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教育心理学 第5章 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考研笔记-精品
教心第5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第5章智力,创造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一节智力的发展与培养学者们都认为:一,对智力的Q)智力是一种〃能力〃,它区别于兴趣,爱好等其他^认知领域的心理特性;认识(2)智力是认知活动中最一般、最基本的能力;(3)它与个体的抽象思维能力密切相关。
该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他认为智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个一般因素(g因素)和一组特殊因素(s因素)。
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依靠这两种因素。
G因素是智力的首要因素,基本上是一种推理因素,在相当程度上是遗传的。
一般因素虽然只有一个,它被应用于许多不同的任务中,会影响个体在所有智力活动中的表现。
二.智力理论Q)二因素论智力测验所要测量的就是这个一般的g因素。
因此,g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关键和基础。
但特殊因素却可以有很多,比如在语文、数学、音乐等的学习中都各自相应有某一特殊因素si、s2、S3 ........... 这些s因素只会影响个体在某种特殊智力活动中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认为,基本能力不是一个,而是一组。
(一)传统智力理论(2)组因素论他采用因素分析法,对实际智力测验分数进行因素分析,提出了基本能力学说。
他认为智力可以分为若干个基本能力因素,这些基本能力因素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人的独特的智力面貌。
于是,在批评二因素论的基础上,他于1938年提出了智力的组因素理论。
(3)卡特尔关于智力的观点人类智力由七种主要因素组合而成,这七种因素包括:语词理解能力、一般推理能能力、语言流畅性、计算能力、记忆能力、空间关系、知觉速度。
美国心理测验学家卡特尔根据对智力检测结果的分析,将智力分为两类:其一为流体智力,是指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智力,流体智力多半经由对空间关系的认知、机械式记忆、对事物判断反应的速度等方面表现出来。
其二为晶体智力,是指受后天学习因素影响较大的智力。
晶体智力表现为对语文词汇及数理知识的记忆。
吉尔福特对智力结构的分析应该从智力活动的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来考虑。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PPT课件
2020/4/5
Page 36
四、创造力的类型 (一)A型创造力
所产生的成果对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是前所未有 的,开创的是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的新时代。 (二)B型创造力
这类创造力的成果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没有A型创造力 大,可能是局部创新或对现有产品或理论的改良。 (三)C型创造力 也叫“自我实现”创造力,这类创造力的成果对创造 者来讲是新的,但对整个人类社会,甚至是某一特定微 观环境来讲也不是新的。
肯定能,有时,找到一个有用的表征,就意味着找到一个 全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Page 14
(二)寻求解答阶段 1、算法式和启发式 (1)算式法(试误)指将达到目标的各种可能的
方法都列出来,具体化,然后逐一加以尝试。
(2)启发式(顿误)是指根据目标的指引,试图 不断地将问题状态转换成与目标状态相近的状态, 从而试探那些只对成功趋向目标状态有价值的操 作。
Page 26
5、辅导幼儿善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鼓励幼儿从不同角 度去看问题,要突破原来的事实和原则限制。
6、教师要给幼儿以充分的时间进行时间解答。鼓励幼儿 验证解答,防止以偏概全。
Page 27
第三节 创造性的一般概述
一、创造性与创造过程
(一)创造性的含义 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
第一:专家不注意中间过程,可以很快解决问题;新手需 要很多中间过程和有意注意。
第二:专家先明确目的,利用推理或收集信息,从尾到头 地解决问题;新手则是从头到尾,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
第三:专家更多利用直觉,即根据生活经验的表征来解决 问题;新手则更多的依赖正确方式来解决问题。
Page 20
第二节 幼儿解决问题的因素及教育指导
Page 15
教育心理学课件之6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24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
• • • • • • 知识经验 心理表征 思维定势 功能固着 动机水平 人格特征
25
知识经验
• 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知识的数量
知识的组织方式
26
心理表征
• 对知识的表征就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将外 部的知识信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或形式组织起来 并建构出一定的结构和意义。 • 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会影响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
– 问题情境中的事物按照一定空间配置、时间顺序和相 互关系构成某种模式呈现在问题解决者面前。
• 问题难易与刺激模式特点有关:
– 刺激模式提供的问题解决的线索越直接,对该问题的 解决越容易
21
圆外切正方形面积
2cm 2cm
22
无关信息的干扰
• 小王家兄弟五个,都未婚,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姐妹, 如果把王妈妈也算在内,试问他们家有几个女人?
