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活动)【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受众)【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受众)【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受众1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受众是谁1.受众是学生(1)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对象。

媒介工作者的角色就像学校的教师,其职责是要确保媒介内容是严肃的、负责的。

(2)新闻传媒的确具备教育指导功能,特定的历史时期基于特定的社会发展需要,这种教育引导功能更为重要。

(3)媒介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耳目,是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教育只是其附属功能。

因此,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媒介不能只把受众当作学生。

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传媒俨然是不见面的指导员甚至司令员,传播的内容就是指示、命令。

受众被剥夺自尊、自由和权利。

例如二战期间法西斯主义的新闻理念,以及文革时期的中国新闻业。

3.受众是消费者(1)这是一切商业媒体最容易接受也最愿意信奉的受众观。

媒介等同于企业,执行利润最大化原则。

媒介高扬消费者至上的旗帜,满足受众需要,捍卫受众权利与满足消费者需要。

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争取消费者,争取广告,获取最终的利润。

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介的共同取向。

(2)对于商业性或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媒介,广告与市场是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量的指针,已成为生命线。

4.受众是公民这是国有或公营媒介的受众观。

把受众看成公民以维护公民权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映。

二、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1.受众的定义受众是个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它由原始的演讲的听众、戏剧的观众一词演化而来,在传播学上,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2.受众的作用(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新闻媒介内容的最后取舍权在受众,任何信息的发布必须从满足受众实际需要出发,任何宣传必须从受众能接受的实际程度出发。

(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报纸风格的定位是报人从读者的心理定势和阅读习惯的实际出发的经验总结,读者的文化底蕴决定了报纸风格。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第一章~第三章【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第一章~第三章【圣才出品】

绪论0.1知识框架图0.2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一、新闻学1.定义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如都市报的兴起,网络新闻的特点;新闻事业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报纸的消亡,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身份建构。

新闻事业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报纸的消亡,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身份建构。

【案例分析】都市报的兴起90年代中期,大型中心城市,类似晚报代表媒体有:四川成都的《华西都市报》、湖南长沙的《三湘都市报》、陕西西安的《三秦都市报》等。

都市报的读者定位为市民,包括都市里社会各界、各个阶层的广义上的市民,也有的都市报把读者定位于“白领阶层”。

如《南方都市报》,就定位于18至45岁的大专以上的学历、年收入2万以上的广州市民。

因此,都市报又被称作“市民报”。

都市报在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报道角度上比较注重贴近生活,努力追求可读性和亲近度。

新民晚报定位:飞入寻常百姓家!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报纸中刊登大量的广告。

自办发行为主,上门征订和送报。

【案例分析】记者微博使用特征与专业身份的建构(1)专业新闻记者利用微博发布新闻的数量和频率高于普通用户原因有两点,一是职业习惯使然,记者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对新闻信息更加敏感,他们习惯于主动寻找信息,并以合适的方式向外界散布他们认为重要的消息。

另一方面则因为微博客的特殊形态。

信息传播快速、简洁、直接,传播范围广泛。

(2)微博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它带给新闻记者的报偿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记者在微博上发布重要的、但是无法在传统媒体上刊发的新闻信息。

第二,记者在微博上寻找新闻线索,追踪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最新动态,为新闻报道提供及时、新鲜的素材。

(3)记者使用微博进行自我展现从而完成身份的建构将“记者”职业身份移植到微博上,表示博主要把微博作为社会职业的延伸,而非当作单纯的私人领域。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1)根据所指范围不同,信息可以分成三大类:①广义信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②一般信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③狭义信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是指狭义信息。

2.信息的特点(1)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信息必然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2)信息的其他特点①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

这是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

单一物质无法共享、同时占有。

正是由于信息的共享性,才使信息得以传播。

②扩缩性。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

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开发具有多层次性,即任何一个新闻题材,可以写成简讯、短消息、短通讯、长通讯乃至几万字的报告文学,这都取决于信息传播者的愿望。

