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的不良反应有什么

合集下载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后紫癜
定义:输血后紫癜是一种免疫反应,由于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红细胞的抗体,再次输血时会引 起过敏反应。
症状:皮肤出现紫癜、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可有呼吸窘迫、休克等症状。
预防:通过检测抗体和交叉配血,选择合适的血液输注,避免使用有反应史的血液。
治疗:使用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严重者需要立即停止输血并抢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原因:致热源物质引起的反应, 如细菌、病毒等存在于血液制品 中
处理: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 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过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应
定义:输血后出现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发生机制:与受血者体内已存在的IgE抗体有关,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时,发生过敏反应
症状:除了皮肤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严重症状
建立严格的献血者筛选机制,对献血者 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综 合评估,确保献血者符合标准要求。
对献血者进行心理评估,排除存在心理障 碍或精神疾病的献血者,确保血液安全无 虞。
规范输血操作流程
严格筛选供血者: 确保血液来源安 全可靠
规范采血流程: 确保血液采集、 运输、储存过程 中的质量与安全
输血操作不当:输血过程中的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空气栓塞、血块形成、输血过快或过慢等问题, 进而引发输血不良反应。
03
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严格筛选献血者
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确保其健 康状况良好,无传染病等血液传播疾病。
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全面的检测,包括血 型、血红蛋白、转氨酶等方面的检测,确 保血液质量安全可靠。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建立应急预案: 医院应建立输血 不良反应的应急 预案,确保在发 生输血不良反应 时能够迅速采取 有效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措施I目的为加强临床输血相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责任感,提高输血风险的防范意识,保证工作质量。

II范围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出现了新的症状和体征,而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输血反应。

III标准和措施一、溶血性输血反应(一)定义:由于免疫或非免疫原因,使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称为溶血性输血反应。

(二)发病机制:抗原抗体复合物触发、由免疫介导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活化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即神经内分泌、补体和血液凝固系统,导致三个危险后果: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lC)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分类溶血性输血反应可依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两类。

一般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为血管内溶血,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为血管外溶血。

溶血性输血反应以ABo血型不合最多见,且反应严重。

ABo血型不合主要是血管内溶血,抗体为IgM类,可导致即发性输血反应,为临床上最危险的输血反应。

Rh血型不合主要是血管外溶血,抗体为IgG类抗体,导致迟发性输血反应。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一般较轻。

(四)临床表现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免疫性反应多见,多由于输入ABO血型不配合的红细胞所致,非免疫性反应少见,由输注低渗液体、冰冻或过热破坏红细胞等引起。

严重程度和发病时间、输入血量有关。

轻者类似发热反应,恢复顺利;严重者迅速死亡。

多在输血过程初期,输入数10毫升后发病。

表现为寒战、发热、烦躁、胸痛、背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面潮红、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全身出血及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

