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21届全国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解析及答案(10)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合集下载

2021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1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1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XXX的《中国目录学史》是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为名的学术专著,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目录学的发展历史。

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它明显受到了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

书中分为十篇,采用主题分述法,每篇下面有若干小节。

这种方法可以让读者一览中国目录学的源流和发展历程。

XXX认为,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在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也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的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XXX开创的模式。

因此,他不采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

虽然这种方法有利有弊,但XXX认为,“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可以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和《结论篇》分别位于书的首尾。

《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进行了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进行了分类。

在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并详细阐明了本书的框架结构和学术理念。

《结论篇》则简短地阐述了XXX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这种写作方式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

中国目录学史》是一部对中国目录学发展历程进行追溯和总结的著作。

其中,《溯源篇》是全书的主题之一,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XXX《别录》和XXX《七略》。

该篇详细介绍了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并探究了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方面的历史渊源,以及先秦目录的起源。

全书各篇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实则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相契合。

比如,《分类篇》和《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志”。

文章认为,《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具有创意,不墨守成规,采用多样的笔法,综合大势,叙述有条理,这也是作者XXX自我评价的原因之一。

文章对XXX的著作进行了多次征引,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

2021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2021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2021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作为普通人,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生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和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凡此种种,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尽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感受到敌意,我们可以得到呵护,在遇到困难时会获得照顾与支持。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过程,也是人类一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

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的城市生活、科技理性支配和无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人类从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共享天地之中抽离,而将其投入以功利效率的工具理性为核心的逻辑组织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人类身处自己打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又怎能免得恒久的焦虑?从赋予政府更多的福利保障职能,到重新看待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或以人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

然而,在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内核基石上,这一切看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人类的家园并未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感,至多只能说是稍有缓和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

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手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人更近距离地聚拢在一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一步和深入侵吞蚕食人们的家园,大到各国,中到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小到各个家庭,其所能提供的保护屏障一一被穿透,个体越来越深地被卷入其普遍的支配逻辑中。

而焦虑中的人们也将逐渐明了,如果曾经是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宁愿舍弃家园、离家逐梦,那么,该到重新回家的时候了。

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试题变式练习之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试题变式练习之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试题变式练习之论述类文本阅读原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另,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是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

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1 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 题,9 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

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

《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

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

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 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

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 吕绍《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

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

”利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 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

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

《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

提纲挚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语文试题详解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语文试题详解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语文试题详解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

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人民;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

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1.下列成语依次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坚贞不屈自强不息百废俱兴奋起直追 B.坚定不移自强不息百废待兴奋发图强 C.坚贞不屈生生不息百废待兴奋发图强 D.坚定不移生生不息百废俱兴奋起直追【答案】B【解析一】本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选用近义成语的能力。

坚贞不屈:节操坚定不变,决不屈服。

坚定不移:(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

“坚贞不屈”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梦想”,应选用“坚定不移”。

自强不息: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

语出《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生生不息:指群体变化或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

“生生不息”,指的是一种状态,而非一种精神,此空应填“自强不息”。

百废俱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百废待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等待兴办。

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事情等着兴办。

所以此处用“百废待兴”。

奋起直追:鸟类振翅起飞,形容振作起来,奋勇赶上,紧紧地追赶上去。

奋发图强:振作精神,努力自强。

也有努力谋求富强之意。

语境强调中华民族自强的信念,应用“奋发图强”。

【解析二】坚定不移:(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

坚贞不屈:节操坚定不变;只能与节操搭配,用于此处不妥。

自强不息: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

生生不息:生生,中国道家哲学术语,指变化的发生和新生事物的产生;不息,没有终止。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全国乙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全国乙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全国乙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共3题;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三卷真题及答案word版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三卷真题及答案word版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三卷真题及答案word版绝密★启用前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2021年新课标全国三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1年新课标全国三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1年新课标全国三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21年新课标全国I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2021年全国乙卷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

2021年全国乙卷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

2021年全国乙卷语文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仔细辨别真伪对错。

C 项,以偏概全。

文中第 4 段说“需要补充的是,当考察单篇文本的文体特征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也就是说远读的方法也适用于单篇文本。

那么 C 项所说的“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就不严密了。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 项所说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理解错误。

文本第二段开头所述区分“技术”与“理解”是在说明计算机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理解文本具体内容还必须依靠人。

3.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选项逐一对应文本相关语句,核对、比较、分析,最后判断正误。

A 项说人文研究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与原文矛盾,原文说“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文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C 项所说的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缩小了文本概念内涵和外延。

数字人文的价值,不仅仅是对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进行数据化,而对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进行数据化研究。

D 项“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其中“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原文无依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筛选能力。

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分析题 Word版含解析

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分析题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DAO TU CHONG WEN SUO YAO DIAN导图重温·锁要点MING QUE KAO QING BU DUAN BAN明确考情·补短板1.注意材料选取。

近几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的一般为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上古今并重,既有反映史学、艺术的学术论文,如2020年全国卷Ⅰ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属于史学论文;全国卷Ⅱ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属于文化论文;全国卷Ⅲ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属于文学论文。