③组合性。

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

对信息进行组合的能力,反映出每一位记者的水平。

一条信息和其他什么信息组合,是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的关键所在。

④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这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物质的使用属性在生产过程中已确定下来,但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信息。

⑤相对性。

信息的相对性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

这要求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的需要。

尤其在信息化时代,受众细分为各种群体,对信息的需求更趋多样。

3.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社会需要新闻媒介,首先就因为它们能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

一切宣传都必须建立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因为信息是人们任何行为的先决条件。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新闻要回答人们所关心、所渴望了解的情况,每一条新闻至少不应该使读者产生新的疑惑。

(3)信息对新闻业务提出的新要求①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

第七章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媒体持续冲击大众传媒以手机、电脑、平板电脑为三大终端的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拥有三大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海量、即时、互动及全媒体表达,给传统大众传媒带来强烈冲击。

(1)在中国,报纸发行量下降,营业收入下降,利润下降;报纸出版的品种、总印数、总印张及营收、利润全部负增长。

(2)网络视听节目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夺去电视大批忠实观众。

(3)伴随着受众的转移,广告投放也跟着转移,纸质媒体的广告受到冲击最大。

许多报纸入不敷出,倒闭、缩编、上线、裁员成为基本选择。

对此,“媒体转型”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媒体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的共同方向。

二、新闻生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1.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是一群训练有素的专业(职业)新闻工作者(记者、编辑)生产,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或者说是一个机构(报纸、广播、电视)面向社会生产、传播信息。

2.新媒体彻底打破了新闻生产的垄断格局新闻生产从专业化走向社会化,导致新闻生产从理念到模式发生巨大变革。

(1)在重大事件尤其突发性事件中,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发出新闻的往往不再是记者而是事件的当事人、参与者或现场亲历者。

传统媒体之间“第一时间”的竞争不复存在,不得不改变报道模式,比如深度追踪报道、深度解读报道等。

(2)许多事件、许多真相被新媒体揭开。

(3)一系列新的新闻生产模式逐步成型。

主要流行的有:①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受众通过互联网发布文字、图片、影像等发布资讯和观点,相关媒介组织通过各种网络(如博客、微博、Facebook、Twitter 等)抓取相关信息编辑成完整新闻加以报道。

②众包新闻(Crowdsourcing),最著名的莫过于维基百科,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一两个小时内维基百科依据网民上传的信息编辑出一个页面,一条最初的新闻,一两天内可能有数百次上千次编辑,更新程度远胜任何新闻媒体。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8.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1)人们接触新闻媒介的首要目的是为获得有用的信息,信息是人们赖以决策的前提。

(2)新闻媒体沟通信息,是保持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在社会处于危机状态时,新闻媒体信息沟通的作用越发重要。

(3)新闻媒体的信息沟通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4)新闻媒介向社会提供信息,最主要的是两方面:①世界的最新变动;②公众最关心的社会现象。

(5)评论也可以沟通情况、提供信息,原因是:①评论有时会夹带从未透露过的新闻。

②有些评论传达政党或政府的新观点、新精神。

③评论的措辞、语调显示出一个政党或政府对某个事件的态度变化。

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1)阐明国家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理想,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以实现共同目标和理想。

(2)分析政治、经济形势,解释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实行舆论导向,保证政令畅通。

(3)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维护主流的价值系统,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

(4)沟通、协调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冲突,消除矛盾。

3.实施舆论监督中国的新闻舆论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理应代表国家和人民利益来实施舆论监督。

监督的范围包括:(1)监督法律条文的制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使其符合法定的程序。

(2)监督国家法令和政府纲领的执行、实施。

(3)监督国家所有公务员遵纪守法、勤政廉政。

(4)监督市场运行的公开、公正、公平。

(5)监督社会的正常秩序,扶正祛邪,惩恶扬善。

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1)传播知识新闻媒介所传播的知识,主要是和人们当前的生活、生产、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以及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创造,社会科学的新探索、新观点、新材料,使人们不断了解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

