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产业化研究文献的综述-农业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农业产业化研究文献的综述

关于农业产业化研究文献的综述

关于农业产业化研究文献的综述关于农业产业化研究文献的综述一、概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农业已经逐渐从传统的小农经济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换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要手段,通过引进高科技、大规模、高效益的生产方式,改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本综述主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分析,以期能够深入探讨农业产业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发展和应用。

二、农业产业化研究的现状1.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农业产业化指的是将农业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通过整合资源、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化和产业链优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2.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产业化尝试期,此时许多特色鲜明的农业品牌如青岛啤酒、三元牛奶等,迅速崛起;第二阶段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规模化经营模式,发展了多种农业产品。

第三阶段是在21世纪初到现在,农业企业进行了新一轮的资本运作,农业产业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和全球化。

3.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农业产业化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国际化的发展。

4.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农业产业化的产业链优化、技术创新、品牌经营等手段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进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吸引资本参与到农业企业发展中来,提高农民收入,也对农业保持了优质、绿色、健康的发展方向。

5.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径有产业链延伸、规模经营、资本运作、科技创新等4种主要方式。

这些方式可以在发展过程中相互纠缠,相互影响,一心一意地向着“现代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目标前进。

三、农业产业化案例分析1. 科技创新带动农业产业化大棚葡萄种植是一项创新型农业产业化的代表性案例。

通过科技手段,将葡萄种植产品标准化,采用悬线培训、化学控制等高科技手段,增加葡萄收成,提高品质,推进了覆盖率的大举增加。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

编号(学号):文献综述(2012届本科)题目: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学院: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年 4 月28 日注:[封面的文献综述编号统一填写学号]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产业化”一经提出就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是国家增税、企业增利、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农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区域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起步晚,农业基础薄弱,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低,加之地区间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农业产业化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为我国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出了新要求。

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性,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现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对此问题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链;模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此后的中央文件也多次提到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从政府高度重视,到各项促进措施可以看出,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工程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近20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综合增长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了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历史跨越。

但是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迫切需要在体系上进一步创新,在质量上进一步提升。

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早是1993年在山东潍坊提出来的。

农经-农业产业化

农经-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联产承包论文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

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实行农业企业化运作,采取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率化,最终达成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效果。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整体发育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农业经济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实现质的跨越提出的内在要求。

近几年来,中央一再强调指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要保持长期不变,在这一大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如何扬长避短,适应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变化的需求,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确保农民增收,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实际上,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是处理和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所面临一系列难解之题的一个最为有效的举措。

农业产业化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其经营呈规模小且分散的特点,这使得农民在进入市场的时候不能准确把握市场走向,生产上的盲目性和低效益又往往使农民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将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生产同大市场连接起来,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经营模式促使农产品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的合理化,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首先,从生产环节上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弥补联产承包责任制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和不足。

在联产承包制下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规模细小,经营分散,经济实力薄弱。

当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单靠农民个人力量显得越来越为有限,很多农户既没有扩大生产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基本资源条件,又缺少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投入实力,因此很难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的束缚,这样生产上不去,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就成为无源之水。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分散的农户联结为一体,通过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链条,把每个农户都纳入到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系列之中,真正实现生产的“统分结合”。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农业经济管理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农业经济管理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农业经济管理一、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和农业发展观。

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机理,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

管理学研究组织和决策的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技能。

农业发展观则是指导农业经济管理的宏观目标和思想指导,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理念。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和途径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农业市场管理和农村经济管理。

农业生产管理是指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科学规划和有组织的组织和管理,包括土地利用、农作物种植、养殖和农机具配备等。

农业市场管理则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价格进行调控和管理,以保障农民的利益和市场的稳定。

农村经济管理是指对农村经济的整体管理,包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提高和农村社会保障等。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经验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两个层面。

在政府管理方面,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对农业经济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农业产业基金、提供财税支持、建立农产品市场监管机制等方式,推动农业的健康发展。

在企业管理方面,农业企业可以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和农产品品牌建设也是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

四、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

其次,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市场化和品牌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第三,农业经济管理可以推动农村的产业升级和农民的职业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是一种通过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管理理论来调控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管理模式。

