保、社会保障和公平分配。

“后华盛顿共识” 是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提出的经济主张。

它强调与发展相关的制度因素,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社会的全面改造。

因此,“后华盛顿共识”不仅关注增长,还关注贫困、收入分配、环境可持续性等问题。

它还从信息不对称出发,指出市场力量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承认政府在促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批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倡导的私有化、资本账户开放和经济紧缩政策。

华盛顿共识的兴衰

华盛顿共识的兴衰

华盛顿共识的兴衰斯蒂芬·哈珀2013-01-31 15:29:22 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沪)2012年4期内容摘要:西方的政策制定者们基于80年代的国际政治臆断,在金融援助中,利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引诱发展中国家按照西方的标准和制度来发展。

接受援助的国家将实行亲西方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以此回馈西方国家的经济支持。

但当这些国家接受并实施美国开出的千篇一律的药方:“结构性调整计划”或简称赛普斯(SAPs)亦即“华盛顿共识”时,这些国家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与政治问题。

世界上80%的人口包括墨西哥、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家都卷入其中。

与此相反,至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在发展规模和速度方面已经成为除西方以外的世界发展的象征性领导者。

因此可以认为,“华盛顿共识”已走向衰落;而与此相反,“北京共识”逐渐被世界所接受。

关键词:华盛顿共识;弗里德曼;结构性调整计划(SAPs);经济和政治自由作者简介:[美]斯蒂芬·哈珀教授持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双博士学位,现为剑桥大学麦格达伦学院的高级研究员、剑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唐纳大西洋研究计划(Donner Atlantic Studies Prog-ramme)主任,曾经长期在美国联邦政府工作,是乔治·H. W. 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并曾在华盛顿的多个思想库任职,哈珀教授丰富的学术与执政经历使他对国际事务的发展动态有着独特的分析与判断力,是美国诸多媒体包括学术杂志、报纸、广播等的撰稿人。

译者:程早霞(1965- ),女,黑龙江伊春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政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凯斯西储大学访问学者;宋伟(1982-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

中图分类号:D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12)04-0128-09为了理解中国软实力日益增强的吸引力及其选择的发展模式,我们必须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即西方发展经济学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在日益减弱。

《对华盛顿共识的评价【“后华盛顿共识”的超越与局限】》

《对华盛顿共识的评价【“后华盛顿共识”的超越与局限】》

《对华盛顿共识的评价【“后华盛顿共识”的超越与局限】》“后华盛顿共识”虽然自诩以超越“华盛顿共识”为目标,但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它只是对“华盛顿共识”的部分修正或者改良国际金融危机后,境外不时有媒体宣称所谓“华盛顿共识”因“中国模式”的影响而被终结,并说金砖四国正引领世界阔步走向“后华盛顿共识”时代。

那么,究竟什么是“后华盛顿共识”。

应如何认识“后华盛顿共识”。

“后华盛顿共识”和“华盛顿共识”没有本质区别一般认为,“华盛顿共识”主要是指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其基本原则简单而言就是: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

虽然“华盛顿共识”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各种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实施,但是,这种所谓的“共识”很快就因为它在拉美、原苏联东欧地区、非洲以及东南亚地区造成了经济停滞、失业增加、两极分化、福利削减、过度剥削、环境破坏、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国家公共权力衰退等问题继而受到广泛质疑与批判。

在这种质疑与批判声中,“后华盛顿共识”的概念逐渐出现在世界公众的面前,并在国内外学术理论界引起了重大反响。

关于“后华盛顿共识”的内涵,xx年1月,时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比较系统地进行了阐述。

他关于后华盛顿共识的主要观点有:竞争是市场经济成功的关键,对实现效益与公平社会的目标来说,竞争而不是私有化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宏观经济稳定和长期发展要有健全的金融市场,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应当重新设计调控体制,而不在于金融自由化;一个有效的政府而不是最小的政府对发展来说至关紧要,政府应该成为市场的补充,采取使市场运转得更好并纠正市场失败的行动;发展目标应该扩大,应该努力寻求提高生活标准的发展、公正的发展和民主的发展。