(2)提供娱乐新闻媒介传播许多奇闻异事、各地风土人情、文娱节目等趣味性内容,让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得到高尚情趣的享受,培养、提高人们的欣赏兴趣和水平,满足人们正当的好奇心理的追求,鼓励人们发明创造才能的发挥。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与新媒体)【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与新媒体)【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互联网与新媒体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互联网与新媒体1.互联网发展史(1)互联网的含义Internet(直译因特网),又称互联网,是指将若干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播的计算机系统。

(2)互联网的发展①雏形。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于1968年启动阿帕网(ARPANET)。

②第一个分水岭。

1983年,网络开始成为面向大众的媒体;同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建立了基于TCP/IP协议的计算机网络NSFNET。

③第二个分水岭。

1990年6月,阿帕网被NSFNET取代,NSFNET使Internet从一个政治军事工具变成了一个社会服务平台。

④商业化。

1991年,万维网面世;1993年,马赛克浏览器被推出;1993年,克林顿政府向商务交通领域开放了互联网。

1995年4月30日,美国政府指定太平洋贝尔公司、美国科技公司和斯普林特三家企业来代替NSFNET,这标志着因特网彻底完成商业化。

2.新媒体的特点(1)即时新媒体的即时性,首先与互联网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网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Web2.0时代下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出现,进一步发挥了互联网在即时传播上的特色。

(2)海量面对海量信息,搜索引擎、云方式等针对海量信息管理的各种应用被开发出来。

(3)互动借助数字化技术,传、受双方可以随时进行角色置换。

在网上,人们不再是大众传媒的信宿,他们既可以自由选择信息来阅读、收听、收看,也可以自主创造、编辑、发布信息,还可以和其他人讨论互动。

(4)个人化网络的兼容性和多样性使得网络成为一个没有中心的世界,是一个分权的社会。

(5)融合①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互联网拥有几乎所有的传播形式,这种多媒体性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报道更为生动形象、直观具体。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制度)【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制度)【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制度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邓小平等,他们的新闻宣传思想是十分丰富的。

(1)明确地、正式提出党报党性原则的是列宁。

列宁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办党报的准则,明确地把按照党的纲领、策略原则和党章办报规定为党报的党性原则。

列宁同时强调发表意见的自由,提出了党内“行动一致,批评自由”的著名原则。

(2)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表述了党报的党性原则:①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②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

(3)邓小平强调:“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

对党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员当然有权利进行批评,但这种批评应该是建设性的批评,应该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

”(4)江泽民反复强调党报的党性原则,坚持从马克思到邓小平一贯的基本主张:“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新闻宣传在政治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5)胡锦涛强调:“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

”(6)习近平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①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②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

③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第七章互联⽹造就传媒业新业态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新媒体持续冲击⼤众传媒以⼿机、电脑、平板电脑为三⼤终端的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拥有三⼤传统媒体⽆法企及的优势:海量、即时、互动及全媒体表达,给传统⼤众传媒带来强烈冲击。

(1)在中国,报纸发⾏量下降,营业收⼊下降,利润下降;报纸出版的品种、总印数、总印张及营收、利润全部负增长。

(2)⽹络视听节⽬如⾬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夺去电视⼤批忠实观众。

(3)伴随着受众的转移,⼴告投放也跟着转移,纸质媒体的⼴告受到冲击最⼤。

许多报纸⼊不敷出,倒闭、缩编、上线、裁员成为基本选择。

对此,“媒体转型”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媒体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的共同⽅向。

⼆、新闻⽣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1.传统媒体的新闻⽣产传统媒体的新闻⽣产是⼀群训练有素的专业(职业)新闻⼯作者(记者、编辑)⽣产,⾯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或者说是⼀个机构(报纸、⼴播、电视)⾯向社会⽣产、传播信息。