关于农业产业化研究文献的综述-农业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关于农业产业化研究文献的综述-农业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关于农业产业化研究文献的综述-农业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农业产业化在我国于1992至1993年间正式提出,1994年在山东潍坊实施。

自提出起,由于其与时俱进的思路,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但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趋势,对于几千年来中国的小农经济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相关的学者紧跟这一趋势,拓展农业研究视角,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分析国内或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相关的文献著作也随之增多。

因此通过分析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农业产业化研究的现状,希望为农业产业化的研究有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方法(一)文献查找及整理归纳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查找,在中国知网中,不限学科、时间区间和文献类型,运用高级检索限定篇名,输入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和对策进行检索。

将查找的文献进行初步的筛选,并对文献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的信息进行统计汇总。

(二)文献内容分析依据问题和对策出现的类型,并参考相关的文献,将问题与对策分别归纳如下:A政策、法律和法规问题;B农业生产力水平问题;C农业结构、主导产业和产品问题;D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问题;E市场、产品流通问题;F社会服务体系问题。

与问题一起出现的对策同时也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 (1)促进其发展的政策、法律和法规;(2)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3)调整农业结构、抓主导产业和产品;(4)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5)加强市场,产品流通; (6)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三)农业生态区划分为了区别研究针对国内不同区域农业产业化相关文献的数量及研究方向,综合化相关文献数量及研究方向的区别,运用合理的指标体系,主要依据气候、土壤等条件的不同,将全国分成6个大区①华北区;②东北区;③西北区;④华东区;⑤华南区;⑥西南区(见表1)。

二、结果与分析在中国知网共检索到1173条结果,经过筛选,排除重复和信息不全的文献后,剩余1061篇文献。

农业产业化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论⽂⼀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参考⽂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论⽂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的,但它与⼀般议论⽂不同,它必须是有⾃⼰的理论系统的,应对⼤量的事实、材料进⾏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农业产业化论⽂1 摘要:我国是⼀个农业⼤国,农业是我国的⽀柱性产业之⼀,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发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

本⽂将对农业产业化模式经营的发展做出分析研究,针对现阶段发展的现状,总结发展创新的措施,进⼀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模式;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其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发展⽅式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产中,我们应该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理念,形成中国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从⽽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1.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产业化将会成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中坚⼒量。

农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农产品的⽣产,加⼯,销售以及农业科技⽔平的提⾼和农民先进理念提升等等各个部分组成的。

想要完美地调整农业结构,必须要时刻把农业与⼯业和市场紧密结合,逐步形成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产品流⼊市场的⽣产线,让农户与市场,农户与加⼯商的利益相互依存,最终实现产业链的系统化,科学化发展,发展农业⽣产的产业化必定会带动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2.促进城乡⼀体化的实现。

改⾰开放以来,我国⼀直在促进城乡⼀体化的发展,来改变城乡经济差距巨⼤的情况,在近⼏年看来取得了很⼤的成绩。

但是总体来看,缩⼩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的任务还是很重,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严重拉低省市经济的主要因素。

农业经济学论文 农业产业化

农业经济学论文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摘要:当今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型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业发展模式转型成为大势所趋。

而农业产业化对我国农业发展转型、经济建设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甚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进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各地农村发展的共同愿望和现实追求。

但目前人们对农业产业化在理论上还存在许多困惑, 甚至对农业产业化内涵的认识也不统一, 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也存在许多困扰,实践的进步也对产业化理论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制约因素发展方向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特点1、内涵[1]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农业为基础,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效益为中心, 优化组合多种生产要素,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实行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多元化主体,企业化管理,使农业与其相关产业结合起来, 形成一体化运行的经营体制。

农业产业化构成有三个基本要素, 一是要有主导产业( 在现有农业产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和具有开发潜力的产业), 二是要有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企业集团), 三是要有商品基地(区域化、规模化的种植或养殖基地), 这三个要素构成农业产业化的基本链条。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点是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 以农业资源为依托,通过市场牵动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基地连结农户的形式, 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产品商品化和服务社会化,体现以企业为龙头, 按市场化、集约化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的发展模式。

具体地讲, 农业产业化有如下特点[1]I :(1) . 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

农业与相关产业实行经营联合, 家庭式经营很难进行,只有在一定区域内调整产业布置,实行专业化生产,才能促进联合,联合才能取得实效。

(2) . 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

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经济效益重要手段, 生产经营达不到一定规模,就不能实现产业化,与此同时,与产业化配套的社会服务、社会环境也不可能得到优化。

