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练(15)科普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

科普文阅读一、(2017《考试说明》新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开隧道的矿蜂——斑纹蜂[法]法布尔矿蜂是细长形的蜜蜂,腹部的底端有一条明显的沟,沟里藏着一根刺,遇到敌人来侵犯时,这根刺可以沿着沟来回地移动,以保护自己。
红色的斑纹蜂是矿蜂的一种,雌蜂的斑纹是很美丽夺目的,细长的腹部被黑色和褐色的条纹环绕着。
它的巢往往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因为那里没有崩塌的危险。
每到春天,它们就成群结队地来到一个地方安营扎寨。
每个蜂群数量不一,最大的差不多有上百只。
每只蜜蜂都有自己单独的一个巢。
这个巢除了它自己以外,谁也不可以进去。
如果有哪只不识趣的蜜蜂想闯进别人的巢里,那么主人就会毫不客气地给它一剑。
因此,大家都各自守着自己的家,谁也不冒犯谁,这个小小的社会充满了和谐的气氛。
一到四月,它们的工作就不知不觉地开始了。
唯一可以显而易见地证明它们在工作的,是那一堆堆新鲜的小土山。
至于那些劳动者,我们外人是很少有机会看到的。
它们通常是在坑的底下忙碌着,有时在这边,有时在那边。
我们在外面可以看到,那小土堆渐渐地有了动静,先是顶部开始动,接着有东西从顶上沿着斜坡滚下来,一个个劳动者捧着满怀的废物,把它们从土堆顶端的开口处抛到外面来,而它们自己却用不着出来。
五月到了,太阳和鲜花带来了欢乐。
四月的矿工们,这时已经演变成勤劳的采蜜者了。
我们常常看到它们满身披着黄色的尘土停在土堆上,而那些土堆现在已变得像一只倒扣着的碗了,那碗底上的洞就是它们的入口了。
它们的地下建筑离地面最近的部分是一根几乎垂直的轴,大约有一支铅笔那么粗,在地面下约有六寸到十二寸深,这个部分就算是走廊了。
在走廊的下面,就是一个小小的巢,大概有四分之三寸长,呈椭圆形。
小巢内部都修葺得很光滑,很精致。
可以看到一个个淡淡的六角形的印子,这就是它们做最后一次工程时留下的痕迹。
它们用什么工具来完成这么精细的工作呢?是它们的舌头。
我曾经试图往巢里面灌水,看看会有什么后果,可是水一点儿也流不到巢里去。
第5编 第5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三:科普阅读

3.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 误”,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 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 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 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 “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 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 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 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 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 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 绝妙的错误”。
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 生。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 药物,不过现在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是, 我们使用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 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世界各地的报告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 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 被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 们,而且只要出现一种哪怕数量很不显眼的昆虫, 它们也一定会迅速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化学控 制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 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 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 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 手记(续)》,有删改]
1.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 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 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 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答案:“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 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指的是生长和繁衍的技术 基本没有变。“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 指的是我们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 已经走得很远了。
高考语文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2 连续性文本阅读科普类(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连续性实用文本科普文文本阅读(一)文体知识梳理(二)阅读步骤和要求科普文阅读要注重整体理解,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把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探究文章展现的人文精神,体会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
1.标画关键,速读明意。
边读边标画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如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表明文章主要信息的中心句、要点句等;快速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围绕什么说明对象阐明了哪些内容。
2.把握对象特点。
整体解读文章,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篇科普文,总要有一个主要说明对象,阅读文章时要认真把握这个说明对象的特点,如颜色、大小、形状、形态、性质、性能、习性、原理、用途、功能、影响、结构、操作、程序,发生、发展的规律等,从说明对象的特点上把握全文。
3.探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体会生命的珍贵与崇高,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整体阅读示例(2020·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稻米传奇文慧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
