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直角三角形之仰角俯角 备课

合集下载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和俯角)讲义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和俯角)讲义

解直角三角形(仰角和俯角)一、知识点讲解1、仰角和俯角的定义: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

二、典例分析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仰角、俯角问题例1 一数学兴趣小组为了测量河对岸树AB的高,在河岸边选择一点C,从C处测得树梢A的仰角为45°,沿BC方向后退10米到点D,再次测得A的仰角为30°,求树高.(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1.414,≈1.732)变式练习:1、如图,为了测得电视塔的高度AB,在D处用高为1米的测角仪CD,测得电视塔顶端A的仰角为30°,再向电视塔方向前进100米达到F处,又测得电视塔顶端A的仰角为60°,则这个电视塔的高度AB(单位:米)为A、50B、51C、50+1D、101第1题第2题第3题2、如图,从坡顶C处测得地面A、B两点的俯角分别为30°、45°,如果此时C处的高度CD为150米,且点A、D、B在同一直线上,则AB两点间距离是米。

3、如图,在数学活动课中,小敏为了测量校园内旗杆AB的高度.站在教学楼的C处测得旗杆底端B的俯角为45°,测得旗杆顶端A的仰角为30°.若旗杆与教学楼的距离为9m,则旗杆AB的高度是m(结果保留根号)4、如图,平台AB高为12m,在B处测得楼房CD顶部点D的仰角为45°,底部点C的俯角为30°,则楼房CD 的高度m(结果保留根号)反馈练习 基础夯实1、如图,某飞机在空中A 处探测到它的正下方地平面上目标C ,此时飞行高度AC =1200m ,从飞机上看地平面 A 、 1200m B 、 1200m C .、 1200m D 、 2400m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2、如图,为测量一棵与地面垂直的树OA 的高度,在距离树的底端30米的B 处,测得树顶A 的仰角∠ABO 为α,、 米B D 的仰角为α,从点A 测得点D 的仰角为β,已知甲、乙两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为a ,则甲建筑物的高AB 为 。