2.新媒体彻底打破了新闻⽣产的垄断格局新闻⽣产从专业化⾛向社会化,导致新闻⽣产从理念到模式发⽣巨⼤变⾰。

(1)在重⼤事件尤其突发性事件中,在第⼀现场、第⼀时间发出新闻的往往不再是记者⽽是事件的当事⼈、参与者或现场亲历者。

传统媒体之间“第⼀时间”的竞争不复存在,不得不改变报道模式,⽐如深度追踪报道、深度解读报道等。

(2)许多事件、许多真相被新媒体揭开。

(3)⼀系列新的新闻⽣产模式逐步成型。

主要流⾏的有:①UGC(User-Generated Content,⽤户⽣成内容),受众通过互联⽹发布⽂字、图⽚、影像等发布资讯和观点,相关媒介组织通过各种⽹络(如博客、微博、Facebook、Twitter 等)抓取相关信息编辑成完整新闻加以报道。

②众包新闻(Crowdsourcing),最著名的莫过于维基百科,突发事件⼀旦发⽣,⼀两个⼩时内维基百科依据⽹民上传的信息编辑出⼀个页⾯,⼀条最初的新闻,⼀两天内可能有数百次上千次编辑,更新程度远胜任何新闻媒体。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李良荣版新闻学概论)考研笔记(五)、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李良荣版新闻学概论)考研笔记(五)、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李良荣版新闻学概论)考研笔记(五)、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7.24)《新闻学概论》笔记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 2、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山品经济的产物: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 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

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

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

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

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

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4)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5)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2、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没有产生过以收集和公开向社会发布新闻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没有新闻事业。

第二、古代社会的新闻活动规模小,新闻基本上是定向传播,及传播有明确的、具体的对象,而基本上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的新闻活动在规模上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

3、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一、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在激增,需要信息的人在激增。

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章节题库(1-5章)【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章节题库(1-5章)【圣才出品】

绪论一、概念题1.党报理论核心(宁波大学2019年研)答:党报理论的核心是: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党报理论最早起源于前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报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者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本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2.发展新闻学(华南理工2018年研)答:发展新闻学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其核心内容是,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

从核心内容出发,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都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教育功能:①守望,指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改变闭目塞听的落后观念,尤其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国家发展项目,使传统社会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形态。

②整合,指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教育,即强调教育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的技术。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近代新闻学研究的先驱及其代表性著作。

(中传2015年研)相关试题:为什么说我国新闻学奠基于20世纪20年代?(南开大学2004年研)答:中国的新闻学奠基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因为徐宝璜的《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1)徐宝璜及其《新闻学》徐宝璜1912年赴美国留学,学习经济和新闻学;1916年回国,任北大教授;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民国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校任教,主讲新闻、经济方面的课程,在我国新闻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被誉为“新闻教育界第一位大师”和“新闻学界最初开山祖”。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的新闻改革)【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的新闻改革)【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七章中国的新闻改革1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30年的四次跨越1.第一次跨越(1979—1982年):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1)主课题: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

(2)基本成就①摒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以刊登时事为主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②摒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

在这段时期里,对新闻真实性的讨论占有各种新闻学刊物的最大篇幅。

③随着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经济报道逐步成为新闻媒体的主体。

④纠正了历史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社会需要论”是合理性的命题,并以此为立足点,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必不可少的标准。

2.第二次跨越(1983年开始):引进信息概念(1)学术上关于新闻与宣传关系的全国性大争论,先后提出三种对立的观念:①新闻就是宣传,或者说新闻是手段,宣传是目的。

②新闻与宣传是各不相同的现象,相互独立,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立。

③承认新闻和宣传是独立的社会现象,但它们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2)信息概念被新闻界普遍接受,引起中国新闻界的巨变:①媒介结构发生改变。

到1988年,中国形成三纵三横的媒介结构。

横看,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纵看,中央、省(市)、地(市)三级新闻媒介网很完整。

②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

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重要地位。

③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

3.第三次跨越(1992年以后):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1)传统观点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

新闻媒介完全是宣传工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2)新共识新闻事业就其生产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同时,就它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和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 闻)【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 闻)【圣才出品】

第二章新闻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的基本特点1.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真实,二是新鲜。

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

这两点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新闻以真实、迅速作为区别于其他学科最为明显、最为独特的标识,向人们传递世界的最新变化。

