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礼仪
古代的文明礼仪
古代的文明礼仪“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
这句话意思是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就像在古代,要是一个人不懂礼,那走到哪儿都不受欢迎。
比如有个书生,自认为才华横溢,可就是不懂礼貌,去拜访别人的时候大大咧咧,结果被人拒之门外。
这不是很明显嘛,不懂礼可不行。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论语》。
意思是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
好比有个官员,对百姓的事情认真负责,又很有礼貌,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
要是都像他这样,那社会得多和谐呀。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说的是礼节重在相互往来。
有来无往,不符合礼节;有往无来,也不符合礼节。
就像朋友之间,你送我个礼物,我也得回送一个呀。
不然多不好意思,这就是礼尚往来嘛。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
人要是不讲礼,就没法生存;做事要是不讲礼,就不能成功;国家要是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大家都不讲礼,那不得乱套呀。
就像一个大家庭,没有规矩,怎么能和睦呢。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晏子春秋》。
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就是因为有礼节。
可不是嘛,动物们可不懂什么礼仪。
比如在宴会上,人们彬彬有礼,互相谦让,这多好呀。
要是都像动物一样争抢,那可不得了。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礼记・曲礼上》。
有广博的见识,超强的记忆力却能谦让,做善事很勤勉而不懈怠,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
就像有个学者,知识很丰富,但从不骄傲,还经常帮助别人,这才是君子风范呀。
要是都这么有教养,世界得多美好。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
君子在别人面前举止应慎重,容色要端庄,不要说错话。
就像有个君子,不管面对谁,都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要是我们都能这样,那肯定能给人留下好印象。
“礼者,人道之极也。
中国古代有关文明礼仪的佳话
中国古代有关文明礼仪的佳话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文明礼仪的佳话,这些故事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佳话:
1. 《左传》中的“礼尚往来”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问国师荀息:“朝廷上应该如何礼待外国使者?”荀息回答:“礼尚往来,不可不给。
”这句话强调了外交礼仪的重要性,表达了应该以礼待人的原则,建立友好的国际关系。
2. 《孟子》中的“三仕三不识”故事:
孟子曾经在不同的地方担任官职,但他一直保持了一贯的言行,不因地位而改变态度。
他说:“三仕三不识,民生之常也。
”这个故事强调了不论身处何境,都应该保持谦虚、诚实和礼貌的态度。
3. 《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的弟子曾问他,如果有朋友从远方来,应该怎么做。
孔子回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强调了对待客人的热情和善意,以及应该保持礼仪和宽容的态度。
4. 《淮南子》中的“六亲不和”故事:
《淮南子》中有一则关于如何待人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家中六亲不和,却在外面待人非常友善。
他的儿子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在家中我可以随意,但在外面我要以礼待人。
”这个故事强调了在不同场合保持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这些佳话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文明礼仪的重视,强调了尊重他人、保持诚实和谦逊、以礼待人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中华传统礼仪有哪些
中华传统礼仪有哪些中华传统礼仪1、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2、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4、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5、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文明礼仪中,包括许多细节,也有许多逐渐形成的习俗和规矩,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经过长期的文明演化形成的。
下面我们来讲述一下几个关于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1. 孔子见鲁宣公:《论语》中有关孔子见鲁宣公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待君主的礼仪和忠诚。
孔子在楚国游历时曾经被楚王所赏识,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
后来,鲁宣公知道孔子的志向,便亲自邀请孔子回到鲁国任教,并派车迎接。
孔子看到鲁宣公的车驾,就立刻下车,改乘卑辞的马车。
这种乘坐方式表明了孔子对待君主的尊敬,也体现了“君
前不俯,言不虚发”的孝子之义。
2. 魏晋世家的传统:在魏晋时期,社会上非常注重家族