第1课时 仰角、俯角与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第1课时 仰角、俯角与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第1课时仰角、俯角与解直角三角形本课时是在熟练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上探究仰、俯角问题,常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测量问题,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是:“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答案——实际问题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并且引导学生通过作垂线来构造直角三角形,同时将这一过程与运用方程、函数、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情景导入】小明班的教室在教学楼的二楼,一天,他站在教室的窗台前看操场上的旗杆,心想:站在二楼上可以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测得旗杆的高吗?他望着旗杆顶端和旗杆底部,可以测得视线与水平视线之间的夹角各一个,但是,这两个角怎样命名区别呢?如图,∠CAD,∠BAD在测量中各叫什么角呢?【说明与建议】说明:用来源于学生身边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建议: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观察物体,另一个学生根据他观察的视线画出示意图,教师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出仰角和俯角的概念.命题角度1 利用仰角解决实际问题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确定已知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再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1.(达州中考)小明为测量校园里一棵大树AB的高度,在树底部B所在的水平面内,将测角仪CD竖直放在与B相距8 m的位置,在D处测得树顶A的仰角为52°.若测角仪的高度是1 m,则大树AB的高度约为11m.(结果精确到1 m.参考数据:sin52°≈0.79,cos52°≈0.62,tan52°≈1.28)命题角度2 利用俯角解决实际问题根据题意和俯角的位置,构建直角三角形,设出相应的线段,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构建一次方程,解方程并回答相应的问题.2.(广西中考)如图,从楼顶A处看楼下荷塘C处的俯角为45°,看楼下荷塘D处的俯角为60°,已知楼高AB为30米,则荷塘的宽CD为(30-103)米(结果保留根号).命题角度3 综合利用仰角、俯角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仰角和俯角添加辅助线,构建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3.(阜新中考)如图,甲楼高21 m,由甲楼顶看乙楼顶的仰角是45°,看乙楼底的俯角是30°,则乙楼高度约为57m(结果精确到1 m,3≈1.7).三角学的历史早期三角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依附于天文学,是天文观测结果推算的一种方法,因而最先发展起来的是球面三角学.古希腊、印度、阿拉伯数学中都有三角学的内容,可大都是天文观测的副产品.例如,古希腊门纳劳斯(Menelaus of Alexandria,公元100年左右)著《球面学》,提出了三角学的基础问题和基本概念,特别是提出了球面三角学的门纳劳斯定理;50年后,另一个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著《天文学大成》,初步发展了三角学.而在公元499年,印度数学家阿耶波多也表述出古代印度的三角学思想;其后的瓦拉哈米希拉(Varahamihira,约505―587) 最早引入正弦概念,并给出最早的正弦表;公元10世纪的一此阿拉伯学者进一步探讨了三角学.当然,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天文学研究的组成部分.直到纳西尔丁(Nasīral-Dīn al-Tūsī,1201—1274)的《横截线原理书》才开始使三角学脱离天文学,成为纯粹数学的一个独立分支.而在欧洲,最早将三角学从天文学独立出来的数学家是德国人雷格蒙塔努斯(Regiomontanus,1436-1476).雷格蒙塔努斯的主要著作是1464年完成的《论各种三角形》.这是欧洲第一部独立于天文学的三角学著作.全书共5卷,前2卷论述平面三角学,后3卷讨论球面三角学,是欧洲传播三角学的源泉.雷格蒙塔努斯还较早地制成了一些三角函数表.雷格蒙塔努斯的工作为三角学在平面和球面几何中的应用建立了牢固的基础.他去世以后,其著作手稿在学者中广为传阅,并最终出版,对16世纪的数学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也对哥白尼等一批天文学家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课题28.2.2 第1课时仰角、俯角与解直角三角形授课人素养目标1.进一步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2.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并能通过作高构造直角三角形进而解直角三角形.3.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并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教学重点1.能够灵活应用边与边、角与角、边与角之间的关系解直角三角形.2.能将某些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灵活应用解直角三角形及仰角、俯角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教师提问:1.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两锐角之间的关系、三边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教师提问:2.解直角三角形主要有哪两种类型?回顾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学生回答:(1)已知两条边;(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或其锐角三角函数值).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组合体在离地球表面343 k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当组合体运行到地球表面P点的正上方时,从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最远点与P点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 400 km, π取3.142,结果取整数)?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求解,初步体会解直角三角形的内涵,引入课题.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1.解决问题: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画出示意图.分析问题:从组合体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的最远点,是视线与地球相切时的切点.如图,本例可以抽象为以地球中心为圆心、地球半径为半径的⊙O的有关问题,其中点F是组合体的位置,FQ是⊙O的切线,切点Q是从组合体中观测地球时能直接看到的最远点,PQ︵的长就是地球表面上P,Q两点间的距离.为计算PQ︵的长需先求出∠POQ(即α)的度数.2.仰角、俯角的应用:例题: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楼顶部的仰角为30°,看这栋楼底部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楼的水平距离为120 m.这栋楼有多高(结果取整数)?师生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复习题中涉及的仰角、俯角等概念,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仰角与俯角: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是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是俯角.设置的实际问题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来而又高于现实的,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他们更有兴趣学习,又让学生进一步经历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图,仰角α=30°,俯角β=60°.在Rt△ABD中,α=30°,AD=120 m,所以可以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BD;类似地,可以求出CD,进而求出BC的长度.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1从一艘船上测得海岸上高为42米的灯塔顶部的仰角为30°时,船离灯塔的水平距离是(A)A.423米 B.143米 C.21米 D.42米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能借助仰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并分析已知角的对边求邻边,可以利用正切函数来解决.例2如图,小明同学在民族广场A处放风筝,风筝位于B处,风筝线AB长为100 m,从A处看风筝的仰角为30°,小明的父母从C处看风筝的仰角为50°.(1)风筝离地面多少米?(2)A,C两处相距多少米?(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参考数据:sin30°=0.5,cos30°≈0.866 0,tan30°≈0.577 4,sin50°≈0.776 0,cos50°≈0.642 8,tan50°≈1.191 8)解:提示:过点B作BD⊥AC于点D.(1)风筝离地面50 m.(2)A,C两处相距约128.6 m.师生活动:学生先做,教师再进行讲解,重点总结并归纳构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作法.【变式训练】1.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正式开启了中国的火星探测之旅.运载火箭从地面O处发射,当火箭到达点A时,地面D处的雷达站测得AD=4 000米,仰角为30°.3秒后,火箭直线上升到达点B处,此时地面C处的雷达站测得B处的仰角为45°.O,C,D在同一直线上,已知C,D两处相距460米,求火箭从A到B处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3≈1.732,1.例1主要考查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仰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例2的解决需要通过添加恰当的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解决,可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灵活应用知识解直角三角形的能力.3.变式训练的设置主要用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灵活性.2≈1.414)解:由题意,得AD =4 000米,∠ADO =30°,CD =460米,∠BCO =45°, 在Rt △AOD 中,∵AD =4 000米,∠ADO =30°,∴OA =12AD =2 000(米),OD =AD ·cos30°=32AD =2 0003(米).在Rt △BOC 中,∠BCO =45°,∴OB =OC =OD -CD =(2 0003-460)米.∴AB =OB -OA =2 0003-460-2 000≈1 004(米). ∴1 004÷3≈335(米/秒).答:火箭从A 到B 处的平均速度约为335米/秒.2.如图,为了测得某建筑物的高度AB ,在C 处用高为1米的测角仪CF ,测得该建筑物顶端A 的仰角为45°,再向建筑物方向前进40米,又测得该建筑物顶端A 的仰角为60°.求该建筑物的高度AB.(结果保留根号)解:设AM =x 米,在Rt △AFM 中,∠AFM =45°, ∴FM =AM =x.在Rt △AEM 中,tan ∠AEM =AMEM ,则EM =AM tan ∠AEM =33x ,由题意,得FM -EM =EF ,即x -33x =40, 解得x =60+20 3. ∴AB =AM +MB =61+20 3.答:该建筑物的高度AB为(61+203)米.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要得到从点D观测点A的俯角,可以测量(A)A.∠DAB B.∠DCE C.∠DCA D.∠ADC2.如图,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在学校门口的点C处测得树的顶端A仰角为37°,同时测得BC=12米,则树的高AB (单位:米)为(C)A.12sin37°B.12tan37°C.12tan37° D.12sin37°3.如图,AB是一座办公大楼,一架无人机从C处测得楼顶部B的仰角为60°,测得楼底部A的俯角为37°,测得与大楼的水平距离为40米,则该办公大楼的高度是99米.(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3≈1.73,sin37°≈0.6,cos37°≈0.8,tan37°≈0.75)4.我国于2019年6月5日首次完成运载火箭海上发射,这标志着我国火箭发射技术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如图,运载火箭从海面发射站点M处垂直于海面发射,当火箭到达点A处时,海岸边N处的雷达站测得点N到点A的距离为8千米,仰角为30°.火箭继续直线上升到达点B处,此时海岸边N处的雷达测得B处的仰角增加15°,求此时火箭所在点B处与发射站点M处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千米,参考数据:2≈1.41,3≈1.73)通过设置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做到“堂堂清”.解:由题意,得∠AMN=90°,∠ANM=30°,∠BNM=45°,AN=8千米,在Rt△AMN中,MN=AN·cos30°=8×32=43(千米).在Rt△BMN中,BM=MN·tan45°=43≈6.9(千米).答:此时火箭所在点B处与发射站点M处的距离约为6.9千米.课堂小结1.课堂总结:(1)什么是仰角和俯角?(2)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你学会了哪些解题技巧或方法?还有哪些疑惑?教学说明:教师总结仰、俯角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关键步骤:(1)画图;(2)作垂.2.布置作业:教材第76页练习第1,2题.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对本课时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同时明确学习重点.。