农业产业化生产发展论文

农业产业化生产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业生产现状;农业产业化;对策;青海大通论文摘要总结了大通县农业生产现状,分析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近年来,通过实施省、市农业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的建设,为打造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大通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大通特色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

1农业生产现状“十五”期间,在确保农村自用粮食需求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2006年我县粮油作物种植面积4.64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7万公顷,总产量7.90万吨。

其中小麦面积1.40万公顷,总产量4.56万吨;马铃薯0.57万公顷,总产量2.48万吨;蚕豆面积0.26万公顷,总产量0.71万吨;油料1.94万公顷,总产量4.43万吨;蔬菜面积0.29万公顷,总产量11.26万吨。

马铃薯、油菜、蚕豆为主的特色作物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占到60%。

农作物种植向适应市场需求和高原特色调整优化,由粮油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产值高、收入好的“多元结构”转换。

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立了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乡级病虫监测点。

2农业技术推广现状2.1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壮大了农技推广队伍“十五”末,我县基本形成了以“县为龙头,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县农技推广中心现有职工56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名(占85.7%),工勤人员8名(占14.3%)。

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7名,中级职称19名,初级职称22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

于2005年建成了大通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由专人负责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发布病虫信息,指导全县的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工作。

全县20个乡镇均建有农技综合服务站,管理模式以乡镇管理为主,现有人员74人,其中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46人,其他14人;村级服务基本以县乡技术人员和村干部服务为主。

农业产业化实证综论文

农业产业化实证综论文

农业产业化实证研究综引言根据我国现时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产品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研究了农业产业化,且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

本文将对农业产业化的实证研究作一综述。

一、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理论界对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规定,但总体上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经营的过程和结果。

它是相对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而言的一种较高级的生产经营方式(陈少强,2009)。

农业产业化是二战后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农业纵向组织经营形式,它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关系将农业与其相关的工商服务等行业联合而成,国际上把这一现象叫做“农工一体化”;而在中国,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

自其产生以来,学界便已对它作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征;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和客观必然性;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关系;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这些均属于定性的理论研究,这些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基础。

而随着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对它的定量的、实证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了。

二、农业产业化的实证研究综述(一)国外学者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实证研究rusten(1996)以墨西哥为案例对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化,尤其是合同农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通过合同农业与有关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结合,有利于小规模经营农户进入市场,获得信息、资金和技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eaton等(2001)则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订单农业进行了研究,认为订单农业的成功发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作用:首先农户要有要求,企业的产品要有销路;其次合同条款的设计要合理,农户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还要为农民提供好的培训和服务;再次,政府要在法律、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订单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农村产业经济论文

农村产业经济论文

农村产业经济论文要改变当前我国部分农村产业经济薄弱化、分散化、粗放型以及依赖于手工操作的实际状况,就应当积极促进我国农村产业经济的规模化、多元化以及信息化。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农村产业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村产业经济论文篇一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产业经济论文摘要摘要:本文主要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形成的有效途径,以此来提高农村生产水平,实现现代化农业经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产业经济论文内容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影响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农业经济也不断地发展。

为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必须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业生产为寻求生存,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农业产业化,力求将我国农业发展成为现代化产业,充分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科学技术,采用标准化的生产,以大力发展农业,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1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为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我国开始致力于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实现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和销售一体化。

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促进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从而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城镇化。

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2023关于农业经济学论文2篇(全文)

2023关于农业经济学论文2篇(全文)

2023关于农业经济学论文2篇(全文)2023关于农业经济学论文2篇(全文)关于农业经济学论文范文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探讨篇一摘要: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是立国利民的重要产业,农业经济发展稳定可以提升国家经济的稳定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增长。

在可持续稳定发展规划战略目标下,加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建设,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农业生态经济水平,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提升国家的生态保护建设,完善农业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针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合理的分析,充分研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1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生态农业是以可持续稳定发展为目标模式,按照人们生活需求要求,以生态发展为前提,实现满足人们日常农业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过程。

生态农业以传统农业产业发展为平台,建立起具有现代科技发展体系的加工、生产、销售管理流程,不断完善生态农业发展建设进程,减少污染农药的使用,选用更加具有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前提的产品,完成对产品品质的有效提升。