– 模型尝试
• 问题情境中的有用信息建立一些相关的模型,支持认知检索。
– 原理联想
• 问题表征时能主动联想与问题解决相关的那些原理,从问题的 本质出发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途径、手段和方法等。
27
九点连线问题
28
卖香蕉
• 100斤香蕉,1元/斤,共卖100元。 • 100斤香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成50斤香蕉皮,50斤香蕉肉,香 蕉皮2角/斤,香蕉肉8角/斤,共卖( 0.2*50+0.8*50=)50元。 • 为什么分开卖少了50元?
• 克服功能固着的关键: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 以适应新的情境的需要。 – 硬币?衣服?
• 梅尔(Maier & Duncker):绳子问题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四)问题解决四阶段 (华莱士,G.Wallance) 准备、孕育、明朗、验证。 (五)逐渐缩小问题范围模式 (邓克尔,K.Denker) 确定一般范围; 进行功能性解决,缩小问题范围; 进行特殊解决。
二 影响问题解决的一般因素 (条件)
知觉情境 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 问题表征 原型启发 酝酿效应 知识经验 情绪动机
二、问题分类
定义明确的问题 定义不明确的问题
结构良好问题
结构不良问题
问题的初始状态、解决 方法、目标状态明确
问题的初始状态、解决 方法、目标状态不明确
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与条件
一、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
(一)问题解决是试误过程(桑代克)
(二)问题解决是顿悟过程(苛勒) (三)问题解决五阶段(杜威)
知觉情境
知觉情境就是被直接感知到的问题的
空间组织形式。一般而言,知觉情境越简单、
越显著,解决问题就越容易。复杂、隐匿或
容易引起误解的知觉情境都将妨碍问题解决。
定势作用与功能固着
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或经验而造成
的一种预先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定势实验(Luchins,1942)
问题 A B C 1 21 127 3 D=B-A-2C 2 14 163 25 3 18 43 10 4 9 42 6 5 20 59 4 6 23 49 3 7 15 39 3 D=A+C 8 28 76 3 D 100 99 5 21 31 20 18 25 解法
本章复习思考题
返回目录
第一节 问题解决的一般概述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一)问题(Problem)的含义:是指 个人不能用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 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二)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 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 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高等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ppt课件
4.1创造性的含义(132) 4.2创造性与智力、知识和人格的关系 4.2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 一(134-135) 4.3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方法 (136)
13
什么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主要特点 制约问题解决的内部因素;如何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136) 结合实践讨论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关系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
1.问题解决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 问题——数学和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 问题以及个人的适应性问题 ——加涅
2
1.1 问题概述 概念: 是一种情景,个体想做某件事情,但不 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3
问题的成分: ⑴给定:问题的起始状态,即一组已知的 有关问题条件的描述; ⑵目标:问题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⑶障碍
6
2.问题解决的方式
2.1试误与顿悟
7
2.2杜威的五步模式 1疑难:问题的知觉; 2诊断:明确问题; 3假设:收集资料,提出方案假设; 4检验与评价:评估方案,选出最佳; 5结论:总结学习。
8
2.3奥苏伯尔的观点 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2明确问题的目标与已知条件; 3填补空隙; 4解答之后的检验
9
2.4信息加工论的观点
问题解决即是搜索问题空间
10
实现目标:行动力
人生目标
目标
(职业人才要求)
长期目标
差距 现实
(已具备的)
中期目标
短期目标
任务
可执行的任务
11
3.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算法式策略:对一个问题解决的所有 可能的途径都加以尝试。 (二)启发式:凭经验解决问题。 1手段-目的分析 2反推法 3爬山法 4计划法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一、不定向选择题1、瓦拉斯1926年提出的创造性思维阶段包括()。
A、准备期B、交流期C、酝酿期D、豁朗期E、验证期2、以下属于问题解决的特点有()。
A、目的性B、认知性C、序列性D、知识性E、指向性3、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A、集约性B、流畅性C、变通性D、辐射性E、独创性4、下面关于无结构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B、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C、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唯一性D、问题的初始条件可能是不明确的E、无结构问题比有结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者的探究欲5、哪些搜寻解法的策略会干扰问题图式的获得?()A、问题类比B、想法——检验C、问题分解D、“手段-—目的”分析E、问题怀疑6、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表现在()。
