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高中语文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含答案)
2020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1.通假字(1)则必铭而见.之 同“现",显现,表彰。
(2)至于通材.达识 同“才”,才学,才能。
(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同“蓄",积蓄,富于。
(4)恶人无有所纪.同“记",记录,记载。
2.古今异义(1)于众人..则能辨焉。
古义:一般的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2)而世之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则勇于自立..。
古义:建立功业。
今义: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3。
一词多义(1)铭错误!(2)一错误!(3)书⎩⎨⎧ 寄欧阳舍人书.:名词,书信,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动词写(4)乎错误!(5)恶错误!4.词类活用(1)则必铭.而见之:名词作动词,写铭文。
(2)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名词作动词,写文章。
(3)则不受而铭.之:为动用法,为……写铭文。
(4)而先生显.之:使动用法,使……显耀,表彰。
(5)孰不欲宠荣..其父祖:使动用法,使……获得荣耀。
(6)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形容词作动词,详细考证。
5。
文言句式(1)则与铭乎何有:宾语前置句,“何有”应为“有何”。
(2)其将安近:宾语前置句,“安近”应为“近安"。
(3)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宾语前置句,“莫之拒”应为“莫拒之”。
(4)其谁不有望于世:介宾短语后置句,“于世”应在“有望”前.(5)苟托之非人: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
一、结构图解二、中心主旨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先大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并批评了当时阿谀墓中人的不良风气。
本文是曾巩写给欧阳修的一封答谢信,但全文的主旨是否仅是对欧阳修的感谢?还包含哪些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答案本文虽为一封答谢信,但也并非是一味感谢,而是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的祖父写墓志铭为切入点,赞扬了欧阳修高尚的道德和卓越的文才,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
【金版学案】高中语文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铭》,曾巩即写此信致谢。这封信作于庆历七年,作
者29岁。
栏 目 链 接
内容 理解 1.本文第1段写了什么?
明确:第1段,首先交代写这封信的缘起与观
诵墓碑后的总的感受。接着叙及撰写暮志铭的意义。
先提出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然后比 较铭、史之异同。先言其异,次言其同。本段借助 铭、史对比展开文章,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 用。
写来,作者的感激、颂扬之情自然流露,不做作、勉
强。 通篇围绕对欧阳修的赞美,反复咏叹,转折多 而开合自然。
写作 特色 2.“纡徐”“简奥” 的艺术特色。 (1)纡徐。本文作为一封感谢信,起首并不言谢字,
栏 目 链 接
而是迂回曲折,慢慢道来。本文由远及近,从古及今,
由虚及实,从泛论而及于欧阳修之身。这就是曾巩的 “纡徐”之笔。
栏 目 链 接
④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
宾语前置,宾语“之”前置,“立言者既莫拒而不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则人情之所不得
目 链 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宾语“人情”借助“之”前置,“则所不得人情” 栏 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夫铭志之著于世
第三单元
12寄欧阳舍人书 曾 巩
栏 目 链 接
(1)注音。 淑 ( shū ) .
n ) 徇 ( xù .
侈 ( chǐ ) .
n ) 遁 ( dù .