2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特点随着我国综合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发展阻力,需要合理的规划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生态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尽可能的完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内容。

加强整体规划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对实际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行协调,架起整个生态农业产业的长效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竞争机制,尽可能的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实力,确保生态农业的长效发展水平。

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建立生态化的多样发展品质,不断扩展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条件,对比南北区域的生态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的对实际的生态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建立符合生态效益整体平衡的标准内容,实现对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统一建设。

生态的高效性发展加强生态高效性的农业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生态环境中认识适合生态农业发展循环利用的标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标准内容,不断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经济水平。

现代产业化农业经济论文.doc

现代产业化农业经济论文.doc

现代产业化农业经济论文一、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随着综合国力和综合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也推动着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遵循一条科技创新、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产业化的进程,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优化和发展。

机械化和产业化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与普及,各种农用机械在相关政策和法规指导下得到了推广与运用,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农村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广大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充分解放,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也向更高的层次跨越。

二、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特点有集约化和高效化、地域化和规模化以及现代化和社会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小觑的问题。

首先,完善的产业化运作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首要动力。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合作组织协作形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够稳定,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的积极作用,责任权利关系不够清晰,内部合作运行机制不规范。

其次,由于传统农业发展造成的桎梏,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市场竞争力较弱,体现在市场主体和农业经济产品上。

农业经济实体的规模小、实力弱、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加工深度不高,加工转化率和增值率低,无法抵御市场的风险。

再次,农业区域经济与特色经济发展的支柱经济实体是主导型产业,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源头和基础。

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实体的实力、规模和竞争力普遍较弱,产业发展辐射联动能力较弱,缺乏长远发展的潜力。

此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将广大农户统一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方式,而我国多数农业合作组织规模小、服务内容单一、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较差,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产业化组织机构缺失严重。

最后,产业化优惠政策的落实相当困难。

在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落实工作进行较缓慢,实际操作性差,有关部门对惠农政策的具体实施对象和主体不能细化处理,导致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发展进程缓慢。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陈玉霞【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1(000)005【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产业化"一经提出就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新型经营方式,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如何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现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对此问题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