仰角、俯角导学案

仰角、俯角导学案

25.3.2解直角三角形(导学案)—仰角、俯角制作人:刘继学 文豪一、学习目标1、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能应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一类观测实际问题2、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思想,能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 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能运用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运用直角三角形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

三、学习流程:(一)温故知新: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2分钟)a 2+b 2=c 2(勾股定理)∠A+∠B=90ºABBCA A =∠=斜边的对边sin ABACA A =∠=斜边的邻边cos BCA A =∠=的对边tan ACA A =∠=的邻边cot 幻灯片 3(二)自探提纲:教师展示自学提纲,并引导学生自学。

(4分钟)幻灯片 4(三)学生成果展示:学生得到仰角、俯角的概念(4分钟)幻灯片 5(四)合作探究、巩固提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

教师适时引导、指点,并指导学生展示探究结果。

(15分钟)ABEDC46m ?ABC29DA 幻灯片 6 幻灯片 7(五)学习反馈: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10分钟)幻灯片9四、学习小结1、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2、这节课你还有那些疑惑?五、作业布置:幻灯片12六、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仰角俯角教案

人教版初中仰角俯角教案

人教版初中仰角俯角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掌握与测量有关的几个概念,如仰角、俯角等。

3. 学会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掌握与测量有关的几个概念。

2. 解直角三角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

2.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如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性质等。