的传统和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传统不仅仅是从父辈传给子辈,而是整个家族因家族成员间的互动与维系而形成的。
在这个传统中,人们强调谦让、尊重父母长辈、孝敬祖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
3. 《太极拳体式法要》:太极拳是中国本土的武术之一,最初是由张三丰创建的。
在太极拳中,注重的是内敛和柔性的动作。
在太极拳的体式和动作中,也有许多传统的文化礼仪。
比如,起立时应先屈膝而后直立,这是为了表示尊敬,言行举止要谦虚、有节奏,以表现出太极拳文化的内涵。
上述几则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古人文明礼仪的传统和演化过程,体现出了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
虽然这些文明礼仪现在已经不再像古代那么严格,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它们中找到一些启示,以更好地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传承和发展这种传统文化。
古代文明礼仪经典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经典故事篇一:古代文明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交际、商务、教育等领域中必须掌握的技能。
以下是一些古代文明礼仪的经典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
故事一:孔子的“礼遇”故事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注重礼仪。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向他请教:“我听说你是著名的教育家,请问你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孔子回答说:“我的教育方法是注重礼仪。
”老人听了之后非常惊讶,他说:“你这么年轻就已经懂得这么多礼仪,我非常佩服你。
”孔子谦虚地回答:“我只是从小事做起,慢慢积累经验,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声誉和影响力。
故事二:春秋时期的“三礼”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在这个背景下,礼仪成为了很多国家交流的基础。
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三礼”故事。
当时,楚国和鲁国进行了一场战争,鲁国的军队被打败了。
鲁哀公非常悲伤,他想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来帮助鲁国重建。
他想到了自己的弟弟鲁肃,但是鲁肃已经去世了。
鲁哀公决定让孔子来担任这个职务。
孔子听了之后,拒绝了这个职位,他说:“礼仪是国家重建的基础,但是战争是破坏国家的基础。
我不能为了一个职位而违背自己的道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只有我们遵循礼仪,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三:汉朝的“接待”故事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韩安国的大臣,他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一天,汉武帝派他前往外地处理事务,韩安国非常兴奋,但是他担心路途遥远,无法及时处理事务。
于是他向汉武帝请求:“请允许我乘坐小车载您前往外地处理事务,以便及时处理事务。
”汉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对他的忠诚和勇气表示赞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它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我国古代有关文明礼仪的佳话
我国古代有关文明礼仪的佳话说到我国古代的文明礼仪,那可真是个大话题。
咱们中国人自古就讲究礼仪,礼仪可不是简单的规矩,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古代的故事多得是,有很多佳话传颂至今,让我们看看吧!1. 孔子与礼1.1 孔子教礼提到礼仪,谁能绕过孔子呢?这位老爷子可是咱们礼仪的“教父”。
据说,孔子非常重视礼,他认为礼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修养。
每当他看到学生们不遵守礼仪,孔子就会皱起眉头,像个严厉的老师,给他们讲解礼的深意。
嘿,想想看,学生们肯定是心里有点怯怯的,但孔子总是会用生动的例子来教导他们,让他们理解“礼”是什么。
比如说,吃饭时要注意坐姿,别人跟你打招呼的时候,得有礼貌地回应。
这些道理,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1.2 礼仪故事还有个小故事,传说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在路上遇到一个人。
那个人正在用力推门,但门怎么也推不开。
孔子看到后,立刻走过去,微微一笑,说:“兄弟,轻点,先看看门上有没有锁。
”这句话可不仅仅是个建议,更是教导大家在遇到困难时,要先观察、再行动。
这种待人接物的礼仪,至今在我们生活中依然适用,不管是工作还是交友,礼貌和理解永远是第一步。
2. 司马迁的《史记》2.1 文明礼仪的记录提到古代的文明礼仪,不能不提《史记》。
这本书可是史学的经典之作,里面不仅有历史事件的记载,还有不少关于礼仪的故事。
司马迁在书中描述了很多古人的礼仪行为,比如在婚礼上,新郎新娘互赠礼物、恭敬父母,整个过程充满了尊重和温情。
那时候的人可真是懂得如何把礼仪与感情结合在一起,让每一个仪式都显得特别重要。
2.2 各国礼仪的对比而且,《史记》还提到其他国家的礼仪,比如说印度的礼节和希腊的风俗,司马迁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各国的文化差异。
想想看,那时候的中国人就已经意识到,礼仪不仅是自家的事,还是了解世界的钥匙。