从“后华盛顿共识”对“华盛顿共识”的质疑与批评中,我们应该可以得出这样两点结论,即:第一,这种质疑与批评对我们进一步深化关于市场与政府的作用、激进式和渐进式改革方式、效率与公平、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地认识所谓“华盛顿共识”的固有理论缺陷,更加坚信西方发展模式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国际标准和唯一选择,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

世界银行应当如何认识华盛顿共识1.引言•1989年(十年前)作者提出“华盛顿共识”。

•是总部在华盛顿的有关机构对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建议的最小共识。

•是该共识引起拉美国家近20年的经济改革,而不是来源于对这些改革的认知的趋同。

•该共识现在作为“新自由主义”或“市场主义”的代名词(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对该共识的不同理解会导致对共识的误解和世界发展机构失去权威(市场非万能)。

•本文的目的是:肃清错误认识及这种错误认识对改革的误导。

2.“华盛顿共识”原义2 .1 华盛顿共识:十条•财政控制•公共支出调整:优先支出高回报和能改变收入分配的项目,如医保、义务教育和基础设施投资•税收改革:降低税率,扩大税基•利率自由化•实行竞争的汇率•贸易自由化•允许FDI•私有化•解除管制(进出口)•产权保护2 .2 对这“共识十条”的评论(十年后的今天)•财政控制、公共支出调整、税收改革:学者认同;从拉美国家的实践来看,公共支出再定位的效果差一些。

•利率自由化:Stiglitz 认为利率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六维中最后的一维,使得此项与金融自由化有关,作者认同;但Stiglitz最近有关金融自由化的观点强调东亚经济的成功来源于对相关行业的直接信用支持,这有很多争议,特别是东亚经济危机以来。

•竞争性汇率:表达不精确,本意是指以市场均衡汇率为基础,一定范围可调的汇率。

东亚国家的实践说明这是可行的(东亚危机后,只有泰国这样做失败了)。

•贸易自由化:表达精确,却争议颇多。

反对者认为东亚经济奇迹,至少部分国家,不是因为此项政策。

•允许FDI:东亚国家都还欢迎此项建议,自由韩国拒绝FDI。

•私有化:在华盛顿博得广泛支持,在其他地方争议颇多。

在其他地方,对私有化的态度是划分左右派的试金石。

•解除管制(进出口):没有出现极化现象,最初由美国的温和派而不是由率先实行私有化的英国的撒切尔(右翼)政府提出。

在东亚尽管有的国家在相反的道路上走得很远,还是有些国家是这样做的。

_华盛顿共识_与当今世界多种发展模式

_华盛顿共识_与当今世界多种发展模式

2010年第2期HONGGUAN JING JI GUAN LI○乔利“华盛顿共识”与当今世界多种发展模式一、“华盛顿共识”及其失败原因“华盛顿共识”是20世纪80后代末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等机构针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提出的一系列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和主张,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其秉承亚当·斯密自由竞争的经济思想,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要旨是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强调让“无形之手”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佳配置。

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片面强调金融市场开放和外资输入自由化予以致命一击。

“华盛顿共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过程中屡遭挫折,执行改革政策的国家不同程度地经历了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其主要原因是“华盛顿共识”存在以下缺陷:1.短期政策冲突。

IMF 的政策目标是通过保持内外平衡确保受援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但削减政府开支导致就业率和生产产出率下降;货币贬值带来一系列相互矛盾的效果,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国内支出成本上升、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外债负担加重。

1982年~1988年,28个拉美国家实行了改革,但代价惨重,经济出现“滞胀”、失业率攀升、人均GDP 下降7%。

2.紧缩措施对经济增长不利。

IMF 期望改变受援国经常项目逆差状况,但经常项目逆差的成因有多种,如一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 )额大于储蓄额,也会出现经常项目逆差,而FDI 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和高科技领域,将会刺激经济的发展。

因此,完全照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出的“药方”,采取紧缩措施,对经济增长不利。

3.改革引发众多社会问题。

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国家大幅削减政府公共支出,甚至减少对老百姓粮食、燃油等的补贴,高失业率、贫富分化、社会不公正等问题突出。