起病症状也可以轻微,只感到不适或腰痛;典型的起病症状是突然感到恐惧不安、头胀、全身麻木、胸部压迫感、胸痛和背痛。

全身出血表现为皮肤瘀点、穿刺处出血和手术伤口渗血。

在全身麻醉下,多数症状表现不出来。

黄疸于反应后1天出现,数日内消退。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输注血液或血制品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的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都要警惕为输血不良反应;1、发热反应:发生率为2.9%,占输血总反应率的52.1%;在输血期间或输后1-2小时内体温升高1摄氏度以上并有发热症状;2、过敏反应:发生率为3%,占输血总反应率的42.6%;输血后可发生轻重不一的过敏反应,轻者只出现单纯的皮肤痛痒、局部红斑、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关节痛;血液中嗜酸性细胞增多;重度:支气管痉挛、发绀、呼吸困难、肺部有喘鸣、脉快、低血压、胸骨下痛、胸部压迫感、休克、喉头水肿以至窒息;3、溶血反应: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占73%;溶血反应是输血后红细胞受到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分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这类反应多半在输入数十亳升后发病,表现为寒战、面色潮红、呼吸困难、低血压、创面渗血,出现血红蛋白尿,尿少,尿闭以至发展成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常于反应后1-2周变得明显;患者可突发休克,可发生广泛渗血及凝血障碍而进一步引起DIC;迟发性反应:主要属于血管外溶血;常见于Rh血型不合,偶见于其他血型系;在经产妇或有输血史者,输血后数天或数周发生原因不的发热、贫血、黄疸,症状轻微,网织红细胞增多,球形红细胞增多,结体珠蛋白降低,可有肝脾肿大,血红蛋白尿少见;4、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轻者以发热为主;重者于输少量血10-20毫升后突然病情加重,极度不安,发生剧烈寒战、高热、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干咳、发绀、面部潮红,皮肤粘膜出血,腹痛、腹泻,血压下降、脉细弱等,严重者可发生休克、DIC和急肾衰而死亡;可发生血红蛋白尿和肺部并发症;一般情况下,高热休克和皮肤充血是常见特征;休克为温暖型,皮肤潮红而干燥;全麻患者可能只有血压下降和创而渗血,而无寒战与发热; 5、循环负荷过重:大量输血或受血者心功能不全时,输血可致心衰、肺水肿,严重者则可在数分钟内死亡;这是由于输血过多过快、超过患者的正常血容量所致;输血中或输血后1小时内患者突然心率加快、心音变弱、脉搏微弱、呼吸困难、胸紧、头痛、头胀,发绀、咳出大量血性泡沫痰,直坐时颈静脉怒张、肺部出现湿性罗音,可发生心房颤或心房扑动,严重可于数分钟内死亡;临床症状加上收缩压迅速增加6.7kPa以上时,可作此诊断;6、枸橼酸盐蓄积中毒:发生率很低;临床输血中的血液大多用ACD 或CPD抗凝,当大量输血或换血时,血浆中的枸橼酸盐很容易达到中毒水平约1g/L;正常情况下枸橼酸钠在肝内很快代谢为碳酸氢钠,故缓慢输入不致引起中毒,但大量输入时枸橼酸钠可与钙结合,导致血钙下降而抑制循环出现脉压小、血压下降及低血钙所致的手足抽搐,所以每输1000ml血时,常规给钙剂1g 预防发生低血钙;7、高血钾:全血和红细胞在保存期间,随着库存时间的增长,其血浆中的钾含量也逐渐增多,这是由于红细胞中K+外溢;大量输血可引起钾中毒,患者血浆中钾浓度达到8毫摩尔/L时,可引起心电图显著改变,约为10毫摩尔/L时,可认为是即刻死亡的原因;8、氨血症:随着血液贮存时间的增长,血中氨的浓度将逐渐增加,贮存到3周的血中氨的浓度可约等于新鲜血中氨浓度的8-9倍,所以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应给大量贮存血;9、酸碱失衡:需大量输血者常有休克及代谢性酸中毒,大量输血可加重酸血症,可考虑每输500ml 加入5%碳酸氢钠35-70ml ;10、体温过低:大量输入冷藏的库血,使病人体温迅速下降,而发生心室纤颤特别在低钙高钾的情况下更易发生;故大量输血前将库血在室温下放臵片刻,使其自然升温;一般主张温度20℃左右再行输入;11、输血后紫瘢:是输血后发生的急性、免疫性和暂时性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年龄16-80岁不等;发病机制与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有关;由于抗原阴性患者输入抗原阳性的血小板,产生同种抗体,破坏血小板;12、肺微血管栓塞:血液在贮存过程中,由白细胞、血小板、细胞碎片、变性蛋白及纤维蛋白等形成大小不等,直径为20~80μm的微聚物;在大量输血时,这些微聚物可以通过孔径为170μm的标准输血滤器进入病人体内,可广泛阻塞肺毛细血管,造成所谓“输血后肺功能不全综合征”又称肺微血管栓塞;病人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突然烦躁不安、呼吸困难,严重缺氧,甚至死亡;心脏手术施行体外循环时,微聚物可直接引起脑部微血管栓塞,造成偏瘫;13、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发病率约为0.02%;是发生于输血期间或输血后的并发症,以急性缺氧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点,是导致输血相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输血后白细胞激活或聚集在肺微血管,释放出的细胞内生物活性因子诱发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和肺水肿;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输血过程中或输血6h 内通常1~2 h 内出现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与体位无关的、突发的、进行性呼吸困难;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紫绀、咳嗽、发热、烦躁、低血压等,极少数患者也可较迟48 h 后出现上述症状;14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是输血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约为0.01%~0.1%它是受血者输入含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后发生的一种与骨髓移植引起的抗宿主病类似的临床征候群,死亡率高达90%~100%;GVHD 的发生必须具备3个条件:①输入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中有免疫活性淋巴细胞;②受血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损;③供、受者白细胞相关抗原HLA不相合;TA GVHD一般发生在输血后1~2周2~30 d时;主要症状为高热,热型不规则;发热1~2 d后,面部和驱干皮肤出现红斑和丘疹,随后出现水泡和皮肤剥脱,可蔓延至肢体;严重者全身红皮病,大水疱和大量皮肤剥脱;消化道症状有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腹泻为水样或血样,量多至5~8 L/d;严重者可出现肝、脾肿大和肝区疼痛、黄疸、转氨酶增高;骨髓抑制至全血细胞减少,出现贫血、出血,常死于严重感染;骨髓衰竭致全血细胞减少是TA GVHD终末期的重要特征;症状出现后、患者多在1个月内死亡;。