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
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 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
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
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
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
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
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试题及答案

科普文阅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动物预测地震之谜孝文科学家近日表示,动物能够在地震即将发生前感知到地下水发生的化学变化,从而预测地震。
2009年,在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发生前几天,当地的蟾蜍纷纷离开池塘。
观察到这一现象之后,科学家开始对这种化学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动物出现的异常行为预测地震。
研究小组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地壳中受压的岩石释放出带电粒子,并与地下水发生反应。
生活在地下水中或者附近的动物对其发生的任何化学变化都非常敏感,可以在岩层断裂并引发地震前几天就预感到将有地震发生。
此项研究由美国宇航局的弗莱德里曼•弗伦德和英国开放大学的雷切尔•格兰特领导。
他们希望自己的研究发现能够促使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展开密切合作,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识别地震即将发生前出现的一些难以捉摸的征兆。
拉奎拉的蟾蜍并不是在地震发生前行为出现异常的第一个例子,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有关这种现象的报告。
地震发生前,一些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行为都会出现异常。
在1975年的中国海城,很多人发现蛇钻出巢穴,1个月后,这座城市遭受大地震袭击。
这是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因为当时正值冬季,蛇正在冬眠。
蛇洞外的温度低于0℃,冒险离开蛇洞对这些冷血动物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杀性行为。
然而,无论是爬行动物从冬眠中苏醒,两栖动物逃离池塘还是深海鱼类游到海面,都只是个别现象。
由于大地震较为罕见,即使对动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观察其行为变化预测大地震也很难做到。
这也正是拉奎拉蟾蜍的特殊性所在。
作为博士项目的一部分,身为开放大学生物学家的格兰特当时一直对蟾蜍群落进行监视。
她回忆说:“这非常具有戏剧性。
所监视的96只蟾蜍几乎在短短3天内变成0。
在此之后,美国宇航局与我取得了联系。
”宇航局科学家当时一直对岩石受到强大压力时的化学变化进行着研究。
他们希望确定这种变化是否与蟾蜍大批撤离有关。
他们在实验室进行的测试表明,蟾蜍的撤离确与化学变化之间存在联系,地壳能够直接影响蟾蜍生活和繁殖后代的池塘的化学特征。
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之科普文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之科普文章解题技巧科普文是解说、介绍科学技术的说明性文章,频频出现在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中。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寓严密的科学性、生动的文艺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就其内容看,一般是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对新兴学科的介绍,对某种规律的阐述,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说明,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的特征和性质。
就其写作看,主要是运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结构,以或形象生动、或通俗易懂、或亦庄亦谐的语言来展示科普知识。
一、务必读懂文章具体那么需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理清如下要点:1.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
2.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
3.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二、科学答题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的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认词“不”。
如果题干中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某某的说明”“不能说明‘某某某某某某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中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是最简单的题目,需要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是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4.勾画找到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
〔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
〔1〕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局部、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2〕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3〕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4〕表示肯定、否认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阻碍、防止、肯定……〔5〕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如表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的词语。
高考语文实用文本阅读:科普文章(自然科学类)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自然科学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仙人掌科植物是个大家族,成员有上千种。
它们相貌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茎的不同,多为柱状或掌状,小的如砂石,大的似巨柱。
表面有的平滑、有的结节,有的凹陷,有的呈圆球状……仙人掌的“老家”在美洲,大多生活在荒漠地带,少数生长于热带地区,比如常见的昙花属、蟹爪兰属的一些种类。
之所以能在沙漠的干旱气候下繁衍生息,是因为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为刺状,大大缩小了蒸腾面积,使体内的水分不容易散失。