栏 目 链 接
(2)通假字。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寄欧阳舍人书》教案之教材梳理
12.寄欧阳舍人书文题解读本文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写给欧阳修的一封信。
欧阳舍人即欧阳修,因任过知制诰(即中书舍人),故称舍人。
他借感谢欧阳修为其祖父写墓志铭,抒发对欧阳修的赞扬与尊重。
走近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人。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青年时,多次外游,和王安石友善,常有诗文往来,并将其推荐给欧阳修。
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
次年卒于江宁府。
理宗时追谥文定。
著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
背景纵览宋仁宗庆历四年,曾巩致书欧阳修,请他为祖父曾致尧作神道碑。
庆历六年,欧阳修写好《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曾巩即写此信致谢。
字词梳理1.字音撰.(zhuàn)铭.志(míng)褒.扬(bāo)侈.(chǐ)徇.(xún)衋.然(xì)追睎.(xī)浅薄.(bó)滞拙..(zhūn jué)..(zhì zhuó)屯蹶魁闳.(hóng)潜遁.(dùn)2.多音字3.形近字4.词义先大父:亡故的祖父。
生者得致其严.:尊敬。
自立:建立功业。
法:效法。
嘉言:美好的言论。
警劝:警醒与劝诫。
一欲:一心想。
勒:刻。
致:表达。
徇:徇情,曲从于私情。
衋然:伤痛的样子。
追睎:仰慕。
屯蹶:艰难受挫折。
塞:穷困不得志。
世族之次:祖先的世代次序等情况。
公与是:公正与正确。
实:真实,与事实相符。
淑:善。
相悬:相距悬殊。
卓卓:高卓,卓越。
侈:过分,超出。
抑:但。
进之:提携。
魁闳:器宇宏大,不凡。
滞拙:反映迟钝、愚笨。
潜遁:隐居,遁世。
不出世:世上少有。
一:全,都。
宠幸:(使获得)荣耀。
5.通假字则必铭而见.之“见”同“现”,显现,表彰至于通材.达识“材”同“才”,才学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畜”同“蓄”,积蓄,富于6.一词多义7.词类活用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名词用作动词,刻墓铭 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获得)荣耀 8.古今异义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古义:建立功业 今义: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2寄欧阳舍人书教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寄欧阳舍人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了解古代文人书信格式,理解书信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研讨,理解本文写作思路,学习并运用“起承转合” 的议论结构。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心情,培养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长辈的尊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写作思路,学习并运用“起承转合” 的议论结构。
2、难点:理解感悟作者文中对“文以载道”的主张及对“德文章兼胜”道的赞许与追求【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关于墓志铭的知识介绍二、温故知新:回顾古代文人书信格式和信题特点三、写作背景介绍四、梳理文本内容:第1段:记叙写信的缘起,以及铭志的警世作用。
第2段:阐述近世铭志不能行世而传后之故。
第3段:强调“立言者”必须是“蓄道德而能文章者”。
第4、5段:盛赞欧阳修的贤能和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
五、文脉探究:1.本文实为写给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但却用了相当的篇幅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连用五个反问句有何作用?最后一句“一”字的好处是什么?3.文章是怎样将对欧阳修的赞誉与庆幸自己祖先有机结合在一起的?4.如何理解作者关于墓志铭的产生和演变的分析?六、技法借鉴:1、本文运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进行阐述,说理严谨,从写信缘起——议论志铭——传世志铭的关键——盛赞欧阳修——深谢欧阳修,内容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
2、随堂练笔运用起承转合的议论结构,写一篇简短议论文,展现层层说理的特点。
字数200字以上。
七、写作素材积累:课内素材开发: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辞。
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寄欧阳舍人书 学案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寄欧阳舍人书 学案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已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的录取者,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
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现在又赞叹他志向豪壮。
正如农夫不责怪灾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这样有所收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关于曾巩的散文,前人因为各自的审美情趣不同,或称古雅平实,或称自然淳朴,或称从容柔婉,或称严谨醇正。
所谓“文如其人”。
其文意在于达到“明圣人之心”深沉,感情凝练,很少用炽热奔放的言辞表达感情思想,而是以朴实典重的言语来蕴含自己内在的深意。
而我认为曾巩之散文处处都透露出平正雅洁、柔婉幽深之美。