IMF 等机构早期的调整政策也未对减贫予以关注。

20世纪90年代在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发生了抗议IMF 的骚乱。

陈平:曼昆,华盛顿共识与西方的危机

陈平:曼昆,华盛顿共识与西方的危机

格里高利•曼昆是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其1998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译本1999年出版以来一直是国内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之一。

然而,最近70名哈佛学生集体退出格里高利•曼昆教授的《经济学原理》课,并参加了“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运动。

美国民众的愤怒从街头燃向美国的最高学府,似乎表明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也在现实面前遭到了挑战。

对此,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平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西方这次经济大衰退,西方的领导人和金融界有主要的责任,但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大众和决策者的误导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危机陈平教授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系统否定大萧条中诞生的凯恩斯理论,否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效果,以芝加哥大学的诺奖经济学家卢卡斯所领导的微观基础论和理性预期论,主张市场经济能自我调节,即使大萧条的大规模失业也是工人的理性选择,而政府主导的稳定政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干预没有任何效果。

曼昆为代表的后凯恩斯派最终和芝加哥学派妥协,把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政府作用边缘化。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是这一妥协的代表。

1980年代初期起,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美国财政部主导下,向发展中国家推行一整套以自由化、私有化和宏观紧缩为特征的经济政策,即华盛顿共识。

其理论依据都能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教材中找到。

华盛顿共识的推行,给拉美、东欧和东亚各国带来一连串的金融危机。

但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拒绝反省,最后导致美国和欧洲2008年的金融危机,至今没有复苏迹象。

大众对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信仰也被动摇。

我们经过近30年的研究,系统批评和取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有效市场理论、经济波动的噪声驱动理论、价格的线性供求理论、预算软约束理论、宏观经济的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零交易成本理想和制度趋同理论等。

以曼昆为代表的经济学派否认大萧条的基本教训,无视历史的多样性和经济的复杂性,推行自由化与私有化政策,否认政府干预的作用,强调英美模式的普适性,无视世界上多种市场模式的竞争。

“后华盛顿共识”的超越与局限

“后华盛顿共识”的超越与局限

“后华盛顿共识”的超越与局限作者:刘志明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22期“后华盛顿共识”虽然自诩以超越“华盛顿共识”为目标,但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它只是对“华盛顿共识”的部分修正或者改良国际金融危机后,境外不时有媒体宣称所谓“华盛顿共识”因“中国模式”的影响而被终结,并说金砖四国正引领世界阔步走向“后华盛顿共识”时代。

那么,究竟什么是“后华盛顿共识”?应如何认识“后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和“华盛顿共识”没有本质区别一般认为,“华盛顿共识”主要是指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其基本原则简单而言就是: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

虽然“华盛顿共识”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各种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实施,但是,这种所谓的“共识”很快就因为它在拉美、原苏联东欧地区、非洲以及东南亚地区造成了经济停滞、失业增加、两极分化、福利削减、过度剥削、环境破坏、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国家公共权力衰退等问题继而受到广泛质疑与批判。

在这种质疑与批判声中,“后华盛顿共识”的概念逐渐出现在世界公众的面前,并在国内外学术理论界引起了重大反响。

关于“后华盛顿共识”的内涵,1998年1月,时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比较系统地进行了阐述。

他关于后华盛顿共识的主要观点有:竞争是市场经济成功的关键,对实现效益与公平社会的目标来说,竞争而不是私有化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宏观经济稳定和长期发展要有健全的金融市场,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应当重新设计调控体制,而不在于金融自由化;一个有效的政府而不是最小的政府对发展来说至关紧要,政府应该成为市场的补充,采取使市场运转得更好并纠正市场失败的行动;发展目标應该扩大,应该努力寻求提高生活标准的发展、公正的发展和民主的发展。

从“后华盛顿共识”对“华盛顿共识”的质疑与批评中,我们应该可以得出这样两点结论,即:第一,这种质疑与批评对我们进一步深化关于市场与政府的作用、激进式和渐进式改革方式、效率与公平、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地认识所谓“华盛顿共识”的固有理论缺陷,更加坚信西方发展模式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国际标准和唯一选择,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从华盛顿共识的失败