2. 提问: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有何应用?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与测量有关的几个概念,如仰角、俯角等。

讲解示例:在测量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之上的角叫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之下的角叫俯角。

2. 讲解如何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讲解示例:如图,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测量者在与河同侧的河岸边选定一点,测出AB=60米,则AC等于40米。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讲解练习题,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仰角、俯角解决实际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作业。

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寻找有关仰角、俯角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与测量有关的几个概念,如仰角、俯角等,让学生掌握了与测量有关的基本知识。

同时,通过讲解如何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了所学知识。

在拓展与应用环节,学生通过举例说明了如何利用仰角、俯角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与测量有关的几个概念,学会了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九年级数学上册《仰角俯角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仰角俯角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讨论题目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
-设想一:通过观看建筑物、桥梁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仰角、俯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想二: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观察校园中的仰角、俯角,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2.利用多媒体、教具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仰角、俯角与直线、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突破难点。
-设想一:运用Flash动画演示仰角、俯角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两种角的定义;
1.学生对角度的认识已较为成熟,但在区分仰角与俯角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引导和巩固;
2.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强,但对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尚需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关注和指导;
3.学生在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计算上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和辅导;
4.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数学存在恐惧心理,需要教师激发兴趣和自信心;
-设想二:借助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角度的认识。
3.设计丰富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想一:编制与仰角、俯角相关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想二: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设想一: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问题教案
其次,正切函数的应用是一个教学难点。尽管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示例,但仍有学生在计算时感到困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正切函数的记忆不够牢固,或者是对角度与正切值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深。我考虑在下一节课前,设计一些复习活动,如小测验或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这部分知识。
另外,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他们积极讨论,热烈交流,这让我很欣慰。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他们在整理思路和语言表达上还存在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鼓励他们更加自信、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通过实际情境引入仰角、俯角的概念;
(2)掌握正切函数的定义,并应用于仰角、俯角问题的求解;
(3)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仰角、俯角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建模素养;
2.通过对正切函数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探讨了解直角三角形中的仰角、俯角问题。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仰角、俯角概念上并没有太大困难,他们对于这些新知识充满了好奇。但在实际应用上,特别是在构建直角三角形模型和运用正切函数时,部分学生遇到了一些挑战。
首先,我注意到在案例分析环节,有些学生在确定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时显得犹豫不决。这说明他们对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还不够熟练。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提供更多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练习和体会这一过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仰角与俯角的基本概念。仰角是我们从水平线向上看时,视线与水平线所形成的角;俯角则是我们从水平线向下看时,视线与水平线所形成的角。它们在测量、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之仰角、俯角问题说课材料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之仰角、俯角问题说课材料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之仰角、俯角问题说课材料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之仰角、俯角问题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解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对分析问题能力要求较高,这会使学生学习感到困难,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认识仰角、俯角的意义,并结合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它是在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教学,使学生能联系新旧知识学有所用。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次根式的运算,方程的解法,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相关知识,特别是前面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的运用,这些都为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生有待提高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学生计算能力较差,分析问题能力,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形转化”的能力能力较弱,因此在本节课中特别准备了一些题型相同或相近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数运算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引导发现,讲透练实四、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索发现,总结整合五、教学过程:自学讲解(一)导入以复习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导入,并设计了一道纯数学知识的解直角三角形练习。

设计意图就是为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新知打开突破口。

(二)新授1.自学环节:由于教材上的例题比较简单,所以我将例题设计为自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对例题中所涉及的此类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一个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来尝试完成我设计的同类型问题(例1)。

设计意图:想尽可能的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的活动自主完成。

建立解题模型,促使学生划归能力和思想的形成。

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协同能力。

2.讲授环节:变式1是在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难度有所增加,思路与之前的例题也有所不同,同时还要结合方程的思想来解答。

九年级数学上册《仰角与俯角》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仰角与俯角》教案、教学设计
5.掌握仰角与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情境导入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仰角与俯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仰角与俯角,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运用任务驱动法,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实践过程中掌握仰角与俯角的性质和应用;
(3)运用量角器、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并记录身边的仰角与俯角,分析它们的特点。
2.选做题:
(1)探究题目:在三角形中,如何求解未知仰角与俯角?请给出解题步骤并举例说明;
(2)拓展题目: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探讨仰角与俯角在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的应用。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必做题,选做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作业过程中,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3.遇到问题,及时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作业批改与反馈:
1.教师将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指导;
2.针对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解答;
3.鼓励学生互相批改作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采用分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课后辅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6.强化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7.注重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c.教师点评,强调重点、难点,纠正错误;
d.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仰角与俯角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冀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6.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教学设计