%Once has beenput forward,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early nineteen ninties.It is a new management way to transfor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Developing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is the effective way to develop rural economy and increase farmer income,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How to pefect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our country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to be studied.In this paper,the domestic scholars relevant ideas and research results are summarized to go further on domestic academic field research.【总页数】2页(P97-98)【作者】陈玉霞【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相关文献】1.我国网红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J], 朱璐婷;周莹;谷爽;陆鹏2.我国网红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J], 朱璐婷;周莹;谷爽;陆鹏;;;;3.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J], 刘芳4.我国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J], 龙雪娜; 唐玥5.我国LPR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J], 赵家慧;蔡棱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农民收入农业产业论文、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论文…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农民收入农业产业论文、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论文…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农民收入农业产业论文2、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论文3、特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4、区域特色农业产业信息化服务研究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分析全文总字数:15703 字篇一:农民收入农业产业论文农民收入农业产业论文1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1.1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三大产业之间越来越趋于均衡.从GDP的贡献值来看,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GDP贡献值在全国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其中第一产业GDP比重下降较为明显,第二产业GDP比重下降较为平缓,基本维持在40%~50%之间,而第三产业的GDP贡献比重则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到目前为止,第三产业的GDP贡献比重与第二产业的差距逐渐缩小.从吸纳就业人员的视角来看,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下降较为明显,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比重逐年上升,并日趋接近第一产业拉动力吸纳比例.从行业结构的变化来看,农业产业的GDP贡献比重逐年下降,从1987年的26.8%下降到2012年的10%左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重心的变化情况[4].由于国家大力支持工业、建筑业、旅游业、金融业等第二、第三产业,使其GDP贡献的增幅超过农业,这也使得农业GDP比重下降不足为奇.从就业人员吸纳视角看,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比例逐年下降,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因素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另一方面是因为新科技、新技术不断运用于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使用率,造成农业吸纳劳动力逐年下降的现状.1.2我国农民收入结构的现状与变化分析农民收入结构对于研究农民与其他产业的经济关联具有积极的意义.农民收入结构能够直观的体现农民收入途径,并客观的反应出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给农民收入结构带来的变动.从收入来源看,农民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仍然占据较大比例,但总体变化趋势是逐年下降.此外工资收入的比例在不断提升,第二、第三产业收入的贡献值不断扩大,这说明农民在农闲时间越来越多的走出去务工来提高收入水平;从收入形式上看,农民收入主要包括现金收入与实物收入两部分,现金收入比重越来越高,实物收入不断下降;从地区差异来看,不同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不同,并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造成农业收入性质不同.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业非农业收入比重要远远高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非农业收入比重.2产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结构变动的影响机制2.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进而提高农民收入从经济学来看,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产业结构的优化必然带动经济增长,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产业结构决定了资源配置情况,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推动了经济的增长;第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形成产业结构效应,进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从供给角度还是从需求角度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必然会随之提升,伴随而来的是供给的增加,这就会使社会资源配置在产业结构中发生变动,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来增加社会供给.这种基于社会供需变动的资源重组与优化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使资源在最合理的状态下发挥做大作用,推动经济的增长.从主导产业角度来看,主导产业新技术的引入提高了部门生产率,进而提升了产业发展速度,整体上拉动了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必然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2.2产业结构变动引起就业结构变化而影响农民收入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发生变化,而劳动力是农村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引起劳动力就业状态的变化.就农村产业结构而言,其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三个方面[5].首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民工资收入与边际收益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的地区能够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劳动力产生区域性转移来增加非农业收入,进而增加了农村家庭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的转移使得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技术、新行业,提高了这部分劳动力的编辑劳动效率,拉动了农民工资收入.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提高了产业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带动了劳动者生产率的提升.劳动者具有向高生产率转移的趋向,这就使得劳动者不断向高生产率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完成了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这种趋势不断发展的结果就是促成了资源配置、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完善,进而引起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最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投入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的效率大大提升,这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在新的生产经营理念的推动下,农村家庭开始逐渐转变传统的家庭经营模式,不再仅局限于农业劳作,而逐渐参与到其他行业的经营中,比如运输业、建筑业、零售业、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等非农业经营模式,这使得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大大增加,进而提升了家庭收入水平.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定量分析3.1产业结构对农民收入影响模型建立前文对农业产业结构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过,在本部分,主要通过量化的方式对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件的相互关联进行分析.农民收入结构的构成要素以及影响因素有许多,本部分主要基于第三产业结构对农民的收入结构影响进行研究.为构建相关回归模型,设定以下几个主要变量:YGt、YJt、Xti、Wti,其中YGt表示第t年农民工资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重;YJt表示第t年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比重;Xti表示第t年第i产业产值占GDP比重;Wti表示第t年第i行业产值占GDP比重.构建如下两个回归方程:YJ=β0+β1X1+μYG=β0+β2X2+β3X3+μ其中X1、X2、X3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考虑到所设计变量在实际中多为非均衡过程,因此对回归方程进行误差修正,获得误差修正模型如下:DYG=-β0+aecmt-1+β2DX2+β3DX3+ε由农民收入结构的分析可知,农业收入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非农业收入才是产生家庭收入差别的关键因素,因此设定W2、W3、W4、W5为变量分表表示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占GDP比重,建立回归方程如下:YG=β0+β2W2+β3W3+β4W4+β5W5+μ3.2模型实证分析与解释由上面的回归模型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可知,在农民收入结构中,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因素明显区别于工资性收入,前者主要是第一产业影响,后者则是第二、第三产业影响.从产业结构分析来看,第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为正值,且拉动指数超过1.6,即第一产业GDP比重每增加1%,相对应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家庭纯收入比重增加1.6%.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同样会带来农民家庭收入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工资性收入,且第三产业的拉动系数高于第二产业.对行业进行分析可知,不同行业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亦不同.结合我国近20年的相关经济数据分析,并进行回归分析可知,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不同,其中交通运输业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最大.4结论经过研究发下,目前我国农村收入结构现状来看,家庭收入仍然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形式,但非农业收入不断增加的趋势明显,并且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农民增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内部调整、重点培育农村乡镇企业、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等措施是目前较为有效的、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来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和增加农民家庭收入的措施。

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研究【论文】

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研究【论文】

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研究【摘要】农业经济产业化可以说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我国的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这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产物。