从华盛顿共识的失败

逻辑斯蒂增长,技术新陈代谢 与熊比特的”创造性毁灭”
2.5
2
1.5
1
0.5
0 0 100 200 300 400 500
股票市场指数(S&P500)的色混沌运动 的色混沌运动 股票市场指数
从新古典的自给经济到 工业化的复杂分工
市场经济是天然稳定?线性到非线性供求曲线 金融是有效市场还是生机市场?> 从完全市场到开 放市场,从完全竞争到适度竞争, 从知识积累到新 陈代谢,从过度投资到创造性毁灭 市场局限,政府局限,与三方搏弈》“社会资本”, 民间社会,与非赢利非政府事业的发展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知识经济的崛起》从均衡定 价到差别定价,信息战与信用战,企业集团与区域 整合的发展》产权的稀释和合作的增加
规模递增效应路径依赖市场竞争可能逆向淘汰实验经济学市场行为取决于游戏规则挑战产权学派的科斯定理非线性经济动力学非线性供给曲线与市场的多均衡经济波动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发现经济混沌与经济复杂现象从均衡经济学到复杂经济学经济复杂性的发现否定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推翻计量经济学的噪声驱动模型集合模型与大数原理否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及微观基础论发现金融中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演化生物学与实验心理学的发现否定微观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人是心理矛盾个性复杂的社会动物既要个人生存也要集体温情和社会和谐信号处理和时间序列分析的突破经济运动的非线性非稳态与多关连的分析否定计量经济学的线性回归方法发展非参数的滤波方法提取有用信息整合局部片面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为概括物理学化学生态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与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复杂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文化经济学pddssq非线性需求曲线beckerpddq非线性劳力供给曲线stiglitzwpsshq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失败个人利益之和不等于整体利益放开价格能否迅速趋于均衡产业链与产品周期收敛发散振荡工资是否具有弹性生存线下收入效应抵消替代效应个人理性无法取代社区保障均衡利率是否等于有效资本价格高地租高利率均衡陷阱不存在社会调整期的帕累脱最优牺牲穷人利益还是限制富人产权国际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还是垄断竞争金融强权下国家对民族工业的保护是适度还是放弃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保护产权还是保护创新破产效率与专利期限反垄断法与累进税金融创新与政策信贷竞争能力的提高有无学习机会与历史过程路径依赖与历史机遇非必然结果逻辑斯蒂增长技术新陈代谢与熊比特的创造性毁灭0100200300400500005115225股票市场指数sp500的色混沌运动从新古典的自给经济到工业化的复杂分工市场经济是天然稳定线性到非线性供求曲线金融是有效市场还是生机市场从完全市场到开放市场从完全竞争到适度竞争从知识积累到新陈代谢从过度投资到创造性毁灭市场局限政府局限与三方搏弈社会资本民间社会与非赢利非政府事业的发展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知识经济的崛起从均衡定价到差别定价信息战与信用战企业集团与区域整合的发展产权的稀释和合作的增加改革与教学中国实践与西方教学中国经验的研究中国经济学家的歪打正着与国外观察家reno的新发展物理学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态度中国学界的热门与拉美印度的批判中国人能否自己总结中国经验并上升为国际主流历史教训从马克思到拉斐尔ma

英国《卫报》:“华盛顿共识”正被中国终结

英国《卫报》:“华盛顿共识”正被中国终结

英国《卫报》:“华盛顿共识”正被中国终结2011年03月14日 09:00:01 来源:新华国际资料图片:繁忙的巴拿马运河。

英国《卫报》3月7日文章原题:“华盛顿共识”的终结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日前说,他的国家正在与中国展开磋商,以期修建一条耗费巨资、对抗巴拿马运河的“千运河”。