也有反映当今社会发展的政论和时评,如2017年全国卷Ⅰ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是政论文,2018年全国卷Ⅱ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属于时评。

2.明晰考查题型。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设置3道客观题。

第1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2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但2020年全国卷Ⅲ对论证知识的考查范围扩大,考查了论证语言的作用,如T2A项;第3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推断)的能力。

备考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与筛选整合。

3.精选背景熟悉的材料。

在选取试题阅读材料时,将所涉内容是否在学生熟悉的范围内、学生生活中能否接触到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2020年全国卷I的材料主题是“孝”的内涵形成及历史演变,文章中提到的家庭伦理问题与每一位学生都息息相关;全国卷Ⅲ的材料对《古文观止》备受读者欢迎的原因进行分析,条理清楚,而《古文观止》为广大学生所熟悉,其中有多篇选文是初高中教材必修篇目。

【二轮复习达标】在二轮中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提高阅读文本的效率。

从答题时间安排上看,作为高考语文第一大题,考生因过于重视或紧张而造成论述类文本阅读时间过长,进而造成整体答题的被动。

二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从易失分题型上看,论述类文本第1题是基础题型、常规题型,各选项只是对选文重要信息的概括分析,作答相对较易;而第2题的作答常因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把握不准和文意理解不透而失分;第3题的作答常因对选项的逻辑推理理解偏差而失分。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训练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训练含解析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2021·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 电影院里上下摆布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分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泛起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感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现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枯窘的文化想象凡是预示了主题的枯窘——这种枯窘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富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21年全国Ⅱ卷语文参考答案解析版

2021年全国Ⅱ卷语文参考答案解析版

2021年全国Ⅱ卷语文参考答案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1. 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仔细辨别真伪对错。

C 项,以偏概全。

文中第 4 段说“需要补充的是,当考察单篇文本的文体特征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也就是说远读的方法也适用于单篇文本。

那么 C 项所说的“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就不严密了。

2. 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 项所说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理解错误。

文本第二段开头所述区分“技术”与“理解”是在说明计算机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理解文本具体内容还必须依靠人。

3.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选项逐一对应文本相关语句,核对、比较、分析,最后判断正误。

A 项说人文研究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与原文矛盾,原文说“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文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C 项所说的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缩小了文本概念内涵和外延。

数字人文的价值,不仅仅是对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进行数据化,而对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进行数据化研究。

D 项“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其中“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原文无依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筛选能力。

新高考语文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专题训练(学生版)

新高考语文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专题训练(学生版)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2021年高考】一、【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是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试题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试题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试题解析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强调能力的全面考查体现在整体设计与试题设计两个方面。

在整体设计上,试卷通过科学布局,实现了对考生不同能力的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

无论是现代文、古代诗文阅读,还是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均注意了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多样性、层次性。

在试题设计上,建立材料选择、情境设置和任务要求的逻辑联系,将多种能力的考查融于一题,综合融通。

2021年高考语文以全面融入的形式落实立德树人,引导全面发展;以相融相通的形式对标课程标准,引导教育教学;以融会贯通的形式考查关键能力,服务科学选才,体现了命题的高水准、试题的高质量。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

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

《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

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

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

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

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专题强化测评(十)解析含答案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30分钟18分)一、(·威海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

我们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做我们的同类,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

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比如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

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由此可见,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所谓美感经验,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

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

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

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

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

从心理学看,这本来不是奇事。

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

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地跳动,念到“山”字时,口舌往往不由自主地说出“山”字。

通常观念不能实现于动作者,是由于同时有反对的观念阻止它。

比如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则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

如果心中只有一个观念,没有旁的观念和它对敌,则它常自动地现于运动。

聚精会神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弯起胳膊动起脚来,便是一个好例。

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引起模仿运动。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

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

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就连宗教也无由出现。

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

所谓神秘主义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

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1.关于“移情作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它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性格、有情感、能活动的东西。

B.它常常发生在聚精会神地观赏一个意象时,我们常由物我两忘走到物我同一,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

C.它带有无意的模仿,因为在欣赏外物时,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意象上,观念很容易实现于行动,形成模仿。

D.它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具有人情,形成人的一种错觉,是一种神秘主义,但对于艺术和宗教而言,它却是必要的。

2.对于“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二者关系密切,移情作用离不开美感经验,是产生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

B.审美心理活动并不等同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仅仅是美感经验的心理活动之一。

C.真正的美感经验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时必定会发生移情作用。

D.移情现象也被称作“宇宙的人情化”,美感经验则不属于此。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陶渊明爱菊,从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爱梅,从中见出隐者的高标:这些美感经验的取得离不开移情作用。

B.美感经验中,移情作用不仅表现在把人的情感移置到物的身上,同时也有物的姿态对人的影响。

C.通常当头脑中有两个观念时,很难同时实现于动作,这时不会发生移情现象;只有一个观念时,才能自动地现于运动。

D.艺术和宗教的产生离不开移情作用,因为把人和物以及人和神的距离缩小,都有赖于移情作用。

二、(2011·山东省实验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真正让我心中的梁山彻底坍塌掉的,还是这本《闲看水浒》。