依据我国农业经济的现实情况,我国农业经济必须要往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之下,要全力发挥出现代市场体系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能够得以实现。

本文在概述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产业化;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农业产业化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一国能够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健康和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

鉴于我国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大力发展,已经大大地改变了以往我国农业产业的分布过于分散之状况,推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与集体化方向加以发展,这样一来就能极大地提升我国农业经济产业的市场化竞争实力。

然而,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化实现快速发展的状况下,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正视现实,找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经济产业化概述所谓农业经济产业化,主要是指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往市场经济体制加以转变的过程之中,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以实际市场需求为主导,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业产业链服务为其纽带,对各项目的筹备、规划、生产、加工、流通、仓储以及销售等进行统筹考虑,落实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市场化运行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式包括了分散化农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加代销、种植大户加代销、大型基地加批发销售、龙头企业加自销、跨国公司销售以及互联网+销售等。

二、当前我国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状况分析实际上,我国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还有较大的不足之处。

现代产业化农业经济论文.doc

现代产业化农业经济论文.doc

现代产业化农业经济论文一、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随着综合国力和综合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也推动着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遵循一条科技创新、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产业化的进程,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优化和发展。

机械化和产业化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与普及,各种农用机械在相关政策和法规指导下得到了推广与运用,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农村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广大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充分解放,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也向更高的层次跨越。

二、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特点有集约化和高效化、地域化和规模化以及现代化和社会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小觑的问题。

首先,完善的产业化运作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首要动力。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合作组织协作形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够稳定,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的积极作用,责任权利关系不够清晰,内部合作运行机制不规范。

其次,由于传统农业发展造成的桎梏,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市场竞争力较弱,体现在市场主体和农业经济产品上。

农业经济实体的规模小、实力弱、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加工深度不高,加工转化率和增值率低,无法抵御市场的风险。

再次,农业区域经济与特色经济发展的支柱经济实体是主导型产业,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源头和基础。

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实体的实力、规模和竞争力普遍较弱,产业发展辐射联动能力较弱,缺乏长远发展的潜力。

此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将广大农户统一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方式,而我国多数农业合作组织规模小、服务内容单一、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较差,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产业化组织机构缺失严重。

最后,产业化优惠政策的落实相当困难。

在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落实工作进行较缓慢,实际操作性差,有关部门对惠农政策的具体实施对象和主体不能细化处理,导致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发展进程缓慢。

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_1

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_1

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农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产业。

由于其固有的弱质性,加入世贸组织后,在享有经济全球化收益的同时,开放市场的种种风险将急剧加大。

我国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业提效、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将经受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

仅仅依靠传统农业的思维方式和经营方式无法解决现存的问题,更无法适应入世的挑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给农民松绑,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

“解放农民就是解放最大的生产力,就是农民增收的最有效的措施”,也才能“使八亿农民市场风险最小化”。

一、发展农业合作经济,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推动力,农业产业化也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农业产业化更是我国农业适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趋势。

而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论题重大,涉及面甚广,比如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和保护力度,发挥企业家的骨干作用等等。

本文仅从组织创新的角度进行分析,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已对原有的理论模式提出挑战,我们对产业化经营的认识必须深化。

发展新型的合作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则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新型的合作经济,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

所谓农业产业化,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以谋求经营效益为目标,把种、养、加联结起来,把产、供、销等环节串联起来营运的组织系统和经营机制。

从纵向看,它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接起来,形成一条龙型的产业链,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条龙生产经营,其实质是农业生产者和为农业服务的产前、产后相关企业签订合同或合约,来代替市场中相应的一系列临时交易关系,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

从横向看,各个供求环节依照各自的专业分工,涉及到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织,涉及到农业与加工业、商业乃至金融、运输等产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纵横交织、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体化经营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农业产业化研究文献的综述-农业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农业产业化在我国于1992至1993年间正式提出,1994年在山东潍坊实施。

自提出起,由于其与时俱进的思路,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但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趋势,对于几千年来中国的小农经济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相关的学者紧跟这一趋势,拓展农业研究视角,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分析国内或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相关的文献著作也随之增多。

