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内容简介]

创造力是人类最具重要意义的内容,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们平时常说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解决的实践价值不言自明。本章阐述了问题、问题解决基本含义;探讨了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问题解决的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最后论述了创造力的含义、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测量,如何进行创造力的培养等心理学问题。

本章重点:问题及其基本成分、问题解决及其特征、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培养等。

本章难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中的几个心理学术语(定势、问题情境、功能固着);创造力与知识、智力、学业成绩、人格的关系。

一、问题的概述

二、问题解决的概述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问题解决

一、问题的概述

(一)问题的定义

问题是指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手段。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成功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我们想过河,却不知哪儿有桥或船;阅读一篇文章后,要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上新课时,老师所提出的思考问题。

(二)问题的基本成分

问题虽然有各种各样,但是,所有的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第一,给定:一组已知的有关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第二,目标:有关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问题解决就是要把问题的给定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第三,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如果没有障碍,问题解决实质上成了回忆,而不是真正的思维过程。

任何一个真正的问题,都是由这三个成分组成的,并且这三个成分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问题的条件和目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是要把握这种联系,不是直接可以的,其间存在着障碍,需要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在最终的问题解决之前,可能会有一些错误和曲折,要经过许多的步骤。

(三)问题的种类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可以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给定状态和目标状态是否被明确界定的角度来分,可将问题分为明确界定了的问题和未明确界定的问题两类。所谓明确界定了的问题,指这类问题对给定状态和目标状态均有明确的、清楚的说明。例如,“已知三角形ABC中,∠A=90°,∠C=30°,求∠B的度数。”所谓未明确界定的问题,就是含糊规定的问题,此类问题对给的条件或目标没有清楚的说明,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我们的企业如何扭亏为盈。”

上述两类问题还可以分为如下四种:

第一,明确界定给定状态且明确界定了目标状态的问题;

第二,明确界定了给定状态却没有明确界定目标状态的问题;

第三,没有明确界定给定状态却明确界定了目标状态的问题;

第四,没有明确界定给定状态且没有明确规定目标状态的问题。

从问题的内容来分,可将问题分为具体问题和抽象问题两类。具体问题是针对特定具体情境的问题。抽象问题则是关于非特定的一般情境的问题,是比较难以回答的、概括性高的问题。例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从问题的性质来分,可将问题分为归纳结构问题、转换问题和排列问题三类。

所谓归纳结构问题,就是指给了几个成分,要求问题解决者发现隐含在这些成分中的结构形式。其中类比推理问题就是属于归纳结构问题,例如,光明对于白天,犹如黑暗对于(?),答案是黑夜。

所谓转化问题,就是指给出一个初始状态,问题解决者必须发展一系列达到目标状

态的操作,通过这些操作,使最初状态不断向目标状态转化,最终达到总目标。例如河内塔问题就是属于这类问题。

所谓排列问题,就是指给出所有的成分,而问题解决者必须以一定的方式排列它们,通过排列达到目标状态。例如解密码算术题就属于这类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概述

(一)问题解决及其特征

所谓问题解决,就是运用已有知识成功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的过程。虽然问题解决时所用的方式方法因问题不同而异,但是问题解决都是有共同的基本特征的。首先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解决活动必须是目的指向的活动,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终结状态。其次问题解决必须包括心理操作过程的序列。没有这种操作的序列,不能称为问题解决。第三,问题解决的活动必须由认知操作来进行。

(二)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有关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历史上出现了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比如,杜威、华莱士、奥苏伯尔和罗宾逊(F. G. Robinson)等,其中以华莱士的四阶段观点最广为人们接受。

华莱士(G. Wallace)是英国心理学家,他通过对名人传记的研究,于1926年写出《思维的艺术》一书,在这本书中提出了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酝酿、明朗和验证。

1.准备阶段(preparation)。由情境的刺激引起多方面想法,经过筛选与问题有关的想法,抛弃一些对问题解决无关的想法,逐渐辨明问题的特点,发现问题解决的线索,明确从何处着手对问题进行解决。准备阶段是任何问题解决时必须经历的,并且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例如,爱因斯坦在青年时代,就因为物理学中的基本问题而内心感到不安,特别是关于光的速度问题。他日夜为这个问题思考,长达7年之久。当他考虑到视觉概念时,忽然觉得萦绕在头脑中的问题可以获得解决了。他动手用了5周的时间,写出了世界闻名的《相对论》。

2.酝酿阶段(incubation)。发现问题解决的线索后,如果问题不太复杂,可能很快就能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如果问题很复杂,往往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酝酿。在酝酿阶段,常需要问题的解决者把问题放置一段时间,也许有一天会突然地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这一现象常被称为酝酿效应。

3.明朗阶段(illumination)。在经过酝酿阶段后,常因无意遇到某种刺激情景启示,突然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即突然明朗起来。明朗阶段可以用格式塔学派提出的顿悟观点来解释。实际上,明朗阶段的获得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在客观方面,有重要的刺激信息的启示;在主观方面,有紧张和重压后的心理放松。

4.验证阶段(verification)。在明朗阶段所得到的解决方法,不一定都是正确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