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湿气重不能吃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体湿气重不能吃什么
逐渐要进入春季了,湿气重、天气闷热,这个时候要谨防湿邪入侵。很多人通过饮食来达到祛湿的效果。但是有些食物吃了不利于祛湿,那么身体湿气重不能吃什么?1太凉的食物
总体来说,寒凉、粘腻、不好消化的都要小心些,寒凉食物如苦瓜、香瓜、西瓜、梨、香蕉、奇异果、芒果、柿子、荸荠、甜瓜、柚子等,粘腻食物如汤圆、月饼、奶油蛋糕、巧克力、糯米糕等。不好消化食物如油炸食品、辛辣食物、豆类、洋葱等。湿气重不宜吃。
2寒性较强的食物
具体食物要看做法和季节,比方植物中的瓜类,夏季适当吃无妨,入秋后其寒凉性比较突出;又比如鸡平和微温(而鸭相对来说认为偏阴偏湿),不过做得油腻的话,湿气重的吃了鸡一样有一定的反应。诸如此类例子很多很多,虽然食物的确有种种偏性,但是机械地说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并不妥,食物最好保持一定多样性,不要过于偏食,只要注意其性质有所侧重就行。所以正确的办法是多去理解中医说的“湿”是怎么一个原理(从中医原理的角度),然后再去研究你常吃得到的食物会是怎么回事,这样更有利于养生健康。
3甜食
湿气重的人不能吃甜食太多(甜少吃益脾、多吃驻湿),包括零食中都会含有甜的所以零食得少吃。可适量吃些辣椒发汗。脾最忌湿,所以可选择薏米、茯苓、泽泻、冬瓜、芡实祛湿健脾。另外,湿气重的人要少思虑,思则伤脾。平常少食冷饮。
湿气一般夹“寒”而来,因此必须注意保暖,切勿受凉;不要吃太凉的事物,应多吃健脾胃、去湿食物并适当温补,让湿气随大小便排出。
祛湿的食疗方1薏米红豆汤
材料:薏米、红豆。
做法:先将红豆薏米浸泡半天,洗净后放入砂锅中,加入足够的水;开火至锅中水开后,再煮3分钟,关火焖30分钟;再次开火将锅中的薏米红豆汤煮沸,再煮三分钟左右即可;将汤滤出当水喝,红豆和薏米当饭吃,也可以一起当成粥吃。喜欢甜的,就加些糖。
功效:主要功效就是清热除湿。红豆有养血的作用,而薏米性偏寒凉,主要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2绿豆百合薏米仁粥
材料:绿豆、新鲜百合、薏米仁、粳米和冰糖
做法:将薏米仁、绿豆以及粳米清洗干净,然后放入清水之中浸泡二十分钟;百合也清洗干净,然后切碎备用;在锅中
加入适量的清水、绿豆以及薏米仁,大火烧开之后小火慢炖,绿豆开花之后加入粳米和百合,然后熬煮成粥;起锅之前加入冰糖搅拌均匀之后就可以起锅服用了。
功效:这倒食谱就很好的去湿气的作用,特别适合夏天健脾通便的时候服用。
3丝瓜咸蛋麦片粥
材料:丝瓜、咸蛋、麦片、粳米、麻油、料酒、食盐、味精以及葱末做法:将丝瓜去皮之后清洗干净,然后切丁备用;将咸蛋清洗干净住了之后去壳,切丁备用;粳米淘洗干净之后浸泡二十分钟备用;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以及粳米,大火烧开之后小火慢炖直到开花;随后放入准备好的麦片、丝瓜以及咸蛋;熬煮成粥起锅之前加入准备好的食盐、料酒、麻油、葱末以及味精,然后就可以直接起锅服用了。
功效:这道食谱具有很好的滋阴清肺以及生津止渴的作用。身体湿气重不知道要吃哪些食物,这道食谱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4冬瓜薏米猪骨汤
材料:猪大骨、冬瓜、薏米、茯苓、红枣、枸杞、姜片。
做法:将冬瓜洗净后切成块状(带皮效果更好),姜切成片状,其余材料洗净备用;将除冬瓜外的所有材料一起放入砂锅中,并加入足量的水分,大火烧开之后,撇去浮末;转微火煲两小时,最后半小时加入冬瓜;关火前加入少许盐。
功效:薏米有健脾利水、利湿除痹、清热排脓、清利湿热的功效,而茯苓有利水祛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作用,枸杞、红枣等有补血安神等作用。这款祛湿汤清淡可口,适合回南天里饮用。
祛湿的方法1越懒越要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2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3避环境的湿气
我们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