因此通过分析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农业产业化研究的现状,希望为农业产业化的研究有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方法(一)文献查找及整理归纳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查找,在中国知网中,不限学科、时间区间和文献类型,运用高级检索限定篇名,输入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和对策进行检索。

将查找的文献进行初步的筛选,并对文献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的信息进行统计汇总。

(二)文献内容分析依据问题和对策出现的类型,并参考相关的文献,将问题与对策分别归纳如下:A政策、法律和法规问题;B农业生产力水平问题;C农业结构、主导产业和产品问题;D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问题;E市场、产品流通问题;F社会服务体系问题。

与问题一起出现的对策同时也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 (1)促进其发展的政策、法律和法规;(2)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3)调整农业结构、抓主导产业和产品;(4)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5)加强市场,产品流通; (6)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三)农业生态区划分为了区别研究针对国内不同区域农业产业化相关文献的数量及研究方向,综合化相关文献数量及研究方向的区别,运用合理的指标体系,主要依据气候、土壤等条件的不同,将全国分成6个大区①华北区;②东北区;③西北区;④华东区;⑤华南区;⑥西南区(见表1)。

二、结果与分析在中国知网共检索到1173条结果,经过筛选,排除重复和信息不全的文献后,剩余1061篇文献。

通过整理分析,按论述对象将其分为整体论述和区域论述两大类,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总体趋势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整合,得到每年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文献统计结果(图1)。

从整体趋势来看,文献数成增长的趋势,19922013年平均每年发表的关于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对策的文献数约为48篇,从1996年开始出现文献数量大幅增长,在2004年后基本趋于平稳,据不完全统计得到2013年关于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对策的文献数也有48篇。

1998年的文献数量达到一个峰值,而在1998~2002年一段时间内文献数量呈下降趋势,2002年后文献数量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并逐渐趋于平稳。

分别对文献中出现的问题(表2)和对策(表3)进行分类归纳和统计,并计算其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计算公式为:出现频率=出现次数/文献总数。

由于对文献中所研究的问题与对策归纳总结了6个方面。

依据归纳后问题类型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D、C、A、B、F、E;对策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3、2、4、6、1、5。

问题和相应对策的出现频率并不能保持相对的一致性,对策出现总次数为3856,多于问题出现总次数3683,总体相差并不大,这些文献在写作的过程中,着重点不一样,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观点有一定的差别,对于一些问题分类细化上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问题或对策会被拆分成1~2个方面,在统计时,会把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归纳。

(二)对不同区域的统计结果在1061篇文献中,涉及各地区的文献有635篇(图2)。

总体来说,农业产业化相关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都引起极大的关注,但不同的地区研究的热度及相关文献发表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所有地区中,相关文献数量可以划分为2个阶梯,第一阶为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华北地区所占的比例最大,为21%,其次为华南和华东地区,均为20%;第二阶是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分别占15%、13%、11%。

在6个农业生态区中,分别统计了6类问题和相应对策出现次数(见表4,5)。

每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相关文献的研究都存在上述的6类问题,且出现次数与总体趋势保持大致一致。

其中问题D在每个地区的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基本都为最高,问题E和问题F在每个地区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偏少。

研究文献最多的区域为华北、华南和华东,文章篇数分别为:132篇、127篇和125篇;西北、西南和东北的篇数分别为:97篇、80篇和68篇。

总计629篇。

区域内的问题类总计由高到低排序为:D、C、B、A、F、E;对策类由高到低排序为:4、1、3、6、5、2。

三、讨论农业产业化在我国提出并实施历经近20年的探索与发展,各方面专家与学者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积累了丰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

然而,在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的过程中,意识到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仍存在不少值得进一步深化与加强之处。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文献雷同,区域研究缺乏特色化通过对中国近20年来关于农业产业化文献的整理,我们分别将文献中提到的问题与对策归纳为六类。

同时按照农业的地域划分成6个不同的区域,分别统计了六大区域中问题与对策,对比6个区域和全国文献统计的次数,依据归纳后问题类型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D、C、A、B、F、E;对策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3、2、4、6、1、5,区域内的问题类由高到低排序为:D、C、B、A、F、E;对策类由高到低排序为:4、1、3、6、5、2。