冀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6.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教学设计
例如:某学生在户外活动时,发现一座山丘,他想通过测量山丘的仰角和步行的距离来估算山丘的高度。已知该学生每步大约0.6米,当他的眼睛距离地面1.5米时,测得山丘顶部的仰角为30度。
问题:请计算这座山丘大约有多高?
4.思考反思题: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难和收获,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的理解和感悟。
2.案例分析: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实际案例,共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
4.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解直角三角形时,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运用相关定理进行求解。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问题的分析、策略选择和计算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设想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确定两地之间的距离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应用题:选取生活中的一个实际场景,如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计算两栋建筑物之间的距离等,自行设计一个与仰角或俯角相关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需要详细记录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建立数学模型、选择合适的求解方法、计算步骤以及最终答案。
3.提高拓展题:针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设计一道综合性的应用题,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求解直角三角形,还要结合其他数学知识,如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来解决问题。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之仰角、俯角问题学案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之仰角、俯角问题学案

武安市第二中学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之仰角、俯角问题 学案学习目标:理解仰角、俯角的意义,准确运用仰角、俯角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温故知新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起航了!)1、如图,在Rt ⊿ABC 中,∠C=90°,∠B=30°,BC=12,求AB 的长。

2、如图,在⊿ABC 中,∠BAD=45°, ∠CAD=60°AD ⊥BC 于D 点,AD=18, 求BC 的长。

这是两道纯数学问题,那么,把它放到现实情境中会是什么样的呢? 二、探索交流 (大显身手的机会一定不要错过哟!加油!)自学课本88页例4。

三、当堂训练 (相信自己,用事实证明自己——我能行!)1、(2012•昆明)如图,AB 和CD 是同一地面上的两座相距36米的楼房,在楼AB 的楼顶A 点测得楼顶C 的仰角为45°,楼底D 的俯角为30°,求楼CD 的高。

2、(2011•鄂州)如图,一艘核潜艇在海面下500米A 点处测得俯角为30°正前方的海底有黑匣子信号发出,继续在同一深度直线航行4000米后再次在B 点处测得俯角为60°正前方的海底有黑匣子信号发出,求海底黑匣子C 点处距离海面的深度。

(结果保留根号)四、随堂检测1、(2012•安徽)如图,小明站在A 处放风筝,风筝飞到C 处时的线长为20米,这时∠CBD=60°,若AB= 1.5米。

求此时风筝离地面CE 的高度。

(精确到0.1米,3 ≈1.732)2、(2012•太原)如图,从热气球C 上测得两建筑物A 、B 底部的俯角分别为30°和60°。

如果这时气球的高度CD 为90米.且 点A 、D 、B 在同一直线上,求建筑物A 、B 间的距离。

3、(2011•青岛)某建筑物BC 上有一旗杆AB,由距BC 边40米的D 处观察旗杆顶部A 的 仰角为60°,观察底部B 的仰角为45°,求旗杆的高度。

解直角三角的应用(1)--仰角与俯角教案

解直角三角的应用(1)--仰角与俯角教案

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设计 第 课时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4.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1)--仰角与俯角【课堂类型】新知课【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理解仰角与俯角的概念,能在实际问题中识别仰角与俯角。

3、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解直角三角形,会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实际问题。

4、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并在学习活动中与人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重点:灵活地运用三角函数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

难点: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过程】让我了解阅读教材第125-126页的内容,自主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在Rt △ABC 中,∠C=90°, ∠A,∠B,∠C 的对边分别记作a ,b,c ,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1)三边之间的关系: ;(2)两个锐角之间的关系: ;(3)边与锐角之间的关系:2、举例说一说:什么是仰角,什么是俯角?让我尝试根据以上的探究,自主解决下列问题,并与小组成员交流分享你的学习成果:任务一: 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叫做俯角。