通过礼仪,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增进相互的理解。
3. 古代的饮食礼仪3.1 吃饭的讲究说到礼仪,吃饭也是一门大学问。
有关文明礼仪的国学经典
有关文明礼仪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中有关文明礼仪的部分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
1. 《尚书》中有许多篇章涉及到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周书·秋官》中提到:“敬天之事,敬地之事,敬神明之事,尽礼之事。
”这是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尊重天地、敬仰神明、恪守礼法的要求。
2. 《礼记》是一部专门讲述礼仪的经典,其中的《礼运》篇提到:“礼者,人之大节也。
”礼仪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人们应当以礼为准则来行事。
3.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学而》篇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修养和礼仪。
4.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格物致知》篇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说要先修身,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品德和礼仪,然后才能治理家庭、国家和世界。
5.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道》篇中提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这是告诫人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内心,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
6.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尽心上》篇中提到:“言必信,行必果。
”这是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要充分信守承诺,言出必行,行动果断而坚决。
7. 《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中提到:“礼法各得其宜,可谓大同矣。
”这是指礼仪规范应当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人物的特点来确定,但最终目的是达到和谐统一。
8.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其中的《系辞传》中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德曰生。
”这是强调人们应当顺应天地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以生命和生活为中心,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
9.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著作,其中的《齐物论》中提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这是指礼仪和道德修养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如果不注重礼仪规范,就会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混乱。
10.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小雅·鹿鸣》中提到:“鹿鸣于飞,集于苞栩。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超星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超星引言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是世界上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人注重礼仪,并将其视作塑造个人品德、维护社会秩序以及表达尊重的重要手段。
古代中国的礼仪文明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特点、影响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
古代中国礼仪文明的特点古代中国礼仪文明建立在尊崇祖先、敬重天地、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之上。
以下是古代中国礼仪文明的几个重要特点:1.尊崇祖先:古代中国人非常尊重祖先,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并会对后代产生影响。
因此,祭祀、祭坛以及祖先名字的命名等都是古代礼仪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敬重天地:古代中国人相信宇宙是由天地两位至高无上的神明所构成。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仪式和祭祀来表达对天地神明的敬重,这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3.重视家庭教育:古代中国人认为家庭是道德教育的基石。
尊敬父母、孝敬长辈,以及传统家庭观念的传承都被视为重要的礼仪。
古代中国礼仪文明的影响古代中国礼仪文明不仅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例子:1.社会秩序的维护:古代中国礼仪文明的存在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遵守礼仪规范,人们能够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尊重和信任,从而缓解社会冲突和纠纷。