绿色的肉质茎很肥厚,表面有角质和蜡质,不仅贮藏水分,还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这种植物每到晚上打开气孔吸收二氧化碳,白天则在封闭气孔(防止水分散失)的同时,还能用晚上收集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通过该过程,就可以避免白天蒸腾作用损耗水分。
对于沙漠中的行走者,仙人掌就是一棵救命树。
在沙漠中,一棵15米至20米高的仙人掌,可蓄水两吨以上。
每公顷的刺梨仙人掌能储存180吨水,足够养活5头成年牛。
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2015年遭遇干旱,当地民众关键的食物和水源、动物的草料都来自刺梨仙人掌。
仙人掌不仅是贮水能手,还是节水模范。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拔出一棵仙人掌称重后有37.5千克,把它扔到角落里6年后再称,重量为26.5千克。
也就是说,这些年它动用自己的储备,在没喝一口水的情况下仅消耗了11千克,但凡换成别的绿色植物,估计早已成了标本。
有些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也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严苛,一旦生长环境被严重破坏,就很难继续生存。
在众多破坏因素中,人类活动是导致植物濒危的主要原因,如无节制的采伐利用、非法贸易等。
间接原因则更为复杂,如大气、水以及土壤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功能受损、植物所依赖动物群体的退化等。
这些都会直接减少植物群体的数量或间接干扰植物群体的正常维持和更新,当特定植物群体的数量减少到一定数量,就会进入濒危、野外灭绝或灭绝的状态。
仙人掌是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对于许多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所在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

步骤三、规范表述
: 人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进化为一种预警系统,这决 定了噪声必然是令人烦躁的。鼻子对烧焦的味道是 什么反应,耳朵对噪声就是什么反应。这种感受是 极难忽略的,所以,音乐中的不和谐也会有令人不 安的特质。
所以,音乐中的不和谐也会有令人不安的特质。
步骤一
人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进化为一种预警 系统,这决定了噪声必然是令人烦躁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 科普文
科普文章:是解说、介绍科学技术的说明
性文章。它一般用轻松、活泼的笔调,解 说某一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既有科技的 正确性,又有内容的生动性,还有题材的 广泛性,以及篇幅的简短性。 它的题材十分广泛,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 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宇宙;无论 是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方面,还是物 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 可找到科普文章的题材。
步骤二
步骤三、规范表述
答案示例:
1:(4分)不论是什么噪声(2分)都令
人难受(2分)。(或“哪怕是再轻微的 噪声(2分),也令人难受(2 分)。”“难受”可以有“不安”“烦 恼”等类似表达。)
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 的语言特色。
从词语分析语言特色答题思路: ①解词;②分析词语手法、风格 ;③作用。
一、科普文的结构
科普文章以传递信息为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 塔”:第一部分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 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后面从不同角度 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形态、构造、成因、 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 引论: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 本论:详细部分) 主体部分的具体结构形式:并列式、承接式、对 比式、层进式、总分式。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 3 微课堂3 了解科普文与调查报告有关知识

3.结尾 可以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是展望未来,提出希 望;可以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尾,全 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结尾要简短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 短,既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画蛇添足。
第四部分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13 段太尉逸事状
栏目 导-1引5-
首页
X Z D 第新四知部导学分 论述重类难和探实究用类文本阅读写读拓展
2.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 说)——分(具体)”式、“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 式、“分(具体)——总(概说)”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常用的 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阅读时要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 特别是关联词和代词。
3.掌握常用表达方法——说明的方法 (1)下定义:准确揭示概念内涵特征。 (2)举实例: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引用(事例、数据、名言格言谚语、神话、新闻报道、逸 事趣闻):突出说明对象特征,增强趣味性。 (4)比较:突出被说明事物的事理和特征。 (5)拟人比喻:形象生动。 (6)列数字:准确,更有说服力。 (7)摹状貌:对事物特征事理加以描摹,更具体形象。 (8)分类别:对事物性质特征进行分类,一目了然。
2.知识性 它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带给读者。它常常把 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 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 动的规律。 3.文学性 它以优美文字、形象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它常采用比 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 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栏目 导引
首页
X Z D 第新四知部导学分 论述类重难和探实究用类文本阅读写读拓展
高考语文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课件.