一门五胞亲兄弟,同年同日中进士曾巩一共弟兄五个,还有九个妹妹。
他是老大。
在他的带动下,弟兄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准备积极应试。
没想到头一年就名落孙山。
以后连续好几年都未考中进士。
他的家乡有个不喜欢曾家子弟的秀才,就做了一首诗揶揄曾巩。
诗曰:“三年一度科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
恰似梁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曾巩对此毫不介意,也不灰心,他每天带领诸弟学习不止,每发现哪个弟弟稍有懈怠或放松学习,他就批评教育,多方鼓励。
由于他的以身作则,弟兄们学习都刻苦认真,常常五更起床,废寝忘食,冬夏不辍。
果不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学习成绩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嘉祐(1056—1063)初年,曾家弟兄五人都取得了上京参加省试的资格。
临行前,曾巩弟兄五人一同来到上堂屋,向曾母拜别。
曾母感叹地对他们说:“你们五个人当中,只要有一个人能金榜题名,我就心满意足了!”谁也没有料到,张榜那日,曾巩弟兄五人都榜上有名,而且名次都在前茅。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new)
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已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的录取者,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
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现在又赞叹他志向豪壮。
正如农夫不责怪灾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这样有所收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美字体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赏美文感受曾巩散文之美曾巩不是为文而文的文学家,但他见之于世,主要是他的散文。
虽然在当今,曾巩之散文并不如东坡、欧公的受人称誉。
但其文在当时曾一度仅次于欧公,在后代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汉江星之斗.”能享其盛名,巩之文章必定有其独特之美。
关于曾巩的散文,前人因为各自的审美情趣不同,或称古雅平实,或称自然淳朴,或称从容柔婉,或称严谨醇正。
所谓“文如其人”.其文意在于达到“明圣人之心",因此思想深沉,感情凝练,很少用炽热奔放的言辞表达感情思想,而是以朴实典重的言语来蕴含自己内在的深意.而我认为曾巩之散文处处都透露出平正雅洁、柔婉幽深之美.曾巩之文章不同于欧阳修的流畅婉转、兴致勃发、文思如涌,也不同于王安石的感情激荡,更不同于苏东坡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而是锋藏不露,敛气蓄势于纡徐婉曲之中.行文从容不迫,节奏舒缓,平平说去,层层推进。
感情敦厚,蕴气于内,给人以层次跌转、婉转缜密之美感.如《寄欧阳舍人书》也是一篇结构纡徐婉曲的文章。
文章虽然开头直入其事,得欧阳公为祖父所作墓碑铭。
按理,应该直接表示感谢之情。
可是,作者却从“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引发出一大段议论来,大谈铭志与史传的异同。
又指出“世之衰”,“铭始不实”.这段议论看起来似乎与感谢之主题无关,其实是为了引出“世之衰”,“铭始不实”的原因是“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这样突出了欧阳修所写的墓碑铭的重要价值,实是敛气蓄势,为下文颂扬欧阳修作铭之功德作铺垫。
【高效课堂】高中语文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寄欧阳舍人书学案整体探究1.本文没有直接写对欧阳修的感谢,而是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
对此,我们应该怎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文章从第二句起,没有就如何“感与惭并”下笔,而是就墓志铭的文体功用展开论述,指出碑铭虽以存美为主,所述亦应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像史传一样劝善惩恶。
然后,作者对撰写墓志铭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撰写墓志铭要做到态度公正,叙事合于实际;二是撰写墓志铭要慎重选择作者,须以“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而为之。
后者强调作者的人选问题,而前者则是对欧阳修有关论述的补充和发挥。
碑志和吏传有相通之处,好的碑志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但千百年来,在一些作者手中,碑志成了一种应酬文字,有的甚至颠倒是非,美化恶人,牟取重金。
欧阳修写铭志力求不虚美,不溢恶,这与作者提倡“公与是”的写作态度和他对“立言者”徇私溢作“不实”之铭的批评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欧阳修的文学观点对曾巩的影响之深。
总之,全文不是浅直地申说谢意,而是借讨论墓志铭写作的得失,辗转表示得到欧阳修所撰写的铭文是幸运的。
2.作者为什么认为“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在这里强调了立言者的素质是纠除今弊的根本条件。
首先,道德高尚的人不会接受恶人的请求而为他写铭文,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公正地和正确地评价他人,不会被恶人的一些假象所迷惑,评价他人能够做到公允而不徇私情。
其次,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学修养高的人写出来的文章有文采,辞藻精美,能够流传于世,为后人所瞻仰。
所以作者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
作者请求欧阳修为他的祖父写铭文,一方面作者是欧阳修的学生,但更重要的是作者极力推崇欧阳修的道德和文采,文中流露出作者对欧阳修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12 寄欧阳舍人书 Word版含解