2.个人品德的培养:古代中国礼仪教育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培养。
通过遵循礼仪准则,中国人可以养成谦虚、诚实、勤奋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3.影响艺术文化:古代中国礼仪文明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传统音乐和绘画,都受到礼仪文明的影响,并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出来。
古代中国礼仪文明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古代中国礼仪文明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1.培养社会责任感:古代中国礼仪文明教导人们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这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尤为重要,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中国古代文明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
古代中国的礼仪由于其独特性和丰富性而备受瞩目。
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
祭祀是古代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祈祷,也是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一种象征性表达。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更加复杂和庄重的仪式,形成了独特的礼仪体系。
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尊卑有序。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按照社会地位和年龄来确定身份和地位,礼仪也是根据这种尊卑有序的原则来制定的。
在官方场合,不同官员的礼仪规范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享有更高的礼遇和尊重。
在家庭中,长辈和年长的亲戚也享有更高的地位,年轻人需要向他们行礼以示尊重。
这种尊卑有序的礼仪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古代中国的礼仪还注重细节和形式。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对细节和形式非常讲究,认为这是体现尊重和礼貌的重要表现。
比如,在宴会上,人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次序坐下,使用特定的餐具和酒杯,而且还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在古代婚礼中,新郎新娘需要穿着特定的礼服,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行礼。
这些细节和形式的要求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礼仪的高度重视和严谨态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也强调和谐和亲和。
礼仪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巧,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友好。
在交往中,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例如问候礼、辞别礼、礼尚往来等。
通过这些礼仪行为,人们能够表达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这种和谐和亲和的礼仪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中国古代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明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
古代中国的礼仪注重尊卑有序、细节和形式、和谐和亲和,这些观念和实践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体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古代文明礼仪
古代文明礼仪
古代文明的礼仪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所遵循的一套行为准则和规范,用于指导人们的言行举止,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古代礼仪具有较为严格的规范和仪式,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生活,包括社交、婚丧嫁娶、宴饮、服饰等。
在古代社会中,礼仪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统治者展示威望和权威的重要方式。
因此,古代礼仪通常以尊卑有序、等级分明为基础,并注重仪式的庄重和正式。
古代社交礼仪要求人们在互动中表现出尊重和谦和的态度,包括尊称与被尊称者的称谓和礼节,以及交往中遵守的规范。
例如,见面时要行礼致意,遵守正式的问候礼仪,如鞠躬、拜访等。
另外,古代社交礼仪还包括宴请礼仪,如宴席的座次安排、用餐的顺序等。
婚丧嫁娶是古代礼仪中重要的部分。
在古代,婚姻被视为家族之间的联姻,因此婚礼具有非常庄重的仪式,包括聘礼、迎亲、婚宴等环节,以及一系列的祭祀和祈福仪式。
而丧葬礼仪则包括告别仪式、丧服、祭祀等环节,以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和追思。
古代服饰礼仪也非常重要,人们的着装和穿戴常常受到严格的规范和约束。