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人类的科学和 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 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 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 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 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 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 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如:《昆虫记》。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 科普文
3.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目前,西藏城镇职工人均每天消费蔬菜可达0.6公 斤以上,讲究科学饮食的良好习惯已从城镇波及广大 牧区。 B.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在6年间,我国的航天技 术实现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 天”到“两人五天”。 C. 寒冷,是流浪者的天敌,社会救助机构人员应在汽 车站等流浪者经常出没的地方 建立专门救助点,给他 们发放求助单,随时同救助站取得联系。 D. 关于如何制止不良短信泛滥、防止其危害青少年的 问题,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设立独立部门对运 营商进行监管,对短信提供商实行资质审核制。 解析:A项,自相矛盾,“达……之上”;B项,成分 残缺,“实现了……的飞跃”;C项,表意不明,“随 时”前应有主语“他们”,并在“他们”后加上“能 够”或“可以”一词。答案:D
② 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比如《死海不死》中关于一段神 话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而《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 彩的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话 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沉的情形叙述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 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又如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 插入在上小学时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 活泼。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仔细阅读二、七两个单元的说明文, 有意识地把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找出来,品味其语言特征。因 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使 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科普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文。
高考大多选用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是一种以科学内容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普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
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科普文的阅读,除能获取知识之外,还能学习作者如何使用语言和安排结构以及如何选用表达技巧等。
科普文的语言在讲求严谨性和简明性的同时,还追求生动性和形象性。
科普文的结构要遵循事理逻辑,常常是由外到内、由现象到本质等。
科普文表达技巧的选用多半是为了使知识道理表述得形象生动。
这些方面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筛选并整合信息类题目《考试大纲》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命题角度答题思路表现文章关键内容的词句、寓意含蓄的词句、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词句①养成精心审题、明确方向的读题习惯。
②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搜寻、圈点相关信息点。
③选定相关信息后,进行概括分析。
④尽量利用原文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
⑤注意分条作答。
能够表现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词句二分析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类题目科普文的目的是让普通读者理解相对专业的科学知识,所以其语言除了科学、严谨外,还必须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为达成这一目的,科普文必须使用一定的技巧,才能化深奥为浅显,使事物特征更鲜明,而用得较多的就是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等。
命题角度答题思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
(续表)命题角度答题思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①从记叙和描写方面考虑。
②从穿插趣闻方面考虑。
③从运用修辞方面考虑。
④从语体方面考虑。
实用类文本: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实用类文本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知识点回顾科普文章就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使之为读者所能理解的文章。
科普文章往往有着宏观叙事的风格,即以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为基础,告知读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1)科学性: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
(2)文学性: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时还采用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
(3)通俗性:笔调轻松、活泼。
使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另外,知识性、思想性……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
结构技巧特点。
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后面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说明顺序一般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主要有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整体到部分、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特点到用途、总分总等。
科普作品常见的创作技巧:不同于其它科技论文,它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之通俗易懂,引入入胜。
(一)命题——科普作品的命题方式有直叙式,如“青少年吸烟危害大”;疑问式,如“小儿缺钙会影响智力吗?”;警句式,如“气候纵横谈——宇宙、日、月”故事式;如“从《血疑》谈到白血病”;比喻式,如“植物的‘医生’——啄木乌”;此外还有寓意式、启迪式、成语式等多种命题方法。
《绝妙的错误》(讲DNA的演变过程)《追踪逃亡者》(讲利用科技手段追踪逃犯)等。
(二)开头——科普作品的开头的技巧有,以生动的故事开头;以发人深思的提问开头;开门见山,起首点题开头;描述性开头;议论性开头等。
(三)结尾——科普作品的结尾也象文学创作一样要令人回味无穷,并与文章的开头相照应。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史学大师许悼云魏承恩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知道了许悼云的大名。