任务二:利用仰角、俯角解直角三角形直升飞机在跨江大桥AB 的上方P 点处,此时飞机离地面的高度PO =450米,且A 、B 、O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测得大桥两端的俯角分别为α=30°,β=45°,求大桥的长AB .变题1:直升飞机在长400米的跨江大桥AB 的上方P 点处,且A 、B 、O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在大桥的两端测得飞机的仰角分别为30°和45 °,求飞机的高度PO .B云龙示范区云田中学 第四章 锐角三角函数50)变题2: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的大楼AB 上方P 点处,从大楼的顶部和底部测得飞机的仰角为30°和60°,求飞机的高度PO .变题3: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的大楼AB 左侧P 点处,测得大楼的顶部仰角为45°,测得大楼底部俯角为30°,求飞机与大楼之间的水平距离.任务三:综合提升先尝试独立解决,再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解释下列问题:有一块三形场地ABC ,测得其中AB 边长为60米,AC 边长50米,∠ABC =30°,试求出这个三角形场地的面积.让我做1.如图1AB 高为50m ,铁塔塔基距楼房地基间的水平距离BD 为100m ,塔高CD为,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是( )A .由楼顶望塔顶仰角为60°B .由楼顶望塔基俯角为60°C .由楼顶望塔顶仰角为30° D.由楼顶望塔基俯角为30°2.如图2,在离铁塔BE 120m 的A 处,用测角仪测量塔顶的仰角为30°,已知测角仪高AD =1.5m ,则塔高BE = _________ (根号保留).2. 如图3,从地面上的C ,D 两点测得树顶A 仰角分别是45°和30°,已知CD =200m ,点C 在BD 上,则树高AB 等于 (根号保留).图3【课堂小结】1.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这个转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实际问题的图形转化为几何图形,画出正确的示意图;二是将已知条件转化为示意图中的边、角或它们之间的关系.2.把数学问题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如果示意图不是直角三角形,可添加适当的辅助线,画出直角三角形.【课后巩固】教材126页1、2题【教学反思】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设计第课时年月日第周星期。

28.2.2 第2课时 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

28.2.2 第2课时 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

B
解:由题意知∠ADC=54°,∠BDC=45°,DC=40m
∴在Rt△BDC中,BC=DC=40m ∵ tan ADC AC
DC
∴AC=DC•tan∠ADC
54°45°
D 40m
C
tan 54 40 1.38 40 55.2 m ∴AB=AC-BC=55.2-40=15.2 m
答:旗杆的高度约为15.2m.
当堂练习
学案50页反馈
如图①,在高出海平面100米的悬崖顶A处,观测海平面上一艘 小船B,并测得它的俯角为45°,则船与观测者之间的水平距离 BC= 100 米.
课堂小结
利用仰俯角解 直角三角形
仰角、俯角的概念
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 仰角、俯角问题
DD′=1.5m,四边形 DCC′D′和四边形 DBB′D′为矩形.
A
∴D′C′=DC=50m, BB′=DD′=1.5m
设AB′=xm.
D′
C′
B′
D
C
B
∵D′C′=D′B′-C′B′
练一练
为测量松树AB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15米的E处,测得仰角 ∠ACD=52°,已知人的高度是1.72米,求树高 (精确到0.1米, tan52°≈1.28 ).
解:由题意可知∠ACD=52°,CE=1.72m,EB=15m, A 四边形 CEBD为矩形.
∴CD=EB=15m, DB=CE=1.72m
C
D
∴AD=CD•tan∠ACD=15×tan52°≈15×1.28=1E9.2m
B
∴AB=AD+DB=19.2+1.72=20.92≈20.9m
答:树高为20.9米.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
28.1 锐角三角函数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与俯角问题公开课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与俯角问题公开课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A
D xF
30°
C
Ex B
P α β
归纳与提升
P
450
O P
O
45°
B
30°
A C
30°
B
450
45°
O
A
30°60° A
45° 22000米 45°
B
P 45°°
3300°°
202000米
D
O
B
3 450)m.
B
A
4. 两座建筑AB及CD,其地面距离AC为50米,
从AB旳顶点B测得CD旳顶部D旳仰角β=300,
测得其底部C旳俯角a=600, 求两座建筑物AB 及CD旳高.
30° 60°
50米
(第 2 题)
合作与探究
变题2:如图,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旳大楼AB
左侧P点处,测得大楼旳顶部仰角为45°,测得
大楼底部俯角为30°,求飞机与大楼之间旳水
平距离.
A
答案: (300 100 3) 米
P 45°
30°
O
200米 D
B
合作与探究
例2:如图,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旳大楼AB上 方P点处,从大楼旳顶部和底部测得飞机旳仰 角为30°和45°,求飞机旳高度PO .
P
答案: (100 3 300) 米
O
=300 1.20
图3019.4.4
2、建筑物BC上有一旗杆AB,由距BC 40m旳D 处观察旗杆顶部A旳仰角为60°,观察底部B旳仰 角为45°,求旗杆旳高度
A
B
D 40 C
1、在山脚C处测得山顶A旳仰角为45°。问 题如下: 1)沿着水平地面对前300米到达D点,在D点 测得山顶A旳仰角为600 , 求山高AB。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仰角、俯角问题》教学设计4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仰角、俯角问题》教学设计4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仰角、俯角问题》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仰角、俯角问题》是学生在掌握了角的定义、分类以及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仰角和俯角的概念,并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它们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此外,本节课还为后续学习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角的定义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对仰角和俯角的概念理解不深,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探究仰角和俯角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仰角和俯角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仰角和俯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仰角和俯角的概念,计算方法的掌握。