在不同的场合和身份下,人们要穿戴不同的服饰,以示身份和地位的区别。
古代服饰礼仪还包括头饰、鞋袜、饰品等方面的规定。
总的来说,古代文明的礼仪是一套复杂严谨的行为规范,涉及到人们的各个方面的生活。
它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和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古代文明礼仪
我国古代文明礼仪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
他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
后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形成了“五礼"。
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
“五礼”的内容: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分。
一、古代政治礼仪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1.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
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古代文明的社会习俗与礼节
古代文明的社会习俗与礼节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阶段之一,各个古代文明都有其独特的社会习俗和礼节。
这些习俗和礼节代表了古代文明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传统,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古代文明的社会习俗与礼节,以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魅力所在。
一、风俗习惯1. 婚姻习俗:古代社会的婚姻习俗多样而丰富。
例如,在中国古代,订婚、纳彩、迎亲、拜堂等一系列仪式都是婚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而古埃及的婚姻习俗中,女性通常会身着华丽的服装和装饰品参加婚礼,而男性则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
2. 葬礼习俗:古代葬礼习俗在不同文明中也存在较大差异。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葬礼习俗强调尊重和纪念逝者,常常会伴随着祭祀、宴会和纪念活动。
而中国古代的葬礼则注重祭拜祖先和思念亲人,通常会有丰盛的祭品和祭祀仪式。
3. 饮食文化:古代的饮食习俗也是一种社会习俗的体现。
古代文明的饮食习俗与地域、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古埃及人以谷物为主食,喜欢喝啤酒,而中国古代则重视“五味调和”的饮食理念,讲究菜品色、香、味的搭配。
二、礼仪文化1. 尊重长辈:古代文明中,对长辈的尊重是一种重要的礼仪。
这种尊重表现在言语、行动和礼仪上,例如在亲属团聚、席间用餐或交流时,年轻的一方通常都会以恭敬的态度对待长辈。
2. 礼节之礼:各个古代文明都有一套自己的礼节制度,其中讲究细致入微的社交礼仪。
例如中国古代的《礼记》是对礼仪进行系统总结和规范的重要文献,它规范了人际交往、宴会、祭祀等方面的礼仪。
3. 礼品赠予:在古代文明中,礼品是表达感激和关怀的重要方式。
人们在重要场合或特殊节日会互相赠送礼物,以表达心意。
古代的礼品多样,可以是珍贵的物品、美味的食物、精致的工艺品等。
三、庆典仪式1. 皇宫盛宴:古代各个文明中,皇宫盛宴是一种隆重的庆典仪式。
它通常在重要节日、冠礼、婚礼等特殊场合举行,邀请国内外的贵宾和宾客参与。
当时,国王、皇后等重要人物会亲自主持宴会,表达自己的荣耀和权威。
古代文明礼仪
古代文明礼仪文明的灿烂光华。
作为记录古代文明的文言文,蕴涵大量的古代礼仪,中学语文教材上也涉及许多。
了解它,不仅欣赏到古代礼仪文化,而且帮助读者,特别是中学生扫除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
古代礼仪,包括“吉”、“嘉”、“军”、“宾”、“凶”五个方面,下面结合中学教材,历历介绍给中学生朋友。
一、吉礼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
•祭宗庙• 《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牺牲玉帛”是祭宗庙的祭品,祭者将之列于神案之上,祈求祖先之灵的护佑。
•拜先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我”入塾之初,便被领着拜匾和鹿,“算是拜孔子”,这也是吉礼的一种。
•腊祭• 古人在岁末祭社(即祭土地神),祈求生命之本――农业的丰收,是为腊祭。
如《祝福》中写道“天地众神歆享了牲醴和香烟”,这便是祭者所期望的结果;又如《社戏》中所描述的“社戏”,也是为祭土地神而举办的大型民间活动。
现今民间所谓“送灶”,则是“腊祭”的遗留。
二、嘉礼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宴礼• 古礼规定,在宴饮之时,配以乐舞,是为宴礼。
如《醉翁亭记》中写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丝竹”(即管弦乐曲)便是宴礼的一部分。
•投壶之礼• 这种礼节是从古人宴时骑马射箭取乐演化而来的,“投壶”即把箭投入壶中,壶束颈鼓腹,其中盛以小豆,使箭投入后不至于弹出,一般距投者三箭半,投中者罚不中者饮酒,以此活跃宴饮气氛。
如《醉翁亭记》中所说的“射者中”,其中“射”即投壶。
•尊老之礼• 《陈涉世家》中写陈涉入陈之后,“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议事”,“三老”指三种老人,一是贵族中的老者,称为“阁老”;二是平民中的老者,称为“庶老”;三是为国捐躯者的老人,称为“死政者之老”。
这三种老人国家给以优待,声望极高。
课文中的“三老”显然不指“阁老”,而陈涉召之的目的,无非是看中其声望。
三、宾礼接待宾客之礼。