A、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B、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C、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D、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E、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7、在搜寻解法阶段,当学习者对一个问题一无所知时,学习者只能采用的策略是( ).A、问题类比B、“手段——目的”分析C、问题分解D、想法——检验8、“木头除了做桌椅板凳外,还能作什么用?"这属于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形态扩散D、方法扩散9、基克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认为一般性的问题解决大致包括的阶段是()。
A、建立问题表征B、搜寻解法C、执行解法D、评价10、在规定的时间内,面对相同的问题,有的人能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
这反映了思维的( ).A、独创性B、多维性C、变通性D、流畅性11、高创造性者具有的个性特征包括()。
A、幽默感B、好幻想C、强烈的好奇心D、独立性12、为分析问题,找到解法,学习者可以采用的策略有()。
A、问题类比B、“手段——目的”分析C、问题分解D、想法——检验E、问题怀疑13、下列选项中,属于无结构问题的是().A、1+1=?B、世界上有几大洋?C、有“世界屋脊"之称的是?D、衣服有哪些功能?E、如何治理空气污染?14、“红色的东西有哪些?”这属于发散思维的哪种训练方法?( )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形态扩散D、方法扩散15、依照基克的观点,解决问题首先要( )。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56页PPT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
(三) 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就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当问题 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 题解决起来也就越容易;相反,如果问题呈现的知 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很远,问题解决 起来就越困难。
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
具体看这样一个问题:“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问与圆形 外切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的知觉呈现方式有两种, 具体如图5-1所示。
第五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力
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
一、 问题的含义与类型
(一) 问题的含义 问题,就是疑难或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
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困惑的情境。具体来 说,当一个人希望达到某一个目标,但又没有可供利 用的现成方法时,这个人就面临一个问题。
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一般都包含以下三个基本的成分。 (1) 给定,即问题的起始状态。它是对有关问题条 件的描述。 (2) 目标,即问题的终极状态或问题要求的答案。 它是对有关问题结论的描述。 (3) 障碍,即问题解决的阻碍因素。
三、 问题解决的过程
有关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历史上出现了诸多有代表性 的观点,其中以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的四阶段论和美国心理 学家艾曼贝尔的五阶段论最广为人们接受。华莱士认为任何 创造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 四个阶段。而艾曼贝尔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创造活动 过程由提出问题或任务、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结果 五个阶段组成,并且可以循环运转。
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
邓克尔呈现给被试的问题是:“有三个纸盒子,一个装火柴,
一个装图钉,一个装小蜡烛。请把蜡烛点燃置于木屏风上。”参加
实验的被试均为大学生。
教育心理学(第五、六章PPT学习教案
1、困惑 2、确定疑难 3、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 5、证实改正假设 (二)奥苏伯尔的四阶段观点 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2、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 3、填补空隙过程 4、解答之后的检验
第12页/共18页
第一节 问题解决(三)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动机状态:动机程度与问题效率之间呈倒“U"的曲线关系 2、问题表征:有效表征有利于问题解决 3、定势: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4、功能固着: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性 5、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经验
1、练习成绩随练习的进程而逐步提高 2、练习进程中存在“高原现象” 3、练习进程是不均匀的 (三)提高练习效率的条件 1、确定练习的目标 2、灵活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3、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4、练习中必须有反馈 5、影响练习成绩的心理因素:态度、自信心、情绪状态、意志品质
第4页/共18页
第二节 智力技能的学
习 一、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一的)区别于联系
区别: 1、含义上的区别 2、不同点: ① 活动对象不同 ② 活动的进行不同 ③ 活动的结构不同
联系: 1、共同点 ① 都是由快到慢 ② 由一个个到整体 ③ 紧张、呆板到轻松、灵活 2、相互联系—手脑结合
第5页/共18页
第二节 智力技能的学
习 二、智力技能的理论(二)
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学习(一)
一、技能的概念 界定:指运用一定的知识经过练习而获得的一种符合法
