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念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第一章名词解释
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也就是再现说。
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文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的。
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就是实用说。
独立说:认为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形式的创造。
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
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成为一个自足体,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建构。
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觉和再创造。
认为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活动中。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
文学四要素:是由美国学者布拉姆斯提出的。
他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
文学活动: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展开的,包括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的完整的文学活动。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组织。
符号论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灯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品质阅读: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的阅读。
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和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人类的审美意识具有了价值倾向的意识,这就形成审美意识形态情致:创作或阅读时,认识与情感完全结合为一体的形态。
经验: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体验:经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
移情说:移情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历年真题整理 - 个人版
导论文学理论:(导论)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它以美的艺术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第一章文学概念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第一章第一节)世界、作品、作者、读者文学:(第一章第一节)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再现说与表现说:(第一章第一节)再现是强调作品与世界的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表现是指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第一章第一节)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3、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实用说与独立说:(第一章第一节)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比较典型的是中国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独立说: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等。
客观说与体验说:(第一章第一节)客观说:认为文学文本高于一切,它一旦产生,就完全获得了客观的性质体验说:强调读者阅读时的感受和再创造,如接受美学。
价值阅读:(第一章第二节)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中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第一章第二节)广义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文化:指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的劳动的结果;制度文化:指渗透了人的观念的各种社会制度;精神文化:指最深层的东西,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狭义文化是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高低等。
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第一章第二节)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对象,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
2.文学: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文学的一班文化含义。
3.文学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4.话语诗特定社会预警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集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华人之间在特定社会环境中通过文本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华人,文本,沟通,语境等。
5.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穿做冬季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想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6.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景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诗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无意,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诗主题把自己的‘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它既不想生活真是那样与生活本身诗同一的,也不想科学真是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7.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诗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美丽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8.意境:诗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想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夜市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9.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0.文学消费:诗近代出现的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应用的条件下,在文学称为一种特别的商品以来,人们对他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1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主题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集成的思维之象与观念结构。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答案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答案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文学主体:创作阶段,文学主体是指文学创作者;而在文学欣赏活动中,文学主体则是指的欣赏主体,即文学作品的读者。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具有一定审美素养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的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等因素的复杂的心理现象。
审美意识对于文学的意义:活动中的审美意识是主体从事文学创作和欣赏时的一种主体条和能力;审美意识构成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条,也是文学活动的起点和动力。
文学审美意识是文学活动的枢纽。
文学的语符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从动态上看,整个文学活动过程就是一个主体审美意识的语言符号化过程。
2.从静态上看,一个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语言符号化了的对象性存在,语言符号成为文学作品的唯一存在方式。
言显现是文学有别于其它艺术的特殊存在方式。
怎样理解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1)从艺术哲学的层面上说,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基于人类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
(2)在文艺美学的层面上,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体现了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3)在语言艺术的层面上,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表明了语言之于文学的特殊地位。
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和谐的和自由的关系活动就在于通过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形象化地把握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艺术中的“化丑为美”要通过。
在文学这个世界里,人们尽可以调动自身的潜能,展开驰骋的想象,在一种意象的幻境、虚拟的时空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世界的认识、对生命的体察、对个性的张扬,或是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渴望等。
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就是这样体现人与对象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的,文学的性质也就在这里找到了它的美学基点。
第一章:文学的性质言之于文学的特殊意义和地位,是由语言之于人类的地位和文学语言本身的审美性能这两个方面决定的。
其一,从语言之于人类的地位上看,它对于人类的意识、人类的文化、人类的生存交往,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一、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意义和艺术魅力。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以下是一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1. 诗经:又称《国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来自不同诸侯国家的诗歌,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宝贵资料。
2. 五言绝句: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行组成,每行五个字,形式简洁,内容丰富,是唐诗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3. 七言绝句: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行组成,每行七个字,有比五言绝句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是宋诗时期的主要诗体之一。
4. 神话:是古代人们创造的关于神灵和英雄的故事,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起源,是古代文学中富含幻想和神秘色彩的重要形式。
5. 历史剧: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戏剧形式展现出人物的形象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叙事和戏剧冲突的双重特点。
6. 传记: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实事为基础,以记载人物生平和事迹为主要内容,对于了解历史人物和社会背景具有重要价值。