•朝觐之礼• 古时候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或霸主,是为“朝觐之礼”,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燕魏韩赵“皆朝于齐” 闶钦庵掷窠凇?BR>•会同之礼• 古时候诸侯四方会齐,共聚一堂,规模宏大,是为“会同之礼”。
文明礼仪的古诗七言
文明礼仪的古诗七言一、古代文明礼仪的重要性1.1 古代文明礼仪的定义文明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遵守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
古代文明礼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维系人们心与心之间的纽带。
1.2 古代文明礼仪的作用古代文明礼仪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
人们通过遵守文明礼仪的规定,尊重对方的权利和尊严,减少了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其次,古代文明礼仪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和品德。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能够培养出一种谦和有礼、守纪守法的优秀品质。
此外,古代文明礼仪也有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和进步。
二、古代文明礼仪的诗词2.1 古代文明礼仪的呈现在古代的诗词中,文明礼仪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许多古代诗人通过笔墨,抒发了对文明礼仪的推崇和讴歌。
他们用精炼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古代文明礼仪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人对礼仪的重视和执着。
2.2 古代文明礼仪的经典名篇以下是一些古代文明礼仪的经典名篇:1.《礼记》中的《大同篇》2.《诗经》中的《周南·关雎》3.《周礼》中的《坊记》4.《三礼图》中的《礼仪图》5.《诗经》中的《鲁颂·南山有台》三、古代文明礼仪的核心价值观3.1 礼在古代,礼是文明礼仪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古人认为,“礼者,人之端也”,礼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通过礼仪,人们能够准确判断是非、尊卑,以及如何与他人交往。
3.2 仁仁是古代文明礼仪的又一个重要价值观。
仁者,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乐于助人。
古代文人崇尚仁义道德,认为只有通过对他人的慈爱和关怀,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3.3 智智在古代文明礼仪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价值观。
智者,指的是具有高尚智慧和明辨是非能力的人。
古代文人常常强调智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智慧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文明礼仪的精髓。
3.4 信信是古代文明礼仪的另一个重要价值观。
信者,代表诚信和守信。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信用,认为只有通过守信才能建立起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教案大全、公务礼仪、合同协议、总结报告、工作计划、工作材料、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书信、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plans, official etiquette,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work plans, work material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letter of agreement,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中国古代文明礼仪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瑞蚨祥的诚
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开业于清朝光绪19年(1893年),是享誉 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为旧京城“八大祥”之首。百年以来,瑞蚨 祥始终坚持“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宗旨。
季札挂剑
•
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 而其欲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 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 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 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 兮带丘墓。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 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
-----《论语▪学而》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 同仁堂的堂训 • 同修仁德,亲和敬业; • 共献仁术,济世养生。 • 求珍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 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力。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 君子行有枝叶