姓名,年级:时间:12 寄欧阳舍人书城南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赏析】诗人在春末夏初、大雨之后,看到城南一幅特有景象:水塘由干枯变得丰满,由死寂变得活跃,河水涨满,活力四溢,平时不怎么引人注意的峰峦忽然错乱纷出,扑面而来,争高竞秀,生机蓬勃,而那些小草,更是不甘寂寞,挺身而出,抖擞振作,秀色警人,只有桃李之花经不住急雨的袭击,香消玉殒,狼藉满地,不免可惜.诗人想:自然是公平的,万物都有其各自的舞台,至于什么时候突显特出,什么时候销声匿迹,自有公理。
横塘不会一成不变,河水不会低沉依旧,山峦不能尽占青睐,桃李不能灼灼不谢,小草不会永远沉寂。
诗人以富于哲理的胸怀表达了世界万物各自都有自己的兴衰。
【思考】这首小诗表面上在写雨后城南的景象,实则蕴含一定的哲理。
这哲理是什么?【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作者卡片]见《道山亭记》一文此栏目。
[写作背景]曾巩十分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曾把他与唐代的韩愈相提并论,从二十岁起就与欧阳修建立了亲密的过从关系。
公元1046年(宋仁宗庆历六年)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
当年,欧阳修写好《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曾巩即写此信致谢。
这封信作于公元1047年(庆历七年),作者29岁。
一、字音撰.(zhuàn)衋.然(xì)追睎.(xī)滞拙..(zhì)(zhuō)屯蹶..(kuí)(hónɡ)..(zhūn)(jué)魁闳二、通假字①则必铭而见.之见,同“现",显现,表彰②至于通材.达识材,同“才”,才学③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畜,同“蓄",积蓄,富于三、一词多义(1)务错误!(2)一错误!(3)见错误!(4)得错误!(5)严错误!四、词类活用①则必铭.而见之名词作动词,写铭文②生者得致其严.形容词作动词,尊重③则足为后法.名词作动词,效仿④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名词作动词,写文章⑤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数词作形容词,相同、一样⑥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使动用法,使……显⑦孰不欲宠荣..其父祖使动用法,使……宠荣五、古今异义①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古义:建立功业。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寄欧阳舍人书 学案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寄欧阳舍人书学案(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20分)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勇于自立..自立:建立功业B.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观:了解,考察C.有意奸而外淑.淑:温柔D.而先生进.之进:提携解析:选C C项,淑:善。
2.下列加点词同例句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则不受而铭.之A.无所不书.B.则足为后法.C.此数美.者D.身.衣口食,且免求人解析:选C A、B、D三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
例句,铭:写铭文;A项,书:记载,书写;B项,法:效法;D项,身:身上穿的。
C项,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德。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有情善而.迹非②有意奸而.外淑B.①其.谁不有望于世②孰不欲教其.子孙C.①感与.惭并②玉斗一双,欲与.亚父D.①惧后世之.不知②为人之.子孙者解析:选A A项,①②均为连词,表转折;B项,①副词,放在句首,译为“难道”,表反问;②代词,自己的;C项,①连词,和;②动词,给予;D项,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结构助词,的。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则勇于自立..通材达识..B.至于C.而世之学者..者..D.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解析:选B A项,“自立”古义是建立功业;C项,“学者”古义是求学的人;D项,“文章”古义是写文章。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
内容 理解
2.本文第3段开头“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 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这句话的作 用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说明撰写墓志铭能做到完全公正和 正确的,必须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为后文赞扬 欧阳修埋下伏笔。
栏目链接
内容 理解
3.作者借本文想表达什么?
栏目链接
明确:本文以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 为切入点,论述了墓志铭的作用及后来流于不实的 原因,指出作好墓志铭应具备的条件,赞扬了欧阳 修为他祖父所作墓志铭的“公与是”,并对欧阳修 的道德文章深表钦佩。
栏目链接
结构 框架
(2)简奥。言简而意深,乍看文句平淡,回味则意味 深长。以第一段为例:“去秋人还”,“人还”犹如说 “墓志铭”收到了,交代之意;“蒙赐书”及撰“铭”, 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阳修文之精 彩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 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却有四层意思,简 洁精当,意蕴深长。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内容 理解
1.本文第1段写了什么?