因为他的《汉代农业》是在美国攻读中国史博士学位的必读书,我喜欢这部书,于是我找到许先生的好几部著作来读,被他的渊博知识深深折服,最受启发的是他娴熟的使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治史。
那时候,只知道许悼云是匹斯堡大学历史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后来到了香港,在中文大学跟金耀基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一次提到许悼云,耀基师说和他很熟,并说他每年都会来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过了几个星期,许先生果然到了香港,我闻讯后就让耀基师的秘书帮我约了时间去拜访他。
在许先生的办公室里初次见面,他平易近人,十分健谈,没有一点大师架子,许先生著作等身,除了专攻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之外,研究领域还涉及社会学、考古学、科技史、台湾史和中外历史比较等。
他还对现实政治保持这浓厚的兴趣,撰写了大量政论,结集出版的就不下十余种,在台湾舆论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好奇地问他何以有如此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学术兴趣,许先生就和我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
无锡许家是江南世代的书香门第。
许先生的父亲藏书丰富,兴趣广泛。
许先生幼年患小儿麻痹而不便于行,就在家里杂读群书。
抗战后,他在家乡的辅仁中学读书,这所名校聚集了一批饱学之士。
1948年底,他跟随父母到台湾,考取台湾中文大学外语系,第二年转入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又读研究生。
当年的台大大师云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
许悼云受校长傅斯年器重,跟李济学考古,根李总侗学古代史,跟董作宾学甲骨文,向尹耕望、钱穆、沈刚伯等问学。
许先生说:“那时台湾的研究生教育和内地不一样,不是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由三到五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共同指导。
这样就给我一个想当大的刺激,因为几个指导老师的治学思路都不一样,他们在那里各讲各的,逼得我不得不思考,寻找自己的路子。
”后来他又到芝加哥大学去深造。
高考总复习语文课标版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三节科普类文章阅读练习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高考总复习语文课标版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三节科普类文章阅读练习 Word版含答案[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c1fed26c336c1eb91a375dbe.png)
课后训练第三节科普类文章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对于低碳经济,有几种误解需要澄清第一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
其根据是,最贫穷、最不发达的国家,人们不消费、没车开、交通困难,当然是低碳状态。
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都很高,高排放才有高生活质量。
这种误解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在较高人文发展水平情况下也可以是低碳的。
以使用零碳的核能为主的法国,人均碳排放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半;北欧国家绝大部分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丹麦基本上是风电,挪威、瑞典基本上是水电。
这些国家碳生产率很高,生活水平也很高。
可见,生活质量并不是用碳排放的多少来度量的。
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要走向贫困,而是要在保护环境气候的前提下走向富裕。
第二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那么重工业就不能发展了。
中国有的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因为害怕大型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限制。
这完全是误解。
任何社会都必须要有些相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运行、保障生活质量。
要是没有钢铁、水泥、建筑材料,高速公路怎么建?房子怎么建?所以,低碳经济绝对不应该排斥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尽量提高碳效率。
第三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
其实并非如此。
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欧洲现在有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一旦用自然通风、地热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能保持很长时间。
交通领域,我们可以开发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所以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相反,生活品质可能还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第四种误解,搞低碳经济要用先进技术、低碳能源,成本太高,我们做不了。
这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不对。
从长远战略上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
高考语文实用文本阅读:科普文章(社会科学类)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社会科学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对更好生活的渴望,使人们希望活得尽可能地长——从古代的炼丹,寻求“长生不老药”,到近代各种“抗衰老秘方”,无不反映了这种愿望。
但是“长生不老”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无情现实。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似乎给人类带来一丝希望,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可以把细胞冷冻在零下196℃的液态氢中长期保存,需要时再使它们“化冻”,重新生长繁殖。
真正给人类带来“长生不老”希望的,是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的克隆技术。
从动物身上取下一个细胞,把细胞核植入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就可以形成像受精卵那样的细胞,并且发育成活体动物。
英国的克隆羊“多利”就是这样诞生的。
由于克隆出来的动物和被克隆的动物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前者可以看成是后者的严格的“复制品”。
羊是哺乳动物,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和人非常相似。
既然它能够被成功克隆,那理论上人也可以被克隆。
这看上去才是人类实现“长生不老”梦的真正希望。
这个个体老了,取下一些细胞,又可以造出一个“自己”。
通过这个方法,人就可以复制连续不断的相同的个体,一直生存下去。
不过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
克隆的“我”比自己的儿子甚至孙子还小,那他们应该叫“我”什么?被克隆的“我”是我的儿子(女儿),还是我的“延后的同卵双胞胎”?数个“我”同时存在,彼此如何区分?身份证怎么发?如果每个人都用这个办法“长生不老”,还要不要后代?如果还要后代,地球上能不能容纳这么多人?目前,动物克隆技术还很不完善。
克隆“多利”羊的细胞核转移法成功率极低,277次试验下来,只有“多利”存活下来,且寿命(6岁)只有正常羊(12岁)的一半。
不仅如此,克隆形成的胚胎,绝大多数不能正常发育,流产和畸形胎是常事。
这对动物关系还不大,对人可不得了,试想我们该如何对待这种先天畸形的克隆人?就算所有问题都能解决,那克隆的“我”是不是真的另一个“我”呢?以现在人类的知识水平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科普文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科普文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细说“闰秒”原委闰年大家都知道,大致四年一闰,具体办法就是在2月份加上一天,即2月29日,使得全年为366天。