输血常见不良反应原因

输血常见不良反应原因

输血常见不良反应原因输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可以为患者提供所需的血液成分,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反应。

下面将就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原因进行详细解析。

1. 输血反应: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寒战、皮疹、呼吸困难、低血压等症状。

造成输血反应的原因主要有:(1)ABO血型不匹配:输血前未进行血型鉴定或误配导致了ABO血型不匹配,引发患者的免疫反应。

ABO血型不匹配的输血可以导致血细胞溶解、血凝块形成等不良反应。

(2)Rh血型不匹配:当Rh阴性患者输注Rh阳性血液时,可能会引发免疫反应,产生抗体。

如果再次输注Rh阳性血液,则会导致抗体和红细胞结合,引发溶血反应。

(3)不良血制品:输送过程中,由于血制品保存条件不良或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等原因,使血制品质量发生变化,引起了患者的不良反应。

2.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患者对输注的血液产生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原因主要有:(1)血浆蛋白过敏:输注血浆成分或血制品中的蛋白质,容易引发过敏反应。

血浆蛋白过敏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2)抗体过敏:患者在之前的输血或妊娠过程中,产生了对输血血型的抗体,再次输血时容易引发过敏反应。

这种过敏反应较为严重,可能会导致输血反应,甚至休克。

3. 感染:输血过程中,由于血液来源的不确定性或输血操作的不合规范,可能导致感染的发生。

常见的输血感染原因有:(1)血液来源不洁:输血时使用未经严格筛查的血液来源,如未经热处理的血液袋、未经预处理的采血器等,可能会携带病原菌进入患者体内。

(2)输血操作不规范:输血过程中操作不严谨,如血袋未经消毒、穿刺针污染等操作失当,容易导致患者感染。

4. 免疫反应:免疫反应是指患者对异体抗原产生的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导致的不良反应主要有:(1)输血前抗体:患者在之前的输血或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在输血过程中与输注的异体抗原结合,引发免疫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肺微血管栓塞
症状 在输血过程中病人烦躁不安,极度呼吸困难,严重缺氧,甚至死亡。体外循环病人可引起脑栓塞。 预防 采用微孔滤器(20~40μm)除去微聚物; 选用保存期短(7天内)含微聚物少的血液; 选用成分输血 如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输血后紫癜(PTP)
本病多为妊娠过的妇女; 输血后5~10天发病; 病因是受血者体内有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IA1)。 即:血小板PIA1抗原阴性者因多次妊娠或输血产生 PIA1 抗体,再次输入 PIA1阳性血液时,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此复合物吸附在血小板表面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床表现 症状极不典型,易与药物和放、化疗副作用相混淆。临床以发热和皮疹多见。输血后 4~30天(平均21天),皮肤出现红斑和细小班丘疹,逐渐向周身蔓延,伴有发热、腹泻、ALT升高,全血细胞减少,多死于严重感染。
血液辐照预防TA-GVHD
一、原理
应用血液辐照仪(器)发射出的r射线照射血液,通过控制射线剂量,选择性地杀灭血中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从而防止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 TA-GVHD是供者血中淋巴细胞在受者体内植活,视受者为“异己”而排斥。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前列腺素E2(PGE2)
功能:①减少巨噬细胞Ⅱ类抗原的表达和 抗原提呈功能; 抑制IL-2的产生; 降低靶细胞对IL-2的应答。
PGE2:
IL-2:主要由TH产生,
功能: ①参与B细胞的激活和增殖 Tc的产生 增强NK细胞的活性
三、适应证
严重免疫损害受血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血者、先天性免疫缺陷受血者、早产儿受血者、强烈化疗、放疗受血者、宫内输血受血者、输用直系亲属血受血者等。
二、需要辐照的血液
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白(粒)细胞、新鲜液体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除外)。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PPT课件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PPT课件
1、按发生的时间分为: • 即发型输血反应 • 迟发型பைடு நூலகம்血反应
2、按免疫学分为: • 免疫性输血反应 • 非免疫性输血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分类
(表一)
即发反应
迟发反应
免 发热反应
疫 过敏反应
性 溶血反应
反 应
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细菌污染反应
非 循环超负荷 免 空气栓塞 疫 出血倾向
性 枸橼酸盐中毒 反 非免疫性溶血反应 应 电解质紊乱
致血液污染。 • 3.血液贮存温度过高。 • 4.输注不洁。
• 症状:轻者以发热为主。重者于输入少量血后发生畏寒、寒
颤、高热、血压下降,甚至发生休克和肾衰。
细菌污染(少见)
• 预防:血液的采集、保存、输注均严格依照操作规程进行。
• 处理:
• 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输液通道 • 2.抗休克、抗感染(用大剂量广谱抗菌素,应用愈早愈好) • 3.采患者及血袋中剩余血送检验科检测。
原因:
• IgA抗体和IgA同种异型抗体(抗-A2m) • 过敏体质 • 被动获得性抗体 • IgG同种异体抗体 • 免疫球蛋白多聚体
症状:轻度:全身皮肤瘙痒、皮肤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多见于面部)和关节痛。 重度: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哮喘、紫绀,更
严重的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过敏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 预防:1.采、输血器具和制剂的制备过程中做到无致热原。