则的活动方式。 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特点: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的前提、练习是形成技能
的途径、掌握符合法则的动作方式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二、动作技能
界定:又称操作技能、运动技能,指通过一系列外部动 作以合理顺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内容简介]创造力是人类最具重要意义的内容,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我们平时常说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解决的实践价值不言自明。
本章阐述了问题、问题解决基本含义;探讨了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问题解决的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最后论述了创造力的含义、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测量,如何进行创造力的培养等心理学问题。
本章重点:问题及其基本成分、问题解决及其特征、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培养等。
本章难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中的几个心理学术语(定势、问题情境、功能固着);创造力与知识、智力、学业成绩、人格的关系。
一、问题的概述二、问题解决的概述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一节问题解决一、问题的概述(一)问题的定义问题是指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手段。
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成功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我们想过河,却不知哪儿有桥或船;阅读一篇文章后,要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上新课时,老师所提出的思考问题。
(二)问题的基本成分问题虽然有各种各样,但是,所有的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第一,给定:一组已知的有关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第二,目标:有关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问题解决就是要把问题的给定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第三,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
如果没有障碍,问题解决实质上成了回忆,而不是真正的思维过程。
任何一个真正的问题,都是由这三个成分组成的,并且这三个成分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问题的条件和目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是要把握这种联系,不是直接可以的,其间存在着障碍,需要进行思维活动。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预测与推断
鼓励学生预测问题的可能 结果,并推断出可能的原 因和解决方案。
培养问题分析能力
信息整理
教导学生如何整理和分析 问题相关的信息,从中提 取关键要素和关系。
逻辑推理
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方 法,如演绎推理、归纳推 理等,对问题进行深入分 析。
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不盲目接受现有观点。
培养问题解决策略
启发式策略
教授学生使用启发式策略,如分治策 略、逆向思维等,来寻找问题的解决 方案。
创新性思维
实践应用
通过实际问题和案例,让学生将所学 问题解决策略应用于实践中,提高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性思维,提出独特 的解决方案,不受传统思维限制。
04 创造力在教育中的应用
创新教育理念
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 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集 体讨论、交流,激发彼此的灵感
和创意,共同解决问题。
探究式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 自主探究、发现新知识,培养其
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创新教育评价
过程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特性,给予积 极的反馈和指导。
培养创造力的方法与策略
提供宽松的环境
创造一个鼓励自由思考、开放交流和 自主探索的环境,有助于激发个体的 创造力。
培养发散性思维
通过训练个体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他 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提高 创造力。
激发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鼓励个体对未知领域保持好奇心,积 极探究和尝试新事物,有助于培养创 造力。
(完整word版)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学习与教学指南
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第三版)》学习与教学指南光盘制作:王小明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目录学习与教学指南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与帮助,分章设置,每章由三部分组成:本章教学目标,学习与教学建议,参考资料。
目录如下: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第二章学习的性质与分类第三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第四章知识的性质、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五章作为程序性知识的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的学习第六章解决问题:三类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七章动作技能的学习第八章态度与品德学习第九章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第十章认知发展与个别差异第十一章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第十二章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第十三章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第十四章现代教学设计附:本书提及的主要教育心理学家照片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本章目标1。