2.新闻真实、迅速的意义(1)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新闻媒介归根到底是依靠新闻的真实和迅捷来吸引受众。

在新闻报道的速度上,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是以分、秒甚至零点几秒来计算的,这正是新闻特征的表现。

(2)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保证新闻的真实和迅速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要求:①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3)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人类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新闻的特性所决定的。

一切适合新闻特性的传播工具都可被人们采用并且可以经久不衰。

二、两种新闻定义(1)定义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2)共同点:都概括或反映了新闻的“真”和“新”这两个基本特点。

(3)区别:定义①中新闻是(一种)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定义②中新闻是(一种)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4)报道、分析、判断三个概念的区别①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可以查证的事实”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有据。

②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作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作的预测。

③判断是对某一事件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作的结论。

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三、新闻本源1.新闻本源的含义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2.新闻来源(1)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又称新闻出处。

(2)在新闻报道中,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介都明文规定:所有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在中国,也已有相当一部分,尤其重要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活动)【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活动)【圣才出品】

第一章新闻活动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1)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或新闻媒介。

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这些传播工具来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

(2)了解和传播新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也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3)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在信息时代,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信息,为沟通信息所进行的新闻活动也比以往任何年代更加频繁,也更加复杂多样。

二、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1.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1)形式:用火作信号、用图画传递信息或口头语言。

(2)人类的新闻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

(3)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

(4)结论:①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②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

③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1)社会条件①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农业与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商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2)发展原因①社会关系比原始社会复杂,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集团为了运转国家机器,上下左右就需要互通消息,使各部门协调一致,维护统治。

②社会分工产生后,从事不同产业的人们出于交换产品的需要,就得彼此了解,尤其是商业活动,更需要大量的信息。

③奴隶社会的生产比过去发展了,社会有了剩余产品,就有余力来养活一批采集、传递新闻(情报)的专职人员(首先是在军事上,以后用在政治、经济上)。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要点详解及考研真题解析(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要点详解及考研真题解析(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第十章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10.1 知识框架图10.2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一、新闻自由的含义(1)新闻自由是指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包括:不受批准,自由出版报刊,即不必向政府申请营业执照或交付保证金,在政治上、经济上不受限制,人人都拥有出版权;不受任何形式的事先审查,可以发布任何新闻和发表任何意见;不受限制地自由接近新闻源。

(2)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这一思想在西方各国被视为新闻自由的圭臬。

二、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1.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历程(1)第一时期(16~17世纪),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

①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社的禁令中,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是英国都铎王朝于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它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禁令的范本。

②在星法院法令颁布以后的近百年历史里,传播新闻仍以不定期出版的新闻书为主,宣传宗教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则以政论小册子为主,秘密印刷,暗中流传。

(2)第二时期(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①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序幕,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宣传报刊。

②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报刊以政论为主,大力鼓吹推翻僧侣和贵族统治的革命,其中《杜歇老爹报》《铁嘴报》等名噪一时。

(3)第三时期(17~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①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

a.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议会控制权力,实现议会君主制,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

b.美国。

1791年12月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其中第一条明载:“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

”c.法国。

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第11条规定:“思想与意见的自由交换,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笔记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笔记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绪论新闻学1、定义: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门专业学科2、中心议题:客观世界诸条件对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3、研究内容:理论、历史、应用(业务、媒介经营管理)1)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2)新闻史: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3)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新闻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技巧,包括采写编、摄影、报刊发行等4)媒介管理与经营:研究国家的新闻法规、政策及国家对媒体的宏观调控;媒介内部的管理机制、受众市场及经营方针、策略等4、《新闻学概论》:主要是介绍新闻学的基本知识、概念、观点,为今后进一步探索新闻理论、研究历史、掌握业务和媒介经营管理打下基础5、中国新闻学基础框架:由徐宝璜1922《新闻学大纲》、邵飘萍1923《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1929《中国报学史》构筑新闻学和新闻工作1、新闻学给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善于发现、发掘新闻,给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技能、技巧2、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3、分析、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然而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基本的新闻学专业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4、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主导理论: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主要内涵: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核心:反对政府对报刊活动的任何干预目的: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力图以理论形式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主要观点: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方便2)报刊对政府有监督权: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种势力或第四种权利。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性质)【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性质)【圣才出品】