可现在也有“闰秒”一词,闰秒又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一种是基于地球自转周期的“世界时”,另一种是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的“原子时”。
前者因地球自转速率缓慢变化而不稳定,后者相对稳定不变。
自1958年人类启动原子时以来,两种时间尺度以各自的速率向前奔跑,两者的偏差也在不断加大。
1971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议,以一种协调的时间作为人类所使用的时间,这就是“协调世界时”,它用的是原子时稳定的速率,而时刻上逼近世界时,当协调世界时与原子时的偏差超过0.9秒时,给予协调世界时一个整秒的调整,这就产生了闰秒。
从47年前原子时诞生至今,我们人类的脚步一直快过地球。
一直是人类在等地球,至今已累计34秒了,由于地球自转有长期减慢的趋势,所以通常情况下,每过一至两年,就需要“闰秒”一次,且一直是增加1秒。
“闰秒”的规律基本上是“三年两闰”,但也不一定,比如,2006年元旦发生的“闰秒”与1999年时隔7年,这说明地球自转的速度在这7年比原先有所加快。
受潮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不均匀,而自转速率的不稳定性,也决定了我们无法预测下一个闰秒会在何时出现。
闰秒是一个全球行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根据监测,对全球发布公告,一般在格林尼治时间12月31日的最后1秒实施“闰秒”。
由于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间提早8小时,因此中国时钟将通过以下方式同步“拨慢”:7时59分59秒——7时59分60秒——8时00分00秒。
通常情况下,时间是从7时59分59秒直接到8点整的,但在闰秒时,早晨7时59分59秒之后,显示器还将出现“60”。
授时中心会将“闰秒”信息通过授时系统发播出去,高精度时间需求部门通过专用定时接收机接收无线电信号时,就会自动进行“闰秒”。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史学大师许悼云魏承恩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知道了许悼云的大名。
因为他的《汉代农业》是在美国攻读中国史博士学位的必读书,我喜欢这部书,于是我找到许先生的好几部著作来读,被他的渊博知识深深折服,最受启发的是他娴熟的使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治史。
那时候,只知道许悼云是匹斯堡大学历史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后来到了香港,在中文大学跟金耀基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一次提到许悼云,耀基师说和他很熟,并说他每年都会来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过了几个星期,许先生果然到了香港,我闻讯后就让耀基师的秘书帮我约了时间去拜访他。
在许先生的办公室里初次见面,他平易近人,十分健谈,没有一点大师架子,许先生著作等身,除了专攻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之外,研究领域还涉及社会学、考古学、科技史、台湾史和中外历史比较等。
他还对现实政治保持这浓厚的兴趣,撰写了大量政论,结集出版的就不下十余种,在台湾舆论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好奇地问他何以有如此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学术兴趣,许先生就和我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
无锡许家是江南世代的书香门第。
许先生的父亲藏书丰富,兴趣广泛。
许先生幼年患小儿麻痹而不便于行,就在家里杂读群书。
抗战后,他在家乡的辅仁中学读书,这所名校聚集了一批饱学之士。
1948年底,他跟随父母到台湾,考取台湾中文大学外语系,第二年转入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又读研究生。
当年的台大大师云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
许悼云受校长傅斯年器重,跟李济学考古,根李总侗学古代史,跟董作宾学甲骨文,向尹耕望、钱穆、沈刚伯等问学。
许先生说:“那时台湾的研究生教育和内地不一样,不是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由三到五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共同指导。
这样就给我一个想当大的刺激,因为几个指导老师的治学思路都不一样,他们在那里各讲各的,逼得我不得不思考,寻找自己的路子。
”后来他又到芝加哥大学去深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一、科普文章的含义科普文章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
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型的特征和性质。
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合为一体,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甚至诗的清醇。
二、科普文章的文体特点1、短小性。
它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现实作用又可以很大。
它旁征博引,尺幅千里,能及时反映科学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2、知识性。
它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常州给读者。
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
3、文学性。
它要以优美文字、形象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
它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4、思想性。
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起启示,发人深省。
三、阅读科普文章,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
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
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
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四、科普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①首先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1、理清说明顺序。
了解并记住说明文常使用的说明顺序。
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
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志。
2、掌握结构特点。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详细解说对象(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
其结构顺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横式结构,二是纵式结构,三是纵横结合式。
说明文主体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形式一般又有:并列式、承接式、递进式、总分式等。
3、分析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一些:第一,定义说明与诠释说明。
定义说明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诠释说明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
第二,举例说明与引用说明。
举例说明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方法;而引用说明,则是引出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作为依据进行说明的方法。
第三,分类说明与图表说明。
分类说明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类说明的方法;而图表说明,则是借用画图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第四,比较说明与比喻说明。
比较说明是在同别的事物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而比喻说明,则是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说明方法。