问题类地域之间的差别不显著,研究文献趋于雷同,而对策类相较而言有一定的不同。

对比问题的次数统计,研究趋势的重点大体相同,各个区域的研究文献缺乏特色,同时研究农业产业化产生的问题时,深入的剖析较少,仅仅停留在对于问题的阐述上,农业产业化问题中全国和区域出现频率最高的都是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

但农业产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阶段特征也都不尽相同,但据目前文献统计的结果来看,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并没有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忽视区域差异的同一模式化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同时区域研究文献数量可以分成两个梯度,造成分梯度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农业发展的历史基础和自然气候等因素导致的,第一梯度的农业开发历史普遍比较悠久,同时科技水平在全国也属于比较先进的地方,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也较为优越。

尽管文献数量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研究文献中研究的内容存在雷同。

(二)农业产业化研究文献的内容重点与不足根据全国文献的统计结果看,六类问题中提到最多的与最少的相差2252%,研究的热度存在一定差距,对于农业产业化研究的内容重点不同,现阶段研究重点在龙头企业和农业品加工的问题上,市场、支持体系等问题较少,这样就会造成研究的连贯性有一定的缺失。

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第一,由于各地区自然及生产力水平条件的限制,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趋势、水平不一致,相关的专家学者对于本地区的研究更着重当下本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关注的方向也就会存在一定的不同;第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条件的制约,不同区域内农业研究的机构及高校的建设、教学及科研水平的差异,造成当地农业相关的学者对于问题的解析角度会有一定的不同;第三,由于学术中难免会存在观点的差异,不同学者支持的观点也不一致,在文献中所体现的就是研究的重点的不同。

研究的内容重点不同会导致研究的不均衡发展等问题,有些问题会缺少关注,但也可能是阶段化的研究重点不同,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不同的阶段,研究的倾向也就会随之改变,此外政策的导也是原因之一。

(三)深入开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的建议国外学者戴维斯和戈德堡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把农业生产中产前、产中和产后进行有效的结合,并相互融合的组织和部门。

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经历了3个主要的阶段: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高级阶段。

具体来说,组织模式也是沿着宏观、中观和微观方向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国内学者牛若峰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结合完善的服务手段,并联合各个生产环节形成完整的系统。

农业作为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错在一起的物质生产部门,受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和社会劳动分工、资源组合结构的直接影响。

在研究的过程中应把这些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既要看到农业的复杂性,又要看到农业自身的内在规律。

对比国内外的研究国外侧重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同时国家对于农业产业化存在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在我国,产业化作为农业生产领域的一大发展趋势,并不单指生产工具的机械化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化,它意味着对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整与变革。

此外,对于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所带来的先天条件不足、后天发展失衡等问题,农业产业化不仅提供崭新的解决思路,也给予切实有效的解决方式,是对传统农业的巨大挑战和彻底颠覆。

同时,我国农业耕地具有分布面积广、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等特点,这也要求必须将各区域不同的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因素纳入对农业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的研究和分析范畴。

若依照生态条件对不同农业生态区做出的天然区分,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做出区域性、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调整,则更有利于了解国内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态势,分析不同区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我国的专家学者对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从诸多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虽然经过若干年的发展,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相较于其他的方面还显薄弱,农业产业化的体系还稍显不够成熟,总结经验的文章较多。

农业在当今的发展趋势下,已不单单是农业生产活动,更多的是与经济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不仅对于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态、运行机制、竞争行为、市场绩效等方面需加深研究,而且需加强对农业的整体的把握,关注各环节之间关系,同时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和农业政策的特殊性、地区差异性显著等特点,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加强分析问题的深度,对国内外优秀的发展模式,充分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并看到存在的不足。

立足于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到现有研究的现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拓宽研究的视野,为本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

农业产业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应运而生的。

参考文献:[1]李荣,杨帆,崔勇,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模式[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31.[2]刘志丹.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2.[3]邓培军.我国农业产业化研究综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2):29-31.[4]王健,许娇.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的综述[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3):11-13.[5]陈雪.广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对策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2012.[6]张静.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7]郭建宇.农业产业化研究的国际比较:一个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7(8):148-150.[8]赵德余,顾海英.从规范经验主义到制度主义农业产业化研究的文献回顾及研究方法的评论[J].学术月刊,2005(3):44-52.[9]扈立家,刘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6(2):21-22.[10]张振东,葛玉梅.我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行政与法,2009(1):55-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