2.采血和输血应严格无菌操作。

3.有HLA抗体的患者,有条件的医院可用淋巴细胞毒交
叉试验筛选献血者,或用HLA配型来筛选献血者。
• 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

2.保留静脉通路(缓慢静滴生理盐水)

输血常见四大不良反应

输血常见四大不良反应

输血常见四大不良反应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在许多情况下都是救命的手段。

然而,输血并不总是完全安全的,存在一些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输血过程中常见的四种不良反应。

1. 过敏反应: 输血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是过敏反应。

由于输血液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蛋白等,这些成分都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可以表现为轻微的皮肤瘙痒和皮疹,也可以引起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约为1-3%,但在特定的高危人群中可能更高。

2.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 TRALI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

它通常在输血后的6小时内发生,并以急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为特征。

TRALI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某些血浆抗体和输注的血浆成分有关。

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3. 输血相关性感染(TRI): 输血可能导致感染,这种感染被称为TRI。

感染可以来自输血者本身,也可以来自输血液的处理和储存过程中的细菌或病毒污染。

常见的TRI病原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和梅毒螺旋体等。

为了避免TRI的发生,输血前进行严格的献血者筛查和输血品质的监控是非常重要的。

4. 输血反应相关性低钠血症(TRIHON): 输血后可能出现低钠血症,这被称为TRIHON。

低钠血症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输血液中一些被称为细胞溶胀因子的成分有关。

低钠血症可以导致一系列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抽搐和心动过缓。

预防TRIHON的关键是减少输注过程中红细胞破裂的机会,这可以通过红细胞的储存和输注时的细胞保护措施来实现。

总之,输血虽然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但在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TRALI、TRI和TRIHON是其中的四种常见不良反应。

为了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范,并进行相关的献血者筛查和输血品质控制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

按照输血反应发生的时间,可将输血反应分为急性反应及迟发性反应,发生于输血24小时内的称为急性反应,发生于输血24 小时之后的称为迟发性反应。

按照输血反应有无免疫疫因素参与,又可将输血反应分为免疫性反应及非免疫性反应。

免疫性反应包括许多我们通常所说的输血反应,非免疫性输血反应常由血制品物理效应所致,还包括输血传播疾病。

表12-1 为输血不良反应分类。

一、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

FNHTR发生率约为0.5%--1.0%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约占总输血不良反应的 52.1%。

FNHTR在多次输血或多次怀孕妇女中尤为多见。

有FNHTR病史者,第二次输血时约15%再次出现FNHTR。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致热原它是指任何可以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包括细菌性热原、药物中杂质、采血或输血器上残留的变性蛋白质等。