7. 讽刺: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讽刺、嘲笑等方式,以幽默的方式批评或揭露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或个人的缺点。
8. 对联:是古代文学中传统的艺术形式,由上下两行对称、相对呼应的诗句组成,形式简练、意境丰富,是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9. 古文:指古代的文学作品,包括古代诗词、散文和史书等文体,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10. 辞章: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讴歌、赞美英雄、宣扬美德,形式短小精悍,寓意深远。
11. 饮食文化:反映古代饮食习俗和文化传统的文学表达形式,通过描述食物、菜肴和饮品等来表达人们对美食的欣赏和追求。
12. 戏剧: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寓教于乐,使观众在欣赏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13. 叙事: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详细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和转折点表现出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
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
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
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文学概念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是指在20世纪产生并以20世纪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及创作方式。
它是与传统文学相对应的概念,代表了新时代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首先,现代文学强调个体与社会的联系。
与传统文学中重视社会集体形象和大众情感不同,现代文学注重揭示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独立思考。
作家通过展示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和内心矛盾,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现实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次,现代文学关注社会变革和时代思潮。
20世纪是政治和
社会变革的时期,这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动力。
现代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批判精神,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触及,传达了对社会现象、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的反思,倡导变革和革命。
此外,现代文学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艺术语言的探索。
现代文学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叙事形式,而是运用多种表现方式,如意识流、流派性写作、实验性创作等,来表达作者的独特视角和理念。
同时,现代文学更加注重文字的感染力和形象的塑造,追求意象的新颖和语言的美感。
最后,现代文学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多元性。
现代文学以个体的自由表达和多样性为核心,呈现了不同作者的独特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作家可以根据自身的经历、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独立选择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使现代文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
面貌,并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发展。
总之,现代文学是在20世纪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其核心是对个体内心世界和社会现象的揭示与反思,通过对形式的创新和语言的探索来表达作者的独特视角和理念,展现了个体的多样性和社会变革的思潮。
文学理论(童庆炳)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叙述接受者:作者在作为叙述者讲故事时,心目中总有一个隐含的接受者即叙述接受者。
抒情: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
抒情性作品: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
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模仿: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由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者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艺术真实: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
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这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
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而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语象:语象本是符号语义学的一个术语,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家维姆萨特主张用这个术语取代文学形象或意象,以避免形象概念所引起的种种混乱。
维姆萨特认为,文学形象并不都是诉诸于视觉或其他感官的,而是更多地和语言的用法有关,因此用语象更切合文学实际。
本书所说的语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作为语言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它要求接受者必须在理解语言的前提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才有可能通过想象感知和把握文学形象。
结构:结构是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等。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文概)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文学理论的任务】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有机组成部分一一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美学一一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理性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①理论方式--- 理论性、认识性的精神活动;②宗教方式一一宗教性、幻象性的精神活动;③实践一精神方式伦理性、意志性的精神活动;④艺术方式一一审美性,情感性的精神活动。
【审美的文学观念(狭义文学)】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惯例的文学观念(折中义文学)】介乎前二者之间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文学的含义】显现在生活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从事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形象】这里指审美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特有的存在方式,与人们认识活动中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特征。
(完整版)文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潜在写作(又称为地下写作):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学概念“三义”——三种不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
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0、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文学理论的定义的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的定义的名词解释文学理论的名词解释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文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文字的串联,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语言和词汇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体验。
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触及人类内心深处的共鸣,并传递出深刻的智慧。
文学理论就是对文学的研究和探讨,通过理性的解析和批判,以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运行机制和文学对人类社会的价值。
第一部分:文学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文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时期,这些时期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开始关注文学的本质和意义。
例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认为是西方文学批评的基石。
他提出了戏剧理论的概念,包括戏剧结构、人物塑造和观众体验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文学理论相继出现。
例如,19世纪俄国的形式主义理论强调文本的结构和形式对作品的重要性,而法国存在主义理论家关注作品中的存在和人类存在的问题。
20世纪的后结构主义理论则在文学研究中引入了更多的意识形态和符号学的元素。
第二部分:文学理论的主要概念2.1 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一种主张通过形象和意象来表达内心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文学流派。
它强调个人情感的真实性和直接性,通过艺术手段来反映社会和历史的冲突。
2.2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它认为文本的意义是由结构和符号系统所决定的。
结构主义者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符号和语言结构,探讨作品中的隐含意义和潜在的结构模式。
2.3 读者反应理论:读者反应理论认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关注读者如何理解和解释作品,以及作品如何影响读者的心理和情感。
这种理论强调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不是仅仅将作品视为作者意图的产物。
2.4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的一个文学和思想运动。
它质疑现代主义的话语体系和固定的真理观念,强调文本的多样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经常采用碎片化的结构和超现实的元素,以反映现代社会的混乱和矛盾。
大学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31.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32.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33.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2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著名的双百方针。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24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区分、思考、分析、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在继承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改造。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16.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文艺学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1.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2.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3.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4.艺术发现: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从所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出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5.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6.艺术构想: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向及其序列的过程。