2.难点:实际问题中仰角和俯角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仰角和俯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探究仰角和俯角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会仰角和俯角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仰角和俯角的实例及计算方法。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究仰角和俯角的计算方法。

3.板书设计:设计合理的板书,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登山运动员观测山的高度、飞行员观测地面目标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2.呈现(10分钟)介绍仰角和俯角的概念,通过实例解释它们的含义。

同时,讲解仰角和俯角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仰角和俯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_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教学设计授课人:班级:一、教学任务分析二、教学流程安排视频导入学习新知例题讲解知识应用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通过观察火箭击中空中目标,引入本节课主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爱国热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仰角和俯角概念.并会在简单的几何图形中,认识仰角和俯角,结合三角函数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通过具体例题教学帮助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解题方法.通过习题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如何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分层次布置作业,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三、教学过程设计视频导入师生行为设计意图火箭筒要想准确打中空中目标,对视线和水平线的夹角有精确地要求,这就是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师生观看视频,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课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会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习新知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仰角和俯角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 与学生一起学习仰角和俯角的概念,让学生从复杂图中寻找仰角和俯角学习概念、认识概念学以致用(1)如图,在Rt△ABC中,∠C=90°, BC=2,从B 点看A点的仰角为60°, 则AC=____(2)如图,A点看B点的俯角为α,BC=m,则AC=____(3)如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与A同侧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a 米,∠BAC=90°,∠ACB=40°,则AB=____ 学生口答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数学条件,会将题目文字条件转化为数学条件例题讲解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例1: 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取整数)3≈1.732学生归纳解题方法1、找出与问题有关的直角三角形,或通过作辅助线构造有关的直角三角形。

仰角与俯角-北京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仰角与俯角-北京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仰角与俯角-北京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仰角和俯角的概念;2.掌握仰角和俯角的计算方法;3.熟练掌握仰角和俯角在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仰角和俯角的概念理解;2.仰角和俯角的计算方法;3.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仰角和俯角的概念1.仰角:指从水平面向上看的角度,介于0度和90度之间。

2.俯角:指从水平面向下看的角度,介于0度和90度之间。

2.仰角和俯角的计算方法1.仰角的计算方法:tanθ=h/d,其中h表示所在位置到眼睛的高度,d表示所在位置到眼睛的水平距离。

2.俯角的计算方法:tanθ=h/d,其中h表示所在位置到眼睛的高度,d表示眼睛到所在位置的水平距离。

3.仰角和俯角在问题中的应用1.如何在地图上计算山顶的高度?2.如何在地图上计算建筑物的高度?3.如何计算人的视线高度?四、教学方法1.教师授课;2.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3.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

五、教学步骤1.引入仰角和俯角的概念;2.讲解仰角和俯角的计算方法;3.演示仰角和俯角在问题中的应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4.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方法探究;5.总结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配置测试题:给出图像及相关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对应的仰角和俯角;2.引导学生完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作业;3.鼓励学生自主扩展阅读。

七、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仰角和俯角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角度计算的应用。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例来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初中数学九年级《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仰角和俯角》公开课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九年级《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仰角和俯角》公开课教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仰角和俯角教学目标: 1.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

2.将某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知识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1.解直角三角形指什么? 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据什么?(1)边角之间关系:(2)三边之间关系 a 2 +b 2 =c 2 (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 ∠A+∠B=90°.2.已知:如图,△ABC 中,∠A =30°,∠B =135°,AC =10cm .求AB 及BC 的长.新授: 活动一 1、填空:测量时,从下往上看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叫做 , 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 。