随着一次性采血、输血器材的广泛应用,灭菌条件的改善,制药技术改进和热原检测水平的提高,致热原引起的发热反应已较为少见。

(二)免疫反应66%~88% FNHTR由HLA 抗体、HNA抗体或 HPA抗体引起。

多次输血或妊娠,受血者逐渐产生这些同种抗体,其中以HLA抗体最为多见。

通常在多次输血者体内产生HLA 抗体频率约为54.70%。

当再次接受输血,发生抗原抗体反应,造成白细胞凝集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被破坏,,释放出内源性致热原,导致 FNHTR。

(三)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予FNHTR 发生率随血液贮存时间延长而增加,可能与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予有关。

在贮存血特别是(22士2)℃保存的血小板中,含有大最的细胞因予包括IL-1β、IL-6和 TNF-a等。

随着血液保存时间的延长,这些细胞因予的含量逐渐增多,并与其中的白细胞数量成正比。

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

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分类
(二) 过敏反应
输入全血、血浆及血液成分制品(主要是血浆蛋白)后可发生过敏反应。轻 者只出现单纯荨麻疹或颜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比较多见);重者可发生会 厌水肿、支气管痉挛、广泛性皮疹、过敏性休克等(比较少见);
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过敏体质的人,平素对某些物质过敏,对 他人的血,特别是含有变性蛋白的血也会过敏;某些免疫球蛋白含有多聚体, 这些多聚体进入病人体内可激活补体,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 目前认为输血后产生的抗IgA抗体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即某些受 血者缺乏IgA,多次输血可刺激产生IgA抗体,再次输入含有IgA血液时,发生 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三) 溶血反应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严重者约占1/3,死亡率高达36%,应积极组织抢
救;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症状较缓和,严重者少见,只要及时诊断 并作出相应处理多能转危为安。 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必须重视血液标本、坚持正反定型、做好抗体筛 选及严格交叉配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严格交叉配血是输血前检查 程序中防止发生错误的最后一道“安全岗”。所谓“严格交叉配血” 是指所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之外的,有临床意 义的抗体(主要为IgG类抗体)。虽然盐水法配血最为简便、快速、成 本低,但有局限性,它不能检出IgG抗体(如Rh系统的抗体)。欧美国 家常用抗球蛋白法检测IgG抗体,我国适合应用凝聚胺法,因为凝聚胺 对Rh系统特别敏感。我国以Rh系统引起的迟发性溶血性输反应最为常 见。因此,为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联合应用盐水法和凝聚胺法进行 交叉配血试验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如有条件可采用微柱凝胶试 验(又称卡式配血)则更为安全、可靠。
5. 输血前病人的血标本作Rh血型(尤其是D、E)检定;

(输血)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输血不良反应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 原因和机制
危害:
由于抗原抗体反映引起的微血管痉挛和溶血导致的局部微 血管痉挛和微血栓形成,引起肾皮质缺血、缺氧,导致肾小管 缺血坏死及上皮细胞脱落堵塞肾小管,发生急性肾衰竭。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 原因和机制
症状: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机制
(2)迅速补充血容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3)贫血严重者,应输O型洗涤红细胞;
(4)严重溶血反应,应尽早实行换血疗法;
(5)尽早利用利尿药物; (6)应用碱性药物;
(7)预防DIC发生;
(8)肾上腺皮质激素; (9)其他治疗:为预防肾功能衰竭可用扩张肾血管药物,如静滴多巴胺或苄胺唑啉。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原因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 原因和机制
机制:
急性溶血发生后,大量的红细胞碎片和红细胞机制经机体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可引起该系统的阻滞和功能下降,使受 血者易于合并各种感染。
溶血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红细胞基质具有凝血活酶样作用,可 激活机体凝血系统,使体内形成高凝状态,并可出现静脉血栓 和微小血管血栓,严重者可激发弥散性血管内溶血(DIC)。
临床症状
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至2小时,30分钟至2小 时后症状渐缓解,7~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出现畏 寒、发热、出汗、体温可达38-41℃,不能用原发疾 病解释; 部分受血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 悸和头痛; 血压多无变化;
治 疗
①立即停止输血,但要保持静脉输液通畅,给予 对症治疗; ②严重者进行物理降温,伴紧张或烦躁者可口服 苯巴比妥、地西泮等; ③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 血压、脉搏、呼吸频率1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的不良反应有什么
输血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在现在医学领域运用非常的广泛,但是你知道输血的不良反应有什么吗?下面是为你整理的输血的不良反应有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输血的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获得其中的1项以上者确诊为过敏反应。