此言一出,华盛顿感到极为震惊。

该协议颇具政治意味。

我们不要忘了,美国和哥伦比亚当年原本要签订开凿运河的协议。

哥伦比亚不能接受美国提出的条款内容,威胁要放弃协议,于是华盛顿扶持巴拿马的分离主义运动,建立了一个新国家,然后与之合作开凿了运河。

无论当前协议能否达成,都凸显了中国和美国对外经济投资活动的明显差异。

30年来,华盛顿在拉美和其他地区推行以经济外交为基础的“贸易而非援助”政策。

按照“华盛顿共识”,美国把私有化、解除管制和其他形式的结构调整作为向拉美提供贷款的条件。

近年来的建议则是签订诸如美国一哥伦比亚自由贸易协议等条约:以类似条件换取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

对拉美而言,华盛顿共识30年来的效果糟糕透顶。

在此期间,该地区经济的年人均增长率不足1%,而1960年至1981年间的增长率为2.6%。

另一方面,自1981年以来,以政府掌控全球化而闻名的东亚国家(以中国为代表)经济实现了6.7%的年人均增长,比1960年至1981年的3.5%大幅增加。

耐人寻味的是,在拉美地区,华盛顿共识的重要正式成员仅剩下墨西哥和哥伦比亚。

正因为如此,桑托斯的言论才会令华盛顿感到如此震惊。

在中国把哥伦比亚“弄到手”之前,有人提出,美国必须通过美哥自由贸易协议。

联合国的研究报告显示,该协议其实将使哥伦比亚损失多达7500万美元,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1%。

与此同时,据《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在过去的两年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超过1100亿美元的贷款,超过了世界银行3年间发放贷款的总额。

与世界银行相比,中国发放的贷款少了许多“附加条件”,用于非洲各国和阿根廷、委内瑞拉乃至哥伦比亚等国家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平:华盛顿共识为何已经失败与经济学变革方向2009年09月22日21:11中国网【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陈平教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为什么华盛顿共识的推行,可以作为检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社会实验?因为华盛顿共识的所有主张,都可以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标准教科书中找到理论依据。

这些五花八门的经济学理论,原来只是理论研究中的玩具模型,试图简化对真实经济的描写,即使在西方国家,也很少放在政府政策和经济运作中实际检验。

东欧国家转型经济的困难,拉美与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使这些国家的政府情不自禁地转向西方国家寻求援助,其结果却是全面的经济下降和政策失败。

一、什么是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的中心思想,是尽力减少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让市场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

这些极端的新自由主义观点又被讽刺为原教旨市场主义。

今天,我们把华盛顿共识在全世界的推行看作一次罕有的社会自然实验,来检验现有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也是我们目前标准教科书上的经济学理论,看看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指导现代化的实践。

华盛顿共识是世界银行的一位经济学家约翰·威廉逊在1990年提出的,它概括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美国财政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指导拉美、东欧、东南亚等国处理金融危机及经济改革时,向各国政府推荐甚至强迫推行的一整套经济政策,包括汇率、价格、外贸、利率等一系列价格的全面自由化,解除工资、金融、外资、产业等一系列的政府管制,建立和强化私有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国有企业和集体土地的私有化,减税以刺激私人投资,强化财政的预算硬约束,停止给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贷款,削减公共开支和财政赤字,改变财政支出的优先顺序,从扩大就业改为公共服务,例如教育、医疗、交通等基本设施等。

其中心思想,是尽力减少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让市场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

华盛顿共识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形成,标志着西方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形成的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整套宏观经济学政策的逆转。

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动摇了民众对市场经济的效率与稳定的信心。

因为市场不能创造充分就业,迫使政府大规模介入市场经济的运作,包括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周期性地干预经济,用兴办公共工程和国有企业的办法创造就业,在经济萧条期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宏观需求,以避免投资过热或减轻经济波动,用累进所得税政策减少贫富差距,发展中国家更用产业政策来推动经济成长等等。

但是20世纪80年代末柏林墙的倒塌、前苏联的瓦解、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推行的私有化浪潮,加上90年代日本经济的停滞,导致经济学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再起,不仅全面否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也进而否定西方国家的大政府和高福利政策,否定日本、韩国用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在70年代创造的经济高速增长的东亚奇迹,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和凯恩斯经济学限制了市场经济的作用,主张回到哈耶克主张的自由放任主义,实行货币主义学派弗里德曼所主张的市场化政策,否认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有效性,甚至否认非自愿失业现象的存在,把公认的市场失败,例如失业、犯罪、家庭瓦解、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经济现象,也看作大众理性选择的结果。