十年砍柴用一本书的篇幅,把“替天行道”的水泊梁山一块砖一块砖地解构掉,然后把它放在黑暗的暴力世界里,一块砖一块砖地重建了起来。

而这个新梁山比我以前想象出的梁山,要复杂得多,诡谲得多,也残酷得多。

现实版的梁山有复杂的权力格局:被火并掉的旧梁山、智取生辰纲的晁盖集团、宋江的江州集团、二龙山集团、桃花山集团、少华山集团……这个权力格局浮在上面的是“义”,藏在下面的是“利”。

多少机谋诡诈,多少樽俎捭阖,最后通向一块石碑——刻着一百零八个名字的石碑。

那不是上天的鉴示,而是权力的博弈。

在这个江湖里,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的快乐。

梁山的开拓者杜迁、宋万在角落里卑微地讨生活;被灭了满门的扈三娘沉默无语,如同行尸走肉;呼风唤雨的公孙胜随时准备逃离;无法逃离的晁盖,孤单地冲在队伍的前面,被一箭射死在曾头市。

即便梁山的胜利者宋江,又何尝不是过着惨毒的人生?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才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带着一支大军和朝廷达成了交易:招安。

但等他把手里的牌一张一张打光,直到无牌可打的时候,才知道一切不过是浮梦一场。

他喝下御赐的毒酒后,又把最忠心的家奴李逵毒死。

李逵对着他大喊一声:“反了吧!”回答李逵的却是无可奈何的一句话:“军马都没了,兄弟们又各自分散,如何反的成?”此时宋江的心中,不知该是何等苍凉。

但在梁山之外,又何尝不是一个黑暗江湖?没有外面那个大丛林世界,也就不会有梁山这个小丛林世界。

在梁山外,高太尉早准备好了空荡荡的白虎堂,董超、薛霸早准备好了杀人的水火棍。

这个世界里,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公义良心——但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权力。

最终的结果是暴力的螺旋上升,最终没有人能觉得安全。

驰名河北的富户卢俊义,转眼就家破人亡。

享有高级公务员身份的林冲,瞬间就沦为阶下之囚。

一心替政府出谋划策的黄文炳,夜半之间就被土匪拖走,活生生被一块肉一块肉的脔割……这样一个野兽世界,又怎能长得出黄金般纯洁的忠义堂呢?少年心中的梁山,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武侠江湖。

那里的人们千金一诺,正邪分明。

它是童话般的英雄世界。

而十年砍柴给我们解构的梁山,却是《笑傲江湖》里的血腥王国。

主宰这个王国的是暴力与权谋:正与邪模糊不清、君子与小人转瞬移位。

但是《笑傲江湖》里终究有啸歌天涯的令狐冲。

同样,《水浒传》中也有人间的坦荡赤诚。

在勾勒诡谲江湖的同时,十年砍柴也花了许多篇幅去描写一颗颗挚诚的心灵。

林冲和鲁智深之间超越世俗的友谊、燕青对卢俊义毫无保留的忠诚、顾大嫂博大的母性光辉……这是暗夜里的一束光,冰雪中的一份热。

在漫无尽头的黑暗江湖中,照亮我们、温暖我们的,不正是这样一份从人性中洋溢出来的光与热么?4.下列对原文首段“而这个新梁山比我以前想象出的梁山,要复杂得多,诡谲得多,也残酷得多”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杜迁宋万的旧梁山派、晁盖集团、宋江集团等形成了复杂的权力格局。

B.被灭了满门的扈三娘沉默无语,如同行尸走肉,没有什么真正的快乐可言。

C.宋江殚精竭虑地和朝廷达成了交易,最终却被迫喝下毒酒,结束了惨毒的一生。

D.享有高级公务员身份的林冲,瞬间就沦为阶下之囚。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梁山的胜利者宋江最终达成了自己和大军被朝廷招安的目的,至死也未想过反叛朝廷。

B.现实版的梁山有复杂的权力格局,因为“利”,而暗自进行着权力的博弈。

C.少年心中的梁山和“十年砍柴”解构的梁山,是《射雕英雄传》的武侠江湖和《笑傲江湖》的血腥王国的分别。

D.《水浒传》中也有人世间的真善美:人与人的坦荡赤诚,超越世俗的友谊,毫无保留的忠诚等等。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梁山之外的那个大丛林世界,没有什么公义良心,只有什么是权力。

B.宋江喝下了御赐的毒酒后,怕自己死了后李逵会造反生事,就让李逵也喝了毒酒。

C.正是因为黄金般纯洁的忠义堂的不复存在,才导致了正与邪模糊不清、君子与小人转瞬移位这样的现象。

D.十年砍柴所描写的一颗颗挚诚的心灵冲淡了梁山江湖漫无尽头的黑暗,给读者带来了一丝温暖。

独具精题备选(·淄博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

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

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

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

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

文吏统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

《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

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完全由血统决定。

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

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

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

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