请在右图图中相应的位置分别标明“仰角” 和“俯角”`2. 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 处探测到目标C ,此时飞行高度AC =1200米,从飞机上看地面控制点B 的俯角α=20°,求飞机A 到控制点B 的距离.(精确到1米,sin20°≈0.3 ,cos20°≈0.9 tan20°≈0.4)的对边的邻边;的邻边的对边;斜边的邻边;斜边的对边αααααααααα∠∠=∠∠=∠=∠=cot tan cossinA BC45°30°活动二1. 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α为3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β为6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 ,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用根号表示)2.要在C 处建一所学校,小李沿着东西方向的公路AB 以50 m/min 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行走,在A 处测得点∠CAB=30°,20min 后他走到B 处,测得点∠CBA=45°,若为防止公路上噪音污染,建筑要求到公路的距离不能少于300米,问在C 处建一所学校能否符合要求。

(已知 3 ≈1.7)小结:本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检测反馈:1.从高出海平面55米灯塔A处搜到一艘帆船B的求救信号,从灯塔看帆船的俯角为21°,求此时帆船到灯塔的距离BC的长度是多少?(已知sin21°≈0.4 cos21°≈0.9 tan21°≈0.4)2.如图,小明想测量塔CD的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仰角与俯角。

能力目标:(1)能够将仰角和俯角转化到三角形中,能够利用仰角与俯角解决实际问题;
(2)会通过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普通的三角形。

情感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中体会数学的转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3)通过自己动手,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体会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1)仰角与俯角的概念
(2)普通的三角形的解法(常用来解三角形的边长)
(3)利用仰角与俯角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仰角俯角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卷尺、量角器、三角板(学生与教师都需要准备)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境,引入主题
1、我们都知道数学是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的,如果老师想知道课桌的长和宽,应该怎样操作?如果老师想知道扎西同学的身高,又该如何操作?(学生回答)
2、多媒体展示布达拉宫与学校旗杆的图片,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布达拉宫和旗杆的高度,应该怎样操作?
教师小结:很明显,课桌与身高可以直接用直尺来测量,而布达拉宫和旗杆的高度要想直接测量在操作上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操作来测量生活中不太容易测量到的高度。

二、复习旧知,铺垫能力
1、复习旧知:直角三角形包含几个元素?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学生回答)
2、活动设计:
(1)由学生自己作直角三角形,给定部分条件,求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2)自拟普通的三角形,自给条件,求解这个普通的三角形。

(此两题均由学生自拟题目,由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来考察其他的学生,教师辅助学生完成该环节)
小结:对于普通的三角形,一般通过作高把普通的三角形转化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再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来达到解普通三角形的目的;在选择作高时,应该以构造特殊三角形来作为构造高的操作思路(例如30°、45°的特殊直角三角形)
三、引入新知,探索应用
探究一:概念学习(学生完成)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
线上方的角叫做_______,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______
探究二:实例分析(师生探讨,学生完成,教师加以补充并书写规范书写格式)
例1:在三角形内部做辅助线解直角三角形
(2004年)如图,在大街两侧分别有甲、乙两幢楼房AB、CD,已知甲楼AB的高为30m,在楼顶A处测得乙楼的楼顶C的仰角(即图中∠EAC)为30°,测得乙楼楼底D的俯角(即
图中∠EAD)为45°,求乙楼的高CD(精确到1m=1.414=1.732).
解题过程:(略)
例2:在三角形外部做辅助线解直角三角形
(2003年)如图,有两幢教学楼AB、CD,从A处测得点C的俯角α为30°,测得点D 的俯角ß为45°,AB的高为30m,求另一教学楼的高度CD.
解题过程:(略)
解直角三角形格式书写原则:
小结: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是:
(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通过仰角俯角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
的问题);
(2)依据问题中的条件,选择适当的锐角三角函数等解直角三角形;
(3)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
(4)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探究三:利用你手里的工具(三角板、量角器、卷尺),分组讨论:设计出一种可行的方案来测量旗杆的高度,画出平面示意图并写出计算过程。

选几名有代表性思路的学生上台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展示,教师提出疑问以检验学生方案的
可行性。

四、课堂小结、反馈教学(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应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2.做辅助线的常见类型有什么?
五、作业布置、巩固新知
基础巩固:学案中练习第2题
能力提升:教材84页复习题第8题
创新性作业:用你自己设计的方案,实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教师寄语:生活中不缺数学,缺的是发现数学的眼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