这些极端的新自由主义观点又被讽刺为原教旨市场主义。

为什么华盛顿共识的推行,可以作为检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社会实验?因为华盛顿共识的所有主张,都可以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标准教科书中找到理论依据。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出发,断言个人的自利行为会自动达到市场的稳定和优化。

完全市场理论否认经济波动和失业存货等市场非均衡存在的可能性。

有效市场理论假设价格信号反映市场所有信息,否认价格偏离基本面和金融欺诈的可能性。

一般均衡理论否认存在过度投资、持续失业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与微观基础理论甚至认为,工人失业也是自愿选择,大萧条的持续是因为政府对最低工资的管制使工资失去升降灵活性,企业不能恢复活力是因为工人工资降得还不够低。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学派认为制度安排不需政府介入,也不受历史条件制约,只要两个人自由讨价还价,市场最后会自动收敛到最佳的制度安排。

转型经济学认为政府只要实行企业的预算硬约束,停止给经营不良的国企贷款,就会自动创造高效率的企业运作。

这些五花八门的经济学理论,原来只是理论研究中的玩具模型,试图简化对真实经济的描写,即使在西方国家,也很少放在政府政策和经济运作中实际检验。

东欧国家转型经济的困难,拉美与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使这些国家的政府情不自禁地转向西方国家寻求援助,顿时使哈佛、芝加哥等主流派经济学家的身价大增,纷纷飞到这些国家出谋划策,在世界媒体和政治舞台上风光了十余年,其结果却是全面的经济下降和政策失败。

二、华盛顿共识的推行和失败推行华盛顿共识的国家几乎都处于经济危机困境之中。

与此同期,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的双轨制改革既兼顾了社会的稳定性,又加快了学习创新的速度,成为新起的中国改革模式与“北京共识”的基础。

华盛顿共识推行的过程大同小异,大致包括如下过程。

各国经济改革的起点都是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形式的财政金融危机,例如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和货币软弱(包括黑市汇率的贬值)等。

自由派的主张不是经济增长优先,而是稳定市场优先。

稳定的办法不是加强而是废除政府管制。

他们认为,开放汇率和价格管制后,市价升高会刺激厂商增加生产,从而使物价回落。

但是拉美和东欧国家放开汇率和价格的结果,都立即导致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引发恶性通胀,进一步造成银行危机、企业破产、失业大增、资金外逃。

政府为稳定货币,不得不提高利率,进一步加深经济萧条,政府用于失业救济的开支急剧增加,导致巨额赤字。

政府在宏观经济恶化造成的财政危机情形下,不得不拍卖国有资产,加速私有化。

结果不但没有创造就业,反而导致失业工人急剧增加,高级人才大量外流。

推行华盛顿共识的国家几乎都处于经济危机困境之中。

由于休克疗法,民族工业没有喘息和学习的机会,贸易自由化是单方面向西方开放,西方自身的贸易壁垒并未取消。

所以东欧国家的工业品一方面由于外汇短缺丧失社会主义国家间贸易的传统市场,又无法进入西方市场,造成国企大面积倒闭。

私有化的国有大企业不是被跨国公司廉价收购,就是集中到少数寡头手中。

推行华盛顿共识的结果,拉美国家发生一连串的经济和金融危机,9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平均比80年代降了一半。

更为严重的是,实行华盛顿共识的国家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前苏联国家的平均寿命下降,结婚率减少。

东欧大批知识妇女流落西方当妓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向采取性宽容政策的西欧国家不得不立法限制妓女。