7.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
8.灵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9.综合:作家围绕一个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新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0.突出:在创作中,作家调动各种材料加工中心意象或意念,使之比周围其他意象更为明确、清晰,更加与众不同。
11.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中心意象或意念的主要特征的构思方式。
12.变形:作家驰骋自己的想象力,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方式创造意象。
13.陌生化:在创作中,作家把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当成是第一次看见,无法称呼,不得不进行的指称的描写,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
14.即兴:在某一刺激或内在冲动的支配下,作家兴会来临,迅速完成作品的状况。
15.推敲:在文字操作过程中,作家反复斟酌,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妥帖地传达意象的过程。
16.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和感悟。
这是一种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又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17.艺术概括: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表象: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全景小说: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与对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如书;文学文本: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木魁,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水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文之精粗:粗是形色声名,可见可听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语言: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的工具;文学语言: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语言结构: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言语: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语言革命: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讲求文法,4.不无病呻吟,5.不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语音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基本层面之一,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调、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辞格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文学形象: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高级形象形态: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艺术形态美:构成艺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形式美;类型说:主张表现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重视共性,忽视个性;个性典型说:从重视典型共性到重视典型个性;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中介—特殊说:包含个别因素又不是个别,包含普遍因素又不是普遍;以个别而言是本质,以本质而言是现象;文学典型: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扁平人物: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一种单一的特性或意念;圆形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点明典型形象的现实基础,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独创性;自然主义:着描写现实生活的非本质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外在真实,反对典型化;不能反映生活本质;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典型环境: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现实关系的真实性;时代脉博和动向;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象征意象: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寓言式象征意象: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符号式象征意象: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次序、频率;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结构、行动;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结构: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顺序的整体;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符号矩阵: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作者:创作作品的人;隐含的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它是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功利性;文体:文学风格的载体,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文学语体: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规范语体:具有规范性的语体;抒情语体:一种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体式;对话语体: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多在戏剧文学创作中使用;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文采: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语言的特殊组合,是文学风格的外衣;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环境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时代风格: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是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渗透于作品中所形成的特定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地域风格:是某一地域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点;流派风格:一些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创作主张和语言格调等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点;群体文化的表现;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艺术构思: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创作对象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艺术概括: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艺术综合、艺术简化;艺术综合: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材料进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艺术简化:创作中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特征,对无关细节完全省略;艺术变形: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传达:从艺术构思到语言的显现这一由内向外的活动和过程;审美理想: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各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追求艺术真实性、社会价值、形式完美;艺术真实性:在文学作品中客观地反映生活实际,充分表情达意,从而给人合情、合理、合意之感的审美追求;包括历史真实、情感真实、细节真实;文学创作主体:已经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离开创作过程则不是;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文学生产: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文学传播: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文学接受: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接受心境: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前理解”的心理状态;预备情绪: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跃进的中间环节,受作品基本特质激发而产生的特殊情绪;“前审美”心理;审美心理结构: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同化: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相致,并得到强化与巩固;顺应: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严重不一致,而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召唤结构:作品中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合理误读:在一定的限度内,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审美效果:接受者在审美体验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心灵共鸣: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的阅读心理现象;文学的社会交往: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文学批评:以文学接受为基础,以一定理论与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印象性批评:感想式的鉴赏式的批评;注释式批评:解释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评点式批评: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批评;英美新批评派批评:主张作品中心论,注重形式与文本的研究与批评;倡导“细读法”;精神分析批评:强调泛性欲论,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欲望的达成;神话原型批评:主张将作品放到某个文学原型中去研究,提倡远古神话与现代作品相联系,不同民族文学相比较;结构主义批评:探求主宰具体作品的抽象结构;认为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是按语言规则组织起来的语言产物;接受美学批评: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女性主义批评: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