第九章新闻媒介的性质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1.新闻媒介的共性(1)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2)新闻媒介是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的区别在于:①新闻媒介是反映现实变动的,这使它区别于一切历史作品和教科书。

②新闻媒介用真实的事实反映现实变动,这使它区别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

③新闻媒介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变动,这使它区别于书籍、杂志和文学艺术。

④新闻媒介传播的新闻是面向社会大众的,这使它区别于书信、内部简报、军事情报等。

(3)新闻媒体与生俱来的公共性要求媒体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以公众的公共利益为优先目标,即公共利益至上是新闻媒体的第一诉求。

新闻媒体公共利益至上原则包括以下要求:①保障法律所保护的公众私人利益不受传媒侵犯,这主要是对公众的隐私权以及青少年的保护,不伤害社会公德,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②满足公民的知情权。

③普遍服务原则。

不分民族、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论贫富、不论地位,都应该享受传媒业同等的服务。

尤其是,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都应该在媒体上有平等表达机会。

2.新闻媒介的特性新闻媒介的特性是分层次展现的,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描述。

(1)从所有制方面看①私营新闻媒介。

除极个别独资外,绝大多数新闻媒介是通过公开或内部股份制方式创办。

②公营新闻媒介。

由社会公众所共同拥有的新闻媒介。

③国营新闻媒介。

由国家直接控制或国家控股的新闻媒介。

(2)从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看①独立的新闻媒介。

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民族)、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在经济上完全依靠自己,不接受任何方面津贴。

②官方新闻媒介。

代表政府(或执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一般依靠政府(或政党)的财政津贴来维持日常运作。

世界各国几乎所有的对外广播都是官方的新闻媒介。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要点详解及考研真题解析(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要点详解及考研真题解析(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14.1 知识框架图14.2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一、新闻真实性1.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和要求(1)含义新闻真实性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

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2)新闻真实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事物的产生、发展、消亡都是在相互联系中展开的。

新闻报道要真实地反映一个事件,必须注意它的各种联系。

要求新闻工作者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中去抽取事实,而不是带着固定的观点到现实中找例子,或者孤零零地表现一个事件。

(3)单个真实和整体真实(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新闻真实性,不但要求每篇新闻都真实,而且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反映出整个现实的真实。

要求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媒介的负责人从整个现实出发,审时度势,决不漏报、瞒报重大新闻事件;力图做到新闻报道的平衡。

(4)新闻真实和本质真实“本质真实”不能成为新闻真实性的衡量标准。

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

(5)真实与真相报道真实的新闻不易,揭示事情的真相更难,“离我们最近的是真实,离我们最远的是真相”。

记者应记住这句话,在报道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2.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极端重要性(1)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2)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着共产党走。

(3)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

(4)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5)只有坚持真实,才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

3.新闻失实主要表现(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 绪论第一节新闻学新闻学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内容:新闻理论(理论),新闻史(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应用),媒介管理与经营(应用)新闻学的形成:世界的新闻学从18世纪开始发轫,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

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第二节新闻学与新闻工作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1、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2、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3、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第三节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四种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党报理论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

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主要观点:1、报刊独立自主,受政府的干涉报刊和政府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张,报刊是独立自主的,只对法律和社会负责,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

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便。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们从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出发,认为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外,公众舆论无疑也是约束权力的一种权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新闻活动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1)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或新闻媒介。

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这些传播工具来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

(2)了解和传播新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也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3)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在信息时代,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比以往任何
时候都渴求信息,为沟通信息所进行的新闻活动也比以往任何年代更加频繁,也更加复杂多样。

二、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1.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1)形式:用火做信号、用图画传递信息或口头语言。

(2)人类的新闻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

(3)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

(4)结论:
①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②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

③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1)社会条件
①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农业与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商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2)发展原因
①社会关系比原始社会复杂,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集团为了运转国家机器,上下左右就需要互通消息,使各部门协调一致,维护统治。