能陈述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不同特点,包括列举代表性人物、著作及其对心理学与教育结合所作的贡献;2。
能对流行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体系、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做出适当评价;3.能列出与本学科关系密切的主要邻近学科并能陈述本学科与它们的关系.学习与教学建议1。
本章重点要把握心理学(包括哲学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发展历程,并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有大概认识。
2。
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的体系与内容,因使用对象不同,教科书编者的观点不同,所涉及的内容差异很大.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不同教材有不同解释。
本书的安排有本书的特点。
建议先收集国内外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的教材目录,通过不同时期目录的比较,研究教育心理学内容的发展;通过同一时期教材的比较,理解本书的特色: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与规律来组织教材,更贴近教学实际.参考资料中收录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教材目录,供学习与教学时参考。
4。
本章目标主要是陈述性知识。
学生一般学过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
故本章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让学生看教材并完成教材上的作业,教师适当指导。
教育心理学莫雷版 第五章智力与创造力培养
2.智力的团体差异
• 研究最多的是性别差异。
– 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的智力在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存在分布差异。
• 阶段差异和局部差异。
五、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二、创造力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一)创造力的发展特点 (二)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三)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 (四)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五)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 (六)创造力与环境的关系
非文字的图形测验 测验对象不受语言、种族、文化等条件的限制 适用年龄范围展与差异
(一)智力发展的特征 智力水平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一般来说,智力的发 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 (二)智力发展的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
环境决定论 环境
(1)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 力发展 [英]高尔顿 [美]华生 :“给我一打健 ( 2 )学校教育能促进多种智力技能的发展 [美]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 康的婴儿--------” (3)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智力发展 教育” 弗林效应:弗林发现智商测试的结果逐年增加,智
(二)斯坦福-比纳量表
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在进行修订时,1916年第一次引入 “智商(IQ)”这一概念,用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 率来计算智商,所以被称为“比率智商”。
1914年,由德国心 理学家斯腾提出
比率智商的计算方法只适用于儿童。 不足之处: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随着年 龄增长,老年时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做计 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且测验内容受到言语水平的制 约。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 PASS模型中第二个系统是同时—继时编码加工系统。在 这个机能单元中,个体接受、加工以及维持来自外部世界 的信息。这个系统存在两种加工系统:同时性加工和继时 性加工。同时性加工是指将信息合成集合,或者对有共同 特征的许多信息进行再认。继时性加工是指按照输入的系 列进行加工,它最重要的一点是输入的系列,使各个成分 形成一种链状结构。这一系统是智力活动中主要的信息操 作系统。
▪ 2.PASS模型向我们提供了对IQ测验进行分析的新视角。戴斯认为, IQ测验是一种非常有限的智力观,因为在我们认为对人类机能来说很重 要的四个认知过程中,只有两个(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在IQ测验 中被测量到。
▪ 3.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在智力观中起到重要作用。鲁利亚关于大脑机能联合 区的思想直接体现在PASS模型的三级过程当中。
▪ PASS模型的第三个系统是最高层次的计划系统。这个 系统处于认知功能系统的核心,负责认知过程的计划性 工作。例如,在智力活动中确定目标,制定和选择策略, 以及对操作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
▪ (2)对PASS模型的思考
▪ 1.PASS的提出对智力研究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PASS模型揭示了智 能活动的心理机制,对智能活动的过程分析比静态的元素分析更接近心理 机制的本质。从一定意义上说,从元素到过程,这标志着智力研究基本范 型的转变。
▪ (4)音乐智力:指感知并创造音调和旋律的能力。加德纳认为这种 能力多系天赋。
▪ (5)身体-动觉智力:指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
品的能力。出色的舞蹈家、运动员、外科医生的身体-动觉能力特别强。