栏目链接
明确:第1段,首先交代写这封信的缘起与观 诵墓碑后的总的感受。接着叙及撰写暮志铭的意义。 先提出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然后比 较铭、史之异同。先言其异,次言其同。本段借助 铭、史对比展开文章,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 用。
栏目链接
(3)古今异义。 ①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 今义:凭自己,不依靠别人 古义:_建__立__功_业__________ ②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也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___以__及___________
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练习第三单元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
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已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的录取者,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
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现在又赞叹他志向豪壮。
正如农夫不责怪灾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这样有所收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美字体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赏美文感受曾巩散文之美曾巩不是为文而文的文学家,但他见之于世,主要是他的散文。
虽然在当今,曾巩之散文并不如东坡、欧公的受人称誉。
但其文在当时曾一度仅次于欧公,在后代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汉江星之斗。
”能享其盛名,巩之文章必定有其独特之美。
关于曾巩的散文,前人因为各自的审美情趣不同,或称古雅平实,或称自然淳朴,或称从容柔婉,或称严谨醇正。
所谓“文如其人”。
其文意在于达到“明圣人之心”,因此思想深沉,感情凝练,很少用炽热奔放的言辞表达感情思想,而是以朴实典重的言语来蕴含自己内在的深意。
而我认为曾巩之散文处处都透露出平正雅洁、柔婉幽深之美。
曾巩之文章不同于欧阳修的流畅婉转、兴致勃发、文思如涌,也不同于王安石的感情激荡,更不同于苏东坡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而是锋藏不露,敛气蓄势于纡徐婉曲之中。
行文从容不迫,节奏舒缓,平平说去,层层推进。
感情敦厚,蕴气于内,给人以层次跌转、婉转缜密之美感。
如《寄欧阳舍人书》也是一篇结构纡徐婉曲的文章。
文章虽然开头直入其事,得欧阳公为祖父所作墓碑铭。
按理,应该直接表示感谢之情。
可是,作者却从“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引发出一大段议论来,大谈铭志与史传的异同。
又指出“世之衰”,“铭始不实”。
这段议论看起来似乎与感谢之主题无关,其实是为了引出“世之衰”,“铭始不实”的原因是“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这样突出了欧阳修所写的墓碑铭的重要价值,实是敛气蓄势,为下文颂扬欧阳修作铭之功德作铺垫。
2020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1: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 Word版含解析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铭志之著于世。(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世”后置于“著” 后) 译文:_碑__铭__之__所__以__在__世__上__有__显__著__地__位__。__ (2)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译文:_这__大__概__是__它__和__史__书__不__同__的__原__因__吧__。__
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孰不欲宠. 荣.其父祖
而世之学者
..
古今异义
1.第二段叙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二段交代了写信的缘起与观诵墓碑铭后的总的感受, 接着叙及撰写墓志铭的意义。先提出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 近于史”,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先言其异,次言其同。本段 借助铭、史对比展开文章,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用。
后者强调作者的人选问题,而前者则是对欧阳修有关论述 的补充和发挥。碑志和史传有相通之处,好的碑志往往具有较 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但千百年来,在一些作者手中,碑志 成了一种应酬文字,有的甚至颠倒是非,美化恶人,牟取重金。 欧阳修写碑志力求不虚美,不溢恶,这与作者提倡“公与是”的 写作态度和他对“立言者”徇私滥作“不实”之铭的批评是一 致的。由此可见欧阳修的文学观点对曾巩的影响之深。总之, 全文不是浅直地申说谢意,而是借讨论墓志铭写作的得失,辗转 表示得到欧阳修所撰写的铭文是幸运的。
(10)有名侈.于实(动词,_过__分__,_超__出__) (11)非畜道德者恶.①能辨之不惑,议.②之不徇.③(①副词,_用__在__
_动__词__前__作__状__语__,_表__示__疑__问__,_怎__么__、__哪__。②_评__议__。③_徇__私__情__)
12、寄欧阳舍人书-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寄欧阳舍人书摘要《唐宋散文选读》是粤教版历史及文学类教材,本文以其中的《寄欧阳舍人书》为教案,旨在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来促进学生对唐宋时期文学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寄欧阳舍人书》中的主题、情感和意义;2.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文中语言表达的手法,发掘文章的艺术美感和独特价值;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个人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操。