一旦出现上述反应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给予地塞米松入壶,非那根肌注,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1/1000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并给予补液、升压、吸氧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有效。

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输血后短期内或输血过程中即发生寒战、发热,发热者体温可达38℃~41℃,患者均出现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反应持续1~2小时,然后出汗、退烧。

发热的高低与输血速度计输入白细胞计数及热源量成正比,有时可在输血后几小时后才反应。

反应发生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病情。

寒战时给予保暖、镇静剂,发热时可用退热药。

3.输血后紫癜
均在输血后7天左右发病,发病急剧,有明显的畏寒、高热、荨麻疹;时有头痛、胸痛、呼吸困难。

有不同部位的出血、皮肤广泛的
淤点与淤斑、齿龈出血、鼻出血、黑便;均伴血小板降低,患者血浆和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IgG,做骨髓细胞血检查: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增多,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给予甲强龙静点,免疫球蛋白静点。

4.移植物抗宿主病
发热、皮肤潮红、皮疹、严重腹泻、肝脾肿大等。

最高体温达40℃,给予甲氨蝶呤静点,环孢素、强的松口服。

复查血常规及转氨酶直至正常。

5.输血性血色病
临床上出现皮肤色素沉着、肝功能损害、糖尿病、心律不齐、心功能不全、性功能减退。

临床上输用新鲜红细胞,口服祛铁剂后症状好转。

6.大量输血后反应
(1)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主要表现为:输血过程中或后1小时,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头痛、头胀、咳嗽、先咳白痰,以后咳粉红色泡沫痰,颈静脉怒张等,严重者在短期内死亡,如有上诉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患者取半卧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加压给氧,同时给予20%~30%酒精湿化吸氧,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遵医嘱给予镇静、扩血管、强心、利尿药物。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

此外,对无贫血的患者可通过静脉放血200~
300ml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2)枸橼酸钠中毒患者可发生肌肉震颤、手足抽搐;严重者血压下降、出血、心室纤颤等。

治疗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ml。

大量快速输血还应注意高钾血症。

(3)出血如创面渗血不止,伤口持续出血、皮肤淤斑,甚至胃肠道出血,应检测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并根据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缺乏情况补充有关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为预防大量输血可能引起的凝血异常者,可输用保存5天内的较新鲜血,或根据医嘱间隔输入新鲜血或血小板悬液。

(4)血管微栓塞由于血液储存1周后白细胞和血小板可以形成微小凝块,输大量这种血时,有大量微小凝块循环到肺,堵塞肺毛细血管,引起肺功能不全。

若用于心脏手术做体外循环,则微小凝块可直接引起脑栓塞。

因此,当大量输血时,可采用5天内的血液或采用微孔滤器。

(5)低温反应由于快速大量输入从冰柜中取出的冷血液,如每5分钟输入量达1升时,正常体温将降至30℃以下,可发生心室纤颤。

一般抢救输血常不须达到上述程度,如确实需要时,则稍加温后输注为宜。

(6)细菌污染反应其反应的程度因细菌的种类、输血量和受血者的抵抗力不同而不同,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DIC、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死亡率高。

一旦发现此类反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将剩余血与患者血标本送化验室检查、作血培养和药敏试验,高热者按
高热患者处理。

(7)溶血反应输入异型血,造成血管内溶血,一般输入10~15ml 即可产生症状。

发生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与医生联系,并保留余血。

采集患者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安慰患者,以缓解其恐惧和焦虑;维持静脉输液以备抢救时给药;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防止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并记录。

对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如出现休克症状即配合抗休克抢救。

输血的原则交叉配血
临床上输血时首选血型为同型的血型交叉配血试验。

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相混合,称为主侧(直接配血); 同时将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相混合,称为次侧(间接配血)。

如果两侧都无凝集反应,方可输血,如果出现凝集反应,特别是主侧凝集,绝对不能输血。

手术及创伤
严重的创伤或外科手术引起的急性失血都可能导致患者低血容量休克。

早期的有效扩容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1.紧急复苏:晶体液20~30ml/kg或胶体液10~20ml/kg加温后5分钟内快速输注,根据输液效果决定进一步如何输血。