▪ (6)人际智力: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人际智力高者善于处理人际 关系,善于与人交往。推销员、教师、心理咨询医生、政治家的 人际智力很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内容简介]创造力是人类最具重要意义的内容,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我们平时常说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解决的实践价值不言自明。
本章阐述了问题、问题解决基本含义;探讨了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问题解决的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最后论述了创造力的含义、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测量,如何进行创造力的培养等心理学问题。
本章重点:问题及其基本成分、问题解决及其特征、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培养等。
本章难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中的几个心理学术语(定势、问题情境、功能固着);创造力与知识、智力、学业成绩、人格的关系。
一、问题的概述二、问题解决的概述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一节问题解决一、问题的概述(一)问题的定义问题是指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手段。
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成功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我们想过河,却不知哪儿有桥或船;阅读一篇文章后,要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上新课时,老师所提出的思考问题。
(二)问题的基本成分问题虽然有各种各样,但是,所有的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第一,给定:一组已知的有关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第二,目标:有关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问题解决就是要把问题的给定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第三,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
如果没有障碍,问题解决实质上成了回忆,而不是真正的思维过程。
任何一个真正的问题,都是由这三个成分组成的,并且这三个成分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问题的条件和目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是要把握这种联系,不是直接可以的,其间存在着障碍,需要进行思维活动。
因此,在最终的问题解决之前,可能会有一些错误和曲折,要经过许多的步骤。
(三)问题的种类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根据问题的性质,可以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给定状态和目标状态是否被明确界定的角度来分,可将问题分为明确界定了的问题和未明确界定的问题两类。
所谓明确界定了的问题,指这类问题对给定状态和目标状态均有明确的、清楚的说明。
例如,“已知三角形ABC中,∠A=90°,∠C=30°,求∠B的度数。
”所谓未明确界定的问题,就是含糊规定的问题,此类问题对给的条件或目标没有清楚的说明,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例如,“我们的企业如何扭亏为盈。
”上述两类问题还可以分为如下四种:第一,明确界定给定状态且明确界定了目标状态的问题;第二,明确界定了给定状态却没有明确界定目标状态的问题;第三,没有明确界定给定状态却明确界定了目标状态的问题;第四,没有明确界定给定状态且没有明确规定目标状态的问题。
从问题的内容来分,可将问题分为具体问题和抽象问题两类。
具体问题是针对特定具体情境的问题。
抽象问题则是关于非特定的一般情境的问题,是比较难以回答的、概括性高的问题。
例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从问题的性质来分,可将问题分为归纳结构问题、转换问题和排列问题三类。
所谓归纳结构问题,就是指给了几个成分,要求问题解决者发现隐含在这些成分中的结构形式。
其中类比推理问题就是属于归纳结构问题,例如,光明对于白天,犹如黑暗对于(?),答案是黑夜。
所谓转化问题,就是指给出一个初始状态,问题解决者必须发展一系列达到目标状态的操作,通过这些操作,使最初状态不断向目标状态转化,最终达到总目标。
例如河内塔问题就是属于这类问题。
所谓排列问题,就是指给出所有的成分,而问题解决者必须以一定的方式排列它们,通过排列达到目标状态。
例如解密码算术题就属于这类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概述(一)问题解决及其特征所谓问题解决,就是运用已有知识成功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的过程。
虽然问题解决时所用的方式方法因问题不同而异,但是问题解决都是有共同的基本特征的。
首先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解决活动必须是目的指向的活动,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终结状态。
其次问题解决必须包括心理操作过程的序列。
没有这种操作的序列,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第三,问题解决的活动必须由认知操作来进行。
(二)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有关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历史上出现了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
比如,杜威、华莱士、奥苏伯尔和罗宾逊(F. G. Robinson)等,其中以华莱士的四阶段观点最广为人们接受。
华莱士(G. Wallace)是英国心理学家,他通过对名人传记的研究,于1926年写出《思维的艺术》一书,在这本书中提出了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酝酿、明朗和验证。
1.准备阶段(preparation)。
由情境的刺激引起多方面想法,经过筛选与问题有关的想法,抛弃一些对问题解决无关的想法,逐渐辨明问题的特点,发现问题解决的线索,明确从何处着手对问题进行解决。
准备阶段是任何问题解决时必须经历的,并且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
例如,爱因斯坦在青年时代,就因为物理学中的基本问题而内心感到不安,特别是关于光的速度问题。
他日夜为这个问题思考,长达7年之久。
当他考虑到视觉概念时,忽然觉得萦绕在头脑中的问题可以获得解决了。
他动手用了5周的时间,写出了世界闻名的《相对论》。