教学内容本篇教案将以以下内容为主要授课内容:1.文本背景介绍2.课文全文注释3.文本分析及跟读教学过程1. 文本背景介绍针对学生对唐宋时期背景较少了解的情况,需要先向学生介绍该时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以及本文作者和作品相关背景,使学生对本文的阅读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2. 课文全文注释对于学生来说,唐宋散文作品语言难度较大,其中又涉及了一些生僻词汇和典故,对于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干扰,因此我们需要对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进行注释,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文本分析及跟读以《寄欧阳舍人书》这篇文章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文中的语言、结构、情感、主题等方面来深入分析作品,让学生更加系统的理解作品,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分析完作品后,要求学生进行跟读,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感。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小组讨论3.口头表达及跟读评价方法1.经验评价:通过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跟读、表达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主动性、表达能力、反思能力等进行评价。
2.质量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价,包括课堂练习、课后写作等。
教学心得唐宋文学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语言的艺术性和表现的特点,对于学生的阅读、鉴赏和思维能力的挑战较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文学兴趣的培养。
通过理论的传达与实践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收获更多、更高质量的文学素养。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习题及答案
12寄欧阳舍人书曾巩诗歌赏析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译文:海浪像云一样,去了又来。
北风吹起时又传来几声雷鸣。
红楼的四周都卷起帘子,我卧在楼上看着急急而来的雨。
赏析: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
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之暗喻,惟妙惟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潮头如云,去而复回,北风呼啸,震耳欲聋,惊涛拍岸,声如雷鸣。
诗人抓住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惊涛拍岸”油画,极富震撼人心的作用。
第三句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哪有挂帘呢?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
最后一句写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关键字眼在于“卧看”。
这一句虽没有高尔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种外露的激动,但要深沉得多,含蓄得多。
文言积累害群之马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译文: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知道。
”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知道。
”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了不起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
请问怎样治理天下。
”少年推辞不说,黄帝又继续追问。
少年说:“治理天下的人,这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两样呢?也是去掉其中不好的马罢了。
”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牧童“天师”而退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欧阳舍人书学案整体探究1.本文没有直接写对欧阳修的感谢,而是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
对此,我们应该怎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从第二句起,没有就如何“感与惭并”下笔,而是就墓志铭的文体功用展开论述,指出碑铭虽以存美为主,所述亦应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像史传一样劝善惩恶。
然后,作者对撰写墓志铭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撰写墓志铭要做到态度公正,叙事合于实际;二是撰写墓志铭要慎重选择作者,须以“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而为之。
后者强调作者的人选问题,而前者则是对欧阳修有关论述的补充和发挥。
碑志和吏传有相通之处,好的碑志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但千百年来,在一些作者手中,碑志成了一种应酬文字,有的甚至颠倒是非,美化恶人,牟取重金。
欧阳修写铭志力求不虚美,不溢恶,这与作者提倡“公与是”的写作态度和他对“立言者”徇私溢作“不实”之铭的批评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欧阳修的文学观点对曾巩的影响之深。
总之,全文不是浅直地申说谢意,而是借讨论墓志铭写作的得失,辗转表示得到欧阳修所撰写的铭文是幸运的。
2.作者为什么认为“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在这里强调了立言者的素质是纠除今弊的根本条件。
首先,道德高尚的人不会接受恶人的请求而为他写铭文,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公正地和正确地评价他人,不会被恶人的一些假象所迷惑,评价他人能够做到公允而不徇私情。
其次,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学修养高的人写出来的文章有文采,辞藻精美,能够流传于世,为后人所瞻仰。
所以作者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
作者请求欧阳修为他的祖父写铭文,一方面作者是欧阳修的学生,但更重要的是作者极力推崇欧阳修的道德和文采,文中流露出作者对欧阳修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局部探究阅读课文第三、四、五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名侈.于实侈:奢侈B.议之不徇.徇:顺从,曲从C .其谁不有望.于世 望:希望 D .所谕世族之次.次:排列 【解析】 侈:过分,超出。
【答案】 A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②今者.项庄拔剑舞 B. ⎩⎪⎨⎪⎧①有实大于.名②郡县逼迫,急于.星火 C.⎩⎪⎨⎪⎧①其.谁不愿进于门②余亦悔其.随之出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①敢不承教而加详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解析】 B 项,于:表比较。