•
•
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有枝叶; 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
何为“礼”何为“仪”
•
礼:讲尊重,礼由心生。 仪:仪者,具体形式也,表现也。
•
一.礼是为了表达真诚的情感
• 诚,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万物都是真实的存在,无 诚无物。 • 礼是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形式。 • 失去了真诚的礼,就是徒具形式,毫无意义的虚礼。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古代文明礼仪的典故
古代文明礼仪的典故古代文明中的礼仪典故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它们传承了古人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脍炙人口的古代礼仪典故。
一、《孟子·滕文公上》中的“远人不必送,迩人不必迎”这是孟子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提出的一种礼仪准则。
意思是说,与我们距离较远的人来访时,我们不必特意去送,而与我们距离较近的人来访时,我们也不必特意去迎接。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礼仪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待人接物时既不要冷漠无情,也不要过于热情厚道,要尊重他人的身份和距离,保持适度的疏离和亲近。
二、《左传·僖公十一年》中的“饭牛之节”这个典故讲述了一个关于饭牛的故事。
当时,齐宣公在宫中宴请客人,将一只瘦牛煮熟后切成块,主人先品尝,然后分给客人。
当齐宣公看到牛肉块已经几乎被吃光,却仍然剩下牛蹄骨时,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因为牛蹄骨是最不好吃的部位。
于是,齐宣公下令重新切割牛肉,将好吃的部位分给客人,以显示主人的尊重和礼遇。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待客时要尊重客人的品味和喜好,不能让客人品尝到次等的食物,更不能让客人吃到剩下的残羹冷炙。
三、《周礼·天官冢宰》中的“礼之用”这个典故讲述了周朝的一位宰相在处理政务时的故事。
这位宰相在办公时,总是按照规定的程序和仪式来进行,从不擅自取舍。
有一次,他接到了一封亲王的信件,信中提到了一些重要事宜,但信封上没有写明是“急件”或“要事”,宰相没有急着查看,而是按照正常的程序来处理其他文件。
结果,那位亲王因为被耽搁了一段时间,感到非常生气。
但宰相却解释说:“礼之用,无敢擅为也。
”他的意思是说,礼仪是一种规范和约束,我们不能随意违背,即使在处理重要事务时也要按照程序来进行。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礼仪是一种准则和规范,它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头脑清醒,避免冲动和错误。
四、《论语·述而》中的“君子周而不比”这是孔子在与弟子们的对话中提出的一种礼仪观念。
中国古代的礼制
中国古代的礼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
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成为了中国古
代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的礼制:
1.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规定了天子和臣子的位次、行礼方式等。
2.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3.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4. 揖让、长揖、拱:古代的相见礼,表示尊敬和友好。
5. 拜:古代最主要的礼节之一,表示尊敬和崇拜。
6. 跪拜礼:下辈或社会地位低的人对长辈或社会地位高
的人所施的礼仪。
7. 作揖礼:士相见或感谢时常用隆重性的礼节。
8. 颔首礼:同辈或同级别人之间比较快、比较生疏的礼节。
9. 取跪姿、跪坐:表示尊敬和虔诚的姿势。
这些礼制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君亲师的尊重和崇敬。
在古代
社会中,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手段,也是
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代文明礼仪的诗句
古代文明礼仪的诗句
以下是 8 条古代文明礼仪的诗句及例子:
1. “礼多人不怪,文明处处在。
”比如说,在古代,人们相见时拱手作揖,那是多么优雅的礼节呀!这就像现代人见面微笑打招呼一样自然,不是吗?
2. “敬人者,人恒敬之礼先行。
”想想看,古代对长辈尊敬有加,事事以礼相待,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就如同我们尊重老师,老师也会更关爱我们呀!
3. “言语文明似清泉,润人心田礼相连。
”古代文人墨客吟诗作对,从无粗俗之语,那才叫一个高雅!这不就好像清澈的泉水,让人感觉舒服极了。
4. “礼貌周全路好走,古今皆然不用愁。
”古往今来,知礼懂礼的人总是更受欢迎,就像是在人生道路上打开了绿灯,多顺畅啊!
5. “拱手相让显风度,古风文明韵悠悠。
”看那古代君子,互相礼让,风度翩翩,这难道不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吗?这真的太值得我们效仿了呀!
6. “文明进食不喧哗,古人之范美如画。
”以前的人们吃饭安静又优雅,我们现在聚餐时也该这样呀,不然多闹腾!
7. “尊老爱幼传美德,古代礼仪不能舍。
”古代对老人和孩子的关爱那可是发自内心的,我们现在不也应该把这种美好传承下去吗?
8. “举止优雅如仙子,古代礼仪绽光芒。
”古人的一举一动都透着文雅,简直像仙子一般,我们怎么能不向往这种文明礼仪呢?