2.酝酿阶段(incubation)。
发现问题解决的线索后,如果问题不太复杂,可能很快就能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如果问题很复杂,往往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酝酿。
在酝酿阶段,常需要问题的解决者把问题放置一段时间,也许有一天会突然地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这一现象常被称为酝酿效应。
3.明朗阶段(illumination)。
在经过酝酿阶段后,常因无意遇到某种刺激情景启示,突然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即突然明朗起来。
明朗阶段可以用格式塔学派提出的顿悟观点来解释。
实际上,明朗阶段的获得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
在客观方面,有重要的刺激信息的启示;在主观方面,有紧张和重压后的心理放松。
4.验证阶段(verification)。
在明朗阶段所得到的解决方法,不一定都是正确而有效的,所以一般还需要经过实践来验证。
只有经过验证,才能说是把问题解决了。
例如,爱因斯坦预断光的射线,在经过一种较大的物体的附近时,由于引力的作用会发生弯曲。
这个观点通过观察1919年的日蚀得到证实,从而证明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定势定势(set)是指心理的一种暂时的准备状态。
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于1889年提出,原指对某一特定的知觉活动的直接准备性。
定势的种类很多,这里我们主要谈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了特定加工方式的准备。
思维定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一般起限制作用。
它限制着形成假设的范围,并使所尝试的问题解决方法固定化。
如果问一个人:“由两个l组成的最大数字是多少?”他马上说出是11。
如果问他:“由三个1组成的最大数字是多少?”他马上说出是111。
这时,如果再问他:“由四个1组成的最大数字是多少?”他可能会说是1111。
这个人对前两个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是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是错误的。
因为,由四个l组成的最大数字不是1111,而是11的11次方,这个数字要比1111大得多。
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就是思维定势所引起的。
关于思维定势,最为著名的研究当推卢钦斯的取水问题。
卢钦斯(A. S. Luchins)所设计的取水问题最能说明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的限制。
卢钦斯的问题要求被试用三个给出的容器,取出所需要的水量。
具体问题如表5.1所示:表5.1 卢钦斯的取水问题在上述问题中,前七个问题属于一个共同的模式,解决这几个问题的方法是:把B-2C-A。
第6题和第7题也可以用一种更为简单的方法加以解决,第6题是A-C,第7题是A+C。
第8题只能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即A-C。
卢钦斯让两组被试同时完成这些问题。
其中一组被试是从第一题开始做起,一致做到第8题。
另一组被试则只做最后三道题(即第6、第7、第8题)。
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中,有80%的人在做后三道题时,仍然采用与前五道题一样的方法,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大部分人未能解答完最后一道题。
第二组被试在完成第8题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并且大部分人在解答第6、第7个问题时采用了比较简单的方法。
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第一组被试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某种方法处理这些问题的一种思维定势。
尽管可以利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他们却不能改变这种问题解决的思维,并且也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出第8题。
如何克服思维定势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因为,思维定势的出现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求同思维所引起的。
(二)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
当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解决起来也就越容易;相反,如果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很远,问题解决起来就越困难。
具体看这样一个问题:“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问与圆形外切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的知觉呈现方式有两种,具体如图5.1A和图5.1B所示。
图5.1 问题情境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结果发现:被试在解决图A问题时出错多,而在解决图B问题时出错少。
主要原因是问题情境的不同所引起的。
(三)功能固着每个物体都具有人们常见的某种功能,例如,椅子是用来坐人的,粉笔是老师用来写字的,等等。
时间久了,人们就倾向于将某种功能赋予某个物体。
而在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需要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K. Dunker, 1945)所做的实验能充分说明,若不克服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问题解决起来就比较困难。
邓克尔呈现给被试的问题是:“有三个小纸盒子,一个装火柴,一个装图钉,一个装小蜡烛。
请把蜡烛点燃置于木屏风上。
”参加实验的被试均为大学生。
一般说来,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先用图钉把小纸盒子钉在木屏风上作小台于,然后将蜡烛点燃,把它粘在小台子上就行了。
但是,在实际的实验中,当把火柴、图钉和蜡烛分别装在各自的盒子里时,一些大学生感到束手无策。
在此条件下解决此问题的成功率为61%。
只有把火柴、蜡烛和图钉都从纸盒子里拿出来,把空盒子放在桌子上时,多数大学生才会想出上述办法来。
在此条件下解决此问题的成功率上升到98%。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纸盒子里装了东西后,会给人暗示:这是容器,从而使大学生的思维固着在“纸盒子是容器”上,影响了其对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