A 项,者:……的人/用在时间名词后表停顿;C 项,其:反问语气/第一人称代词,自己;D 项,焉:语气词/第三人称代词,他。
【答案】 B3.下面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即申说欧公对自己的教诲。
“先祖父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即感谢欧阳修的铭文彰扬了其具有困顿身世的祖父。
B .从立言者之论,归结至于欧阳修身上,盛誉欧阳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
与文章开头呼应。
C .文段论述了墓志铭的作用及后来流于不实的原因,指出作好墓志铭应具备的条件,赞扬了欧阳修为他祖父所作墓志铭的“公与是”,并对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深表钦佩。
D .这篇文章虽然沿袭了一般感谢信的客套写法,但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词。
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
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解析】 “这篇文章虽然沿袭了一般感谢信的客套写法”错。
没有一般感谢信的客套。
【答案】 D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
(2)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一次赐我的神道碑铭,可以泽及祖孙三代,我的感激和报答之心,应该怎样回报呢?活学活用请以“审视当今的文化生活”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运用“起承转合”的写法。
(4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性灵之光埋藏于人性深处,我们将守护着它,让它永远灿烂,永远光明。
(起)曾几何时,柴可夫斯基、贝多芬,响彻历史长河的名字将《天鹅湖》、《命运交响曲》带入我们的生命,那高雅的古典音乐旋律时如清凉的溪涧之风带着维也纳的气息拂面而来,时如炎炎的火山燃起生命的热情和愿望。
(承)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
当古典音乐的优雅俨然成为不登大雅之堂,当名曲在青少年心中已和商品、市场紧紧联系,当如莺啼燕语般的旋律已然成为广告的附庸而被商业化的时候,我仿佛看见那性灵之光毫无保护地被雨打风吹,风雨飘摇。
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的风靡说明了什么?它们何以吸引青少年读者而让《红楼梦》、《聊斋志异》静坐墙角?浅薄易懂也许是法宝之一,主人公冲动鲁莽似乎更攻下青少年的软肋,但是一时的欢愉并不能解精神之饿,只能助长对俗文化之瘾。
眼见虚度时间阅读的浑浊之浪浩然袭来,青少年本身抵御之力又弱,不难想见其巨大的危害。
(转)人类历经艰险,趟过历史长河,创造了不计其数的灿烂文化,亦在希冀性灵之光在大地上坚定地照亮,照亮我们自己,照亮整个未来。
天边,我已看到那性灵之光的乍现……(合) 课后知能检测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生者得致其严.严:严肃B.至于通材.达识材:同“才”C.务勒.铭以夸后世勒:勒令D.潜遁.幽抑之士遁:逃跑【解析】A项,“严”是“尊敬”之意;C项,“勒”是“刻”的意思;D项,“遁”是“隐居,遁世”之意。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B.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C.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D.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解析】A项,副词,于是。
B项,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C项,古义,常常,指事情发生的频率;今义,指事情的发生具有规律性。
D项,古义,两次;今义,动作再次发生。
【答案】 A3.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生者得致其严B.则人情之所不得C.六王毕,四海一D.孰不欲宠荣其父祖【解析】A项,严:形容词作动词,尊敬;C项,数词作动词,统一;D项,宠荣:使动用法,使……宠荣。
【答案】 B4.下列各句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而善人喜于见传B.惧后世之不知C.非近乎史,其将安近D.则人情之所不得【解析】A项,是被动句;B项,是“不知后世”;C项,是“近安”;D项,是“不得人情”。
【答案】 A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蒙.赐书 蒙:敬词,承蒙 B .先大父...墓碑铭 先大父:名词,去世的父亲 C .则以愧.而惧 愧:形容词,惭愧 D .警劝之道.道:名词,作用 【解析】 先大父:死去的祖父。
【答案】 B6.下列各句中的“致”字与“生者得致其严”中的“致”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B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C .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D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解析】 A 项,表“达到”;B 项,表“致使”;D 项,表“达到”;C 项,表“表达,传达”。
【答案】 C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B.⎩⎪⎨⎪⎧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以.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 D.⎩⎪⎨⎪⎧及.世之衰及.来此问荆人 【解析】 B 项,他们的;我。
A 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项,因为;D 项,等到。
【答案】 B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所以即使是恶人,都力求刻石立铭,来向后世夸耀。
(2)写碑铭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不给(他)写,又因为是碑铭主人的子孙的请托的,(如果)写上他们的恶行,那就不合人情,于是碑铭就开始不真实了。
三、语言表达9.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假如你去曾巩纪念馆游览,请你写一段游览后的感想。
南丰县曾巩纪念馆整个景区绿树葱郁、曲径通幽,网媒记者纷纷感叹,这个清净宜人之地,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整个纪念馆依山而建,步入景区,目之所见的是“唐宋八大家”的雕塑,在旁边有一方形水池,相传为曾巩小时候读书清洗笔砚的地方,壁上还有南宋理学家朱熹所提“墨池”两字。
沿碑文侧的石道独步而行便是曾巩小时候读书的地方——读书岩,读书岩内,只见一代才俊手抚书卷,气定神闲。
岩亭四周雕有古代诗人赞誉读书岩的词句“半壁石岩千秋胜迹,八家遗墨万古留名,亭前树影江边月,岩下书声石上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走进曾巩纪念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古朴儒雅之风,在这个绿树葱郁,曲径通幽,清净宜人之地,真不愧为一代文豪求学养性之地。