东欧经济的萧条和政治主导下的欧盟东扩,也大大加重了西欧国家的经济负担。

与此同期,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平均每十年增长2.5倍。

应当指出,1988年弗里德曼到中国访问时,也向中国领导人鼓吹过他们的价格自由化方案,理由是斩蛇尾巴多次不如一次。

结果中国政府价格闯关的意图刚刚透露未及实施,民间就开始人心浮动,民间抢购与囤积物资,迫使中国政府立即停止价格闯关的小休克疗法,转而实行价格双轨制的渐进改革。

中国价格改革的经验表明,农产品和小商品的价格放松管制后,价格确实短时升高,很快稳定,农产品和小商品迅速繁荣;但工业品的价格放松管制后,价格趋于稳定的周期比农产品长得多,原因是工业生产的劳动分工和协作关系远比小农经济复杂。

中国的双轨制改革既兼顾了社会的稳定性,又加快了学习创新的速度,成为新起的中国改革模式与“北京共识”的基础。

三、华盛顿共识失败的原因与均衡经济学的误导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加剧了以均衡理论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动摇。

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加剧了以均衡理论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动摇。

均衡理论假设市场经济是封闭系统,全部商品的种类都是固定的,没有产品的生灭周期,没有技术创新的空间,没有劳动分工下的经济协作和网络结构,没有复杂信息,没有规模和范围经济,没有历史和演化过程,价格信号是唯一的信息指标。

按照有效市场理论,任何偏离均衡的冲击都会迅速衰减。

实际的市场经济存在广泛的供应链,一个环节的零部件供应中断或价格波动会影响到其他生产和销售部门的价格波动。

价格波动是减缓、放大还是持续,取决于具体的经济结构和宏观环境。

经济全面放开价格的结果是,不同生产周期的产品交织在一起,造成零部件的价格轮番上涨,使生产商和消费者无所适从。

“看不见的手”不仅没有导致经济稳定,反而导致价格螺旋式上涨。

俄国卢布短期内贬值上千倍,完全打乱了已有的国际劳动分工,瓦解了战后东欧几十年间造成的协作生产体系。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与理性预期理论,在实践中危害更大。

理性预期理论断言,公众可以精确预测宏观经济未来走向,政府宏观调控不起丝毫作用。

实践经验恰恰相反,在转型经济中产生的经济波动却往往导致公众恐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政府如不及时干预,会导致持续经济萧条和恶性通胀。

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线形供求理论否认多均衡与经济周期的存在,认为价格上涨会自动导致消费需求下降,产品供应增加,从而自动达到市场均衡。

而在经济萧条时期,一旦企业倒闭导致大量失业,居民真实收入下降到家庭生存线以下,劳工工资越低越要加班以维持生存,造成劳力供大于求,失业现象加剧,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产权理论无视国有经济和非盈利部门在维持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忽视财富分配不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全面私有化加大了社会转型期的动荡。

预算硬约束的保守财政方针,更违反凯恩斯经济学在大萧条中获得的历史经验,在国家面临严重失业的萧条时期,还要削减政府开支,导致私有和国有部门同时大量裁员,使危机雪上加霜,根本动摇民众对市场经济和政府治国能力的信心。

四、经济学变革潮流和复杂经济学的兴起市场竞争是良性还是恶性循环,取决于市场、政府、民间社会之间的互动,取决于是“纪律的手”还是“掠夺的手”。

人类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纯粹的市场经济。

在华盛顿共识失败前,经济学内部已从各方面对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基础的均衡理论提出一系列批评。

心理学首先质疑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行为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决策的偏见和局限,指出市场决策需要有从试验和错误中学习的过程。

信息经济学否认市场竞争在信息不对称下的有效性,指出政府规制和监管的重要性。

实验经济学发现市场行为取决于游戏规则,不会无条件地收敛到最佳状态,法律和规则设计应当有谨慎的实验过程。

行为金融学发现金融市场波动受大众心理影响,经济决策不是个人独立的理性行为。

博弈论研究了多均衡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竞争过程中促进合作行为。

非线性经济学发现规模效应导致路径依赖,先占市场而统治市场的技术标准不一定是最优的,垄断企业的称霸可能是逆向选择而非选优汰劣的结果,所以需要反垄断法打破恶性竞争。

经济混沌和经济复杂的研究表明,经济更类似生命系统而非力学系统。

持续的经济波动和新陈代谢是熊比特“创造性毁灭”机制的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