②社会分工产生后,从事不同产业的人们出于交换产品的需要,就得彼此了解,尤其是商业活动,更需要大量的信息。

③奴隶社会的生产比过去发展了,社会有了剩余产品,就有余力来养活一批采集、传递新闻(情报)的专职人员(首先是在军事上,以后用在政治、经济上)。

3.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1)发展条件
①国家的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始终和灵敏的情况反映相联系。

国家建立了规模巨大、完整的通信网。

②封建社会的战争,敌对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情况,摸清对方的变动;双方内部也需要大量的新闻。

农民起义前也需要大量的联络发动工作。

③封建社会的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一定的自主权,他们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④地主阶级需要用新闻宣传从思想上软化或者说奴化农民。

⑤社会分工比过去更加明确,尤其是大量城镇的出现,使城乡之间、城镇内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频繁起来,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新闻活动。

(2)新闻活动的“不变”和“变”
①不变:
a.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必须要有一定量的新闻才能生存下去。

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b.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②变:
a.新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

表现在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多、传播空间范围的扩大以及传播专职人员的出现。

b.新闻的内容大大丰富、复杂化。

原始人的新闻活动集中于了解自然界的变动、部落间的战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则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c.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了。

从语言和极为简单的符号、信号到用手写的文字再到印刷品。

4.结论: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直接决定了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

而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就越密切,社会的变动就越剧烈。

社会变动越剧烈,所产生的新闻就越多;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也越大。

三、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1.变动产生新闻
新闻的本质是报告世界的最新变动。

变动产生新闻,新闻在事物的变动之中。

新闻记者与编辑必须要从变动中去寻找新闻,挖掘新闻,然后才探索变动的原因、结果以及变动的意义。

2.关系决定需要
“关系决定需要”,即事物的变动跟人们有什么关系。

如果与“我”无关,当然不必去关注。

而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密切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

四、新闻活动的渠道
1.亲身传播
(1)方法
①言语传播:面对面交谈,远距离电话会谈。

②文字传播:私人信件、电报、传真、E mail、手机短信。

③体态语言传播:以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来传达一定的情感、情绪等信息。

④信号传播:如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地下工作者常在窗外悬挂实物以显示安全或危险。

(2)特点:个人对个人的传播,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3)好处:传播信息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不同的方法可以交替使用。

(4)不足: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2.大众传播
(1)种类: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杂志、书籍、电影。

(2)特点: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是无定向传播。

(3)长处: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4)不足: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反馈慢、互动性差(除了网络媒体)。

3.群体传播
(1)种类:群众集会、新闻发布会、座谈会、各种讲座、报告会、小组讨论会。

(2)特点:一个人面对一群人所进行的传播,既属于定向传播,又属于无定向传播。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一、概念题
1.自我传播(人大2015年研)、人内传播(华农2011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武汉理工2010年研)
2.亲身传播(上海交大2007年研;江西师大2007年研)
3.大众传播(复旦大学2011年研;南京理工2010年研;武汉理工2009年研)4.公共传播(复旦大学2013年研)
5.组织传播(华南理工2014年研;华科2011年研;南京理工2011年研)
二、简答题
1.简述人们获取新闻、交流信息的不同渠道。

(中南财大2008年研)
2.简述人际传播的定义及其特点。

(北师2013年研)
相关试题:什么是人际传播?请简述人际传播的特点。

(首都师大2013年研)
三、论述题
“新闻的生产方式、接收方式随时代变化而改变,而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是永恒的。

”请解释这句话。

(人大2015年研)
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自我传播(人大2015年研)、人内传播(华农2011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武汉理工2010年研)
答:自我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自我传播一般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肌体反应等若干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而这些环节和要素同时也是人的身体所固有的功能。

自我传播的特点有:①传播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②传播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③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④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自我传播的环节,自我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2.亲身传播(上海交大2007年研;江西师大2007年研)
答:亲身传播是指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和动作作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

亲身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传播信息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