第五,数字说明与描写说明。
数字说明是通过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描写说明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4、把握说明对象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而事物的特征又有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之分:一般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志,而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依据。
要抓住说明的要点,其要点,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还要学会提取科技信息。
提取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②其次,再将科普文章当作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
由于科学小品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的笔法和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它不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束。
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编织虚构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
由此,阅读科普文,还要:1、揣摩写作技巧。
科普文的整体布局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2、品析文章语言。
一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炼,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
二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涵泳鉴赏。
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3、体会情感思想。
许多科普文章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一.科普文的类别(一)科学小品1、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
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 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2)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
比如《死海不死》中关于一段神话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而《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
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话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沉的情形叙述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
又如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插入在上小学时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活泼。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有意识地把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找出来,品味其语言特征。
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3)内容的通俗性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等文,都具有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
(二)介绍性说明文1.概念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体。
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释、阐述的作用。
2.介绍性说明文的特点(1)知识性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
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的“客观”“如实”之上。
作为文章,介绍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
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
(2)直接中介性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
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
这种中介,不是通过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让读者知道的知识展示出来。
二.科普文的说明方法(1)下定义: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用语准确严谨)(2)分类别: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
(3)列数字: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
(真实准确)(4)举例子: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
,(5)作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
(6)作比喻: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
(7)设图表: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
(详细精确)三.、科普文阅读要求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
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2)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
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
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
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
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一分一总”,是按时间顺,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
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
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
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
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路,确定答案。
a.审清题意把握要求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
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
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
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
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
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
b.准确表述灵活回答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
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
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
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
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