2.先晶后胶:晶体液用量至少为失血量的3~4倍,失血量>30%血容量时可以考虑胶体液,晶:胶比通常为3:1。

3.红细胞输注:扩容恢复心输出量和组织血流灌注后,如果患者较年轻、心肺功能良好,未必都要输血,有明显贫血症状时可通过输
注红细胞纠正组织缺氧。

烧伤科输血原则
1.烧伤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波及全身的血容量下降(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少尿或休克),而血液浓缩会导致微循环淤滞,影响组织和器官的灌注,因此复苏仅用晶体液是安全有效的(晶体液和胶体液的使用方法可参考本章第一节的输血原则)。

2.烧伤患者短期内发生的贫血一般不严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治疗的实施贫血日益明显,可以考虑输血。

3.烧伤早期不宜将新鲜冰冻血浆作为扩容剂或促进伤口愈合剂,在后期治疗中因凝血因子损耗而没有替代品时,方可以考虑输注补充。

输血的适应症状溶血性贫血特别是急性发作
伴有缺氧症状的各种溶血性贫血特别是急性发作,血红蛋白迅速下降时。

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葡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在接触氧化剂药物或化工毒物或进食蚕豆后,及多种其他溶血性贫血者可以发生急性大量溶血,血红蛋白很快降至很低水平,缺氧症状很明显,生命受到威胁。

这种病人急切需要输血,以减轻缺氧状态。

AIHA和PNH病人输血后溶血和黄疸可能加重,但为了抢救生命不得不冒一些险,至于输什么样的血要考虑。

G6PD缺乏者大多能较快地自行恢复,不一定需要输血,但部分病人贫血可以很严重,处于循环衰竭的边缘,往往输血一次,可帮助其渡过危险期,以后就能很快恢复。

某些溶血性贫血有
时突然发生再生障碍危象或溶血危象,一般亦需要输血。

伴有缺氧症状的各种骨髓增生低下的贫血
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骨髓纤维化症晚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贫血等。

这些贫血的治疗大多不易见效,只有依靠输血以提高血红蛋白的水平,来维持生命。

这些病人大多已适应于血红蛋白低水平的状态,而输血对骨髓造血功能又有抑制作用,因此如果血红蛋白在60~70g/L以上,又无缺氧症状,即不宜输血。

患有难治性贫血等病人
患有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难治性贫血等的病人,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或病之晚期治疗无效、贫血较严重时,往往需要输血,最好是成分输血。

贫血较重
重型β海洋性贫血、贫血较重的中间型β海洋性贫血、镰形细胞贫血等,贫血常很严重,一般依靠长期输血以维持生命。

输血对这类贫血的另一重要作用是用来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从而减少不正常红细胞的生产和破坏。

有人主张对重型β海洋性贫血的患儿从婴儿时期开始即给以“高输血疗法”,可以使很多典型的症状体征不出现,并延长患者生命,不过最后仍不免死于继发性血色病。

亦有人采用“新生红细胞”输血的方法,以延长输血的效果、减少输血次数,从而延迟血色病的出现。

输血也用以抑制骨髓产生易溶血的PNH细胞,以减轻溶血。

急性大量失血
在液体大量进入血流之前,血液中红细胞的浓度变化不大。

而血液总量减少的后果如血压下降、发生循环系统休克,比红细胞量的减少严重得多。

当一次失血量估计超过全身血液总量的15%时,就应输血或先输液。

失血量不易准确估计,应多注意病人的血压、脉搏,是否有出汗、恶心、烦躁等症状。

在输血尚未准备就绪时,应先予以补液。

以全血输血最为适宜,但也可用浓集红细胞加晶体溶液及血浆或白蛋白溶液。

烧伤病人丧失大量血浆
烧伤病人在最初几天之内皮肤烧伤面丧失大量血浆。

这时最需要补充血浆和晶体溶液,以恢复血液总量。

以后溶血性贫血逐渐加重时,可输以浓集红细胞或全血。

严重出血和贫血
因血液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或血小板缺乏而有严重出血和贫血时,亦需要输血。

通常都用新鲜全血,因除了补充红细胞,还能补充血浆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但如果贫血不很严重,主要的目的是止血,则还不如用新鲜血浆或血浆的生物制品;;浓缩的凝血因子,效果更好。

如血友病即可用因子Ⅷ的冷沉淀或高度浓缩物;血小板缺乏的出血可用浓集血小板的成分输血。

缺铁性贫血、叶酸缺乏或维生素B12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即使贫血较严重,一般不需输血。

因为用铁剂、叶酸或维生素B12治疗后,自觉症状很快改善,血象进步很快,就没有必要输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