我觉得古代文明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好好传承和发扬,让这些美好一直延续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文明礼仪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
他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
后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形成了“五礼”。
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
“五礼”的内容: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分。
一、古代政治礼仪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1.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 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
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4.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5. 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
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6.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
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 7.军礼,即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
如《周礼》所举大师(召集和整顿军队)、大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大田(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大役(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大封(整修疆界、道路、沟渠)。
二、古代生活礼仪在生活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生活礼仪包括诞生礼、成年礼、(也叫冠、笄礼)、婚礼、飨燕饮食礼仪、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
1. 诞生礼。
诞生礼,顾名思义就是婴儿出生的礼节,在婴儿出生之后,便要陆续为他举行“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仪式表示庆贺。
三朝,指诞生后第三天。
要为婴儿洗澡,俗称“洗三”,然后接受各方面的贺礼。
满月,又称“出月”、“弥月”。
这一天要为婴儿剃头。
又因为胎发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所以不能全剃光,一般要在额顶上留一簇,或者留在脑后,前者称为“聪明发”,后者叫做“撑根发”。
这一天,亲友上门送礼祝贺,主人则享神祀祖,设宴款待亲友,称为“满月酒”。
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日,在这一天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叫做“抓周”。
在桌子上陈列各种玩具,让孩子任意抓取,抓到什么即表示孩子可能会有的旨趣、性情,甚至是前途。
这一天也要享神祀祖,设筵款待宾客。
小孩的命名,一般是在孩子出生的三个月之后,选定吉日,由父亲取名。
除了父亲所取的名字外,还有小名,小名又叫乳名,乳名一般都寄托了家人的期望,希望孩子顺利成长,为了这个目的有时候故意给婴儿取恶名以镇邪,如“狗儿”、“耙儿”之类的;或者按照生辰八字,取名补足五行之缺陷,如“闰土”、“水生”这样的名字。
乳名一般在家人间称呼。
除了正式的名之外,以后还要取字,一般在冠礼时取。
2. 成年礼。
男子成年要行冠礼。
所谓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礼仪。
男子加冠后就被承认为成年男子,从此有执干戈以卫社稷等义务,同时也就有了娶妻生子等成年男子所拥有的权力。
行冠礼的年龄,一般为20岁。
加冠在古代是人生一件大事,一般在宗庙里举行,由父或兄主持。
冠礼前,要以蓍草占卜,选定加冠的良辰吉日。
冠礼时,“大宾”(主持人)要给受冠者加三种形式的冠:先加缁布冠(用黑麻布做成),表示从此有治人特权;其次加皮弁(用白鹿皮制成),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用葛布或丝帛做成) ,表示从此有生人之权。
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
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操,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
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
再由大宾为他取字。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古代女子在15岁许嫁时举行的成人礼仪叫“笄礼”。
笄礼由女性家长主持,负责加笄的是女宾。
女宾将笄者头发挽成发髻,盘在头顶,然后用簪子插住。
加笄后也要取字,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
3.婚礼婚礼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
“冠礼”和“笄礼”的举行意味着他们就可以结婚了。
婚礼便是他们生活中又一次重要的礼节。
结婚仪式虽然是一天就可以举行的,但结婚的前前后后尚有很多礼仪需要遵守。
总起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六礼”:一为纳采,是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正式求婚,此时要携带一份礼物。
所携带的礼物是一只大雁,因为大雁的配偶是终身专一的,象征坚贞和谐。
二为问名,是指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出生日期、籍贯等。
女方将情况写在贴上,交给媒人。
这个帖子就叫“庚贴”。
男方根据庚贴请人推算,这叫“合八字”。
三为纳吉,男方将所合吉兆八字的情况通知女方并送礼订婚。
《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雁,如纳采礼。
”所送的礼物跟纳采是一样的。
这就是所谓的定亲。
四为纳征,指男方向女方送聘礼,后世称为“彩礼”。
五为请期,男方送过聘礼之后,然后请人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举行婚礼,之后将日期告诉女方,以征求女方意见。
《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
”六为亲迎,是正式举行婚礼的仪式。
新郎亲自驾车到女家迎娶新娘的,一般是傍晚黄昏之时,所以称为昏礼。
这是婚礼的核心,没有这一步便不算正式的婚姻。
在婚礼举行的当天仍然有很多礼节,如拜堂、合卺(交杯酒)、洞房等;婚礼后还有“回门”之礼,有些一直流传到现在,可见其生命力。
4.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
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
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5. 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
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
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
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溜、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
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溜、井的专祀,只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
《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三、我国古代岁时节日礼仪岁时节日是中国千百年来遵从的习俗活动,是我国古代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同众多的礼仪不能离开风俗一样,岁时节日礼仪也是以民俗信仰为基础的。
春节贴对联、燃放爆竹,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重阳节插茱萸、登高等岁时节日礼仪,都和古人的禁忌、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农业祭祀等相关,因而也使我国的岁时节日礼仪具有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农业文化特色和娱乐功能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