某种程度上颠覆和质疑传统价值观和文学批评传统;后结构主义批评:否定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文学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是闪烁变化的语言符号的游戏;原始艺术:人类在史前社会创造的最初的形成中的艺术;劳动说: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的;文学思潮:在一定的时空范围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潮流;浪漫主义:有两种含义;一是浪漫主义思潮,二是浪漫主义创作所遵循的原则;现实主义:有两种含义;一是现实主义潮,二是现实主义创作所遵循的原则;古典主义:拥护王权;崇尚理性;语言典雅;恪守“三一律”;自然主义: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与情感因素,片面发展现实主义再现生活的原则,追求纯粹客观;后现代主义:现代西方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象征主义:主张通过象征、暗示、对比和联想表现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与哲理;未来主义:否定传统,赞美运动与力,打破语言规律,任从直觉;表现主义:反对再现,主张纯粹反映世界形象,强调主观受的绝对性;超现实主义:反传统,反现性,主张遵从潜意识创作,进行所谓的“自动写作”;存在主义:关注荒谬、虚无的世界中的人生苦难,意识荒谬的存在性,强调自我选择;新小说:反对虚构,力求客观化描写,反倾向,构造新的小说结构;文学流派:在一定有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摹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的模仿;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摹仿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他的合理之处在于:首先,它揭示了史前人类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特点,即人有一种摹仿的天性;其次,摹仿可能是人类最早采用的艺术创作方法;局限性:一是他虽然承认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将摹仿归结为人的本能和天性,却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和天性从何而来,为什么摹仿此物而不摹仿彼物,其间显然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因素和情感因素;二是,摹仿说只强调机械的描摹自然生活,却将艺术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表现性因素置之一边,这当然就很难全面把握艺术的起源和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动机;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代表人物:席勒、康德、斯宾塞、谷鲁斯;游戏说试图从心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揭示艺术发生的奥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它将精神上的“自由”看作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于人们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创造的基本动因,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游戏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原因,把艺术活动仅仅归结为“本能冲动”或者“天性”,并且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冲动”或“天性”来自何处,这样就难以从根本上揭示艺术起源的真正原因;另外,“游戏说”过分强调艺术与劳动的对立,艺术与功利的对立,也有一定的片面性;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与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代表人物:雪莱、列夫托尔斯泰、维隆、乔治科林伍德、苏珊朗格;合理之处:表现说无疑是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情感在推动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2、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
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
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这样的文学观念偏重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13、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藏斯提出。
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14、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15、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情致由黑格尔提出。
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
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
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17、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
“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18、艺术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19、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
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名词解释:1、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2、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结构。
它有三个基本特性:语言性、整体性和表现性及个性。
3、语音层面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韵律两种形态。
4、节奏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春笋的起伏状况。
节奏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
5、音律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6、文法层面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7、词法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8、句法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9、篇法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10、辞格层面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第三章文学形象系统名词解释:1、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2、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3、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
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应用于意境理论中,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4、象征意象化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叫象征意象化。
它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之途,即在抽象思维的指导下追求意象应合,不惜以荒诞的幻象求得意念的真实。
5、荒诞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指艺术家有意创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形象以达到揭示某种哲理或观念的目的。
6、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7、典型典型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8、特征化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9、意境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0、象征意象文学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观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文学概论第四章第四章叙事作品名词解释:1、叙事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2、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这个时间的顺序和长短是由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给出的。
3、文本时间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这个时间实际上是叙述语言本身的前后顺序和长短。
4、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特定角度。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由四种: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及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5、叙述标记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记作用的叙述手段。
6、故事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
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的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这三个主要方面。
7、结构结构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
叙事作品中结构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层结构,即叙事文本自身的结构;另一层是深层结构,即超出叙事文本的文化结构。
8、叙述功能叙述功能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对叙述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的。
9、符号矩阵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
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10、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11、隐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12、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
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文学概论第五章第五章抒情作品名词解释:1、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
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2、抒情策略在创作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
3、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
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4、抒情的修辞策略所谓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从文学史和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5、隐喻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6、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7、原型意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浮云、大雁、流水、杨柳”等。
8、抒情母题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思归、怀乡、伤逝、惜别等”。
9、颂诗颂诗最初也是一种歌,它可以是一种节奏鲜明、格调高昂的抒情诗,也可以是一种追求技巧、沉于冥思的抒情诗,既能表现集体情感又能抒发个人感受,通常用来歌颂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