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壮医特色竹罐疗法-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医特色竹罐疗法
壮医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百病皆可罐之”,指的就是生病后可以运用壮医拔罐疗法进行治疗。大约于唐宋之际,壮医已形成了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骨刮、角法、灸法、挑针、金针等十多种特色疗法,并逐步具备了理论雏形。
竹罐疗法源于壮医“角法”
关于“角法”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其对“角法”治疗痔疾有详细的记载:“牡痔居竅(肛门)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絜以小绳,剖以刀。……若有坚血如抇,末而出者,即已。”其大意为:“痔疮位于肛门旁,大的如枣般大,小的如枣核般大。治疗这个疾病采用大小合适的兽角,经热水煮后,用在痔疮上,大约过了煮熟两斗米的时间后拉开兽角。接着用细线结扎被吸出的痔疮,继而用刀进行剥离,痔核内有血块, 剥离出来即完成治疗。”由此可见,“角法”治疗疾病历史悠久、技法成熟。
“角法”又称作为“角罐”。因为古代壮医拔罐所用的器材通常是采用动物的角来制作,所以被命名为“角罐”。最常见的是采用壮族地区的水牛角进行打磨,制成角状的罐。它利用空气燃烧后产生负压将角罐吸附于相应部位,常用于颈椎病、肩背酸痛、疲劳等症。
由于角罐的制作材料不易获取,加上广西地区盛产竹子,于是角罐逐渐被竹罐代替。清代《医宗金鉴》中首次提到中药煮竹筒用于临床,把辨证用药和罐法紧密结合起来,并一直延续至今。
竹罐的制作
竹罐选材以壮族地区特有的1年~2年竹龄的金竹为佳,选取近根部较直、口径1.5厘米~4厘米、长度10厘米左右的金竹竹节,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用砂纸打磨使口圈平正光滑,即成竹罐。竹罐轻巧、价廉、不易跌碎、比重轻、吸得稳、能吸收药液,且取材容易、制作简便。目前,市面可以买到各式各样便于携带、轻便耐用的竹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